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教学目的1、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理论起源 2、掌握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论 3、掌握勒浊的群体动力理论 4、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5、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6、理解人的本质教学方法课堂讲解、集体讨论学时安排6学时重点掌握管理学基础理论中的“需求层次论”,“人群关系论”,“群体动力论”,管理现代化,心理过程难点理解人的本质教学内容我们在上一章中曾提到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结合了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发展而成的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可以说这些学科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要学好管理心理学,必须要具有有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管理的实质、理论方法是什么,了解什么是人的本质,人的心理和行为等学问,因此本章我们就对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分别作简要介绍,帮助同学们理清知识脉络,补充未学过的知识。重点放在第二三节的内容上。 管理心理学是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成熟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所以说管理学理论是它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第一节 管理学基础理论一、管理的实质 管理学也称管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管理学研究内容的侧重点历来是众说纷纭的,有的认为人为重点,有的认为资源为重点,也有的认为各项职命为重点,那么它的实质是什么呢?我们平常说得管理其实是经济意义上的管理,是用以指导人们如何有效地管理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过程所有一切活动的。根据复旦大学著名学者黄明杰教授的研究,他认为,管理的实质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事例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到活动。所谓管理,就是对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的运动进行决策,计划、指挥监督、组织、核算和调节。计划组织、指挥、直辖市和控制等行为活动是有效整合资源所必需的活动,故把它们归入管理体制范畴之内,但他们又仅仅是帮助有效整合资源的部分手段或方式,因而它们本身并不等于管理,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所以说把管理等同于决策,等同于领导、控制等职能是不妥贴的。 我们翻开课本第35面,同学们可以看到管理学体系图,从这个体系图上我们知道: 管理学并不是一门单纯属于计算方法的学科,它是一门具有多功能、多层次、多属性特点的学科,是一种综合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科学体系。是由社科、自科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理解了管理的裨,我们下面简单疏理一下管理理论的演时过程,从演进过程中我们寻找一下管理心理学的印痕。二、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中管理主体和管理研究者在实践中不断对管理真谛、管理特性的认识与把握的过程,是不断对管理的规律性性认识与驾驭的过程。管理理论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成熟起来。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古典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等四个阶段。由于我们在上学期已经对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有了清晰的掌握,我们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每个理论的具体情况了,只是简单要介绍一下各阶段理论发展的主要观点以及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知识是如何在管理中应用的。(一)科学管理的理论核心科学管理理论是19C末20C初在美国形成的,这种理论的特点是,摆脱了以往的凭经验进行管理的观念,转而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经济管理理论的需要依据。它第一次使管理从各经验走向科学,为资本主义的工商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弗雷德里克泰罗是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泰罗在1911年出版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全面叙述了他的管理思想,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1、对工人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以科学的操作方法代替陈旧的操作方法。 2、科学地挑选工人,对工人进行培训教育以提高工人的技能,促进工人的进取心。 3、摒弃只顾自己的思想,促进工人之间的相互协作,根据科学的方法共同努力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 4、管理人员和工人都必需对各自的工作负责(各司其职)。 科学管理对管理发展的贡献: 可以说,科学管理的产生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理论的标志,也是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标志,其意义不亚于蒸气机发明时导致的工业革命,电磁学发明时导致的电力革命。它对于管理理论体系的贡献,有以下几方面: 1、时间和动作研究(实施标准化管理)。科学管理对管理最大的贡献提出了时间和动作的科学研究方法,并指出选定最适于完成这一作业的工具、机器,决定适当的作业程序,清除错误的动作、慢动作、无用的动作,以找到最有效的作业法,使其标准化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的重要方面。此外,还规定作业的标准时间、作业标准。促进了工具和设备的改良,通过标准时间和实际时间的比较来测定员工的劳动效率;标准作业时间可以作为奖励工资的基础,作为估算标准劳务费和制定生产、工程计划的基础。 2、任务管理。在1930年车间管理一书中指出:为了实现高工资和低劳务费结合的科学管理法,需要贯彻以下四条原理:(1)高标准地规定一天的任务,即以第一流工人的高效率为基准规定作业标准;(2)标准化的条件,为使每个人公平地达到作业标准,从作业引去到原材料、工具与机器等必须实行标准化;(3)实行奖励工资制(差别计件制),工资随效率而变化;(4)失败了要承担损失。 3、作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分工协调。经营人员承担计划职能,作业人员行使执行职能。