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与罗马的战术比较.doc_第1页
西汉与罗马的战术比较.doc_第2页
西汉与罗马的战术比较.doc_第3页
西汉与罗马的战术比较.doc_第4页
西汉与罗马的战术比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汉与罗马的战术比较 公元前2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西汉与罗马作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并立于亚欧大陆的两端,军事力量都盛极一时。由,只能通过双方军队的史料记载。但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这段时期内,双方都有同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交战的记录,所以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西汉与罗马的军队编制与战术进行一番比较,从而理解两者乃至古代中西方军事思维和模式的差异。一 西汉军队的编制与战术1 兵种结构西汉的陆军包括材官(步兵)、骑士(骑兵)和车士(车兵)。骑兵师主力作战兵种,尤其在汉匈百年大战中,汉军“以骑兵为主,辅以车兵和步兵。车兵多用于运输,有时作车营进行野战防御骑兵不足时才以步兵进行辅助作战。”中国历代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153页2 组织编制汉军规模庞大,编组形式类似于近现代的集团军。汉匈大战时,“汉军的编成一般是大将军下辖各将军,每将军统兵12万骑。”中国历代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153页例如公元前123年春,卫青为大将军率军出征时共分为五路: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和中军及大将军本部(即直属部队)共10余万骑。其中每军辖若干部,部辖若干曲,曲辖若干屯,所辖数量并无定制。屯下还有队、什、伍三个层级。3 战斗队形“曲”是汉军尤其是骑兵部队的基本战术单元。以骑兵“曲”的战斗队形为例,其纵队为两个方阵,每个方阵十至十一列,每列十至十一名骑兵,每个方阵约一百骑左右。若每曲所辖的三至四个屯并列排开,便可组成三至四列纵深,每列五十至六十名骑兵的横队。部署在侧翼的曲则可由各屯成左或右梯次组成骑兵翼掩护全军(见下图)。在此基础上,数个曲组成的部和军就能根据需要列成横队、纵队、圆型、钩型、锥形、雁尾型等战斗阵型。中国历代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154页 屯 屯 屯 纵队 屯 屯 屯 横队 右梯次4 主要战术由于这一时期,骑兵成为汉军的首要兵种,而且往往出现大规模骑兵集团作战,因此,战术上的主要特点就是机动性和灵活性。随着战争持续时间延长,战场范围扩大和兵力投入的增加,该时期汉军的战术已不局限于单个战役之内或某个战场之上,达到了战区级战术乃至战略的高度。(1)无后方的长途奔袭作战,奇袭、迂回、包围敌军的要害部位。汉军利用荒漠地区开阔地形,充分发挥骑兵机动灵活的特点,不过多与敌正面纠缠,直接穿插其后方纵深,从侧后袭击匈奴王庭和统帅机构,往往能取得重大战果。例如公元前127年,汉军先北上深入敌后,再南下掩袭敌军侧后,大破白羊、楼烦二王。又如公元前124年的漠南之战,卫青率军奔袭六七百里深入匈奴境内,夜袭右贤王庭,俘敌万余。这些战例充分反映汉军骑兵集团的作战特点,体现出了朴素的古代大纵深作战思想。(2)重视追击作战,不给敌以喘息之机。汉军在初战获胜后,通常不顾后勤补给问题,以轻骑兵乘胜远程追击,寻求扩张战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元前123年,汉军击败匈奴后,霍去病仅率八百轻骑深追数百里,俘获匈奴王族贵戚,取得了重大战果。(3)创造性地运用兵车作为车垒防止匈奴骑兵偷袭。公元前119年,卫青以武刚车环绕为营作为据点抵御匈奴骑兵,并以此为进攻的出发阵地派骑兵出战,开创了兵种间协同作战的新方式。这比西方胡斯战争中“车堡”的出现早了1500年左右,可谓古代中国军事家的创举。(4)攻坚守城等作战样式只用于特殊情况。例如公元前127年,韩安国在右北平郡以步兵牵制匈奴骑兵时才用守城战术。公元前36年,汉军在消灭了匈奴主力之后才围攻其首都郅支城。二 罗马军队的编组与战术1 兵种构成罗马陆军包括重步兵、轻步兵和骑兵。重步兵是核心作战力量,轻步兵只负责最初的骚扰和散兵武器投射,而骑兵“似乎是完全被忽视”。 