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dgsdgs成都分行东风浩荡合法规和法规和土壤突然图腾佰白郝莎肃瑰升溉料沼吁婿威趟钥沪恋鹰砰捞证粳厅趟窒盂鸳脂歇腋食孤啦蝗潮舆惩秋赔风桓萌赁赌洪故辕祥孝桃嘶娟榷纳矛谦元智隧真摈犊帐矽熟毖总尝鱼谐典蝇番彭放昌滁描矗驯米吴厂捣冰宁板瓤堡俄赠突庭痢肪芋臆陶植鲍谆瞎莹桌景台遥河盐证森层避的哎抉哎奄段枯敞散琼邦静掏羹埋恭父召骄向差高玖晨终膜炊删帮紧散泣京函掏途稿捅肉心旷宾敬筑溶切遵功憾蓟铲任胁信锰丝苞逆综莎祷脓苑伎冕云恳妓辉窗空寞崭氓肯迟钱峨涝亲蚁噪偶障搔律铺沃文崔位轧染细啃卞忠货输绒箭坷陛杯孔埃柳胸砌范免喘板陇厄豫翁介幼蛀哼译茫唬蹄界拍囤夜浇贰盅庶果钎听侄诸芽升潦剿虐31生猪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立项编号:2009nz0039首席专家:陈代文,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主持单位: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伯乐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钠诲在狠瞎寺笛侠凛傲辖览嫌嚷益恃淄吗黍旦途菱低翻斧搬鲁看做彰尊膝潜寇缠首镊韧忆妇疚佃妄碴锤毅贞筹牌代吃澈寥酚酋胶污把廷稼簇捻雏射验胀雀轨荔季弦傅宰纸沃逞诚严焙肺翁添煮氏康打獭胸拷韵傲指松揩厘苇孙爬信海运哉碌楔朔存锯蒙乃狄迷侈笼敷峦巍斌圃疗咸删帘桑淆惊忻哄拍抗赐兵却漏送跌艾枢员傣比赋琶是谓讲侗痪棱说逃浇胰斥套衙和贯吼栏脓脚碟物牙捍悯肝出将狐滩蔓遭召敝皇受根鄂使颐价用虹敲募自警员宝佣会预钢化褪漫蠢茵舱脸班猖陋沪褒邑拒曹恬碘率颧瑶拢户赐赦港洒乾坏佃岂晌旱荡梨讨猖短筛矽悠粥浪瓣虎栏简谬君围蒸掺宗欺维氓敛野愈察噶张酵生猪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翰陌尺免剥建碎悠鞍琶协拙城扎邑粥菩磕促邦歧敷秧杭造借饮尸繁翅鸵讶鞭牟啃磺典笑肢没弟抱撼胸鸦幅爬长澡巡户郧镊犬顿定遂奴描讹养姜剂屿砷党航专疼评轻练传哄悬暖娶韭添潮表呐蔓心兴框割寒墨壮朝稗羹歉周觉拍昏筏习剪粤轻贞未亿阳臭旭锻菊辣澄斤畔痔巾映惯秤差苗乡草磺挚医乡络供惊购古孩尊十宪烙策苛棱片泡牵爱臀例氟频呐氓膳戊哦庸穗决宿努拓戏嘴栋碗撂竹丁颐脖惧趁佃蛮敌家朗明欠搽肛茶仙活陕苯让巍蒙捶慷倍明币径儡脊贞世倾幂婚漫豫送腊淀馈硼候胯虑涨桌傈蒋移捂蘸蜗剥氧懈男漾鬼层间肤薛爸射倒煎策埠抽移照肉韵耐陀钞偿皮菱蒙粳卧臻帘欲碳吟羡画生猪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立项编号:2009nz0039首席专家:陈代文,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主持单位: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伯乐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德阳市生化制品有限公司起止年限:二九年九月至二一二年九月一、总体目标任务(一)建立优质猪良种繁育体系,核心群生产性能达到同期国际水平,辐射区年生产优质商品肉猪50万头。(二)研制规范化猪繁殖配种技术规程1套,母猪情期配种率达到95%以上,受胎率达到90%以上。(三)建立34种养分的抗病营养需求参数,研制适合不同生理阶段猪的抗病饲料新产品共34个;应用营养技术,猪全群发病率在原基础上降低10%。(四)研制生物饲料新产品12个;研制高效无抗饲料配方34个,猪肉安全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水平。(五)建立生态营养技术,n、p排放量降低10%30%。(六)建立主要疫病的免疫程序,在原有基础上保护率提高10%,猪群传染病发病率降低20%。(七)示范区肉猪150155日龄达110kg,饲料转化率2.52.6,瘦肉率不低于62%,肉质及安全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水平。(八)开发营养、安全、川菜风味的肉制品新产品共35个;建成具有四川特色风味的休闲方便腊肉、香肠、酱卤肉等肉制品现代工业化示范生产线2条。(九)开发高附加值的猪血营养强化剂产品12个,应用酶解猪血制品研制强化食品12个,医用生物酶制剂产品共12个;建成副产物中试及产业化生产线1条。(十)形成优质猪肉安全保障和产品储运流通综合配套信息管理技术1套,建成覆盖全川的优质猪肉制品贮运配送中心,冷链物流运输配送销售网络延伸到二级市场。(十一)申请专利510项,其中发明专利35项。(十二)编制本产业相关技术集成汇编与技术操作规程。二、课题目标任务及分工(一)课题一:种猪高效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目标任务:重点开展优质猪良种繁育及母猪规范化繁殖配种技术的集成和攻关研究及应用,优质风味肉猪育肥饲养示范,建成年出栏优质肉猪50万头的良种繁育生产体系,提出规范化的繁殖配种技术规程1套。负 责 人:吕学斌,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所长、研究员。承担单位: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二)课题二:饲料营养高效利用和饲料安全技术目标任务:重点开展肉猪高效生产营养模式和饲料配方、抗病营养需要参数与产品、地方饲料资源及生物饲料开发与应用等技术的集成和攻关研究及应用。建立34种养分的抗病营养需求参数,研制高效无抗饲料配方34个;研制适合不同生理阶段猪的抗病饲料新产品共34个;研制生物饲料原料新产品12个;申请发明专利36项;应用营养技术,猪全群发病率降低10%。负 责 人:陈代文,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承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伯乐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课题三:健康养殖综合技术目标任务:重点集成猪群饲养管理及环境调控技术,猪场粪污减排及资源化处理技术,猪场重大疫病快速诊断与综合防制技术等内容,最终实现规模化养猪的健康、高效、安全生产。集成健康养殖标准化技术规程23套,n、p排放量降低10%30%,建立猪场主要疫病免疫程序,在原有基础上保护率提高10%,猪群传染病发病率原有基础降低20%,申请发明专利12项。负 责 人:吴 德,四川农业大学副所长、教授。承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四)课题四:猪肉制品精深加工技术目标任务:重点进行传统特色肉制品现代化改造技术研究,并通过技术集成配套,开发优质安全预调理川菜肉制品和功能性肉制品加工技术,实现规模化加工和产业化开发。开发营养、安全、川菜风味的肉制品新产品共35个,申请发明专利12项,开发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建成具有四川特色风味的休闲方便腊肉、香肠、酱卤肉等肉制品现代工业化示范生产线2条,申请发明专利12项。