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5897775817.doc_第1页
行政5897775817.doc_第2页
行政5897775817.doc_第3页
行政5897775817.doc_第4页
行政5897775817.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一章第一节 行政法的概念及渊源一、行政和行政权 (一)行政 最广义的行政是指一切主体的组织、管理和执行活动。行政:1.私人行政 2.公共行政:(1)非国家行政 (2)国家行政【非国家行政机关行政、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私人行政:处理内部自身事务的组织、管理和执行活动,如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和执行活动。公共行政: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和执行活动。国家行政:运用国家行政权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和执行活动。非国家行政:社会组织在自治范围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和执行活动。如:NGO、NPO、村委会、居委会、行业组织(二)行政的含义 行政法所指“行政”主要是指国家行政。 教材对行政的含义作如下表述:行政就是国家行政主体依法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以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等特定手段发生作用的活动。(1)行政是国家行政主体的活动。 (2)行政是行政主体的特定活动。 (三)行政的特征 行政的特征就是指行政自身内在的规定性,即使行政与非行政相区别的要素。概括地讲,行政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行政具有国家意志性 (2)行政具有执行性 (3)行政具有法律性(4)行政具有国家强制性 (四)行政的类型 行政的类型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进行的分类。在我国的行政理论与实践中,对行政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1)根据行政主体实施行政活动的领域(2)根据行政主体实施行政活动的地域范围 (3)根据行政主体实施的行政活动有无涉外因素 (五)行政权1、分权学说与分权制度 行政权和行政法是分权制度与法治理念的产物,而分权制度和法治理念又源于分权学说。A、分权学说B、分权制度C、分权与国家作用2、行政权(1)含义:行政权是指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行政主体执行法律法规,对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 (2)内容:立法权、命令权、决定权、监督检查权、制裁权、强制执行权、裁决权 (3)特征:裁量性、主动性、广泛性;强制性、单方性、优益性 行政权与公权力公权力:人类共同体为生产、分配和提供“公共物品”(安全、秩序、公交、通讯等)而对共同体成员进行组织、指挥、管理,对共同体事务进行决策,并执行决策、立法的权力。公权力分为:1. 国家公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2. 社会公权力 3.国际公权力3、行政权的发展与法治(1)行政权的发展 国家行政疆域由相对狭小发展为疆域扩张、职能膨胀(环境保护),再到开始控制和限制行政权,缩减行政疆域 “守夜人式国家”“管事最少的国家”、“自由国家”时期 “行政国家”、“全能政府”“有限政府”说明:“市场失灵”导致人们转而过分相信和依赖行政,行政扩张开始威胁自由和权利,人们开始理性看待行政(2)行政国家的弊病-“魔域”腐败和滥用权力 对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威胁 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 人、财、物资源的大量浪费其中:行政权与公民权利行政权包括:(保障人权 侵犯人权)需要监督、控制(3)行政法治、法治国家 (行政法治 依法行政 规范行政权、控制行政权的重要方法核心是:行政法 法治包括依行政法而治 民主也有赖于行政法的保障和促进 “法治国家时代的重要标志是行政法”)二、行政法的概念和特征(一) 行政法的概念(1)是规定主权行使限度与行使方式的法。 (2)是调整行政机关特定行政内容的法。 (3)是控制政府权力的法。(4)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法 (5)是行政机关制定的法 (6)是执行机关适用的法。(二)行政法的含义 (教材)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内容涉及行政权力的授予、行使、监督及救济等方面。包括以下含义:1是设定行政权力的法 2是规范行政权力行使和运作的法 3是监督行政权力的法 4是对行政权力产生的后果进行补救的法(三)行政法的特征 1.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 :(1)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丰富 (2)具有较强的变动性 (3)常集实体与程序于一身 (4)行政主体的优越性 (5)公共利益优先性(本位性)(三)行政法的特征 2.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 :(1)行政法律规范数量繁多 (2)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3)成文性3.行政法在性质上的特点:(1)强制性 (2)形式性 (3)合理性 (4)方针政策性行政法没有统一法典的原因:1、行政法的调整对象行政关系过于广泛;2、部分行政关系的稳定性低、变动性大;3、行政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产生较晚。三、行政法的渊源 一般渊源: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性条例 行政规章 国际条约和协定特殊渊源:法律解释、判例、习惯和惯例、 行政法理 我国行政法渊源构成及效力位阶图(16数量增大 61效力增高) 1 宪法 2 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性条例 5行政规章 6法律解释、国际条约、其他 法律规范的冲突: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对同一社会关系的调整作出相互矛盾的规定。法律规范冲突的解决:1不同等级的下位阶法不与上位阶法相抵触; 2同等级、同机关的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后法优于前法 ; 3同等级,不同机关制定,特定主体裁决。 行政法包括:1行政实体法-事前控权 2行政程序法-事中控权 3行政诉讼法-事后控权第二节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一国行政法中,指导和统帅具体行政法律规范,并由它们所体现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所有行政主体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指导和规制行政法的立法、执法、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规范。