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评审稿)西安市国土资源局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评审稿)西安市国土资源局二一三年六月目 录第一章 总 则1一、规划目的1二、规划任务1三、规划依据1四、规划范围2五、规划期限3第二章 背景与形势4第一节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4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6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9第四节 土地整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1第三章 土地整治潜力16第一节 农用地整理潜力16第二节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17第三节 土地复垦潜力18第四节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19第五节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潜力19第四章 土地整治战略与目标21第一节 指导思想21第二节 规划原则21第三节 规划目标22第四节 各县(区)土地整治指标分解23第五章 土地整治重点区域25第一节 土地整治分区25第二节 土地整治重点区域27第六章 土地整治任务与重点项目安排31第一节 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1第二节 大力推进农用地整理34第三节 稳步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36第四节 加快推进损毁土地复垦38第五节 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39第六节 合理开展土地综合整治40第七节 有序实施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40第八节 协调土地整治与生态建设42第七章 土地整治投资与效益评价43第一节 土地整治投资43第二节 效益评价45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9第一节 完善落实规划实施相关政策49第二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透明度49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50第四节 强化规划实施经济手段51第五节 加强土地整治基础和能力建设51第九章 附 则53附 表1、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表2、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控制指标表3、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指标分解表4、西安市土地整治潜力汇总表5、西安市土地整治重点区域表6、西安市土地整治重点项目表7、西安市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表附 图1、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10年)2、西安市农用地整理潜力分布图3、西安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布图4、西安市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布图5、西安市土地复垦潜力分布图6、西安市宜耕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布图7、西安市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规划图8、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图第一章 总 则一、规划目的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精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序推进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陕西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结合西安市土地资源状况,编制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二、规划任务(一)评价上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情况;(二)开展土地整治重点问题研究;(三)提出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四)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五)确定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六)进行资金供需分析和效益评价;(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八)建立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三、规划依据(一)土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57号);5、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令第592号)。(二)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国家有关部门及省、市相关规划1、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2、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3、陕西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4、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年);5、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三)国土资源部及省国土资源厅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相关规程、技术要求1、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3、市(地)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TD/T 1034-2013);4、陕西省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相关审查办法及技术要点。四、规划范围西安市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和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高陵县。土地总面积10096.81平方公里。五、规划期限规划基期:2010年规划期限:20112020年近期目标年:2015年规划目标年:2020年第二章 背景与形势第一节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等13个封建王朝建都之地。