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预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1页
提高预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2页
提高预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3页
提高预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4页
提高预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高预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课题主持人:王成梅一、问题提出的背景1、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说,预习是学好语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低估和轻视了课前预习的重大意义,认为小学生已有知识少能力低,于是,布置预习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无非就是让学生回家把课文读两遍,让家长签个字而已;还有一些“预习无用论”的教师,因为自己认识不足,指导不力,耐心欠佳,简易地搞了几次“试验”后,就肤浅地总结出“小学生预不预习一个样”的谬论来,结果将预习新课这一环节干脆就从教学过程中省略了。皮亚杰认为:当一个人对新的学习有所准备时,那时他的能力和兴趣已发展到把新的学习当成他前进的下一步骤。教师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预习,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后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才会乐此不疲,学而不厌,教师才能驾轻就熟,发挥极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倡导自主学习,提出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问题提出的必要性我国的古代教育家孔子的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的习惯”,以及很多学校,很多教育杂志,报纸上发表的论文,尤其是国内外有关学习方法论的专著很多,但这些都是在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更新,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运用,挖掘学生潜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希望能取得行之有效的成果。二、研究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完善预习后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在所任班里进行相关学习习惯的调查分析。 文献法:查阅文献资料,学习领会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 跟踪法:选择班、小组、个体学生进行相关跟踪,有什么变化,不断加以巩固或调整。对比法:选择一定量的学生,实行不同的学习习惯要求,通过一定时间的对比,然后确定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一) 准备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0月) 1、发放调查问卷。学生预习现状的调查及分析(1、 调查的问卷和收集的数据,括号内为收回问卷统计后的数据。)1你在学习新课前预习吗?A 要预习(38)B 不预习(44)C 偶尔预习(18)2你为什么要预习?A. 老师要求(74%)B. 家长要求(23)C. 我自己的学习习惯(3)3.你为什么不预习?(可多选)A. 老师没布置(86)B. 老师不检查(86)C. 不知道怎样预习(74)D. 不想预习(8)4你觉得预习重要吗?A. 重要(86)B. 有点重要(10)C. 不知道(4)5.你认为预习对你的学习帮助大吗?A. 很大(83)B. 一般(10)C. 没有帮助(7)6你都怎样预习?(可多选)A. 朗读课文(86)B. 勾画字词(36)C. 查资料,工具书(36)D. 批注、提问(32)E. 不知道(9)7.你认为预习需要老师指导吗?A. 需要(56)B. 不需要老师指导(62)8.你在预习时认真吗?A. 认真(28)B. 为完成任务(55)C. 一般(17) 2、问卷分析:(一) 三、四年级学生对预习的期望较高,86的学生认为预习重要,83的学生认为对学习有帮助,反映出学生想通过预习来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二) 偶尔预习的和不预习占了62,认真预习的只占15,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预习的不多,说明学生的重视不够。(三) 老师的有效指导不佳,监督力度不够。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预习不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学生不预习的原因老师的因素占了7488。(四) 预习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就是朗读课文,勾画字词,查字典。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没有真正认识到预习对他们学习的重要性。在实际的调查和教学实践中了解到,老师布置课前预习后,学生对此并不重视,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还要讲,预习不预习关系不大,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课前预习是在白白浪费时间。有的学生则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有的则虽说课文读了四、五遍,可在课堂上读课文仍读不通顺,抄写生字时仍错误百出。预习效果不佳,还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可以说不会预习的人就是不会学习的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会学习的人,将会成为新一代的文盲。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有效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会终身受益。 3、制定方案。在调查研究、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搜集资料信息,组织课题论证,制订课题方案。(二)实施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9月)学生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求的层次水平也应有所不同。要想获得良好的预习效果,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预习时该做哪些事。任务越明确,预习的效果越好。(附表一)三、四年级学生预习层次反馈表(表一)课题 : 作者 1.预习时,我读了 遍课文,是读给 (签名)听的。2.课文生字词摘录: 3.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最喜欢的人、事或句子(理由): 5.我的疑问: 6.我了解到的相关课外信息: 很明显,这份预习反馈表的设计是有层次性的,打为必做题,其余为选做题。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明确学生预习的任务,大大提高了三、四年级学生的预习效果三、四年级学生预习选择反馈表(表二)课题类型我选择的预习方法是_,下列是我的预习成果:1、2、3、从调查表中提取的实验数据(附表三):中年级学生预习情况调查(表三)项目达成基本达成未达成预习的普遍度:(是否有课前预习要求)91%9%预习的重视度:(课前预习的态度)54% 36%10%预习的反馈度:(老师是否检查预习情况)54%24%22%预习的支持度:(课前预习是否有必要)88%12%以上数据显示,本校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91%的学生能自觉进行预习。36%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能经常地、独立地预习新课内容;88%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较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但从调查表第2题“你的语文预习作业通常包括哪些内容?”的答案里却反映出,只完成前面四项就算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占到调查总数的54%,足足有一半人。