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龙华庙会上海龙华庙会是华东地区著名的传统庙会之一,是独特的海派庙会。它不仅对上海地区,而且对长三角地区曾经发生过深远的影响。一、基本信息(一)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龙华庙会所在区域为上海市区南缘的徐汇区龙华街道(原龙华古镇中心),它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唯一的寺、塔、庙会合一的历史风貌保护区, 1959年和 1977年,龙华寺和龙华塔两次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和2006年,龙华烈士陵园与龙华塔被国务院先后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唐天宝十年(751年),设华亭县,龙华属华亭县高昌乡;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设上海县,龙华成为重要邮铺,称龙华铺;明代中后期,龙华镇成为上海县九大镇之一。清宣统二年,上海县另设漕河泾乡,龙华镇划归漕河泾乡;1939年,龙华镇与漕河泾镇合并为龙漕镇;抗战胜利后,成立第二十六区,龙华镇属之。1947年,二十六区成为龙华区;1958年8月,龙华镇划归徐汇区。同年10月,又划入上海县。1984年9月,重新划归徐汇区。龙华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前缘部位,境内地势宽广平坦,海拔平均高度约34.5米,属北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农业发达,曾密植桃柳。历史上,龙华地区的水上交通便利:龙华濒临黄埔江,有多条内河与苏松地区的水道相通:龙华港穿镇而过,东接黄浦江,西连漕河泾、蒲汇塘,是龙华的水上交通要道;漕河泾是龙华港支流,绕龙华寺而二分,一支北达蒲汇塘,一支南通张家塘;郑家漕南通乌泥泾;瑶泾港西流漕河泾,北通龙华港。20世纪70年代以后龙华港改道,其余内河均被填平。1984年,划归徐汇区以后,龙华成为上海中心城区中轴线上的重要区域。随着旧公路的改造和新公路的辟建,龙华的陆路交通网络日益发达,全日线、高峰线、通宵线、长途线、地铁三号线等构成现代化交通网络,是上海通向浙江、江西、安徽、福建等省陆上交通的重要门户。二、项目说明(一)分布区域庙会曾以寺庙为中心,分布在方圆近十里的范围内。上世纪初,龙华庙会分布在北起中山南二路,南至龙华路,西起天钥桥路,东至龙华后马路的范围内。当时,龙华寺周围方圆数十里的地方都遍种桃柳,而桃园内也摆满了供游人赏花和休憩的摊位。虽然庙会时有断续,但这种规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了本世纪初,主要集中在龙华老街、塔院广场和龙华西路的部分路段上。(二)历史渊源龙华庙会缘起龙华寺,龙华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吴时期。唐代垂拱三年,龙华寺就具有一定的规模了。两宋时期,龙华寺得到朝廷的重视,不断得到修葺。元代,龙华寺香火日盛,僧徒日众。从明代开始,龙华寺成为江南地区著名的弥勒道场,列天台宗十刹之一。民国初年,龙华庙会逐渐转型为都市庙会,抗战时期,龙华寺、塔一度衰败。解放以后,政府对龙华寺和龙华塔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1959年,龙华寺、龙华塔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龙华寺由国务院公布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6年龙华塔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华寺、塔重新成为佛教胜地,龙华庙会再度复兴。龙华庙会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1、发生期(唐代前期元代)。约在唐代垂拱年间,庙会已具雏形。当时,每逢龙华寺举行大型水陆法会,附近信众便蜂拥而至,一些卖香烛、小吃的小贩也集中于此,庙会遂起。唐末,龙华寺曾毁于兵,到了宋代才得以重建。庙会因此也一度衰落。2、发展期(元代末年明代)。从明代开始,龙华庙会成为集礼佛、娱乐、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庙会,且辐射到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这与龙华寺在明代倍受皇家青睐有关,也与明代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和城市均得到发展的现实相关。