由于管理职能和作业职能的分离奠定了“经营管理科学化”的基础,使得以后的预算控制、标准成本等各种管理技术得到发展,此外,这种分离使得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更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泰罗的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1、理论基础是“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2、机械的管理模式(标准化管理模式:一个萝卜一个坑),实质上忽视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3、劳资关系协调缺乏社会规律,实质是为资本家剥削工人效劳; 4、工人观是不对的,认为工人不能也不必参与管理。 科学管理的代表人物除了泰勒以外,还有法约尔、韦伯等人,他们的理论学说极大的丰富了科学管理的理论体系,这里不一详细介绍,期望同学们能自己课外再浏览一下学过的内容。看一下课本的P40P41的内容。(二)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实为人群关系理论,它的产生源于著名的“霍桑实验”,这个实验的开始标志着管理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人际关系理论是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加剧才应运而生的,之前的泰勒制强调对工人进行严格的管理,认为管的严才能出效率,用定额奖惩法刺激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当工人觉悟到泰勒制的实质是剥削工人的血汗的时候,这种管理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会降低,生产效率降低。管理者为了挽救危机,开始把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引进企业管理的研究领域,提出用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改进管理方法、满足职工需要等方法来提高劳动主产率。 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是研究工作条件与工作效率的关系问题,包括照明实验(1924-1927年),继电器装配实验(1927-1932年),面谈计划(1928-1930年);对车间里除了存在按照公司的编创建立的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组织。群体实验等四个实验,其最终结论是组织中员工士气、生产积极性取决于社会心理因素,取决于人际关系是否融洽。人际关系理论的新观点与贡献:1、人是“社会人“,工人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有心理、社会的需要;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认为生产效率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并无直接关系; 3、企业中非正式团体的存在。非正式组织是以感情为主要标准,要求成员遵守不成文的非正式准则。4、发现新型领导、民主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新型领导方法,主要是通过组织好集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士气,促进协作,使企业的每个成员能与领导真诚持久的合作。继梅奥之后,从事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职工行为方面研究的学者大量涌现,使人际关系理论更加深入充实,使行为科学在下面四个领域有了新的发展: 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研究。 这个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有:马斯洛在对人的需要和动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从事提高生产效率的研究,提出“双因素理论”,认为保健因素是预防劳动能力丧失和预防职工不满的间接影响效率的因素,激励因素是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斯金纳的强氏理论;研究外界刺激与员工行为的关系的“期望理论”等。 2、同企业管理有关的“人性”问题的研究 这方面有影响的是:麦戈格雷x.y理论;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根据职工的成熟度,采用不同的方法。P43 3、企业的“非正式组织”以及“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 勒温团体动力理论,论述了非正式组织的团体要素、目标、内聚力、规范、结构等 布雷德福敏感性训练,研究企业中的人际关系,通过对受训者进行情感、角色、人际关系的学习与敏感训练,从而改进个人和团体的行为,达到提高效率和满足职工需要的目的。 4、企业中领导分成问题的研究,主要有坦南鲍姆和施密特的“领导方式连续一体”理论,利克特的“支持关系”理论,斯托洛第尔和沙特尔的“双因素模式”理论,布莱克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等。这在以后的领导行为部分再详细介绍。(三)现代管理理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加强,经济管理理论也随之活跃,继行为科学理论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管理理论学派,如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特是巴纳德,主要观点p46;决策理论学派P46;系统管理学派P46;经验主义学派P46;管理科学学派P47。三、管理现代化(参照课本P47-48)近年来,人们在讨论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指出现代化不仅仅是以经济和技术指标为基础的物质标准上的现代化,还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和人的观念、心理、人格上的现代化。那么什么是管理现代化呢?学者们对此说法不一:1、何建文先生认为,管理现代化就是把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最优化。换言之,管理现代化的是以发展现化管理科学和管理工程为宗旨,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着重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手段来研究和处理管理工作中的规律性问题,使管理工作更趋于完善。这种观点主要是突出信息和信息技术手段在管理上的应用。2、朱镕基在其主编的管理现代化一书中说:管理现代化是一次全民的智力革命,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组织、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这种观点比较全面,但是没有把现代人在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于低位单独出来。下面我们参照教材来看一下管理现代化的相关内容: 1、思想的现代化(核心) 2、组织的高效化(保证) 3、方法的科学化(基础) 4、技术的计算机化(手段) 5、人员的专业化(条件)6、方式的民主化(途径)第二节 行为学(人为学)基础理论什么是人的本质?怎么样认识人和理解人的本性?这是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对人的本性看法,仍是管理理论、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的基础。把人看成“性本恶”的“经济人”,“性本善”的“自动人”还是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对管理将产生不同的作用。这里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人为学研究的内容,它主要研究三方面的内容:1、人的本质问;2、人的行为;3、人为学说探讨。