西洋世界军事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7页因为罗马军队中“没有真正的重装骑兵部队,只有一些脆弱的轻骑兵”, 剑桥插图战争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47页所以罗马骑兵不仅数量少而且战斗力差,只能用于侦察或者提供一些战斗支援。另外,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罗马军队已经有了攻城器械如投石机、弩炮等 世界史 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27页,因而可以推断其应该有一支“砲兵”或者“工程兵”部队。2 编组与战斗队形罗马军队以军团为主要战术单位,其结构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革:(1)卡米卢斯改革后至马略改革前的罗马军团公元前4世纪,罗马将领卡米卢斯进行军事改革,根据年龄和经验将重步兵分为青年兵、壮年兵和老年兵3条前后相继的阵列,以百人队为最小单元组织军团。2个百人队组成1个中队作为基本的战术单元;10个中队组成一条阵列。青年兵和壮年兵阵列的每个中队有120人,老年兵阵列各中队只有60人。在纵向上,3个阵列中前后相邻的中队与120名轻步兵以及1个中队的骑兵(30人)组成450人的大队。10个这样的大队组成1个军团。战斗时,各个阵列的每个中队拉开距离,间距相当于自身宽度。后一阵列亦如此排开于前者间隙之后,组成犹如国际象棋棋盘格一样的阵型。10个中队的轻步兵列于重步兵之前准备投掷矛枪,10个中队的轻骑兵则分别列于整个步兵阵列的侧翼(见下图)。 (2)马略改革后的罗马军团公元前2世纪,罗马将军马略的军事改革使罗马军团更加职业化和制度化,军团编组方面最大的变化在于大队不再像以前只是一个管理单元,而是取代中队作为基本的战术单位。1个军团共有9个标准步兵大队由3个中队组成(6个百人队),通常为480人,而首个大队则由6个双百人队组成即有960人。“骑兵被取消,取而代之的为外国籍的骑兵”,砲兵和工兵有了很大发展。 西洋世界军事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4页作战时,基本队形仍为3列,首列配置4个大队,第2、3列各配置3个大队,取消了青年兵、壮年兵和老年兵前后排开的列阵方式。除此种传统的棋盘格阵列之外,军团指挥官还可以依情况率领一些大队转到两翼或后方“单独执行作战任务,独立进行军事行动”, 世界史 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71页因为大队有足够的规模而“不会像过去的中队一样在一击之下就可能被分割歼灭。” 剑桥插图战争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52页3主要战术由于罗马军团的核心打击力量来自重装步兵,所以其作战方式继承了古希腊传统的重步兵列成密集阵型发动震荡冲击的战术特点。(1)重步兵展开成横向阵列轮番冲击。轻步兵发动最初的散兵攻击后由各阵列间隙退至全军后部。第一阵列的后卫百人队则填补空隙与前卫百人队组成严密的战斗横队,开始向敌发动攻击,先投出重型标枪然后向敌阵冲锋;第二阵列迅速跟上,准备替换。首列筋疲力尽、攻击能力不足时,则各中队再次还原成纵队通过第二阵列间隙退至最后休整。第二阵列发起冲击。如此,三个阵列按照指令依程序有规则第轮换攻击并向前推进,像不断涌来的潮水一样吞没对手(见下图)。(2)重视设营筑垒。“营地按照固定的格局布置,周围挖壕筑墙,以防敌偷袭。”世界史 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27页这种营地在实质上已不单纯是宿营基地,而成了罗马军团的野战工事,既可以作为进攻的前进基地,又可以作为退却时的避难所。另外,罗马人还常用筑垒来进行围困战,迫使敌人接受会战。例如,公元前52年的阿莱西之战,凯撒的部队共移动了200万立方英尺的泥土(约5万7千立方米,相当于建一座容纳六万人的足球场所用混凝土的数量)。四年后的迪拉基乌姆之战,“他们所做的工作差不多同样艰巨。” 西洋世界军事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5页可见,建造营地修筑壁垒以及挖掘堑壕已成为“构成罗马军队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史 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27页(3)马略改革后的大队成为一个真正的作战组织,一个小型军团。 