3、全盛期(明代末年清代)。清代,庙会的时间由农历三月初三向后推至三月十五,因为农历三月十五前后桃花盛开,郊游赏桃花和逛庙会结合起来,扩大了庙会的规模和影响,庙会由此进入全盛期。龙华庙会全盛期的到来,与桃花的引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上海的开埠都有密切的关系。期间,地方政府曾以女香客宿寺中有伤风化为由下令封寺,庙市曾一度冷落。不久,地方政府又顺应民意解封山门,庙会得以重振。4、转型期(民国初年解放前)。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上海开埠后迅速城市化、现代化,龙华庙会由乡村型庙会向都市型庙会转化。参加者已以城市居民为主,活动内容也具有“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特色。 “八一三”事变上海沦陷后,龙华庙会一度被日军取缔。1941年,庙会重新开放。5、新兴期(解放以后现在)。1953年,人民政府首次参与组织龙华庙会,并将其易名作“龙华物资交流会”。自此,龙华庙会在政府引导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龙华物资交流会在文革期间中断,到1980年才又得到了恢复发展。1985年交流会复名庙会,由徐汇区举办。1987年,庙会升为市级,称为“上海龙华庙会”。主要从事服装、鞋帽、家电、家具、磁器、各色小食等商贸活动。一应俱全。90年代中期以后,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兴起,成为上海本土文化的传承地与展示区之一。(三)基本内容龙华庙会曾是上海地区历史悠久、传承较完好的传统庙会。近代,是在中国社会转型后产生的典型的都市庙会,对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发生过深远的文化影响,承载了上海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功能,其主要内容如下:1、弥勒佛崇信。龙华寺名与佛教典籍中记载弥勒在华林园龙华树成佛有关。龙华作为弥勒道场,在农历三月初三弥勒的化身布袋和尚的涅槃日,敬香礼拜的佛教徒云集于此,举行盛大的纪念法会,做众姓水陆道场。庙会前一天,许多信众在寺外静坐一晚,到第二天早晨争烧第一炷香,以求菩萨保佑,被称为烧头香;庙会期间,不少信众购买集市上出售的鱼虾鳝贝等,在香花桥或龙华桥上将其放生。弥勒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重要的崇信对象,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社会和谐、宽容大度的文化精神,成为龙华庙会的文化主题。2、商贸习俗。从唐代开始,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和小商业已经发展起来,庙会成为当时的主要商贸集市。龙华庙会举行在清明前后,是传统农业的春播时间,需要大量的农具、种子等春播相关物品在此交易。至20世纪初,龙华庙会主要是农副产品及手工制品交流会。到二三十年代,随着上海城区的扩大,庙会的参加者逐渐以城市居民为主,满足城市居民需要的商品逐渐增多,如七宝、泗泾等地的精美家具,以及玉器、瓷器等。当时,龙华地区广种桃树、柳树,在传统意识中,桃枝柳枝能驱邪象征吉祥,收到城市居民的欢迎,庙会是城乡物质交流的重要形式。1953年以后,龙华庙会被更名为龙华物资交流会,贸易规模空前,农副产品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服装鞋帽、丝绸布匹、家用电器等日用工业产品。90年代以后,庙会的商贸内容转向了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其他小商品。旅游购物成为庙会的主流晚间,彩灯和焰火齐放,成为吉祥喜庆的民间贸易盛会。3、饮食习俗。龙华庙会集成与发展了当地的食俗,形成了龙华羊肉、龙华五香豆、龙华豆腐干、冰糖梅子、八宝粥、荸荠片和龙华素斋等特色风味。如龙华豆腐干在清末初露头角,由龙华寺僧率先制作,赶在庙会期间应市,后来有百姓仿制成功,并以卖龙华豆腐干为生。因其生意兴隆,招来了很多仿制者,龙华豆腐干逐渐成为上海风味名吃之一。龙华素斋在寺僧日常饮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和革新,在庙会期间供应广大香客和游客,主要产品有素鸭素火腿、净素香鸡、净素牛肉、八宝饭、八宝鸭、四鲜烤夫、素蟹粉、净素月饼、净素青团、端午香粽、重阳糕、四季美味点心等。