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筹)新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1页
湖南工业大学(筹)新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2页
湖南工业大学(筹)新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3页
湖南工业大学(筹)新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4页
湖南工业大学(筹)新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工业大学(筹)新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湖南工业大学(筹)新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第一章 现状条件分析11 项目背景湖南工业大学(筹)是2003年9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株洲工学院、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三校合并组建而成。株洲工学院的前身是株洲大学,创办于1979年,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株洲工学院,是全国唯一以包装为主的本科院校。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株洲教育学院,创办于1978年,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同年6月株洲师范学校并入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株洲冶金工业学校,创办于1960年,199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与湖南冶金职工大学合并成立株洲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大学新校园选址于株洲市天元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11、16、31、32规划区,占地面积为3485.9亩,属株洲市天元区政府管辖。其中已征用地第11、16、32规划区用地面积174.78公顷,发展用地第31规划区用地面积58.16公顷,16区内已经建设部分校园设施。校园用地位于规划中的泰山路、天元大道、珠江北路及西环线之间,四周以道路为界,北面和南面为规划中的商业居住区。泰山路为贯通株洲市区的城市主干道,距离炎帝广场仅1.3公里,泰山路混凝土路面目前已修建到校区规划用地的东南角。1.2 工程概况1.2.1项目名称:湖南工业大学(筹)新校园规划1.2.2建设规模:新校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32.94公顷,其中已征用地面积174.78公顷,发展用地面积58.16公顷(用地面积以最终测绘数据为准),设计规划为在校生28000人,按师生比15:1估算在校教师人数1870人,总建筑面积约102万平方米左右。1.2.3设计内容:新校园总体规划,道路规划,综合管线规划,竖向规划,绿化景观规划等。1.2.4建设周期:2003年已启动河西新校区第一期建设工程,至2004年8月首期宿舍及教学楼等已经部分完工并投入使用,包装院系组团的教学建筑和部分宿舍建筑尚在建设当中。预计2006年8月完成第二期建设工程,容纳20000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2008年8月完成第三期建设工程,达到容纳28000名学生的设施规模。13 设计依据:1.3.1湖南工业大学(筹)校园规划设计任务书 2004.5.1.3.2湖南工业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方案评审会会议纪要,株规纪20059号,2005.3. 1.3.3 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1.3.4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20031.3.5 地形红线图1.3.6 立项批文1.3.7 用地批文1.3.8 相关地址及基础设施资料1.3.9 国家有关法规、法律及规定14 区域现状条件分析1.4.1区位株洲市北濒长沙、南临衡阳,京广、浙赣、湘黔铁路在区内纵贯南北、横联东西,是全国十大铁路枢纽之一。湖南工业大学新校区选址于株洲市天元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11、16、31、32、规划区,占地面积为3485.9亩,属株洲市天元区政府管辖,用地位于规划中的泰山路、天元大道、珠江路及西环线之间,四周以道路为界。城市道路及基础设施(供水、排水、电力、电讯、消防、环卫、燃气等)将随着新开发区的建设不断发展成熟,为学校建设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条件。