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解读学生 和谐目标案例背景:灰雀一文讲述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听了一个教师的课后发现:灰雀、列宁、小男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都不能割舍。那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从哪儿切入?怎样的切入更合理、更有效?第一步:解读文本一、分析列宁1从整册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名人故事,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列宁。2从文章结构看:以列宁为主人公进入文本的,如:一天,列宁来到公园;第二天,列宁又来到公园;故事情节是随着列宁的出场而不断发展的。二、分析小男孩对话描写是这篇课文典型的语言特点,文中第3自然段第12自然段都在写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其中小男孩的对话很值得学生去探究、感悟。男孩说:“没我没看见。”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从标点可以看出小男孩的心理在发生变化,从迟疑、紧张到肯定,简单的三句话,三种不同的标点,却折射出小男孩复杂的心理。从两个“一定”看出小男孩决心改正错误的心理。小男孩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呢?这段话值得学生去读、去推敲、去感悟!一篇耐人寻味的课文,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勇敢的男孩,一个伟大的名人!我们要留给学生什么?!第二步:制定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理解文中三处“一定”的意思,抓住标点的变化,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2有感情地朗读对话。情感目标:体会列宁对小男孩的宽容,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第三步:教学实录课堂教学中,第一板块研读对话体会小男孩心理的变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都能较好地达到预设目标,在充分地朗读、感悟中,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担忧,打动了小男孩,并使他认识了错误。“小男孩为自己捉了灰雀而深深自责,列宁为灰雀不见了而深感惋惜,这都是因为对灰雀的喜爱。再默读后面两段话,想想课文是不是仅仅在写列宁对灰雀的爱?”这个过渡把学生带到了下一个环节,教师力图引导学生感受列宁对小男孩的宽容、对他人格的尊重,列宁喜爱灰雀,更爱诚实的孩子,这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爱,这就是大爱。但是,学生很难理解这种大爱。只有教师不停地讲解,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只听到教师的声音,而缺少生生、师生间和谐的互动。于是,教师在火里,学生在水里,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分析:和谐课堂,对文本的解读需要和谐,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和谐,和谐来自哪里?和谐来自三个方面:教师与文本的和谐,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以及学生与文本的和谐。如果其中一环节出现不和谐,将会影响另两个方面,最终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造成这堂课不和谐的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出现了差异,产生了距离,没达到预设的情感目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过于理性,拔高要求,教师将目标定为:感受列宁喜爱灰雀,更爱诚实的孩子,这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爱,这就是大爱。但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打动了小男孩,而促使他放回灰雀。因此,学生只体会到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不难看出,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注重了自己对文本的研读,但忽视了对学生的解读,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因此,教师钻研的透彻,想得深刻;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两者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那么,如何拉近教师与学生、文本之间的距离,使语文课堂教学和谐呢?对策:一、遵循认知特点,合理把握情感目标的“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语文教学的四个主体分别为:文本作者是创作主体,教材编者是编辑主体,学校教师是施教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其中前两者是隐性的,后两种是显性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四个主体性的统一。认识了“四个主体”,对于教师研读文本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教师一定要严肃、慎重地钻研教材,一字一句琢磨,领会编者、作者的意图。“尽可能逼近,走近作者和文本,体悟作者创作的背景、目的,心境、思路、内容,通过反复研读,把握文章基调,通过推敲词句,了解言语风格。”因此,我们要遵循文本,潜心会文,坚持创作主体、编辑主体、施教主体、学习主体这四个主体的和谐统一。这是和谐课堂的前提,和谐语文教学的四个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在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内容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这里的人文化就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三年级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宽容是陌生的,他们的生活经验还太少,情感认识没上升到这个领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把握情感目标的度,过高,学生难以理解;过低,课堂教学是无效的。合适的度,才能奏响课堂教学的和谐曲。二、运用移情体验,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点”拉近学生文本角色的距离。如在教学:男孩说:“没我没看见。”,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想像一下,男孩当时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用上一个词来说说。于是“小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犹豫的地说、害怕地说、紧张地说”,如果教师此时乘胜追击,追问:他为什么会害怕?让学生再次进入小男孩的心灵,移情体验,感受到此时小男孩已认识到自己错了。 又如教学最后一个板块:小男孩为自己捉了灰雀而深深自责,列宁为灰雀不见了而深感惋惜,这都是因为对灰雀的喜爱(板书)。再默读后面两段话,想想课文是不是仅仅在写列宁对灰雀的爱?学生在充分地朗读、讨论、交流后,还未认识到列宁的宽容,教师可以进行点拨:列宁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如果你就是这个男孩,此时此刻,会怎样想? 通过两次移情体验,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把自己当成那个小男孩,面对列宁的询问,情感目标的达成就会水到渠成。 灰 雀(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理解文中三处“一定”的意思,抓住标点的变化,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2体会列宁对小男孩的宽容,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学习难点:透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情节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灰雀(齐读课题)这是三只怎样的灰雀?课件:鸟叫声2是呀,这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爱。列宁可喜欢它们啦。每次走到白桦树下,他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可是有一天,列宁像往常一样来到白桦树下,却发现二、研读对话,体会小男孩心理的变化。1这只灰雀究竟到哪儿去了?请你好好读读课文310段,仔细找找有关线索。自由读课文2出示课文,刚才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吗?这几段话其实在写小男孩和列宁的对话(小男孩的对话显红) 指名两人读3展开讨论,你认为那只灰雀去哪儿了?预设:那只灰雀被小男孩抓走了。教师点拨:你从哪里找到了线索?说说你的理由。初步感知教师评价:你真会读课文!读得真仔细!你真善于思考。4你们不愧为小侦探,善于察言观色寻找蛛丝马迹。是呀,小男孩的言行是最重要的线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板块一:研读小男孩的话1读读写小男孩的这四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男孩激烈的思想斗争;男孩的心理变化角度理解均可,整体感悟,点到即止)2当列宁问他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小男孩是怎么回答的?