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物质、意识和实践(一) 教学重点 第一节重点讲授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通过对唯物论物质观的历史发展与演变的分析,说明人类对世界的本质问题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是“总和中的抽象”的产物,只能是物质的共性的概括,区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与朴素唯物论、形而上学唯物论物质观的同异。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础上把握物质的根本属性,特别是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对于时间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从学生的思维和理解的情况看,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离、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二节主要讲授意识产生的根源、本质与作用。第三节重点讲授人通过实践把握物质世界。第四节应该作为本章的结论讲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最后的逻辑归结得出的结论。(二) 教学难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既是出发点,也是理论难点。掌握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物质的本质、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的讲授,再展开对意识的产生和作用的诠释,从理论的逻辑上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通过第三节了解人类通过实践环节与物质世界相联系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第二章的教学难点相对集中在第一节对物质的概念、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和时空的绝对与相对的原理的把握上。讲授的过程应该结合科学发展的新材料要展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唯物论一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原理,是唯物论这栋大厦的基石,对这个原理的理解,关系到我们对后面一连串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唯物论和唯心论有各种不同的回答。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一元论都认为:世界是统一的,本原只有一个。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论的一元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论的一元论。唯心论的一元论又有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之分,客观唯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客体精神(各种宗教,黑格尔哲学等等)主观唯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主观精神,如“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两个,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两者并行不悖,互不干扰。企图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走第三条哲学路线。其哲学的不彻底性最终倒向唯心论。多元论认为:世界是不统一的,本原有多个。比如波谱哲学就提出世界本原有三个:物质是世界本原1,意识是世界本原2,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世界本原3。可见,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只承认世界是统一的是不够的,还不能区分是唯物论或唯心论,世界统一于什么?唯物论与唯心论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一 物质范畴的历史演变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是历史上一切唯物论的共同结论,但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和解释却各不相同。 1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论以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水平低下、人的智力和抽象能力低下为基础,朴素的唯物论物质观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流动的水”(泰勒斯)、“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阴阳五行说”(中国古代)这一时期对物质的理解:一种或几种具体的事物。把世界理解成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是正确的,但将共同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具体事物,不仅牵强附会,而且也不科学,从直观上都无法让人信服。 2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的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物质观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科学从宗教神学奴役下解放出来为基础的,有: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律”、康德的“星云假说”提供了科学材料。物质观上的重要标志:原子论它以近代自然科学的理论与哲学结合起来,相对古代朴素唯物论是一个进步,但把自然科学发展到某一程度的认识绝对化了,原子成为构成物质的最后单位,具有不可入性(不可分)。缺点:将哲学与自然科学等同起来,将自然科学的个别等同哲学的一般,将自然科学的相对等同哲学的绝对,用个性取代共性。当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原子又可分为中子与质子时,这种物质观就受到科学的质疑和唯心论的攻击和挑战:物质消失了,唯物论完蛋了。显然,把物质理解成具体事物或等同自然科学的概念都是不科学的。