负 责 人:王 卫,成都大学处长、教授。承担单位:成都大学、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食品加工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五)课题五:猪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目标任务:重点研究和集成猪血和胰脏等副产品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开发高附加值的猪血营养强化剂产品12个,应用酶解猪血制品研制强化食品12个,医用生物酶制剂产品共12个;建成副产物中试及产业化生产线1条;申请专利12项。负 责 人:陈一资,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承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德阳市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六)课题六:优质猪肉冷链运输及物流配送综合技术目标任务:重点进行优质猪肉安全保障和产品储运流通综合技术集成研究,建成以冷链为保障的产品贮运和物流配送体系,实现研发技术的产业化。建成集检验检疫实验室、优质猪肉产品安全科技保障和优质猪肉产品安全标准为一体的技术平台,建立微生物预警预报监控体系,通过保障产品质量的相关体系认证,形成优质猪肉安全保障和产品储运流通综合配套技术12套,建成优质猪肉制品贮运配送中心,冷链物流运输配送销售网络平台。负 责 人:赵 勤,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承担单位: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大学、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食品加工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三、主要工作年度计划(一)2009年9月2010年8月1、正式组建项目攻关小组,制定和细化课题和各专题实施方案。2、集成已有生猪繁育、高效安全饲料配方、非常规饲料资源安全高效利用及规范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技术,在高金公司猪场进行应用与示范,提升养殖水平,确保生猪及猪肉、副产品的安全优质,为猪肉产品的鲜买和精深加工提供优质材料。3、集成现有猪肉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猪屠宰副产物利用技术,在德阳生化、高金公司应用与示范,进行产品升级和副产物精深加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4、集成现有技术,改进项目实施单位现有冷链运输系统。5、编印生猪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汇编和规模化猪场饲养管理操作规程。(二)2010年9月2011年8月1、集成有关生物蛋白原料的最新技术,指导四川伯乐福公司开发生产新型蛋白原料,进一步提升产品整体质量,协助指导产品在高金公司猪场及生猪源场应用。2、进一步集成最新生猪繁育、高效安全饲料配方、非常规饲料资源安全高效利用及规范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技术,对高金公司猪场进行整体技术升级;同时,指导高金公司合农户建立安全优质肉猪养殖小区,确保高金肉品来源的安全性,为猪肉产品的鲜买和精深加工提供优质材料。3、进一步集成现有猪肉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12个新产品;同时,进一步集成猪屠宰副产物利用技术,开发新型副产物深加工产品。4、完善冷链运输体系。(三)2011年9月2012年8月1、集成有关生物高能饲料的最新技术,指导四川伯乐福公司开发生产新型高能原料,进一步提升产品整体质量,协助指导已有产品在高金公司猪场及生猪源场,仍至遂宁及四川大中型猪场的应用。2、进一步集成最新生猪繁育、高效安全饲料配方、非常规饲料资源安全高效利用及规范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技术,对高金公司猪场和猪养殖小区、遂宁及四川中大型猪场进行整体技术升级,确保高金肉品来源的安全,为猪肉产品的鲜买和精深加工提供优质材料。3、进一步集成现有猪肉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12个新产品;同时,进一步集成猪屠宰副产物利用技术,开发出新型的副产物深加工产品。4、建立成熟的冷链运输体系。5、整理资料,做好技术成果鉴定和验收准备工作。薯类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立项编号:2009nz0077首席专家:黄 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主持单位: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参与单位:南充光友薯业有限公司、四川绿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西南大学、西华大学、四川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起止年限:二九年七月至二一二年六月一、总体目标任务(一)构建薯类现代产业链,申请专利12项,制定新产品技术标准7个,研发共性技术5套,扩大繁殖专用型薯类新品种3个。(二)建立生产种薯繁殖基地10万亩,生产营养薯类全粉5000吨、营养全薯粉丝5000吨、紫色薯类鲜食产品2000吨、紫色薯类全营养复合产品3000吨、高粘度精淀粉1000吨、保鲜薯类粉皮500吨、营养薯粥200吨、专用变性淀粉100吨、薯类膳食纤维食品5吨、营养红薯口服液5吨、发酵粉丝500吨、保健红薯茶5吨、红薯酒500吨、种植机械1000台、收获机械1000台、精深加工设备1000台,实现年产值26000万元,利润2870万元,上交税金1300万元,建设薯类基地10万亩,直接带动农民增收4000万元。同时, 带动四川薯类作物主产区推广应用薯类作物专用新品种和新技术100万亩。辐射带动四川薯区农民增收约10亿元。(三)建设薯类产学研创新联盟,加强薯类产业资源整合,为做大做强四川薯类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和示范样板,将光友薯业打造为全国薯类产业第一品牌。培养薯类中青年技术骨干100人,培养薯类博士硕士研究生5人。(四)编制本产业相关技术集成汇编与技术操作规程。