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论文原 创 声 明本人魏志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谣言传播与媒介研究以山西地震谣言为例”,是本人在导师杨迅滋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尊重知识产权,并愿为此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摘 要在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而有些谣言在传播中,常常变样,这一方面是接受者和传播者的记忆错误所致,更重要的是各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加上自己的主观色彩。我们也知道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即媒介)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因此本文以山西地震谣言为例,通过对文献的参考和传统媒介关于山西地震谣言的新闻报道,了解山西地震谣言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传播媒介以及公共管理者。通过芬克的阶段理论结合个人的知识和看法将山西谣言分为五个阶段,在我国的媒介内外下,传播媒介所发挥的角色以及媒介在传播或辟谣时的阶段媒介行为。最后将立足于我国的媒介环境,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研究和笔者的个人认识对于谣言的媒介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以及对策。关键词:谣言,信息传播,传播媒介,媒介行为AbstractIn the modern environment, use of flexible disorder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 rumor spread become faster and more strong force, and some in the spread of rumors, often starting new, on one hand, it is the memory of the receiver and the communicators caused by error, more important is to every ma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mission unintentionally add their own subjective color. We also know that the rumor is use of various channels (namely media) to the spread of the public interest of the things, events or the question unconfirmed expounds or interpret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ing shanxi earthquake rumors as an example, through to document reference and traditional media in shanxi seismic rumors about the news reports, understand shanxi earthquake rumors spread in the process of the audience, media and public managers. Through the funk, combined with the theories of the stage personal knowledge and view would shanxi rumors ar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media in our country, the media play a role in the spread and media or the stage to dampen media behavior. The last will be based upon Chinas media environment, through to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he authors personal knowledge in the medium of rumors spread the problems in improvement,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Rumors, Spread information, Mass media, Media behavior目 录前 言11个案分析:山西地震谣言的媒介传播31.1山西地震谣言31.1.1山西地震谣言的发展阶段31.1.2山西地震谣言的特性41.1.3山西地震谣言的信息传播渠道51.2山西地震谣言产生分析与媒介审判51.2.1山西地震谣言产生与传播原因51.2.2地震谣言信息传播产生的媒介审判62山西地震谣言中的媒介行为82.1我国媒介的内外环境82.1.1媒介的内部环境82.1.2外部环境82.2山西地震谣言中我国媒介行为的阶段分析82.2.1第一阶段:谣言潜伏期82.2.2第二阶段:谣言突发期92.2.3第三阶段:谣言的蔓延期102.2.4第四阶段:谣言解决和善后期112.3山西地震谣言中信息、受众、公共管理者与媒介122.4谣言中媒介传播的改进及对策132.4.1管理框架的完善132.4.2对群众意见应疏而不堵132.4.3在传播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132.4.4舆论造就由舆论引导142.4.5媒介素养必须提上议程14结 论17致 谢18参考文献1919 前 言 关于谣言的概述有很长时间,但都处于各方意见中,没有一个确切的关于谣言的学术定义。1947年,美国的奥尔波特和波特曼在对二战时期的谣言进行研究之后给出了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他们在这个公式中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参见奥尔波特,波特曼:谣言心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但我们也知道谣言主要产生与竞争对手、偏激化情绪的有意者人群以及人际间的口头传播产生的语言信息的变形,有真有假,制造、传播谣言者的动机有恶有善,谣言者所处的信息环境的不确定。