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缘起琴声十六法 要点本是我的旧文,收录于 醒心琴韵 中级课本磨砺参考之中。不少学生希望我能对其再作进一步的解释。于是,我就写了这篇 琴声十六法要点 浅释。 琴声十六法 琴声十六法,明朝冷谦所作。冷谦,又称冷仙,字起敬,或曰 启敬,号龙阳子,钱塘人,明朝初期道士,精通琴学、绘画及养生诸学。其精音律,善鼓琴,琴风 飘飘然有尘外之趣。 明太祖置太常司,任其为太常协律郎。 琴声十六法为冷谦名作,至今流传于世,为重要琴著。 其以“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十六字诀,述操琴之要,为古琴美学根本之作。现逐字释之: 浅释: 琴声十六法,是明朝初期的琴家冷谦所作。冷谦,字起敬,或启敬,号龙阳子,是一位道士,人们又称他作“冷仙”。他是钱塘人。钱塘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而杭州也是浙派琴学的中心。 冷谦通绘画和养生诸学,精于音律,尤其善于弹琴。古书上说他的琴风“飘飘然有尘外之趣”。由此可见他的琴风是洁静古澹、清逸脱俗的,是古调正风。这与琴声十六法中所述的内容相符。 明朝太常司设立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92年,是明朝掌管礼乐的最高机关。太常协律郎是太常司中的官职,职责为掌和律吕。冷谦曾担任过太常协律郎。 琴声十六法是冷谦的名作。所谓十六法,即: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这里要说明的是,琴声十六法,原为明初的琴学作品。但明末以后的传本,应是经后人加工完善过的。文中曾出现明末严天池的诗句,就是其佐证。但就其传本的内容来说,无疑是古琴美学的根本之作。 对于琴声十六法,不同琴家的看法也有不同。有的重视其美学理念。有的只取其弹奏方法。其实,美学理念与弹奏方法在文中本是并重的。没有美学理念,弹奏就失去了灵魂。而美学的理念,必须要靠手指落实于弦上,才能够表达出来。所以,文中无论谈到哪一法,都是在阐其理念的同时,说明如何落实于手上。正所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轻 原文: 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起调当以中为主。而轻重持损益之则。其趣自生。盖音之轻处最难。力有未到。则浮而不实。晦而不明。虽轻亦不佳。惟轻之中。不爽清实。而一丝一忽。指到音绽。幽趣无限。乃有一节一句之轻。有间杂高下之轻。种种意趣。皆贵於清实中得之。 要点: 中和为琴之要诀。不轻不重是为中和之法。然若无轻重疾徐,则妙趣不生。语气有抑扬顿挫,曲调有高下间杂,故琴曲取音,亦必有轻重之别。其妙处在于轻重损益拿捏得体。 轻重之音,而以轻为最难。何以故?轻者,力不可不达。而操琴者为轻之法多力不达。力不达则浮,其音晦而不明。如此之“轻”,不得真趣也,是轻浮晦暗之音。轻之诀者,在于轻之中,取音清实,丝毫纤微,具交代清晰,其幽趣方得无限。无论是语气抑扬顿挫之轻,亦或音调高下间杂之轻,种种意趣,皆贵在取音清实之中。是故知轻之难也。 轻重损益拿捏得体,则妙趣自生。有轻不可无重,有重不可无轻,轻重相宜,方得真趣。轻而不浮,重而不拙。此不可不知。 浅释: 琴声十六法的前四法,是“轻、松、脆、滑”。之所以先说此四法,是有道理的。其道理在于,轻松脆滑四字,着重说的是弹奏的基本功夫。先要练好这些基本功夫,才谈得上琴的趣味与意境。 南宋末年,俞琰倡导弹唱。于是,吴派“对音”之风兴起。所谓对音,即将旧文谱曲,一字对一音;或将旧曲填词,一音对一字。到了明朝,对音风行,成为江操的特点。 本来琴歌是琴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优秀的琴歌都是非常经典的,比如阳关三叠等。但是,元明时期对音的风行,却使滥作琴歌成为一种风尚。一字对一音,或一音对一字,使琴歌作品的艺术性越见降低。过分注重对音吟唱,又使琴音淹没,使当时江操的轻浮之风盛行。所以,元明时的琴书称江操为“衰世之音”。 而浙操则不然,其始终以琴曲的弹奏为中心,以琴音来表达思想,以琴音去阐述其美。所以,当时浙派的琴家对弹奏功夫特别有心得。元明时的琴书称浙操“质而不野,文而不史”,这是非常高的评价。在当时,江操的对音弹唱,与浙操的弹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浙操的弹奏思想,对明末虞山派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 冷谦是浙派中的佼佼者,自然对弹奏的基本功夫特别重视。所以,琴声十六法的开篇四法-“轻、松、脆、滑”,着重说弹奏的基本功夫。而后面的“高、洁、清、虚、幽、奇、古、淡”八法,则着重说意境。最后说“中、和、疾、徐”,作为全文的总结。“中、和”是琴学的总纲。“疾、徐”是诸法落实在琴曲上最直接的外在表现。这就是琴声十六法的结构与思路。 第一法为“轻”。提到轻,有些人就会认为,古人注重轻,所以想传承古琴的正风,就一定要轻弹,不能重弹。所以,有人认为弹琴应“其轻如摸”,而不能“其重如撅”。其实,这种理解错得厉害。“其轻如摸”,与“其重如撅”,都是毛病,都是应该避免的。 原文开篇讲:“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起调当以中为主。而轻重持损益之则。其趣自生。”由此处可以看出,冷谦第一法说“轻”,实际上是借“轻”而说轻与重。中和是琴之大要。所谓中和,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贵在恰到好处。