历史遗存(迹)众多,人文景点星罗棋布,旅游资源丰富,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一、自然条件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秦岭北麓,渭河两岸。东北以荆山黄土台塬为界,与富平县、三原县、泾阳县接壤;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渭南市临渭区、华县相接;东南和南部以秦岭山脉主脊为界,与商洛市商洲区、洛南县、柞水县、宁陕县、佛坪县相邻;西与太白县、眉县毗连;北临渭河,与扶风县、杨陵区、武功县、兴平市、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隔河相望。地理坐标东经10739301094922,北纬334146344438,东西长约199.8公里,南北宽约117.1公里,土地总面积10096.81平方公里。西安市域以东西走向的秦岭和渭河为骨架,形成南部秦岭山地、北部渭河平原两大地貌区域。总的特点是:南高北低,高差悬殊;山地、山前洪积扇、黄土台塬和渭河冲积平原等地貌类型均呈条带状东西分布。秦岭山地、渭河平原两大地貌类型按照形态、成因和农业利用方向,可划分为秦岭侵蚀剥蚀中山,包括蓝田、周至的大部和长安、户县、临潼、灞桥的一部分;渭河冲积洪积平原,包括临潼、长安、户县、周至的北部,高陵、阎良的全部及市郊区的绝大部分;黄土台塬,处于平原与山地之间,包括蓝田、长安、灞桥境内的白鹿塬、少陵塬、神禾塬等;骊山断块与黄土丘陵,主要分布在临潼骊山周围,包括灞桥的洪庆山和蓝田北部的横岭。西安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南部秦岭影响,平原地区温暖少雨半湿润、山区温凉多湿润。总的气候特点是冷热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春季干旱多风、温度回升快;秋季天高气爽、降温迅速、多连阴雨。全市平均气温13.3C;年平均日照时数1983.42267.2小时,实测年太阳总辐射量136.00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207天。降水量南多北少,西部多于东部,多年平均降水量594.1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47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19.73亿立方米,地域分布山区多于平原,郊县多于城区。土壤按其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可分为12个土类,24个亚类,50个土属,181个土种。主要有褐土、垆土、水稻土、潮土、黄绵土、红粘土、新积土、紫色土、暗棕壤、棕壤、沼泽土、亚高山草甸土等。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较多,秦岭山地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有野生种子植物2200多种,药用植物800多种,野生动物600多种,鸟类300多种。矿产资源较多,全市已经查明储量的矿产47种。地下热水可采储量约为5.39亿立方米。二、社会经济条件西安市现辖9区4县,176个乡(镇、街道),701个社区居委会,3063个村民委员会,15981个村民小组,226.71万户。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47.4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4.71万人。年末社会从业人数477.58万人,在岗职工人数132.49万人,农村劳动力225.04万人。城镇私营经济及个体劳动者104.89万人,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分别为117.27万人、145.41万人、214.91万人。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241.69亿元,占全省32.0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343元,是全省人均27000元的1.4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50.5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41.86亿元,地方财政支出371.62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1.04亿元。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78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50元。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27.10亿元,其中农业143.89亿元,林业2.68亿元,牧业62.94亿元,渔业1.2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16.31亿元。粮食播种面积41.45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21.65万吨。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一、上轮规划目标实施情况2002-2010年间,全市以4大重点区域、8大重点工程为重点,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4个,完成补充耕地6838.77公顷,完成上轮规划目标94.98%。(一)土地整理上轮规划确定,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农用地1703.00公顷,增加耕地面积1536.00公顷。规划期间,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1965.45公顷,年均增加耕地218.38公顷;其中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535.70公顷,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耕地1429.75公顷,超额完成土地整理补充耕地任务。(二)土地复垦上轮规划确定,全市通过土地复垦增加耕地1894.00公顷。规划期间,全市通过土地复垦增加耕地1583.39公顷,完成目标的83.60%。(三)土地开发上轮规划确定,全市通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面积3770.00公顷,规划期间,全市通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3289.93公顷,完成目标的87.27%。二、上轮规划实施效益规划实施期间,土地整治的内含在不断加大,从以补充耕地为主的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逐步扩大到城乡建设用地整治;从平整土地、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发展到主要河流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和集中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突出。(一)经济效益20022010年,全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6838.77公顷。完成了上级要求的耕地占补任务。