所以对于谣言的定义意见不同,总之,谣言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心理条件和信息传播条件下发生和蔓延的,对于谣言的认识应当全面了解。我们知道,媒介与谣言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谣言本身所具有的突发性、内容的非官方和不确定性、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涟漪效应、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以及新媒介环境下的易发性和传播的快速性的的特征,所以谣言在传播时所使用的媒介工具是在法律的严格规范下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他们所传播的信息都以主流信息的方式存在,当然不排除其中存在的错误信息。而我们所知道的谣言虽然传播的受众较多,但都是以个人主观臆想而产生的,很多缺少事实根据,即它存在具有隐蔽性,而不受主流媒体所接受。因此谣言传播媒介主要包括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互联网、以手机为传播媒介的谣言、人群之间的面对面传播,以及由于主观意愿而通过大众传媒传播谣言。而在谣言的产生和发展中,媒介不仅仅是包括大众传播媒介,还包括以技术和监督为约束条件的新媒介,而这些媒介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和承担一种社会责任对谣言加以控制。在控制过程中,以新闻媒体为主的媒介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传统的印刷制品、电子媒介以及现代新兴媒介网络对谣言进行信息的考证、发掘、报道和培养受众意识及行为。本文将通过山西地震谣言对谣言媒介进行论述,一方面以表明笔者对媒介的研究着重于媒介其角色、价值以及应用方法,另一方面说明本研究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主要分析而不是数字媒介技术或管理学等角度。本文的重点是笔者将通过案例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出现代谣言的传播媒介的外在环境、产生的问题、制度方面等的现状。然后对谣言媒介进行地位分析,例如在政府、受众之间存在的联系、媒介在传播中需要起到的作用、媒介在传播中承担的角色等。同时,基于参考理论方面的文献和资料以及在山西地震谣言事件中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笔者尝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建立一个谣言传播的理论框架,将通过议程设置理论、把关人理论、社会市场理论等等进行分析,同时通过芬克的阶段分析理论将谣言分为五阶段,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述谣言媒介,在此理论背景下,以山西地震谣言信息传播为个案,一方面研究了普遍的谣言信息流通特殊规律,分析了谣言中的信息流通渠道和效能,并着重提出其中媒介在社会事件中的阶段行为,以及媒介对这一内容的“助力”作用。另一方面,笔者以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了我国传播媒介在山西地震谣言中的行为和表现,通过对媒介的分析,对媒介行为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及其原因都做了一一阐述,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对策。随后,笔者尝试将现状以及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媒介素养运动在媒介传播中的作用,也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这一内容作为本文的补充部分,提供参考。为了能够更好的解析和阐述本文的观点,笔者通过三种研究方法即: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以及访谈法。在此基础上笔者此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对象的创新,本文主要对媒介在谣言传播中的角色、作用、行为等理论应用的研究。在通过以上研究方法发现,国内对于这一研究主要处于传统媒介研究,很少关注到谣言领域和新媒介。因此,本文把研究对象选定为谣言媒介十一次尝试和创新。第二,研究内容的创新,虽然已有研究对谣言控制管理提出对策,但仅是对政府信息要公开,要第一时间向公众告知等观念层面的关照,并没有针对媒体的传播特性提出系统应用方法。因此,笔者在本文的重点部分提出媒介谣言传播中通过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传播对策,从内容来看亦是一种创新。第三,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性。发挥媒介的正向传播效益成为目前政府、组织和企业急于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探讨媒体在危机谣言传播中的影响和传播对策问题,不管对政府、组织或企业来说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能够为其制定有效的传播计划提供借鉴和参考。1个案分析:山西地震谣言的媒介传播2010年2月20日傍晚至21日凌晨,山西省晋中太原吕梁长治阳泉等十几个县市灯火通明,数百万市民顶着刺骨寒风挤上街道公园广场,惊恐地等待地震的发生。这就是惊震中外的山西等地震事件,它造成数百万市民夜不归宿,游荡街头甚至外逃他乡,陷入极度的焦虑和恐慌之中,给人们的身体精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它一度造成山西地震网和山西省及下面的地市地震局电话瘫痪,社会生活秩序混乱不堪,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这起事件的起因则是源于一条从网上撒播开来的谣言。本章将通过此次的案例对谣言和媒介进行深入的探讨。从中发现规律和要点,为下一章的撰写提供依据。1.1山西地震谣言1.1.1山西地震谣言的发展阶段根据前文对于谣言阶段的分析,笔者将此次事件划分为五各阶段,其中最后两个阶段由于较为相似将综合考虑加以分析。