不轻不重,即音之中和。起调当以中为主。“而轻重持损益之则,其趣自生。”这一句非常重要。音以中和为要。而音之中和是不轻不重。可是这个“不轻不重”,并非绝不能有轻重的变化,而是轻重都要在一定的法度以内。若真的无轻无重,也就不必谈轻谈重了。所以,轻重的变化是必要的。“轻重持损益之则,其趣自生。”因此,此处是借“轻”来谈轻与重,并非仅仅谈轻。要知无重也就无以言轻。无轻也无以言重。 那么为什么要借“轻”来谈轻、重,而不借“重”来谈呢?文中说得很清楚,“盖音之轻处最难”。轻最难所以说轻。而轻重是相对的,弄清楚了轻,也就弄清楚了重。为什么说轻最难呢?因为用轻的时候,非常容易犯一个错误,即“力有不达”。很多人以为轻弹即不用力,所以往往力有不达,以致其所得之音,“浮而不实,晦而不明”。这样的“轻”,实是不得真趣,“虽轻亦不佳”。 轻的要点,在于“不爽清实”。一定要在得音清实的基础上取轻,“一丝一忽。指到音绽”。这也是中和的道理。力太过则不是轻。力不及虽轻亦不佳。必要恰到好处才行。不论是“一节一句之轻”,还是“间杂高下之轻”,都要得音清实。 所谓清实,即得音清晰、纯净、坚实。此处要注意的是:下指轻弹,虽轻在右手。但要取音清实,就要特别重视左手之功。若弹按音时,左手取音不实,得音则会有“浮而不实,晦而不明”之病。若弹泛音时,左手取音不正,或触弦力度不合理,也不会得出清实之音。当然,下指轻弹,其右手之力是重要基础。下指不能过重,也不能力有不达,还要干净而无杂音。做到这些,才能在清实之中而得轻音。 轻重是对比出来的。轻与重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相离。没有重,也就没有轻。没有轻,也就没有重。所以,轻重宜相间使用,才会有轻重之别。这轻与重,也要符合中和的法度。轻而不浮,重而不拙。轻重损益拿得体。则妙趣自生。 文/摩尼天虹二曰松 原文: 松。即吟猱妙处。宛转动荡。无滞无碍。不促不慢。以至恰好。谓之松。吟猱之巨细缓急。俱有松处。故琴之妙在取音。取音宛转则情联。松活则意畅。其趣如水之与澜。其体如珠之走盘。其声如哦咏之有韵。可以名其松。 要点: 琴之妙趣,半在吟猱。吟猱之要,在于圆满。所谓吟猱圆满,在于不促不慢,不多不少,其贵在恰好。 欲得圆满,体松之一诀。左手取音方正坚实,而又松活自如,宛转动荡,无滞无碍。以此为基,方得不促不慢,不多不少,以至恰好。如此则谓之为“松”。吟猱之巨细缓急,皆不离此也。 浅释: “松”说的是左手的松活。文中说“松,即吟猱妙处”,可见其主要用途在于对吟猱的控制。吟猱之时,宛转动荡,无滞无碍,不促不慢,以至恰好,就可以说是松了。 “琴之妙趣,半在吟猱”。而吟猱之要,在于圆满。请注意,这里的圆满,是指吟猱恰到好处的圆满,并非方圆之圆。这一点不可混淆。什么是圆满呢?吟猱动荡,不大不小,不多不少,不促不慢,恰到好处,即所谓圆满。 想做到吟猱圆满,左手必要有松活之功。左手取音方正坚实,而又松活自如,宛转动荡,无滞无碍,即松活之功。以此松活之功为基础,才能做到不促不慢,不多不少,不大不小,恰到好处。所以,这一个“松”字,非常重要,是弹奏的基本要法。 文中水之与澜、珠之走盘、哦咏之有韵三句,是用比喻之法来说明“松”的要点。“其趣如水之与澜”,是把声比喻为水,把韵比喻为波澜。吟猱是用来控制韵的。其可以韵补声,并使声更加传神。声与韵,恰如水与波澜一般,本为一体,但各有其功,而又能相辅相成。这是声韵的意趣所在,也是吟猱的意趣所在,也是松活之功的意趣所在。 而吟猱动荡的体,即吟猱动荡的动作,则如“珠之走盘”。珠是圆的,在盘中滚动起来,是没有滞碍的。吟猱若得松活之功,其动作就象珠在盘中滚动一样,毫无滞碍。此即所谓“其体如珠之走盘”。 要做到“如珠之走盘”,就一定要解决力度的问题。关于按弦取音的力度,古有“按欲入木”一说。所谓按欲入木,并非真的要把手指按进木中,而是说按弦取音一定要方正坚实。初学者在一点上,容易犯两种错误。第一是想追求松活,而按弦不牢,所以得音会“浮而不实,晦而不明”。第二是按弦牢固,但胶而不灵,难以移动。如果出现这两种错误,也就不能真正地做到松活。这两种错误,问题都出在左手取音时力度的拿捏上。第一种只求灵便,而力有不达,所以取音虚浮。第二种只知用死力,发力不合理,所以胶而不灵。 要想做到松活,先要在琴容端正与手势合理上下功夫。要知道琴容端正与手势合理,并非仅是为了仪表端正好看。端正的琴容、合理的手势,也是做到合理发力的基础。弹琴时身体正直,沉肩坠肘,左手不可悬腕,将手臂的重量自然贯注在手指之上。这一点非常重要。若左手按弦取音时,只知道手指使死劲,则难免胶而不灵之病。按弦取音,力应来源于手臂,通过沉肩坠肘,着落于腕底,贯注于按弦取音的手指之上。此时按弦的手指,其实并未用多大力量,起到坚实支撑的功用即可。其力在腕底,即所谓腕底劲,或袖底劲。如此则能在取音坚实的基础上,做到松活自如。 能了悟“水之与澜”的意趣,能得到“珠之走盘”之功,下指取音,则“其声如哦咏之有韵”,情联意畅,其妙趣自生。 文/摩尼天虹三曰脆 原文: 脆者健也。于冲和大雅中。健其两手。而音不至于滞。两手皆有脆音。第藏不见。出之不易。右手靠弦。则音滞而木。故曰。指必甲尖。弦必悬落。下指不劲。则音胶而格。故曰。声如金石。动如风发。要知脆处。即指之灵处。指之灵。自出于健。而指之健。又出于腕。腕中之力既到。则为坚脆。然后识滞气之在弦。不为知音厌听。 要点: 指不健而脆不可得。所谓弹欲断弦,按欲入木。健其两手,左手按欲入木,取音坚实,右手弹欲断弦,凌利风发,而得音清脆而不滞。而左手坚实,不离松活,右手弹弦用力,妙在不觉,此为脆之要点。 欲得脆亮,右手不可靠弦而弹,靠弦则音滞而木。是故须知挑必甲尖,用力不觉,按弦无声,不杂客响,方得脆亮之音。 欲得清脆,右手下指不可无力,无力则音胶而刻板。是故须下指凌利,如击金石,干净利落,方得清脆之音。 欲得清脆之音,左手取音不可犹豫,绰注胶缓则音晦涩。