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判断句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助表示判断。例如:“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人类是动物的朋友”。 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形式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形式用“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1、无“者”、“也”句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形式,句中既不出现“者”,也不出现“也”,仅靠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如: (1)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2)夫鲁,齐晋之唇也。(左传哀公八年) 2、有“者”句 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如: (1)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2)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3、有“也”句 即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如: (1)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2)王,人君也。(战国策齐策四) 4、有“者”、“也”句 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完美形式。如: (1)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词,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如: (1)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是何也? “是”同“此”。如: (3)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 (4)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墨子非攻上) 可见,“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常是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再如: (1)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 (1) 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这种复指代词“是”,后来演变为判断词“是”,演变的原因是这种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意味。如: (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是”作判断词来用,汉代的时候就有了。如: (1)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2)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1972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彗星图,说明“是”在当时既用作代词,也用为判断词。如: (1)是是帚慧。 (2)是是苦慧。 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性与作用 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为”、“维(惟)”、“乃”、“即”等经常出现在判断句中,但都不是专职的判断词。阐述如下: 1、为 “为”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如: (1)木直中绳,揉以为轮。(荀子劝学) (2)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有的用在判断句中,可以按现代汉语中的“是”去理解,能算是判断词。如: (1)余为伯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2、维(惟) “维(惟)”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间的语气词,起的是引出谓语的作用。如: (1)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这种有“维”的语句,许多情况下主语与谓语之间也构不成判断关系。如: (1)蚩尤惟始作乱。(尚书吕刑) 3、乃 “乃”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如: (1)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中也常出现“乃”,一些有了“是”的判断句在“是”前也用“乃”,这都说明“乃”不是判断词。如: (1)乃入见。(曹刿轮战) (2)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 4、即 “即”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如: (1)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2)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中也常出现“即”,一些有了“是”的判断句在“是”前也用“即”,这都说明“即”不是判断词。如: (1)贱即买,贵即卖。(盐铁论本议) (2)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古今汉语中,都有一些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但其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判断关系,而是其他关系,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活用所表达的内容很多,如: 1、表达比喻内容 这种判断句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如: (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2)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2、表达条件、目的等内容 。如: (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2)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3、表达因果关系。如: (1)良庖岁更刀,割也。(庄子养生主) 第二节 被动句一、被动与被动句式 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而不是发出者、施事者。如 (1)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这种只有从意义上能理解出其中的被动含义,而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意念被动句”,也叫做“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古今汉语是相同的,现代汉语中也有。如: 大楼建好了。 鸡杀了。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叫“被动句式”。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等。如: (1)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2)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 1、“于”字句 这是先秦时常用的被动句式。 (1)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后面加“于”,“于”字后跟主动者。 “于”的作用:“于”是介词,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动,它的作用是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由于它引入了主动者,全句的被动含义更加明显了。