校园用地区内无工业企业,居民点比较分散,征地拆迁工程量不太大,建设工程的施工条件较为便利。1.4.2交通根据株洲市天元区分区规划,地块西面紧临规划中的株洲市城市道路西环线;北侧临规划中的珠江北路;南侧临泰山路为贯通株洲市区的城市主干道,距离炎帝广场仅1.3公里,泰山路混凝土路面目前已修建到校区的东南角;东侧临天元大道,以东为天元区规划中的生态绿化走廊。按照规划,地块周边的交通非常便利,与株洲市其他各区均有便捷的联系。但由于周边市政道路仍处于规划阶段,因此建设初期的交通和市政条件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地块内规划贯通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的城市次干道,其中南北向道路昆仑山路交通联系作用较强,仍予以保留,但道路走向根据校园分区进行适当的调整;东西向道路因其交通功能较弱,已确定予以取消。1.4.3自然条件(1)气候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在东经112.6-114,北纬26-28之间,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株洲市气候温和,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年平均气温为17.6,平均降雨量为1414.7毫米。(2)地质新校园规划用地大致呈矩形,南北短边长约130余米,东西长边长约160余米。整个校园内地形以丘陵山体、水塘洼地和平坦田地为主,环境优美。丘陵山体海拔不高,地块内海拔高度在40余米至80余米之间,平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地上附属建筑以少量自然村落为主,适宜作为教学建设用地。(3)生态环境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校区东侧天元大道沿线为河西生态链,联系城市绿轴和湘江水系。地块内地形地貌为园山与宽展坳谷相间,起伏高差不大,植被丰富,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29%,生态环境比较好。第二章 规划构思与原则21 规划构思2.1.1创立与城市紧密结合、共享及高效的校园景观环境和功能体系规划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着重整体环境的塑造。合理的教学楼布局,加强了校园内学科互动和资源共享。新校区配合城市发展,与整体城市格局相吻合,公建布置适应大学向社会开放的要求。集中的教学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集中的教研产布局为城市建设的发展作出贡献。2.1.2营造具有浓厚传统高校人文气息的现代化新校园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符合学校创建一流现代大学的发展要求,规划营造高品味,多层次的校园交流空间。注重以人的尺度和行为方式为标准来进行功能分区和建筑布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步行组织的原则。校区空间学习吸收了优秀校园空间的要素,创造宜人的学习生活场所,形成优化的校园环境。2.1.3塑造沿空间主轴生长、山水楔入的优美校园空间形态以整体的景观空间环境设计为原则,创造良好校园场所空间。通过轴线控制,多层次空间渗透,融汇自然等手段,创造丰富活泼的校园景观环境。尊重现有自然环境,强调人与自然共存,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山体、植被,营造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建筑布局不破坏水面及地势,并尽可能满足节能通风要求,形成整体化的生态型校园格局。2.1.4兼顾动态设计分期实施和校园社会化要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校园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以自然环境和周边城市发展为依托,处理好现有建筑、周边城市规划与校园新建设的关系,有机有序的营造校园环境。有效利用和保护校区内现有绿化和生态环境,合理结合水体和地形,保证校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设计分区合理的前提下,逐步建设完善,并为以后校区向西北拓展留下生长点。 22 规划原则1、以河西新校区为主校区,以河东校区(原株洲工学院)为分校区,以株洲快速环道为纽带,形成湖南工业大学校园链;以全国一流高校为榜样,建设体现学科专业特色、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现代高校建筑群,建设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风格的新型生态公园式校园。2、打造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内涵。创造一个学习、住宿、工作、有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赋予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彰显其人格化教育的特色价值,充分挖掘“包装”内涵,体现“中国包装”的文化载体。