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在自然科学又有三大突破(三大发现)的基础上产生的,在马恩年代,资本主义矛盾进一步激化,又有前人丰富的思想材料,马恩完成了思想上的变革,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总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也就是说,哲学的物质概念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共性,从“总和”中概括出来的普遍本质,是纯粹的科学抽象,归结为某一具体事物或物质某一层次都是不科学的。恩格斯在这里指出了概括哲学物质观的方法,但物质到底应该怎样概括,他没有提到。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现代物理学电子与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把“总和中的抽象”概括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含义:*物质是客观实在,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了,对象都先于你而独立存在。(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总和中抽象出来能概括一切现存事物的,就是它们都是客观实在。不是任何有形有体的东西。 黄山 (奇特) 黄河(日夜咆哮) 华山 (险峻) 长江(滚滚东流) 泰山 (雄伟)抽象山 大海(浊浪排空)抽象水 越秀山(秀丽) 溪流(缓缓跳动) 白云山(静谧) 水潭(水平如镜) 山 抽象 客观实在性 水可见,客观实在性是总和中抽象而来,经过科学抽象之后,只有一个特性,即客观实在性(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抛开了一切具体事物的形体、特性、结构,只剩下“客观实在”这一共同的本质,要依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有相当高的难度。*这种客观实在是可知的,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去感知,去认识和反映。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当时辩证唯物主义的最高成果,我们今天理解仍有较大的困难,原因在于它的高度抽象性。如前面讲到的山的概念的抽象,没有了高、险、奇、秀的特征,仍有山的特点,水的概念的抽象,没有了淡、咸、急、缓的特征,仍有水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抛开了一切具体事物的形状、结构、特点,就只剩下客观实在性,无形无体。请注意,在这里,客观实在性不等于客观实体性。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必须从下面入手:(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及一切变种划清了界限。列宁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进行概括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表明了物质的独立性、根源性、第一性。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石,只有紧扣哲学基本问题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进行概括,才是唯一科学的方法。(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与唯心可知论划清界限。列宁是从唯物论反映论可知论的立场给物质下定义的,“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我们的感觉而复写、摄影、反映”。既抛开了具体事物的形状特征等个性,又牢牢抓住了具体事物的共同本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人的意识之外,又能被人所认识。(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从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定义的联系区别出发,与旧唯物论划清了界限。列宁的物质定义一开始就表明“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把哲学的物质定义与具体科学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的概念区别开来。自然科学研究的物质:具体形态、结构属性、无限多样可变、不断发展。哲学研究的物质:具体事物的共性,高度概括抽象,具有确定性。旧唯物论在物质观上之所以受唯心论的非难,原因在于他们把自然科学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理论绝对化了,把哲学概念等同自然科学的物质定义。哲学上的物质观是与意识相对立的客观实在,是能概括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概念,是从各种存在的事物的“总和”中抽象而来的,具有永恒绝对的意义,不会伴随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个别一般 不管自然科学如何发展,都能概括在其中,因为它个性共性 是科学抽象。就象“山”的概念不会伴随某一具体相对绝对 山峰变迁而改变内容一样。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概念以自然科学的物质观为基础,进行概括抽象;自然科学的物质观以哲学的物质观为指导,两者不能相互取代。现代许多物理学家都认为,他们对物质结构层次的研究的突破,正是受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的影响。(日本的坂田昌一)。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方法论意义列宁为什么能在那个时代作出超出同代人甚至于后人如此高度抽象和科学的概括呢?他的辩证思维方法值得我们重视。*列宁进行科学抽象时,紧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即: 对立关系: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唯一性、第一性、根源性。 统一关系: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可知性(被人们的感觉所反映)抓住了哲学基本问题进行概括,就是列宁从唯物论辩证法角度思考的特点。在本体论的范畴,物质与精神是对立的,超出这个范畴,两者的对立就是相对的。*列宁进行科学抽象时,紧扣哲学物质观的理论演进与自然科学的新发现的比较来分析,即:旧唯物论物质观的缺陷与困境把自然科学的物质具体结构当作哲学的物质抽象的整体去把握。自然科学又有了新发现:电子与放射性元素进行思考,不是纯思维的产物,而是立足自然科学的实践,用联系的、发展变化的眼光,作出物质的科学抽象。