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联合国全球契约:十年回顾与展望孙伊然【专题名称】国际政治【专 题 号】D7【复印期号】2011年11期【原文出处】现代国际关系(京)2011年8期第2431页【英文标题】The UN Global Commitments: 10-year Review and Outlook【作者简介】孙伊然,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上海 200020【内容提要】联合国全球契约的第一个十年可谓成就斐然。就规模及影响力而言,联合国全球契约已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冲击,推动了国际规范的形成及传播,有力地塑造了关键问题领域的全球议程。这既得益于它对外部情势的运用,所谓“借势”;也得益于其自身的某些特性,所谓“造势”。如今,联合国全球契约刚刚步入第二个十年,内部、外部两个层面的因素制约着它的发展前景。【关 键 词】联合国/全球契约/全球治理UU1898549联合国全球契约(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已走过了它的第一个十年。自启动以来,仅仅十年间,联合国全球契约就从一项少有人知的提议,发展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球企业公民行动倡议。作为由联合国提出、发起的公私伙伴关系的一个生动例证,联合国全球契约展现了多边合作模式自下而上、非等级制的演变趋势,成为近年来“复合多边主义”(complex multilateralism)实践中最具开创性的举措。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诸如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南北差距加大等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整个国际社会面临更多风险与脆弱性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契约将企业、劳工组织、公民社会、政府、学术界等诸多行为体汇聚起来,以切实举措推动了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传统治理方式的乏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契约不仅开辟了一条全球治理的新途径,而且在许多方面业已取得相当成效,并由此彰显了自身价值。联合国全球契约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在国际合作领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缘何能够取得如许成就?其第二个十年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这些问题引起了政界、学术界与企业界的深入探讨。一、联合国全球契约的原则与使命联合国全球契约于2000年7月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全球企业公民行动倡议,全球契约的首要关切就是促成并彰显市场及企业的社会正当性。它相信,基于普世原则的企业实践,有助于全球市场的稳定、公平和包容性,亦有助于社会的繁荣昌盛。为此,全球契约通过多种机制提供学习和参与的机会,如政策对话、学习、地方网络及合作项目等。其治理职能分别由七个实体承担:即全球契约领导人峰会、地方网络、地方网络年度论坛、全球契约理事会、全球契约办公室、机构间小组、捐资国集团。作为一个旨在发挥表率作用的平台,它致力于推动、实施和公布负责任及可持续的企业政策与实践。对于世界各地签署加入该倡议的企业而言,全球契约意味着将人权、劳工标准、环境与反腐败领域的多项普遍原则应用于业务运作与战略制定之中。联合国全球契约要求企业在其影响所及范围之内,接受、支持并贯彻一组涉及人权、劳工标准、环境与反腐败等领域的核心价值观,即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在人权方面,企业界应尊重和维护国际公认的各项人权准则,决不参与任何漠视与践踏人权的行为;在劳工标准方面,企业界应该维护结社自由,承认劳资集体谈判的权利,消除一切形式的强迫与强制劳动,消除童工现象,杜绝在用工与职业方面的歧视行为;在环境方面,企业界应未雨绸缪、妥善应对环境挑战,采取主动,促进在环境方面更负责任的做法,鼓励开发和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反腐败方面,企业界应反对一切形式的腐败行为,包括敲诈勒索与行贿受贿。这些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已得到普遍接受,它们分别来源于世界人权宣言、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联合国全球契约始终致力于两大相辅相成的使命:首先,将十项原则融入世界各地企业活动的主流;其次,促成那些以更广泛的联合国目标为己任的行动,包括千年发展目标(MDGs)。全球契约的使命反映了联合国关于当今时代的基本信念,即全球化在创造机遇与财富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时至今日,任何行为体都不可能单凭一己之力解决这些问题,而只能通过共同努力,推动全球化向积极方向发展。2007年7月6日,第二届全球契约领导人峰会通过的日内瓦宣言明确指出:贫穷、收入差距、保护主义和缺乏工作机会等问题,给世界和平与市场稳定造成了极大威胁。各方必须采取行动,妥善应对。全球化正在重塑工商界的社会角色。随着市场、社区和民众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加深,企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见的环境、社会与治理问题。尽管如此,若能将普世原则贯穿于全球化进程之中,它就可望从根本上推动世界的发展,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造福人类、社区和市场。重任面前,联合国责无旁贷。2009年1月29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体会议上指出,全球化使许多人摆脱了贫穷,但自由市场与资本的普及并没有惠及所有人;非但如此,它还伤害了最底层的许多民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联合国发起全球契约作为对策,它要求企业接受普世原则,与联合国就重大问题展开合作。潘基文强调:当代的所有挑战都可以通过合作解决,也只能够通过合作解决;当今时代要求重新定义领导责任,即全球领导责任;要求新形式的国际合作,各国政府、公民社会和私营部门共同致力于谋求全球集体利益。