3、在规划中力求做到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结构,做到规划中的弹性与确定性的统一,适应学校规模、学科、资金投入的变化 ,保证运作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4、用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方法分析校园教学科研活动、文体活动和日常活动中不同的行为模式。对环境空间的不同要求,在规划设计中使学生、教职员工的各项活动在转换中实现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的同步过渡,努力创造一种环境与心理高度和谐的行为空间。5、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采用动态发展原理进行规划,制定利于扩展、具有弹性的校园总体规划,不仅考虑分期建设的可行性,做到近远期结合,而且注重节约用地,给远期发展留有余地,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学校作为百年大计的动态发展过程,各功能区均留有一定比例的远期用地,并可依照原有构图制约而保持整体统一。6、充分利用基地现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突出建筑群布置的层次感,同时加强校园环境景观的配套设计,体现校园花园化、生态化。7、建筑风格新颖、和谐,具有现代气息和校园建筑的特征,为强化学校整体特色,宜选择能体现科技办学特点的单体作为整个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物。第三章 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31 用地布局原则1、校园功能分区明确、布置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满足教学与生活要求,并留有一定发展余地。2、基地与外界、基地内部保持良好的交通和运输联系,出入口和内部道路符合人流与车流的集散要求,各运动流线保持顺畅、短捷。3、校区建筑布置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景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结合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形成湖南工业大学独特的校园风格。4、融汇传统校园特有的人文环境特色,形成特有的人文校园氛围。依托地形、连贯水体,传承良好校园空间的构成因素,创造独特的校园空间个性。32 总平面布局根据学校特点,遵照有关布置原则,结合地形特征进行湖南工业大学新校区总平面布置。基地南侧泰山路为区域型城市主干道,规划道路红线48m,新校区主出入口位于该路。配合校园总体布局,在东、西、北侧道路上均安排次入口,用于校区各主要分区对外联系。校区中部地势较平处安排主要的教学区,宿舍区成组团围绕教学区布置,中间保留大片的山林和水体,既可成为教学区与文体活动区、学生生活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又能成为供学生休闲共享的生态绿化用地。教学建筑以组团方式按照轴线进行组织,主入口至图书馆的南北向空间形成严谨的校园中轴线,教学区和学院区规整有序。东西向轴线则沿山体和水体连续布置,是师生学习和休闲活动的公共场所。主轴线通过步行道路深入建筑组图内部,将广场与庭院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山体、湖面是地块内的主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并通过绿地广场联系为整体。结合地形和周边道路情况,学校主入口(礼仪性入口)设在用地南面,开向主干道泰山路。功能性大门则位于校园东、西、北三个方向,方便引导不同方向和不同功能区的人流。校区内有关功能区相应预留部分用地,作为学校远景发展备用地。学生宿舍分为五个组团环绕主要教学区,以缩短日常活动距离。每个学生生活组团设置有饭堂、商业设施和体育活动场地。校园以人性化的步行尺度为依据,结合保留生态绿化分割用地,形成以教学区为中心,生活区呈组团环绕,以轴线和标志性建筑控制校园空间的布局模式。宿舍组团与教学区之间均有步行道路相互联系,外圈环路与南北向环形城市道路形成校园主要外环路。东侧体育场馆沿主干道和校门布置,有利于对外共享。北侧校门布置医院,可对外服务,南北安排办公楼、博物馆等对外建筑,西门则安排学术交流中心。教师生活区和专家工作生活区布置在用地西侧和西北侧,由主要城市次干道分隔,相对独立。产业园区布置在用地西南部,方便与其他城市区域相互联系。33 功能分区新校园大致分为六大功能区:1、校前区:是校园与社会对话的窗口。主入口校前区以入口广场为中心,分布了行政办公建筑群、包装博物馆,西侧主入口校前区则布置学术会堂。2、教学区:包括中心围绕中心广场集中布置的公共教学楼群,如具有标志性的高层图书馆和校史馆,依山势布置的教学楼等。学院区则通过轴线组织成三大组团,一系列的户外广场层层递进,为同学们进行学术讨论,专业交流提供了多层次的交流空间。