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南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南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南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南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南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南漳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谋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南漳加快实施“211工程”,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推动南漳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实现新跨越、开创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一、南漳“十二五”发展的基础及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一)“十二五”发展的基础2006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发展机遇,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改革创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先后荣获“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单位”、“全国五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全省绿化模范县”、“全省文物工作先进县”、“全省科普示范县”、“全省双拥模范县”等荣誉称号,南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升。预计“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逐年上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翻番有余。预计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6亿元,比2005年增长2.06倍,“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25.1%,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14.6%,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3%的预期目标。2010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将突破16000元关口,达到16153元,是2005年的3.37倍。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实现2亿元,比2005年增长2.81倍,年均增长30.1%。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农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保持了健康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农业种植养殖板块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优质粮油板块基地面积达80万亩,粮食连续7年增产丰收;生猪年出栏100万头,进入全省畜牧大县行列;新发展速生丰产林30万亩,总规模达到57万亩;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0家,网络县内外农户30万户,带动基地180万亩。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预计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实现15.7亿元,是2005年的5.06倍,年均增长38.3%。培育出了华新水泥、梅园米业、威利邦木业、龙蟒磷制品、华海纸业、利美纺织等一大批骨干龙头企业。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0家,比2005年增加2倍多,年产值达510亿元的企业2家,15亿元企业6家,0.51亿元企业11家。第三产业有了新突破,特别是旅游业发展和“万村千乡”市场建设成效显著,旅游逐步形成了水镜庄、水镜湖、香水河、鱼泉河、龙王峡、七里山、春秋寨、金牛洞等八大品牌景区,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全县目前在城区建有大型超市5家,拥有各类专业市场、农资连锁店115个。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可达31亿元,年均增长24.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6%。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141亿元,是“十五”的7.5倍,年均增长52.7%。建成了一大批支撑南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新农村建设方面,先后建设了一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小流域和石漠化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农村户用沼气工程等。交通方面,全县公路交通建设以每年一亿元的投资规模大幅推进,共改造省、县道干线公路19条580公里,硬化农村公路1500公里。城市建设方面,新建了凤凰大道、华新大桥,改造了便河路、苗圃路、花园路、文庙路、凤山路、县城出口路等城区道路,启动了绕城公路建设,建成了城市天然气管网、污水处理厂、自来水絮凝沉淀池,改造延伸了城区供水排水管网等,县城骨架拉大,功能完善,形象提升。社会事业方面,建成了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门诊住院大楼,县运动场、县图书馆、镇(区)卫生院、计生服务站和文化站、中小学危房改造、县一中、县职教中心等重大工程,夯实了文化、教育、卫生、计生、体育事业发展基础。通信信息网络全面升级,移动通信覆盖城乡,宽带网络广泛应用。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改革方面,大力开展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减少和分流了乡镇行政人员,建立了“以钱养事”的农村公共服务新机制,全面推行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全部编制部门预算;全面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了“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初步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人口基本医疗、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对外开放方面,招商引资和外经外贸取得突破性进展,五年引资总额79.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6.7倍;预计2010年全县外商直接投资达1800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10倍,年均增长61.7%;实现外贸出口2100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42.9%。