在此进程中,企业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动力,企业能够促成市场、商业、技术和金融的发展有益于世界各地的经济与社会,为构筑一个更具持续性与包容性的全球经济做出贡献。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可以增进社会与经济的凝聚力,促成国际合作、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以及保护人权这也正是联合国的根本目标。(11)一言以蔽之,全球契约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全球市场更加人性化”。(12)二、全球契约第一个十年的成效联合国全球契约的第一个十年可谓成就斐然。早在其正式启动之前,乔治科尔与约翰鲁杰(13)就指出:全球契约若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到两件事,其一,联合国必须争取到企业部门的支持,使之为弥合全球层面狭隘经济领域与广泛社会议程之间的裂痕而发挥作用;其二,对企业界而言,全球契约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采取措施以巩固全球治理结构的能力。(14)此后,科尔给出了更为简明扼要的判别依据:衡量全球契约是否取得成功的最终标准,是它在何种程度上促成其参与者尤其是私营部门以具体和可持续的行动推进广泛的联合国目标、契约的各项原则以及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15)依照上述标准来看,联合国全球契约的第一个十年无疑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些成效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就规模及影响力而言,联合国全球契约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联合国全球契约于2000年7月26日正式启动之际,仅有47家企业与会。(16)不过,它很快就得到了各方的积极响应。2004年第一届全球契约领导人峰会召开时,已有来自70个国家的近1500家公司加入,与会者还有代表了世界各地超过1.5亿工人的主要国际劳工联合会、国际非政府组织的50位领导人,以及约20个国家的高级官员,参与的联合国核心机构也从3个增加到5个。(17)2005年,全球契约已在90多个国家拥有2900多位参与者。(18)英国金融时报列出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中,有108家加入了全球契约,其雇佣员工总计将近1000万名,市值近5万亿美元,营业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3.5万亿美元。(19)2007年第二届领导人峰会召开时,已有来自116个国家的4000多位利益相关者加入契约。(20)到了2010年第三届领导人峰会召开之时,联合国全球契约拥有来自135个国家、超过8000名企业及非企业界的成员,其中企业成员遍及发达、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几乎覆盖了所有行业与部门。(21)截至2011年5月31日,其成员总数已超过8900名,其中企业参加者6195名,非企业参加者2722名。(22)其次,联合国全球契约推动了国际规范的形成及传播。在全球契约的引领和带动下,世界各地的企业越来越自觉地以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和原则来规范自身行为。如今,对企业而言,全球契约的十项基本原则已不仅仅是道德要求,而且愈发体现出事关企业长期生存及发展的实质性影响。(23)无论小型供应商还是大型跨国公司,都将全球契约原则所涵盖的环境、社会及治理(ESG)问题视为必须审慎考量与应对的事务。不仅如此,一些企业甚至开始通过首席执行官向政府展开游说,吁请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反腐败等问题。就环境、社会及治理问题来说,企业界这种由“内敛”到“外向”的态度转变,可谓前所未见,它预示着新型的工商界政府关系,而后者很可能将对诸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产生深远影响。(24)实践表明,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全球契约已成为关键的推动力量。联合国全球契约以规范促成行为与态度的转变,这一效应得到了相关事实的佐证。2004年,麦肯锡公司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对于超过一半的成员企业来说,联合国全球契约推动了企业内部相关的政策改革。(25)甚至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契约仍然表现出强大的活力:91的企业成员报告,2009年它们实施契约原则的力度没有减弱,其中20还有所提升;94的企业报告,2009年它们与全球契约的关系密切度并未下降,25的企业认为,经济衰退之后其与全球契约的关系反而更加密切了。(26)再次,全球契约有力地塑造了关键问题领域的全球议程。联合国全球契约就气候变化、水务、管理教育、负责任的投资等关键问题启动了若干专门工作流程,它们分别呈现为“关注气候纲领”、“首席执行官水任务”、“负责任的管理教育原则”、“负责任投资原则”等方案,其目标在于推进务实的解决办法,促成合理的公共政策制定。(27)以“关注气候”为例,它是一项自愿性的全球倡议,旨在动员企业界制定和实施解决方案,妥善应对气候挑战,发掘相应的市场机遇。该倡议由联合国全球契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发起。截至2010年6月,已有65个国家的近400家企业加入这一倡议。(28)再如全球契约组织牵头的“在受冲突影响和高风险地区负责任投资和商业实践企业和投资者指南”,该研究于2009年正式立项,得到各国企业和众多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和支持。2010年6月,指南文件在联合国全球契约领导人峰会上正式发布并通过,对各国企业在冲突地区的负责任投资与运营、推动当地和平进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积极现实的指导作用。(29)全球契约取得的成效是诸多因素汇聚的结果。这些因素中重要的有:联合国软力量的运用、不同行为体目标的契合、主要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契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灵活的多中心治理架构等。其中,前三者更多的属于契约对外部情势的利用,或曰“借势”;后两者更多地属于契约自身的特性,可谓“造势”。第一,全球契约的成功得益于其对联合国软力量的有效运用。