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系教授简介(按姓氏笔画排序)丁传凡(ChuanFan Ding),1962年生,复旦大学博士。自90年起,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美国纽约州卫生部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和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博士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博士后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研究员。03年应聘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质谱分析方法和仪器;气相蛋白质分子的构型和折叠动力学;分子和离子的激光化学。孔继烈(Jilie Kong),1964年生,1993年于复旦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1995年聘为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96-1998分别在美国肯州路易威尔大学和康州州立大学博士后。1999年起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2001 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863“项目、“973“子课题、基金委重点及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才项目及上海市科委专项等多项课题研究,研究领域及兴趣包括功能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生物分子光电化学分析、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芯片微分析系统、中草药及海洋药物分析,生命分析与疾病诊断新方法和光电化学及光电器件。王文宁(Wenning Wang),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位。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兼职PI。1995年12月-1996年3月于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2月-2003年8月于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任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结构生物学及计算生物学,主要包括神经系统信号传导和细胞极性的分子及结构基础,膜蛋白的构像变化动力学及生物功能等。王全瑞(Quanrui Wang) ,1963年生。德国康斯坦茨(KONSTANZ)大学化学系博士。1994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1996年于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1997年5月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任博士生导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国内外科研合作等研究项目,研究领域为有机合成化学,主要涉及各种生理活性物质、新型香料物质合成方法、具有特殊物理性能的有机材料合成,不对称合成,精细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主要涉及分子重排反应以及相关机理研究。王韵华(Yunhua Wang) ,1953年生。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教, 1997年晋升为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2006年4月起任教授。主讲普通化学以及化学综合实验等课程。主要从事生物无机化学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研究领域:顺铂类无机抗癌药物研究,金属蛋白性质、结构、功能间关系研究。乐英红(Yinghong Yue),1968年生。1995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于化学系。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至 1999年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博士后。先后参加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八五和九五攀登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多个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上海市的基金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等多个项目。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沸石、介孔分子筛催化材料,层状催化材料,纳米催化材料,酸碱催化反应,氧化还原催化反应,环境保护催化反应,精细化工和石油催化反应等。乔明华(Minghua Qiao),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获复旦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于1997-1999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表面化学实验室联合培养。曾参加“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曾主持“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企业合作项目(中石化总公司及上海焦化集团等)。承担霍英东青年优选资助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子课题等。研究领域:非晶态合金催化剂上的选择加氢;生物质分子的催化重整制氢;猝冷金属催化剂上的费托合成反应;非晶态合金与微孔、介孔分子筛的组装及催化性能等。刘宝红(Baohong Liu),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于复旦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2002年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2005年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2006年于Perpignan大学访问交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微流控芯片、蛋白质组分析新技术刘智攀(Zhipan Liu)1976年生。2003获英国皇后大学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理论化学博士学位。2003至2005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表面化学组做博士后研究。2005年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已完成和主持科研项目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浦江人才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研究兴趣包括基础表面化学,金属表面催化、纳米氧化物和金属的催化机理,生物酶催化,第一性理论 (密度泛函) 计算方法。华伟明(Weiming Hua),1969年生。1997年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博士毕业。同年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0年4月至2002年1月在法国Louis Pasteur大学化学系Jean Sommer教授课题组做博士后。1997年起任复旦大学化学系讲师,2001年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起任硕士生导师,2008年晋升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内协作项目等课题,并参与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项目。研究方向为多相催化,研究兴趣包括:酸碱催化,丙烷CO2脱氢制丙烯,乙苯CO2脱氢制苯乙烯,环境催化,甲醇烯烃化制丙烯与CO2的利用。