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政机构设置角度尝试解决农民工问题.doc_第1页
从行政机构设置角度尝试解决农民工问题.doc_第2页
从行政机构设置角度尝试解决农民工问题.doc_第3页
从行政机构设置角度尝试解决农民工问题.doc_第4页
从行政机构设置角度尝试解决农民工问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行政机构设置”角度尝试解决农民工问题摘要: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在建筑,道路,桥梁,餐饮等行业对初级劳动力的需求十分庞大,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农民开始大量的涌入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伴随而来的“农民工问题”则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现象。如何解决农民工现状,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社会各界一直都在尝试。关键词:农民工 行政机构 权利集中 一、农民工现状德国学者洛伊宁格尔在第三只眼睛第二章“八亿农民,中国的活火山”中一开始便提出这样的疑问:“中国历代王朝都毁于流民之手,中国共产党,起于贫瘠的农村,它将败亡于农民问题吗?”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们必须可观的认识现存的农民的现状。(一)数量庞大,中西部地区分布较多,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家统计局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举家外出农民工3279万人,增加208万人,增长6.8%。东部地区农民工10790万人,比上年增加323万人,增长3.1%,占农民工总量的42.7%;中部地区农民工7942万人,比上年增加323万人,增长4.2%,占农民工总量的31.4%;西部地区农民工6546万人,比上年增加409万人,增长6.7%,占农民工总量的25.9%。表1:农民工数量单位:万人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农民工数量1外出农民工(1)住户中外出农民工(2)举家外出农民工2本地农民工22542140411118228598501229781453311567296684452422315335122643071888825278158631258432799415表2:按输出地分的农民工地区构成单位:%2011年2010年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西部农民工外出农民工本地农民工42.731.661.431.436.622.725.931.815.943.231.862.931.536.622.525.331.614.6(二)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本的竞争状况,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是导致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的制药因素。而在农民工中,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4.4%,初中文化程度占61.1%,高中文化程度占13.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9.8%。外出农民工和年轻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88.4%和93.8%。表3:2011年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构成单位:%全部农民工本地农民工外出农民工30岁以下青年农民工不识字或识字较少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1.514.461.113.24.55.32.118.459.013.93.23.40.910.762.912.75.87.00.35.959.814.58.610.9(三)从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大,占36.0%,其次是建筑业占17.7%,服务业占12.2%,批发零售业占10.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6.6%,住宿餐饮业占5.3%。从近几年调查数据看,变化较明显的是建筑业,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的比重在逐年递增,从2008年的13.8%上升到17.7%,从事制造业的比重则趋于下降。表4:农民工从事的主要行业分布单位:%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7.213.86.49.05.512.236.115.26.810.06.012.736.716.16.910.06.012.736.017.76.610.15.312.2农民工的这种职业分布,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一定的分割,限制了农民工进入某些职业就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进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低,难以胜任高技能要求的职业。(四)农民工居住条件差,工作时间长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农民工,由雇主或单位提供宿舍的占32.4%,在工地或工棚居住的占10.2%,在生产经营场所居住的占5.9%,与他人合租住房的占19.3%,独立租赁住房的占14.3%,有13.2%的外出农民工在乡镇以外从业但每天回家居住,仅有0.7%的外出农民工在务工地自购房。农民工难以得到舒适的生活居住条件。2011年外出农民工平均在外从业时间是9.8个月,平均每个月工作25.4天,每天工作8.8小时。每周工作超过5天的占83.5%,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的占42.4%,32.2%的农民工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与上年相比,尽管外出农民工劳动时间偏长的情况略有改善,但是每周工作时间超过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的农民工仍高达84.5%。(五)拖欠工资问题依然存在且集中于建筑行业,工资待遇低外出受雇农民工,被雇主或单位拖欠工资的占0.8%,比上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被拖欠工资的外出农民工主要还是集中在建筑业和制造业,建筑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占1.9%。2011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2049元,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2053元,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2006元,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1990元。同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月收入世界排名109位,中国人均收入1100美元,折合人民币年收入6930元左右。农民工收入与人均月收入差距巨大。(六)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差,子女受教育问题严重表5:2011年不同行业外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单位:%行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4.14.324.415.17.312.428.014.132.617.711.816.417.86.427.716.39.013.77.52.215.19.63.86.44.81.610.47.72.54.5社会各行业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差异明显,但是水平普遍较低的状况。这些是造成农民工生病就医难,工资纠纷难以解决,子女上学难等许多问题的根源。目前就整体而言,面向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仍显得异常苍白,部分地区虽然出台了与农民工相关的一些政策措施,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因农民进城务工对子女产生许多影响:监护人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成绩问题;家长期望值过低导致的辍学、失学现象时有发生;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身心发展问题。现行的户籍制度严重限制了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农民工子女在部分流入地政府的指导思想里仍然被边缘化,尚未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二、当前政府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措施从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户籍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取消户籍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允许公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迁移到任何地方生活。这为农村地区居民外出务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催化剂。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带来许多问题,政府机关开始忙绿起来。(一)加大“三农”投入,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粮油、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大县奖励补助资金。加大对土地、水土保持及田间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包括农村金融、信贷和保险支持及农村信息服务在内的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由农村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施和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产品的销售设施构成的流通性基础设施件事力度。政府机关企图采用这样的方式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吸引大批外出农民工返乡发展农业经济。(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促进农民工工资和保险制度的完善面对突出起来的打工大军,政府缺少相应的对策,法律制度之后,用工制度不规范,加上农民工自身法律意识不强,缺少维权能力,致使用工单位拖欠工资现象普遍化。用工单位经常变动等原因,使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参保率地低。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工资支付法相继出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也紧紧跟随政策的实施,切实做好监督工作。(三)创造系列优势条件,建设民工子女出城上学“绿色通道” 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数据统计 农民工资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的研究张淑芳,刘朝臣,科技与经济 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15卷,第一期,高文书,人力资本与进城农民职业选择的实证研究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 教育与职业20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