(2)特点:“于”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后。 不能没有主动者。 如:(1)郤克伤于矢。(左传鞍之战) (2)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 (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2、“为”字句 “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期发展成为“为所”式,汉以后是它的繁荣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1)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为”,有时在“为”后再加主动者,后又可在动词之前再加“所”。 “为”的作用:“为”本身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2)特点:“为”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前。 可以没有主动者。 可以加“所”字帮忙,构成“为所”式表示被动。 如:(1)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2)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3)父母亲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4)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5)少北,则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传)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现代用例: (1)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鲁迅儒术) 3、“见”字句 古代汉语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是“见”字句。 (1)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直接加“见”。 “见”的作用:“见”是副词,本身表达“被”的意思,即直接表示被动。 (2)特点:“见”出现在动词之前。 “见”不能引入主动者。 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见于”式,引入主动者。 如:(1)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记楚世家) 4、“被”字句 “被”字被动句式在战国末期已经出现,汉代以后逐渐增多,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最主要被动句式。 (1)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被”,后来在“被”之后可以出现主动者。 “被”的作用:“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动,后来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2)特点:“被”出现在动词之前。 能引入主动者。“被”是由动词逐步演变、虚化来表示被动含义和引入主动者的。被动句中的“被”的源头是动词“被”,是“蒙受”、“遭受”的意思。如: (1)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传) (2)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石矢。(商君书慎法) “被”先由动词虚化为副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含义,构成被动句式。如: (1)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此时被动句式中的“被”还不能引入行为的主动者,主动者要出现,还必须借助“于”字句的帮助。如: (1)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后来,这种“被”字进一步虚化为介词,可以引入主动者了。汉朝末期,就出现了由“被”引入主动者的用例。如: (1)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2)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练习:下面的语句是不是被动句?如是,请说明是怎样构成的? (1)汝可疾去矣,且见禽。(史记商君书) (2)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3)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信于友。(韩愈进学解) (4)被以不慈之伪名。(楚辞哀郢) (5)山鸡翟稚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李白山鹧鸪)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语序古今汉语的语序是基本相同的,即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谓语后,定语在中心语前。但也有不尽相同的一面,在古汉语中,宾语可前置,主谓可倒装,定语可以在中心后。一、宾语前置(一)动词的宾语前置动词的宾语前置分两种情况:一是在某些句子中,宾语经常放在动词前,二是为了强调宾语,可借助虚词把宾语提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王曰:“缚者何为者也?” 晏子春秋内杂下(2)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也。韩非子社鼠(3)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 吕氏春秋.任数(4)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谷梁传.隐公六年(5)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 说苑.善说若句中有助动词,格式有二: 宾助动词谓语(1)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助动词宾语谓语(1)吾敢谁怨乎? 史记吴太伯世家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诗.郑风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3)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左传僖公七年若句中有助动词、副词一类插入成份,格式有二:代词插入语谓语(1)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2)丘也闻不言之言,未之尝言。庄子徐无鬼(3)亦莫余敢侮。 左传.昭七年插入语代词谓语(1) 然民虽有圣智,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 商君书画策(2)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 墨子节葬(3)天下莫敢之危。 吕氏春秋.分职3、在前置宾语和谓语之间加“之、是等结构助词助宾语前置。(1) 非子之求,而蒲之爱。 左传宣公十二年(2)前世不教,何古之法? 商君书更法(3)寡人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国语晋语三 (4)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5)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六年 有时为了强调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用副词“唯(惟)构成“唯之(是、之为)”式,译为“只、就”(1)富而不骄者鲜,吾唯子之见。左传.定公十三年(2)不才,吾唯子之怨。 左传文公七年(3)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左传.昭公三年(4)智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孟子.尽心下 也有只用“惟”的:(1)上栖会稽,下守海滨,唯鱼鳖见矣。 吴越春秋卷一4、代词“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1)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2)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午也是惧。 