是故必要取音方正,坚定而利落,方得清脆之音。 欲得清健脆亮之音,则必要指灵。欲指灵则必要指健。力出于腕,方得坚脆。 浅释: 所谓“脆”,是健而不滞。健就是有力。不滞就是得音清澈而无滞碍。 文中特意说明:“于冲和大雅中,健其两手。而音不至于滞。”所谓“冲”,即冲淡。所谓“和”即宽和、中和。脆是要在冲淡宽和中健其两手,可见这里的有力,绝不是粗暴之力。两手的指力,是建立在冲淡宽和的基础上的。这一点不可不知。 古有琴诀说“弹欲断弦”,“按欲入木”。这是专门说用力的。所谓弹欲断弦,是右手弹弦有力,然用力而不觉。所谓按欲入木,是左手按弦取音方正坚实,而又不失松活。这在拙作小议按欲入木,弹欲断弦中已有过论述。弹欲断弦与按欲入木,是得音清脆的基础。 要特别说明的是,得音清脆,两手之功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所以文中说“两手皆有脆音”。 所谓“第藏不见”,一是指右手用力不觉,二是指左手含藏不露。右手弹弦,指力苍劲,但要自然放松,用力而不觉。视之无力,而下指则有击鼓撞钟之势。左手取音,要含蓄,不要夸张,否则就得不出清脆之音,反而有艳媚之声。 所谓“出指不易”,指右手弹弦,左手取音,都要干净果断,不要犹豫沾粘。右手弹弦,若犹豫不决,下指自然不会畅快,自然得不出清脆之音。左手取音,在绰注时若不能干净果断,沾粘而行,所得则为萎靡之音,不会有清脆的效果。 “右手靠弦。则音滞而木。故曰。指必甲尖。弦必悬落。”这是说右手若靠弦而弹,得音则会发闷,比较呆滞。所以,用挑时,应以指尖触弦,而不可靠弦而弹。在这句话里,“弦必悬落”是不可靠弦而弹的意思。同时也要注意。若弹按音时,左手取音,下指宜有控制,按弦无声,不杂客响。如此相互配合,得音才能清脆。 “下指不劲。则音胶而格。故曰。声如金石。动如风发。”这是说右手弹弦时,若下指无力,得音就会胶粘如有阻碍,会有刻板萎靡之声。所以下指弹弦,要干净凌厉,如击金石。弹按音时,左手取音,也必要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 要注意:干净利落,凌厉果断。这八个字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做到这八个字,指不灵不行。所以文中说“要知脆处,即指之灵处”。那么,如何使手指灵活自如呢?其基础就是指力,也就是所谓的“健”。这就再次提到用力的问题。用力必要合理,才能得到脆音。在此处,“力出于腕”是重要的口诀。不论是右手弹弦,还是左手取音,并不是一味以手指用拙力。其用力的关键,都在于手腕。左手取音,力在腕底。右手勾挑,其力用也在手腕的一坐一送之间。知道了这个关键,也就知道在什么地方用功了。久而久之,就能得到坚实清脆的妙音了。四曰滑 原文: 滑者溜也。又涩之反也。音当欲涩。而指当欲滑。音本喜慢。而缓缓出之。若流泉之呜咽。时滴滴不已。故曰涩。指取走弦而滞则不灵。乃往来之鼓动。如风发发。故曰滑。然指之运用。固贵其滑。而亦有时乎贵留。盖其留者。即滑中之安顿处也。故有涩不可无滑。有滑不可无留。意有在耳。 要点: 所谓弹欲断弦,按欲入木。按欲入木,谓左手取音方正坚实。然坚实者,不离一个滑字。若胶而不灵,实不得坚实之诀。 音欲涩而指欲滑。音涩者,必胸有成竹,而后取音,音出而不仓促,如流泉之呜咽,时滴滴不已,故曰涩。若取音仓促者,则出轻浮之音。此中所谓慢与缓者,意为取音必要胸有成竹,而避免仓促之病,非一味求缓也。 指滑者,宛转往来,动如风发,松活自如也。指之运用,贵在滑也。若得滑之一诀,必左手手型有势,用力合理。若用力不合理者,实不得滑。若指涩者,左手取音走弦滞而不灵也。 有滑者必有留,所谓留者,滑中之安顿处也。走手之音,得音处必留,不留则音不实也。此留者,于滑中得之,贵在得音饱满。此非涩之不灵也。留之要点,在停留于应得之音位而得音饱满,不可错解为缓也。 有滑而无留,则取音不得方正。涩而无滑,则音滞,不得真趣也。 浅释: 首先应当注意的,是“音当欲涩,而指当欲滑”一句。古人说音当涩勒而出。这指的是音涩。所谓音涩勒而出,即取音应有控制。如推车下坡,要使一点向后的力量,才能使车走得平稳。音涩即是此理。音出而不仓促,“若流泉之呜咽,时滴滴不已”。一定要注意:此处说的是音涩,不是指涩。 若想做到音涩,指必当滑。如果手指走弦胶而不灵,也就没什么控制可言。那么,也就没有音涩可言。所以,左手取音走弦,既要按弦坚实,又要灵活无碍,干净利落。这就是所谓的指滑。一定要注意:此处说的是指滑,不是音滑。 音宜涩而指宜滑。如果音不涩反滑,则有油滑之腔,则显轻浮。如果指不滑反涩,则粘缓拖沓,则为艳音、浊音。所以,什么应该涩,什么应该滑,是一定要分清的。 谈到指滑,也必须要谈一谈停顿。“留”即停顿。如果只一味求指滑灵活,失去了应有的顿挫,那就不是音涩,而是音滑了。这就会导致音调浮躁、得音晦而不明等毛病。严重者甚至不能成调。运指宜滑,动如风发。而顿挫处也要停得住。初学者往往会有亟亟求完,不敢停顿,不敢留白的毛病。所以弹琴时往往会噪促而小气。这一点应该特别注意。 而能运用停顿后,则容易犯另一种毛病,即粘缓拖沓。之所以会粘缓拖沓,往往是由于误以粘缓为静为雅,所以一味求缓。可是音至粘缓拖沓,只是艳媚的浊音罢了,并非是静,也并非是雅。古雅之音,在清在净,并不是粘缓拖沓。 弹琴的时候,下指要稳,宜胸有成竹而后下指,不要仓促。运指宜速宜滑,往来动荡都要灵活无碍,不可粘缓拖沓。得音要饱满充分,不论音与韵,都是如此。总之,音宜涩而指宜滑,即是其中的要点。 文/摩尼天虹 五曰高 原文: 高与古似。而实与古异。古以韵发。高以调裁。指下既静既清。而又得能古调。则音意始臻微妙。故其为宁谧也。若深渊之不可测。若乔岳之不可望。其为流逝也。若江河之欲无尽。若天籁之欲无声。 要点: 高之要点,在于宁谧清静,若江河之欲无尽,若天籁之欲无声。 宁静从何而得?非从缓得。实从洁净清脆而得也。缓而不得清洁,虽缓而无静,不得高古之风。