(1)谣言潜伏期:2010年2月20日以前谣言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依具体事件捕风捉影而来,笔者在调查发现此次山西地震谣言经历了长达40余天的发酵、流变时间。从最初的因为地震演练传出来的地震谣言到政府辟谣却却遇到山西运城4.8级地震,这一系列的时间使得谣言开始慢慢的酝酿,随时等待着爆发。(2)谣言突发期:2010年20日夜至2010年21日凌晨一条手机短信在20日开始疯狂传播,至此,地震谣言已经是不可阻挡的爆发。山西半个省份六个市牵涉其中,很多民众在20日夜到21日凌晨纷纷涌上街头。而此时的政府部门也没有做出任何的举动,造成数百万市民夜不归宿,游荡街头甚至外逃他乡,陷入极度的焦虑和恐慌之中,给人们的身体精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3)谣言蔓延期其实这次的山西地震谣言跟以往的谣言在这一环节上有点不同,因为此次谣言存在和瓦解只是时间问题,地震没来,谣言当然就不攻自破。但我们要知道,这次谣言造成的影响是空前的,即使政府辟谣,民众的信心仍然受到极大地打击,会出现新的谣言,比如说地震推迟说,但接受程度将会受到影响,谣言信息此时蔓延到未到达其他领域就会戛然而止。(4)谣言解决阶段以及谣言的善后阶段地震并没有像谣言中所说的准时到来,这已经给民众提了醒。加之政府迅速在21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行辟谣,并对谣言制造者追究其法律责任。地震谣言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在随后的谣言善后工作,政府和媒介进行了反思总结,确定了五项措施以及媒介制度。1.1.2山西地震谣言的特性从这次谣言的发展阶段来看,山西地震谣言的爆发,不仅仅是一种信息通过媒介的传播的过程,它还同时具备了谣言的所有特性,是一次典型的社会谣言事件。(1)突发性:虽然这次的地震谣言在2月21日之前也有过发生,但相对来说是有事实依据的,并最后产生了。但这次山西地震谣言在2月21日凌晨的突然爆发使很多人彻夜等待地震,而且影响到山西的六市大约一半的地区,甚至是波及到河南。这使得谣言的突发性展现无余。(2)紧急性:严重危及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且这种紧急性还表现在地震谣言信息传播之快使得其必须以紧急的状态去应对。(3)信息不对称、匾乏:这次的地震谣言主要是通过不确定人群之间的信息交流产生的,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信息不全面、不准确或不及时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地证据。而且谣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没有经过事实论证。(4)影响的社会性:山西地震谣言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活,人们的工作、学习、就业,以及在商业领域、外交领域,甚至人的心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受到挑战与威胁。(5)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与以往的谣言信息的传播方式不同,这次谣言借用了传统媒介外,还使用了包括手机、网络贴吧等新的传播媒介,这也因此导致了此次地震谣言的影响的扩大化和结果的无法预料。(6)传播范围广:此次的山西地震事件在短时间内谣言传播范围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是传统媒介时代所无法想像的。在传统媒介时代谣言主要靠人际传播,传播渠道单一传播,速度慢,因此传播范围和影响有限。而在新媒介环境下,网络和手机不但使得山西地震谣言的传播渠道多样化,而且网络和手机传播要比人际传播快千倍万倍,大量信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在网络和手机构建的新媒介环境下,谣言传播范围空前扩大了影响范围也空前扩大了。1.1.3山西地震谣言的信息传播渠道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也直接导致谣言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采用的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山西地震谣言的信息传播就突出表现了这一点。表1.1山西地震谣言中的信息传播渠道类型传播手段信息来源自我传播接受、理解和运用信息常识和基本判断人际传播交谈、手机短信、电话、邮件等亲戚朋友、同事领导等组织传播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通报等特定组织、机构大众传播接触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大众传播媒介1.2山西地震谣言产生分析与媒介审判1.2.1山西地震谣言产生与传播原因一起规模巨大的群体谣言事件,不仅仅是几个造谣者兴风作浪的结果,其背后必定有着极其重要的背景和原因,根据传播学的基本要素我们进行分析,大致的可以将谣言信息的一系列的传播过程转变为下图:谣言主题受众兴趣决策行动形象培养加强讯息影响他人知晓引诱激发受众决策易受影响激发群体事件图1.2信息传播及影响过程我们从上面的图解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其中的关节角色和行为动作,从而我们也就可以大致的了解到山西地震谣言产生与传播原因:(1)谣言的信息传播者引发事件。传播者是谣言信息传播的始发地,以往的信息传播一般都是是单线的、匿名性的,很难寻访到谣言信息的根源。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互联网的产生使得谣言得到几何倍数传播,这同样使找到信息产生原因成为可能。在山西地震谣言事件中,警方在很短时间内就查到传播的产生地是在百度的贴吧上。而另一个方面,信息的传播者选择谣言主题同样不是凭空捏造的,就像谣言定义中所说的,谣言传播需要有一些事实根据,而造谣的人利用的便是这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地震救灾演练错误理解以及1月24日发生的小范围地震引起的社会恐慌气氛。(2)信息的接受者即受众准备不充分。信息接受者缺少相关准备,容易给谣言信息产生提供了便利。谣言经过媒介、学校、企业等组织的宣传,山西大范围的民众已经具备了基础的避震救灾防范常识,但人们对于地震信息的发布程序、渠道和制度的认识以及了解基本处在空白的阶段。这就导致在山西地震谣言信息传播时,受众没能及时识破谣言信息的原始面目。假如我们熟悉地震发布的渠道和程序制度,就不会被口口相传的谣言信息所蒙骗。