这门学说的研究对学好管理心理学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一、人的本质探讨人的本质是我们学习管理心理学的出发点,对于什么是人,在历史上有不同看法: 1、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什么是人,什么是动物,还不能区分开来,并且对于人的看法也是不科学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人是从土中生出来的;德莫克利特也认为,人是从地里出来的,就和虫豺之类产生的方式一样的。还有些学者力图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是陆栖两脚的动物”;我国古代列子.黄帝指出“有七尺之胲,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他们虽然看到人的身长、体形物征、居住和饮食方式不同动物,但也没有把人和动物直接分开来,人和动物在他们的头脑意识中是仍是混沌的。 2、中世纪:是宗教神学统治的时代,在宗教家看来,人没有独立的本性,人是上帝造出来的,列世纪圣经中说耶和华神首先用泥捏了一个和自己很相像的人,吹了一口仙气,让他有了血肉之躯,有了灵魂,视为男人,被命名为“亚当”,尔后,感到“亚当”很孤单,又从“亚当”肋骨中抽出一根,让她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视为女人,命名“夏娃”,让他俩快乐的生活。可后来他俩在坏人的迷惑下偷食了树上的禁果,被关在“失乐园”里不能出来。他们俩有了孩子,有了子子孙孙,这就是人类的由来。神学夸大上帝的作用,目的是禁锢人的头脑,让人相信天注定的命运,服从命运,服从统治。 3、近代资产阶级(文艺复兴):用人权反对封建主义的神权,引起了学者及资产阶级对人的研究的普通兴趣。他们反对把人归为上帝,主张还其自然,认为人是有血有肉的,有着各种欲望并应得到享受的,但说法不一 (英)培根:“人不过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译员” (法)托美特利:“人是一架复杂的机器。” (德)费尔巴哈:“人不是上帝的作品而是世界的产物,人的本质不是上帝而是它本身”“理性,爱,意志力”等就是人的本质。4、真正揭开人的本质神秘面纱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对于什么是人,给予了一个最科学、最深刻的说明,“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一鸣惊人,使人的本质昭然若揭。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及思想文化和其它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人的本质说到底,是人的社会属性,是由人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根本不存在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的人性,只有具体的带着社会性的、阶级的人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具不同的人性。那么,为什么说人的本质是社会性而非自然性的呢?考虑三个方面(P52):1、生产劳动、语言、思维,是人特有的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据,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表现;2、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包含有一定意义的社会现象,而动物是没有语言的;3、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存在、传播的具体形式,它是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最重要方面,思维具有社会性,因为它是人类特有的心理过程,它在生产劳动中产生,有助于语言这一社会现象传播。人的社会属性是不能离开自然属性而单纯存在的。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身上的自然属性已没有纯卒的了,表明人的本质确实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比如繁衍后代(男孩女孩)。人的本质是一个历史过程。因为人类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不存在永远同一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个历史过程,生产劳动力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发展的基础,人的本质不是永恒的,例如阶级变革,阶级性等。人的本质是稳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只是难以变动的而已。二、人的行为(一)人的行为的概念简言之,行为是人类日常生活所表现的一切动作。关于人的行为的定义不同学派有不同的看法,这里简单介绍几个学派: 1、行为主义学派把反应看成是机械式的由刺激直接引起的,从而否定或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典型公式为“S-R”。这种观点过于机械的强调某一刺激必然会引起某种反应,远远不能解释瞬息多变、极为复杂的人类行为的特征。2、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托尔曼于1935年首创“中介变因”的概念,提出B=F(S.A),B为行为变因,S是情境变因,A为前提变因(包括遗传、年龄和经验等)。这种观点开始注意到个体自身对行为的作用。3、心理学家克特勒温曾写下如下公式:B=F(P.E),其中B为行为,P为个人(内在心理因素),E为环境(外界影响)。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4、格式塔派: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始于1912年,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不能还原为各元素之和,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各派理论相互补充,使人类行为逐渐演变为大家熟悉的一个模式:S(刺激)-O(动机)-R(反应)(二)行为的特征 1、自发的行为自动自发的而不是被动的,外力只能影响行为,而不能引发其行为。 2、有原因的行为人和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遗传与环境可能是影响行为的因素,同时外在条件亦可能影响内在的动机。 3、有目的的行为人类的行为不是盲目的,它不但有起因而且是有目标的。 4、持久的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没有达成之前行为是不会终止的。 5、可改变的行为(可塑性)人类为了谋求目标的达成,不但变化其手段,而且其行为是可以经过学习或训练而改变的。(三)行为的种类P59(苏)行为的种类很多,可以从不同方面对其分类:1、按行为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人行为,包括个人的生长、发育、学习、意见等行为;团体行为,包括团结、互助、合作、友好、谅解、默契、暗约、分歧、对抗、破坏等行为。2、按人类或动的不同领域,又可以分为:(1)管理行为,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决策、预测等行为;(2)政治行为,包括选举、公务、行政、民族团结、国际关系等行为;(3)社会行为,包括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社会要求、社会保险、社会文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等行为;(4)文化行为,包括文化艺术活动、教育活动、体育活动、学术研究等行为;(5)战争行为,包括思想战、心理战、谋略战、团体战、情报战、宣传战、军事战等。