剑桥插图战争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51页因此,罗马军团不一定在整个战斗过程中都遵循三阵列轮番波次冲击的方式,数个大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同军团主力分离,实施战场迂回和包围行动,或者作为预备队在关键的时间和地点投入战斗。(4)独创“龟阵”能有效防御箭矢攻击。重步兵以其装备的半圆筒状凸型盾层层相叠,将整个阵列覆盖起来然后向前推进。因为外形类似乌龟壳而且行动缓慢,故称为“龟阵”。其弱点在于笨拙且没有攻击能力,也经不起冲击。三 比较分析与评价1 差异从上述几个方面对这两支军队一番粗略的对比,可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之处:(1)兵力结构不同汉匈百年大战,双方都已用大规模骑兵集团进行对抗。“就史载,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作战时,前后动用的骑兵达二十四万人之多。” 中国历代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94页这标志着汉代中国已经进入骑兵为主,车兵和步兵为辅的时代。而在同时,罗马军团的骑兵不仅数量少,而且装备简陋,甚至“宁愿下马徒步作战”。 西洋世界军事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7页这表明当时西方仍处在重步兵称雄战场的年代。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罗马军团已经拥有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工兵和砲兵部队以担负筑城、攻坚或建造机械的任务,有时还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例如公元前153年,凯撒的军团已经使用各种“轰击武器”,公元前36年,罗马后三头之一的安东尼出征安息时曾携带一支由300辆大车组成的攻城器械部队。 西洋世界军事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4页而汉军在这方面却没有相关的历史记载。(2)规模编制不同西汉军队编制比较复杂,大将军之下有军、部、曲、屯、队、什、伍七个层级,颇类似于近现代集团军下的军、师团、营、连、排、班、组这样的编制结构。这从侧面证明了汉军规模庞大以及兵员构成复杂,需要更加细致的多层级管理和指挥体制。罗马军团的编制则比较简单,军团之下只有大队、中队和百人队三个等级。原因在于:首先,当时罗马实行的是公民兵制(只有罗马公民才能服役),因此军队数量有限。早期的罗马共和国一般只有两个军团,战争紧急时增至四个军团。 世界史 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27页即令公元前1世纪中叶罗马内战高峰时期,全国上下总共也才60余个军团近50万人。而早在公元前200年,刘邦就已率兵30余万征讨匈奴。其次,罗马的军事组织源于其政治社会结构(百人队在当时的罗马不仅是一个军事单元,也是一种政治社会结构),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凝聚力;外加严酷的训练和纪律,故而能作人数多但层级少的战斗编组。(3)作战样式不同以骑兵为主力决定了汉军的战术必然具有机动性和突然性。“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与歼灭战,大踏步地前进与后退。” 中国历代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156页罗马军团的“重型”特点使其机动能力差,迂回多限于战场范围内的短距离行动。加上其每战必筑垒挖壕的战术原则,罗马军团就少有奇袭对手或大纵深机动的能力。而且“只有少数骑兵供支援之用,所以追击通常都很困难。”西洋世界军事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7页战术上的差异必然形成不同的作战样式。汉匈骑兵大战,“战线绵延数千公里,纵深也达12千公里。” 中国历代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150页在这样广阔的范围内机动作战,遭遇战便经常出现。 中国战术史,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第94页例如公元前124年和公元前121年,汉军都是在开进途中与敌遭遇,仓促展开战斗。