指读。男孩说:“没我没看见。”(1)教师随机点评引导学生体会省略号:预设1: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再读一读!预设2:没读好对他的朗读有意见吗?应该怎样读?(2)省略号变色;再指读(3)想像一下,男孩当时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用上一个词来说说。 课件显示:男孩 地说:“没我没看见。”(45人) 生:吞吞吐吐 犹豫 害怕 紧张师:为什么会害怕?乘胜追击(4)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3读读小男孩后面说的两句话,你还能发现什么?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1) 两句话都有“一定”;指读,读出肯定的语气。(2) 这两个“一定”一样吗?引导学生读、体会联系上下文理解A标点的不同,(前一句是句号,后一句是叹号,语气不一样。)B情感不一样(前面是带有安慰列宁的情感,后面是带有坚定自己的做法。)(3) 小小的标点,意思相差可大呢!自己读读,试着读出不同的语气。(自读指名读,23人)4连起来读小男孩的话。(师生合作)板块二:研读列宁的话,感受小男孩语气变化的原因。1男孩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什么让他改变了想法?请你再来读一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2反馈:列宁伤感、发自心底的对灰雀的爱感动了男孩。列宁的担心、对灰雀的爱打动了男孩。(随机教学两句话。指导朗读)教师点拨:从哪几个词你感受到了列宁的惋惜。你来读一读好吗?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教师评价:读出了列宁对灰雀的担忧!流露出对灰雀的担心。还从哪句话看出?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发自内心的惋惜!多可惜啊!(还从哪句话看出?)3是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关心深深打动了男孩。女孩子读列宁的话,男孩子读小男孩的话,老师读旁白。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和伟人的对话。(分角色读)四、学习1113段,感受列宁对小男孩的宽容1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了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课件:鸟叫声)2而那个男孩站在(音乐响起)此时,他低着头在想些什么?出示:那个小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想: 交流3小男孩为自己捉了灰雀而深深自责,列宁为灰雀不见了而深感惋惜,这都是因为对灰雀的喜爱(板书)。再默读后面两段话,想想课文是不是仅仅在写列宁对灰雀的爱?(出示后面两段)(1)学生默读(2)四人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点拨1:从哪儿看出列宁对小男孩的爱?(点击:看看 又看看 微笑)点拨2: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如果你就是这个男孩,此时此刻,会怎样想?(4)这是一种怎样的爱?4教师小结:列宁喜爱灰雀,更爱诚实的孩子,这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爱,这就是大爱(板书)。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三个自然段,感受一下列宁对男孩的宽容与爱护。五、拓展名言,升华情感1自古以来,有多少名人对宽容、对这种大爱做出了回答。出示含有“宽容”的名言,学生朗读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用宽容的心境和同学相处,友谊才能稳固和长久。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 宽容别人就是做了一件高尚的事 2摘录、背诵(做书签),音乐响起。一、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品格和取得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教育的价值主要是指教学价值,要通过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来实现。新课程理念的达成效度取决于教师如何以新角色和新形象去正确实施,使之转化为充溢民主、科学和艺术之多元色彩的教学行为。由此,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高标崭新的价值原则,以重塑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的超越型学习主体。本课题分别从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调控等教学行为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研究。(1)教学目标融合化教学目标的设计指向学生素质的提高,以每位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为最高追求。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对课堂教学所提出的本质要求。教师应在“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下,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成学生个体的健全人格发展。(2)教学内容人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在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内容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全球事件等都可作为课程内容,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3)教学方式多样化新课程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课程统整”、“合作教学”、“行动研究”等新观念,这要求教师要打破积习已久的教学习惯,冲破既有的种种“课程惰性”,自主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课程计划应当被看作为学习打开了种种可能性,而不是对预期结果的管理。”教师要摆脱课程计划和目标的执行人角色,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创造性地引发学生思维朝多向发散,赢得对课程知识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4)教学流程动态化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则要“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可能使同学科内容在不同课程主体参与和塑造下而呈现出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课程形态,促进教学流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5)教学评价多元化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在语文课程中体现人文性,首先应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应将语文教学的长远效果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置于重要评价地位。在注重考察学生达到具体学习目标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具体而论,应掌握如下评价规范: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三是评价内容全人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2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追求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1)从两对矛盾着眼A实现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导读的教学设计教案
- 关于珍惜友情高一作文11篇范文
- 纪念鲁迅有感课件
- 农民互助土地流转经营合同
- 一年级作文过春节放炮8篇
- 一张难忘的照片作文500字小学作文15篇
- 唐诗的鉴赏方法:古诗语言风格教案
- 2025年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二级试卷:英语词汇与语法同步练习试题
- 合同审核流程及文件存档规范
- 早发型卵巢功能不全课件
- 广西南宁宾阳县昆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4-2030年中国自动驾驶重卡行业发展状况与前景预测报告
- 剧毒化学品从业单位备案登记表
- 2024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大纲
- 登高车施工方案
- DL∕T 1396-2014 水电建设项目文件收集与档案整 理规范
- DB15-T 3516-2024 野生动物救护站建设规范
- 《多彩的超轻粘土》校本课程教案(共10课)
- 检验标本采集手册手册
- 上海市嘉定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新制定《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主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