通过实际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粮食产量由2002年的192.4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221.7万吨,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02年的2641元提高到2010年的7750元,为全市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二)社会效益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对城镇工矿用地中城中村和工矿废弃地整治,提高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三)生态效益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土地整治,林地增加了63239.90公顷,提高了森林覆盖率,防治了水土流失,通过对渭河、泾河、灞河、浐河、沣河、黑河等流域土地整治,土地生态功能得到了恢复,人居生态效益十分显现。三、上轮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一)补充耕地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占用耕地一般都在城市周边及平原区,且耕地质量较好,补充耕地受潜力逐步减少,投资持续增加,补充难度不断加大,不可避免为了完成补充耕地任务,只注重了数量,降低与原耕地质量。(二)整治项目有待与其他规划加强衔接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前,由于相关建设部门规划滞后,以致有些项目完成后,又在项目区完成城乡建设、道路建设、旅游开发等建设活动,导致部分新增耕地减少,基础设施损坏,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三)土地整治资金有待集中整合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来源于国土、水利、农业、环保等各部门投入,多方管理,分散使用,没有形成合力,导致资金重复投入、利用率低,成效不显著。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一、土地利用现状2010年,全市土地总面积1009680.61公顷。耕地298973.5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9.60%。其中水田857.61公顷,占0.08%,水浇地193488.49公顷,占19.16%,旱地104627.44公顷,占10.36%。园地31594.8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13%。其中果园27811.64公顷,占2.75%,其他园地3783.24公顷,占0.38%。林地482755.7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7.81%。其中有林地391670.09公顷,占38.79%,灌木林地39773.84公顷,占7.90%,其他林地11311.80公顷,占1.12%。草地23675.2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34%。其中天然牧草地7979.26公顷,占0.79%,其他草地15695.99公顷,占1.5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24206.1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2.30%。其中城市41817.57公顷,占4.14%,建制镇13713.20公顷,占1.36%,村庄58383.21公顷,占5.78%,采矿用地6456.81公顷,占0.64%,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3835.34公顷,占0.38%。交通运输用地20771.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6%。其中铁路用地1686.07公顷,占0.17%,公路用地9450.22公顷,占0.94%,农村道路9630.64公顷,占0.9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1324.2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12%。其中河流水面7681.68公顷,占0.76%,水库水面1087.18公顷,占0.11%,坑塘水面2040.11公顷,占0.20%,内陆滩涂6616.11公顷,占0.66%,沟渠2688.24公顷,占0.27%,水工建筑用地1210.91公顷,占0.12%。其他土地6379.2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63%。其中设施农业用地1071.56公顷,占0.11%,田坎4849.88公顷,占0.48%,裸地457.80公顷,占0.05%。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详见附表1。二、土地利用特点(一)土地利用资源类型多样,地域差异明显市域内有平原、台塬、丘陵、河谷、山地等多种土地资源类型,构成北部渭河平原、南部秦岭山地两大地貌区域。北部地势平坦、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既是全市粮食生产区,又是城镇和工业建设集中区;南部秦岭山地沟壑纵横、山大林密,土地零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全市豆著类、林果业生产基地。(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初步形成,用地结构各具特色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城镇村发展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等多种土地利用功能区。这些功能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土地空间结构与利用布局,为农林牧渔业和城镇、工业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也为各类型土地整治提出了新要求。(三)土地利用城市特征明显,各类保护区面积大西安是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和现代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大都市,地处关中城镇群核心位置,城镇及省级各开发区集中分布在渭河平原区,土地利用城市特征明显。市域文物遗址保护面积187.47平方公里,其中西安中心城区文物保护面积53.74平方公里;湿地保护区面积235.78平方公里;秦岭北麓自然生态保护区面积1860.12平方公里。