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养殖技术.doc_第1页
蝎子养殖技术.doc_第2页
蝎子养殖技术.doc_第3页
蝎子养殖技术.doc_第4页
蝎子养殖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窗体底端蝎子养殖技术知识蝎完全为肉食性,取食无脊椎动物,如蜘蛛、蟋蟀、小蜈蚣、多种昆虫的幼虫和若虫。它靠触肢上的听毛或跗节毛和缝感觉器发现猎物的位置。沙漠蝎能够确定穴居50厘米深的蜚蠊。蝎取食时,用触肢将捕获物夹住,后腹部(蝎尾)举起,弯向身体前方,用毒针螫刺。毒腺外面的肌肉收缩,毒液即自毒针的开孔流出。大多数蝎的毒素足以杀死昆虫,但对人无致命的危险,只引起灼烧样的剧烈疼痛。蝎用螯肢把食物慢慢撕开,先吸食捕获物的体液,再吐出消化液,将其组织于体外消化后再吸入,进食的速度很慢。 1、蝎子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潮怕湿,喜暗惧怕强光刺激。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条现象。但若不是同窝蝎子,相遇后往往会相互残杀。 2、蝎子有冬眠习性,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惊蛰以后出蛰,11月上旬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时间有6个月左右。在一天当中,蝎子多在日落后晚8时至11时出来活动,到翌日凌晨23点钟便回窝栖息。这种活动规律一般是在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而在有风天气则很少同来活动。 3、蝎子虽是变温动物,但它们还是比较耐寒和耐热。外界环境的温度在40至零下5,蝎子均能够生存。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气温下降至10以下,蝎子就不太活动了,气温低于20,蝎子的活动也较少,它们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9之间。气温在3539,蝎子最为活跃,生长发育加快,产仔、交配也大都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温度超过41,蝎体内的水分被蒸发,若此时既不及时降温,又不及时补充水分,则蝎子极易出现脱水而死亡。温度超过43时,蝎子很快死亡。蝎子活动、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密切相关,最佳温度3538之间。因此,我们在人工养殖蝎子时,必须注意掌握。 4、蝎子的生长、繁殖与外界环境的湿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然界野生的蝎子,如要久旱无雨,就会钻到地下约1米深的湿润处躲藏、隐蔽起来;当阴雨天气,地上有积水,它们会爬往高处躲避。因此,在养殖蝎子时要十分注意饲料的水分以及饲养场地和窝穴的湿度。一般来说,蝎子的活动场所要偏湿些,而它们栖息的窝穴则要求稍干燥些,这样有利于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如果窝穴过湿,则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蝎子的蜕皮也十分困难;如果蝎子的活动场所过于干燥,而且投喂的饲料中水分又不足时,也会影响到蝎子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还会诱发相互残杀。 5、蝎子喜暗怕光,尤其害怕强光的刺激,但它们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阳的热量,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长发育的速度,以及有利于胚胎在孕蝎体内孵化的进程。