得洁净清脆者,疾徐皆得静之妙。如此方得高古之风。 浅释: “轻、松、脆、滑”四法,着重说的是弹奏的基本功。而后的“高、洁、清、虚、幽、奇、古、澹”八法,着重说的是意境。 所谓“高古之风”。把高与古同说,是因为高与古的意义相近。但是,高与古虽相近,却也有不同之处。一般来说,得古而未具高者,称为古朴。只有高与古皆备,才称为高古。 古是通过音韵的质朴简净来体现。而高则是通过曲调的宽和清静来体现。指下既静既清,而又能得古调,即所谓高。 高的要点,在于宁谧清静。所谓宁谧清静,即安宁、平静、淳和、洁净。如深渊之不可测。如高山之不可望。如江河无尽,意味悠远。如天籁无声,自然宁静。 那么,如何得到宁静呢?有些琴家以为欲求静,必要求缓慢。于是刻意求慢,以致粘缓拖沓。其实这只是“病于宁静”罢了,并非真的宁静。静从净得,不从缓得。虽然琴曲大体以舒缓为主,但如果慢至粘缓拖沓,则实为艳俗粘浊之调,并无宁静可言。宁静要从洁净宽大而得。下指宜干净简洁,宽和大度。如得洁净宽大,则快慢都能得宁静之妙用。这样才能得到高古之风。 文/摩尼天虹 六曰洁 原文: 欲修妙音者。必先修妙指。修指之道。从有而无。因多而寡。一尘不染。一垢弗緇。止於至洁之地。而人不知其解。指既修洁。则音愈希。音愈希。则意趣愈永。吾故曰。欲修妙音者。必先修妙指。欲修妙指者。又必先自修洁始。 要点: 指法洁净,为清音之基础。指洁则音净,音净则得静意。故欲修妙音,必先修妙指。 修指之道,左手取音方正坚实,右手弹弦干净利落,得音简净,弦洁而无客声。音省则质,不宜求繁。吟猱不露,动静相宜。如此方得清音。 欲修妙音,先修妙指。欲修妙指,先净自心。心静则指净,指净则弦洁。 浅释: 一切妙音,都是手弹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所以,欲得妙音,必要先修妙指。这个“洁”字,说的就是修妙指的功夫。 “洁”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洁净。第二是简洁。 所谓洁净,即右手下指干净利落,脆而声无滞碍,净而不杂客声。所谓客声,即不该发出的杂声。而左手取音,也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想要做到取音干净利落,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下指取音,手要有控制,避免按弦时出现杂声。 其次,在用双弹、拨剌等指法时,往往是得一按一散两弦的合声。此时手指按弦,要避免触及发散音的弦,否则就会发出杂声。 再者,取音一定要方正坚实。得音要肯定,而绰注都是修饰之音,不可喧宾夺主,抢了主音。用绰用注,宜起无定点,但要肯定地停留于得音之位。绰注宜含藏,手宜凌厉如风发。而得音要充分饱满。偶尔用柔缓的绰注,以恰温柔之情。但如果过分追求缓慢的绰注,则喧宾夺主,甚至使主音晦而不明,所发则为浊音。如果再过分一些,以致于夸张地使用绰注,就会发出艳媚的俗音。这些都是要特别注意的。 所谓简洁,是说取音弹弦,都要简净。所谓“音省则质,合繁则不雅”。初学琴的人,往往唯恐下指不多,总想着要利用自己所会的一切手段来使琴声“优美”。所以,此一阶段的学琴人,多不能避免夸张和不必要的修饰。而随着功力的加深,则会唯恐下指过多。这是懂得了“音省则质”的道理,所以不再去追求不必要的修饰。这时的琴人才逐渐得到音宜简净的感觉。这就是练指的过程,即所谓“从有而无,因多而寡”。 “欲修妙音,先修妙指”。而欲修妙指,先要净自心。自心洁净,则不具争竞之心,不具媚人之欲。此时心即得到安宁,即所谓静心。具备如此的静心,弹琴时也就不会去追求艳媚与繁促,则下指简净。所以说“心静则指净”。 指净则弦洁,则得希声。“音愈希,则意趣愈永”。所谓听之不闻名曰希。希声是最自然、最清静的声音。而得此自然宁静、洁净不染的静音,则意趣就更加隽永了。所谓永,即隽永,是耐人寻味的意思。而这种境界,普通人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文中说“止於至洁之地。而人不知其解。” 文/摩尼天虹 七曰清 原文: 清者。音之主宰。地僻则清。心静则清。气肃则清。琴实则清。弦洁则清。必使群清咸集。而后可求之指上。两手如鸞凤和鸣。不染丝毫浊气。厝指如击金戛石。缓急绝无客声。试一听之。则澄然秋潭。皎然月洁。湱然山涛。幽然谷应。真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 要点: 清为音之主宰。得清音者,则得琴音之真趣。 欲得清音,先当心净,复需指健。弦洁气肃,心静琴实,指下方无浊气。取音落指,干净利落,如击金玉,澹逸清脆,不杂客声,则清音可得。 得其清音,听之则若澄然秋潭,皎然寒月,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 浅释: 所谓“清”,即清晰、清脆、纯净。清是“音之主宰”。如果不得清音,也就不得雅度。所以古人有“弹琴不清,不如弹筝”之说。琴之美,在于其清雅之风。如果弹琴不具清雅之风,非要去追求艳丽的话,那是比不上筝的艳丽的。那还不如干脆去弹筝算了。而弹琴欲得清雅之风,必要得清音。 所谓“地僻则清”,是指应在僻静的地方弹琴,如果弹琴的地方非常喧闹嘈杂,其琴音就难得其清了。地僻,说的是得清音的环境条件。心静气肃是清音的基础,所以说“心静则清,气肃则清”。如果弹琴时心不静,其音亦不净,就不得清音了。如果弹琴时气质轻浮,也不能得清音。心静气肃,说的是得清音的心境条件。而琴实弦洁,则是技法功夫。不论轻重缓急,都要得音清实。运指含蓄简洁,纯净而不杂客声。这样才能得清音。所以说“琴实则清,弦洁则清”。琴实弦洁,说的是得清音的指法条件。“必使群清咸集”,然后才能于手指上求清音。 具备了各种“清”的条件,最终还要用手指弹出清音。