第四节 土地整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面临的机遇(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工作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土地整治工作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二)陕西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方案实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精神,全面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陕西省研究制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方案,下达了西安市“十二五”期间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56万亩,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和省专项资金的保证,这项工程的实施,将极大促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三)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将有力推动土地生态环境整治的安排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帷幕已拉开,城乡统筹、秦岭北麓生态保护、主要流域的生态整治、文物遗址保护公园的建设等既是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任务,同时也是土地整治的重要任务。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对全市土地整治工作又是一个千载难逢机遇。二、面临挑战(一)耕地后备资源短缺,耕地保护任务更加艰巨市域南部为秦岭自然生态保护区,约占全市土地面积54.6%,属生境敏感区,不宜安排补充耕地整治活动;市域北部平原和东部骊山丘陵区,约占全市土地面积45.4%,且是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集中分布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利用率高,土地整治和复垦增加耕地潜力有限,补充耕地难度不断加大,耕地保护任务更加艰巨。(二)土地整治内涵扩大,整治难度不断增加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其内容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导致土地整治目标的多样化,使土地整治难度不断增加。(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土地整治面临更高要求规划期是西安国际化、生态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时期,西安市“十二五”规划提出,促进浐河、灞河流域的治理和开发,打造世界一流的生态化城区;加大渭河西岸的治理和开发力度、建设渭河和泾河生态景观长廊,带动城市重心北移;加快实施沣河综合利用和涝河治理,全面优化城西的空间格局;实施氵矞河、滈河治理工程,促进秦岭北麓休闲旅游区的快速发展;发展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外向型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农业、现代农业。这些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给新一轮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三章 土地整治潜力经调查,全市土地整治规模353575.04公顷,预计新增耕地总潜力为9416.95公顷。其中,农用地整理规模318976.71公顷,新增耕地2385.47公顷;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6238.02公顷,新增耕地1602.95公顷;土地复垦整治规模3639.68公顷,新增耕地1932.78公顷;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规模10662.68公顷,新增耕地潜力为3495.75公顷;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规模14057.95公顷。第一节 农用地整理潜力一、新增耕地来源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设施农用地、农村道路、零星的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田坎和分布于大片耕地中的零星其他地类。二、农用地整理潜力数量与分布规划期间,全市可整理农用地规模为318976.71公顷,农用地整理增加耕地潜力2385.47公顷,增加耕地系数0.74%。农用地整理潜力分布于平原区向山区的过渡区、台塬丘陵区,及河道阶地区,环山旅游沿线,涉及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长安区、临潼区、高陵县和阎良区等县(区)的大部分区域。三、农用地整理潜力分级通过调查测算,将全市农用地整理潜力分为五个等级,一级潜力区面积91541.00公顷,可增加耕地1418.30公顷,涉及30个乡(镇、街道);二级潜力区面积31298.00公顷,可增加耕地192.80公顷,涉及8个乡(镇、街道);三级潜力区面积11869.00公顷,可增加耕地面积156.00公顷,涉及13个乡(镇、街道);四级潜力区面积177671.71公顷,可增加耕地面积618.37公顷,涉及72个乡(镇、街道);五级潜力区面积6597.00公顷,涉及莲湖、新城、碑林、未央、雁塔、灞桥及周边区域农用地。第二节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一、新增耕地来源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主要是通过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过大、超标准的农村居民点改造,对闲置、散乱、布局不合理的农村居民点集中合并,改造空心村等。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数量与分布通过对全市农村居民点面积、户数、人口等情况调查汇总,全市可整理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为6238.02公顷,通过整理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1867.22公顷,增加耕地系数29.93%。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主要分布于长安区、周至县、临潼区、阎良区、户县、蓝田县、高陵县等县(区)。三、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级通过调查、测算,全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为五个等级,一级潜力区面积1612.52公顷,可增加耕地面积744.80公顷,涉及12个乡(镇、街道);二级潜力区面积1844.20公顷,可增加耕地682.92公顷,涉及28个乡(镇、街道);三级潜力区面积1081.10公顷,可增加耕地291.40公顷,涉及28个乡(镇、街道);四级潜力区面积799.00公顷,可增加耕地145.40公顷,涉及36个乡(镇、街道);五级潜力区面积901.20公顷,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70公顷,涉及24个乡(镇、街道)。第三节 土地复垦潜力一、新增耕地来源全市复垦潜力主要是分布在各县(区)的废弃粘土砖窑、挖损地、灾毁地及挖沙取土、固定废弃物压占的土地等。二、土地复垦潜力数量与分布经调查,全市可复垦的土地规模为3639.68公顷,新增耕地潜力为1932.78公顷,增加耕地系数53.10%。土地复垦潜力分布比较集中的有长安区、临潼区、户县、高陵县、周至县等县(区);潜力等级较高的分布在渭河、涝河、沣河、灞河、清水河两岸及平原区,潜力等级较低的分布在中心城区、南部秦岭山区。