(姜明安)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法律性 、特殊性、普遍性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一)西方主要国家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1)英国:越权无效和自然公正 (2)美国:联邦主义、分权主义与法治主义(基本权利原则与正当程序原则)三大原则 (3)法国:行政法治(又称“行政合法主义”)(4)德国: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5)日本:法治行政 (二)理论界几个主要基本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2、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3、越权无效原则;4、信赖保护原则;5、比例原则;6、正当法律程序原则;7、行政公开原则;8、行政公正原则;9、行政公平原则。依法行政专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解读 2004年4月 国务院一、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1、合法行政 2、合理行政 3、程序正当 4、高效便民 5、诚实守信 6、权责统一二、依法行政的目标十年左右实现1.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3.法律实施应确保法制统一与政令畅通4.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5.积极探索建立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各类纠纷的机制6.强化对行政行为的制约和监督 7.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核心:政府职能转变(全能-有限;管制-服务;权力-责任)(三)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发展进程 2.我国行政法的合法性原则 u 行政主体的设立 行政职权的拥有 行政职权的行使 违法行政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我国行政法的合理性原则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在我国行政法中与行政合法性原则相并列的又一项基本原则,它是指行政主体的设立、拥有行政职权、行使行政职权、追究违法行为和实施行政救济等都必须正当、客观、适度。 4、行政合法性与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关系 (1)二者并存于行政法之中,缺一不可 (2)二者互为前提,互为补充,共同为完善行政法治发挥作用 总之,行政合法性与行政合理性两个原则互为前提,互为补充,既有利于促进行政法律规范的废、改、立,消除其不合理因素,又有利于保证行政主体适当行使裁量权,实现合理行政。 政合法性与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关系 三、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1、有助于行政法体系的统一、协调与稳定 2、有助于行政法实施的统一与协调 (1)规范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 。(2)为准确理解、适用和遵守行政法律规范提供依据。(3)有助于发现并及时纠正行政法体系中的不协调现象 。3、有助于弥补行政法律规范的不足与疏漏,保证社会关系得到及时、必要的调整 第三节 行政法律关系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含义 是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因实施国家行政权而发生的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其组成机构及公务员之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一)产生以行政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二)以特定的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 (三)主体一方必是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 (四)在形成中行政主体意志和行为具有单方性 (五)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社会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关系:二者区别: 性质不同 与行政法的关系不同 内容范围不同 时间先后不同二者的联系: 行政法律关系首先是一种行政关系二、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1、行政主体必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 2、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3、权利义务的法定性 4、行政主体实体权利与义务是重合的 5、行政法律关系引发的争议解决途径的特殊性三、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又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注意: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主体1、行政主体 指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依法拥有和行使行政职权,并能够对其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的机关和组织。 2、行政相对人 ( 1)行政相对人的含义 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处于被管理和被支配地位的机关、组织或个人。 是受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权益的个人组织(2) 行政相对人的种类 1公民 (包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吗?)2法人 (机关、企业、事业和社团法人)3其他组织 4外国组织和个人 注意:组织作为相对人应由法定代表人代表(3)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1是行政管理的对象(被管理者)2也是行政管理的参与者3可转化为行政救济对象和监督主体 4 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申请权、参与权、知情权、正当程序权、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申请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请求国家赔偿补偿权、抵制违法行政行为权等 义务:服从管理、协助公务、维护公益、提供真实信息、遵守法定程序等义务(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的总和。