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篇导游词.doc_第1页
11篇导游词.doc_第2页
11篇导游词.doc_第3页
11篇导游词.doc_第4页
11篇导游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吉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 口试景点(复习范围)1、 吉林省概况2、 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3、 吉林雾凇4、 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将军坟5、 珲春防川景区6、 四平叶赫7、 长白望天鹅峡谷风景区8、 向海自然保护区9、 松原查干湖风景区10、辽源鴜鹭湖生态旅游度假区11、长白山北坡风光1、 吉林省概况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您来到风光神奇、人文荟萃的吉林! 吉林省位于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腹地、中国东北中部。东西最长约750千米,南北最宽约600千米。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隔图们江、鸭绿江与朝鲜相望,南邻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连黑龙江省。 全省总面积18. 7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居全国第14位。总人口约为27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吉林省是地处边疆的多民族省份,主要有汉、满、朝鲜、蒙古、锡伯等56个民族。 吉林省省名源于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吉林市。“吉林”满语音译为“吉林乌拉”,“吉林”是“沿着”,“乌拉”为“大川”,“吉林乌拉”意思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后来简称吉林。以省内城市名定为省名在我国仅此一例。 说到吉林的历史,可谓久远。在距今6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吉林省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两汉、南北朝时期主要有夫余人、高句丽、肃慎人在此活动;隋唐时期有肃慎人后裔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辽金元明时期右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人在这里生活;清朝统治者认为长白山区域是其祖先“龙兴”之地,同时为达到皇室贵族独占东北特产的目的而将此地“封禁”起来。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清朝将吉林将军辖区改称为吉林省,简称吉;中华民国成立后,设吉林都督和民政长官,统辖全省军务和行政事务;1918年奉系军阀张作霖称霸东北,在吉林省设巡阅使、保安司令、主席等职统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沦为傀儡政权满洲国的属地;1945年之后,东北划分九省;】948年末全境解放,省会设在吉林市,1954年省会迁至长春。 吉林省辖1个副省级城市省会长春市,素有“北国春城”的美誉,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交通的中心;还有吉林、四平、白城、白山、通化、辽源、松原等个地级市;以及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还有1个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省政府直属单位,地(市)级管理。过去我们将我省的行政区划概括为“两白加两原,长吉通四边”。 吉林省情的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个优势”。“一个中心”即吉林省地处由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腹地,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积极支持的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发展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优越区位条件。“两个基地”是指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吉林省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为三大支柱产业,医药、光电子信息为优势产业。吉林省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是著名的“黑土地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多年来,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类占有量居全国第1位。“三个优势”主要是指吉林省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和重要资源具有相对优势。全省每万人中拥有科学家、工程师和在校大学生人数均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2.3%。吉林省拥有自然保护区36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 260-/0。