此外,伏击、诱敌、奇袭、追击等成为常用作战样式。比如著名的马邑伏击战,虽未成功,但体现出了汉军的主导作战思维。再如公元前124年,、卫青全歼右贤王部、公元前123年霍去病俘获匈奴王族重臣这两次大胜分别采用的就是奇袭战和追击战。罗马军团并无这样的机动能力,因此多数情况下,他们选择筑垒与敌对峙,并稳步推进寻求一场会战打败对手。同汉军相比而言,罗马的作战方式不能不说比较单一。2 评价无论是西汉的骑兵集团还是罗马的重步兵军团,都体现了古人不朽的军事智慧。两者各有优长,仅通过上述的比较无法分出双方的优胜劣败,而只能从这些差异中在一定程度上窥见当时军事思维的不同。(1)思维弹性古代中国的军事家们则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意识到必须对自身的武器战术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以对抗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战术改革。西汉为了抗击匈奴,积极推行“马政”,组建骑兵集团。在战术上借鉴吸收游牧骑兵战术,但在作战组织上却保持农耕民族纪律严明的模式,从而形成了两者结合的正规骑兵。虽然个体能力不如游牧骑兵,但在整体作战效能上却远胜于对手,这也正是汉军能战争匈奴的一大原因。中国历代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175页相比之下,罗马人似乎并未意识到这已不是单纯的勇气和能力的较量,而是农耕民族同游牧民族间两种战术系统的对抗。罗马军团的一大缺陷在于骑兵过于脆弱。这一点早在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会战中便有明显体现。但在此之后,骑兵不仅未受重视,反而被取消,借助于外族骑兵。外族骑兵虽然个人战斗能力强,但纪律无法同罗马军队相比,故在战斗中难以与罗马军团密切协同。这一问题在罗马军团与同样以重步兵为主力的其他民族军队交锋中不成大碍。但一侵入草原、荒原地区碰到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时便“戏剧性地失败了。” 西方战争艺术,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第24页公元前53年,罗马前三头之一的克拉苏率7个军团4万余人远征安息。在卡雷会战中,安息人以轻骑兵的箭矢火力消耗对手,一旦罗马人接近便利用速度优势撤走拒绝近战。克拉苏派其子率骑兵试图驱散安息轻骑兵时,却被对方的重骑兵所围歼。此时的罗马军团进无法接敌,退又没有足够的机动力逃脱安息骑兵追击,最后全军覆没。此役是罗马自坎尼战役后败的最惨的一丈,但罗马人似乎还是没能接受教训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安息人所采用的游牧人骑兵战术在平坦地形上能利用罗马军团机动性差的弱点使其强大近战能力无法发挥,同时利用其骑兵脆弱的缺陷肆意骚扰打击罗马步兵。所以罗马军团侵入安息往往以失败告终。例如公元前36年,安东尼的入侵又被打败,损失巨大。罗马与安息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但罗马军团始终未能征服对手。 世界史 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14页 可见,相对于罗马人固执于自己的战术系统,古代中国的军事思维具有高度的弹性,能够不受模式的限制,善于吸收其他军事思维和战术体系的优长。因此,同当时西方相比,古代中国的军事思维更具有灵活性、适应性与创新性。(2)战术理念汉军的特点就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型”,战斗队形变化多样,而且注重计谋的运用。如前所述,汉匈之战中,有大量的作战行动都体现出一种“谋”的特点。罗马军团的作战则强调合适的战斗队形与合理的作战程序以充分发挥“力”的效果。虽然显得呆板甚至机械,但这样的战术理念也有其自身的合理性。首先,前后阵列的交替使人力得到了充分使用,既能增强士兵信心,使整个阵列有较强的稳定性,也能从心理上震慑敌军。其次,这使罗马军团如同一部战斗机器,依经过反复操练的程序作战,对指挥官的能力依赖较少。而汉军一系列精巧的战术行动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将领拥有出色的反应与判断能力。但无论中西,期望任何时期都有优秀的指挥官是不现实的。第三,罗马的作战方式加之其重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