4、文艺娱乐习俗。龙华庙会的娱神乐人仪式传承发展了当地的文艺习俗,形成了独特的庙会文艺娱乐民俗,主要有赏桃花,看花鼓戏和皮影戏,观龙华塔,舞龙舞狮,魔术表演,踩高跷等。主要有:(1)踏青赏桃花是是我国的传统春俗,上海开埠以后,都市的喧嚣使城市居民纷纷到龙华赏桃。不少外侨也喜欢到龙华庙会赏桃,他们在桃园中野餐、喝茶赏花。(2)皮影和花鼓是龙华地区的传统文艺项目,早在清中期就流行于民间,后来成为庙会期间重要的娱神项目,如今曾属于龙华地区的康健街道还活跃中一支著名的皮影表演队伍桂林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庙会期间,龙华寺首殿对面的空地上就会搭起戏台,唱演戏娱神。(3)龙华庙会期间举行祈祥压邪、驱赶瘟疫的迎神出会,旧时一般每年一次,定在清明,时节为期三天,也有一年两次的,第二次则在十月初一。出会至迟清末民初已很风行,由当地乡绅、寺僧推举“会首”(主持人),由会首安排出会队伍,派人持锣鸣示应出队伍的村宅。出会之日,游行队伍在会首指定之处集结。各村会班到齐,即出会游行,范围以龙华地区为主,并行遍各村,逢大村还须加演节目。出会队节目有荡香炉、荡河船、舞龙队、舞狮子、踩高跷和江南丝竹等。抗日战争爆发,出会停办。近年,龙华庙会恢复出会,推出“吉祥龙华”出会,使古老的大型民俗集会赋予了时代的新内容。龙华街道组织了龙华龙狮队、荡河船、蚌壳舞、踩高跷、江南丝竹等当地传统文艺项目,而且,不少外地的民俗项目融入其中,如天津高跷、奉贤滚灯、河北吴桥马戏杂技、江西婺源茶道等,并融入不少新颖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如上海跳伞队的空中表演等,安徽驯兽队的驯兽表演等,使龙华庙会更具“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特色。(4)上海地区重要的风俗之一就是三月初一至十五日,到龙华观塔。历经半个世纪之后,龙华塔于2006年再次向社会开放,登塔习俗得以恢复。5、社交习俗。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是我国传统古俗,直到解放初,龙华庙会流行着“会男女”(即相亲)的习俗;庙会期间,龙华寺周围的茶楼、饭馆都是亲友相聚的场所。一些文人仕宦,尤其喜欢到此聚会,诗酒唱和。龙华港两旁曾遍布茶馆、酒肆,喝老酒和听小调是许多人热衷的两件美事。由此诞生了不少以歌颂龙华庙会为内容的民间小调,如桃花劝、庙会小调等。到了现代,龙华庙会依然是年轻人聚会的首选场所之一。6、民间文学。庙会不仅是重要的物质交流场所,也是人们心灵交流的场所,由此产生了众多的传说故事、诗词、谚语等民间文学作品。庙会相关诗词集中在明清两代,反映了庙会的盛况及其深广的影响。如清代秦荣光的上海竹枝词就描写了龙华庙会期间车水马龙的热闹场景:“车如流水马如龙,轮舶帆船白浪冲。香汛赶齐三月半,龙华塔顶结烟浓。”;相关传说大体可以分为地方风物传说、人物传说、史事传说等四类,其中最富特色、数量最大的当属地方风物传说;谚语生动地反映了庙会的盛况和影响,以及民众的信仰追求。如“三月三,上龙华,看桃花”和“烧烧龙华香,投个好爷娘”的谚语就反映了庙会在民间的影响。这些民间文学滋育着人们的心田,产生了持久的文化影响。(四)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1、龙华钟:龙华寺钟楼上的钟原是明代的,后不知所踪。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新铸青龙铜钟。铜钟高约2米余,对径约1.3米,重3000公斤。此钟声音洪亮而传播得极远,在黄浦江上也隐约可以听到它的声音。庙会期间撞钟祈福是重要的活动。2、龙华鼓:龙华寺的鼓为云鼓,因上画云彩形状而得名,对径约1.6米,悬于鼓楼的上层。2006年建成龙华皋鼓。鼓身为杨木,主体褐色,由一百零八块鼓板组成,取自一百零八棵古杨树,与龙华晚钟一百零八响相应。鼓身高二点五米,鼓面周长十米,鼓腹周长十二点五六米。鼓钮为昂首蟠龙,全长六点一八米,高零点六八米,底部直径一米。鼓座为红木雕唐狮,高二点二米。鼓槌名双龙嬉珠槌,长零点八八米,槌头圆形似珠,直径八公分,周身浮雕双龙,尾部有一凹槽,扎飘带,栩栩如生。龙华皋鼓体现了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积极进取的特质。3、龙华豆腐干的制作技艺:龙华豆腐干分白色、酱色、卤汁和麻辣四种。白色称蘑菇豆腐干,因其白嫩鲜美而名;酱色豆腐干是五香豆腐干,味咸,芳香可口;卤汁豆腐干又叫甜汁豆腐干,味甜;麻辣豆腐麻辣香淳。四种豆腐干均一寸见方,用小竹签穿成一串出售。