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光云影共徘徊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法的片段呈现王子文 课件讲稿 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真正进入到人的内心,由外铄而内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于立体化教学法的讨论和运行,在当下多元教学实践活动中广泛的存在着,中外不同的学者和教学专家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对立体化教学法探讨,我国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至今仍没有间断;1983年9月8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是促进立体化教学改革进入新的探索实践时期。有很多文章或专著谈及了立体化教学法在具体教学课程中的运用,也有相当多的教学改革课题专门针对某门具体课程进行研究,也有的是进行大而化之的粗略探讨,还有的是编写立体化教材枚不胜举。从微观到宏观,从片段到整体,从杂志到专著,这其中有的是成功的实例,有的则是多媒体化的变相误解,笔者不揣鄙陋,通过实证的方法,以点带面,辐射勾连,类比联通,就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法,提出自己的相关见解,以就教于方家指正。一、立体化教学法概念厘析中外教育史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教育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甚至是同步进行的,教育是一种手段,而人的发展则是一种目的,社会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在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今天,面对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电子媒介、虚拟信息对教学的参与和渗透,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学虽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层次上有别,但在教学主线上是保持一致的,要使教学水平要步入新的台阶,教学效果达到一种最优化,立体化教学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参考方法。立体化教学法首先应该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对多媒体化的一种升级而非等同的应用理念和审美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大教学观念下,以还原教学生态形式为方式,以落实与务虚为任务而进行由此及彼地类比联系为关键,以辐射勾连为纽带,以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为底色的教学理念。“立体化”,体现为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立体化观照,有时有超越时空的优越性,可以纠正多媒体教学的一些偏误,破除立体化教学等同于多媒体教学的错误迷恋,避免盲人摸象的“以偏概全”的错误结论。立体化教学法的核心是用理念和方法去扣紧教学内容,直面或侧面点击教学内容,“点铁成金”或“化瞬间为永恒”,不是简单的多媒体工具性展演,在多媒体断电的情况下同样可以进行立体化教学法的片段呈现。立体化教学法蕴含在立体化教学模式中,其基本要点如下:“一是作用于教与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二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四个要素;三是四项要素是组合的整体系统,要素间相辅相成,集合发力;四是衡量标准应体现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和组合性”。1 有学者认为,使用立体化教学法,“可把要传授的知识,结合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制成图、文、音、像并茂的电子教材和电子教案。”“也可把原来一些较为枯燥乏味的基础内容的某些课程制成相关的软件,教学变成了一种有生命的流动过程。”2这种立体化教学,又分为“纵向多元化”“横向多层次”“交叉多样化”,是“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 3的“四位一体”模式的合力体现。我们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提倡的立体化教学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结合,注重教学情境的现场模拟,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开发;由于人文性较强,在实现立体化教学时,有时掺杂反逻辑思维甚至是反科学思维;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对象主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着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合作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凸显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体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真正使教学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立体化教学法能和谐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设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通过横向打通各种感官渠道,形成教学“通感”习惯,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在立体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迁移能力,力争使学生学习整体能力也实现立体化。