社会事业获得新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20项,推广应用工农业新技术190项;义务教育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学学龄前儿童入学率为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8%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0%以上,职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6%以上,电视实现村村通,覆盖率达98%以上;公共卫生功能得到强化,流行病和地方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人口和计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连续十年保持在正常值以内;安全生产工作有效加强,杜绝了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指标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以内,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双拥”工作都取得新的成效。人民生活有了新提高。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600元、5662元,年均增长12.1和14.7,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五年。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大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10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建立了城乡居民住房保障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专栏1 南漳县“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指 标 名 称单位“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预计完成绝对数年均增长%绝对数年均增长%全县生产总值亿元4811.38625.1一产业增加值亿元122.825.520二产业增加值亿元16.818.129.531.8 工业增加值亿元1517.227.535.1三产业增加值亿元19.213.13124.5三次产业比重25:35:4029.7:34.3: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012.6322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8.72062.552.7地方财政总收入亿元2.28.33.3317.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115.9230.1外贸出口万美元110025.5210042.9直接利用外资万美元120049.118006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960081160012.1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38406.2566214.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20(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与时代发展要求比、与先进发达地区比、与干部群众愿望比,发展不够、发展不快、发展不优仍是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着力提升发展质量,不断加快发展速度,构建科学发展机制,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是我县“十二五”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头等大事。未来五年,是南漳综合实力的快速攀升期。“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不断加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力度,更加注重对欠发达地区扶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安排部署了未来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措施,并将加快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对粮食主产区实行更加优惠的财政扶持政策。南漳地处中西部连接点,既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比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之一,未来五年必将成为国家多项政策支持的密集区和重大项目摆放的重点区,加之南漳具有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劳动力成本较低等比较优势,为今后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南漳作为一个拥有60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县,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排位靠后,与时代发展要求和群众发展愿望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快扩张经济总量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中之重,抢抓一切发展机遇,用足用活各种政策,加大重点项目争取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吸纳聚集更多发展要素,推动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大幅提升南漳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南漳在鄂西北山区的地位和影响力。 未来五年,是南漳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黄金期。地区发展速度取决于工业化进程。就全国而言,正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全省、全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而我县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后发优势明显,但发展压力更大。“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为我县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将进一步巩固我县“工业强县”的基础;沿海地区产业和资本向内地加速转移,更为我县项目建设和产业提档升级提供了重要条件;全省“两圈一带”战略和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战略、襄樊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等,为我县经济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必须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重点,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结构调整中扩大总量,在总量扩张中优化结构,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增强南漳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五年,是南漳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攻坚期。国际城市化经验表明,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006000美元,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城市化加速推进。目前,我国人均生产总值3800美元,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推进期,国家已经把推进城市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我县目前人均生产总值虽然不到2500美元,但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加快,未来五年将进入城镇化加快推进时期。同时,南漳紧邻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推进城镇化潜力大、希望大。