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创作风格的成因.doc_第1页
川端康成的创作风格的成因.doc_第2页
川端康成的创作风格的成因.doc_第3页
川端康成的创作风格的成因.doc_第4页
川端康成的创作风格的成因.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川端康成的创作风格的成因刘小翠 丽水市缙云县水南小学 邮编:321400摘要: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始终贯穿着悲与美的交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将本国古典主义文化传统和优秀外来文化相兼容,他的小说中有浓厚的“物哀色彩”和“死亡意识”,作品始终贯穿着悲与美的交织。创作风格主要受到身世家庭、佛教禅宗思想、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关键词:创作风格 死亡情结 文化 禅宗思想第一级:身世背景和文化修养的影响一、川端康成的文学中,死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他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是与死亡联系着。如在雪国中有这样几处关于死亡的描写:行男之死,秋虫之死,叶子之死。这三者之间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安静得感觉不到一丝悲伤。首先,行男之死,文中连一句直接描写都没有,只是从叶子的口里得知他将死去,随后,他也就这么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死去。第二,秋虫之死。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有些飞蛾,看起来老贴在纱窗上,其实是已经死掉了。有的像枯叶似的飘散,也有的打在墙壁上落下来。岛村把它们放在手上,心想:为什么会生得这么美呢?秋虫的生命虽然很渺小,但生命本身是美丽的。它们在悄然无声中死去,虽惊不起一丝波澜,但也无失为一种静美。第三,叶子之死:叶子是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坠楼而死,这个短短坠落的瞬间,川端却写得极其详细。叶子在坠楼的瞬间僵直了的身体在半空中落下,变得柔软了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这也是生死转换的一瞬间,所以生与死仿佛也停歇了。然而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叶子在转化为新的生命,在这个肉体生命消失的同时她的新生命也诞生了。岛村目睹了这一切之后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象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倾泻下来。这仿佛是岛村在悲伤之后,看清了一切,银河是巨大的宇宙生命,叶子的生命融入了宇宙,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渺小,死亡,是永恒必然的,它是生命本身的过程。在川端康成眼里,生命与死亡同样的美丽,既是对生命的礼赞,又是对死亡的歌颂,反映了一种自然的美。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死亡情结除了如雪国那样对死亡充满了神圣和静穆的赞美,同样充满了时间轮回和人不免一死的感叹,也充满了关于死亡意义的梦幻、沉思和哀感,包含着神秘、余情、哀伤和冷艳。例如他战后杰出的作品千只鹤、山之音等等。二、“童年的创伤性经验”对川端康成的一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的影响了川端康成的文学和现实生活。川端文学思想特征的形成,首先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川端康成刚满2岁父亲即病故,3岁时母亲也离开人世,7岁时祖母病故,后来他被寄养在姨妈家,在他10岁时姐姐也因病死去,15岁时祖父又病逝。这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使沦为孤儿的川端康成形成了所谓“孤儿的根性”。他曾在文学自传中剖析自己:“我自幼是个孤儿,受人照顾太多。许多人都宽恕过我,我自己也不曾对别人怀有恶意。”他还谈到:“我刚到东京时,我很爱看失火的场面。大地震后,我一连十天半月,天天都带着水和饼干,到处游逛灾后的遗迹,脸都晒黑了。我想去的不是欧美,而是东方的灭亡的国家,或许我是个亡国奴。再没有什么人间的形象,比地震时逃亡者那源源不断的行列,更能刺激我的心。我迷恋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不欣赏托尔斯泰。可能是由于我是个孤儿,是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哀伤的、漂泊的思绪缠绵不断。”从川端康成的自述中可以看出“孤儿根性”使他的性格具有了“无怨无恨”的孩童般的稚朴、明亮的一面,又使他的性格具有了“亡国奴”般的痛苦和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同命相连等伤感、阴暗的一面。 