作为“世界上惟一名副其实的全球政治实体”,联合国无疑是全球治理中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机构。(30)根据约瑟夫奈(Joseph Nye)给出的定义,软力量即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实现自己愿望的能力。(31)在国际政治中,软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组织或国家的文化所表达的价值观,其惯例与政策所树立的榜样,以及其处理与其他行为体关系的方式。联合国的吸引力、全球性和法律框架,使其拥有了不容忽视的软力量。(32)联合国以促进国际间共同的价值观为目标,提出了应对社会关系每一个层面的准则,其所制定的规范基于广泛的国际共识,因而具有高度的合法性。(33)以此观之,全球契约有效运用了联合国的软力量:从一开始,它的本意就是让联合国运用其道德权威与号召力,切实促成积极的社会变迁,发挥更显著的作用。(34)自2009年1月至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各种正式场合,如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国气候变化领袖论坛、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会议等,分别提及全球契约近20次。其他高级官员亦多次在相关致词中提及全球契约,以示支持。(35)至于联合国下属各机构与全球契约的合作,更是不胜枚举。总体而言,在提升全球契约的知名度与影响范围、推动全球契约发挥作用等方面,联合国可谓不遗余力。而全球契约的迅速扩展,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其对联合国软力量卓有成效的运用。第二,联合国全球契约寻找到了不同行为体间的利益契合点,为实现多方共赢奠定了基础。在全球契约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中,联合国与工商界是至关重要的两股力量,前者历来被视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守护者”(36)、全人类公共利益的总代表,后者则是全球市场体系中最具活力的财富创造者。毋庸讳言,两者追求的目标及其侧重点各有不同。然而,在全球化带来的重大挑战面前,诸多利益相关者惟有通过合作方能做出恰当的回应。于是,寻求关键行为体的利益汇合之处、实现彼此和解就成为全球契约取得成效的一个先决条件。2009年10月,在国际商会(ICC)成立90周年之际,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国际商会历来是联合国的友好合作伙伴之一,联合国希望能够继续与其合作,共同商议全球契约的发展方向。(37)事实上,早在1998年,联合国与国际商会共同发布的新闻稿就清晰地表明了双方的立场:“联合国的目标在于和平与发展,工商界的目标在于财富与繁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两者可以相辅相成。”(38)2005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再次表示:联合国以和平、稳定与发展为宗旨,而商业部门强调利润和业务增长。尽管如此,至少有四个领域是它们共同关注的:建立市场、抵制腐败、保护环境和确保社会凝聚力。这些共同的目标也是全球契约的核心思想所在。(39)以公共机构和私营部门的共同点为契机,联合国与工商界通过发展伙伴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将两者的资源、技能、专门知识整合起来,给双方均带来了益处。(40)对企业来说,它藉此降低了社会风险、交易成本,提升了自身行为的正当性;(41)同时,与工商界的合作亦使联合国受益良多。(42)这种各方均致力于共同目标并从中获益的共赢模式,也正是全球契约得以蓬勃发展的又一决定因素。第三,联合国全球契约得到了主要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不言而喻,作为发起方,联合国始终是全球契约最有力的支持者。2009年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题为“走向全球伙伴关系”的决议,重新制定和拓展了全球契约办公室的使命。决议对自愿倡议及发展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予以认可,并“鼓励联合国全球契约继续发展创造性的公私伙伴关系,以种种形式包括日渐增多的地方网络,在联合国系统内部和全球工商界推广联合国价值观与负责任的企业实践”。(43)除联合国之外,其他主要的国际组织亦在不同场合对全球契约表示了认可和支持,如二十国集团(G20)首尔峰会发布的“长期发展行动计划”、美洲国家组织(OAS)的大会决议、非洲联盟的执行理事会决定、欧洲议会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决议:新的伙伴关系”。(44)2009年7月,八国集团(G8)领导人宣言在呼吁采取更有力措施,避免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促进负责任的企业实践时,特别提及联合国全球契约,将其视为发挥了相应作用的一项关键行动倡议。(45)另外,各国政府为联合国全球契约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金支持。目前,捐资国包括瑞典、挪威、瑞士、丹麦、西班牙、德国、英国、意大利、芬兰、法国、韩国、哥伦比亚、中国和巴西等。(46)第四,联合国全球契约取得长足进展的另一根源在于其开放性与包容性。正如科尔等所言:全球契约是一项战略或理念,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学习与行动试验,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它的初衷就是以基于价值的平台推动机制化学习,而不拘泥于繁文缛节。(47)联合国全球契约汇聚了所有相关的社会行为体来践行其理念,表现出极强的开放性。以企业为例,任何合法组建的公司,无论来自哪个行业,都有资格加入,(48)其中既有大公司,亦有中小型企业。(49)除企业成员之外,非企业界的参与亦是联合国全球契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成立之日起,全球契约就一直倡导各利益相关方就一系列关键议题展开对话,这种推崇对话与学习的文化对其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50)在高度开放与包容的氛围下,全球契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共同应对当今时代的挑战。第五,联合国全球契约的多中心治理架构有力地推动了契约原则在全球及地方层面的实施。2006年,在经历了长期回顾、审视之后,全球契约开始运用新的治理架构,采取非集中决策的方式。