吉林省森林覆盖率达43.4%,东部地区达到70%以上,是国家生态建设试点省。吉林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油页岩、硅灰石、火山渣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开发潜力巨大。 吉林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以说自然与人文并重。东部绵延千里的长白山,风光秀丽,森林茂密,以垂直景观与天池闻名于世,并有多种野生动物栖息其中,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还有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中部以长春和吉林两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生态与冰雪旅游带。长春净月潭绿荫如盖,潭水清澈,森林浩瀚,其规模人称亚洲人工林之最,堪称“大都市中难得的一块净土”,是人们盛夏避暑的胜地;长影世纪城是中国第一家世界级电影主题公园;伪满皇宫及伪满八大部被国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吉林雾凇冰清玉洁,每到冬季在适宜的条件下,当雾凇来临,吉林市松花江岸十里长堤“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西部草原、湖泊、沼泽湿地相间分布,郭尔罗斯大草原一望无际,查干湖水域浩瀚;。鱼群成队;水鸟飞翔,岸一派蒙古族风情;向海自然保护区,在中国七大湿地中面积最大、生物物种最丰富,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评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并载人世界著名湿地名录。 吉林省地处北纬40。52 46。18,东经121。38 131。19之间,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暖短促,秋季凉爽多晴,冬季寒冷漫长。一年四季四种风光、四种颜色,冬天的银白色、春天的浅绿色、夏天的深绿色、秋天的金黄色。我们用四句优美的话语来形容吉林的四季:冬日的寒冷为大地披上雪衣、春风的吹拂使万物生机盎然、夏日的骄阳哺育了花草绿荫、秋日的金风使整个城市爽然明丽。所以说,吉林是多姿多彩的世界,相信这次吉林之旅会给您带来无限的回忆!吉林将是您春踏青、夏避暑、秋赏景、冬玩冰雪的理想旅游胜地! 接下来就请大家跟我走进我的家乡、走进缤纷四季多彩吉林!2、 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的东北隅,有一座与现代建筑风格截然不同的建筑群,这就是伪满皇宫。它是中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充当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时住过的宫廷遗址,伪满皇宫博物院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宫廷遗址型博物馆,占地面积25. 05万平方米,现已成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独具特色的宫廷遗址型博物馆、内涵多重的警示性教育基地。 经过几年的复原建设,伪满皇宫现已全面对外开放,并形成了四大功能区。 中部以“宫廷”历史文化展示为特色的核心保护区域,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保持了原有建筑历史原貌,分为东西两个院落,西院又分为内廷和外廷。内廷是溥仪及其家属的生活区域,外廷是溥仪处理政务的场所。 内廷主要建筑包括缉熙楼、西御花园、植秀轩、畅春轩、东西厢房、同德殿、东御花园等。缉熙楼 溥仪以及“后”、“妃”的寝宫。“缉熙”二字取自诗经?大雅?文王“于缉熙敬止”句,是继承其祖先康熙皇帝、恢复清大业之意。溥仪亲自为其命名,象征前途光明之意。 二楼西侧为溥仪的生活区。溥仪卧室:溥仪喜欢独居,无论是皇后还是贵人都不能到他的卧室里来。因从小怕热,他养成了盖毛巾被睡觉的习惯,夏天盖一条,冬天几条合用,从不盖棉被。书斋 溥仪日常学习的场所。溥仪常常在这 会见吉冈安直。吉冈安直,在当时兼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和“帝窒御用挂”两职。“帝室御用挂”是日语,相当于皇室秘书,主要任务是在“满洲国皇帝”和关东军司令官之间进行联络。溥仪曾说过,“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举杯祝酒,点头微笑都要受到吉冈安直的严密监视和控制。” 佛堂 溥仪从小就信奉佛教,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无论大事小情都要预先占卜吉凶,不摇出一个吉挂,他绝不会罢休。 二楼的东侧为婉容的生活区。包括卧室、书房、吸烟室等几个房间。郭布罗?婉容,字慕鸿,生于1906年11月l3日。1922年,已满l6岁的婉容被选人宫,成为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1932年跟随溥仪来到长春。但此时的婉容,受到了溥仪冷落,精神生活极度空虚,便发生了与溥仪的随侍私通的事件。溥仪发现后,将婉容打入冷宫。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婉容每天都吸鸦片。伪满后期,婉容已经到了离开鸦片不能生存的地步。1946年6月20日,病死于延吉。终年40岁。 一楼西侧为谭玉龄生活区。溥仪将皇后婉容打人冷宫后,为了宫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摆设,于是在北京选了一位满族人谭玉龄。谭玉龄原姓“他他拉氏”,进宫前只有17岁,是北京的一名中学生。1937年,谭玉龄入宫后被册封为“祥贵人”。她性格温柔贤惠,对溥仪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溥仪也对谭玉龄疼爱有加。但好景不长,1942年,谭玉龄因病去世,年仅22岁。