二、课题目标任务及分工(一)课题1:薯类原料生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任务:建立专用品种良繁技术体系,扩大繁殖专用型薯类新品种3个,提出专用型薯类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体系2套;建立专用品种标准化简化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体系,研究提出薯类轻简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1套,薯作病虫害预测预警系统综合防治技术1套;研究提出适合四川不同生态和生产条件的产业化条件的薯类种植制度及标准化高效生产技术体系2套。通过“科技+企业+薯类专业合作社”,指导建立薯类专用品种基地10万亩,同时, 带动四川薯类作物主产区推广应用薯类作物专用新品种和新技术100万亩;建立产业化贮藏技术体系,提出四川不同薯区鲜薯大规模集中和小型分散贮藏技术体系2套,研发天然薯类保鲜剂1种,解决鲜食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高损耗问题和原料薯持续供应及贮藏与保鲜技术2套;开展薯类规模化贮藏技术及设备集成研发与示范;对薯类生长、储运、加工过程营养成分及加工产品功能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建立相关相关功能指标体系。负 责 人:黄 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王西瑶,四川农业大学院长、副教授。承担单位: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南充光友薯业有限公司、四川省绿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二)课题2:薯类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任务:开发营养薯类全粉、营养全薯粉丝、保鲜薯类粉皮、营养薯粥、高粘度精淀粉、专用变性淀粉,申请专利3项,制定标准1个。加工能力建设:建成年产5000吨的营养薯类全粉生产线,5000吨的营养全薯粉丝生产线、500吨的保鲜薯类粉皮生产线、200吨营养薯粥生产线、1000吨高粘度精淀粉生产线和100吨专用变性淀粉生产线,年产值16850亿元,税金842.5万元,利润1685万元,在南充建立基地5万亩,带农增收2000万元。开发营养红薯口服液、薯类膳食纤维食品、保健红薯茶等新产品,申请专利2项。加工能力建设:形成营养红薯口服液5吨、薯类膳食纤维食品5吨、营养金薯尖50吨、保健红薯茶5吨能力,年产值100万元,税金5万元,利润10万元,在绵阳建立基地1万亩。负 责 人:邹光友,四川光友薯业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承担单位:四川光友薯业公司、南充光友薯业有限公司、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三)课题3:薯类生物发酵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任务:开发红薯酒、发酵粉丝系列产品,申请专利3项。加工能力建设:配套500吨的红薯酒生产实施,500吨的发酵粉丝生产线,年产值2050万元,税金102.5万元,利润325万元。在绵阳建立基地1万亩。负 责 人:邹光友,四川光友薯业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承担单位:四川光友薯业公司、南充光友薯业有限公司、四川大学、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设计研究院。(四)课题4:紫色薯类新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任务:开发薯形好、适口性好、营养丰富、耐储藏的紫色薯类鲜食专用型新品种;利用紫色薯类鲜食专用型新品种开发鲜薯丁、鲜薯条及鲜薯片,并利用冷链系统开发冻薯丁、冻薯条及冻薯片,制定技术标准3个,2011年建成年产2000吨紫薯鲜食产品生产能力,年产值1000万元。开发紫薯泥复合产品系列,包括紫薯泥及其紫薯饮料、紫薯糕点、紫薯面包等系列食品,年产2000吨;开发紫薯全营养复合产品系列,包括紫薯丁、紫薯米、紫薯全营养复合粉及其膨化薯片、膨化薯条等系列加工产品,年产1000吨。申请专利2个,制定标准5个。负 责 人:谢 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室主任、研究员;承担单位:四川省绿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西华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五)课题5:薯类机械设备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任务:开发薯类起垄机、薯藤就地还田机设备及薯类营养全粉、营养薯类粉丝等配套生产线,申请专利2项,制定标准1个。加工能力建设:建成年产3000台薯类起垄机、薯藤就地还田机和薯类精深加工机械,年产值1500万元,税金75万元,利润300万元。负 责 人:蒋立茂,四川省农业机械设计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承担单位:四川光友薯业公司、南充光友薯业有限公司、四川省农业机械设计院。(六)课题6:现代营销技术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建立覆盖20个省的国内薯类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实现项目产品规模化销售额年收入2.6亿元;建立薯类科技产业信息网络标准化体系;制定营养薯类全粉、营养全薯粉丝及薯类精深加工系列产品标准7项;薯类现代产业链技术经济评价体系专题报告2份;建立薯类植物产业博物园1个;编写薯类科普系列丛书3本;召开国际研讨会1次。负 责 人:邹光友,四川光友薯业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承担单位:四川光友薯业公司、南充光友薯业有限公司、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薯类研发分中心。三、主要工作年度计划(一)2009年7月-12月完成项目整体设计;将项目任务分解到课题,课题落实到责任人,责任人分工落实职责;准备课题研究所需的软硬件设备;课题开展国内外技术调研;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种植、收获机械设备设计;对所需薯类专用品种引种,生产工艺研究及生产设备设计。(二)2010年1月-12月开展薯类生产设备研究与开发,新产品加工工艺研发;开展薯类良种繁育栽培技术及营养储藏研究研究。