事实上,在地震谣言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一般没有多少人会寻找谣言的传播是否符合中央和地方的地震发布程序,当然也就很少有人能够找到较为正确的途径来寻求官方的证实。(3)大众媒介传播渠道不畅通。大众媒介传播不畅通其主要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失声。电视、广播等权威的信息传播机构在重大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中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众的判断。在山西地震谣言事件发生前谣言四起的初始阶段,大众传播媒介就只是按常规的思路地对地震局的信息公告予以播报,却没有站在受众的角度来及时解疑说明;而在谣言的大规模传播的过程中,各个地方的广播电视等组织单位也并没有给予报道和回应,极大地阻碍了受众对于事实真相的了解和认知。第二点我们的大众传播的不畅还包含了通讯不畅给受众带来的焦急与恐慌混乱。通讯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次谣言事件大规模爆发后,电话信号、互联网信息频道等被疯狂使用,导致信号的不通畅,在谣言四起的复杂环境下,通信不畅通的现实明显会加剧人们的恐慌与焦躁。(4)信息的传播时机需要巧合应对。此次的山西地震谣言事件之所以引发民众如此大的恐慌,也和传播的时机不无关系。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还让我们每个人刻骨铭心,海地大地震造成数十多万人的丧生更是让地震成为了当时的最大事件。因此在民间盛传地震传闻的状况下,1月24日在山西省的运城市又发生了4.8级地震,连续发生的地震灾害无疑对民众的造成了巨大心理考验。没有国内外地震灾难后的惨重,人们的反应不会如此的激烈,而没有身边谣言信息四起的铺垫与运城地震的突然发生,也许并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盲目信从并产生反应行为。1.2.2地震谣言信息传播产生的媒介审判在地震谣言产生过程中的媒介存在本身是作为我们信息交流和信息服务的载体,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使其很快演化成了拥有强大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动员力的信息传播载体。而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带来的负面作用使媒介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我们从上述的地震谣言事件的原因分析来看,受众对于媒介的审判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媒介对于信息传播的泛舆论化,即媒介在信息传播中普遍存在着引发、诱导或隐含形成社会舆论的参透性意见、态度极易观念的倾向董兆卫,自由”的危机网络舆论传播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0401。这一泛舆论化表现有损正常信息传播秩序,导致社会事件泛道德化,同时也加大舆论调控难度。(2)媒介传播角色的难以定位,其把关人功能也就难以发挥。信息的大量涌入,以及受众人群的需求差异,使得媒介很难对自身进行角色定位。而作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会遇到各种阻碍,他们的把关作用也就会显得难以实现和发挥。传播媒介由于上述原因,不仅会传达错误的信息,误导受众,而且更加滋生谣言的衍变,引起大规模的群体事件。(3)虚假信息和欺骗行为即谣言信息,给人们的网络生活甚至现实生活造成了诸多烦恼与不便。媒介在传播谣言会带来社会的信任缺失与困境,从而导致了“传播媒介信任危机”的出现,我们知道对于信息是否采取行动最终是由人作出的决定,而是否信任的决定性因素是来自于社会的不信任情绪,导致群体性的媒介信任危机。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的恶意传播行为,不仅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活动,败坏了传播媒介的信誉,而且也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正如奥尔波特所言:“谣言的散布,一直是重大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在危机时刻更是如此,每当社会局势紧张,不实的报道便恶毒地增长谣言或散布不必要的担忧,或夸大希望,从而使道德遭到破坏,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嗍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第9页.(4)有些谣言则在传播过程中会形成舆论暴力,造成舆论侵权论。暴力事件往往是受众在不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一味地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强加于当事人,践踏了公民私人领域中的权利。这些现象的存在会使受众考虑生活中的媒介存在意义到底是什么。虽然本意在于社会的积极参与,但却造成极大的破坏力。因此,也需要完善我们的媒介制度。2山西地震谣言中的媒介行为2.1我国媒介的内外环境2.1.1媒介的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媒介自身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以及我国媒介产业滞后带来的特殊环境。如今的社会高度发达,大量媒介工具的产生和发展,其更新换代极快,这就为我国媒介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条件。但由于我国媒介发展较晚,水平低,缺乏经费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所以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我国的媒介发展。2.1.2外部环境包括信息环境、政治环境、经济文化环境。媒介对于信息社会所带来的大量信息没有很好的评判标准,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成为谣言传播的利用载体。而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媒介总是受到来自制度方面的制约,很多时候并不能成为民众的代言工具。