关于谭玉龄的死因说法有很多种:一是日本人害死的,二是溥仪给耽误死的。但是真正的死因至今不详,成为历史之谜。 外廷主要建筑有勤民楼、怀选楼、嘉乐殿等。 勤民楼 溥仪的办公楼,他根据祖训“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之意而命名。包括勤民殿、飨宴场、佛堂、吉冈安直办公室等场所。勤民殿 溥仪登基接受朝贺,为官吏颁布委任状和授勋的场所。1934年3月1日上午11时,溥仪穿上特意派人从天津取来的光绪皇帝曾经穿过的龙袍,来到长春南郊杏花村的顺天广场,也就是现在的长春文化广场,把那里临时搭起的一个小土台,权且作为“天坛”,行了“告天即位”的古礼。祭天回来后,溥仪换上了日本人为他早就准备好的“陆海军大元帅正装”,在伪满皇宫的勤民殿接受“百官”的朝贺,开始了他长达14的傀儡皇帝生涯。御学问所御学问所是日本人取的名字,意思是“皇帝的书房”。1942年5月8日,溥仪在这里会见了时任伪中华民国政府主席汪精卫。年轻时的汪精卫,非常痛恨腐朽的封建制度,曾刺杀溥仪的父亲载沣,但是没有成功,可谓是溥仪的仇人,却在日本关东军的导演下,在这里相会了。他们互相问候,并表示愿为日本建设“大东亚共荣圈”而携手效力。飨宴场 飨宴场,是溥仪举行宴会、赐宴群臣的地方。当年溥仪第三次登基后,就曾在这里举行过宴会。后来改为溥仪的办公室,据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命名为“健行斋”。 在勤民楼的北面是“怀选楼”。溥仪根据“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句命名此楼。楼内设有奉先殿、尚书府、侍从武官处及宫内府部分办事机构等。奉先殿 “奉先”二字是出自尚书-大甲中的“奉先私孝,接下思恭”,是溥仪在伪满时期专门供奉自己祖先的地方。第一个暖阁里供奉的是王爹爹、王妈妈。王爹爹、王妈妈据说是居住在东北的一对普通王姓夫妇,他们在明末的时候救过清朝皇室的祖先努尔哈赤,于是就被爱新觉罗的后世子孙们世世代代供奉在这里,以表示对他们救祖之恩的感激。 奉先殿中间的大暖阁里供奉的是清朝入关后9位皇帝和9位皇后的画像及牌位,正中间的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顺治,从右边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最后的暖阁里供奉的是溥仪的家人,2位福晋、4位太妃。嘉乐殿 位于怀选楼以东、同德殿以北,是一个大型宴会和赐宴的场所。取诗经“以宴嘉宾”句命名,溥仪曾在此设宴招待汪精卫等人。荣获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奖的从皇帝到公民展览就在此举办。 同德殿 1938年由日本人设计并施工完成的。为了表示“满洲国”是“中”日合璧、日“满”同德同心,因而宫殿的房檐每一块瓦当和滴水上分别刻有“一德”、“一心”的字样,同德殿也因此得名。同德殿是两层宫殿式建筑,坐北朝南,殿内装饰极为富丽堂皇,是集办公、居住、娱乐予一身的宫殿。尽管同德殿修建精细、耗资巨大,溥仪却疑心日本人安装了窃听器,始终未正式在这里居住。 李玉琴卧室 福贵人李玉琴的卧室,原设计为婉容的卧室,但建成后,婉容已被打入冷官,所以这个房间始终闲置未用。福贵人李玉琴人宫后,溥仪将其安置在婉容的卧室。 李玉琴客厅 溥仪曾到这个房间与李玉琴交谈,但不敢畅所欲言,为防备“窃听”,就互递纸条或蘸水在桌子上写字交流。李玉琴,当时是伪满新京南岭女子国民优级学校的学生。出身贫寒,父亲是小饭馆的跑堂。祥贵人谭玉龄病逝,婉容也早已被打入冷宫,为了宫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摆设,日本人开始为溥仪选妃。1943年春,关东军只好在伪满新京的小学校里挑了200多张女学生的照片让溥仪挑选。溥仪从中选中了一个他认为最好摆布的、年龄最小的、仅15岁的李玉琴,并于1943年5月下旬,册封其为“福贵人”。 广间 广间屋顶悬挂4个大吊灯,每盏重120公斤,由铜链铝合金制成,可以升降。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溥仪为支持日本所谓“圣战”,率先将这4盏大吊灯及同德殿门窗的铜铁部件一并捐献给日本,用于制造武器弹药。 电影厅 最初曾被设计为赐宴之所,同德殿落成典礼时,即在此赐宴。后来溥仪提出要看电影,便改成电影厅。溥仪看的电影,都是由吉冈安直挑选的关于美化日本侵略战争和伪满洲国的一些纪录片和故事片。 便见室 便见室内这组蜡像再现的是1945年8月9日,溥仪会见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的场面。山田乙三向溥仪讲述“大东亚圣战”的危机情况,并且告诉溥仪准备迁都通化;溥仪面色铁青,身体微向前倾,既恐惧又害怕。可见溥仪已经知道日本即将垮台,满洲园已无法继续支撑下去。 日本间 房间布局、陈设、装饰均为日本风格而得名。溥仪的弟妹嵯峨浩进宫时,曾在此受到溥仪的接见。 此外宫廷区域还有御花园、防空洞、游泳池等附属设施。 以体闲文化展示为主体的西部区域,有御用跑马场、马厩、御用花窖、禁卫军营区及礼堂、卤簿车库等。御用跑马场是专供伪满皇帝溥仪骑马的场所,因此,这一区域成立了御马苑马术俱乐部,被称为“城市中的跑马场”和“皇宫中的跑马场”。 以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为主体的东部警示文化教育区,举办的勿忘“九一八”大型展览和百年机车实物展示。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建于2006年,占地面积1. 0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5600平方米。主耍举办勿忘“九一八”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实展览,该展览深入挖掘了警示性文化内涵,此展览获得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奖。 以近卫军营区为基础的南部商贸服务区域,主要是古玩、珠宝、字画及具有宫廷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销售地。