余承忠(Chengzhong Yu)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69年出生, 2002年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4月任复旦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多孔材料的制备科学及功能研究、生物材料的制备科学及功能研究、溶胶凝胶化学、自组装体系和生物矿化。余绍宁(ShaoNing Yu)男,教授,1964年生。专业方向:化学生物学,分析化学,生物物理。198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二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复旦大学应用化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科院应用物理所无机化学博士学位。1999-2001年任海军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1-2004年美国德州大学博士后,2004-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2006-2007,耶鲁大学访问教授。研究兴趣:用物理方法研究蛋白质构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余爱水(Aishui Yu) ,1966年生,1993年于复旦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1993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95-2006年分别在日本,新加坡,美国的大学,研究院,以及公司工作,2006年回国任复旦大学化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美国国防部,能源部研究课题。目前主持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以及企业合作等多项课题研究,研究领域涉及高比能量电池体系,电容器材料,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以及燃料电池。吴宇平(Yupin Wu),1969年生,199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2001在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JST)的资助下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应用化学系工作,并担任客员研究员。2001-2003年在德国洪堡基金委的资助下到开姆尼兹工业大学(原卡尔-马克思大学)作访问学者。2003年8月作为优秀人才引进到复旦大学化学系,聘为教授。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1项国家基础研究973项目、承担多项上海市科委项目,与德国、日本、韩国、南非、意大利等有国际合作项目。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新型储能与转换系统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吴劼(Jie Wu), 2000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毕业获博士学位,2000-2001年哈佛大学博士后,2001-2002年洛克菲勒大学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2-2004年VivoQuest,Inc.研究员。2004年9月回国,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2006年4月起,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已获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研究领域:多样性导向合成,金属有机化学,不对称合成。吴浩青(Haoqing Wu),中科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14年生。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复旦大学教授。对电池内阻测量方法做过重要改进。对中国丰产元素锑的电化学性质做过系统研究,利用微分电容电势曲线确定了锑的零电荷电位为-0.19(0.02伏,校正了文献数据并得到国际公认。在应用研究中做出不少成果,如为储备电池的生产提供了氟硅酸的电导率与其浓度关系的数据;研制了数字地倾斜仪中传感器用的电解液和飞行平台上用的电导液等。在高能电源锂电池(Li/CuO电池)的研究中提出了颇有创见的嵌入反应机理,修正了前人的观点并得到国际上的确认。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嵌入(插入,intercalation)电极反应动力学;固体电解质;固态锂离子电池;纳米材料在储能材料中的应用;微型电池及其材料制备。张祥民(Xiangmin Zhang)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年生,1994年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86.7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国家色谱研究中心工作;1994.7复旦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留复旦大学化学系工作至今。1996年晋升副教授,1999年晋升教授。1996-1997,2004先后在德国国家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德国Tuebingen大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客座教授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承担了国家“973“项目中蛋白质组学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课题,主持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美环境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八五“、“九五“十五“攻关项目等二十余项。主要研究领域:现代色谱、电泳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多维分离、生物质谱鉴定新方法、新技术;现场测试色谱仪与新技术;微芯片与阵列分离新技术;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技术;生物标志物发现与化学信号物质;蛋白质组学,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等。李富友(FuYou Li)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73年生于浙江省临海市。2000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黄春辉院士组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2003年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讲师、副教授,2003年7月调入复旦大学,2005年遴选为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2006年晋升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2002年至今主持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重点、面上基金等科研项目10项。主要从事多功能材料研究。早期的研究涉及光电功能材料,目前主要研究生化分析用多功能材料,包括(1) 光化学传感器和荧光成像研究;(2)生化分析用功能金属配合物;(3)多功能稀土纳米材料。通过发展新的分子探针(如荧光探针、MRI成像剂和PET探针),开发新的分子影像方法,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检测方法。杨芃原(Pengyuan Yang)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49年生。1981-1982年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助研;1982-1987年, 美国麻州州立大学(Amherst)学习,获博士学位;1987-1989年,美印州大学(Bloomington)博士后;1989-1997年,厦门大学博士后,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人类重大疾病蛋白质组学“首席科学家,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光谱学会会员,中国质谱学会会员。