二、立体化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呈现古诗词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认真而准确分析字词的涵义,而且特别注意字词的原始意义及其衍生的引申含义;倘使字义认识有误,任凭你怎么去“立体化”,那也只是做“谬以千里”的无用功。倘若只停留在字词的通解上,很多诗词的分析难免也会支离破碎而不成整体。因此,在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中,我们在坚持准确理解字词基础上,还要进行一些方法的归结,以供参考。1、名词、动词片段的联缀法这里还须注意“诗眼”“词眼”以及整体认读和理解完整的诗词意境。很多名词散落在诗词文句中,看似一句语流的组合,实则是由于平仄关系进行了相关调整,把生活化的语言进行了相关的提纯和艺术化,优美的语言真的能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淡而有味的境界。在陶渊明(365-427)的笔下,很多诗词就是如此。在立体化讲解时,我们要进行名词或动词片段联缀,串成一个完整的样子,然后用心去体悟自然。如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分析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学会找出其中的名词性短语或词组,如“人境”“车马”“东篱”“南山”“山气”“日”“夕”“飞鸟”等;再看动词词组“结庐”“喧”“采菊”“见”“相与还”等;对他们再进行有机组合“在人境”“ 结庐” ,但是“无车马喧”,于是进行了一种推问“问君何能尔” ?作者进行了自问自答,且道出了真理“心远地自偏” !这里把整体的闹嚣人境取内心宁静感觉进行了抒写,而且在后面也把这种习惯的养成进行了一种借代式或者说是典型化的交代在“东篱下”“采菊”,“ 悠然”之间抬头远眺,忽然“南山” “见”,那种惬意、恬静、悠然顿时涌上心头,这与官场上为了权力、地位、名誉等而进行的勾心斗角是完全的不同,在这里尽可能可以放松自己,发现自己,感知自己和超越自己。此刻见,所见、所闻、所感完全是一种通透的爽发全身,所见者,除刚刚谈及的外,还有“山气”“ 日夕”,“ 相与还”的“飞鸟”,所感者,有“悠然”“佳” “此中有真意”但是怎么样也说不清道不明了“欲辨已忘言”,作者完完全全忘却了自己的存在,似乎已经“淹没”在这美妙的“心远”“ 人境”中,用一种“无我”的存在,来感知“天人合一”的悠远之境。试想,在“东篱下”“采菊”时,所见所闻所感者就是诗中所写的那些吗?只要我们去体验下,则读这首诗的感觉,完全可以有更新的理解和体悟。也许空中有美妙的鸟语飘过,再联想下瑞士班得瑞(Bandari)如天籁般的音乐,心灵深处会有莫名的感动和洗涤。在吟诵这首诗时,那种超然物外的感觉,那种心灵陶醉的悠然,那种穿透时空的哲理都汇聚在宽松、飘渺而优美的南山中。又如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在讲授这首诗时,就可以轻松用立体化教学法突破。特别是讲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时,我们更可以用名词片段的联缀法。我们把名词进行排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以发现,这里的句子全是名词,而把它们进行名词联缀的时候,引导学生用所列名词造句,在造句中激发各种联想和想象,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而联类无穷,真乃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梅尧臣语,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此“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加之,古时羁旅之人在外为了安全,往往“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我们可以联想和想象在“月”夜还未破晓之时,听到所住的“茅店”周围传来了阵阵“鸡声”,看到“板桥”上有“霜”,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立体组合,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不知那商人在思考那更早的“人迹”是什么样的人留下的:或许也是商人?抑或不是商人?总之,商人的那种外出行商的行旅匆匆的艰苦和不畏艰险的情态就会跃然纸上,也就会对古代的所谓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乃至国策进行新的文化解读,更会对“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无商不奸”“为富不仁”中对商人的偏见进行新的体认,把商人当成为真实的人来看,而不是一碰到“商人”字眼就盲目贴上标签的武断行为了。2、意象、意境分析法简单的说,意象是由物象和意念等组合而成的。“意”诗人的情意、思绪、情感、意念、感兴;“象”物象、形象。意境,通常指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也是指抒情性艺术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神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关于意境的探讨,历代较多,如唐代王昌龄“诗有三境”、皎然论“取境”,提出“诗情缘境发”;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司空图提出“思与境偕”等。明人王世贞提出“神与境会”。近代王国维更是对论词标举“境界”,并根据观物的方式不同,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人间词话)。我们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用意象、意境分析法进行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时,我们要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这个或这些载体看到作者感情类的东西。比如说“梧桐”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梧桐”常常是凄凉、悲伤、幽怨、闺愁等的象征,在诗词中往往渲染着离情别绪缱绻难排之意或孤苦伶仃高傲幽冷之感。