后来,蘑菇、五香和麻辣豆腐干也有用线扎起来出售的,卤汁豆腐干还有用纸盒包装并配以牙签挑食的。制作原料是白坯胖干和各种调味品。首先要对白坯胖干进行改刀,分为四小块。然后烧水,水开后放入改刀后的胖干,再放入酱油、盐、茴香、桂皮适量,用文火炖。这样制作出的是五香豆腐干。蘑菇豆腐干在制作过程中不放酱油,而放蘑菇。卤汁豆腐干在五香豆腐干的基础上加糖。制麻辣豆腐干时,要加入辣椒和胡椒等。4、白切羊肉制作技艺:白切羊肉是煮出来的。而煮肉所用的老汤经年不换,因此味道极浓厚。出锅后,将羊肉切片,然后醮晒油食用。所谓的晒油,即酱油缸不加盖,让太阳自然晒制而成的天然酱油。这是正宗白切羊肉的必备调料。5、桂林班皮影戏皮人道具制作:皮影戏皮人道具多用牛皮、羊皮制成。皮人分作头部、身部和手臂三个部分,用细棉绳连为一体。一般全长约48厘米,头部约10厘米,身部约38厘米分作三段,手臂长约21厘米分为两段,关节处均可弯曲。头部固定于薄竹签上,演出时可随便插换。手与颈连接在细竹竿上,便于操纵。皮人造型时先在薄羊皮上勾画线条、着色,再复一层薄羊皮粘牢,入油浸透,晾干即成;20世纪50年代起,纸板曾代替羊皮;20世纪70年代末,塑料片、铅画纸等也代替过羊皮。皮人脸部造型根据忠奸贤义和喜怒哀乐来加以夸张塑造,似京剧人物造型,又不相同。目前一般都用透明塑料片制作。6、迎神出会。队伍最前的旗子称头旗,最前的会班称头班。执头旗的人都是当地勇悍的人,必须身强力壮,而且有威望。大旗后即神像。神像从漕河庙里抬出,放在专备的抬椅上,两边插上轿杠,四个人抬一尊。出会所抬神像很多,最前面的是一尊小神像(又称小老爷)为前路,执掌侍卫的职责。他的后面是城隍、土地、杨爷,孟将、岳王、张显。神像身穿红绿大袍,四周有人扮小鬼,头戴高帽,身穿红黑衣装。神像后面是各村会班。出会队中节目,有文、武班之分。武班最突出的是“荡香炉”。香炉轻则五六十斤,重则八九十斤,内插燃香。炉上系有若干只铜钩,由一位大汉赤膊伸出单臂(或只裸单臂)挂上香炉,铜钩就扎入手臂肉中。为了维持平衡,还要在腰与上臂之间撑上特制的支架;由于手臂负荷过重,荡香炉的人往往皮开肉绽,鲜血淋漓。因此荡香炉的人被看作队中最勇敢的人。其次是悬大金锣(铜锣),重约二三十斤,都是以勇镇邪。在出会队中还有荡河船的表演。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并配锣鼓一套。大场面有十余彩龙同时狂舞。文班参加者则穿花衣,头戴高帽,以说、演、唱为主。四乡丝竹班子也应邀一献身手。出会三天,游行三天。龙华街道舞龙队表演套路:a、直线行进,b、原地舞龙,c、单跪舞龙,d、背靠舞龙,e、一蹲一躺,f、横步舞龙,g、单侧舞龙,h、摇船舞龙,i、龙穿尾,j、穿龙身,k、直躺龙,l、连续快腾进,m、游龙跑圈,n、龙进宫,o、中国龙,p、四龙闹海。7、龙华庙会的相关研究作品:1、1994年,范能船:海上名刹龙华寺,上海书店出版社;2、2003年,张青华、朱百魁:龙华,广陵书社。3、2003年印行,朱百魁:龙华诗词;4、2005年,朱百魁、蔡国芳:龙华旧游,广陵书社;5、2006年,刘敏、照诚:龙华的传说,上海三联书店;6、2006年林峰、张青华、马学强:千年龙华,学林出版社。(五)传承谱系1、会首传统龙华庙会的组织者,据当地老居民回忆,旧时是地方乡绅和龙华寺僧人中推选出来的。每到庙会临近,当地乡绅便与庙里的僧人联系,推选出本届会首,并贴出龙华寺庙会的告示。会首负责大小村落的迎神赛会的组织工作,寺僧则在龙华寺外的广场上划地出租。临时商铺都是用芦席搭盖起来的,有香烛摊、茶室、酒菜坊、点心铺、杂货铺等。解放后,庙会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将庙会的组织工作逐步放入民间团体。2、龙华豆腐干制作技艺传承人:第一代:吴顺兴,男,生于1850年(已离世)原住龙华东街43号。第二代:吴承兴,男,生于1876年(已离世)原住龙华东街43号。第三代:吴建春,男,生于1901年(已离世)原住龙华东街43号。吴顺英,女(生年未知),原住龙华东街43号。第四代:吴建福,男,生于1921年(已离世),原住龙华东街43号。吴善英,女,77岁,龙华西路31弄44号102室。 第五代:吴锡芳,女,57岁,原住龙华东街43号。吴家世代经营着一家叫作“吴顺兴”的百年老店,“吴顺兴”老店始创于晚清,专营豆腐。龙华豆腐干是其主要产品。3、龙华传说传承人:第一代:徐新耕,男,105岁,现住在中渝家湾44号。 汤金生,男,105岁,现住在东渝家湾2号。第二代:汤银福,男,87岁,现住在东渝家湾2号。第三代:汤根宝,女,59岁,现住龙华西路40号乙202室。4、桂林班皮影戏传承人:创始人:毛耕渔,男,生于1850年,1907年离世。第四代:徐顺林,男,72岁,原住龙华牌楼村,2005年迁居黎安四村13号401室1952年,徐顺林拜上海地区皮影戏创始人毛耕渔的第三代嫡传弟子陈其根、苏海祥为师,学习皮影道具制作和表演。