国际SPECTROCHIMICA ACTA ELECTRONICA编委,中国分析化学杂志,光谱学和光谱分析杂志,分析科学杂志编委。主要研究领域:蛋白质组学、生物质谱仪器技术、离子源接口理论与技术、生物分子分离和分析新原理和新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化学研究中应用等。沈 伟(Shen Wei)教授,生于1966年4月,1984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1999年任复旦大学化学系讲师,1999年任副教授,2007年任教授。2002-2003年德国University Kanstanz 和 2005-2006年加拿大University Laval访问学者。从事多相催化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多元醇空气氧化催化剂及生产工艺技术;固体酸催化异丁烷/正丁烯烷基化合成烷基化汽油;甲醇制丙稀催化剂及反应工艺;铜基催化剂和锰基催化剂上催化加氢;钙钛矿型催化剂上催化燃烧和化学循环燃烧(CLC)等,有多个项目实现产业化。陆豪杰(Haojie Lu) 男,1974年出生,复旦大学化学系和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1996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同年保送硕博攻读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2001年进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2003年至今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和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从事蛋白质组学新技术研究和疾病蛋白质组学研究。2006.9-2007.9 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院生理系访问交流。主持过包括863和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系统研究了低丰度蛋白质、磷酸化修饰蛋白质和糖基化修饰蛋白质的富集和质谱鉴定方法。开展了无机/聚合物复合纳米材料和嵌段聚合物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实现了在复杂背景下对低丰度蛋白质的在线富集和除盐,并实现了生物质谱的高灵敏和高稳定离子化,直接提高了对蛋白质分析的灵敏度和可靠性。陈芬儿(Fener Chen)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59年生,1999年获四川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今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1995年7月至1996年1月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1996年7月至1997年1月伦敦大学Kings College London生物药学系访问学者。现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分别为“anti-Cancer Drug Discovery”,“Drug Discoveries & Therapeutics”,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药学学报,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编委。主要研究领域:药物合成化学研究、天然药物的不对称工业全合成研究、不对称催化反应及其在手性药物合成应用研究和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药物作用机理设计抗HIV新药的研究。周鸣飞(Mingfei Zhou) 1968年出生。1995年于复旦大学激光化学研究所获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1997年10月至1999年10月曾在美国弗吉尼亚(Virginia)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2002年1月至4月日本大阪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访问教授。多年来从事激光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等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分子光谱及反应动力学;团簇结构及成键等方向的研究。周锡庚(Xigeng Zhou)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63年10月10日生,1996年7月获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7月-1996年7月在安徽师范大学有机所工作,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8月入复旦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8年5月出站留化学系工作, 2000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迄今共主持了20余项国家及省市部门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发现了20余种重要的稀土金属有机新反应。主要研究领域:金属有机化学、基于稀土金属参与的新有机合成方法学和金属导向的分子组装、结构、磁性和化学反应。岳 斌(Yue Bin)教授,博士生导师,男,生于1966年,1994年复旦大学毕业获理学博毕业后留校任教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8年10月 - 2000年10月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丰产元素及多酸化学、多孔氧化物及纳米材料、多酸催化和环境光催化。易涛(Yi Tao)博士,教授,1983-199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8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6月获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赴日本京都大学做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功能配合物及分子磁性材料。2001年6月至2003年3月间分别在日本东京大学化学系和九州大学合成生物化学系做访问学者,从事超分子化学及杂化纳米材料研究。后受聘于法国科研中心(CNRS),在巴黎大学(XI)分子科学所担任研究员,从事纳米插层复合材料的光学双稳态和二阶非线性研究。2004年5月回国,现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的资助,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上海市重点基金项目。研究邻域:环境响应超分子凝胶材料,光驱动分子开关与器件,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范康年(Kangnian Fan),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同年留校任教。65-66年及78-80年赴吉林大学师从唐敖庆教授等进修量子化学及分子光谱。84-86年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化学系进修,88年任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91-92年日本庆应大学访问研究员,95年任复旦大学教授,95-96年国立新加坡大学访问教授,96年任博士生导师,96年-03年任复旦大学化学系主任。2000-2007年担任复旦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现任世界理论化学家联合会(WATOC)理事、上海化学化工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大学化学付主编、化学学报编委、化学学位分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分子筛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金属表面吸附和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非晶态合金表面结构、电子态和催化性能的研究;中等分子结构的分子光谱的精确计算及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飞秒光谱理论;材料和大分子的结构模拟。