我们通过这些媒介的内外环境对下文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媒介在这谣言传播过程中体现出的滞后性等问题,阶段分析也将更加彻底。2.2山西地震谣言中我国媒介行为的阶段分析2.2.1第一阶段:谣言潜伏期此阶段,媒介行为主要集中在山西省。从1月6日至13日,根据山西省政府安排,山西省地震局对全省地震应急预案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很多部门根据预案进行了地震应急演练,该活动被部分市民误认为要发生地震了。这一说法得到了部分市民的印证。而就在此时,就有网民通过网络媒介发表“山西境内将要发生大地震”的文章,并有网民称1月5日凌晨太原有震感。据此,山西省地震局于1月5日下午发表了一篇200余字的辟谣文章,称“专家未做出任何山西境内近期将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测意见”。而在1月19日与22日,山西只有少数媒体就此进行了辟谣报道,并且是跟着政府的脚步。其报道简短,与此前山西省地震局官网报道无差异,并无更多的解疑性报道。随着1月24日山西运城发生了4.8级地震,山西省地震局出面辩称4.8级地震不属于破坏性地震,称震前辟谣无错。此时的媒介并没有跟进报道,相反的在网上媒介作用下谣言又有了另一个版本:“我已经看过山西省地震局网站上的地震目录,上面写着六级以上地震。”在该传言里,还注了相关网址。随后,山西省地震局再就地震传言进行辟谣,但由于受众此前的信息接受和误读,关于地震的谣言却仍在继续。因此,在2月20日之前,关于山西地震谣言一直在等待着爆发。观察此阶段中的山西媒体报道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媒体更多地是跟在政府部门的后面,亦步亦趋,起着传达消息、宣传作用,当然这样的行为也起到了该有的积极作用。但媒介的社会守望功能到哪里去了?谣言的发生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但目前的情况是,媒介连与谣言的“同步反应”都没有做到,媒介本应该做地更好的。我们可以看到,19至22日期间,媒介、政府都以为此事告一段落,媒介开始作“总结”工作,总结教训,吸取经验,当然是件好事。但是,从事态以后的发展来看,山西地震谣言事件非但没有结束,一场更大的谣言将要铺天盖地来临。笔者根据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即根据受众心理分析、人口统计学特征,媒介通常在运作过程中设定议题,并赋予议题以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来影响受众这一理论发现,媒体有议程设置的作用,它能够在公众中突出某些主体,使得这些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和思考的话题,如图:议题一现实中的各种议题议题二议题三议题四议题五媒介不同的报道程度受众对议题的认知大小不一代表对议题的不同认知图2.1议程与报道程度示意图通过该图我们可以观察到媒介的议程设置与受众认知之间高度的相互关系。因此我们也可以在谣言传播中,就可以清晰的判断什么是当天最重要的议题,并由此预判和规避谣言信息。但这次的山西地震谣言并没有像理论阐述所表现出的对谣言信息的预防和控制,媒体规避了谣言议题,没有真正地发挥其原来的作用,相反的却将谣言信息传播开来。2.2.2第二阶段:谣言突发期2月20日,地震传言又有了新版本:“家人们,明天早上6点以前太原地区有地震,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并转告身边的朋友们,切记!”正是这条看似简单的收集短信拉开了此次谣言的大面积爆发。一条谣言手机短信成为了此次事件的导火索,谣言也在两个小时内将此事件推向高潮。在此过程中,他们既是谣言的受害者,也拿起手机或电脑键盘充当了谣言的传播者。2010年2月20日傍晚至21日凌晨,山西省晋中太原吕梁长治阳泉等十几个县市灯火通明,数百万市民顶着刺骨寒风挤上街道公园广场,惊恐地等待地震的发生。它造成数百万市民夜不归宿,游荡街头甚至外逃他乡,陷入极度的焦虑和恐慌之中,给人们的身体精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一度造成山西地震网和山西省及下面的地市地震局电话瘫痪,社会生活秩序混乱不堪,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新华社、山西青年报、三晋都市报、河北青年报报道影响范围已经扩大到的区域涉及到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而这些媒体也只是在爆发后开始根据地震局的信息进行谣言信息控制。我们知道当谣言管理者没有对潜在的谣言进行有效防范,谣言的潜在因素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某个关键性的事件即可触发谣言传播的爆发,并且迅速演变。这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联袂出动,尽力实现全方位的信息沟通,从前面的章节对媒介行为理论分析知道我们能够通过新闻框架来快速的引导公众的思想观念和情绪,稳定和控制谣言。因为戈夫曼的框架理论所阐述是一个最易处理的信息和改变信息结构的理论,它处理信息是有自己的特定处理原则和一定的符号体系,而且在对于事件有不同的主导性框架,可以在谣言爆发的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信息的调整。它的构型过程如图:每天相遇对日常传播进行解码注意到自己和其他人在日常境遇中发出的暗示形成解释和计划人类行为的框架看到大众媒介对于日常传播的呈现注意到媒介从业者在内容呈现时使用的暗示对媒介所呈现的日常传播进行解码图2.2框架构型过程示意图于是,通过这些媒介信息行为看到,在这次谣言的爆发后,山西地震局通过一切形式的媒体,对辟谣信息进行包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这一谣言进行控制。本来可以做的更好,但由于此前的疏忽而使得谣言在后期处理变的困难。2.2.3第三阶段:谣言的蔓延期在上个阶段,山西地震谣言信息并不能得到根本的解除,只能是暂时的将谣言信息控制却不能阻止它的缓慢蔓延。据山西商报报道,2月21日,山西官方发布了辟谣公告后,地震谣言还有流变。当地驾驶晋AT8297的司机王师傅说,21日,他与亲友们又听到了另一版本的传言:“3日内,太原将有地震”。然而,这则流变的谣言,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恐慌,王师傅将此归功于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已经说了好多遍了,不是山西省地震局的消息,是不可信的。”