三、土地复垦潜力分级通过测算,将全市土地复垦潜力分为五个等级,一级潜力区面积1579.48公顷,可增加耕地1092.28公顷,涉及22个乡(镇、街道);二级潜力区面积950.70公顷,可增加耕地551.40公顷,涉及27个乡(镇、街道);三级潜力区面积380.30公顷,可增加耕地180.50公顷,涉及17个乡(镇、街道);四级潜力区面积289.20公顷,可增加耕地105.40公顷,涉及27个乡(镇、街道);五级潜力区面积440.00公顷,可增加耕地面积3.20公顷,涉及40个乡(镇、街道)。第四节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一、新增耕地来源全市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主要来源于宜耕其他草地、宜耕裸地以及尚未利用的宜耕滩涂地。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数量与分布全市可开发的宜耕后备土地资源规模为10662.68公顷,新增耕地潜力3495.75公顷,增加耕地系数32.78%。宜耕后备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低丘缓坡荒草地及渭河、泾河、灞河、沣河等干支流沿岸适宜开发的滩涂。三、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分级通过测算,将全市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分为五个等级,一级潜力区面积3775.68公顷,可增加耕地2155.75公顷,涉及18个乡(镇、街道);二级潜力区面积3102.00公顷,可增加耕地面积835.00公顷,涉及24个乡(镇、街道);三级潜力区面积1556.00公顷,可增加耕地381.80公顷,涉及24个乡(镇、街道);四级潜力区面积2084.20公顷,可增加耕地面积120.10公顷,涉及24个乡(镇、街道);五级潜力区面积144.80公顷,可增加耕地3.10公顷,涉及中心城区及户县、周至、蓝田南部,临潼、高陵北部的42个乡(镇、街道)。第五节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潜力一、潜力来源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潜力主要来源于旧城镇、旧厂矿、城中村及传统商业区。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以节约集约、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利用率,增加土地利用效益为目的。二、整理潜力数量与分布规划期间,全市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规模为14057.95公顷。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和城乡接合部。三、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级通过调查测算,将全市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为五个等级,一级潜力区面积8100.19公顷,涉及18个乡(镇、街道);二级潜力区面积3810.82公顷,涉及22个镇(街道);三级潜力区面积1314.66公顷,涉及18个镇(街道);四级潜力区面积832.29公顷,涉及29个乡(镇、街道);五级潜力区涉及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雁塔区和45个乡(镇、街道)。西安市土地整治潜力汇总详见附表4。第四章 土地整治战略与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全市经济为目标,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统筹城乡发展为根本要求,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城乡建设用地整治和土地生态环境整治为重点,全面提升土地整治工作,实现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确保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第二节 规划原则一、坚持节约集约高效用地按照建设节约集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节约集约高效用地。农用地整理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以城乡用地增减挂钩为重点,逐步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二、坚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推进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的总体要求,整合资源,聚合资金,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坚持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管理相统一,加快对损毁土地复垦,并注重退化土地生态系统修复,加强对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治理,促进土地生态环境改善。四、坚持促进解决“三农问题”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改善环境”的总体要求,积极安排农用地、建设用地整治,加大对农村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的整理力度,大力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五、坚持与相关规划相协调土地整治是在落实上级下达指标的同时,确保与西安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秦岭北麓生态保护规划以及水利、文物等部门规划相协调。第三节 规划目标根据陕西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和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提出全市土地整治主要目标。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取得实效。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04000.00公顷(156.00万亩),经整理后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粮食亩产平均增加20-100公斤以上,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二、补充耕地任务全面落实。土地整治补充耕地4800.00公顷(7.20万亩)。其中,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1280.00公顷(1.92万亩),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增加耕地256.00公顷(0.38万亩),土地复垦补充耕地859.00公顷(1.29万亩),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补充耕地1754.00公顷(2.63万亩),土地综合整治补充耕地651.00公顷(0.98万亩)。三、城乡建设用地整理规范有序推进。整理农村建设用地规模3166.71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2563.90公顷。