郑文军(Wen-Jun Zheng) 研究员,男,1998-2001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金属有机化学)。2001.11-2004.12 美国威恩州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后(配位化学,高含能材料的合成)。早期先后从事过分析化学,感光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5年1月被聘为复旦大学化学系研究员。现为Akovic杂志编委。主要研究领域:含氮、磷五元杂环主、副族金属有机化学和配位化学、主族元素低价和重键化合物的合成、金属膜材料的制备及前驱物的合成,高含能材料的合成以及杂茂金属的烯烃催化。金国新(Guoxin Jin)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7年在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享德国洪堡博士后研究奖作博士后两年,后任研究员。1996年应聘到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导,曾任研究室主任。1998年德国马普基金访问教授;1999年日本名古屋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日本大阪大学JSPS访问教授。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初到复旦大学工作,9月获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资助,现为复旦大学化学系长江特聘教授,兼任Dalton Transactions副主编、Organometallics、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无机化学学报和科学通报编委,中国化学会配位催化委员会、应用化学委员会学术委员等职。主要研究领域:金属有机化学(有机金属大环化合物和有机金属配位高分子)、新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碳硼烷化学和有机硫族元素化学。贺鹤勇(Heyong He),62年出生。93年获剑桥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84-89年任复旦大学化学系助教。89-90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化学系访问学者。93年毕业后留任剑桥大学J. Klinowski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兼任剑桥大学化学系固体核磁共振实验室主任。97-00年任英国利物浦大学化学系Leverhulme催化中心Principal Scientist。00年起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J.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编委会委员,催化学报编委会委员,波谱学报编委会委员,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科研工作为多相催化(低碳烷烃的功能化、选择加氢、杂多酸催化等);催化反应机理研究;新型催化材料的制备和结构研究;固体核磁共振。赵东元(Dongyuan Zhao)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1963年生。1990年获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吉林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1990-1993年沈阳化工学院精化系讲师、副授。1992-1993年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化学系访问教授,1993-1994年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化学物理系博士后,1995-1996年美国休斯顿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6-1998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材料系和化学系博士后,1998.12至今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曾获上海市“优秀青年科技学者”人才基金,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称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称号,教育部“长江计划” 国家特聘教授称号,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6 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当选中科院院士,2008年荣获IMMA (International Mesostructured Materials Association) 终身荣誉奖,首创了多种大孔径分子筛新材料。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有序多孔性材料的微观组装和宏观控制、中孔分子筛材料的合成组装,生长及物化性质研究、新型微孔分子筛的结构和合成设计和新型有序排列的纳米材料的合成。唐 颐(Tang Yi)1963年生。1990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1997/11至1998/11在比利时根特大学石油化工实验室校际交流,2002年参加教育部培训班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修教学理论半年。承担过或正在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4项,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项目1项,上海市纳米专项基金1项等项目,先后参加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和重点项目等多项。研究方向为分子筛催化、复相催化、纳米功能材料的合成及组装、生物材料合成及应用研究。夏永姚(Yongyao Xia),1965生,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浙江师范大学毕业。1990年获吉林大学化学系电化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0-199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97年获日本佐贺大学能源-材料科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日本文部省教官讲师。1998年赴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化学工程系电化学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员。1999-2001年在日本通产省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员。2001-2002年进入日立Maxell公司电池开发中心工作。2003年回复旦大学化学系工作,现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3年回国至今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科技部863计划和973计划、上海市科委和企业项目近十项。主要从事电化学储能技术及其相关材料的研究。发明了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比能量的混合型水系电化学电容器(活性炭/锰酸锂),并实现多种锂离子电池正极和负极材料的产业化。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1)新型储能材料和储能技术的研究,包括液体锂离子电池、电化学电容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2)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在储能、催化、光致发光、物质分离及生物医药等领域中的应用;3)功能材料的量子计算等研究。徐华龙(Hualong Xu),1964年11月生。1987年攻读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质与分离,获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8月至今工作于复旦大学化学系, 1992年5月晋升讲师,1997年5月晋升副教授,2001年5月晋升教授,2002年在荷兰Chem. TU Delft University作访问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学反应工程与工业催化,担任化学反应工程和化工制图的主讲教师;2003年4月至今任化学系副系主任,主管化学系本科教学。