今后一个时期,南漳必须抢抓国家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机遇,抢抓我省推进“襄十随”、“襄荆荆”城市群和襄樊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机遇,以县城城北新区建设为龙头,着力完善县城城区综合功能,加快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镇为支撑,以其它建制镇为依托,规模适度、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全面提升南漳城镇化水平。未来五年,是南漳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机遇期。“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南漳作为欠发达山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社会事业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全县人民对加快改善落后面貌的愿望更为迫切。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将不断产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相互促进的理念,把加快社会建设、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提升南漳综合实力、加快构建和谐南漳的战略举措,使南漳社会事业发展登上新台阶,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让全县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二、南漳“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战略,全力推进“211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社会和谐化,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把南漳建设成为发展迅猛、实力强劲的山区新型工业强县,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山区现代农业大县,景观靓丽、远近驰名的文化旅游名县,开放文明、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城市。专栏2:“211工程”“211工程”是2009年7月全县千人干部大会上提出,12月县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确立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其主要内容是:建设“两区一片一廊”。“两区”,一个是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一个是建设城北新区;“一片”就是建设新农村示范片;“一廊”就是建设生态文化旅游长廊。这个思路汇集了民智、凝结了人心、聚集了民力,成为全县上下共同的目标取向和价值取向。(二)基本原则1、坚持抢抓机遇跨越发展。抓住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把加快发展作为我县第一要务,加快培育十亿元企业、百亿元产业,全力以赴提升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2、坚持转变方式科学发展。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树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尤其要把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着力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有效流动的障碍,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全县经济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5、坚持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增进人民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摆在重要位置,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创新社会管理,全力构建和谐南漳、平安南漳。(三)发展目标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211工程”建设,着力实现以下四个目标:1、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总量大幅扩张。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比2010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4%;人均GDP突破5万元,达到5.4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翻两番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36.9%。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9.7:34.3:36调整为17:49:34;外贸出口和直接利用外资分别达到4000万美元和3600万美元,年均增长13.8%和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5.6%。2、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加快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镇为支撑,建制镇为依托,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城北新区,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县城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35%的村建成现代化新农村示范村。3、生态环境全面优化。空间结构优化,绿色生态空间扩大,县城空间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循环利用、集约利用和合理利用的程度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耕地得到有效保护,耕地保有量保持在64万亩。人口总规模得到适度控制,全县人口总规模控制在60万人左右。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水、空气、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四项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计分别比2010年减少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0%。4、民生保障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全面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全面走上法制轨道。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000元和12000元,年均增长16.6%和16.2%。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农保覆盖面分别达到98%和90%以上。