四、土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面源污染和黄土台塬、丘陵区,秦岭北坡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第四节 各县(区)土地整治指标分解根据全市各县(区)土地整治潜力及社会经济发展定位,结合各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土地整治指标分解,确定各县(区)规划期内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等项指标。灞桥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1500.00公顷。长安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15000.00公顷,补充耕地规模700.00公顷。临潼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19800.00公顷,补充耕地规模900.00公顷。阎良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5200.00公顷,补充耕地规模240.00公顷。高陵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6667.00公顷,补充耕地规模260.00公顷。户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14400.00公顷,补充耕地710.00公顷。周至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21033.00公顷,补充耕地1060.00公顷。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指标分解详见附表3。第五章 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第一节 土地整治分区全市划分为大都市功能扩展区、北部平原区、东部丘陵台塬区、南部平原区、西部平原区和南部秦岭丘陵山地区等6个土地整治区。一、大都市城市功能扩展区该区涉及“城六区”及高陵县、长安区、临潼区等25个镇(街道),土地面积175996.00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7.43%。农用地面积95194.00公顷,其中耕地71777.00公顷,园地11451.00公顷。该区应在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的基础上,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大力推进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力度;积极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严格按照各业各类用地标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农用地以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生态农业为主,力争将该区建设成为生态型、田园型宜居城市。二、北部平原区该区涉及临潼、阎良区等14个街道,土地面积59479.00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5.89%。农用地面积47411.00公顷,其中耕地43986.00公顷,园地942.00公顷。该区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建设满足机械化耕作要求的高标准田块,完善田间路、生产路布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配套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加强田间灌溉和排水工程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三、东部丘陵台塬区该区涉及临潼区、蓝田县等17乡(镇、街道),土地面积99932.00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90%。农用地面积81622.00公顷,其中耕地41264.00公顷,园地2434.00公顷。该区由河谷向山地过渡的台塬丘陵区,地形破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耕地以旱地为主,其次为水浇地。该区应加强优质耕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大力开展以土地开发为主的中低产田改造和集中连片建设,提高农用地土壤肥力,做好固坡护塬,治沟稳坡和水土保持。四、南部平原区该区涉及蓝田县,长安区等21乡(街道),土地面积94475.00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36%。农用地面积79305.00公顷,其中耕地46005.00公顷,园地2765.00公顷,林地25864.00公顷。该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西安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区。结合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零星宜耕土地开发,大力发展农用地整理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采用节水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积极实施坡旱地梯田化,增加耕地畜水、保土、保肥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五、西部平原区该区涉及户县、长安区、周至县等35个乡(镇),土地面积143081.00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4.17%。农用地面积114814.00公顷,其中耕地81536.00公顷,园地13105.00公顷,林地15495.00公顷。该区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围绕优质粮食生产基地、设施蔬菜果业产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建设,采取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增加耕地质量,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六、南部秦岭丘陵山地区该区涉及周至县、户县、长安区、蓝田县等县(区)26个乡(镇、街道),土地面积436717.00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3.25%。农用地面积429027.00公顷,其中耕地11967.00公顷,园地1047.00公顷,林地410244.00公顷,其他草地3793.00公顷。该区是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以自然生态保护为主导,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已有的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对深山区和河流水源地居住农户有计划地实行移民搬迁工程,搬迁后的村庄用地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进行整理。