在多年实践、调整的基础上,这一稳固且因地制宜的架构,试图在平衡多方利益的同时,为参与者提供最大限度的行动空间,以确保实施过程的责任性与透明度。(51)新的治理架构保持了全球契约的自愿性质和网络化特征,将治理职能分别交由七个实体承担。(52)其中,领导人峰会每3年召开一次,各方领导人共聚一堂,商讨重大问题;地方网络是由多方利益相关者构成、自我管理的机构,为众多企业实施全球契约提供支持;理事会作为顾问机构,向全球契约提供全面的战略、政策建议;全球契约办公室受联合国委托,是推动、管理这一倡议的正式实体,它由联合国大会授权,在联合国系统内部促进最佳实践的分享;机构间小组则代表了与全球契约原则密切相关的七个机构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OHCHR)、国际劳工组织(IL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联合国性别平等与妇女赋权组织(UN Women)。(53)全球契约之所以能够获得如许成效,其简约、灵活的多中心治理架构功不可没。三、影响全球契约发展的主要因素联合国全球契约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如此,对照其将“内嵌的自由主义”(embedded liberalism)拓展至全球层面的长远目标来看,(54)仍然可谓任重道远。在世界各地,7万多家跨国公司和无数小型企业尚未参与全球契约,劳工权益未得到合法保护,腐败等恶性事件还在不断发生,一些不负责任的企业仍然得到合同并持续赢利,(55)而已加入全球契约的企业在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原则方面也显得参差不齐,其中大多数公司认为自己尚处于初级或中级阶段。(56)联合国全球契约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在规模与质量两方面推动自身发展。(57)更具体地说,在规模方面,它期望到2020年能够吸引2万名成员加入;在质量方面,它力图改进整体的参与及实施状况。(58)对于联合国全球契约而言,现时期的重中之重是从第一个十年的实验和能力建设阶段,转向第二个十年的行动阶段。(59)那么,它能否实现这些目标?或者说,其发展前景将取决于哪些因素?总体来看,制约联合国全球契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可划分为内、外两个层面。从内部因素看,全球契约的发展前景首先取决于它能否在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恪守中道。作为多方对话与学习的平台,全球契约唯有秉持相对超然、不偏不倚的态度和立场,方能充分发挥号召力与协调作用。如前所述,联合国全球契约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其包容性,它为企业、公民社会、劳工组织、政府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框架。尽管企业无疑是其中的关键行为体,但其他行为体同样不可或缺。以公民社会为例,它在促使企业遵守承诺、共同解决重大问题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契约的正常运转需要各方协调与制衡,而不是一方独大。有些批评者担忧:全球契约无视民主原则,给予私营部门过多的权力,由此形成的合作关系,会更多地倾向于工商界与跨国公司。(60)更为直白的抨击是:全球契约在改善大企业形象、提升其行为正当性方面颇有作为,却在提高社会与环境标准方面乏善可陈。(61)这些批评或许略显偏激,但并非空穴来风。就全球契约的绩效而言,科尔指出,当前的首要挑战即在于改进全球契约各项原则的实施状况。(62)2010年的全球契约实施状况调查表明:将近3/4的参与者认为,自己在践行契约原则方面尚处于初级或中级阶段;仅有7的参与者认为自己已经处于高级阶段。(63)改善绩效不仅需要企业成员自身的努力,更需要非企业成员的督促和砥砺。全球契约的下一个十年若要取得可观成效,就必须在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恪守中道,避免过度倾向于其中任何一方。从内部因素看,联合国全球契约的发展前景还取决于能否让软约束成为一种有效的执行机制。自2000年启动之后,全球契约始终将自身定位于一项自愿性质的倡议活动,而不是一种规制手段。(64)它要求参与者在年度报告或类似的公开报告中,向所有利益相关者说明其实施契约原则的做法与进展,即“进展情况通报”(COP)。这种不具法律约束力、不以监管为目的、不具任何强制性的软约束,旨在激发和促进企业公民意识、鼓励创新的解决方案与伙伴关系。尽管软约束方式确有其必要性,比如它让全球契约显得“平易近人”,最大限度地吸引了企业的参与,但也让契约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保障。一直以来,由于其既不要求严格监管、也不要求任何形式的制裁模式,全球契约遭到了许多质疑和批评。不仅如此,批评者还指出,全球契约的规则已变得越发宽松而不是更趋严密。2003年之前,全球契约要求企业成员每年至少公布一个将某项原则应用于实践的案例;此后,联合国降低了该标准,仅要求企业汇报其如何应用了契约原则。(65)有学者以世界规模最大的2000多家公司为对象做过一项调查研究,以探究其中加入全球契约的企业做出这一决策的动因。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企业之所以加入全球契约,在相当程度上是出于树立环境、人权方面良好形象,以博取外界好评的动机。至于企业是否真正重视环境及人权问题,则取决于其业务性质、投资的可得性,以及“退出”的难易程度等因素。(66)而在加入之后,面对“进展情况通报”的软约束,许多企业并未提交报告或达到相应要求。截至2011年1月1日,已有2048家公司因此被全球契约除名,占到了其参与者总数的24。(67)从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说在全球契约的软约束与执行有效性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两难。从外部因素看,联合国全球契约的发展前景还取决于公共治理领域的演进。作为一项自愿性质的倡议,全球契约对规制举措构成了一种补充,它既无意于、也不可能取代现行的监管办法。不仅如此,全球契约自身的发展也在相当程度上以公共治理领域的正式规制为前提。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言:在某些情形下,无需任何管制行动、仅凭自愿倡议就足以解决问题;在其他一些情形下,自愿倡议可以指明最佳的做法。然而在缺乏有效法律与规制体系、公共机构薄弱或腐败的地方,全球契约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68)运用、执行相关法律及规制措施,是政府的责任。只有在公共机构、法治、透明且可预测的监管举措支持下,全球契约才可能持续和扩展。日内瓦宣言也指出: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下,负责任的企业行为才能造福社会,这就需要各国政府着力培育有效的经济体制,采取扶持政策。