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的一方当事人称为“权利主体”,负有义务的 一方当事人称为“义务主体”。 (注意:权利主体并非固定为行政主体,而义务主体也并非固定为行政相对人。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应总体平衡。)在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中,行政主体的权利具有特殊性,通常被称为“职权”,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不是由双方主体自由协商确定,而是由法律事先明确规定。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1、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2、种类:(1)人身:身体和身份 (2)行为:作为和不作为 (3)财物:有形和无形三、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是以相应的行政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条件,以特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为直接原因的。(一)行政法律事实 :由行政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行为和事件)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 (四)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 行政职权第二章知识结构图:行政主体: 1、行政主体的含义与类型 特征 类型 含义 、 2、行政主体的资格 含义 、变更(含义 条件)、取得(含义 条件)、消灭(含义 条件)、确认(含义 方法) 行政主体资格:3、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含义 与行政主体资格、4、行政主体间职务关系 : 行政主体的关系 概念 类型 职务纠纷 及处理原则 5、行政主体与相关组织个人:行政机关:含义、体系、与行政主体的关系被授权组织:含义、范围被委托组织:含义、范围公务员:含义、公务员行为的效力与责任与行政主体的关系第一节 行政主体的含义与类型一、行政主体的含义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活动,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效果的社会组织。 行政主体的特征:1、是一种组织而非个人 2、享有国家行政权力(依法拥有行政职权) 3、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 4、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二、行政主体的类型 依据行政职权指向的对象:外部行政主体 内部行政主体 依据行政职权范围:中央行政主体 地方行政主体依据行政职权来源与性质:职权行政主体 授权行政主体二、行政主体的类型 (一)外部行政主体与内部行政主体(市卫生局与市政府办公厅) (二)中央行政主体与地方行政主体(国务院与昆明市政府)(三)职权行政主体与授权行政主体(昆明市公安局与华山东路派出所) (四)地域性行政主体与公务性行政主体( 云南省人民政府与云南省工商局)三、行政主体的范围行政主体(行政机关 被授权组织)行政法主体 行政主体 行政机关(一)行政机关 1、行政机关的含义 行政机关是指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 是国家机关,由国家设置(政党) 是行使行政权的国家机关(立法、司法、军事机关)国务院、云南省人民政府、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区教育局2、国家行政机关设立、变更和撤销的程序例如:国务院组织法第8条: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经总理提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地方组织法第64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工作部门。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厅、局、委员会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局、科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3、公安机关的设置: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5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设置。第6条 设区的市公安局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公安分局。市、县、自治县公安局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公安派出所。 公安分局和公安派出所的设立、撤销,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第7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和公安分局内设机构分为综合管理机构和执法勤务机构。 执法勤务机构实行队建制,称为总队、支队、大队、中队。第8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和公安分局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第9条看守所、拘留所、戒毒所、收容教育所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设置。关于行政机关的双重领导地方组织法第66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受国务院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者领导。 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受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者领导。 “行政领导”“业务指导或领导”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3条:公安部在国务院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公安工作,是全国公安工作的领导、指挥机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公安工作,是本行政区域公安工作的领导、指挥机关。 第17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正职领导职务的提名,应当事先征得上一级公安机关的同意。