专栏3:南漳县“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序号指标计量单位2010年预计数五年预计年均增长%“十二五”规划目标年均增长%指标属性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8625.130028.4预期性其中:第一产业亿元25.519.65014.4 第二产业亿元29.532.214838.1 #工业亿元27.534.614038.5 第三产业亿元3124.510226.92人均生产总值元1615327.55400027.3预期性3三次产业结构30:34:3617:49:34预期性4财政总收入亿元3.3317.81229.2预期性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230.1832预期性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223.710025.6预期性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62.552.730036.9预期性8外贸出口万美元210042.9400013.8预期性9直接利用外资万美元180061.7360014.9预期性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160012.12500016.6预期性11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66214.71200016.2预期性12城镇化率%4550预期性13森林覆盖率%64.565约束性14耕地保有量万亩64.264约束性15总人口万人59.30.3600.2约束性1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7.2105年累计约束性17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55年累计约束性18城镇登记失业率%4.24.5以内约束性19城镇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90以上约束性20农村新农保参保率%9090以上约束性注: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880亿元,比十一五141亿元增长5.2倍。专栏4 规划指标的属性本规划确定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两大类: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发展的方向,主要靠市场自主行为来实现,政府主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适时调控宏观调控方向、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实现的目标。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全县战略意图的目标,是县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对各镇(区)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主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的目标。三、南漳“十二五”发展的战略重点“十二五”期间,围绕大力推进 “211工程”,以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为重点,超常规发展新型工业;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重点,高标准发展现代农业;以建设生态文化旅游长廊为重点,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一城三镇”建设为重点,全方位推进城镇化;以交通水利建设为重点,大手笔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为重点,深层次推进改革开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倾全力建设和谐南漳;以强化节能减排为重点,进一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一)超常规发展新型工业。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把南漳经济开发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全县经济实力的重要平台,全力建设大园区;坚持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抢抓机遇培育新产业,集中力量打造大产业;按照亿元、五亿元、十亿元三个梯次,实施企业培优工程,全力培植大企业,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2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38.5%。1、全力建设大园区。继续举全县之力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做到人力、财力、物力向园区倾斜,全力打造300亿元大园区。一是大力扩张发展空间。将涌泉、青龙湾、城南三大工业板块连片发展,把经济开发区面积由目前的8平方公里扩建到20平方公里。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总长5.4公里的发展大道、城南和涌泉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为重点,建好园区道路、供排水管网、供电网、通讯网、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工业园区承载功能和吸纳能力。三是构建“一区六园”发展格局。围绕化工、建材、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重点建好磷化工、建材、森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电六大特色工业园, 构建“一区六园”发展格局,形成特色突出、集约经营的园区经济,打造县域经济第一增长极。四是配套建设生活服务区。坚持“统一划定区域、集中规划建设”的原则,在开发区内配套建设学校、医院、超市、酒店、金融网点、职工公寓、文体娱乐等生活综合服务设施,建好12个职工生活小区。通过三至五年建设,把经济开发区建成企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配套、宜业宜居、和谐发展的工业新城。专栏5:“六大特色工业园”,2015年年产值达到300亿元磷化工工业园。以龙蟒公司硫磷钛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带动高隆公司等企业,建设磷化工工业园,力争磷化工业产值达到60亿元。建材工业园。以华新水泥公司、陶盛陶瓷公司、大长江石材公司为主体,建设建材工业园,力争实现产值50亿元。森工工业园。以威利邦木业公司、华海纸业公司、水镜茶业公司为龙头,新上木地板项目、林纸一体化项目、水镜茶城项目、食用菌加工项目,建设森工工业园,力争产值达到50亿元。农产品加工工业园。以梅园米业公司为龙头,扩大珍珠液酒业、东方明珠酒业生产规模,带动华茂粮油公司、水镜油脂公司等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力争农产品加工工业产值达到50亿元。纺织服装工业园。以利美纺织集团为龙头,带动宏联纺织、南新公司、天王服装等企业,建设纺织服装工业园,力争实现产值40亿元。机电工业园。以凯骑电动车、青山电动汽车总成为龙头,带动江华机械公司、恒达机械公司、明瑞电子公司、大华机械公司、鹏程汽车零配件公司等企业,建设机电工业园,力争实现产值50亿元。2、全力打造大产业。充分发挥我县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坚持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延伸加粗产业链条,形成相互配套、产品关联度强、上下游齐全的产业集群。实施“百亿产业倍增计划”,努力打造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机电能源3个产值过百亿元的大产业。打造百亿元以上的化工建材产业。一是重点支持龙蟒公司“566”硫磷钛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后,形成年产50万吨磷酸盐、60万吨硫酸、6万吨钛白粉的生产规模,年产值突破35亿元;支持高隆公司改造升级,开发颜料红、多聚磷酸等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到“十二五”末,把我县建成鄂西北最大的磷化工生产基地。二是支持红农福化肥业公司、鑫源化工公司做大做强,积极开发高浓度磷复肥和缓控肥,扩大各类专用肥生产能力,把南漳建成襄樊重要的化肥生产基地。三是以湖北新凤华化工科技公司、襄九精细化工公司为主体,重点突破和发展氰化工、医药化工等精细化工产品。四是以华新水泥公司、陶盛陶瓷公司、大长江石材公司为龙头,带动晶石公司、正英矿业公司等建材企业加快发展。五是积极落实国家调整落后产能的产业政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立窑水泥和实心粘土砖。调整产品结构,着力开发医药中间体、高分子涂料等新型化工产品,实现初级化工产品向精细化工产品转变。