*列宁进行科学抽象时,把物质一般与物质个别联系起来比较分析,淀析出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个别层次结构,从而找到了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理论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关系:哲学 自然科学 性质不同:物质抽象 物质具体 内容不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作用不同:普遍指导 具体方法 *统一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以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为基础和依据,自然科学以哲学思维为指导,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没有推翻列宁的结论,而且不断论证了列宁的客观实在性的正确性。(17、18世纪原子中的中子、质子;19世纪末电子、放射性元素;20世纪中叶质子与反质子、中子与反中子;80年代的层子、胶子等基本粒子的相继发现,不仅没有推翻列宁的物质定义,反而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论证了列宁定义的正确性。资料分析:“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二 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1 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不了解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还不能说是科学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就是物质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1)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歇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没有不动不变的事物。从微观客体到宇宙天体、无机界到有机界、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离开运动任何物质形态都不能被人们所认识。我们谈到某一事物时,总是指的它的特定形式的运动状态。 相对机械运动没有位移, 讲台: 内部有物理运动(温度变化) 内部有化学反应(分子运动)即使机械运动,也有参考系的问题,相对我们没有位移,如果从太阳上看,则有跟着地球进行自转运动。我们说某物没有运动,指的是没有进行某一形式的运动,而且是相对某一参考系而言。我们坐在位置上,就讲台作为参考系而言,没有位移;但同学们的体内进行物理(温度)、化学(消化)、生物(新陈代谢)、思维等运动。我国古人对物质运动有许多辩证的看法:“一切皆流,无物常在。”古希腊:“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等等。这些看法都是正确的,但都表现出朴素性、猜测性。机械唯物论者往往把运动仅仅理解成位置移动,因此是不科学的。机械唯物论的运动观之所以是错误的,就在于他们不能从事物内部去理解运动的根源,不能把运动看作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的观点,运动必须有它的物质承担者,(运动变化的主体或载体):机械运动宏观物体的位置移动(载体是宏观物体)化学运动分子的分解与化合(载体是分子)物理运动电子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载体是电子)生物运动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载体是生命体)社会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思维运动人脑的活动过程(载体是人脑)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无非两种情况:*主观唯心论的“心动论”(佛教、王阳明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贝克莱的“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论的“理动论”(基督教、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运动)正确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必须与机械唯物论、主客观唯心论划清界限。(2)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但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两种情况:*事物处于相对平衡的静止状态,如楼与楼之间,山与山之间等。*事物处于量变保持质的稳定阶段。 相对静止的意义相对静止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并非绝对不运动,而是此时此地此条件下没有进行某一种特定形式的运动,显出相对平衡或量变的情况。中国古代王船山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动中有静,静中见动。由于受“中庸之道”的影响,中国人很推崇“守静”的思想,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等,但不能把静止理解成消极被动的因素,只是古人认为渐进强于剧烈的运动。 理解相对静止,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的基础。事物处于相对静止中,才有稳定的状态和确定的性质如果万事万物都瞬息万变,事物就无法存在无法发展,也无法认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庄惠之争:庄子是著名的思想家,也是相对主义者。他与惠子出游时,看见鱼在水中游动,两人有一段对话,由于暗含玄机,留下了千古的话题。 庄子:鱼在水中游,很快乐呀。 惠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 庄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 惠子:我不是你,故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很快乐,你不是鱼, 又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庄子:你不是我,不知道我是否知道鱼很快乐,正因为如此, 你又怎能肯定我不知道鱼很快乐?在庄子看来,你、我、鱼之间是没有确定的界限的,也没有确定的是非标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与死、梦与醒都没有界限。从庄子梦蝶的故事,可以更清楚看到这一点。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不仅不能存在,而且也不能被认识。我们认识事物,就在于它们能相互区别,桌子、椅子、书本都因为它们的确定形态我们才能认识。倘若它们都瞬息万变,没有确定的性质与形态,我们如何根据它们的性质与形态去区别它们?*相对静止使事物有量的积累,为质变做准备。任何事物在自身存在时期,都有量变的两大意义,其一是为抵抗旧事物的复辟提供条件,使之完善自身,发展自身。其二是为向更高级阶段发展奠定基础。