在传.昭公元年 (3)则我(陈国)周之自出,至于今是赖。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4)武子宣法以定晋国,至於今是用。 国语.晋语七(5)晋为不道,是摄是赞,思肆春罔极。 左传.昭二十六年(二)介词的宾语前置1、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1)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史记淮阴侯列传(2)学恶乎始,恶乎终? 荀子劝学2、 前置宾语和介词之间结构助词“之”(1)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2)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3)日居月诸,东方之出。 诗.邶风.日月 3、 介词“以”“于”的宾语前置(1)少以犯众,弱以侮强。 说苑.杂言(2)谚所谓室于怒而市于色者。左传昭公十九年除上述几种情况外,也有名词不靠代词复指而前置的。(1)为天子之诸御,不爪剪,不耳穿。 庄子.德充符因此有的学者得出结论:宾语在谓语前面,是远古汉语的正常语序,而古代汉语中所说的宾语前置实际是原始汉藏语序的保留反映.(见张清常上古汉语的SOV语序及定语后置,语言教学与研究,89年1期。)二、主谓倒装在一定条件下,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种改变语序的现象叫主谓倒装。有两种情况:(一)为加强语气,强调谓语。以感叹句为最常见。(1)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孟子告子下(2) 死矣,盆成括! 孟子尽心下(3)仁夫,公子重耳! 礼记.檀弓(4)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5)君子哉,若人! 论语公冶长疑问句、祈使句的谓语也可前置,如:(1)勉哉夫子!尔所不勉,其于尔身有戮。 史记周本纪 (二)为押韵、对仗,将主谓倒装(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三、定语后置指定语置于中心语之后。最常见的是表性状和数量的定语后置。(1)复为羽声慷慨。 史记刺客列传(2)舜有大功二十而为天子。 左传文公十八年(3)子产以帷幕九张行。 左传昭公十三年(4)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 史记.滑稽列传除以上表性状或数量的定语后置外,以下几种形式的句子,也有人认为是定语后置。(一) 中心语之定语(1)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2)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楚辞.涉江(二)中心语定语者(定语的标志) (1) 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 庄子山木 (2)楚人有涉江者。 吕氏春秋.察今(三)中心语之定语者(1)鸟兽之害人者消。 孟子滕文公下(2)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与其坐而待亡, 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四)中心语+而+定语+者(1)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 论语.卫灵公(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下第四节 双宾语句在谓语中,谓语动词两个宾语叫做双宾语。现代汉语中具有给予意义的词往往可以带双宾语。古代汉语的双宾语有下几种情况:一、古代汉语中具有给予意义的“赐”“与”“予”“馈”“贻”等可以带双宾语。(1)公赐之食。 (左传隐公元年)(2)文公与之处。 (孟子许行)(3)多予之重器。 (战国策赵策四)(4)贻我彤管。 (诗经邶风)(5)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论语阳货) 二、古汉语中有告知、教示意义的动词,“语”“告”“教”“示”等可以带双宾语。 (1)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 (2)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孟子许行) 三、古代汉语中有不少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到了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这种双宾语结构在理解和翻译上一定要注意。例如:(1)天生民而立之君。 (左传襄公十四年) 四、古汉语中有些使动用法的动词可以带双宾语,这也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1)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2) 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城濮之战)第五节 省略句省略句指在一定语言环境里某些句子成分有所省略的句子。所谓一定的语言环境,通常指的是被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前面已经出现过(承前省),或在后面将要出现的(蒙后省)。古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比现代汉语更为常见。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况:一、主语的省略(一) 自述省略自述省略指的是省略主语的情况发生在作者自言自语,述说事情之中。(1)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二)对话省略省略主语的情况发生在对话之中。例如:(1)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三)承前省略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后面省去主语。(1)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 (左传蹇叔哭师)(四)蒙后省略主语将在后面出现,前面省去主语。(1)(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二、谓语省略(一)承前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传庄公十年)(二)蒙后省略(1)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六年级数学下册 三 图形的运动第5课时 欣赏与设计说课稿 北师大版
- 建材买卖合同(墙地砖类)
- 第8课 《人间词话》十则王国维说课稿-2025-2026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统编版
- 9.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第3课 插入图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四年级下册粤科版
- 1.3 氧化还原反应(习题)(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同步教学教学设计+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Unit 9 Section B 2a~3c Self check说课稿-2025-2026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2.4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说课稿-2025-2026学年高中物理上海科教版共同必修1-沪教版2007
- 湘潭县辅警考试题库2025
- 环保型出渣车劳务分包与生态修复合同
- 视频监控调取记录表
- 第2章 Windows 10操作系统
- 教研活动: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课件
- GB/T 42430-2023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
- 酒店住宿水单模板-可修改
- SF-三福的历史与文化 v2.0
- 幼儿园故事《小红帽》PPT模板
- GB/T 6723-2017通用冷弯开口型钢
- GB/T 4456-2008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
- 葫芦丝(初学教学)-课件
- 李家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