3、共享生态区:位于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将基地内原有的水系和山林连为一体,形成活体水面和生态走廊,是校园景观主题和学生活动重要场所。4、学生生活区:生活区分别划分为五个组团,在校园的北部、东北部、西南部、东南部和东部分散布置,每个组团布置相应的学生食堂、生活设施和体育活动设施。5、体育运动区:主要的体育活动区分为两组,分布为东部的体育中心,包括体育场、体育馆和学生活动中心,以及北部的游泳馆和体育场。学生生活区内则布置了大量的小型运动设施,为同学们日常健身提供充足的运动场地。6、教工生活区:位于基地的西部,相对独立,有利于社会化建设与管理。7、产业园区:位于用地西南侧,对外联系方便。8、专家工作生活区:位于用地西北侧的发展用地内34 空间组织规划在校园总体空间组织上着意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每组建筑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完成从室内空间到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为全校师生提供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所。校园总体空间格局以东西向主轴线空间为轴心,其中布有数个重要公共空间,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包括体育公园,图书馆山,中心广场,后花园,学术会堂及后山等空间片断及节点,图书馆及学术会馆是该空间序列的焦点所在。由东西轴线向南、向北生长出数个支状空间,作为教学楼、学院组团与主轴的联系。学生与教师宿舍区各组团主要以环路为依托生成分支性组团空间,多以湖面为中心进行组织,教师宿舍多高层区则根据地形围绕山丘布置。校园各区的空间互相渗透与联系,山间林荫步道在中心区与学生宿舍区之间、学生宿舍区的四个组团联系起来,而教师生活区则以湖滨漫步道与校园中心区相联。校园内各处空间注重空间的围合与视线对景的设置,并结合空间的具体功能,形成不同的空间气氛。如校前区通过空间的围合、对称式的处理创造了规整严肃的传统仪式性空间。第四章 绿地系统规划校园规划强调生态型的绿色校园模式,尽量保留原有的丘陵山体、池塘水面和植被树木,并通过道路绿化、广场绿化等进行连接,并与建筑组团内的庭院绿化联系成为整体,塑造环绕教学区的绿色生态形成独特而优美的典雅校园环境。绿地系统主要由山体、水体及公共绿地组成,包括体育绿地、组团绿地和建筑附属绿地,已征用地范围绿地率高达50.88。结合株州市的气候特点,规划中尽量少安排纯硬地铺装的广场空间,更多采用草地、绿化广场和水面的公共空间,并栽植遮荫树木,以创造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通过轴线上主要景观的组织形成景观序列和高潮。重点景观如:东西走向的绿色开阔绿地,体现较为严肃的学术氛围,南北走向的滨水景观则体现较为活泼的校园生活气息。丰富的水体景观资源是湖南工业大学基地的重要特征,规划形成西部大型自然湖面、南部入口水轴空间、东南部公园湖泊等几个大型水面空间,滨水环境采用亲水型的景观设计,山体则保留原生树木形态为主,东北两座山体之间的谷底规划为园林化的学术公园,设置小型的展示建筑、景观建筑和户外活动设施,东西两侧山体与绿化广场联为一体,广场、沿湖步行广场、绿化广场采用常绿乔木,并布置雕塑、小品、喷泉、露天剧场等活动设施。组团绿地则采用冬天落叶的乔木,以利夏天遮阳和冬天采光,以园林手法进行景观设计,建筑物周围适当栽种常绿灌木和种植花圃、草坪,道路两旁安排路灯、座椅和公共服务设施。重点驻留场所及重点景观处采用园林灯产生较为宜人的景观效果。建筑内庭绿地、边缘绿化带和街头绿地,统一设置尺度宜人的圆林灯。在中轴绿地与各区绿化广场内以15米服务半径设置照明灯具,灯具选择应与广场整体风格相统一。在主要建筑如图书馆、教学楼等建筑物正立面,夜间应设置泛光照明,泛光照明设施应隐藏在绿化带中。第五章 道路交通规划本校园规划的交通组织结合了主环路分支、局部格网等路网模式,既满足了校区内部交通系统的要求,也能满足大学与城市交通接驳的需要,合理、互利而高效。贯彻“步行优先”的设计原则,流量较大的城市车流及部分校园车流被引导至半环状城市道路和校园环路,保持大范围内的人车分流;而校园内部则布置较小尺度的支路网,采用人车共行的模式,既提高了道路使用效率,亦能增加校园道路空间的活力与安全性。(1)入口充分结合新校区轴线,组织校园出入口及道路交通结构,并利用主环路联系两条景观轴和多个次入口,尊重地形地势条件,合理区分车流人流交通,使各功能区利用主次干道相对划分。校园南向面对泰山路为主要的礼仪性出入口,东侧入口接近学生生活区和可对外开放的体育中心,北向入口方便联系专家工作生活区,西面入口与教师宿舍区有便捷联系,并接近可对外服务的学术会议中心。(2)车行道路校园西侧有规划的城市道路“昆仑山路”南北向穿过用地,按照校园布局需要将其往西侧调整并改造为曲线形。沿教学区外围设置主环路,与该城市规划道路连成整体,形成畅通的环形车行路线,高效快捷联系各区,同时避免机动交通对校园内建筑环境的干扰,保证各区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校园内道路进行分级规划。城市规划路采用原有的36米宽路,校园主环路为主干道级,采用16米宽路,车行道和自行车道宽11米,人行道两侧各宽2.5米。人行道两侧建筑按规划要求退缩5米以上,并设绿化步道和乔木,使之形成林荫大道,以屏避汽车噪声减少废气污染。