4、我国行政机关体系行政机关:中央行政机关【国务院 国务院组成部门 国务院直属机构 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地方行政机关【1一般地方行政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职能部门和派出机关 2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机关 自治区、州、县、民族乡人民政府及工作部门 3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 特别行政区政府及工作部门】(1)中央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工作部门)我国务院各部委管理的国家局 10个:国家信访局、国家粮食局等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 如:国家禁毒委员会注意:国务院各部委的设置,要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 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以及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由国务院根据工作需要设立,无需全国人大或常委会批准。(2)地方行政机关(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云南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 云南省人民政府直属特设机构:1个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云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构云南省人民政府部门管理机构云南省人民政府常设机构:1个 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因工作需要,经有权机关批准而在一定区域内设立的,承担该区域内各项行政事务的国家行政机关。 不是一级政府机关,但具有行政主体地位! 地方组织法第68条: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在必要的时候,经国务院批准,可以设立若干派出机关。 县、自治县的人民政府在必要的时候,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区公所,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宪法第30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与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 派出机构是指政府职能部门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在一定行政区域内设置的,代表该职能部门管理有关行政事务的派出工作机构。如:审计署驻各地办事处、公安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财政所等。派出机构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经过法律、法规授权,可获得行政主体资格,并在授权范围内成为行政主体。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与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 尽管派出机构与派出机关都属于行政机关的派设性组织,但二者有严格区别:1.它们的设立机关不同。派出机关是由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派出机构则由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设置。2.它们的职能范围不同。派出机关的职能是多方面的或综合性的,相当于一级政府;派出机构则只限于管理某项专门的行政事务。3.它们的法律地位不同。派出机关是职权行政主体;派出机构则只能成为授权行政主体。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第20条第2、3款规定: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或者派出机构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的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超出法定授权范围实施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实施该行为的机构或者组织为被告。公安派出所组织条例第1条:为了加强社会治安,维护公共秩序,保护公共财产,保障公民权利,市、县公安局可以在辖区内设立公安派出所。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机关指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的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民族乡不设专门工作部门,只设办事机构)自治地方人民政府是执行机关、行政机关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正职行政首长必须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职权:除一般地方行政机关职权外,还有自治权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特别行政区政府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特别行政区政府对特别行政区立法委员会负责-施政报告、答复质询特别行政区政府设若干司、局、厅、处、署作为其工作部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主要官员由在特别行政区正常居住连续满15年并在外国无居留权的特别年过去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二)被授权的组织 1、被授权的组织的含义 行政职权并不因组织的成立而从宪法和组织法获得,而来自于有权机关依法律、法规、规章形式的授予的行政主体。(1)非国家行政机关 (2)经宪法和组织法以外的法律、法规、规章授权 (3)行使的职权一般比较单一,是特定行政职权,非一般行政职权2、范围3、授权的形式和主体:(1)授权的形式(方式) (2)授权的主体1、授权的形式:(1)法律、法规直接授权 例如:教育法第21条: 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2)有权制定法律、法规的机关依法直接授权 例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决定方式授权(3)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机关授权 例如:建筑法第53条: 国家对从事建筑活动的单位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从事建筑活动的单位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质量体系认证四、行政主体与相关组织与个人 (一)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1、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的含义 是指受行政主体的委托,按照委托范围,以委托行政主体的名义行使被委托的行政职权的组织。