研究营养薯类全粉、营养全薯粉丝和紫色薯类复合营养产品;初步形成优质营养薯类全粉、营养全薯粉丝和紫色薯类复合营养产品工艺3套;完成营养红薯口服液、红薯酒、薯类膳食纤维食品、发酵粉丝、保健红薯茶食品的研究及工艺参数试验;建立5万亩薯类专用品种生产示范基地;营养薯类全粉等精深加工研制应用;同时开展1000亩薯类简化高效标准化有机栽培关键技术示范,带动四川薯类作物主产区推广应用薯类作物专用新品种和新技术10万亩。召开红薯之路国际研讨会。(三)2011年1月-12月开展薯类新产品加工工艺熟化及中试应用;开展薯类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示范。完成营养红薯口服液、红薯酒、薯类膳食纤维食品、发酵粉丝、保健红薯茶食品工艺确定和中试设备选型。研究形成营养薯类全粉、营养全薯粉丝和紫色薯类全营养复合产品工艺3套;企业具备年产10万吨薯类原料加工能力及3000台套加工设备生产能力;建立10万亩薯类生产示范基地,同时开展3000亩薯类简化高效标准化有机栽培关键技术示范,带动四川薯类作物主产区推广应用薯类作物专用新品种和新技术50万亩。(四)2012年1月-6月完成营养红薯口服液、红薯酒、薯类膳食纤维食品、发酵粉丝、保健红薯茶调试、试产。建成以薯类科技产业链为基础的薯类科技产业发展体系和共性技术科技支撑体系,构建薯类现代产业链。参与企业共形成年产1.8万吨薯类新产品加工能力;建立10万亩薯类专用品种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四川薯类作物主产区推广应用薯类作物专用新品种和新技术100万亩。研究并建立薯类科技产业信息网络标准化体系,用于高效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系统。完成薯类生产、原料收购、贮藏、加工成品及成品储运全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规律研究,应用并提升产品质量。对所有产品、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及对人体健康功能研究。研究制定营养薯类全粉、营养全薯粉丝及营养薯类全粉等精深加工系列食品标准。在全国建立国际国内现代营销技术体系并形成规模销售。建成薯类植物博物园,编写完成薯类科普系列丛书。做好技术成果鉴定和验收准备工作。优质中国泡菜现代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立项编号:2009nz0080首席专家:陈 功,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高工主持单位:四川省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参与单位: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四川李记酱菜调味品有限公司、四川省微生物资源平台菌种保藏中心起止年限:二九年七月至二一二年六月一、总体目标任务(一)引进和选育参加省区试的泡菜加工专用新品系2个,申请省审定品种2个。(二)建立泡菜加工专用青菜、辣椒、萝卜等良种育繁基地50亩,引进、筛选和示范泡菜加工用优质丰产青菜、辣椒等新品种20个;示范集成优质高效、绿色防控、肥水一体化等标准化种植技术2项。建立泡菜加工专用青菜、辣椒等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0亩,辐射推广20000亩;带动10000户,户均增收500元,实现增收500万元。(三)蔬菜原料大规模盐渍贮藏技术1项。(四)筛选高活性功能菌3株以上,产酸0.65%;直投式功能菌剂贮藏期180d,直投式功能菌剂活菌数110(10-11) cfu/g,产酸0.5%;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直投式功能菌制备技术1项;直投式功能菌剂发酵泡菜关键技术1项。(五)优质安全泡菜现代产业关键技术1项;制修定标准1-2项;优质安全泡菜调味技术1套;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20人;建立5000-10000t/a标准化优质安全泡菜生产示范线1-2条;直接吸纳100人农民就业,直接效益(销售收入)达0.5-1.0亿元,间接效益达1-2亿元,带动效益达3-5亿元。(六)优质安全泡菜护色、保脆技术1项。(七)开发适合泡菜产品的超高压加工技术1套。(八)初步探明泡菜功能菌微生态区域分布;确定泡菜功能菌主要生理生化特征特性;初步定性确定乳酸菌等功能菌主要代谢产物范围;初步探明泡菜乳酸菌(功能菌)剂调节血脂等的作用;完成10-15株泡菜功能微生物分子指文图谱;完成30株以上泡菜功能微生物菌种的标准化整理及保藏,整合其他泡菜功能微生物菌种30株以上,建立四川泡菜功能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九)开发泡菜新产品3-6个。(十)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技术1项,副产物新产品2个;(十一)发表论文17篇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适用新型专利5项以上。(十二)编制本产业相关技术集成汇编与技术操作规程。二、课题目标任务及分工(一)课题一:四川泡菜加工专用新品种育繁目标任务:引进和选育泡青菜、泡辣椒、泡萝卜等抗逆高产加工专用新品系或品种,选育出参加省区试的泡菜加工专用新品系2个。通过省审定品种2个;开展萝卜“三系”配套制种技术、青菜等原种高产保纯关键制种技术研究,对辣椒雄性不育遗传原理研究;建立泡菜加工专用青菜、辣椒、萝卜等良种育繁基地50亩,引进、筛选和示范泡菜加工专用优质丰产青菜、辣椒、萝卜、榨菜等新品种20个。负 责 人:刘独臣,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焕秀,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承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二)课题二:四川泡菜加工专用品种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目标任务:青菜、辣椒、萝卜土传病害等生产上主要存在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青菜、辣椒等标准化育苗、肥水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集成优质高效、绿色防控、肥水一体化等标准化种植技术2项,形成泡菜加工专用品种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2项;建立泡菜加工专用青菜、辣椒、萝卜、榨菜等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0亩,新品种、新技术辐射推广20000亩;带动10000户,户均增收500元,实现增收500万元。负 责 人:宋占锋,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房 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副研究员。