清音是弹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这一点一定要牢记。“两手如鸾凤和鸣”的意思包括两方面:一是琴容手形要合理,二是两手配合要得体。 所谓琴容手形合理,并非仅仅为了美观。琴容手形合理,是发力合理的基础。琴容不端正,手形不合理,发力则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然,不同流派在手形和指法上的要求不尽相同,如大指按弦时,有的要求虎口撑圆,有的要求虎口合并。如大指按弦,有的多用肉,有的多半甲半肉,有的肉与半甲半肉兼用。再如中指、名指按弦,有的用指尖,有的用指肚。再如名指按弦,有的多正入,有的多侧入,有的正侧兼用。要求虽各有不同,但都各有各的道理。要知道,手形、发力、取音及运指的手法,都是各家技法的精微之处。对这一点,学琴的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才能学到真东西。而琴容的端正整肃,则是琴学的基本要求。那些前仰后合、右摇右晃、手臂乱舞的轻浮俗态,都是不可取的。 而左右手的相互配合,对于弹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必赘述。 所谓“不染丝毫浊气”,是说取音干净利落,不取拖泥带水的浊音;含蓄简净,不求夸张轻浮之修饰;宽和方正,不事艳媚俗响,得清脆纯净之妙。得清音则雅,染浊气则俗。 所谓“厝指如击金戛石”,是说取音下指,干净利落,如击金石,澹逸清脆。 所谓“缓急绝无客声”,是说无论是缓是急,得音都要力求洁净清晰,避免发出不必要的杂声。 能得清音,即和雅度。而清音在听觉上的感受,是清澈纯净,如澄然秋潭;是清冷明亮,如皎然寒月;是冲淡清远,如湱然山涛,幽然谷应。“真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 八曰虚 原文: 抚琴著实处。亦有何难。独难於得虚。然指动而求声。乌乎虚。余则曰。政在声中求耳。声厉则知躁。声粗则知浊。声静则知虚。此审音之道也。盖其下指功夫。一在调气。一在淘洗。调气则心自静。淘洗则声自虚。故虽急而不乱。多而不繁。深渊自居。清光发外。高山流水。於此可以神会。 要点: 此虚非音虚而不实之虚,虚之意者,音静也。 静由心出,故先当调心。气定而心安,故必当调气。然后练指。淘洗者,练指也。 雪其躁气,释其竞心,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故虽急而不乱,虽多而不繁,如此得静也。音静者,得其虚也。 浅释: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即此处所说的“虚”,并不是取音不实的虚。取音虚而不实,是大毛病,是弹琴时要注意避免的。而此处所说的“虚”,是弹琴时要追求的。这个虚,是不违清实之理的。 所谓“声厉则知躁,声粗则知浊,声静则知虚”。这里的“虚”,说的是音静,即所谓自然寂静之音,即所谓希声。 自然寂静之音是手指弹出来的,但离不开自心的清静。静由心出。欲得指静,先要心静。所以要先调心。要“雪其噪气,释其竞心”。这是指静的心理基础。然后才可求静于手指之上。 说到指下的功夫,有两大要点:一是调气,二是淘洗。 气定则心安。所以气的调整,是心静的基础。“气”的意思很广,有自然之气、呼吸之气、正气等等含义。在此处特指呼吸之气。所以,调气就是调整呼吸。气定则心静,心静则指静。对于调气的练习,初学者不妨可以从练习诗词诵读入手,会受益良多。 所谓“淘洗”就是练指。练指犹如淘金,去其尘沙,唯留真金。这尘沙是什么?是炎嚣艳媚。这真金又是什么?即是贞洁。贞是正的意思。洁是清净简洁的意思。必要中正简洁,纯净不染。“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是淘洗的要点。指法经过淘洗,则音自静。“虽急而不乱,多而不繁”。 急而不乱,多而不繁,是静。这里告诉我们,静不仅可以于慢中得,快中也可得。所以,静不在于快慢。慢可以得静,快也可以得静。那些以为只有慢才是静的想法是片面的。静不由慢得。静由净得。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这才是静。这里可以参看一下“洁”法。 得到了静,则“深渊自居,清光发外,高山流水,于此可以神会”。静,是弹琴的根本。 文/摩尼天虹 幽原文: 音有幽度。始称琴品。品系乎人。幽繇於内。故高雅之士。动操便有幽韵。洵知幽之在指。无论缓急。悉能安闲自如。风度盎溢。纤尘无染。足觇潇洒胸次。指下自然写出一段风情。所谓得之心。而应之手。听其音而得其人。此幽之所以微妙也。 要点: 音之有幽,方可称琴品。幽之要点,在于安闲自如。内心安稳闲逸,方得自如,自然纤尘不染。得此安闲自如,即得风度潇洒,得其幽也。 盖此幽在于闲逸,在于离尘,非幽怨之幽也。于此处万不可混淆。若以幽怨沉缓而以为幽,实不得幽之真趣,则无琴品可言。故不可落此谬误也。 浅释: “音有幽度,始称琴品。”可见幽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幽的字面意思,有隐藏意,有闲适意等。而琴诀中的“幽”是哪种意思,有必要搞清楚。很多人取隐藏意,于是把琴之幽,理解成幽怨、幽愤、幽凄。既然有如此的理解,他们自然会在弹琴时追求幽怨、幽愤、幽凄之感,以为得到了琴之幽。其实这是会错意了。 琴声十六法 中,对于幽的概念,说的十分清楚:“无论缓急,悉能安闲自如”。所以,琴诀中的幽,是取闲适意,即安闲自如。 音有幽度,始称琴品,说的是弹琴要得从容安闲之风,其琴才有品可言。琴如其人。琴品即人品。所以,本具从容安闲的高雅之士,人品中即具幽度,弹琴也就自然有琴之幽韵。内心安稳闲逸,如此才能安闲自如,弹琴时自然不染尘嚣,具潇洒不群之气质。 