比如我们在大学学习,必须经过小学中学这些阶段的量的积累。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存在、运动和发展。划清两条界限:形而上学的观点,夸大静止的绝对性,否认运动的绝对性。只承认非此即彼,不承认亦此亦彼。看不到事物的运动与发展。中国的成语“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都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相对主义的观点,夸大静止的相对性,抹杀事物之间的界限和差别。除了中国古代的庄子,还有古希腊的克拉底鲁,他是赫拉克利特的学生,但把赫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发挥成“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河流不断地流动,没有相对静止,都是绝对运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谈到静止,必须是此时此刻此条件下没有做什么运动,即有相对性、条件性。我们说相对静止,并非不运动,相对平衡与量变,都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普遍的,是物质的存在方式;静止是特殊的。正如恩格斯说“个别运动趋向平衡,整体运动又打破平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和特殊情况。*运动与物质存在一样,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客观事物的千变万化都是物质运动的转化形式。静止是事物处于不显著的运动阶段,严格说来也是运动。剧烈运动或不显著的运动贯穿无时无刻发展的全过程,平衡与量变只是暂时的,必然被打破。 掌握科学的运动观,有助于我们理解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稳定相对静止阶段,为社会主义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前提条件。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制度,经常处于改革和变化中,但也有相对稳定阶段,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就有相对稳定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稳定是有条件的,生产力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环境才安定,才能实现稳定。如果人们的温饱问题没解决,物价上涨,社会的长治久安就成问题,也就没有稳定,更没有质变的发展。运动存在于相对静止中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稳定中求发展,量变引起质变。静止中包含运动改革的条件下才能保持社会稳定,一大二公,穷过渡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影响社会主义的发展。2 物质的存在形式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时间空间内才能进行”。任何物质的存在和发展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经历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以时间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1) 时间与空间的含义与特点*时间即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具体时间是具体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顺序和历程。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变化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一去不复返)它只有一个方向,时光不会倒流。这种特性使时间显得格外宝贵,珍惜光阴珍惜时间珍惜青春是人类的共识。“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暮,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些都是古人和今人对时间的一维性的正确看法。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具体空间是具体事物的极其运动的方向、位置、体积和形状。现实中的事物有长宽高的三维空间,也就是说空间具有三维性。平面几何中的一维性(线)、二维性(面),是经过科学抽象的理想化的。立体几何中的多维空间也不是现实中的空间。物理学上的四维空间是将时间的一维性与空间的三维性结合起来构成的。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离开物质运动就无法设想时间空间的独立存在。恩格斯指出“如果离开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只是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抽象”。但要正确理解时间空间对物质运动的依赖性,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现实生活中,时间空间给我们的感觉在直观上是与事物无关地存在着的。历史上很多自然科学家都持这种看法。牛顿认为,时间是与物质和运动无关的按平均速度流逝的。数学家魏尔则认为,空间象盒子或旅馆,物质象旅客,物质可以象旅客住入旅馆似的进入空间,也可以象旅客似的离开空间。我们设想一下,你每天24小时,抓紧时间认真学习与不珍惜时间它都一样流逝着。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时间空间对物质运动的依赖性呢?马恩与列宁都有对时间空间辩证唯物的看法,但从自然科学上加以论证是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完成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时间空间,与其运动速度成反比:具体事物的运动速度越快,时间变慢,空间变小。(物质运动接近光速,时间变慢,空间弯曲)具体事物的运动速度越慢,时间变快,空间变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间空间与物质分布状态成反比:物质分布越密,时间越慢,空间弯曲率越大。 物质分布越稀,时间越快,空间弯曲率越小。当有人要求爱因斯坦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深奥的相对论理论时,爱因斯坦说,相对论的要点是:从前人们假设由于某种奇迹发生,西安市中一切有形物突然消失了,而时间、空间仍然存在着,而我的相对论认为,空间、时间是和一切有形物同时消失的。从他的谈话可见,他用假设的逻辑命题,明确表述深刻了相对论和科学的时空观的根本内容:时空对物质运动的依赖性。物质运动是时间空间的本质辩证地理解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必须注意时空是物质运动的条件,物质运动是时间空间的本质。