联系校内各功能组团的校园次干道级采用11米宽路,因车流量相对主干道减少,只在道路两侧设行道树,中间车道宽8米,两边各1.5米宽人行道。校园小型道路采用6-8米宽,一般不行车,以行人为主,必要时贵宾与消防车可通行。(3)人行系统沿主要十字型轴线在教学区内形成连续的步行和休闲活动区,并通过次要轴线与教学建筑组团内部的步行线路相联系,人的穿行主要在中心广场和绿化走廊中进行;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结合自然环境和景观处理组织舒适、便捷的步行流线,并连成一体,形成完善的步行网络。人行步道系统在建筑组团内的形成交流广场或绿轴等活动空间,并广泛分布于校园内,给同学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的空间,同时符合大学校园的特殊性和人性化的尺度。校园步行距离控制在舒适的人行尺度之内,合理安排活动区域与日常行为的关系,使校园主要功能区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形成高效的交通组织和人性化的场所。校园中心区(包括基础教学、各学院建筑、图书馆等公共建筑)控制在400米直径步行区以内,5分钟内可步行到达各建筑。校园中心区与学生宿舍区的联系也十分便利,多控制在800米直径步行区以内,步行10分钟可达。(4)停车场校内的机动车停车场规划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以保证新校区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正常的交通秩序。在校区主要出入口和大型公共建筑物附近集中设置大型机动车停车场或地下停车库,对外来车辆进入校区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避免外来车辆在校内的穿行。校内各个主要功能区系统地结合各个分区的需求配置相应的机动车停车泊位,大部分集中设置在每块地段的外围,以尽量避免对校内的景观产生的负面影响。其中已征用地规划机动车停车位1472个,100生均5.26个。大学新校区由于其用地的广阔性,自行车成为校园内主要代步工具,其使用频率甚至超出步行的频率。规划对自行车停靠作了专门安排,学生生活区内主要采用建筑首层架空集中停车,并辅以自行车停车棚;在教学区内结合建筑物半地下层及绿化平台下部集中停放,以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广场空地只设置少量的辅助地面自行车停车位。其中已征用地规划非机动车停车位10342个,100生均69.08个。 第六章 竖向规划湖南工业大学新校园规划用地属于丘陵地形,整体地势有一定起伏,有较多丘陵山体和洼地池塘,局部坡度较大,地块中部及西南部则较为平坦。用地东南部已建设数栋校舍,其他区域地面附属建筑物较少。地块周边城市道路尚未建设,天元区分区规划对区域内的排水方向进行了示意并大致确定了周边主要市政道路交叉点的标高。基于上述的用地条件,竖向规划的主要原则是:服从分区规划的总体竖向规划要求,按照校园规划的布局和用地情况,结合土方平衡和场地排水做好总平面设计,使规划道路、场地、建筑与现状地形充分协调,有机的融入自然环境,并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校园内竖向标高与外部市政道路保持衔接,整体地势按照地形总体呈现为东北、西北高,中部及南部低,西南部为最低。场地内的丘陵山体基本完整保留,只在局部依据道路和建筑形态进行适当开挖,并作护坡或挡土墙,零散的土丘则进行铲平。规划保留用地范围内面积较大的池塘水面,并适量开挖以营造良好的水体景观,小型零乱的池塘则予以填平。山体、水面开挖的土方、地势较高区域的挖方与低洼区域的填方可以保持大致的土方平衡。校区内雨水污水分流排放,雨水依照地形,基本汇入雨水干管或校区内水体自然排放。整体而言,用地中部的排泄趋势是东北向西南排水,周边的排泄趋势为用地内向四周市政道路排水。各个地段内的污水分别排到污水管后汇集向市政管网排放。道路的高程设计依照整体地形和功能布局,纵线控制高程相对平坦,符合自行车交通的坡度要求,并采取道路旁边坡起坡的处理解决道路纵向排水问题。靠近自然水体地块下降起坡,以就近组织用地内雨水排放,并设置亲水平台与水面有机结合。地块的周围设置明渠解决汇水,避免用地地块成为洼地的汇水现象。校区内主干道路标高为道路纵坡为28,横坡为12,地坪至道路面标高差0.15M0.2M,场地坡度约为0.3,室内外地坪高差为0.45-0.6M。第七章 校园建筑形态与特征校园建筑设计应充分体现现代大学的人文气氛围,与环境有机结合,相互尊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建筑与建筑之间,并非互为独立,毫无关联,而是相互对话,互为景观。将建筑平面功能布局合理,使用方便与空间环境质量综合考虑。建筑造型以整体环境为出发点,不单纯考虑造型,而是从校园空间景观界面的完整性和层次的丰富性来做建筑造型,使之既具有时代感又满足各功能使用,真正做到环境、园林和建筑群体有机结合,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符合现代建筑发展趋势。教学建筑以四至五层为主,局部六至八层,以创造宜人的校园空间尺度。宿舍建筑以6层为主。建筑物的首层要充分体现近人尺度,可以通过景观要素、饰面材料及其质地、纹理和韵律的表现以及建筑细部处理等手段来实现。局部考虑架空层停车设计。