虽然这一位受众会认为框架下的信息对“我”“你”未产生恐慌心理,然而却在另一方面觉得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从而也会对王师傅产生间接地影响。这种影响只是一种无言的行为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说服和宣传效果。对此,我们结合第三人效果理论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此次的山西地震谣言在爆发期后,同样会产生影响。由于山西政府及媒介组织迅速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辟谣,通过电台、电视台、手机短信、网络等多种手段广而告之,通过媒介的舆论领袖即地震专家和学者来引导受众接受谣言事实,以此来逐渐形成多数意见,并通过人们从众心理来制约个人的行为,并引起人们判断和行动上的连锁反应,因而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2.2.4第四阶段:谣言解决和善后期山西民警在谣言风暴后经过互联网媒介,于二十四日依法逮捕了此次谣言最早的造谣者,这名制造谣言的学生自称上网发帖系“闹着玩”。然而,就是一句“闹着玩”的谣言,却忽悠了半个山西。21日,山西省地震局认真分析谣言产生的原因,总结和反思谣言处置工作,确定五项措施,努力提高对谣言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包括建立地震新闻宣传绿色通道,发现倾向性苗头迅速采取措施,及时通过媒体平息谣传;组织相关人员收集并分析研判网上舆情,并做好正面宣传应对;继续做好震情监测、分析、会商和信息报送工作等,并且对事件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补救。直到此时,这次的地震谣言才得以平息,其社会影响也得到了控制,民众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这一段内容本人将这两个阶段和在一起的主要目的是因为二者在使用媒介理论分析是相同的,也可以称之为谣言后阶段。地震谣言过后,仍需要媒介组织对谣言进行善后处理,例如通过后期的调控工作恢复和重建公众对媒介及政府的信心和信任、进入下一轮的谣言预警阶段、防止谣言的复发等等。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公众的意识,对媒介传播的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的信息通过不同形式传达给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是这写信息成为受众的现实观和社会观。这种涵化理论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技巧来达到目的,建立与公众的情感沟通,消弭谣言对媒介和社会的影响和破坏。2.3山西地震谣言中信息、受众、公共管理者与媒介首先明确一下媒介环境下谣言传播过程主要涉及的五个主体:作为谣言管理者和决策应对者的公共管理者、作为信息接收者和传播者的利益相关者即受众、作为传播渠道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以及客观存在的谣言信息。从此次的地震谣言事件中,我们看到这些主体在事件的产生和发展中与媒介的关系存在很多的交叉点,媒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扮演双向角色:媒介既是谣言滋生和蔓延的温床,同时又是成功辟谣的利器,其对谣言传播的助长属性和消解属性均表现的异常突出梁涛,从“抢盐危机”看微博与谣言传播,今传媒,2011年第7 期,第53页.。我们从很多的案例都可以看出谣言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于传播媒介,但这些传播媒介同样也是消解谣言。这种双刃剑的角色使我们在处理谣言时又有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在本节将从这四者中来分析媒介的双刃剑角色。2.3.1媒介的双刃剑角色分析(1)首先,谣言信息的存在必然性是社会和受众都必须要面对的,谣言因为其主观臆想和缺乏证据的特点,辟谣本身就是维护社会稳定,因此对于处理谣言信息本身就是还原受众想要的“真相”。而媒介在谣言信息的传播中所承担的角色也无法避免,在山西地震谣言事件中,手机、互联网等媒介在谣言产生不仅充当着载体,同时在控制谣言时又充当工具。(2)网络贴吧和手机短信的本质是一个媒介,在山西地震谣言中前后却扮演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我们并不能说媒介就一定带来谣言时代。相反,如果利用的好,媒介完全可以成为突发事件之后,及时辟除谣言的有力武器。而媒介之所以能够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力,整个社会媒介联动下才能使是的结果。可以说,在案例中,如果没有其他媒体的跟进和联动,贴吧媒介传谣难以成功,传统媒介辟谣同样很难奏效。(3)合理利用媒介,受众都是需要有责任心。媒介的用户包含了从精英到草根的各个社会阶层每个人,尤其是最为盛行的网络媒体,人人都有平等的话语。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好信息传播,就需要依靠受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案例中手机信息和网络贴吧媒介是突发新闻的出色载体,言论表达的开放平台,参政议政的良好工具,也是政府阳光执政不可缺少的通道。但是这个工具和通道需要信息传播者以每个人都承担一份责任的方式,形成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微动力” 。 (4)媒介的辟谣,需要公共管理者即政府的参与。突发事件之后,面对极其复杂的现实情况和众说纷纭的海量信息,如何实施有效的监控,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引入政府资源来对这些虚假信息进行过滤和监管,在取得更好效果的同时,也能减轻主流媒介的负担。同时,在针对突发事件之后出现的谣言进行打击时,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处理依据,必将能够对制谣和传谣者产生更大的威慑能力。山西地震谣言是政府和媒介结合的良好典范,但媒介不能永远处在政府之后,应当提前做好准备。2.4谣言中媒介传播的改进及对策处理山西地震谣言传播不同于一般新闻的传播,它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媒介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国家利益观念,努力提高谣言传播的引导水平。