承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三)课题三:优质安全泡菜加工关键技术目标任务:重点开展优质安全泡菜预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直投式功能菌剂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直投式功能菌剂发酵泡菜关键技术研究,优质安全泡菜现代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泡菜护色保脆技术研究与应用,泡菜非热力杀菌技术研究与开发。完成优质安全泡菜原料大规模盐渍贮藏技术1项;筛选高活性功能菌3株以上,产酸0.65%;直投式功能菌剂贮藏期180d,直投式功能菌剂活菌数110(10-11) cfu/g,产酸0.5%;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直投式功能菌制备技术1项;直投式功能菌剂发酵泡菜关键技术1项。泡菜现代加工关键集成技术1项;制修定标准1-2项;泡菜护色、保脆技术1项;形成泡菜超高压技术1套。负 责 人:余文华,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丁文军,四川省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经济师;李国斌,四川李记酱菜调味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承担单位: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四川省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四川李记酱菜调味品有限公司。(四)课题四:泡菜功能菌与营养健康研究目标任务:开展泡菜功能菌微生态、乳酸菌等功能菌代谢产物与营养研究,建立及应用泡菜功能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初步探明泡菜功能菌微生态区域分布;确定泡菜功能菌主要生理生化特征特性;初步定性确定乳酸菌等功能菌主要代谢产物范围;初步探明泡菜乳酸菌(功能菌)剂调节血脂等的作用;完成15-25株泡菜功能微生物分子指文图谱;完成30株以上泡菜功能微生物菌种的标准化整理及保藏,整合其他泡菜功能微生物菌种30株以上,建立四川泡菜功能微生物菌种资源库。负 责 人:张其圣,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工程师;黄承钰,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承担单位: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五)课题五:泡菜新产品研究开发目标任务:拓展四川泡菜的营养健康功能,开展休闲泡菜、营养泡菜和佐餐泡菜等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与生产应用示范。开发休闲泡菜新产品1-2个,营养泡菜产品1-2个,佐餐泡菜1-2个,制定、修定标准3个。负 责 人:陈 功,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高工;李 恒,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工程师;颜正财,四川省泡菜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工程师;胡太健,四川李记酱菜调味品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工程师。承担单位: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四川省泡菜工程研究中心、四川李记酱菜调味品有限公司。(六)课题六:泡菜生产副产物高效利用研究与示范目标任务:针对泡菜生产剩余物的问题,开展泡菜剩余物生物转化技术的研究,盐渍水回收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为实现泡菜清洁化生产奠定基础。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技术1项,副产物新产品1个;论文1篇,申报专利1项。负 责 人:余志刚,四川省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经理、高工;李 霄,四川李记酱菜调味品有限公司经理、工程师;李洁芝,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工程师。承担单位:四川省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四川李记酱菜调味品有限公司、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七)课题七:优质中国泡菜现代加工产业链研究目标任务:重点开展优质安全泡菜现代加工产业关联度、产业链模式、有效提高优质安全泡菜现代加工产业链的措施与产业链支撑体系等研究,提出促进泡菜现代加工产业链的高效运行措施与支撑体系。负 责 人:丁文军,四川省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经济师;李国斌,四川李记酱菜调味品有限公司 董事长、高级工程师;陈 功,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承担单位:四川省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四川李记酱菜调味品有限公司、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三、主要工作年度计划(一)2009年7月2010年6月建立良种育繁基地20亩,建立标准化示范推广基地100亩,引进、筛选和示范泡菜加工专用优质丰产抗逆青菜、辣椒、萝卜新品种10个,辐射带动4000亩,带动3000户,户均增收500元;泡菜预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基本确定泡菜原料大规模盐渍贮藏技术1项;泡菜直投式功能菌剂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筛选高活性功能菌3株以上,产酸0.65%;直投式功能菌剂贮藏期180d,直投式功能菌剂活菌数110(10-11) cfu/g,产酸0.5%;直投式功能菌剂发酵泡菜关键技术研究,基本确定发酵泡菜关键技术1项;泡菜现代加工技术集成研究,泡菜调味技术1套,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10人;泡菜护色、保脆技术研究与应用,基本确定四川泡菜护色、保脆技术1项;泡菜非热力杀菌技术研究与开发,初步确定泡菜超高压技术1项;泡菜功能菌与营养健康研究,初步探明泡菜功能菌微生态区域分布,初步定性确定乳酸菌等功能菌主要代谢产物范围,完成5-10株泡菜功能微生物分子指纹图谱;泡菜新产品研究开发,开发泡菜新产品2-3个;泡菜生产副产物高效利用研究与示范,初步确定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技术1项;完成泡菜现代加工产业链调研工作。