在婉约词和政治寓意诗中常常出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梧桐”加上“夜雨”,本身就是一种凄冷的感觉,如果加上深夜的肃杀秋风,那真是有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语)的感觉。我们细细静听隔着窗户的秋雨,滴滴落在那看不见而感知得到的梧桐叶子上,那一声声从叶子上传出的“叭叭”声音,更显夜之寂静、心之幽冷。那传出的声音,恰恰是更显夜的静。特别是半夜三更时分,仍然听到清楚的一声声雨打梧桐叶的声音,加上所思之人已经离去,空余“离情”,听着数着、数着听着那“一叶叶,一声声”的破碎之声,那种心碎的感觉,若没有切身的体悟,是难以形之于笔端的。这比“为文造情”要真实得多、深刻得多。在立体化教学的片段呈现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独立而设身处地般安静地想象下那种彼时彼地场景,模拟当时的情境进行合理的思维演绎,用素有的真情来联通古今,超越时空。久而久之,就会自然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而具有一种诗人的灵性和气质。顺便说一下,在教授古典诗词时,有很多诗词被重新谱曲或改编为现代歌曲,我们可以参照重新谱曲或改编的歌曲,把他们进行对比,已故歌手邓丽君就曾经演唱过很多古典诗词,在演唱中传达了许许多多幽美的古典文化魅力。就上面所举的例子而言,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现代的歌手小刚(周传雄)就演唱过寂寞沙洲冷。在对比中,我们可以把诗词意象、意境与现代改编的歌曲进行重合与衍生,为当下的歌曲意境注入古典情韵和意境,提高现代歌曲的文化历史品位。又如“水”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因而是我们要掌握的重要意象之一,在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中,碰到“水”意象的话,尤其值得注意。因水长度上的绵延不绝,深度上的不可估测,广度上的辽阔浩瀚,常常(而非唯一)比喻诗人或词人愁之深、愁之广、愁之多、愁之厚。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白居易长恨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以水喻愁的例子,枚不胜举。“海天愁思正茫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的厚重而宽阔的比喻,把抽象的愁进行具象化为水,把平常难以言说的愁进行平常易见的可以慢慢立体感知的水的物化,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进行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转换,让人立刻进入诗人或词人的心理情感场域,与之同呼吸、共感知,有“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的妙处,实在是立体可见的。在古典诗词立体化的意象、意境分析时,重视名词短语的片段展示是非常重要的。上面谈及的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名词词组,以及欧阳修秋怀中的“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和过张至秘校庄中的“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 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都可以采用此法。补充:李叔同的送别词的意境分析,联系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候馆梅残)。注意主题、意象群、情绪、节奏、意境。顺便联系类似的意象在其他诗词中的片段呈现。附上李叔同的送别的不同版本: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1)李叔同的高足丰子恺(18981975)似有其恩师手稿: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按,“壶”当为“觚”,g)(2)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两次提到送别这首歌。她记录的送别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绿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3)电影城南旧事对送别的使用,并没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实际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合二为一,但又有个别差异。影片在出现送别一歌时,没有字幕,我记录的两段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按,“瓢”当为“觚”)这个版本,文字上的最大特点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中的“地之角”变为“海之角”,不知是否有所依据。另外,“尽余欢”一句,我反复听,确定唱的是“瓢 ”。由于电影具有特别的传播力,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这个版本的送别传播最广。(4)陈哲甫增续版送别。可能是因为送别比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后有人续填歌词。而有的续词随原词一起传播,时间一长,被人误当作李叔同送别的第二段。最著名者当属陈哲甫续词。陈哲甫(18671948),天津人。1903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北师大前身)教授、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贫儿院院长等职。1928年后居天津。陈哲甫与李叔同相识,并可能和李叔同有亲戚关系。他写的送别续词收入杜庭修所编仁声歌集中。该歌集1932年12月由仁声印书局出版。仁声歌集将陈哲甫的续词和李叔同的原词同刊在送别歌中,形成送别的演绎版。全词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送别还有这样一个佚名续增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3、诗词意思改写或转译法上面探讨的意象分析法中其实已经谈及了诗词意思的转化,而转化恰恰也与改写或转译有重合,它们是交集的关系。