(1)受委托的组织范围广泛:包括个人 (2)行使的行政职能因委托而产生 (3)行使的行政职权受严格的限制 (4)受委托的组织不是行政主体 行政处罚法第18条: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2、行政机关委托组织的范围 : 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3、行政委托的要求(学理) 委托内容应当明确具体 不委托限制人身自由行政权、行政强制权 不委托按立法目的必须由自己行使的行政权 不委托多个组织在同范围内行使同一行政权 一般而言委托应遵守一定行政程序 4、与行政主体的关系5、与被授权组织的区别(1)所行使的行政权力的来源不同(2)行政名义和法律效果归属不同(3)在行政法上的地位不同(4)在行政法上的性质不同(二)行政主体与公务员 1、公务员的含义:公务员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1)担任国家公职 公职:提供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公共物品,以实现公共利益的职务。(2)身份的产生于变更必须有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3)具有双重身份2、范围:(1)共产党机关工作人员 (2)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 (3)政协机关工作人员 (4)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5)审判机关工作人员 (6)检察机关系工作人员 (7)民主党派机关工作人员 注意: 1、农村村级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人员,不列入公务员范围。 2、相关机关的工勤人员不属于公务员范围。3、参照公务员管理:106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3、公务员的条件公务员法第11条 国籍条件 年龄条件 拥护宪法的要求 品行要求 身体条件 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的要求 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公务员法第11条 公务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十八周岁;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具有良好的品行;(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视频)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4、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1)义务:公务员法第12条 守宪守法 履行职责 关注民生 忠于国家 恪尽职守 保守秘密 守纪崇德 廉洁公正 其他规定公务员法第12条 公务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四)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五)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六)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七)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八)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九)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4、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2)权利:公务员法第13条职责保障权、身份保障权、经济保障权、参加培训权、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权、法定辞职权、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公务员法第13条公务员享有以下权利:(一)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二)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三)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四)参加培训;(五)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六)提出申诉和控告;(七)申请辞职;(八)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5、公务员的职位与级别1)公务员职位类别(公务员法14条)职位:组织分配给每个工作人员的具有职务和责任内容的工作岗位。(以“事”为中心)综合管理类职位、专业技术类职位、行政执法类职位5、公务员的职位与职务(2)公务员职务序列公务员法16、17条 职务:一定职位上的职衔和责任。领导职务序列:10个 国家级乡科级(适用所有类别的公务员)非领导职务序列(厅局级以下设):8个 巡视员办事员(适用综合管理类公务员)6、公务员的管理机制(1)公务员的录用(21、23、24条)录用办法: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适用范围: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条件:u 公务员法第11条规定的条件u 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拟任职务所需条件u 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曾因犯罪受过刑罚的、曾被开除公职的、其他程序:6步(2)公务员的任免职务选任制:民主选举 委任制:机关任命(3)公务员培训和交流(调任、转任、挂职)(4)辞职、辞退和退休 辞职:辞领导职务和辞公职(?引咎辞职)注意:81条规定的不得辞职的情形 退休年龄:工龄30年、差5满20、男60女55公务员法第83条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一)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工作安排的;(三)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名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四)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五)矿工或者因公外出、请教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公务员法第84条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务员,不得辞退:(一)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三)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5)考核:履行职责情况的考察和评定: 德、能、勤、绩、廉(6)公务员回避任职回避:公务员之间因存在某种特定关系而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某种特定职务的制度。