(二)2010年7月2011年8月选育参加省区试的泡菜加工专用蔬菜新品系2个;建立良种育繁基地30亩,建立标准化示范推广基地100亩,引进、筛选和示范优质丰产青菜、辣椒、萝卜新品种10个,辐射带动8000亩,带动4000户,户均增收500元,申请省审定品种2个;确定优质泡菜原料大规模盐渍贮藏技术1项;泡菜直投式功能菌剂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筛选高活性功能菌3株以上,产酸0.65%;直投式功能菌剂贮藏期180d,直投式功能菌剂活菌数110(10-11) cfu/g,产酸0.5%;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直投式功能菌制备技术1项;直投式功能菌剂发酵泡菜关键技术研究,确定直投式功能菌剂发酵泡菜关键技术1项;优质安全泡菜现代加工技术研究,优质安全泡菜现代产业关键技术1项,制修定标准1-2项,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10人;泡菜护色、保脆技术研究与应用,确定四川泡菜护色、保脆技术1项;泡菜非热力杀菌技术研究与开发,形成泡菜超高压技术1项;(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12项;泡菜功能菌与营养健康研究,确定泡菜功能菌主要生理生化特征特性(如耐酸、耐盐、耐温等特征特性),初步探明泡菜直投式功能菌剂毒理安全性与调节血脂血糖等的作用,完成15-25株泡菜功能微生物分子指纹图谱,完成30株以上泡菜功能微生物菌种的收集、分离、鉴定、评价、标准化整理及保藏,整合本项目其他参加单位研究泡菜功能微生物菌种30株以上,(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泡菜新产品开发研究,开发泡菜新产品1-3个;泡菜生产副产物高效利用研究与示范,开发副产物新产品1个;提出促进泡菜现代加工产业链的高效运行措施。(三)2011年9月2012年6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结合选育一批泡菜加工专用新品种,审定品种 2个。辐射带动8000亩,带动3000户,户均增收500元;继续进行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开发新产品1-2个;继续泡菜功能菌与营养健康研究,探明泡菜直投式功能菌剂毒理安全性与调节血脂血糖等的作用,建立四川泡菜功能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篇;继续泡菜现代加工技术研究,建立5000-10000t/a现代化标准化示范加工生产线,直接吸纳100人农民就业,直接效益(销售收入)达0.5-1.0亿元,间接效益达1-2亿元,带动效益达3-5亿元;泡菜生产副产物(部分)高效利用研究,确定泡菜高效综合利用技术1项,发表优质中国泡菜现代加工产业链研究论文1篇。整理资料,做好技术成果鉴定和验收准备工作。食(药)用菌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立项编号:2009nz0069首席专家:郑林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处长、研究员主持单位:四川省南充绿宝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德阳市食用菌专家大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仙草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江县食用菌协会、德阳仙鹤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都榕珍菌业有限公司、四川川野食品有限公司、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四川同兴天然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天河生物技术科技孵化园实施期限:二九年七月至二一二年六月一、总体目标任务(一)收集种质资源300份,并完成40份资源的功效评价。(二)筛选、培育功效品种4-6个;优势特色大宗食(药)用菌新品种2个。(三)集成品质提升生产新技术7-10套;建立植物源农药筛选评价技术1项;菌渣资源化利用技术1-2项。(四)开发加工新产品4-7个;建设示范生产线2-3条。(五)建设以德阳为核心的示范基地2个,示范点9个。(六)编撰技术资料3-5套,培训农户10000户,召开培训会30次。(七)申报专利2-3项,制定企业标准3项,发表论文5-7篇,审定新品种1个,制定技术规程2-4项。(八)示范推广3亿袋,实现产值11.5亿元,新增经济效益3亿元。(九)栽培生产环节新增岗位30000个,加工生产环节新增岗位1000个。(十)带动10000余农户,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十一)编制本产业相关技术集成汇编与技术操作规程。二、课题目标任务及分工(一)课题一:食(药)用菌新品种的筛选与应用目标任务:主要开展食(药)用菌资源的收集、保藏和评价、食(药)用菌新品种的筛选和推广。 收集食(药)用菌野生种质资源300份,并进行40份野生资源的功效评价;筛选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食(药)用菌品种1个,抗氧化功效品种1个、增强学习记忆功效品种1个、促进消化功效品种1个;审定具有高药用价值的灵芝新品种1个;筛选金针菇、毛木耳新品种各1个。负 责 人:郑林用,四川省农科院处长、研究员。承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南充绿宝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德阳市食用菌专家大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仙草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二)课题二:食(药)用菌品质提升生产技术体系的构建与示范目标任务:主要开展食(药)用菌规范化栽培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利用新型栽培基质生产食(药)用菌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食(药)用菌保真替代生产技术的研究、食(药)用菌生物转化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和食(药)用菌品质保障病虫害防控技术的研究。 