三、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血肉相连般地融化在他的人生观及文学思想中。他在文学自传中写道:“早在十五年前,我脑子里就已构思了一部题为东方之歌的作品,又想把它写成天鹅之歌。用我的风格,去歌颂东方古典的虚幻。也许我没能写出来就死去,不过我一直想写它,只有这点我希望能够得到理解。”川端康成把“佛典”看作“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学,把它当作文学的幻想来敬重”,是别具慧眼,有其自我认定的含义的。在佛教看来,“人生是苦的,人生是一切苦恼的总合。但当人们认识到佛教的真理,了悟人生的真谛,就会进入一种烦恼灭尽,常乐我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入灭或“涅磐”的光明前景和理想境界。”(注:杨曾文:佛教的起源 ,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年版。)川端康成以此为自己的创作宗旨。这一创作宗旨指导下的川端文学,是带有明显的孤儿伤感禀性和为悲哀和寂寞的人生创造理想与生的力量的川端式“佛典”文学特征。童年的创伤性经验对川端康成的一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的影响了川端康成的文学和现实生活。第二级: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从其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弥漫的东方宿命色彩与轮回观念。川端康成说:我是在强烈的佛教气氛中成长的。他在继承日本古典传统的物哀精神的同时,也受到了佛教禅宗生-灭-生的无常思想的影响。(一)、崇尚无,在穷极的无中凝视无常世界的实相他所崇尚的无,或曰空,不是指什么都没有的状态,而是以无是最大的有,无是产生有的精神本质,是所有生命的源泉。所以他感叹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轮回转世的教诲交织出的童话故事般的梦境更丰富多彩。(二)、认为生存与虚无都是具有意义的虚无作为精神最高悬浮状态,是主体对一切艺术存在的怀疑和否定,是精神无限可能性对于客观现实性的介入和改造,也是精神对现实的功利和概念顽强拒绝的审美活动。这里,川端康成没有把死视作人的终点,而是起点;他试图将一切都归于虚无,这种虚无即是死亡的美,从这种物的死灭中才能更深地体会到心的深邃,即在无中充满心,在无表现中以心传心,因此他强调要寻求闲寂的内省世界,保持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以顿悟成佛,达到西方净土的永生。(三)、“空诸一切”的审美境界从审美角度来说,川端康成夸大了宿命论和神秘力量,遁入了空洞的玄思和情感的迷幻,怀疑否定了世界的现实性及存在的价值,以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创造出了一个正是体悟到了这种生死不灭,才导致川端康成在心理上更加迷恋死亡,在小说创作中偏爱描写和表现死亡,最终揭示出死亡的神秘意义和深刻内涵,赋予了它诗意的阐释和丰蕴的美学意义。在东方死的观念中,生和死是在同一个变化的过程,方生方死,生命是在不断的转换的。在这种轮回转生的学说中淡化了生与死的界限。所以川端康成笔下所描写的死亡只是生命的转化,如蝴蝶破茧时,那么的安详美丽。在他看来,死亡是具有美学性质和神秘的诗意内涵的。在川端康成的思维逻辑里,死亡是对精神家园的回溯,是对美的极致的归返,更是对生命状态的复归,这样才促成了他潜意识和意识之间对死亡赋予了美学的意义,予以诗意的眼光来阐释和对待,凸显出对死亡的迷恋情结。伊豆的舞女充分体现了川端式的“佛典”文学特征。日本学者伊藤整在评论伊豆的舞女时,曾有过精辟的阐述:“反复读一下伊豆的舞女可以随处发现这篇作品同川端今天的创作在脉搏上是相通的。可以说这相通之处在伊豆的舞女中只是处在不引人注目的角落。不用说,读作品时,虽然在这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获得一次又一次真正的感动而深入了下去,但掩卷时获得的总的感动不是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获得的,而是构成这篇作品骨骼的情节和情景的甜蜜性,是青春的抒情。残忍的不回避的目光不漏过丑恶的全过程,在最后的目的地,一定要抓住纯洁和美。川端这一创作精神,游弋在贯穿始终的抒情气氛中,因而被深藏在作品的内部。”第三级:日本的传统文化的影响1、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日本,形成了以“浪漫的物哀、幽玄、风雅”三者相通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他的“物哀色彩”是很浓重的,它包含了悲哀和同情的意味。他在创作中赋予人物悲剧的情调,创作出感动人心的美的艺术形象。在作品千只鹤中,里面对茶道和茶具有很多的描写。在太田夫人去世之后,文子把母亲遗留下来的陶罐送给了菊治,后来又把它摔碎,独自在那里悲泣。文子经常的睹物伤情,看见陶罐茶具之类的东西就会想到死去的母亲,始终觉得是自己害死了母亲。对于后来自己喜欢上了菊治也感到非常的愧疚。整个小说都饱含着浓浓的哀思与凄凉。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缠,凄婉之情跃然纸上。同样在作品雪国中,当岛村第一次去雪国时,在火车上遇见了美丽可人的叶子和病情严重的行男,在这里他被叶子那真挚的情感打动,虽然不是对自己,却也深深的难以忘怀。美丽的叶子姑娘一生只当过一个人的看护,后来也没有再当过。