加强区内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保护,有效保护现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严格控制旅游建设项目,禁止一切破坏生态及污染环境的开发建设项目。第二节 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全市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确定为11个,涉及9县(区)74个乡(镇、街道)。土地总面积412109.83公顷,其中耕地189570.09公顷,园地19204.4公顷,基本农田177522.60公顷。土地整治规模218037.40公顷,占全市土地整治规模的64.24%,新增耕地潜力6037.70公顷,占全市新增耕地潜力的68.97%。一、周至西部台塬农用地整理区。涉及青化、哑柏、四屯、候家村、二曲、广济、骆峪(部分)、翠峰、竹峪(部分)等9个乡(镇)。区内土地总面积45832.21公顷,其中耕地19991.34公顷,园地3416.52公顷,基本农田20863.00公顷。农用地整理规模27021.20公顷,新增耕地潜力714.50公顷。二、白鹿塬农用地整理区。涉及长安区的砲里、鸣犊、魏寨和蓝田县的前卫、安村、孟村等6个乡(镇、街道)。区内土地总面积22547.20公顷,其中耕地15265.50公顷,园地508.00公顷,基本农田15501.50公顷。农用地整理规模19189.80公顷,新增耕地潜力516.60公顷。三、黑涝平原农用地整理区。涉及周至县的终南、集贤(部分)、尚村、九峰(部分)和户县的蒋村(部分)、祖庵、甘河、天桥、玉蝉、涝店等10个乡(镇)。区内土地总面积81023.70公顷,其中耕地29845.50公顷,园地3084.00公顷,基本农田28677.60公顷。农用地整理规模35988.90公顷,新增耕地潜力764.20公顷。四、长安区南部农用地整理区。涉及杜曲、王莽(部分)、太乙宫(部分)、五台(部分)、子午(部分)、王曲、黄良等7个街道。区内土地总面积47758.30公顷,其中耕地13233.90公顷,园地1257.50公顷,基本农田14781.30公顷。农用地整理规模12022.40公顷,新增耕地潜力332.30公顷。五、阎良东部农用地整理区。涉及阎良区的关山、武屯和临潼区的相桥等3个镇(街道)。区内土地总面积19746.20公顷,其中耕地15562.00公顷,园地326.40公顷,基本农田14482.60公顷。农用地整理规模16575.00公顷,新增耕地潜力664.00公顷。六、沣东统筹城乡建设区。涉及未央区的六村堡、三桥,长安区的王寺、高桥、斗门、马王和户县的大王等7个镇(街道)。区内土地总面积23714.90公顷,其中耕地13434.60公顷,园地604.60公顷,基本农田6004.60公顷。土地整理规模10200.40公顷,新增耕地潜力125.40公顷。七、高陵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区。涉及高陵县的湾子、通远、鹿苑、张卜、榆楚、崇皇、耿镇、泾渭和灞桥区的新合、新筑等10个乡(镇、街道)。区内土地总面积37341.60公顷,其中耕地21753.20公顷,园地1896.90公顷,基本农田14323.70公顷。农村建设用地规模13276.00公顷,新增耕地潜力732.90公顷。八、临潼东南部土地开发区。涉及穆寨、小金、铁炉、马额、零口等5个街道。区内土地总面积18184.10公顷,其中耕地9904.50公顷,园地724.20公顷,基本农田10534.70公顷。土地开发规模15506.80公顷,新增耕地潜力371.80公顷。九、渭河黑河沿岸土地综合整治区。涉及富仁、司竹、楼观(部分)、马召(部分)、辛家寨等5个乡(镇)。区内土地总面积37764.30公顷,其中耕地10519.10公顷,园地5717.60公顷,基本农田13312.00公顷。土地综合整治区规模19319.60公顷,新增耕地潜力627.50公顷。十、渭河临潼段土地综合整治区。涉及任留、何寨、雨金、交口、油槐等5个街道。区内土地总面积20041.10公顷,其中耕地15526.20公顷,园地31.70公顷,基本农田15277.30公顷。土地综合整治区规模17969.30顷,新增耕地潜力389.40顷。十一、蓝田东北部土地综合整治区。涉及金山、厚镇、三官庙、普化、三里、洩湖、华胥等7个乡(镇)。区内土地总面积58156.60公顷,其中耕地24534.10公顷,园地1636.90公顷,基本农田23764.30公顷。土地综合整治区规模30968.00顷,新增耕地潜力799.10顷。西安市土地整治重点区域详见附表5。第六章 土地整治任务与重点项目安排规划期间,全市安排土地整治规模130788.89公顷,预计可补充耕地面积4803.38公顷。其中农用地整理面积119954.85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1280.12公顷;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3166.71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256.33公顷;土地复垦规模1074.02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859.01公顷;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规模2108.81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1754.39公顷;土地综合整治规模4484.50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653.53公顷。第一节 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按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要求,加大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扶持力度,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十二五”在全市建设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3个国家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区),高陵县省级基本农田保护县;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4个国家千亿斤粮食主产县(区),高陵县、临潼区、阎良区3个省级粮食生产县(区)的目标。一、建设规模规划期间大力推进全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按照“相对集中、连片推进”的原则,在全市确定8个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规模192218.75公顷,建成不少于省土地整治规划下达的104000.00公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一)西部台塬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规模15032.25公顷,以平整土地,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可提高质量1个等级,预计产量亩均提高40公斤。涉及竹峪、青化、四屯、哑柏等4乡(镇)。(二)渭河南岸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规模50049.00公顷,以灌溉与排水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为主。可提高质量1个等级,预计产量亩均提高80公斤。涉及渭丰、涝店、甘河、祖庵、蒋村、尚村、终南、司竹、富仁、辛家寨、马召等11乡(镇)。(三)南部平原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规模19057.50公顷,以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工程为主。