近卫军营区,是负责伪满皇宫内廷警卫的近卫军操练、宿营、储存弹药的地方,现辟为古玩商贸服务区;皇宫御膳大酒店,是集餐饮服务和宫廷文化于一身的主题酒店,被称为“皇宫里的宴会厅”,此区域满足了广大游客购物、餐饮消费的需求。 期待您再次光临伪满皇宫,谢谢!3、 吉林雾凇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吉林市观赏誉满天下的雾凇。 隆冬时节,北国大地千里冰封、白雪皑皑,但在吉林市,人们却会经常邂逅童话世界一般的美景,那就是与黄山云海、泰山日出、钱塘潮涌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吉林雾凇。昨天,十里江堤的树木还在寒风中摇曳,一夜之间却披上了洁白的银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松花江两岸成为壮观的雾凇长廊,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梦幻般的银色世界。 雾凇,人们通常叫它“树挂”。中国是世界上有雾凇记载最早的国家。早在公元前,春秋一书中就有雾凇记载,称为“树稼”;以后又有“树介”之称;在南北朝时字林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睨(音:念,指曰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这是早在1500多年前出现的“雾凇”一词;以后又有“树冰”等提法,指的都是雾凇。雾凇奇景城市增添了一分幽静。 在我们江城,还有一个著名的雾凇观赏区雾凇岛。接下来我就带大家到雾凇岛去看看。 雾凇岛坐落在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韩屯村,距市内30多千米,小岛四面环水,是在松花江江心形成的一个天然岛屿。由于它特殊的自然环境,冬日里,这个岛经常被雾气笼罩,这里几乎天天出现雾凇,洁白如玉,格外厚重又持久不落。 走进雾凇岛,站在松花江边,你会感到这里的空气清新怡人,成群的野鸭、野鹭在水中游动,江面的雾气笼罩着白色的民居,树木、野草挂满了雾凇,岛上时而传来阵阵的鸟鸣声,让你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当雾凇出现时,岛上的树木婀娜多姿、形态各异。柳树上银丝缕缕,一枝枝似倒挂的玉兰,一簇簇似剔透的梨花。草丛里只见一串串挂满了厚厚的、毛嘟嘟的冰花,那么晶莹、洁白,让人不忍心去碰它。 冬天的雾凇岛,它美得自然,当太阳透过迷雾出现在蔚蓝的天空中时,雾凇岛隐约可见。凝神望去,它像是一个含情脉脉的少女,披着一身洁白的轻纱,羞涩地从雾浴中走来,它那乳白色的身影倒映在幽蓝的江水中,轻轻地摇着,缥缈又朦胧。 雾凇岛还是摄影家们的乐园。这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田园似的山间雪圈,每年吸引了大批中外摄影艺术家。 雾凇岛的韩屯村是一个满族村落,岛上的人们已经在这里居住了300多年,至今还有很多满式的院落,“马架子”、“地窨子”、“东北三大怪”,等等,无一不显示着这个古老民族村落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雾凇岛上的雾凇持续时间长,一般到下午3时以后,才逐渐飘落。当太阳西下时,玩累的人们可以围坐在东北火炕上,品尝满族风味菜肴。朋友们吃几个黏豆包,涮一涮传统火锅,一饱口福。原汁原味的二人转,萨满“腰铃”舞,会让你感到趣味无穷。观雾凇奇景,赏民族风情,品尝风味饮食,与满族人同舞高歌,一定会让您觉得不虚此行。 从1991年起,吉林市政府以雾凇美景为载体,举办“中国-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在节庆活动期间,各种弘扬雾凇文化的活动丰富多彩。1995年,第五届“中国?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制作了一套两枚中国吉林雾凇邮票,现已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现在,“中国?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越办越好,以雾凇为主题的书法、摄影展和冬季龙舟赛、冰雪温泉节等一系列活动,为雾凇冰雪节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游客朋友们,我们欢迎您再来吉林观赏雾凇。谢谢!-4、 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将军坟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您来到祖国的东北边陲小城集安。 集安概况 集安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是中国对朝重要口岸之一。全市辖区面积3217平方千米,人0 23.6万,有汉、朝、满、阐等18个民族,其中汉族占88. 4qo,朝鲜族占7.5%。 集安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5,无霜期为165天。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集安林木茂盛,物产丰富。集安有林地27万公顷,植物1300余种、动物300多种。这里有驰名中外的新开河人参等名贵药材,有出口到海外的蕨菜、薇菜等山野菜,还有名扬省内外的板栗、大枣和葡萄。 集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现有“世界遗产高句丽”、“长白山下小江南”、“中朝界河鸭绿江”三张品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文古迹游、生态风光游、边境风情游三位一体的旅游格局。 集安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建昭二年(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建立了高句丽国;40年后,即西汉元始三年(3年),高句丽第二位国王琉璃明王迁都到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并在其城北2.5千米修建了守备城尉那岩城,后称丸都山城。