建筑造型选用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风格,以符合工业大学的文化气息,同时在体量、尺度、色彩等方面充分体现文化建筑的典雅气息。建筑材料包括面砖、涂料、石材、金属、浅色玻璃等,墙面材料保持自然的浅色调,如浅灰、白、浅蓝等,玻璃和金属构建等也宜选择柔和中性的色调。注意各建筑物之间的材料和颜色的统一,突出建筑屋顶的造型特色,形成校园完整明确的主要风格和主要色调。在保持校园建筑整体统一的基础上,重要建筑可适当采用特殊的形式和色彩以突出标志性特征,建筑组团中的节点部位可以采用一定程度的对比来突出建筑物个性和对景效果。第八章 建设分期分期建设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每个发展阶段均形成有效运作的校园功能与完整校园空间的理念,率先建设主要的教学建筑与宿舍组团,并形成核心公共空间,其后在各建设阶段逐步添加其余建筑组团以完善校园功能及空间,校园建设完成后仍留有发展用地,以备日后校园扩展之用。校园规划用地内2003年已启动第一期建设工程,至2004年8月首期第三宿舍组团部分及教学楼等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包装院系组团的教学建筑和第三宿舍组团部分宿舍建筑预计2005年9月完成。第二期建设工程预计2006年8月完成,容纳20000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建设内容包括第四、第五宿舍组团,图书馆、第二教学楼等主要公共教学建筑以及部分体育设施、后勤设施、教工宿舍等。2008年8月预计完成第三期建设工程,达到容纳28000名学生的设施规模。建设内容包括第一、第二宿舍组团,院系教学建筑,教工宿舍、后勤设施、体育中心及产业园等。发展用地建设内容包括专家工作生活区、文科院系组团和游泳馆,作为第四期建设内容。第九章 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9.1 湖南工业大学电力及信息工程规划9.1.1 设计依据1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3建筑、给排水等专业提出的规划技术条件4湖南工业大学(筹)校园规划设计任务书 2004.59.1.2 电力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的供电指标,並参照同类大专院校的供电资料,本工程用负荷密度法确定电力规划计算负荷列表如下:电力负荷计算:编号项目名称建筑面积(m2)负荷密度(VA/m2)计算负荷(KVA)变压器安装容量(KVA)变电所编号B-8图书馆4000080320041000B1B-9校史展览馆2500100250B-10预留发展建筑25000307504800B2C-3a文科院系3000030900C-3b音乐学院600030180C-3c预留发展建筑1500030450F-4游泳馆1200010012001000500B3F-2体育馆15000100150041000B4F-1综合田径场200050100F-3学生活动中心1000060600D-12人文馆600030180E-1校医院125008010002800B5E-2后勤办公楼400030120D-1学生宿舍组团14200080147021000B6D-6第一食堂700030175D-2学生宿舍组团24200035147021000B7D-7第二食堂700025175E-410kV电力开关站K-118050920K-1合计18320C-1c包装印刷学院80003024021000B8C-1d预留发展建筑1500030450A-1包装博物馆1500060900D-4学生宿舍组团4370003512952800B9D-4学生宿舍组团4300003510502800B10D-9第四食堂900025225B-1a公共教学楼一期120003036021000B11B-1b附属实验楼6308051D-8第三食堂700025175D-3学生宿舍组团330000351050D-3学生宿舍组团33000035105021000B12D-11服务用房10002525D-13商业中心1000060600B-3综合实验楼一期2000080160021000B13B-2公共教学楼二期180003054021250B14B-4综合实验楼二期1200080960B-5公共外语教学区1000030300C-1a包装艺术楼15000304502800B15C-1b包装实验楼1000080800E-510kV电力开关站K-218050920K-2合计15320A-2校行政中心12000404802800B16C-2a土木工程学院1200030360C-2b机械学院1200030360C-2f冶金与材料学院12000303602800B17C-2g轻工学院800030240C-2h生物工程学院800030240C-2i预留发展建筑1500030450C-2c计算机学院100003030021250B18C-2d理学院800030240C-2e电气与信息学院1200030360A-3学术会馆1200080960B-6现代教育中心12000303602500B19B- 7工程实训中心1500030450D-5学生宿舍组团5340003511902800B20D-5学生宿舍组团5300003510502800B21D-10第五食堂850025213E-610kV电力开关站K-318050920G-1教工宿舍组团12970050148521000B22G-4教工食堂15002538G-5教工俱乐部400060240G-2教工宿舍组团233200501660021000B23G-3教工宿舍组团33105050155321000B24G-6幼儿园5504022H-1产业园组团-1235006014102800B25H-2产业园组团-2235006014102800B26H-3产业园组团-3220006013202800B27H-4产业园组团-42700060162021000B28I-1专家生活组团1276005013802800B29I-2专家生活组团25150050257528002800B30B31I-3专家生活组团33320050166021000B32E-710kV电力开关站K-418050920K-4合计19620校园内供电分为四个区,每个区分别设10KV开关站(k-1、k-2、k-3、k-4)。