地区回避:公务员不得在自己的原籍及其他不宜任职的地区,担任一定级别的职务。公务回避:因与所处理的事务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公务而终止执行该项公务。任职回避特定关系:夫妻关系、直系血亲、三代以旁系血亲、近姻亲特定职务:1、同一机关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2、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 3、在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7)公务员的惩戒:因有过错发生违法违纪行为而给予其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8) 公务员的申诉:申诉范围 、申诉程序公务员的申诉申诉范围:处分;辞退或者取消录用;降职;定期考核为不称职;免职;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其他。程序:1、申请复核:原机关、30日;(非必经)2、申诉: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原机关的上级机关、15日;3、再申诉: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向处理决定机关上级7、公务员的法律身份(1)公民身份(2)国家公务员身份:机关被管理者身份、机关代表身份(3)公务员的个人行为与公务行为时间要素、目的要素、职权与职责要素、名义与公务标志要素、命令要素 P66第3题第二节 行政主体的资格与职务关系一、行政主体的资格 行政主体资格是行政机关和有关组织以独立法律地位、以管理者的身份参加行政法律关系时应具备的条件。 行政主体资格的含义:第一,是行政机关和组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时应具备的条件。 第二,是行政机关和有关组织以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参加到行政法律关系时应具备的条件。 第三,是行政机关和有关组织以独立法律地位参加行政法律关系的条件。 (一)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 1.职权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 2.授权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 (二)行政主体资格的变更1.行政主体资格变更的含义 2.行政主体资格变更的条件、对法律后果的承担原则 (三)行政主体资格的消灭 1.行政主体资格消灭的含义 2.行政主体资格消灭的条件、对法律效果的承担原则 (四)行政主体资格的确认 1.行政主体资格确认的含义 2.确认行政主体资格的意义 二、行政主体间的职务关系 (一)概念:是指行政主体作为管理者在享有和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1.是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 2.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关系3.是行政主体在行政过程中作为管理者而形成的关系 (二)类型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例如:云南省人民政府与昆明市人民政府)()存在于有直接隶属关系的行政主体之间;()表现:领导行政主体对被领导行政主体的命令、指挥和监督权,也可直接改变和撤销被领导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种类:单一领导关系、双重领导关系。 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如:云南省财政厅与昆明市财政局)()存在于有间接隶属关系行政主体之间;()方式:只能采用建议、劝告、权威影响、鼓励等方式进行;()后果:被指导方不接受指导,一般不会引起直接的法律责任。公务协助关系 存在于彼此无隶属关系的行政主体之间。(三)纠纷及其处理原则1.含义:是指行政主体之间因行使行政职权、执行公务而在职权领域内发生的各种行政职务争议,属于行政纠纷的一种。这种纠纷包括两种基本类型:积极的权限争议和消极的权限争议。 2.处理原则:按行政程序由行政系统解决,不受司法机关管辖 3.我国处理行政主体职务纠纷的主要规则(1)领导关系:越级请求处理或领导方主动请示。 指导关系:第三节 行政职权一、 行政职权的含义、特征 (一)行政职权的含义 行政职权是指行政主体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时拥有和行使的具体的国家行政权,即依法定位到具体行政主体身上的国家行政权 。 1行政职权行政主体的权力 行政职权是行政主体的任务、权限和责任在法律上的统一体现。职权首先是任务,其次是权限,再次是责任。2行政职责行政主体的义务具体含义:1、是具体化的国家行政权 (国家意志性)2、是行政主体拥有和行使的国家行政权 (专属性)u 行政主体直接拥有和行使u 其他组织个人以行政主体名义拥有行使3、是法定的国家行政权(法定性) 职权的拥有、行使均须法定(二)行政职权的特征1、国家强制性 (公益性)2、不可自由处分性3、单方性(支配性)4、优益性 行政职权的优益性行政职权的优益性是由它的公益性决定的,是通过行政优益权来体现的。行政优益权行政优先权行政受益权 行政优先权行政优先权:指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而赋予行政主体许多职务上的优先条件,即行政主体与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权利在同一领域内相遇时,行政权具有优先行使和实现的效力。具体包含:1、行政先行处置权:如先行扣留2、获得社会协助权:优先通行3、行政行为推定有效(公定力)行政受益权行政受益权:是指国家为保证行政主体有效行使行政职权而向它提供的各种物质保障条件。具体表现为国家向行政主体提供行政经费、办公条件、交通工具等。行政优先权:行政主体其他组织、个人 行政受益权:行政主体国家二、行政职权的类型(一)按行政职权与行政主体的关系 固有行政职权和非固有行政职权(二)按法律对行政职权的约束程度 羁束行政职权和自由裁量行政职权(三)按行政职权的内容 行政规范制定权、行政决定权、行政命令权、行政措施实施权、行政确认权、行政裁判权等三、 行政职权的设定与授予 (一)行政职权的设定 行政职权的设定是指国家依法以宪法、法律和法规等特定规范性法律文件赋予行政机关以固有行政职权的创制性活动。