从此,集安成为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425年之久。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高句丽第20位王长寿王迁都平壤,国内城作为其别都,仍不失其重要地位。高句丽共存续705年(前37年-668年),传28位王。 高句丽建都集安400多年,在这一带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这里有典型的高句丽王城国内城和丸都山城遗址,有多达万余座古墓的洞沟古墓群,有号称“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有被誉为“海东第一古碑”的好太王碑,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墓壁画所有这些,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在此设辑安县。1965年3月8日,辑安改为集安。1989年4月is日,集安县改为集安市。1992年1月4日,集安市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6月,集安市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7月1日,“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内城 我们现在来到了高句丽王城遗址国内城。 国内城北靠禹山,南临鸭绿江,东有龙山,西为七星山,是同时代东北亚地区为数不多的保存有石筑平原城的王城遗址。 从西汉元始三年(3年)琉璃明王将纥升骨城迁都至此,到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长寿王将都城迁到平壤的425年间,国内城一直是赢句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高句丽迁都平壤后,国内城作为别都,仍为高句丽“三京”之一。 这座高句丽王城遗址,巳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虽然昔日的宫殿和寺庙等建筑已难寻觅,但残存的城垣仍然坚实牢固,不失王城风范。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遗迹,1964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国内城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国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之前,这里已有土筑城垣。现存的石筑城垣,是高句丽迁都到此后兴建的。国内城略呈长方形,原东墙长554.7米,西墙长702米,南墙长751.5米,北墙长730米,周长为2738.2米。城垣的内外两面,全部以长方形石条垒砌而成。外侧下部砌成阶梯形,逐层内收。城墙上部每隔一定距离构筑马面,四角设角楼。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城墙已失去原貌。现存残墙宽7 -10米,最高处3 -4米不等。国内城四面设门。民国十年(1921年),当时的辑安县重新修筑了3座城门,东日“辑文门”,西日“安武门”,南日“襟江门”,其余城门被封。我们现在见到的城墙,大体有三种构筑方式: , 第一种是采用修琢工整、大小相近的长方形或方形石材垒筑而成,工艺严谨,横行平直,缝隙均匀,石面略向外凸出,直观整齐。据考证,这是高句丽时期留下的墙段。 第二种也是采用石条垒筑。这些石条大体上也呈方形和长方形,但大小规格不同,横行排列不整齐,缝隙中有小石块填补,没有前一种那样整齐规范。据考证,这是清朝以前各代维修的部分。 第三种是采用自然石块垒砌。石块未经修琢,极不规则,横竖无行列可言,这是民国期间修补的部分。 为加强文物保护,国家有关部门在国内城做了一些考古调查和发掘,清理了城内19个地点和北墙、西墙门址及排水涵洞,发现了房址等遗迹,出土了镏金铜佛、镏金箭头、白玉耳杯、陶壶、陶罐、陶臼、铁矛、柱础等大量珍贵文物。国内城中部,现已被辟为高句丽遗址公园。丸都山城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即是丸都山城。 它位于集安市区北2.5千米处,修建在起伏险峻的丸都山上。它是高句丽时期最为典型的山城之一,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又两度作为王都使用。 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据文献记载,西汉元始三年(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后,即修筑尉那岩城。东汉建安三年(198年),高句丽第10位王山上王加固和扩建了尉那岩城,修筑了大型宫殿,并将其更名为丸都山城。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山上王移都于此。至此,丸都山城成为高句丽时期唯一一处以大型宫殿为核心规划布局的山城王都。 丸都山城凭借自然山势的走向构筑城垣,城墙高低起伏。东、西、北三面城垣所在山脊最高海拔652米,外临陡峭的绝壁,内抱较为平缓的坡地,北高南低,形如“簸箕”,平面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城周长为6947米。目前,山城东墙、北墙西段、西墙北段保存较好,高处可达4 -5米,由20余层修琢工整的长方形和方形石条构筑,结构严谨。石材一般长40 - 90厘米,宽20 -50厘米,厚10 30厘米。自下而上,逐层内收,上部筑有l米高左右的女墙,女墙内壁下部有l排筑洞,相距2米左右。全城有城门7处,南侧谷因处有l处瓮门,南墙西部见有l处城门址,东、北面城墙上各发现2处门址,西城墙上发现1处门址。