*物质运动是时间空间度量的尺度。时间: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来度量; 月月亮围绕地球运动一周来度量; 日地球自转一周为度量; 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1秒钟是以钟表振荡一次的频率为度量的。可见,离开物质运动,无法计算时间。空间:宇宙天体光速(光的运动速度) 宏观物体公里、米、分米(尺子量距离,物质运动计量) 微观世界电磁波;离开物质运动,亦无法计算空间。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具体事物都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经历一定的时间,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从感性形式上,我们都可以感知到。微观物质虽然我们很难直接感知到它的体形,但现代物理学也向我们表明微观客体也有运动的过程和体积。任何事物无时间空间就无法存在。明天上课:无地点无具体的时间,就无法上课。(3)时间空间是有限与无限、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时间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这是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问题的结论,物质存在是无限的,绝对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也是无限的、绝对的,物质的运动只有在时间空间内才能进行,时间空间也具有无限性、绝对性。 从整个物质世界的时间来看,宇宙既无开端,也无终点,只会不断地运动,一物不断转化为另一物,能量守恒与转化生生不息,永恒不止。无论向前追溯多少个“从前”,还有无限个“从前”,无论探求多少个“将来”,也还有无限个“将来”,地球、太阳系、银河系都是有限的,但整个宇宙无始无终。从整个宇宙的空间来看,向外探索无边无际,向内探索无限可分。宇宙天体众多星球组成星系,星系组成星系团,星系团又组成超星系团。当代科学可观测的宇宙空间达100亿光年,取名为总星系。科学尚未探测的空间是无限的。自然科学提出的“宇宙膨胀说”等是从可探测的空间的意义上说的,与哲学上的空间的无限性的观点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就象哲学的客观实在性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层次的区别一样。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从客观世界的整体上看,我们知道时空是无限的,但就具体事物来说,时间、空间是有限的,相对的。这种有限性有限性首先表现为可变性。*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速度不同而改变,随物质分布状态不同而改变。 *欧几里德几何学向我们证明: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非欧几向我们证明:在宇观世界,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大于180度; 在微观世界,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小于180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证明了时空的可变性。*时间空间的测定也是可变的,在同一个参考系中“同时”的现象,在另一参考系就会变成“不同时”(时空遂道从相对论来看,有科学道理)(1) 时间空间是有限与无限、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有限中包含无限,相对中包含绝对。具体事物:空间上(结构层次)无限可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歇) 时间上无限运动变化成其它运动形式,一过程结束另一过程 又开始了,物质不灭,生生不息。可见具体事物的存在是有限的(从确定过程看),又是无限的(从发展过程看)。*无数个有限构成了无限个别事物时间上有始有终整个宇宙时间上无始无终;个别事物空间上有始有终整个宇宙空间上无边无际无限可分。资料分析:牛顿与魏尔的时空观。重点在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三 物质世界的特性1 物质世界的基本领域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状况,物质世界基本上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尚未认识的外部世界总星系之外的宇宙天体,基本粒子中比夸克更小的层次,人类的观测和研究目前尚未达到的世界。有所认识的外部世界通过实践和科学间接有所认识和观测到的,太阳系和太阳系之外可探测的宇宙天体。认识所及的外部世界宏观世界各种物质现象。人化的外部世界人化自然。人造的外部世界人类根据自然规律的认识创造出来的城市、房屋、道路、桥梁等等。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恩曾经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要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1)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证明了世界的物质多样性物质世界的物质现象是纷繁复杂无限多样的,具体事物的形态属性结构都表现出错综复杂性。*从物质层次领域的区分看:宇观世界:天体力学、天体化学、天体物理学都向人们证明了宇宙世界的物质性,既没有天堂地狱,也没有上帝神仙的存在。宏观世界: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向人们展示,动物、植物、微生物、各种化合物都是物质的第一性存在的。微观世界: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都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从物质的属性的区分看:也表现出无限多样性,固态、液态、汽态世界的物质多样性,表现在具体事物的属性、形态、结构、层次上,以及功能上的无限多样性。而这些多样性又是统一的,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2)物质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论证物质世界的统一性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自然科学是可以证明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在各自的领域证明的,从特殊的个别的角度论证的,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理解,必须上升到哲学的辩证思维才能真正把握。