同时,多数教师和学生,对于预习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没有科学充分的认识,导致他们忽略或根本就不屑于去做这项工作,使预习成为一种形式或口号。三、四年级中年级预习作业设计(表四)姓名班级课题:_ 课文类型:_根据课文类型,我选择的预习方式是:以下是我的预习收获(为必做题,其余可以选做):1.预习时,我读了 遍课文,是读给 (签名)听的。2.我摘录的生字词: 3.我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喜欢课文中的人、事或句子(原因): 5.我的疑问: 6.我搜集到的相关课外知识: 教师的鉴定(等级):_ 日期:_ 这样的预习作业设计既考虑到了学生认知能力、知识水平的差异,同时也体现了不同课文类型的不同预习方法。在设计上,兼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切实落实了课外知识的积累。在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预习后,教师对预习情况进行等级鉴定(等级包括优秀、良好、及格、需努力),制定了检查和反馈机制,才能使预习作业落到实处。中年级有效预习策略(语文)研究课题组成果(表五)预习的普遍度预习的重视度预习的反馈度预习的支持度实验前94646498%实验后9993100100%通过实验后,我们看到,预习的普遍度,重视度,反馈度,支持度非常明显地比实验前高出很多。实验初见成效。当然,不同体裁的文章,预习步骤略有不同。例如,碰到名家名篇,则要求增加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的收集;古诗古文则要求了解诗人的风格、时代及有关著名诗句;一般写事类的文章,则要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状物抒情类的文章,则要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抒发什么情感。5、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实验研究,对学生的综合表现,我们对任课教师作了调查,教师们普遍反映实验班学生素质要较对比班好得多。主要表现在:班风正、学风浓、学生之间团结互助,文明相处,打架骂人现象消失了。课堂上,学生胆子大了,积极参与,爱发言,敢说,也会说了,经常有独到的见解。学生变得好学了.(三)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整理有关资料,对课题的实施与经验进行全面汇总与总结,形成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与实验报告。汇总课题成果材料。(四)、应对策略建议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有具体的要求,具体的目标,具体的内容,有针对性。1.对朗读的要求读课文,可以明确让学生读多少遍,标出自然段,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课文和段落可以让学生先行背诵,如诗歌(古诗、现代诗)可让学生熟读成诵。读题目和提示,明确题目和课文内容的关系。读课后练习,思考某些自己可以处理的问题。把能够做的用铅笔答出来,或在课文中勾画出来。2.对字词学习的要求字词要查工具书。明确要抄写的字词。如预习课文时摘抄15个好词,5个佳句在积累本上。造句或仿写。如有些课文中的关联词、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让学生找出来仿写或造句。3.对查阅资料的要求要查找的具体内容,作者,背景资料,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查找的途径和方法,如书籍的名称、网址;对资料的记录整理分析等。4.质疑提问的要求老师可以准备些问题,或要求学生就预习课文后提出自己的有价值的问题,如对课题质疑、对内容质疑、对课文人物质疑。还有哪些不懂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等。5.勾画批注的要求需要勾画哪些字词、句段,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段。分别用不同符号画出,你读懂了什么?从课文哪些段落读懂的?批注在旁边。你从课文中体会到什么?还有哪些没读懂?做好简单的批注笔记等等。二、加强管理养成习惯培养习惯做到这一步,教师让学生预习后必须认真考查,如,对生字、词语的考查,通过默一默,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课堂上的资源,对考查结果优秀的学生及时表扬和奖励,奖励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必进行操练,并把他们的预习本拿出来展示。让那些不会预习的同学学习,让他们逐步学会预习。教师还要把预习方法向课外阅读渗透,通过不断的操练,培养学生自己能读书,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关键点是要加强监督、管理,长期坚持,使之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首先一定要形成作业机制,做到有课必预,有预必查,有查必严。这是有效预习的必要保证。其次要及时了解学生预习对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有针对的调整预习安排,能保证预习的有效性,科学性。然后可以分层布置预习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预习中找到自己能够做的事,找到自己的乐趣。最后应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可以采用口头表扬、发小红花、书面批语等,做到不断评价鼓励学生。一月一小比,一学期一大比多,做正面引导,多激励,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逐渐养成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教师的教学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不教”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预习习惯的形成,不仅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背的能力,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信息收集与选择能力,认识、理解、概括、联想等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升。如果学生人人都能主动课前预习,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那么这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学习型团体。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班级的和谐文化建设,对于终生学习理念的贯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每次预习除了一些常规要求之外,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裁丰富,除了一般的记叙文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及科普文章等等。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预习,在此可以提供几种预习的好方法:扫除障碍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扫清学习障碍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学生具有学习的自觉性,有意识地去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现在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既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还能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同时还品尝到独立学习的乐趣,可谓“一举多得”。圈点划号法也称符号标注法。阅读教材时,用一套能代表某方面的理解意义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来帮助阅读,并把读、想、记三个环节结合起来。习题试解法即通过试解教材(可以是某一节或某一章的)后的思考练习题以达到初步理解内容的预习方法。如教材后附的思考练习题,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中要点和重点的揭示,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时内容的具体指导。苏教版不少课文后有针对性的理解课文的习题,通过试解课后习题,可使预习更具有针对性。 探索尝试法:即边探索边阅读,或者边读边练习的预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