(四)研究目的 人为学主要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提供激励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认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有如下几个方面:1、研究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目的在于激发动机,推动行为;2、研究人类行为的控制与改造,目的在于保持正确的行为;3、研究人与物的配合,如人机工程,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4、研究人与人的协调,如人际关系,目的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激励环境,使人们的主鼓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总之,研究认为学的目的是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三、人为学说的探讨 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炼: 1、自我超越(保持创造性张力); 2、改善心智模式(固定的思维,行为习惯); 3、建立共同愿景,愿望,(组织成员),远景(远大目标); 4、团队学习;5、系统思考。第三节 心理学基础理论 管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我们研究和应用管理心理学做人的工作,预测行为的规律性,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有关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及其规律性的相关知识,这一节我们就对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作一下了解,首先看教材P67什么是心理学,需掌握的知识小点大家看一下划一下。一、人的心理(重点)(一)心理的含义 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是人类发生于自身的一种精神意识现象。客观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即心理活动。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各种心理现象总称为心理。 人的心理是在动物进化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了神经系统,对周围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而产生的。人的心理是动物心理发展的继续,动物心理的发展为人的心理产生作了生物学上的准备。二者的本质区别是,人的心理有实践性、自觉性和能动性的特点。 为了便于研究,心理学家把心理现象分为两大部分:心理学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人共有的):(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环节。(补充:(1)记忆:人对客观事物反复感知后,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巩固的映像,并在需要时把影像重新反映出来的心理活动。记忆是一个识记、再认识、再观察逐步深化的过程,记忆是连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桥梁,也是人知识经验积累的保障条件。(2)人脑对经由感知得到的事物现象材料进行分析、抽象、概括,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它的基本特征。)(2)情感过程:人对现实态度的体验、情绪、情感、情操等,它们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对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对某物与人的需要间关系的反映。(如求学机会)(3)意志过程:人在改造现实时不怕困难去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人们在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等。 三种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是情绪和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产生的前提、基础;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对认识活动起着促进或干扰作用;情绪情感活动能推动或破坏意志活动;意志活动对情绪情感有调控作用。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之间:个性心理应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并在过程中表现出来;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对心理过程起制约作用。认识情感意志产生推动或干扰动力或干扰核心基础驾 驭 激 励或消蚀(二)心理的实质 从古至今,随着社会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心理实质问题的回答经历了从不科学向科学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大致是:心理是灵魂的活动心理是心脏功能表现心理是脑的机能活动。 1、心理是脑的机能(自然属性)。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无脑儿没有正常婴儿的心理活动会很快夭折;饮酒过量者因大脑皮层麻醉,失去对皮层中下枢的控制功能,出现失言、哭笑无常等异常;脑组织结构及其机能活动足以保证心理活动正常进行。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社会属性)。(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脑不能单独产生心理,只为心理产生提供可能性条件,要变可能为现实,还要有客观现实的刺激。(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3)心理对现实的反映是实践中产生进行的、进行的,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家电产品绿色包装设计合同
- 2025年度城市绿化工程定金担保合同
- 2025年度文化旅游项目宣传推广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水果包装设计与品牌形象合作协议
- 2025年度保安服务市场合作协议范本:共享市场资源
- 2025年度公司管理层聘用合同:副总经理岗位聘任书
- 2025版全新智能交通软件下载与规划合同
- 2025常见外贸化妆品销售合同模板
- 2025版托盘租赁与仓储物流服务合作协议
- 2025年度高端酒店客房管理承包合作协议书
- DB65∕T 4791-2024 水工隧洞敞开式TBM施工技术规范
- 工行金库资产管理办法
- 小岗位大作用班会课件
- GB/T 22080-2025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 认证产品一致性管理办法
- 中国海权战略课件
- 2025年现代物流与采购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顶管培训课件
- 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护理团队介绍
- 纸品供应及质量保证措施
- 2025年北京市中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