当然,指法基础非常重要。没有指法的功底,即使心中闲逸,也无法在弦上表达出来。所以,不论哪种境趣的表达,都要有指法作为基础。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故不赘述了。 现代琴坛 ,有很多人追求艳媚缠绵之风,以为这样弹琴才有情感。要知琴的情感,是以中和清雅为前题,并非那种若痴若狂的缠绵俗情。琴的情感,要在安闲自如中表达出来,才有洒脱之气,听上去似是平澹无奇,而却在平澹中得其恬美。其情感是从心中静静流出,并非张扬地大加渲染。而若得澹逸安闲者,则其琴越听越有味,听越久而越得其趣。这也就是“平澹中见神奇”的妙味。 文中在说幽的概念时,说道:“无论缓急,悉能安闲自如。”这里特意强调“无论缓急”,是有其深意的。因为很多人错会了幽的概念,追求幽怨、幽愤、幽凄。所以这些人往往以为弹琴时只有沉缓,才能得到幽趣。当然这是错了。所以文中特意强调“无论缓急”,也是在告诉琴人,缓急都是能够得到安闲自如之风的。所以,得琴之幽趣,并不在于缓,而在于从容而安闲自如。 得到琴之幽度,始可称琴品。而欲得其幽趣,必要指洁。而指洁也要有心无所累的基础。这也就是一个逸字。心逸手洁,是幽之一法的要中之要。 文/摩尼天虹 奇原文: 音有奇特处。乃在吟逗间。指下取之。当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令人流连不尽。应接不暇。至於章句顿挫。曲折之际。尤不可轻易草草放过。定有一段情绪。又如山随人面转。字字摹神。方知奇妙。 要点: 所谓奇者,奇妙之奇也,非奇怪之奇。不可一味求怪而以为奇。求怪以为奇,即落于争竞之俗,非琴之正道也。 奇之妙处,在于一句一逗,一曲一折,吟猱顿挫,皆错落景然,绝不草草放过,虚实之间,皆有一段情绪,如此方得奇妙。 是故琴之奇妙,在于精奇之处,不在于怪异。为奇而奇,则为怪异,非奇妙也。 浅释: 提到“奇”,总是会有人错误地理解为“怪”。这些人总觉得:“别人怎么弹,我偏不这么弹。要跟别人弹的不一样才行。” 也有人认为:“既然琴是自由的,那么怎么弹都可以。所以我要弹得与别人不同。” 弹得与别人不同,是可以的,但要合于法度。这个法度是什么?也就是清静中和。这是琴乐的灵魂。所以,奇并不是“为奇而奇”。为奇而奇,那就成了怪,而不是奇了。而要合于法度,也就并非是怎么弹都可以。这一点也要搞清楚。不合法度,也就不是琴乐了。 这个“奇”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来说就是奇特、奇妙的意思。但这个奇,却不是一味求怪的奇。一味去求怪异之奇,即落于争竞之俗。菜根谭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惊奇喜异者,量无远大之志。” 那么,这个奇是好还是不好呢?当然是好的。琴有奇品,是难得的好处。但是一定要明白,琴之奇妙之处,不在于惊奇喜异之处。文中说的清楚:“音有奇特处,乃在吟逗间。指下取之,当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令人流连不尽,应接不瑕。”音之奇处,就在于一吟一逗之间,一转一折之处。也就是说,音之神奇,就在于最常见的转折顿挫之处。这最常见的转折顿挫之处,也就最见奇妙,越是细微之处,越要错落景然,于是才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趣。 文中说:“至于章句顿挫,曲折之际,尤不可轻易草草放过,定有一段情绪。”也就是在最微细转折之间,即最见奇处。微细的转折与顿挫,是最容易被草草放过的。这也就是一些琴人粗陋的一面。所以文中特意强调:“尤不可轻易草草放过。”所以,这个奇,应该可以用“精奇”来表达。奇之处也就见于精之处。 概括来说,所谓奇之妙处,就在于一节一句,一吟一逗,一曲一折,一顿一挫。在细微吟猱顿挫之间,指法节奏都错落景然,绝不草草放过。于是在虚实之间,都有一段情绪。这也就是所谓的“奇”了。 文/摩尼天虹 古原文: 琴学祗有二途。非从古。则从时。兹虽古乐久淹。而仿佛其意。则自和澹中来。故下指不落时调。便有羲皇气象。宽大纯朴。落落弦中。不事小巧。宛然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风声簌簌。顿令人起道心。绝非世所见闻者。是以名其古音。 要点: 琴之二途,曰时,曰古。学琴之人,走入何途,在于其心。 琴者禁也,自古琴出清澹,宽和大度。而时过境迁,古调久淹,而人多从时调。时调者,其声繁促,而失纯朴;多求怪异,而失真和;多事小巧,而失大度;以艳声而求媚耳,随时人之好而以为美,时人之好变异,则随之变异,随世波而逐俗流,遂失琴之真趣。 古则不然,宽和大度,不事小巧,清洁澹荡,动静相宜,疾徐有制,吟猱有度。如此音乐,方得羲皇气象,令人生起道心,非时调流行所能见闻也。 学琴之人,非从古,则从时。从时者则古意失。不落时调,而入古风,方得琴之真趣也。 浅释: 琴学有两条途径,并且只有两条途径,即从古与从时。学琴者不从古,则必从时;不从时,则必从古。或许有些人会问:“那有没有第三条途径呢?”答案是否定的。古与时是背道而驰的两条路。所以,如果从时调,则不能入于古风。反之,若循古风,也不会走入时调。 音乐是多元化的,琴乐当然也应该是多元化的。所以,琴乐的发展,自然有不同的途径,古调与时调即完全不同的两种途径。当然,同为循古风者,其中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同为入时调者,其中也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这是琴乐多元化的表现。而就古与时来说,不同琴家有不同的看法。有遵循古风的,有不遵古风的。有崇尚传统的,有追求个性的。