行男死后她还是对他恋恋不忘,美好的人儿和凄惨的结局在小说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把读者的眼睛都刺得生痛,更别说在内心激起的层层惊涛骇浪。驹子同样是一位漂亮的姑娘,但是她也很可怜,为了生活走上了风尘路,当了一名艺妓,爱上了并不钟情与自己的岛村,这种情感上彼此的错位,关系的相互交错,徒然给文章增加了不少的哀思,那种或浓或淡的悲畅溢于言表。2、再者川端康成的创作风格中“死亡意识”也是及其浓厚的。他自己也说过一句话“死亡就在我们脚边”,“无言的死,就是无尽的生”。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我们随处可见什么誓死效忠天皇,不成功便成仁的思想。他们把死看的很淡很轻,几乎达到超脱的境界。川端康成也是把死看的很轻很轻,以至于后来自己走上了这条不归之路。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描写死亡的现象。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他对生与死、美与悲、人生轮回的佛禅观点和看法。川端康成的这种死亡意识很大程度上受到身世背景和文化修养的影响。幼年时候,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继亡故,少年时期,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赫然长逝,这种内心的创伤遗留终生,让他从小就养成了孤独、感伤的个性,以至于觉得对于人世间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他在宗教信仰上很尊崇佛教教义,他把死看做是最高的艺术,那是美得一种表现,即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他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与人物的死亡联系在一起的。第四级:外来优秀文化的影响(1)回顾他的创作的全过程可以发现,他从追求西方新潮开始,到回归传统终结,在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坐标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运用民族审美习惯,挖掘日本文化最深层的东西和西方文化最广泛的东西,并使之汇合,形成川端文学之美。也就是说:他适时的把握了西方文学的现代意识和技巧,同时又重估了日本传统的价值和现代意义,调整传统与现代的纷繁复杂的关系,使之从对立走向调和和融合,从而使川端文学既具有特殊性、民族性又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意义。用川端本人的话来说:“既是日本的,也是东方的,同时又是西方的。”可以说,他这种创造性的影响超出了日本的范围,也不仅限于艺术性方面,这一点对促进人们重新审视东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性。(2)他为日本文学的发展、为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那是一种颓废的至美,一种空灵虚无的至境。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自杀,在临终送往医院急救的时候他只对司机说了句“路这么挤,真辛苦你了。”可见他把死看的那么的自然,没有丝毫的恐惧。他的这种超脱的思想境界,也为他文学作品悲与美奠定了深厚的基调。川端康成就是在聚集前人深厚文化底蕴再加上自己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学习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创作写作风格。长叶特克林谈川端康成受奖的理由时肯定他“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的和合乎逻辑的文化意识。在架起东西方精神文化的桥梁方面作出了贡献。精巧的表现了具有纤细感性的日本人的心灵精髓。”结论:对川端康成的了解很片面,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对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是知之不多,在这段时间对他的简要了解中深刻的明白了一个人要想成长,必须得兼容并包,不管是思想还是文化。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还会加重对川端康成的了解以及他写作风格的探讨,以上就是我对川端文学风格和他的死亡情结成因浅析。致谢:本论文设计在自考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阮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参考文献:雪国, 川端康成著,叶渭渠、唐月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 弗洛伊德著,杨绍刚译. 九州图书出版社, 2003. 论川端康成的童年经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付红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