徐顺林是桂林班的组织者和主要演员。5、游龙华庙会民间小调的传承人:第一代:王孝根,男,1963年离世,原住在龙华东街40号。第二代:王永发,男,1993年离世,原住在龙华东街42号。第三代:王镇福,男,53岁,云锦路201弄17号101室。王镇福家世代居住在龙华地区,其祖父王孝根曾在龙华一带开过永顺菜馆。王镇福的祖父和父亲都喜爱听评书、哼民间小调,现在王镇福还会哼唱反映游龙华庙会的民间小调桃花劝、庙会小调等。(六)代表性传承人龙华传说:汤根宝,女,59岁,桂林班皮影戏:徐顺林游龙华庙会民间小调:王镇福四、项目论证(一)主要特征龙华庙会具有都市性、商贸性和娱乐性基本特征的海派庙会。1、都市性是龙华庙会的显著特征。20世纪20年代开始,龙华庙会由较为单一的乡村型庙会向都市型庙会转化。这种转化是在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过程中发生的,既与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密切相关,也与上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相关。随着近代企业、重要军事机构、龙华机场等在龙华的先后设立,龙华逐渐由偏僻的乡村成为都市的一部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此时,庙会的内容及游客的数量、阶层、国籍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建国以后,尤其是龙华地区被划归徐汇区后,庙会的都市特征愈发明显,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现代都市性。与都市性相关的是龙华庙会的国际性特征。近十多年来,旅游成为龙华庙会的一大亮点。徐汇区旅游局正在把龙华庙会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产品向国内外进行推介,扩大其影响力。尤其是向国外的推广,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从1992年开始,每年的龙华庙会都能迎来大量的海外旅游团队和散客。他们的参与,不仅扩大了龙华庙会的影响,更使传统龙华庙会具有了鲜明的国际性特征。2、商贸性是龙华庙会的基本特征。商品交易一直都是庙会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首先是与江南地区的重商传统和商业发达的现实相关。从唐代开始,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步发展起来,最终超越了北方。江南地区的重商传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地处江南的龙华地区,至迟在宋末,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和小商业已经发展起来;其次,商贸成为庙会的主要内容也与庙会的时间相关。庙会举行在清明前后,而此时正是传统农业的春播时间,需要大量的农具、种子等春播相关物品。而庙会正适时地提供了一个用以购买、交换这些物资的大型场所;第三,商贸的发达还与物资的匮乏等现实情况相关。虽然开埠以前的商贸部分很难考证,但从一些相关传说中我们依然可以窥见龙华庙会上曾经发达的商品贸易。开埠以后,龙华庙会的商贸部分曾一度以农产品、简单手工艺品为主,而交易也几乎只在农民之间进行。后来,随着龙华的发展和上海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甚至外国人都参与到庙会的商贸中来。庙会上逐渐出现了高档、细致的商品。建国以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初,商品交易甚至一度成为庙会最主要的内容。90年代中期以后,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其他小商品成为庙会贸易的主流。3、娱乐性是龙华庙会的重要特征。龙华庙会的娱乐项目是当地传统娱乐项目和娱神仪式的混合产物。踏青赏桃花是最重要的娱乐习俗。踏青郊游原本就是我国的传统春俗。此外,庙会的时间与传统的清明节相合,到郊外扫墓祭祖的民众大都会同时踏春。而龙华地区曾广植桃花和柳树是踏青赏桃花习俗的客观原因。上海开埠以后,城市建设发展极快。都市的喧嚣使民众们向往当时部分还是乡村的龙华。加之龙华桃花繁盛,对都市人而言,龙华就是世外桃源。到龙华赏桃花曾是上海市民最热衷的活动之一。除了赏桃花,娱神的迎神赛会、舞龙和舞狮和花鼓、皮影之献也是龙华地区传统的娱乐项目。