每个区10KV电源均由河西220KV中心变电站不同主变出线间隔双回路引入,根据负荷分布情况设32个10KV变配电所,10KV线路由开关站采用双回放射式一用一备方式供电,开关站及各变配电站中压侧设专用计量装置,电缆采用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截面为铜芯应不小于240mm2。电力电缆在校园内沿电缆沟敷设,过路电缆穿管保护,电力电缆沟设于道路的东侧和南侧。路灯根据主次道路双侧和单侧设置,间距不大于30米。10KV开关站及各变配电站的中压柜及低压侧主进线柜、母联柜装设微机保护测控装置,所间信息传输联系用光纤,所内用屏蔽双绞线,实现供电系统集中值班定期巡视的管理模式。9.1.3 电信及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校园内电话及数据传输由综合布线系统支持,主干线接至城市信息网络。电话总机房及计算机主机房设于图书馆。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分层星形拓朴结构,每幢建筑物设一间主配线间,各层设楼层配线间,光纤到楼层,信息点采用双孔出线插座。主干布线系统(主配线架BD至楼层配线架FD):数据采用室内12芯多模光缆,语音采用3类大对数铜缆。水平布线系统:数据和语音均采用6类UTP。有线电视系统主机房设于行政办公楼,在教学区各会议室、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楼、教工宿舍楼设有线电视出线口,传输线路采用同轴电缆。学生宿舍、教室、实验室走廊、食堂、运动场、道路设广播扬声器,主机房设于行政办公楼。公共广播与消防应急广播共用一套扬声器,公共广播系统前端由音源、混音放置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监听、消防应急广播录音等设备组成。传输线路采用24.0mm2广播线。在各重要建筑物门厅、大堂、多功能厅、走道、梯间、教室、阅览室等处设闭路电视监视摄像机。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由前端设备、传输线路、控制、显示与记录四部分组成。前端设备根据环境特点,采用高清晰度黑白摄像机、球形摄像机或半球形摄像机;控制设备采用数字硬盘录像或视频矩阵切换装置。传输线路室外采用光缆,室内采用视频同轴电缆。信息光纤、有线电视同轴电缆与广播传输线穿保护管地下直埋敷设在道路的西侧和北侧。信息系统及有线电视系统出线口计算。信息及有线电视系统出线口计算:编号项目名称建筑面积(m2)综合布线有线电视指标出线口指标出线口B-8图书馆400001/1040001/100400B-9校史展览馆25001/102501/10025B-10预留发展建筑250001/1025001/100250C-3a文科院系300001/1030001/100300C-3b音乐学院60001/106001/10060C-3c预留发展建筑150001/1015001/100150F-4游泳馆120001/1001201/100120F-2体育馆150001/1001501/100150F-1综合田径场20001/100201/10020F-3学生活动中心100001/1010001/100100D-12人文馆60001/106001/10060E-1校医院125001/1001251/100125E-2后勤办公楼40001/104001/10040D-1学生宿舍组团1420001/584001/182334D-6第一食堂70001/100701/10070D-2学生宿舍组团2420001/584001/182334D-7第二食堂70001/100701/10070E-4电力开关站K-11801/10181/1002C-1c包装印刷学院80001/108001/10080C-1d预留发展建筑150001/1015001/100150A-1包装博物馆150001/1015001/100150D-4学生宿舍组团4670001/5134001/183723D-9第四食堂90001/100901/10090B-1a公共教学楼一期120001/1012001/100120B-1b附属实验楼6301/10631/1007D-8第三食堂70001/100701/10070D-3学生宿舍组团3600001/5120001/183334D-11服务用房10001/101001/10010D-13商业中心100001/1010001/100100B-3综合实验楼一期200001/1020001/100200B-2公共教学楼二期180001/1018001/100180B-4综合实验楼二期120001/1012001/100120B-5公共外语教学