诗词的改写或转译法,最能体现诗词立体化教学法的精髓。需要有深厚的生活体验基础和扎实的诗词功底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诗词的意思改写或转译法,是在准确理解诗词涵义前提下进行的,包括影视语言的介入、图像转写、结构故事等手段和技巧。这与简单的多媒体的教学是不同的,多媒体教学只是立体化教学的一个手段而已。以旧题杜牧的清明诗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1)、可改写为短剧本: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环境、时间、故事情节、人物情态、语言、动作等一应具备。时间“清明时节”,幕景“雨纷纷”,地点“路上”,人物“行人”“牧童”,表情“欲断魂”,动作“遥指”,台词“借问酒家何处有?”“杏花村!”(2)、可读成“短剧”:“清明时节(时间),雨纷纷(背景),路上(地点),行人欲断魂(人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牧童遥指(动作),杏花村(远景)。”(3)、可将诗改为影视剧本镜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4)、断句的不同,带来意思的不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5)、可改变为其他字数不同的诗,如:六字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五字诗: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四字诗:清明雨纷,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三字诗:清明雨,人断魂。酒家何,杏花村。(6)、可将其改写为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7)、可改写为散文小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类改写或转译,在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法中,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和研究兴趣,促使他们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训练。又如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我们可以用摄影语言,用镜头拍摄下杭州的景色。抓住几个名词性或动词性的词语片段,进行拍摄即可,如“东南形胜”“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重湖叠巘”等就可以用鸟瞰式航拍。也有聚焦式拍摄,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等。这些用镜头来说明,很多东西就不说平面的文字了,而是活生生的立体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仿佛我们就在当时当地正扛着摄影机在寻找最佳角度进行聚精会神的拍摄。类似的在周邦彦(10561121)的名篇苏幕遮燎沉香中同样有镜头的推拉变换。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这里有从上往下的镜头“叶上初阳干宿雨”,平拉镜头“水面清圆”,也有从下往上的镜头“一一风荷举”。类似的较多,兹不累举。4、还原艺术生态法有些文字在现在看来是文学化的,其实认真分析,可能是口语或民歌化的。因此,在教授这些古典诗词时,就应该试着还原其本真的生态样式,进行现场式模拟造境。如汉乐府陌上桑“第二解”: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从“第二解”之“解”我们就可以辨认出这是汉乐府乐曲诗歌的章节标志。这里文字加上标点后,我们可以完全设想当时的情景,其中有人物使君、秦罗敷;有情景使君见美女秦罗敷后,进行“调戏”;有对话询问与回答;人物有性格使君的轻浮与愚蠢、秦罗敷的勇毅与智慧。在教学中,建议学生进行表演,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让这个故事进行当下的解读和激活,有效进行现代化接受与传播。再如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会见的段落: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新妇谓府吏:“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入院流程护士课件
- 入职安全培训简讯课件
- 2025年数字货币在文化娱乐领域的应用与监管研究报告
- 健康行业知识培训课件
- 偏瘫病人护理
- 促进民族团结精美课件
-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周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 2026届广东省兴宁市水口中学物理高三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
- 浙江省七彩阳光2025-2026学年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 银监会舆情管理办法
- 《女性盆底解剖》课件
- 19.《只有一个地球》-课前预习单-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前
- 九年级第一次家长会-(13张课件)
- 【新教材】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2024年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小升初英语试卷
- DB65-T 4762-2023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节能技术规范
- 输血治疗中的大数据分析
- DL-T 297-2023 汽轮发电机合金轴瓦超声检测
- 《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文件管理规程2》
- 幼儿园小班早操活动方案
- 新媒体广告-课件-第三章-新媒体广告伦理与法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