大力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特种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耐火材料、新型装修装饰材料、卫生陶瓷洁具、大理石等新型建材产品,带动全县建材工业突破性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县化工建材产业产值达到160亿元以上。打造百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森林工业。以威利邦木业公司22万立方米中高密度板项目为依托,新建强化木地板和家俱制造项目,成为鄂西北最大的板材、家俱制造基地;以华海纸业公司年产15万吨林纸一体化项目为载体,建成华海纸品工业园,年产值达到 10亿元,成为鄂西北最大的林纸生产基地。二是大力发展食品工业。以梅园米业公司为龙头,扩大水镜茶业公司、珍珠液酒业公司、东方明珠酒业公司生产规模,带动华茂粮油公司、荆楚源油脂公司、水镜油脂公司等企业。聚集各方资源和要素,大力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使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做精做深,做特做优。注重生物科技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按照方便营养、安全卫生和天然保健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各类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引进江苏雨润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在我县投资畜禽肉制品加工项目。三是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工业。改造提升棉纺织业,重点支持利美纺织集团、宏联纺织公司、金辉纺织公司、新华纺织公司、南新公司等企业做大做强,配套喷气织机,扩大纺织纱锭,重点发展紧密纺,加快发展生活用布、工业用布;支持天王服装公司壮大规模,积极引进国内知名服装企业,支持创建自主服装品牌,加快发展服装加工业,逐步形成纺纱、织造、印染、整理、加工、销售一条龙,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建成新东漳缫丝加工项目,使之尽快成为具有特色的茧丝绸加工企业;培植12家麻纺企业,振兴苎麻纺织业。力争到2015年,整个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成为农产品加工大县。打造百亿元以上的机电能源产业。一是主动配套襄樊汽车产业,以青山电动汽车动力总成项目为龙头,带动大华机械公司、鹏程汽车零配件公司、新达机械公司、汽车制动装置公司、恒达机械制造公司发展壮大,建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二是以凯骑电动自行车、伟利达科技电子项目为龙头,带动明瑞电子科技公司和精业科技电子公司快速发展,引进一批现代电子企业,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新兴产业。三是稳步开发、有效利用东巩、巡检的煤矿资源,坚决关闭安全性差、资源枯竭的煤矿,引资开发建设煤矸石发电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四是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国网新能源公司投资50亿元,新建李庙张家坪抽水蓄能电站;支持大唐襄樊水电公司开发漳河流域小水电,开发建设杨家峡、两河口、龙王滩、冷水河、峡口二级等5座小水电站,改造扶莲塔、云台山电站,新增水电装机5万千瓦以上;加快发展新型清洁能源产业,引进国家龙源电力集团开发风力发电项目;引进江苏中能硅业公司新建多晶硅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发建设生物质能源项目,进一步推广农村沼气,积极开发沼肥电结合项目。力争到2015年,机电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专栏6:重点发展的3个百亿产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项目化工建材产 业磷化工、氨化工、氰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卫生陶瓷洁具龙蟒公司硫磷钛一体化项目、新凤华公司氰化钠下游产品开发项目、鑫源公司10万吨尿素项目;华新水泥特种水泥项目、陶盛陶瓷生产线项目、大长江石材项目等农产品加工产业林纸一体化、高密度板材、强化木地板、家具制造、林特产品加工;粮油加工、肉食品加工、酿酒;纺纱、织造、印染、整理、服装加工等华海纸业公司林纸一体化项目、威利邦木业强化木地板项目、引进家具制造项目、水镜茶业公司;梅园米业公司、水镜油脂公司、华茂粮油公司、珍珠液酒业、东方明珠酒业扩能,引进肉食品加工项目;利美公司紧密纺项目、南新公司无纺布项目、港纬科纶织造项目、新东漳公司项目等机电能源产业汽车零部件、电动自行车、电动车动力总成、农用机械;水电开发、抽水蓄能电站、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煤矸石发电、生物能发电等汽车零部件工业园项目、凯骑电动车项目、青山电动车总成项目、恒达机械农机制造项目;杨家峡、两河口、龙王滩、冷水河水电站项目,张家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七里山风力发电项目、太阳能发电项目、引进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等3、全力培植大企业。实施企业成长工程,积极培育规模企业,确保每年新增20家左右规模以上企业,2015年全县规模企业总数达到210家以上,为培植大企业打下基础;实施项目推进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投资亿元以上的工业大项目30个以上,投资5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10个以上,为培植大企业创造条件;实施企业培优工程,加大对重点规模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通过引进技术项目、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现代企业管理,促进其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创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按照亿元、五亿元、十亿元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努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规模骨干企业。到2015年形成“60强”: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 5-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1-5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鼓励“60强”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名牌商标,推动现有品牌升级。到2015年,全县湖北名牌、湖北著名商标分别达10个以上,力争创1-2个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同时,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力争有1-2家企业上市,实现上市企业零的突破。(二)高标准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思路发展农业、市场化手段经营农业,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年均增长16.2%。1、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巩固提高襄南示范区、重点推进丘陵示范片、统筹抓好山区示范村”的思路,以“五新”建设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发展新产业。积极培植种养专业户,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加快发展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的调控、保障能力。