*作为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础的物质,必须是经过哲学思维的“总和中的抽象”,不能象朴素唯物论那样把它理解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事物,也不能象机械唯物论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当作哲学的物质概念。它必须经过哲学抽象,概括一切现存事物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为第一性的科学概念。*作为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础的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在于物质内部,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都只能从事物内部原因来说明。*作为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础的物质,是意识产生的根源,离开物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从意识产生的根源、本质、作用看,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论。总之,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的统一。 第二节 意识与物质世界意识作为物质的对立面,它的产生发展和本质都是唯物论物质观的重要问题。这一节我们主要探讨意识的起源、本质与作用。一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对立面,又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本身是非常复杂的东西,由于科学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意识的起源长期以来是科学和哲学的难题。作为物质的最高产物的意识,对它的起源的研究不能在实验室里面进行,因为我们不能在人脑思维的过程中对人脑进行活解剖,也不能把正常的成年人的思维过程作为客观对象,因为正常人的思维无法排除主观性,不能作为意识起源的客观研究对象。只能把儿童和精神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童言无忌可以提供客观数据,精神病人的失控也能够提供客观数据)通过大量的观察对比,做非常琐碎繁重的研究进行探索。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通过对儿童意识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进而为人类认识的起源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科学的佐证。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辩证唯物论认为,意识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从物质到意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物质在自身长期发展变化中产生了能够思维的生物,是由物质的本性决定的。从物质到意识经历的发展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决定性的环节:(1) 物质的反应特性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物质的最普遍的表现之一。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这是由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决定的,在无机界的物质运动中,机械、物理、化学的变化都是物质的反应形式:高山滚石机械运动;热胀冷缩物理反应;石头风化化学反应列宁根据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进行推测:在物质大厦的基础上有物质的反应特性,就包含了某种物质进一步发展产生感觉的可能。这种反应特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会发展成生物的感觉。从现代科学发展提供的材料看,列宁的推测是正确的。(参见教学片宇宙与人)自然科学证明:太阳系和地球的形成大约有50亿年:星际弥漫物质地球形成(均质的球体)质量体积的变化形成圈层(地壳、地幔、地核)无机物形成及生命产生的条件的形成(臭氧层形成和碳氢氮氧的生成)有机物的出现人类社会的产生。可见,非生物的长期发展简单的有机物复杂的有机物。从物质的反应特性飞跃到生命物质的最低的反应形式(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是一个质的飞跃。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是生命物质的最原始的反映形式,主要有植物和原生生物:含羞草、猪笼草、向日葵等等,与周围的环境的关系是简单、单纯和稳定的。不许要有特定的感觉器官,因此是感觉的萌芽。注意物质的反应特性与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的区别:物质的反应特性(无机物)作为开放体系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毁灭自身转化为他 物,如铁分子被氧化生成氧化铁分子(铁锈)有机物的反映形式作为开放体系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发展自身壮大自身,如植物 与阳光水分作用长高长大了。(2)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只是感觉的萌芽,还不是感觉,感觉必须在一定的感觉器官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动物有五种感觉器官,相应产生五种感觉能力:眼、耳、鼻、舌、身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各类动物由于生活条件的不同,感觉能力和感觉器官的进化发育也有很大的差异。自然选择、物竞天演、用进废退是普遍的原则。老鼠生活习性是夜晚活动,有五官,但视觉退化(鼠目寸光),听觉嗅觉灵敏。蚯蚓生活习性在泥土中,视觉退化,靠皮肤感知明暗和泥土的震动。老鹰在空中觅食,看动的东西视觉比人类敏锐,但是色盲。蛇靠蛇头的热定位器感知其他生物散发体温的红外线觅食。蝙蝠生活在洞穴中,靠超声波定位器可以在暮色中飞翔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发展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又是一个质变,关键在于有没有感觉器官。(3) 动物的感觉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动物的感觉能力是在感觉器官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反映形式是具体、形象和感性为特点的。人类意识是以抽象形式出现的,人类意识必须借助语言才能进行。区别两个概念:无条件反射动物的遗传,与生俱来的本能。条件反射后天训练的,可以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对我们研究人类意识的产生有重要意义。