1、是国家制定、修改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2、是国家制定、修改特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宪法、法律、法规3、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行政职权的活动4、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固有行政职权的活动(二)行政职权的授予 行政职权的授予:是指国家以法律、法规或有权机关的决定赋予行政主体以非固有行政职权的活动。具体含义是:1.国家制定、修改法律、法规和有权机关进行有关决定的活动2.国家赋予其他组织行政职权的活动 3.国家赋予其他组织非固有行政职权的活动(三)行政职权设定与授予的区别1、法律来源及行为性质不同 宪法、法律、法规(立法) 法律、法规、有权机关的决定(立法、决定)2、适用的对象和赋予的职权不同 行政机关、固有职权 其他组织、非固有职权3、法律效果不同 导致职权行政主体产生 导致授权行政主体产生四、 行政职权的分配、委托和行政协助 (一)行政职权的分配 1.含义:是指行政主体为了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而对自己拥有的行政职权的行使权在其内部组成机构和公务员之间进行分工的活动。是行政主体拥有行政职权以后对职权的一种安排。 2.特征: 行政职权分配的主体是行政主体 行政职权分配的客体是行政职权的行使权 行政职权分配的对象是行政主体的内部组成机构和公务员 行政职权分配的性质(范围)是内部行政行为 ,不能产生行政主体,对外不能产生约束力3、行政职权分配的意义 (1)清晰分工,有利于行政职权的有效行使 各司其职,相互配合(2)有利于明确责任 分工清晰,责任明确 (二)行政职权的委托 1、含义:行政职权的委托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在自己不能亲自行使某行政职权的特殊情况下,委托其他行政机关、有关组织或个人以该行政主体的名义行使该行政职权,行为的法律效果由委托行政主体承担的活动。二、行政职权的委托 2、行政职权委托的特征 委托人只能是行政主体 被委托人可是行政主体也可不是行政主体 委托内容是依法属于委托主体的行政职权的行使权 被委托人以委托人名义行使职权 委托的法律效果由委托主体承担 委托目的是实现行政管理目标(三)行政协助 (自学(一)行政协助的含义与特征 行政协助是指在行政职权的行使过程中,行政主体之间基于自身条件或公务需要,相互配合,共同行使本应由某一行政主体独立行使的某一行政职权的活动。 1.行政协助发生于行政主体之间 2.行政协助是两个以上行政主体行使同一行政职权的活动 3.行政协助的效果由有关行政主体承担 (二)行政协助的事项五、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 (一)行政职责的含义与特征 行政职责就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所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1.不可推卸性 (义务性) 2.法定性与合理性 3.与行政职权的并存性(不可分割性) (二)行政职责的基本内容1.依法履行职责,不失职 2.严格法定权限,不越权 3.符合法定目的,不滥用职权 4.遵守程序,不随意行政5.行政合理,避免失当 6.尊重事实证据,不主观臆断 7.正确适用法律,不错误适法 行政职责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包括合法行政和合理行政。(三)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的关系“孪生兄弟” 1、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相伴相生) 2、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之间具有密切的对应性六、行政职权与行政权限 (一)行政权限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 行政权限就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范围或界限。2.特征: 法定性、义务性、 对行政职权的依附性 (二)行政权限的类型 纵向的行政权限纵向行政权限:即“级别管辖权”指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行政主体间处理某一行政事务上的权限划分(或分工)。例:土地管理法第45条:征用下列土地的,由国务院批准:(一)基本农田;(二)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征用前款规定以外的土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纵向行政权限的特性:1.行政主体间具有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 2.纵向权限为同类权,而非异类权; 3.纵向权限为递减权,而非等量权。确定纵向权限的标准:1.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或级别;2.对公共利益的影响程度;3.对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影响程度;4.标的物的价值; 5.涉外因素。横向的行政权限纵向行政权限:指无隶属关系的行政主体之间行政权限分工,又可分为事务权限和地域权限。事务权限:指从事不同公务或行政事务的行政主体之间的权限分工。如:某市公安局与工商局之间的权限划分。地域权限:指具有相同公务性质、但地域不同的行政主体之间的权限分工。如:甲市公安局与乙市公安局之间的权限划分。横向的行政权限横向行政权限的特性:行政主体间不具有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横向权限可是同类权,也可是非同类权、横向权限之间没有递减或递增的关系(三)行政权限的设置原则 1.与行政职权相适应原则 2.避免交叉与疏漏原则 3.发挥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两个积极性原则 (四)管辖冲突 管辖冲突是指针对同一行政事务两个以上行政主体都认为属自己管辖或都认为不属自己管辖而产生的冲突。解决原则:1.两个以上行政主体都有管辖权的行政事务,由最初立案或查处的行政主体管辖。2.行政主体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共同上级行政主体指定管辖。 3.不同类行政主体对其行政事务享有共同管辖权时,各行政主体应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共同作出行政行为。(五)管辖变更管辖变更主要有三种情况:1. 移送管辖,是指无管辖权的行政主体把已经受理的事务移送给有管辖权的行政主体进行处理的制度。 2. 指定管辖,是指上级行政主体依法或依层级管辖权,指定行政事务交由下级行政主体管辖的制度。有两类情形:对行政事务的管辖权不能确定时的指定和对管辖权不能行使时的指定。3. 管辖权的转移,指经上级行政主体同意或决定,将下级行政主体有管辖权的行政事务交上级行政主体办理;或上级行政主体将自己有管辖权的行政事务交下级行政主体管辖的制度。 第三章 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第一节 行政违法一、行政违法的概念指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而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行为。1.主体是行政主体 2.通过具体行政公务人员的行为表现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