山城内有泉眼2处,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东部山脚下,在南瓮门汇到一起,经瓮门下涵洞注入通沟河。城内有地面遗址3处,蓄水池l处,墓葬38座。宫殿遗址在东侧山坡下,南北长95.5米,东西宽86.5米,由西向东依次分布着四层人工修筑的台基。台基呈长方形,西、南、北三面作块石垒保护坡。在山城的南门以北200米高岗上,有1座圆角长方形石筑高台,残高4.5米,亦称点将台,登台可远望通沟平原和国内城。瞭望台北15米处,发现1处戍卒居住地,东南有1蓄水池,山泉汇集,俗称“饮马湾”、“莲花池”。 丸都山城环山为屏,山腹为宫,谷为为门。山城防御坚固,城内环境优美,使建筑、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首创人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簸箕形”山城的建筑模式。 经过15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丸都山城中的原有建筑大多已不存在,只有山脊上的残垣断壁、古城遗址还历历在目。1982年,丸都山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王陵 它位于集安城东4千米的禹山南麓,南距鸭绿江2千米,高句丽第19位王好太王就葬在这里。好太王名安,亦称谈德,于东晋太元十六年(391年)即位,在位22年,于东晋义熙八年(412年)去世,义熙十年(414年)葬于此陵。好太王统治时期,是高句丽政治、经济重要发展的时期。好太王碑记载:“恩泽洽于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扫除不佞,庶宁其业,国富民殷,五谷丰熟。” 太王陵为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方坛构筑前曾下挖80厘米的基槽,奠基90厘米。由于1600多年的地层变化,方坛基部变动较大。该陵基本呈方形,周长259.5米,每边长65米左右,现存高14米。阶坛基外,每边用5块巨型花岗岩斜倚在阶坛石上,以防填石重压形成的外张力破坏。今存巨型花岗岩13块,每块重量达10余吨。 太王陵很早以前就被盗过,现已阶坛倾颓。清光绪年间,墓内曾出土大量的莲花纹瓦当和文字砖,砖的侧面有模压阳文“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的汉字铭文。2003年,最新考古发现1个铜铃,铃上清晰可认以下汉字“辛卯年好太王造铃九十六”。这些,都足以证明该陵的墓主人就是好太王。 太王陵的发现年代较早。最早的文字著录,见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奉天军粮署同知王志修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一书。1939年出版的通沟(上卷)中发表了太王陵测绘略图。1961年,太王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清理了墓上早年盗洞和墓室。2003年,该所再次对太王陵进行了复查和测绘,对墓下落石、墓上阶坛、盗坑和墓域做了局部清理和解剖,并在墓周更大范围内做了陵园遗迹的探查,先后清理出土金饰、镏金器、铜器、铁器、瓦件1000余件,主要有步摇冠、青铜灶、铭文铜铃、铁剑、镂花幔架、镏金马蹬、镏金案足、莲花瓦当和“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的铭文砖。 太王陵规模宏大,构筑精良,是高句丽王陵丧葬制度的综合载体之一。它不仅对于研究高句丽王陵的结构、丧葬制度、建筑理念等具有重要意义,丽且对于了解好太王时期的社会、政治及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 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19位王好太王的纪功碑,位于集安市城东4千米处。好太王姓高名安,于东晋太元十六年(391年)18岁时继承王位,卒于东晋义熙八年(412年),在位22年。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以其生动的描述,记载了高句丽的形成与发展,是研究高句丽历史最珍贵的碑刻资料。好太王时期,高句丽繁荣强大。为纪念他的功绩,其子长寿王于东晋义熙十年(414年)安葬好太王时,在太王陵北360米处立起这座大碑,至今已矗立了1590多年。 碑文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关于高句丽起源和建国的神话传说。碑文记载:“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口口口口口命驾。巡幸南下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据此,多数学者认为高句丽始祖邹牟王出自北夫余,南下至浑江流域的卒本川,创立高句丽政权。 第二部分记录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战、广开土境的战事活动。碑文中主要记述了对百济和倭寇的征战和对新罗的救援。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好太王亲率大军打败倭寇,征服百济,夺百济64城、1400多个村子。 第三部分铭刻了好太王的守墓烟户,即看墓人家。其中“国烟”30家,“看烟”300家。“国烟”和“看烟”的区别是,“国烟”来自于“城民”,“看烟”来自于“谷民”。“国烟”的身份比“看烟”高,1户“国烟”可以领10户“看烟“。 好太王碑由一整块天然角砾凝灰岩稍加修琢而成,呈方柱形。石料多见于集安一带的鸭绿江边。这种取自天然且保持原石模样的石碑,在我国碑刻历史上少见。碑文为汉字隶书,每字大小为9 -10厘米,笔匦工整,字体端庄,方正隽永,布局严谨。碑高6. 39米,幅宽1.34 -2米不等,四面环刻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除去行文及碑石缺损空刻,共1775字。因裂隙、剥落损失,目前尚存1590字左右,可基本识读。 