俄国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有几个著名的实验:实验1:在实验室饲养的新生的小水獭,长大后用土筑堤(无条件反射)实验2:黑狗的进食与灯光和铃声的关系(条件反射)实验3:黑猩猩与香蕉和蜡烛的关系(实验室、河对岸的实验的一致性)可见,动物在人的训练下会有高于同类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但没有形成思维,因为动物不能从个别抽取出一般,没有办法从“自来水”和“河水”中抽取出“水”的共性,只能是对人类的动作的模仿。而人类的婴儿在周岁左右就已经开始有了抽象的能力,可以对同类对象进行归纳(爷爷、奶奶等)。因此只能说比较聪明的动物的身上有意识的萌芽,但不是意识。有些动物行为学家认为动物也有思维能力,实际上如果我们从本质来看,行为学家对动物的行为的训练是不断地重复,直到动物可以进行模仿,并非动物真正理解动作的含义。对动物的行为训练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以取得食物为主要内容的,不能说是意识的产生。为什么动物与人类处于同一的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但是只有人类才能产生意识,而动物没有能够进化到意识的产生呢?2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从人类意识与动物的感觉看,有重要区别: 人类的意识 动物的感觉语言为物质外壳,读写听说都要借助 直接的感性的形式,有生物语言(蜜蜂、蚂语言才能进行的理性形式 蚁),没有意识语言在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类人猿人类 猿 脑人脑 动物的感觉人类意识的飞跃,在这些质变过程中,人类的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必要和可能。人类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比较高级的猿类已经可以利用天然的棍棒和石块猎取食物,这种活动本身包含了劳动的萌芽,但还不是劳动,仍然属于被动地适应环境的范畴。科学材料揭示:大约在150万年前,类人猿生活在森林中,后来由于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因素,森林减少,部分类人猿被迫离开森林迁移到地面生活。类人猿在森林生活时以采摘野果为主,迁移到地面之后以采摘野菜和猎捕小动物为生,需要更多的群体合作。生存方式的改变类人猿必须直立行走,在劳动中必须完成手和脚的分工。从猿到人的第一步手和脚的分工就是在劳动中完成的。劳动改变了人的身体机能和器官,又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2) 劳动促使猿脑进化到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基础类人猿在劳动中脑部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脑重量的变化: 猿脑的重量为:350克 50万年前的北京人人脑重量为:1049克 现代人的脑重量为:1400克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重量成倍增加,是在劳动中完成这个变化的。第二是脑结构的变化,这是更为重要的变化。类人猿与人类的区别不仅是脑重量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脑结构的变化。脑科学的研究表明,猿类已经有了大脑皮层(大脑皮质),但较为光滑。人类的大脑皮层则充满了皱纹和徊沟,如果展开有八开的报纸的版面的大小,这就是人类的智商远远高于动物的重要的物质条件。脑结构的变化也是在劳动中完成的。(3) 劳动促使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工具人类与猿类都是群居动物,人类的劳动一开始就是集体性和社会性的。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类人猿猎捕小动物和其他劳动的形式都需要共同合作,相互交流。语言的产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劳动中正在进化的“这些正在形成的人中,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恩格斯语)。因此他们从短促的单音到长音,再发展到阴阳顿挫和成句的语言进行交流是具有必然性的。语言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尤其是可通过语言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形成意识。生理学上把外界的客观事物对感官的刺激产生的感觉称为第一信号系统,语言作为刺激引起的感觉称为第二信号系统(语言作为信号的信号可以引起感觉,如望梅止渴的典故)因此,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共同成为人类的最主要的特征。语言和劳动都是以社会性为本质特征的,因此,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类意识的内容是一 社会劳动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地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思维,从而形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所以,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可见,辩证唯物论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是正确的。二 人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能动把握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不仅表现在意识的起源上,同时也表现在意识的本质上。1 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离开了人脑意识就无从产生。我们先看看一组资料: 体重:脑重 体重:脑重人 50:1 黑猩猩 150:1 大猩猩 500:1 大 象 1000:1 鲸 10000:1 猴 子 18:1人类与动物在体重与脑重的比例上是存在差异的,但出现了猴子这个反例。猴子的体重与脑重的比例虽然高于人类,但由于猴子的体重很轻,相对脑重量也轻,不可能包含更多的复杂性。但这种比例关系也使猴子有优越于人类的地方,动作敏捷灵活方面比人类强。人脑与动物的大脑的区别不仅在重量和比例上,更重要的是脑结构的不同。人脑是一个结构复杂发育完善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器官,大约有1000万个神经细胞,组成了蛛网密集交叉缠结极为复杂的巨型神经网络系统,科学家估计人的一生大脑可以贮存1000万亿个信息单位,目前人类对人脑的利用大概在1.5%-10%之间,也就是说人脑的潜能大部分没有开发和利用。人脑的神经网络结构分工细密,各有不同的职能。中枢神经系统执行分析综合调节行为的职能;大脑的两半球交叉分管各种感觉器官。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医学上界定人的死亡为脑死亡。