区100001/1010001/100100C-1a包装艺术楼150001/1015001/100150C-1b包装实验楼100001/1010001/100100E-510kV电力开关站K-21801/10181/1002A-2校行政中心120001/1012001/100120C-2a土木工程学院120001/1012001/100120C-2b机械学院120001/1012001/100120C-2f冶金与材料学院120001/1012001/100120C-2g轻工学院80001/108001/10080C-2h生物工程学院80001/108001/10080C-2i预留发展建筑150001/1015001/100150C-2c计算机学院100001/1010001/100100C-2d理学院80001/108001/10080C-2e电气与信息学院120001/1012001/100120A-3学术会馆120001/1012001/100120B-6现代教育中心120001/1012001/100120B- 7工程实训中心150001/1015001/100150D-5学生宿舍组团5640001/5128001/183556D-10第五食堂85001/100851/10085E-610kV电力开关站K-31801/10181/1002G-1教工宿舍组团1297001/1029701/201485G-4教工食堂15001/100151/10015G-5教工俱乐部40001/100401/10040G-2教工宿舍组团2332001/1033201/201660G-3教工宿舍组团3310501/1031051/201553G-6幼儿园5501/10061/1006H-1产业园组团-1235001/1013501/100235H-2产业园组团-2235001/1023501/100235H-3产业园组团-3220001/1022001/100220H-4产业园组团-4270001/1027001/100270I-1专家生活组团1276001/1027601/201380I-2专家生活组团2515001/1051501/202575I-3专家生活组团3332001/1033201/201660E-710kV电力开关站K-41801/10181/1002合计127971293519.2 给水工程规划1. 概况校区外周边城市道路下埋设有市政给排水管道,可满足本工程给排水需要。由于本校靠近市政规划的给水加压站,要求市政给水干管水压在本地块不小于0.40Mpa,即市政给水可满足校区内6层及以下建筑的水压要求。2. 设计依据2.1 由校方提供的市政给排水管线现状资料2.2 我院建筑专业及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2.3 相关国家规范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J13-86(1997年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J14-87(1997年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2002年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2001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2001年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01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J140-90(1997年版)其他与本工程有关的国家、地方规范、规程及标准3. 给水系统设计3.1 给水水源校园生活用水水源为市政自来水,拟从现有市政自来水干管上接驳校区总进水管。拟从泰山路及华山路市政给水管分别接驳两路进水总管,管径分别为DN500及DN300。3.2 给水用水量计算新校区学生及教职员工按33000人(远期规划)计。总建筑面积102.3万m2,用地面积26.6万m2。图书馆、校史展览馆为8层建筑,部分教工宿舍为12层建筑,为二类高层民用建筑,其余建筑均低于24m。校园综合用水量按230升/人日计,用水人数按33000人计(远期规划),综合时变化系数取2.3,则最高日用水量为7590m3/日, 最大时用水量为727.4m3/时。3.3 给水系统供水方式由于本校靠近市政规划的给水加压站,故本校区拟不设加压供水管道,而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给。市政水压可满足校区6层及以下建筑,校区生活给水直接由市政给水管道引入两条干管供水。图书馆、校史展览馆及12层教工宿舍建筑用水在建筑内局部加压(注:教工宿舍区由于地势较高,应根据市政水压实际情况确定加压用水量)。3.4 热水及饮用水供应生活热水设计参数如下:冷水7,每人次沐浴热水为60热水60升,食堂用热水为60热水每人次10升。60热水设计小时用水量为840m3/天,最大小时用水量为130m3/时。3.4.1热源的选择公共浴室、学生食堂用热水系统热源拟采用天然气。学术会堂、外国专家楼用热水采用天然气加热或太阳能加热方式供热。3.4.2热水供水方式校区不另设集中热水供应,由各建筑自行解决(公共浴室、学生食堂根据建筑布局合并设置),在校区食堂共设4个锅炉房(锅炉房拟设在D-7,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