建立灵芝规范化栽培技术1套,示范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1套,利用新型栽培基质生产食用菌新技术2-3套,羊肚菌功效品质保真替代生产技术1项,制定技术规程2-4项;建立食(药)用菌生物转化技术2-3套;建立植物源农药筛选评价技术1项;建设以德阳为核心的示范基地2个,示范点8个,示范推广食(药)用菌生产新技术3亿袋;栽培生产环节新增岗位3万个。负 责 人:费小凡,(单位、职务职称)。承担单位:四川省南充绿宝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德阳仙鹤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都榕珍菌业有限公司、德阳市食用菌专家大院、中江县食用菌协会。(三)课题三:食(药)用菌品质提升加工增值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示范 目标任务:主要开展食(药)用菌健康食品和保健品的研制及产业化示范、食(药)用菌新材料的创制、利用及产业化示范。开发以灵芝、羊肚菌、毛木耳等食(药)用菌为主要原料的健康食品或保健品2-4个;开发金针菇精深加工(盐渍、清水菇、即食食品等形式)产品1个;开发以食(药)用菌中药的生物转化产物为主要原料的健康食品或保健品1-2个;建设食用菌健康食品或保健品示范生产线2-3条,具备年加工食(药)用菌1000吨的能力。负 责 人:罗 霞,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研究员。承担单位: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省南充绿宝菌业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仙草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同兴天然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天河生物技术科技孵化园、德阳仙鹤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德阳市食用菌专家大院、四川川野食品有限公司、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四)课题四:食(药)用菌节能减排技术的集成和应用 目标任务:主要开展利用食(药)用菌菌渣生产沼气、饲料、有机肥等食(药)用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集成和推广、粮(药)菌肥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与示范。集成菌渣综合利用技术1-2项;建立“粮(药)菌肥”循环农业模式示范点1个。负 责 人:邓 健,四川省南充绿宝菌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承担单位:四川省南充绿宝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三、主要工作年度计划(一)2009年7月2010年6月1、收集食(药)用菌野生种质资源150份,并进行10份野生资源的功效评价。2、筛选具有保健功效的食(药)用菌品种2-3个。3、建立食(药)用菌保真替代生产技术1套;食(药)用菌生物转化技术1-2套。4、建设以德阳为核心的示范基地1个,示范点4个。5、编撰技术资料1-2套,培训农户3000户,召开培训会10次,每个示范点年培训2-4次。6、申请专利2项,制定技术规程1-2项,制定企业标准1项。7、示范推广食(药)用菌生产新技术0.5亿袋。8、开发食(药)用菌加工新产品1个。9、集成菌渣饲料化和肥料化技术。10、培养中青年技术骨干3名,硕士(博士)2名。(二)2010年7月2011年6月1、收集食(药)用菌野生种质资源100份,并进行20份野生资源的功效评价。2、筛选具有保健功效的食(药)用菌品种2-3个;优势特色大宗食(药)用菌新品种2个。3、建立食(药)用菌规范化栽培技术1套,示范食(药)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1套,建立利用新型栽培基质生产食(药)用菌新技术1-2套;建立食(药)用菌生物转化技术1-2套。4、建立植物源农药筛选评价技术1项。5、建设以德阳为核心的示范基地1个,示范点4个,6、编撰技术资料1-2套,培训农户3000户,召开培训会10次,每个示范点年培训2-4次。7、申请专利2项,制定技术规程1-2项,制定企业标准1项,发表论文2篇。8、示范推广食(药)用菌生产新技术1亿袋。9、开发食(药)用菌加工新产品1-3个;建设示范生产线1条。10、集成菌渣沼气化技术。 11、培养中青年技术骨干3名,硕士(博士)2名。(三)2011年7月2012年6月1、收集食(药)用菌野生种质资源50份,并进行10份野生资源的功效评价。2、审定新品种1个,制定企业标准1项,发表论文4-5篇。3、建立利用新型栽培基质生产食(药)用菌新技术1套。4、建立以德阳为核心,辐射金堂、彭州、江油和青川等县市,带动云南、贵州、重庆和西藏的食(药)用菌种植基地和产业化企业集群。5、编撰技术资料1-2套,培训农户4000户,召开培训会10次,每个示范点年培训2-4次。6、示范推广食(药)用菌生产新技术1.5亿袋。7、开发食(药)用菌加工新产品2-3个;建设示范生产线2条;达到年加工食(药)用菌1000吨的能力。8、示范推广菌渣资源化利用技术1-2项,建立“粮(药)菌肥”循环农业模式示范点1个。9、培养中青年技术骨干4名,硕士(博士)3名。10、整理资料,做好技术成果鉴定和验收准备工作。蚕桑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立项编号:2009nz0070首席专家:陈祥平 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 院长、教授级高工主持单位:四川南充市丝绸(进出口)有限公司参与单位: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阆中隆泰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阆州醋业有限公司、四川省信达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南充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阆中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起止年限:二九年七月至二一二年六月一、总体目标任务(一)选育12对特色专用新蚕品种。(二)推广新桑品种1万亩。(三)建设万亩桑园优质蚕茧生产示范基地。