关键的问题是要保持冷静,不能在公众群情激愤的感染下失去理智,迷失方向,极尽炒作渲染之能事,因为这丝毫无助于谣言的解决。同时需要借助政府的公信力要讲究舆论引导的艺术,在正确引导中维护社会稳定。2.4.1管理框架的完善包括制度,法律以及管理方法。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是我们一直以来讨论的话题。谣言媒介也是如此,我们很难做到对媒介的完全控制,而且媒介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对其的管理只能是在制度和法律上的完善,以此来制约媒介负面作用的产生。比如加快新媒体传播的实名制建设,使公众不敢造谣;建立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体制;组建受众团体,加强新媒体的技术管理建设等等。2.4.2对群众意见应疏而不堵在实施舆论引导过程中,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矛盾焦点应采取梳理、疏导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批评群众“不理解”、“不配合”、“觉悟低”。新闻媒体应当给群众以适当的表达意见、表达呼声、表达建议的机会并创造相应的条件。新闻媒体只有客观地反映民意,并对其中的消极因素积极引导、化解,才能最终赢得民心,振奋民情,进而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2.4.3在传播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舆论引导要达到化解群众不满情绪和怨气的目的,就必须坚持用事实说话,通过无懈可击的事实来说服人,打动人。事实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事实面前,群众一时的误解、误会也许会烟消云散,因为事实本身就是最具说服力的传播手段。与此同时,新闻媒体还要善于寓理于事,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要新闻媒体说得有据,说得在理,说得动情,群众的不满和怨气自然会渐渐化解。2.4.4舆论造就由舆论引导对民众的培养,还包括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合适的意见领袖,加强其正向的舆论引导作用。传播学者卡茨与拉扎斯菲尔德认为,意见领袖是某个群体关系的轴心,他们的社会影响力、社交范围、社会阅历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地位在对谣言进行控制消解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谣言传播中,这批敏锐而积极的人主要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名人。这次地震谣言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充当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角色,他们在谣言传播中既能推动谣言的有效解决,也能使谣言迅速升级和恶化。使用意见领袖的具体做法:首先要寻找人选,建立联系。寻找到合适的意见领袖后,要与之建立亲近的情感关系,随时保持联系和沟通,从公共关系学角度来说,即对这部分意见领袖实行“公关”。其次,要做到信息公开,引导参与。一旦谣言事件爆发了,政府或媒介组织要及时把信息向这部分意见领袖公开,一方面可以代替无法快速反应的传统媒体发挥宣传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网络上形成比较权威的信息,杜绝虚假信息的流传。同时,邀请意见领袖参与谣言的处理过程,引导其对谣言进行“跟进报道”。在这种情况下,意见领袖的信息实际上发挥了传统大众媒体的宣传功能,既能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发布信息,又能保证信息的权威度和可靠性。对于控制机制、自律机制、引导机制和教育机制要做到 “四位一体整合管理”董兆伟,自由的危机网络舆论传播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唯物辩证主义告诉我们,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我们在对谣言进行控制需要将上述的四点联合一起,才能发挥最大效应。2.4.5媒介素养必须提上议程本段落是笔者对于本文的补充部分,用意主要是为了从里一个角度来看待对于谣言传播的源控制,是从长远考虑,来改善媒介传播环境。我们知道媒介需要了解受众心理来适应变化,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功能。而受众同样需要了解媒介的发展趋势,扩大自己的媒介权力,在传播中实现自我。因此,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对于媒介自身发展规律和受众心理机制的关注是必要的。公众应该认识到他们有责任参加信息的编辑事务,而当公众意识到他们可以介入媒介,并在事实上对媒介传播内容有很大发言权,公众和媒介之间的关系就将重新连接起来。它不仅意味着媒介可信度的提高,同时激励公众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这里我们所说的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包括五个要素:第一,受众意识到媒介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影响。第二,要了解大众传播过程。第三,又有形成分析及讨论媒介讯息的策略。第四,意识到媒介内容是对我们当今文化及我们自身提供洞识的文本。第五,培养对媒介内容更深层次的享受、理解和欣赏。这几个要素很详细的向我们展示了媒介素养存在的意义,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将会直接影响受众如何获取、分析、衡量及传播讯息的能力。目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基本还是停留在培养学生传统素质(读写能力)上,对媒介的教育十分缺乏,遇到信息没有能力自主地质疑和分析。如何使受众在心智上具备穿透媒介所建构的迷障。拥有个人自主能力去分析媒介传播信息内容,加强媒介素养的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意味着能够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传播信息知识和技巧,有效地利用信息发展自己,还要求了解媒介基础知识,掌握使用媒介技能和方法,通过理性思维与对话去影响,督促媒介改善其传播内容。