据报道和观察,蝎子对弱光有正趋势,对强光有负趋势,但它们最喜欢在较弱的绿色光下活动。 6、蝎子对各种强烈的气味,如油漆、汽油、煤油、沥青以及各种化学品、农药、化肥、生石灰等有强烈的回避性,可见它们的嗅觉十分灵敏,这些物质的刺激对蝎子是十分不利的,甚至会致死。蝎子对各种强烈的震动和声音也十分敏感,有时甚至会把它们吓跑,终止吃食、交尾繁殖、产仔等。蝎子-生长繁殖蝎有求偶行为。东亚钳蝎雄性多在67月间寻找雌性,找到以后,用触肢拉着雌蝎到僻静的处所。然后,雄蝎触肢的钳夹着雌蝎的钳,两蝎头对头,拖来拖去。求偶行为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然后,雄蝎从生殖孔排出精荚粘于地上,把雌蝎拉过来,使精荚的游离端与雌孔相接触。游离端有一杠杆装置,因受雌体生殖区的压力而释出精块。雌蝎接纳精子后,可连续产仔35年。 蝎卵胎生或胎生。卵胎生的种类的卵大,为端黄卵,行不全卵裂,在卵巢管腔内发育。胎生种类的卵几乎无卵黄,行完全均等卵裂。南方链蝎的卵在卵巢的盲管内发育。胚胎在盲管的端部,此处再延伸出一管,其终端是一簇吸收细胞,紧靠着消化系的盲囊,吸收养料顺管传送给胚胎,有点象哺乳动物的脐带。发育经历数月甚至1年多。幼蝎690个不等,因种类而异。幼蝎产出后立即爬上母背,脱一次皮后,陆续离开母蝎独立生活。蝎子-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一、掌握蝎子的生活习性蝎子是一种喜阳怕光,喜潮怕湿的特种经济动物,同时还有钻小缝的习性。因此在建蝎场时应尽可能地模拟蜗子的野生生活环境。)目前建蝎场从单位面项积和投蝎数量来规划,不外乎有两类:即合群饲养法和隔离饲养法。实践证明:合群饲养法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蝎的成活率较低,因此在建蝎场上尽量采用隔离饲养法,这样有利于提高人工养殖的成活率。二、育好种蝎,放养密度适宜育好种蝎,是发展人工养蝎的基础。种蝎要挑选个体中等,健壮的公、母蝎。在生理上蝎子属于冷血动物,没有互爱性,所以它们之间就有互相残杀的本性。在饲养过程中,放养蝎子密度的大小,是直接关系到养蝎成败的关键。为了避开蝎子这种互相残杀的本性,就要限制蝎子的活功区域,采用密封、固定、限量的大棚式养殖方法。或是采用盆养、瓶繁、池育的“三分”模式,集盆、瓶和池于一体,便于管理,易于观察且清理方便。实践养殖证明:此种养法具有提高2龄蝎成活率,适宜龄蝎发育,利于4-5龄蝎恒温立体养殖等优点,成功率较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饲养模式。三、饲料多样化蝎子为肉食性动物,喜吃质软 多汁昆虫。投喂时应以肉食性饲料 为主,饲喂的小昆虫种类愈多愈好。种类不同的昆虫体内含有不同的氨基酸,而不同的氨基酸对蝎子的生长、发育、产仔及蜕皮等均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说饲料的种类愈多就能更全面的增加蝎子的营养。无论春夏秋冬,蝎房内只要保持温度在28-38时,投食时间一般应放在天黑前l小时进行。每次投喂量应根据蝎群及蝎龄的大小适量供应。总之在供料时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昆虫类饲料要以“满足供应、宁余勿欠”为原则。组合饲料要以“限量搭配、宁欠不余”为原则。供水时间应放在投食前两个小时进行。四、各龄分养蝎子在饲养过程中,即使是同时繁殖出的蝎子,在生长中差异也是很大的,若不及时分养,个体大的就会残杀个体小的,未蜕皮的残杀正在蜕皮的。因此在建蝎场时应允多准备一些蝎池,将同龄蝎互相放在一起,而且要经常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始终做到及时分养,规格一致,以利于同步生长。五、恒温饲养 为了提高人工养蝎的成活率,又得使蝎子快速生长,就必须解除蝎子的冬眠期,进行恒温饲养。蝎子的冬眠期是因为气温的高低所致。