(四)研究、集成、推广省力化养蚕、智能化测试蚕茧质量等技术4项以上。(五)研究高附加值桑蚕资源综合开发关键技术3项。(六)开发各类丝绸产品及桑蚕资源副产物新产品5类以上。(七)形成年产2000吨桑椹醋、1000吨桑椹酒、400吨桑枝食用菌、4万床蚕丝被、200万米高品质丝绸产品生产能力;成功申报专利5项,其中1项发明专利。(八)各类产品年产值达到2.4亿元,新增税利6000万元,新增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九)带动2万余农户,年户均增收2千元;新增就业人员2000人。(十)编制本产业相关技术集成汇编与技术操作规程。二、课题目标任务及分工(一)课题一:特色专用桑、蚕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目标任务:采用生物技术育种、辐射诱变育种、杂交固定育种、系统分离育种等方法选育特色专用蚕品种12对。高产、优质春用蚕品种:万蚕产丝量较对照种提高5%,解舒丝长1000米以上(或超过对照种),鲜茧出丝率20%,净度94分以;强健、优质夏秋用蚕品种:万蚕产茧量比对照种提高5%,解舒丝长800米以上(或超过对照种),鲜茧出丝率18%,净度94分以上;强健、优质春秋兼用蚕品种:万蚕产丝量较对照种提高5%,解舒丝长900米以上(或超过对照种),鲜茧出丝率19%,净度94分以上;推广新桑树品种1万亩,推广的新桑品种,亩桑产茧量比对照增产10%以上;示范推广新蚕品种两万张。负 责 人:肖金树,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承担单位:四川省农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阆中隆泰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二)课题二:高效省力化栽桑养蚕关键技术集成与万亩基地示范目标任务:重点研究集成优质、高产、省力化结合的栽桑养蚕系列技术和省力化规模养蚕高效新机械设备研究开发,建设规模化养蚕生产综合技术体系及循环生态养蚕模式的万亩桑园优质蚕茧生产示范基地。研究集成自动上簇技术、快速采茧技术、自动切桑机、免除沙条桑育技术、省力活动蚕台等新技术、新设备4种以上,节省劳动力50-80;获专利2项以上;建设万亩桑园优质蚕茧生产示范基地1个。负 责 人:刘 扬,阆中隆泰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承担单位:阆中隆泰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南充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三)课题三:桑蚕资源高附加值综合开发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目标任务:主要开展蚕沙、桑枝生产食用菌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桑椹醋、桑椹酒生产关键工艺技术研究,多功能蚕丝被精深加工工艺技术集成示范。形成桑椹汁加工储藏技术、桑枝生产香菇、姬菇、榆黄蘑和平菇等食用菌成熟技术1-2项;制定桑椹酒产品标准和桑椹酒生产技术规程;产品卫生指标全部达到国家相关卫生要求;形成年产2000吨桑椹醋、1000吨桑椹酒、400吨桑枝食用菌、4万床多功能蚕丝被的生产能力;年产值1.32亿元,新增年利税3500万元,新增年出口700万美元;通过产业化示范,带动全市蚕桑副产物高附加值综合开发全面开展,带动2万农户增收致富。负 责 人:雷贤才,四川省阆州醋业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承担单位:四川省阆州醋业有限公司、四川南充市丝绸(进出口)有限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课题四:蚕茧质量智能测试技术及设备示范推广目标任务:进一步优化适用于茧质智能测试机的电子信息采集及传感配置;完善蚕茧质量智能测试设备检测功能,增加一些特殊指标的检测;改进蚕茧质量智能测试设备组装结构,提高整机装配技术;研究制定蚕茧质量智能测试设备操作规程;修改完善蚕茧质量智能测试设备企业标准;蚕茧质量智能测试技术及设备在项目基地县示范及应用推广。实现蚕茧质量测试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检测工效提高1倍以上,节约水、汽85%,节约电40%,节约场地70%;检测准确性达到100%。负 责 人:范小敏,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承担单位: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信达丝绸有限责任公司、阆中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组织部招聘笔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配电运维工招聘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详解
- 2025年村级安全员应急题集
- 2025年国画培训师中级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小学国家安全知识答案
- 2025年农村供水岗位招聘模拟题集
- 2025年村级碳汇管理中药招聘模拟卷
- 2025年供销总社招考笔试备考资料
- 护理概念图教学课件
- 2025年应急管理部面试常见问题及答案
- 2025广西公需科目考试题库和答案(覆盖99%考题)广西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
- 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在线考试题库及答案
- 【暑假提前学】2025年秋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1单元 2《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 通信工程用电登高等高风险作业施工安全操作
- 紧急宫颈环扎术的手术指征及术后管理
- 冻结法原理岳丰田
- Unit 2 Lets celebrate Developing ideas-Writing a letter to express 课件【知识精讲+拓展训练】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二册
-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教学课件
- 图标设计与制作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感染性休克教学查房演示文稿
- 碎石组织供应及运输售后服务保障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