好太王碑建成13年后,即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高句丽王朝灭亡后,好太王碑也渐被淹没在荒烟蔓草之中。清光绪三年(1877年),时任怀仁县知县章樾的书启中一个名叫关月山的人发现了此碑,并手拓数字赠予文友。1878-1 879年,为除掉碑上的青苔以便识读,当地人初天富奉县官之命,涂马粪火焚,略使碑之局部出现裂隙。 好太王碑被发现后,总体上一直得到有效保护。民国十六年(1927年),辑安县工商界人士自筹资金,修建碑亭。1961年,好太王碑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家拨款修建新碑亭,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为其题额。2003年,为加强对此碑的保护,又在碑亭四面安装了玻璃护墙。 好太王碑是研究高句丽形成和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物,也是我国碑刻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有“海东第一古碑”美誉的好太王碑正以其蓬勃雄姿迎接海内外旅游者。 将军坟 将军坟是高句丽第20位王长寿王的陵墓,建于公元5世纪初长寿王继位之时。该墓早年被盗。清同治末年,中原居民出关谋生,进入长白山封禁区,见此墓宏伟壮观,以为是镇守边关的将军之墓,就称其为“将军坟”。 将军坟位于集安市东北4.5千米的龙山脚下,西南距好太王碑l千米。它北依龙山,西对禹山,东南面是中朝界河鸭绿江,南面是一片向阳的坡地,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将军坟 将军坟墓高13. 07米,墓底东北侧边长33.1米,西南侧边长31.8米,西北侧边长32.6米,东南侧边长31.7米。底面积约960平方米,顶面积约270平方米,是典型的方坛阶梯石室墓,外观呈截尖方锥形,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美誉。将军坟用精琢的花岗岩石条砌筑,由22层石条逐层内收构成,共用1100余块精细加工的石条垒砌边缘,内以鹅卵石充填,用石材近6000立方米。为抵消因自重产生的向外张力,墓底部四面都用重约10吨的3块巨石倚护,现存11块(后面中间缺失l块)。墓基用大石条铺垫的基坛,与地表持平。其上有7级阶坛。第1级为4层石条堆砌,其中最大石条长5.7米,宽1.12米,厚I.l米。上面6级每级由3层石条砌筑。第1层和第2层石条上部边缘处凿有宽约7-8厘米的凸棱,层层内收相叠。在第3级上起筑墓室,墓道口设在第5级西南面的中间部位。该墓为西南向。墓室呈正方形,边长5米,高5.5米,四壁各用6层石条砌筑,近顶端各置1个大石条为梁,使藻井成为1层迭涩,其上加l整块巨大石板覆盖,石板平面面积60余平方米,重50余吨。墓室内有两座东西排列的棺床,棺床的周边凿有凸棱。墓顶石外部边长13.2 -13.7米,四周的石条上每边等距地排列有约20余个圆孔。将军坟结构严谨,技艺精良,雄伟壮观,可以说是高句丽时期积石墓的突出代表。 将军坟出土文物颇多。1964年,在墓南侧的土堆中发现铁链、板瓦和莲纹瓦当等建筑构件,推断墓上原有栏杆和亭堂一类建筑设施。2003年,又在墓外南壁下的土堆中如土镏金头饰和金铛等文物。将军坟曾有1个很广阔的陵园和墓区。在其东北部有2座陪冢,今仅存l座,为方坛阶梯石室墓。在其西南部200米处有祭祀遗址,面积约5公顷。 将军坟所用的巨大石条,都是从集安城北23千米处的采石场运来的。在1500多年前,由于缺乏运输和超重工具,工匠们只能运用滚木、填土斜坡、冰上运输等办法,把石条一块一块运来,又一块一块地垒砌上。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令我们现代人肃然起敬。将军坟的墓主人是谁?是否就是长寿王的陵墓?人们曾提出疑问。经专家们考证,从高句丽王陵建筑形制的演变规律及出土的金器、瓦、瓦当、铁链等文物来分析,均可证明将军坟建于公元5世纪初。历代高句丽王都有在即位时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的习惯,长寿王也不会例外。长寿王迁都平壤是在公元427年(其在位15年),当时此陵墓已经竣工,国内城又是其“别都”,其归葬国内城也是完全合理的。 麻线墓区 麻线墓区,东与七星山毗邻,西至麻线沟河两岸,保护范围859. 29公顷。共有墓葬2300多座。其中有千秋墓、西大墓等高句丽王陵。 千秋墓是高句丽中期王陵。因墓上发现“千秋万岁永固”、“保固乾坤相毕”的铭文砖而得名。该墓形制为阶坛积石石室,边长约为63米,残高约l1米。阶坛尚有5级,底边有巨石倚护。墓室已毁,但发现石质椁板残段;墓上有大量瓦砾和莲纹、卷云纹瓦当、铭文砖、文字瓦等。墓域铺石,南有陵垣及门址,西南方有建筑基址。1966年,文物部门对此墓作过调查测绘。2003年,再次开展了实测和局部清理工作,共采集金、镏金铜、铜、铁、玛瑙、石器等各类文物及标本1100余件。 西大墓也是高句丽中期王陵。清末中原人在此垦荒时,就发现了此墓,并称其为西大墓,沿用至今。该墓形制为阶坛积石石圹,实测东、北两侧边长53.5米,西侧边长56.7米,南侧边长62.5米,残高约11米。墓内部以大小不一的碎山石和河卵石堆砌,外部用修琢整齐的阶坛面石包砌。尚存有14级阶坛。墓北侧第1级阶坛之外有排水沟,墓北侧40.5米处,有l条与阶坛相平行的河卵石墙遗迹。墓东侧40米处,有l处平面近长方形的台状遗迹,边长与西大墓东边略等,宽约17米,残高0.6米,方向基本与墓东边平行,台上出土镏金步摇残件。1966年,文物部门曾对此墓进行调查测绘。2003年4月,对该墓进行了全面测绘,清理了墓葬的东、西、北侧落石和东北、东南两角,并在墓周围进行了试掘,出土铜、铁、陶、石器等各类文物38件,并有卷云纹铭文瓦当。 禹山贵族墓地 现在我们位于禹山下、集安火车站北部,这里的禹山贵族墓地,包括以禹山2110号墓为中心的五盔坟、四盔坟、四神墓、2112号墓12座墓葬。墓葬等级很高,对于研究高句丽墓葬,具有重要价值。 2110号墓,为高句丽中期王陵,系阶坛积石墓,南北长66米,东西宽约45米,高5.5米。阶坛可见5级,阶坛上有两道东西向的隔墙,墓上遍布瓦砾,推知原有建筑。墓东有祭坛,墓侧曾出土青铜人形车辖等文物。 五盔坟4号墓,为高句丽贵族墓葬。封土石室壁画墓,周长160米,高8米。墓室用大块花岗岩砌筑,近方形,两重抹角叠涩藻井。