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走不同的路,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既然弹古琴,当然是要以循古风为正道的。 什么是“古”?古即是自古以来琴学的神髓。琴自初始而发展至今,其时间可谓久矣。随着琴的发展,琴学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琴再变化和发展,也依旧是琴。那么在琴学之中,也必有其自古而未变之神,这就是古风。 什么是“时”?所谓时,即时髦、流行之意。所谓时调,即随时人之喜好变迁,而不遵古风之调。 琴乐本是音乐。音乐的内涵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有修心教化的一面、也有娱乐的一面。琴的古风以修身养性、调理性情为根本,更重修心教化的一面。而琴的时调,则更重娱乐的一面。 春秋以来,天子之势衰微,各地 诸侯 竞起争霸,造成礼崩乐坏的局面。古乐在世间也就越来越不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郑卫之声”。郑卫之声,即是当时的时调。 孔子 称这种时调为“北鄙之音”。所谓北鄙,是以风为喻:南风和畅而使万物生。北风肃杀而使万物摧。古音如南风和畅,所以称作南音。时调如北风暴厉,所以称作北音。古音宽和大度,所以称作大音。时调柔媚小巧,所以称作鄙音。因为郑卫之声,多取柔媚,多事小巧,或音多暴厉,或音多谄媚,所以称作北鄙之音。而古音则不然,多取宽和大度,冲淡平静。这是古音与时调的主要差别。 时调是随时代变化的。时下流行什么,时调就追求什么。但也是有规律的,即是或暴厉,或谄媚;以柔媚为美,以小巧之技为能。古代如此, 现代 也是如此。商有“靡靡之音”。 春秋战国 有“郑卫之声”。乃至唐宋 明清 ,也有妓馆之调、江湖之琴。而现代的时调之琴更是十分流行。 现代流行西乐,所以很多人以为要以西乐的思想指导古琴的学习才是科学。殊不知琴是典型的中国乐器,想深入琴学,必须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基础。当然,吸取西乐的营养是可以的。但吸取营养,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纯以技巧视琴者,则走入时调。现代流行摇滚音乐,所以有些人也以“动感”要求琴乐,以致其曲嘈杂燥动,而自以为美,这也是典型的时调。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所谓时调,是流行音乐,即所谓通俗音乐。如果以通俗音乐的艳媚小巧为根本来弹琴,那就是时调了,离开了琴的古风。 那么,既然古乐久已淹没,谁能知道什么才是古风呢?文中说:“而仿佛其意。则自和澹中来。故下指不落时调。便有羲皇气象。”古代并没有录音设备,所以人们不可能听到古人是怎么弹琴的。所以只能“仿佛其意”。这仿佛其意的根源呢,当然就是传统的传承和古代的文献。琴学有两样东西是可以长期而直观地保留下去的,即声音与文献。虽然古时没有录音设备以保留声音,但古人传琴是一丝不苟的,加之有古代文献的传承,所以仿佛其意是可以做到的。其意是什么呢?即“自和澹中来。下指不落声调,便有羲皇气象”。 时调多繁促,不取纯朴;多求奇异,而失真和;多事小巧,而失大度;以艳声而求媚耳,随时人之好而以为美,时人之好变异,则随之变异,随世波而逐俗流,遂失琴之真趣。古风则不然,以宽大纯朴为根本。这样才会有君子坦荡之风。所以文中说:“宽大纯朴。落落弦中。不事小巧。” 所以,欲得古风,必要宽和大度,不事小巧,清洁澹荡,动静相宜,疾徐有制,吟猱有度。听上去“宛然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风声簌簌。顿令人起道心”。“顿令人起道心”这一句非常重要。 上古 之琴,是以理性情,宣德化为根本。所以,古之琴风,听上去是和澹的、清逸的,会令人生起道心。而时调常以娱乐之心为根本,所以听上去不会令人生起道心,而会令人生起娱乐之心。 古风并不是时下流行的琴风,所以文中说:“绝非世所见闻者,是以名其古音。” 文/摩尼天虹 澹 原文: 时师欲人耳。必作媚音。殊伤大雅。第不知琴音本澹。而吾复调之以澹。故众人所不解。惟澹何居。吾爱此情。不奢不竞。吾爱此味。如雪如冰。吾爱此响。松之风。而竹之雨。涧之滴。而波之涛也。故善知音者。始可与言澹。 要点: 入时调者,以艳声而求媚时人之耳,如此则落俗流,伤于大雅。 古调清澹,时人多不能解,故不在俗流。参于琴学者,若不求以艳声而媚人之耳,则始入于澹。得真和澹荡之音,而不必他人之所能解。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自心洁净坦荡,赋之于琴,得音清洁澹泊,则为雅音。 琴之澹者,不奢不竞,如雪如冰,松风竹雨,宛若天籁。澹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清雅之音,由此出也。 浅释: 古风出于清澹。时调出于浓艳。时调追求的是流行,以受到大众的欢迎为根本。所以时师必要随时人之好,要取悦于人,于是以浓艳之声媚人之耳。琴声十六法中,对此评价为“殊伤大雅”。 为什么说殊伤大雅呢?是因为时师违背了“琴音本澹”的根本原则。冷谦是追求古风雅音的。所以文中称:“吾复调之以澹。”但是,清澹的古音,不在俗流,曲高而和寡,时俗中少有能解其妙处的。所以文中称:“故众人所不解。” 参研琴学的人,欲求古风,就必要体会一个“澹”。而要得到这个澹,首先要不求媚人之耳,要放弃取悦于人的心念。因为有取悦于人的想法,就不会有澹泊的心境。有澹泊的心境,才会有真和澹荡之音。而具此澹泊心境者,得真和澹荡之音者,也不必非要他人理解。 所以,澹泊首先是一种心境。