1995年“F-79型银催化剂其在甲醛生产中的推广应用“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顺干常压气相加氢生产工艺技术及XYF-5催化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1,2-丙二醇催化氧化合成丙酮醛生产工艺技术“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乙二醇催化氧化合成40%乙二醛生产工艺技术“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苯甲酸甲酯催化加氢合成无氯苯甲醛“获得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2002年获得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吴蕴初基金“奖。研究方向为多元醇选择性催化氧化反应过程及催化剂。翁林红(Linhong Weng)199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到瑞典农业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应聘到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2001年到复旦大学工作,现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中国晶体学会小分子晶体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结构化学,金属有机化学;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等领域。钱东金(Dong-Jin Qian)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山东大学(与日本琦玉大学联合培养)毕业获理学博士,1995年10月-1998年6月在山东大学工作。1998年6月-2000年6月,日本通商产业省融合技术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曾作为该所职员派遣到波兰Poznan技术学院物理系作短期学术交流。2000年10月-2003年3月,作为日本新能源与工业技术开发组织的研究员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工作。2003年4月至今,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界面组装配位聚合物纳米结构和纳米晶、碳纳米管蛋白质(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生物产氢(器件)以及有序分子膜的组装及其性能研究。高 翔(Xiang Gao)教授,男,1959年1月生。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化学系助教。1988年晋升为讲师,1989年在职获硕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1-1992南开大学元素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1995-1996法国Paris-Sud-大学不对称合成实验室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富勒烯的化学修饰及应用,有机合成新方法的研究等。屠 波(Tu bo)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6月生。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7年至1998年,韩国科学技术学院化学系,博士后。1998年,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曾承担过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上海市重大、重点等基金项目18项。主要研究方向:介孔结构材料的合成及其在蛋白分离中的应用、介观结构材料作为基底材料在质谱分析中的应用和多级有序结构材料的合成。曹 勇(Yong Cao),73年出生,00年复旦大学毕业获理学博士,98至00年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0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01年破格晋升为复旦大学副教授,同年起升任硕士生导师。05年破格晋升为复旦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同年5月升任复旦大学教授。主持的项目有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科委纳米科技专项、上海市科委科技启明星计划等,并参与了973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课题研究。主要开展表面化学和多相催化方面的研究,具体设计高性能新结构纳米介孔催化材料的创制与绿色催化应用、低碳烷烃选择氧化制烯烃、1,3-丙二醇等聚酯原料关键单体的催化加氢合成、金属/半导体光催化、催化过程的原位动态谱学表征及C1资源的综合利用等。黄仲贤(Zhongxian Huang)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40 年3月7日生。1962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65 年研究生毕业于无机化学专业,后留校任教。1980-1982 年先后在英国威尔士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和牛津大学无机化学系当访问学者。1985 年晋升为复旦大学副教授。1991-1992 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化工系任高级访问学者。1993 年晋升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 “中国化学”英文版(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副主编;无机化学学报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科和无机化学学科(第五、六、八届)评审委员会委员。1999 年应邀担任日本名谷屋大学物质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一直承担着国家基金委的面上、重点和重大的基金研究项目。也承担过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 主要研究领域:生物无机化学,蛋白质化学(金属蛋白与金属酶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和化学生物学。 傅正文(Zheng-Wen Fu)男,1968年11月出生于湖北。1998年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8年9月-2000年9月复旦大学讲师。2000年10月-2001年11月在日本北海道大学界面量子电子研究中心做博士后。2001年11月-2006年3月复旦大学副教授,2004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高二英语暑假衔接讲练(人教版)07名词性从句选修二Unit2-1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五模块综合测评
- 机械厂安全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化妆品硅油原料知识培训课件
- 新解读《GB-T 36720 - 2018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规范》
- 新解读《GB-T 36073 - 2018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
- 诉讼保险面试题目及答案
- 辽宁中考押题数学试卷
- 青岛版4年级数学试卷
- 沛县小学数学试卷
- 全媒体运营师-国家职业标准(2023年版)
- 2024年江苏省对口单招英语试卷及答案
- 洛阳民宿的分析报告
- 临时用电设备的安装与接地要求
-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化学药品)2009年版
- 各大媒体联系方式(投诉举报提供新闻线索)
- (完整)三年级下册数学竖式计算题500题(可直接打印)
- 小儿腹泻护理查房
- GB/T 42653-2023玻璃高温黏度试验方法
- 代持股权挂名法人协议书
- 普通化学(第五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P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