可提高质量1个等级,预计产量亩均提高50公斤。涉及杜曲、王曲、太乙宫、引镇等4街道。(四)白鹿塬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规模26957.25公顷,以土地平整和田间道路工程为主。可提高质量1个等级,预计产量亩均提高3050公斤。涉及狄寨、砲里、孟村、安村、魏寨、鸣犊等6乡(街道)。(五)蓝田横岭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规模31082.50公顷,以田间道路工程、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为主。可提高质量1个等级,预计产量亩均提高2040公斤。涉及金山、三官庙、厚镇、三里、洩湖等5乡(镇)。(六)高陵北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规模12962.25公顷,以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工程为主。可提高质量1个等级,预计产量亩均提高100公斤。涉及张卜、通远、鹿苑等3乡(镇)。(七)阎良东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规模12300.75公顷,以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工程为主。可提高质量1个等级,预计产量亩均提高100公斤。涉及关山、武屯两镇。(八)临潼东南部台塬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规模24777.25公顷,以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为主。可提高质量1个等级,预计产量亩均提高6080公斤。涉及何寨、零口、铁炉、穆寨、马额、小金等街道。西安市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详见附表7。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各县(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共同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国土搭台、部门参与、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制度保障,着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二)统筹安排建设资金。各县(区)要统筹安排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涉农资金,建立集中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共同实现建设任务和目标。(三)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护。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对已建成和新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及时划界、设立标志,实施永久保护。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等成果,对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进行质量等级评定。(四)适时上图入库。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依托“一张图”和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进行集中统一、全面全程监管,实时报备信息,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现势性强。(五)加强监督和考核。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后期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做好质量监测和绩效评价,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并根据考核情况实施奖罚。第二节 大力推进农用地整理按照耕地增加、用地节约、要素集聚、布局优化的要求,以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为平台,实施渭河沿岸及白鹿塬、少陵塬、神禾塬、渭北台塬、骊山丘陵区等农用地整理重点项目,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大力提升防洪、排涝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整理规模与重点项目安排规划期全市农用地整理重点项目105个,总规模为119954.85公顷,预计可补充耕地面积1280.12公顷,其中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84个,规模不低于104000.00公顷,可补充耕地1010.66公顷。主要布局在周至县、户县、长安区、蓝田县、临潼区、高陵县、阎良区等。规划近期安排农用地整理重点项目58个,整理规模57094.48公顷,预计可补充耕地面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天津市和平区面向甘肃白银会宁籍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安全培训效果调查课件
- 2025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病人服务中心陪检员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农村集体宅基地买卖合同7篇
- Glycidyl-eicosapentaenoate-d5-生命科学试剂-MCE
- 安全培训效果评价方式课件
- 2025年河北地质大学选聘工作人员8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小学信息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2025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水发燃气有限公司招聘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VRAR技术在娱乐产业中的应用前景
- 十五五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思路
-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1
- 《书愤》课件-【中职专用】高二语文(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
- 邻里中心项目策划工作建议书框架及标准格式
- 人工智能通识 课件 第七章 智能之躯-具身智能
- 妈妈驿站加盟合同范本
- T/CUWA 60055-2023城镇排水管道螺旋缠绕内衬法修复用硬聚氯乙烯(PVC-U)带状型材
- DB62T 25-3016-2016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 专题06 对角互补模型(原卷版)
- 2025勤工俭学合同范本
- 《职业生涯概述》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