早春当气温达到10以上时,蝎子便开始复苏,出外活动寻食,当气温低于10时便先后开始寻窝冬眠。据试验证明,蝎子在28-38时,活动时间最长,采食量最多,生长繁殖最快,因此,冬季应在蝎场内装上加温设备,使蝎场内温度保持在28-38之间,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60-80之间,投食、供水等方面与夏季一样。蝎子-饲养注意事项人工养蝎是一项细心加耐心的工作,蝎场管理的好坏与养蝎成功的可能性大小有很大关系。人工养蝎当今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在养殖上应有一套较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记录,不断总结经验,如每天定时下蝎场观察蝎活动,并记录蝎子的捕食、饮水、蜕皮、产仔、病虫害及死亡等详细情况。注意气温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定期定时投放食料,对伤、弱、病蝎做到及时处理。重视蝎场卫生,经常打扫蝎粪和残食,保持水池的清洁,让蝎始终有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总之,人工养蝎是一个很有技术性的特种养殖项目,了解并掌握蝎子的生活习性及活动规律是养好 蝎的重要条件。另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观察、多记录、多想办法。 只要发挥优势、互利互补,相信人工养蝎的成功率定会大有增加。 蝎子-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1、斑霉病 又称蝎虱病,多发生于68月,常因环境潮湿、空气湿度大,以及食物发生霉变等所致,致病菌多为绿霉真菌。感染的钳蝎,前期胸腹板部和前腹部常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点状霉斑并逐渐扩大成片;继而蝎子食欲减退,停止生长;后期行动呆滞,终因拒食而死亡。解剖可见体内充满绿色霉状菌丝集结而成的菌块。防治:预防为主,并适当调节空气湿度,根除病原。食盘、水盘经常洗刷,消除霉变食物;用1%2%福尔马林或0.1%高锰酸钾水溶液对养殖区消毒;病蝎要隔离治疗,死蝎应及时捡出焚烧;病蝎用土霉素18或氯霉素1g或长效磺胺11.5g与配合饲料1000g拌匀饲喂,直至痊愈。2、黑腐病又称体腐病,一般全年均可发生,病程短,死亡率高。主要因饲喂腐败饲料、污秽饮水或误食黑腐病病蝎尸体感染黑霉真菌而发病。病蝎前期腹部肿胀,呈黑色,很少活动,食欲减退;继而前腹部出现黑色腐病型溃疡灶,手压可流出黑色粘液,最终死亡。防治:保持饲料和饮水新鲜;定期用1%2%的福尔马林水溶液对养殖区消毒;病蝎应隔离治疗,死蝎捡出焚烧;病蝎可用食母生1g、红霉素0.5g或小苏打2.5g、磺胺片0.5g或大黄苏打2.5g、土霉素0.5g与配合饲料500g拌匀,喂至病愈;可用中草药五倍子,每千克体重日用量0.20.5g,对病蝎进行治疗。3、半身不遂又称拖尾病,常发生于夏末、秋初空气潮湿期,由于长期饲喂高脂肪饲料,使蝎体内脂肪大量堆积而致。病蝎躯体光亮,肢节隆大,行动艰难迟缓,口器内有红色似分泌液的脂性粘液,发病510天后开始死亡。防治:不喂或少喂脂肪含量高的饲料;适当调节环境温度和湿度;治疗可采取绝食35天或用大黄苏打片3克、麸皮(炒香)50g、水60g,拌匀饲喂至痊愈。4、腹胀病常发生于早春和秋季阴雨连绵时期,因温度偏低,蝎体受凉而导致消化不良所致。病蝎肚大青筋,反应迟钝,食欲不振,发病后1015天开始死亡。防治:保持养殖温度为2539;病蝎可用多酶片及食母生各18、磺胺片0.1g、配合饲料100g,拌匀喂至痊愈。5、蚁害蚂蚁不但与蝎争食饲料,而且蛀食蝎幼、弱、病残的个体。防治:将鸡蛋壳捣碎炒焦,撒在养殖区隔墙外四周;用骨头、糖类等诱引开后,用开水烫死。 您已经评价过!一、蝎窝环境条件要求 1.土壤的酸碱度蝎对土壤的酸碱度反应比较敏感。要求土壤以中性为宜,pH值在7左右,一般不超过8,不低于6。 