“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自心洁净坦荡,赋之于琴,得音就会清洁澹泊。这是雅音。当然,弹奏的基本功夫是表达心境的基础。有澹泊的心境,具简洁凝练的指法,即可弹出清澹之音。 为什么要特别说简洁凝练呢?具澹泊之心境者,其审美素喜清澹,不会以浓艳为美。所以,澹泊之人弹琴,不会夸张地运用修饰,主从分明,不求花哨。所用手法,但求恰到好处。取音方正,修饰含蓄得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说,澹泊之音,必是简洁凝练的。这也是“琴如其人”的道理。 “吾爱此情。不奢不竞。”这说的是澹泊的心境。奢是奢求。竞是争竞。恰如道德经中所说:“尚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吾爱此味。如雪如冰。”这说的是澹泊的意味。这个味是什么味呢?即最洁净,最平澹的味。而平澹中见神奇。这最平澹的味,也是最隽永的味。 “吾爱此响。松之风。而竹之雨。涧之滴。而波之涛也。”这说的是澹泊的琴音,如松风竹雨,涧滴波涛。这是最自然的声音。这即所谓“天籁”。最纯净,最安宁,最平澹,最自然的声音。这就是澹泊的琴音,即所谓“大音希声”。 文/摩尼天虹 中 原文: 乐有中声。惟琴固然。自古音淹没。攘臂弦索。而捧耳於琴者。比比矣。即有继空谷之声。未免郢人寡合。不知喜工柔媚则偏。落指重浊则偏。性好炎闹则偏。发声局促则偏。取音粗厉则偏。入弦仓卒则偏。气质浮躁则偏,矫其偏。归于全。祛其倚。习于正。斯得中之传。 要点: 所谓中者,不落于偏也。偏激之相种种,有喜工柔媚者,有落指重浊者,有性好炎闹者,有发声局促者,有取音粗厉者,有入弦仓卒者,有气质浮躁者,皆不得于中也。 喜工柔媚似丽音而实非丽音,偏失于艳俗。落指重浊似稳健而实非稳健,偏失于粗浊。性好炎闹似精彩而实非精彩,偏失于炎嚣。发声局促似流利而实非流利,偏失于繁促。取音粗厉似刚劲而实非刚劲,偏失于暴厉。入弦仓卒似娴熟而实非娴熟,偏失于草率。气质浮躁似潇洒而实非潇洒,偏失于轻浮。种种偏失,皆失于失度,入于极端。以偏激为美,偏失之因也。 矫其偏,归于全,祛其倚,习于正。含蓄内敛,张弛有度,不落于偏激,即得中也。 浅释: “中、和、疾、徐”四法,是全文的总结。其中“中、和”二法,是琴学的总则。而“疾、徐”二法,则是诸法运用时的直观表现。 “中”就是正而不偏的意思。凡事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太过和不及都是偏失。不入偏倚就是中正。文中说:“乐有中声,惟琴固然。”古代的雅乐,是以中正为法度。所以,古音中正。但是,自从理崩乐坏之后,时俗之乐流行,追求中声的音乐越来越少。唯有琴乐还依旧保持中声。而随着流行音乐的盛行,中正的琴音,更是曲高和寡。 就弹琴人而言,受流行音乐影响者非常之多。于是乎,求偏声者很多,得正声者却逐渐不多见了。文中列出了许多弹琴人的偏失,如:喜工柔媚、落指重浊、性好炎闹、发声局促、取音粗厉、入弦仓卒、气质浮躁。仔细思量一下,这些偏失都是偏在用意太过,不知收敛;或浮于表面,不求内心,所以偏离了中正之道。 凡是弹琴的人,都想使自己的琴音更美。这一点是共同的。但是,对美的理解,可就不同了。这也就是审美的差异。只有始终把握住中正的法度,才能得正声。而若不懂得中正与收敛,只是尽情发挥而至于偏激,就不得正声了。 喜工柔媚的人,往往是以为妖冶柔媚是美妙的丽音,所以才会取音浓艳,夸张修饰。但是,他们不明白,琴之丽音,是清丽之音,出于清澹,而非出于浓艳柔媚。错把媚音当成了丽音,就会偏失于艳俗。 落指重浊的人,往往是想追求苍劲稳健之风。只是他们不明白,苍劲本是清音,不得清脆纯净,也就并非苍劲。稳健在于气度,运指不灵,也没有什么稳健可言。只是一味用死力,胶而不灵,而不得方正清音,是重浊而并非苍劲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行业方案设计流程
- 高层建筑排水方案设计
- 无人花店的营销方案设计
- 吉林温泉设计咨询方案
- led双色屏幕施工方案
- 乡村建筑展板分析方案设计
- 校长在乡贤会上的讲话:承乡贤厚爱启教育新程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青少年元旦活动策划方案
- 2025年一级建筑师考试 建筑设计冲刺押题培训试卷详解
- (高级)数据安全管理员实操题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版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课件
- 精神科护理警示教育
- KeyLogic-东方航空人才培养-翔计划翼计划-项目实施方案(P83)-2013
- 幼儿园中班《饲养员请客》课件
- GB/T 6003.2-2024试验筛技术要求和检验第2部分:金属穿孔板试验筛
- 以商代储合同模板
- 第7课《实践出真知》第2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中职专用】中职思想政治《哲学与人生》(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甘肃省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指导标准2022版(全过程工程咨询)
- 供电所开展保命教育培训(3篇模板)
- 人教版音乐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选唱《中国军魂》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