(69)此外,由于联合国无法在全球契约中提出可具体衡量的尺度来要求企业,只能依据世界人权宣言等提出一些普遍性的要求,全球契约内容的原则性为弹性解释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模糊空间。(70)全球契约若要与时俱进,显然不能止步于当前在环境、劳工等方面的下限标准,这就必须得到公共治理领域规制举措的支持。另外,全球化进程的走向也将深刻影响联合国全球契约的未来发展。事实上,全球契约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产物。在全球化大势之下,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引发了既深且广的治理鸿沟。作为对“全球化及其不满”(71)的一种回应,全球契约借势而起、应运而生。它可以对置身其中的全球化产生一定影响,但不可能从根本上左右这一进程;可以在局部改进的意义上匡正时弊,但不可能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挽狂澜于危急之中。正如科尔与鲁杰所言:它只是缓解经济全球化与治理之间失衡的一小步,受性质与范围所限,全球契约只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全球化的前景依然悬而未决。(72)有必要强调的是,全球化绝非永无退转之虞,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西雅图的反全球化抗议、再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清楚地表明了其中隐藏着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当其所依附的全球化进程本身遭到动摇甚至逆转时,联合国全球契约的发展前景必然也将笼罩在阴影之下。毕竟,一旦全球化导致的风险和冲击超出了多数普通民众所能承受的限度,重新以命令和控制方式驯服市场体系的选择就会获得足够的支持,(73)而这必将给全球契约造成重创。就此而言,全球契约的存续及发展将视全球化进程的走向而定。结语联合国全球契约已经步入了它的第二个十年。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仍将置身于一个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经济、社会与环境等各方面相互依赖的世界。面对如是格局,通过国际间沟通与合作,群策群力应对共同挑战、提出解决方案,已是大势所趋。在联合国的鼎力扶持下,全球契约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得到了各国政府、公民社会与全球企业界的积极响应,可谓坐拥“天时、地利、人和”。有理由预期,在“借势”与“造势”两方面的努力下,全球契约取得良性发展的势头仍将延续,其规模与影响力仍将进一步扩展。同时亦有必要提及的是,全球契约只是解决诸多全球性问题的途径之一,人们不宜对之寄予太高的期望。至于更具根本意义的公共治理领域之演进,乃至整个全球化进程的走向,仍需拭目以待。注释:Global Compact Offic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Leaders Summit 2010-Summary Report,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0, p.13.Jean-Philippe Thrien and Vincent Pouliot, The Global Compact: Shifting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lobal Governance, Vol. 12, No. 1, 2006, pp.57, 62.Global Compact Offic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Annual Review-Anniversary edition,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0, p.20.Global Compact Offic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in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1, p.2.Global Compact Offic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in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1, p.6./Languages/chinese/principles.html.(上网时间:2011年4月28日)Global Compact Offic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in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1, p.2.Global Compact Office, The Global Compact Leaders Summit 2007,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7, p.78.潘基文:“以全球契约2.0版应对经济衰退”,WTO经济导刊,2009年,第3期,第22页。Global Compact Offic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in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1, p.2.(11)Global Compact Office, The Global Compact Leaders Summit 2007,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7, p.78.(12)Kofi Annan, “Address at Ceremony of Adherence to the Global Compact”, Madrid, April 1,2002, /NewsAndEvents/speeches_and_statements/sg_adherence_to_gc.html.(上网时间:2011年5月21日)(13)科尔现为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总干事,鲁杰现为联合国秘书长人权与跨国公司和其他工商企业问题特别代表。