若大脑皮层缺氧的时间过久或者大脑受到意外撞击功能受损,就会导致瘫痪或者半身不遂,甚至变成“植物人”。在精神病院,以前有通过手术的形式将狂躁型的有自残和伤人行为的精神病人变成“裂脑人”的情况,现在在全世界范围中这种手术都被禁止了。病人脑中风,就会导致偏瘫、麻木、影响智力等情况的出现。可见,如果人脑的部分受损,生理过程受阻,意识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脑的完善结构是意识得于产生的生理基础,但只有人脑还不能自发地产生出意识来。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把人脑产生意识 的过程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客观事物原材料 人 脑加工厂 意 识产 品只有加工厂没有原材料是没有办法产生产品的。物质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感觉,感觉经过人脑的加工形成意识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只能来自客观世界,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就没有感觉的产生,也就不能上升为意识。 物质现象(作用于)人的感觉(传入人脑)产生意识一个西瓜没有切开之前是什么颜色?黑色。因为西瓜没有切开就没有光波,没有广播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产生颜色的感觉。我们的颜色感觉是一定的不同波长的光波作用于我们的视网膜产生的感觉,没有光波就只能是“两眼一抹黑”。三国演义第四回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曹操意图行刺董卓,趁吕布不在董卓身边,董卓午睡脸朝里躺下时准备动手,不料董卓的床里面是块大镜子,在镜子里董卓看见了曹操拔刀,赶快翻身起来,吕布已经牵马到了门口,曹操一看无法下手,急中生智跪下假装献刀,瞒过董卓,然后从吕布手中牵马过来,借口试马,逃之夭夭。人的感觉的产生就像照镜子一样,客观上没有曹操拔刀,镜子就不会反映这个形象,背向曹操的董卓就不知道曹操的动作。因此,感觉的产生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是个直接的过程。有了感觉的产生,人们才能通过人脑的思维产生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与感觉的产生不同,它不是照镜子般直接的、消极的和被动的。意识的产生不是第一性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有了物质的第一性存在,有了人脑作为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才能产生意识。因此,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三国演义的第四回还有下文,曹操走后,董卓越想越觉得疑心,为什么迟不献刀,早不献刀,偏偏在我要午睡脸朝里的时候才献刀呢?他为了探究真相,派人去找曹操,他的推理是这样:的如果草草若无其事地回来,就是献刀,如果曹操不敢回来,就是行刺未遂。但是派出去的人回报说曹操已经快马加鞭飞驰出城了,曹操立刻判断出来是行刺未遂,于是画影图形,通缉全国。董卓的推理就不是感觉的产生那么简单了。我们知道客观上如果没有曹操拔刀,董卓就不会通过镜子看见曹操拔刀,但是曹操在当时已经把拔刀的行为掩饰过去了,曹操说是献刀,董卓当时也相信了,验明是宝刀就收下了。为什么在曹操已经离开之后,董卓还可以根据刚才的情况进行推理找到事情的真相呢?这就说明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他与照镜子不一样。镜子客观上反映了曹操拔刀,但被他掩饰后没有反映他的真正意图,董卓仍然可以在事后进行分析和判断。可见,意识的产生是客观(内容:曹操拔刀)和主观(形式:董卓的推理)的统一。所以,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否认意识的内容的客观性就是唯心论,否认意识的形式的主观性就是机械唯物论。2 意识的结构从意识的具体内容看: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识是意识的主要构成部分,人类的思考和认识是通过知识的形式来保存和传递的;情感是意识的特性成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表现为热爱、仇恨、向往、遗憾等和喜怒哀乐的心理体验;意志是人类为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表现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等精神状态。从意识的自觉性程度看,有潜意识和显意识的区别。从意识的发展角度看,有传统意识现实意识未来意识的区别。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看,有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等等。3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人的意识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里面包含两层意义:第一是认识世界表现出主观能动性,不是消极被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村级儿童之家辅导员招聘面试必-备题库与解析
- 二零二五房地产社区文化节庆典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高端足疗养生馆运营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婚介服务合同范本婚恋服务全面解决方案
- 2025电力设备维护与保养施工设计合同
- 二零二五年民间借贷合同范本:法律英语深度解读
- 期末大班汇展数学试卷
- 2025版高端酒店客房空调采购、安装与节能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港口建设工程工程供料合同样本
- 全国甲卷2024理科数学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销售商与汽车电子设备供应商合作协议范本
- 2025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 ISO 37001-2025 反贿赂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中文版-雷泽佳译-2025)
- 广东省制药企业列表
- 北京市施工现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word精排版)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器械管理流程教材44课件
- 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分析
- 四川中小学生健康体检表
- 空压机验证方案(拟定)
- 商品和服务税收分类编码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