提升媒介素养,包括:(1)强化对新媒介的认识要加强了解新媒介的基本知识,其性质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给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谣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是什么?又有哪些消极影响?对这些内容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普通公众更好的使用新媒介,有助于媒介工作者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新媒介资源,也有助于政府部门找到更好的办法消解新媒介的负面效应。(2)掌握利用新媒介的方法对新媒介的利用主要包括通过新媒介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首先,要熟悉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并能熟练使用。要会采集、处理和编辑图像;要会使用手机发短信和上网,会使用博客看帖和发帖。其次,要善于选择质量好、信誉高的博客网站,对于陌生的网站和网页,能根据其内容和质量、文字的错误率、主办者和参与者等判断其信息的优劣,充分取其利而避其害。第三,要对网络安全问题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介技术是一项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更新非常快,稍不留神人就可能被远远甩在了技术后面。因此,对新媒介应该保持一种持续学习的态度。(3)培养媒介素质主要针对非媒介工作者而言。这里的媒介素质主要是指传统媒介的新闻工作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一定的新闻采编写的能力、新闻思想、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等。由于新媒介“把关人”角色的缺失,较之传统媒介,新媒介的传播者更应该凸显媒介素质,发挥作为一名传媒人的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为了在突发性事件发生之时,有更多的具有专业新闻素质的人在场,采集到更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建立“新媒介采编队伍”的设想钱珺,危机传播中的新媒体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420,即设立一个固定机制,选取一部分对新闻工作感兴趣、又能熟练使用新媒介的人,为其免费培训,使其在拥有基本的新闻业务能力的基础上,为传统媒介服务。他们可以为传统媒介提供直接采集到的信息,也可以提供从其他媒介上获取并稍做加工的信息,后者更接近于目前传统媒介新闻工作者的日常工作。结 论从印刷术的发明到电子媒介的兴起,再到网络媒体的日益普及,传播是文明的矢量,“每一项新技术和新媒介的出现,不仅仅改变的是媒介的自身机制,而且会对社会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信息的传播在直接、及时反映民意方面是具有代表性的,同时对于话语权的转移和解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也存在着媚俗、失控等谣言现象。麦克卢汉说“如果技术是人的延伸,那么人在创造技术和媒介的同时,人也被技术媒介所创造”,在分析谣言信息传播时本文尽量做到既要保持人的主体性,又要多层面、多角度的看问题以求客观准确。而在谣言的产生和发展中,媒介不仅仅是包括大众传播媒介,还包括以技术和监督为约束条件的新媒介,而这些媒介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和承担一种社会责任对谣言加以控制。在控制过程中,以新闻媒体为主的媒介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传统的印刷制品、电子媒介以及现代新兴媒介网络对谣言进行信息的考证、发掘、报道和培养受众意识及行为。在这一行为过程中,受到来自政府企业、法律、团体组织和个人的监督制约。通过对谣言传播媒介的特征、功能以及阶段的分析,结合媒介理论展开分析论述,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第一,媒介信息的传播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影响,应避免对信息传播片面化和表面化的认识,对于谣言传播所产生的问题,应当正确对待,积极的寻求方法去解决。第二,政府、受众之间存在的联系、媒介在传播中需要起到的作用、媒介在传播中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区域地质调查员成本控制考核试卷及答案
- 离子注入能量分布均匀性优化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装卸搬运工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固井工效率提升考核试卷及答案
- 丰城市第九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开学考试数学试卷
- 医学影像技术x线试题及答案
- 医疗急救护理知识误服中毒意识障碍等相关试题试卷
- 2025-2026学年赣美版(2024)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巧刻活字模》教学设计
- 银行业 面试题及答案
- 非专业生面试题目及答案
- 领导干部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概论课件
- 气管插管导管脱出的应急预案
- 《宠物美容与护理》全套教学课件
- 表面工程学第十二章-表面微细加工技术
- 2022年甬统表全套
- 法理学原理与案例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
- 山东大学工程流体力学(杜广生)课件第5章 粘性流体的一维流动
- 底拖法在管道施工中的应用
- Toeic托业考试真习题及答案
- 老年患者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
-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技术建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