(14)Georg Kell and John Gerard Ruggie, Global markets and social legitimacy: the case for the Global Compact,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Vol. 8, No. 3, 1999, p.105.(15)Georg Kell and David Levin, The Global Compact Network: A Historic Experiment in Learning and Action,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Vol. 108, No. 2, 2003, p.152.(16)Global Compact Offic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Annual Review-Anniversary Edition,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0, p.7.(17)Kofi Annan, Opening Remarks at the Global Compact Leaders Summit in New York, UN Press Release, SG/SM/9383, ECO/69, June 24, 2004.(18)Global Compact Office, Global Compact Summit: China,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6, p.7.(19)Georg Kell, Anne-Marie Slaughter and Thomas Hale, Silent Reform through the Global Compact, UN Chronicle, Vol. 44, No. 1,2007, p.26.(20)Global Compact Office, The Global Compact Leaders Summit 2007, p.28.(21)Global Compact Offic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Annual Review-Anniversary Edition,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0, p.7.(22)/NewsAndEvents/UNGC_bulletin/2011_06_01.html.(上网时间:2011年6月22日)(23)刘萌:“联合国全球契约2.0:打造全球企业公民典范,助力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WTO经济导刊,2010年,第11期,第61页。(24)Global Compact Offic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Annual Review-Anniversary Edition,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0, p.7.(25)McKinsey & Company, Assessing the Global Compacts Impact,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Global Compact Office, 11 May 2004, p.4.(26)Global Compact Office, Letter to Global Compact Stakeholders, Jan 2010.(27)Global Compact Offic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in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1, p.5.(28)“Caring for Climate: The Business Leadership Platform”, p.3, /docs/news_events/8.1/caring_for_climate.pdf.(上网时间:2011年5月15日)(29)刘萌:“联合国全球契约2.0:打造全球企业公民典范,助力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WTO经济导刊,2010年,第11期,第62页。(30)John Gerard Ruggie, global_: The Global Compact as Learning Network, Global Governance, Vol. 7, No. 4, 2001, p.377.(31)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2页。(32)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第7-8,101页。(33)Thrien and Pouliot, The Global Compact: Shifting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lobal Governance, Vol. 12, No. 1, 2006, pp.60-61.(34)Kell and Levin, The Global Compact Network: A Historic Experiment in Learning and Action,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Vol. 108, No. 2, 2003, p.152.(35)Speeches on the Global Compact, /NewsAndEvents/Speeches.html.(上网时间: 2011年6月22日)(36)Ann Zammit, Development at Risk: Rethinking UN-Business Partnerships, Geneva: South Centre, 2003, p.8.(37)UN Secretary-General Ban Ki-moon, Lunch Marking 90th Anniversary of the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New York, October 8,2009, /docs/news_events/9.6/SG_Toast_ICC_8_Oct_09.pdf.(上网时间:2011年6月22日)(38)Brian Hocking and Dominic Kelly, Doing the Business? The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Global Compact”, in Andrew F. Cooper, John English, and Ramesh Thakur, eds., Enhancing Global Governance: Towards a New Diplomacy? Tokyo: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09.