到“十二五”末,每个村有1个稳定的支柱产业,每户有1个稳定的增收门路,“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100个,专业村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从事主导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占专业村总农户的比重达到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所在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0%以上。二是建设新民居。认真编制和执行村庄建设规划,加强示范引导和政策支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设计、推广一批兼有现代气息、传统风貌、地方特色,符合农民生活习惯、生产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的民居户型,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标志和亮点。三是塑造新面貌。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两手抓,深入推进“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和清洁家园工程,突出抓好道路通畅、安全饮水、一建三改、垃圾清运、污水处理、门前绿化、住房改造,加强电力、通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公路、通电视,建有农家书屋,中心村通客车,所有的农户通电,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达40%以上,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四是培育新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强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五是倡导新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广泛开展“五好家庭”、“信用农户”、“致富能手”、“好婆媳”、“好孝子”、“好邻居”等评选活动,引导农民讲卫生、讲文明、讲信用、遵守法律、热爱集体、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敬老爱幼、团结互助,整体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加快建设优势特色板块基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调整种养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建设种植业板块、水产业片带和畜禽养殖小区,把优势产业做强,把特色产业做大。同时,着力推进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重点抓好 “四大板块基地”和“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 四大板块基地:一是优质粮油蔬菜基地。加快建设丘陵地区优质小麦产业带,沮漳河沿岸和大中型水库灌区优质水稻产业带,丘陵河谷地区优质油料产业带,高山地区玉米和马铃薯产业带,城关武镇及高山地区商品蔬菜产业带,到2015年,建成优质粮油基地100万亩,其中优质小麦40万亩,优质水稻30万亩,优质油料10万亩,玉米及小杂粮20万亩。全县粮食产量达到4亿公斤,油料产量达到2200万公斤。全县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其中高山无公害蔬菜及城郊大棚蔬菜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二是优质畜禽水产基地。在每个镇建成35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基础上,培育年出栏生猪30万头以上大镇1个、10万头以上大镇 2个、5万头以上大镇3个。到2015年,力争年出栏150万头猪、1000万羽禽、20万只羊。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稳定水产养殖面积5.2万亩,年水产品产量达到7500吨,同时重点扩大冷水鱼、野生鱼、小龙虾、泥鳅、黄蟮等特种养殖规模,精养鱼塘达到3万亩以上。三是优质林特基地。借助项目扶持和企业带动,加快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按照人平亩经济林的目标,强力推进高效经济林建设,以核桃、板栗、银杏、柑橘、茶叶、香椿、中药材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林特产品。到2015年,全县速生丰产林达到100万亩,高效经济林达到100万亩,生态公益林达到100万亩,代料食用菌达到4000万袋。四是优质烟叶基地。以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工程和烟叶专业新村建设为抓手,扶持发展5个千亩以上的种烟大村和20个500亩以上的专业村,培育1个8000亩和3个2500亩的烟叶生产大镇,建成优质烟叶基地3万亩。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一是城关、武镇、清河、九集名优水产品;二是峡口柑桔;三是安集、薛坪、肖堰土鸡及土鸡蛋;四是巡检、肖堰、长坪、李庙、板桥高香有机茶;五是东巩、巡检、李庙香菇;六是梅园香米、葫芦潭贡米、苍坪官米等优质稻米;七是板桥、长坪、薛坪、李庙核桃、板粟;八是薛坪、板桥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九是城关、武镇、九集、清河芝麻油;十是板桥、薛坪高山土豆。到2015年,十大产品分别实现统一品牌、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对外销售,注册商标达到100%,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达到100%,地理标识产品达到50%,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紧紧抓住国家强农扶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消费不断升级等机遇,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全面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龙头企业,重点增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强化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以梅园米业、华茂粮油、珍珠液酒业、东方明珠酒业和荆楚源油脂为龙头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以雨润集团、中原牧业、鸿志养殖、益龙畜禽、宏羽益禽公司为龙头发展畜禽养殖业;以华海纸业、威利邦木业、水镜茶业、水镜山野菜公司为龙头发展林特产品加工业;以百味佳食品公司为龙头发展蔬菜加工业;以思安药业公司为龙头,发展中药材加工业;以利美纺织公司为龙头,发展棉麻加工业。积极引进配套畜禽、水产、食用菌、蚕茧、水果产加销龙头企业。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到2015年,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2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0家,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网络农户达到100%。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为优势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申报“三品”认证和原产地认证。重点支持梅园米业、华海纸业、珍珠液酒业、水镜油脂争创国标国牌,水镜茶叶、水镜山野菜、水镜香菇争创省标省牌。到2015年,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达到130个以上。4、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推进食用菌、畜禽、水果、蔬菜等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冷链物流系统,认真抓好“农超对接”。