2.土质土壤的质地直接影响土壤温、湿度,蝎栖居的土壤以壤土、沙壤土为宜。壤土、沙壤土渗透性好,保水保温,抗旱抗涝,环境稳定,容易调节窝内湿度及通风状况。 3其他 (1)全年均能满足蝎各生长发育时期对温、湿度的要求,并能方便地满足取食。 (2)能避开天敌,便于逃脱。 (3)能安全度过一年中的几个不安全期,如严冬、酷夏、暴雨、恶旱、狂风等。 二、蝎窝基本结构 天然蝎窝的基本结构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 1盖面一般为石板,或为一大石的延伸部分。蝎往往倚石或石板建窝,所以石板自然成为盖面。有时,掀开盖面,目口可发现居于其中的蝎。盖面一般厚度为35厘米,能遮蔽蝎窝、采暖,保持窝室内温度。蝎往往选择在深色石块下栖居,以增强吸热保温能力。 2进出口及进出通道进出口往往开口较平,甚至略微向下,以防止雨水灌入窝内,影响生长发育。一般蝎窝的进出口比较隐蔽,或被石块遮挡不能直接看见,或被草丛、泥石掩饰。进出口后面,有一个几厘米甚至更长一些的进出通道,通向蝎居窝室。进出通道可为石壁,也可以上面是石壁,其他几面为硬土壁,这要看整个蝎窝是在石缝里还是在石块下而定。 3窝室及繁殖室这是蝎窝的核心部分。窝室是成蝎在非繁殖期栖居的地方,它的大小往往随蝎大小而异,以恰能容身为度。与进出通道一样,可为石缝,也可为土室。 繁殖期的母蝎常在土壤部分进行拓展,挖出或重新选择一个较大的空间,即繁殖室,为体型大小的45倍。 4小窝室与窝室及繁殖室相通,有一些很小的缝隙,这便是小窝室,专供成熟前的小蝎居住。小窝室大小不一,小的只有05厘米左右宽。 5冬蛰通道从窝室区向下,有一条通道,长3050厘米,这便是冬蛰通道。当严冬到来时,上层温度低于10,则蝎沿此通道下行,来到冬蛰室,进行冬眠。来年起蛰后再由通道上行。 6冬蛰室在冬蛰通道的末端有一窝室,称冬蛰室,专供蝎冬眠所用。冬蛰室比窝室大,但比繁殖室小,蝎进入以后可以蜷曲冬眠。 三、蝎窝的人工建造 1材料 (1)核心材料:瓦片、砖头、石头、水泥定制的带孔板材以及其他材料(如鸡蛋蛋托)。这些材料堆在一起或按一定方式码在一起时,要形成多孔隙,便于蝎栖息。 (2)辅助材料:窝土(又称池土或饲养土)、细沙。 2材料的处理 (1)核心材料:用来做蝎窝的核心材料必须先用清水洗刷干净,除去瓦片的泥沙、异物,然后放在1的盐水中浸泡1小时或放在0.1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0分钟,以清除混在材料上的病菌和寄生虫,最后再放入自来水或冷开水中浸泡,待材料湿透之后取出待用。用药水浸泡过的材料不要放在阳光下暴晒,因为过于干燥的材料不宜保湿。用蛋托代替瓦片等制作蝎窝,它不但轻便、成本低,而且易于保湿和通风,蛋托中半圆形的凹陷成为天然的蝎窝。 (2)窝土:建造蝎窝时,其底部必须铺上泥土(通称池土或窝土或饲养土)。泥土可选用红泥。如果用沙土作窝土,在湿润的情况下,蝎子爬动时泥虽然不粘足,但难以保湿。以红泥作窝土,保湿性能好,但潮湿时会发生粘足现象。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可在土表铺上薄薄的一层细沙。要挖取地下1米深的红泥,因为这样的红泥污染少。下池前除去泥中的粗沙石块和其他杂物,调节好红泥的湿度(含水量70左右),装填在池中的厚度约5厘米。 (3)细沙:细沙要筛选,然后用沸水冲洗干净并晾干后才能使用。不能使用粗大的沙粒、不清洁的沙粒,因为粗沙会损伤蝎子的皮肤,不清洁的沙会带来病虫害。 3人工蝎窝的建造这里只介绍一般情况。后面涉及某些特殊蝎窝的建造,另行介绍。(1)红泥放入池中后要擂实擂平,这样不但利于蝎子活动,还可以防止黄粉虫、蚯蚓或地鳖虫等钻入土中,使蝎难于捕食。此外,红泥擂实之后还利于保持窝土的湿度。窝土一般一年更换1次。但当发生蝎子连续大批死亡,可能发生传染病或残留的农药中毒或窝土发霉变臭、土中有大量的蚂蚁、螨虫肘则应该更换窝泥。同时,更换瓦片等,进行彻底消毒。 (2)红泥上铺一层薄细沙。细沙易被残食、粪便污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