在石壁上直接作画,四壁依方位绘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间以火焰、莲花、人物、怪兽。梁枋绘蟠龙,藻井绘神仙、流云、星辰等。年代约6世纪末。 五盔坟5号墓,为高句丽贵族墓葬。封土石室壁画墓,周长100米,高8。米。墓室为方形,抹角叠涩藻井,墓内石壁遍绘彩画。四壁依方位绘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阅以莲花、火焰、怪兽托梁等。粱枋绘蟠龙,藻井绘神仙、流云,中顶为龙虎缠绕图像。年代约6世纪末。 五盔坟4号墓、5号墓和四神墓,均为封土石室壁画墓。其壁画的艺术水平,在高句丽壁画艺术宝库中堪称登峰造极之杰作。高句丽早期壁画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朴拙、稚气;而晚期壁画则以神话传说和宗教内容为主体,线条道劲流畅,色彩浓重艳丽,画面呈现金碧辉煌、华贵富丽的艺术效果。 2112号墓,为高句丽贵族墓葬。方形阶坛积石墓,边长l9米,高3.7米。阶坛共3级,上有长方形墓室,内抹白灰。墓上散有瓦砾和熔石,出土莲花瓦当等。年代约为5世纪中。 山城下贵族墓地 位于禹山北麓丸都山城下的通沟河谷两岸,保护范围615. 81公顷,共有墓葬1800多座。其中重要墓葬有兄冢、弟冢、折天井墓、散莲花墓等。 兄冢,因与弟冢相邻相似而得名,墓高6米,高于“弟冢”5米,故名“兄冢”。为方形阶坛积石墓,边长20米,阶坛5级,墓窒居上。年代约5世纪。 弟冢为方形阶坛积石墓。边长20余米,阶坛共5级,墓室居上部,墓道北侧有单耳室。年代约5世纪末。 折天井基因其藻井盖石两坡状得名,为方形阶坛石室墓,边长20.3米,高6米许。阶坛见3级,墓室筑于第2级阶坛,平面方形,室内抹白灰,为壁画墓。年代约5世纪初。 散莲花墓因绘莲花图室得名,为封土石室壁画墓。方形主室,有甬道与前室相连。主室四壁与藻井绘侧视莲花图案。 长川墓区 长川墓区位于村北的一级和二级台地,东西长约4千米,南北宽约1千米,北侧靠山,南临鸭绿江,是一个小盆地。该古墓群在1962年被吉林省文物考古队发现。1983年文物普查时,尚存墓葬105座。长川古墓群的墓葬中有积石墓方坛积石墓、方坛阶梯积石墓和少数封土墓、壁画墓。在一个地方,古墓如此集中,而且墓葬形制多样、齐全,实不多见。长川墓区保护范围393. 43公顷,重要古墓有长川l、2、3、4、5号墓。 长川1号墓是高句丽贵族墓葬。封土石室墓,封土边长18米,高5米。石砌墓室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组成。前室长方形,四壁绘彩画,其右壁绘画最具特色,有宴饮、百戏、狩猎、出行、备乘、角口等丰富内容的图像,后壁梁枋绘拜佛图。后室置2个棺床,四壁绘莲花。藻井绘北斗并书“北斗七青”4字。年代约为5世纪。 长川5号墓,在长川的后山上,是一座较大的方坛阶梯石圹墓。该墓现存5级石阶。墓顶已塌,树老根拙。巨石上布满苔藓,色彩斑斓。此墓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属高句丽中期方形阶梯石圹墓,位于墓区最高处,气势巍然。该墓边长20米,东南角高6.2米,西北角高5.6米,墓圹边长4.8米,墓道长3.7米,宽2米,高约1.5米。方向为2550。 禹山3319号墓 禹山3319号墓是高句丽政权中,汉人高级官吏中郎及夫人的墓葬。阶坛石基,砖室穹隆顶。阶坛为方形,边长21米,高2.6米。方形墓道,基道两侧有双耳室,通室砖砌,地砖三顺一丁铺就。曾出土“丁巳”卷云纹铭文瓦当、盘口青瓷壶、釉陶壶及大量砖瓦。年代约4世纪中叶。 该墓卷云纹瓦当的铭文是:“太岁在丁巳五月廿日,为中郎及夫人造盖墓瓦,又作民四千,秉用,盈时兴诣,得享万世。”“秉用”,即拿着用。这段铭文的意思是,丁巳年五月二十日(公元357年6月23日),为中郎及夫人造盖墓瓦,还起使四千役民,提供祭祀、供奉、随葬用的各种器物、用品,以满足按时祭祀所需,可永世享用。这段铭文,是确定墓主人最可靠的证据。将该墓可俯视国内城的重要位置上来分析,说明高句丽政权中有当时的中原王朝晋朝的命官,而且地位甚高。墓东南角,有l块人面刻石,具有文史研究价值。 集安市博物馆 集安市博物馆建于1958年,现馆藏文物1万余件。这个展览是专题性展览高句丽历史文物展。独具特色与魅力的高句丽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中的辉煌篇章。 展览共展出高句丽文物353件,分8个单元。 第一单元农耕渔猎 这一单元主要展出高句丽农业及渔猎工具;高句丽初期农业生产落后,三国志中记载“虽力佃作,不足以实口腹”,所以,需要通过渔猎来弥补农业生产之不足。中原生产工具及技术的传人,促进了高句丽农耕渔猎的发展。 第二单元 石城陶瓦 这一单元主要展出高句丽时期的建筑构件。旧唐书中记载:“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茸舍,唯佛寺、神庙及王宫、官府乃用瓦。”说明瓦类建筑构件的使用,在当时是有严格规定的。 我们现在看到国内城北墙的一个门址。国内城是高句丽的第二个都城,位于集安市区内。西汉元始三年(3年),高句丽第2位王琉璃明王迁都国内城,从此国内城成为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425年之久。 丸都山城距集安市区2.5公里,始建于西汉元始三年(3年),它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又曾两度作为高句丽的王都。 第三单元 积石为封 这一单元主要展出高句丽墓葬中的随葬品。高句丽人习俗厚葬,其墓葬中有大量随葬品,包括金器、镏金器、铜器、铁器、陶器等。特别是这件在太王陵出土的铭文铜铃,上面的“辛卯年好太王造铃九十六”l1个字清晰可认,足以证明太王陵就是好太王的陵墓。第四单元碑文拓本 好太王碑自清光绪三年(1877年)被重新发现后,揭开了尘封1400多年的高句丽历史,人们争相捶拓。这幅拓本,是民国年间拓的,拓工已无从考证。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19位王好太王的纪功碑,立于东晋义熙十年(414年),高6. 39米,重约37吨,四面环刻,汉字隶书,共1775个字,碑文讲述了关于高句丽起源和建国的神话、好太王的功绩和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