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以钱养事机制,加快建设以龙头企业为骨干、镇区推广服务中心为依托、合作社和协会为基础、其他力量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认真抓好育苗、机耕、机防、机收、防疫、沼气等服务队伍建设,推广完善“农技110”等服务形式。三是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开展科技下乡,重点推广农作物及畜禽优质品种、先进适用技术、高效种养模式、设施农业技术、节本降耗技术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发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因地制宜发展大棚、滴灌等设施农业,积极推广配套林果特药等生产机械。到“十二五”末,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80%。认真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健全环境评价、投入品管理、包装标识、检验检测、质量追溯等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四是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灾害性天气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及疫情预测、预报、预警水平。积极应用作物生长、节水灌溉、测土施肥等农业智能系统,加快发展精准农业。建立完善粮食、畜禽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系统,促进产销衔接,规避市场风险。切实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5、努力拓展现代农业经营领域。积极推进土地规范流转,培植一批家庭小农场、小果茶场、小林场、小养殖场,加快发展高效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按照专业生产、规模经营、精深加工、系列开发、综合利用、配套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多级增收。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温暖工程”等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大力发展劳务中介服务组织,推广订单培训,定向输出,进一步做大劳务产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引导和组织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兴业,创办实体,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努力振兴农村仓储、保鲜、运输、营销、信息和中介服务业,实现多渠道增收。积极发展垂钓、采摘、躬耕等多种形式的休闲观光农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到“十二五”末,以城关榆树岭、九集王花园等为重点,建成35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专栏7:农业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基地”建设目标项目目标优质粮油蔬菜基地面积100万亩,粮食产量4亿公斤,油料产量2200万公斤;蔬菜10万亩,20万吨优质畜禽水产基地年出栏150万头猪、1000万羽禽、20万只羊;精养鱼塘3万亩,水产2万吨优质林特基地速生丰产林100万亩,高效经济林100万亩;食用菌4000万袋;茶叶产量1000万公斤;蚕茧产量360万公斤;水果产量5000万公斤;食用菌产量750万公斤优质烟叶基地面积3万亩,产量8万担(三)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旅游业为龙头,拉动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社区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中介服务和信息产业、特色餐饮业膨胀发展,加快建设服务业聚集区、特色街区和各类专业市场,努力提升服务业整体规模和水平。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2亿元,年均增长26.9%。1、旅游业。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围绕塑造“探源荆楚,魅力南漳”的总体形象,大力实施“123456”旅游发展战略,把南漳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全省著名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的转变。到2015年,全县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60万人次,直接带动就业5000人以上,总收入10亿元以上。建好一条长廊:发挥南漳地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心节点的独特区位优势、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古山寨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厚重的文化底蕴优势及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依托古隆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襄樊旅游集散中心,建好纵穿九集、城关、薛坪、肖堰、东巩、巡检六个镇域,总长150公里,集交通之廊、民俗之廊、景观之廊、休闲之廊、生态之廊、物产之廊、致富之廊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长廊。创建两个旅游明星镇:把东巩镇、薛坪镇创建成全省旅游名镇。打造三条精品线路:按照彰显特色、发挥优势、打造精品的原则,以水镜庄、香水河、七里山、古山寨、龙王峡、鱼泉河等景区为重要节点,着力开发三国文化游、荆山生态游、休闲探险游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创建4个4A级景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景区开发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把古山寨、水镜庄、香水河、七里山景区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办好五大节会宣传活动:以“吸引眼球、凝聚人气,彰显特色、拓展市场”为目标,积极筹办古山寨文化节、龙王峡漂流大赛、荆山生态文化摄影征文大赛、名家南漳评三国、南漳风光系列宣传营销活动,不断扩大南漳旅游知名度。开发六大特色旅游商品:围绕茶叶、食用菌、山野菜、中药材、盆景根雕、风干食品等地方特产,开发一系列体现南漳特色、包装精美、便于携带,集观赏性、实用性和纪念性于一体的旅游商品,建设三至五条旅游购物街,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延伸旅游经济链条。2、文化传媒业。深入挖掘优势文化资源,培育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组织出版、发行系列丛书和拍摄影视作品,举办中国(南漳)古山寨文化旅游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着力打造古山寨文化品牌,扩大我县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围绕打造特色旅游文化,把我县悠久的楚文化、三国文化、孝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与景区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打包宣传推介。对沮漳巫音、闹年锣鼓、东巩高跷、垦荒锣鼓、苞茅缩酒、端公舞、蛮河“秧田歌”、牵钩之戏、漳河鱼灯、皮影戏等独具南漳民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筛选十个以上的传统文化节目作为文化旅游保留节目,在景区开展演出展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开发工作,建设水镜古镇、饮食文化和古民居文化一条街等项目。3、商贸流通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