(39)Global Compact Office, Global Compact Summit: China,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6, p.10.(40)Global Compact Offic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in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1, p.3.(41)Kell and Ruggie, Global markets and social legitimacy: The ease for the Global Compact,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als, Vol. 8, No. 2, 1999, p.116.(42)Georg Kell, Anne-Marie Slaughter and Thomas Hale, Silent Reform through the Global Compact, UN Chronicle, Vol. 44, No. 1, 2007, p.30.(43)United Nations, Towards Global Partnerships, Resolution adopted by the General Assembly, A/RES/64/223, December 21, 2009.(44)Outcomes and Declarations, /AboutTheGC/Government_Support/outcomes_and_declarations.html.(上网时间:2011年5月17日)(45)G8 Leaders Declaration, Responsible Leadership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July 8, 2009, in LAquila.(46)Global Compact Offic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Annual Review-Anniversary Edition,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0, p.21.(47)Kell and Levin, The Global Compact Network: An Historic Experiment in Learning and Action,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Vol. 108, No. 2, 2003, pp. 176, 152.(48)但不包括参与反人员地雷或集束炸弹制造、销售等公司,亦不包括被联合国采购部或国际金融机构以道德原因暂停或废除资格的公司。/docs/about_the_gc/Integrity_measures/FAQ_ZH.pdf.(上网时间:2011年5月1日)(49)Andreas Rasche and Georg Kell, 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Achievements, Trends and Challeng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5.(50)Global Compact Offic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in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1, p.5.(51)Global Compact Governance, /docs/about_the_gc/governance_update2008.pdf(上网时间:2011年5月1日)(52)Global Compact Offic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Annual Review-Anniversary Edition,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0, p.20.(53)Global Compact Governance, /AboutTheGC/stages_of_development html.(上网时间:2011年5月21日)(54)John Gerard Ruggie, Taking Embedded Liberalism Global: The Corporate Connection, Conference Paper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2002 Annual Meeting, Boston, MA, p.28.(55)刘萌:“联合国全球契约2.0:打造全球企业公民典范,助力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转幼儿园后勤工作总结与纸尿裤售后培训
- 关于名人的爱情故事
- 2026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街道亮点工作总结
- 2026届重庆市南开融侨中学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研发中心年终总结报告
-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2026届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重庆綦江南川巴县2026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江西省育华学校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 GB/T 5563-2013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静液压试验方法
- GB/T 3600-2000肥料中氨态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
- GB 2715-2005粮食卫生标准
- OA流程表单案例
- 医师多点执业注册申请表
- 《边坡稳定性分析》课件
- 刮板输送机-课件
- 深信服防火墙技术方案
- 福建省福州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
- 车辆交接协议书(标准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