90年代中期以后,以吉祥为主题的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和群众性的文艺表演兴起。在龙华庙会的发展过程中,它还浸染了上海文化的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特点,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海派特色。海派特色最明显的表现是:龙华庙会对各种习俗、娱乐样式、饮食方式的吸收、改造和容纳中。前述的各种习俗,有些是龙华当地的传统,有些则是外来习俗。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这些习俗都成为龙华庙会习俗的一部分而被传承下去。这就是有容乃大的海派庙会。(二)重要价值1、促进了地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龙华因庙兴市,因市成镇,庙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龙华古镇的形成,并促进了上海地区的形成和发展。庙市在寺庙有固定祭祀活动时就初具规模了。随着庙市的发展,一年一度盛大的庙会逐渐形成。庙会为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提供了固定的场所和时间,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扩大了地区的影响,直接导致了明代中后期龙华古镇的形成。龙华古镇的发展对上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直接影响了上海地区的形成和发展。直到现在,民间依然存在着“先有龙华后有上海”的说法。2、扩大了长三角区域文化交流。龙华庙会曾辐射到长三角地区,对此区域的文化和经济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龙华曾是长三角地区与上海之间交通线上重要的一环,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商人曾在庙会期间频繁地往来于龙华与长三角之间,庙会的影响得到了迅速的扩大;长三角地区的不少香客和游客也曾慕名来到龙华庙会,他们将龙华庙会的相关内容带到自己的居住地,扩大了龙华庙会对长三角地区的影响;此外,一部分文人对书写的庙会相关文学作品如诗词等,用书面的形式将庙会的影响传布到各地。3、传承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龙华庙会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发展代表了文化传统的延续,对当前的文化建设有积极意义。龙华庙会源自唐代,一千多年的发展,使庙会本身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的种种习俗便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绵绵不绝的生命力。保护龙华庙会,传承龙华庙会民俗文化,就是保护和延续我们的传统文化,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重大意义。4、丰富了广大民众的生活需求。千年的发展史使龙华庙会在上海民众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民众的心灵需要和对民众心理的慰籍。在传统农业社会,庙会曾经是民间的自发行为。但告别农业社会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广大民众生活需求呈现多样化需求,逛龙华庙会已经成为上海民众的自发的心理需要,也是民众内心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亲近的方式。5、推动了城市和谐社会的构建。龙华庙会是上海地区民众的一种比较重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对近代上海民俗的形成和上海城市民众的文明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龙华庙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种种娱乐形式对近代上海民间娱乐方式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直到现在,在上海本地的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依然可以见到龙华庙会的娱乐习俗的影子或因子。此外,龙华庙会中所体现出来的民风民俗和道德观念等对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有过重要的影响。龙华庙会相关的文学作品为认识和了解上海民情风俗,上海人的共同心理,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材料。通过对传说、诗词、谚语等文学作品的挖掘、整理和分析,学者们能深入了解上海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及其性格、心理的发展历程,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三)濒危状况20世纪70年代以后,庙会所依托的物质和社会环境已经改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龙华港改道,其余内河均被填平,庙会的传统交通方式水上交通基本中断;第二,龙华地区划入市区,随着城市化改造的步伐日益加快,现代化建筑大量发展,桃树、柳树的种植规模逐渐缩小,农田早已消失,往昔的世外桃源已不见踪影,只有龙华烈士陵园中还保存着小面积桃林;第三,龙华老街被改造,老居民大量搬迁,热衷庙会的当地人越来越少。随着庙会所依托的物质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庙会逐渐衰落,许多习俗已经消失或改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庙会的活动空间被日益压缩,庙会规模不断缩小,致使庙会的影响力逐渐削弱;第二,随着商品的丰富和市场的发展,庙会的传统商贸习俗逐渐衰落,商品数量和种类不断减少,地方特产及其制作工艺几乎消失;第三,庙会上的传统娱乐项目及其传承大都失传,只有少数几种残存,如皮影戏、荡湖船、游庙会小调等。即使是这些残存的娱乐项目也亟待抢救性整理;第四,庙会传统饮食基本消失,其制作工艺部分残留在老人的记忆中,亟待挖掘整理;第五,赏桃花、观塔等娱乐习俗已逐渐消失;第六,能讲述庙会传说,懂得相关民间工艺的老人大多已经过世;在世的老人大都年纪老迈,口齿不清,记忆力衰退。龙华庙会的传说及相关工艺后继乏人;综上,龙华庙会已全面呈现濒危状态,亟待保护。(四)目前保护状况1、1989年龙华寺和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安全全员培训计划课件
- 2025河南新乡市延津县县外在编在岗教师回乡任教的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杭州市上城区采荷街道办事处编外招聘1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广东计划招募100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安全培训效果验证课件
- 2025年度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HER2-IN-22-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招聘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26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甘肃省嘉峪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福建三明林校招聘407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
- 涉案财物处置培训
- 卫生院艾滋病培训课件
- 等离子切割机使用培训
- 芳香疗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两茎灯草获奖说课课件
- 重症肌无力急救护理措施讲课件
- 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护理
- 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儿童财商启蒙计划的实践与思考
- 2025-2030年中国童书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转包免责协议书
- 兵棋推演案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