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ppt_第1页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ppt_第2页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ppt_第3页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ppt_第4页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训诂学 讲授者 王立东联系方式WANGLIDONG1970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 一 引言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 训诂不同于训诂学 在古代 训诂工作相当普及 三字经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离骚 各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 害贤曰嫉 害色曰妒 八戒笑道 你甚不通变 常言道 粗柳簸箕细柳斗 世上谁见男儿丑 西游记 第54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 易 兑 君子以朋友讲习 孔颖达疏 同门曰朋 同志曰友 朋友聚居 讲习道义 王安石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六书精薀 户 室之口也 凡室之口曰户 堂之口曰门 内曰户 外曰门 一扉曰户 两扉曰门 禮 曲禮 君子恭敬 撙節 退讓以明禮 何胤疏 在貌爲恭 在心爲敬 貌多心少爲恭 心多貌少爲敬 牖 穿壁以木为交窗也 说文 段注 交窗者 以木横直为之 即今之窗也 在墙曰牖 在屋曰窗 卖柑者言 今夫佩虎符 坐皋比者 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果能授孙吴之略耶 峨大冠 拖长绅者 昂昂乎庙堂之器也 果能建伊 皋之业耶 阳陵虎符甲兵之符 右才 在 皇帝 左才 在 阳陵 初中语文课本注 皋比 虎皮 将军座位上垫着虎皮 但虎皮为什么叫 皋比 呢 将军的座位上为什么要垫虎皮呢 训诂材料告诉我们 古代战争中 虎皮是重要的战具 人们利用敌人畏虎的心理 披虎皮进攻以取胜 皋比 当虎皮讲 始见 左传 庄公十年 其文说 夏六月 齐师宋师次于郎 公子偃曰 宋师不整 可败也 宋败 齐必还 请击之 公弗许 自雩门窃出 蒙皋比而先犯之 公从之 大败宋师于乘丘 齐师乃还 杜预注 皋比 虎皮 蒙虎皮是伪装虎来吓唬故人 同时也显示军中有可以捕虎的勇士 这足以使敌人闻风丧胆 类似这样的事 在 左传 中还可见到 僖公二十八年 晋楚城濮之战中 胥臣蒙马以虎皮 先犯陈蔡 陈蔡奔 楚右师溃 可见在后代 虎这种猛兽具有强大的威胁性 虎皮征军事上就有着很大的作用 成为一种必备的战具 论衡 知实 凡论事者 违实不引效验 则虽甘义繁说 众不见信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 古代汉语 注 众不见信 群众不相信 见信 略等于 相信 见 不表被动意义 杨宝忠姚萱 释 众不见信 众不见信 即 终不见信 谓终究不被相信也 众 读为 终 训终究 终竟 见 为助动词 表被动 训 被 古代汉语 众 字依字作解 训 群众 谓 见信 略等于 相信 见 字不表被动意义 均非 众 终 二字古音同属章母冬部字 读音相同 古书多通用 如 l 仪礼 士相见礼 凡与大人言 始视面 中视抱 卒视面 毋改 众皆若是 郑玄云 古文毋作无 今文众为终 汉简作 无改 终皆如是 众 正作 终 向卿大夫进言 开始时要看着对方的脸 言毕 目光下移至对方的怀抱 然后抬头注视对方的面部 进言者要容体端正 不要变动改容 2 易 杂卦 大有 众也 阮元校勘记云 石经 岳本 闽 监 毛本同 释文 众 荀作终 3 银雀山汉简 晏子 过始弗智也 过众弗智也 众 与 始 相对而言 吴九龙读为 终 是也 4 诗 鄘风 载驰 众稚且狂 诗 言 终和且平 终风且曀 y 昏暗 终风且霾 终风且暴 终善且有 终温且惠 终窭且贫 众稚且狂 与之句式相同 王引之 经义述闻 卷五云 众当读为终 终犹既也 古书多借众为终 5 老子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轴重 马王堆汉墓帛书 老子 甲本 终 作 众 6 史记 秦始皇本纪 因使韩终 侯公 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 下文又云 今闻韩众去不报 张守节正义 众 音终 韩众 即韩终 7 论衡 答侯篇 举世为位者 皆以祸众 黄晖校释云 众 终古通 诗 振鹭 以永终誉 后汉书 崔胭传 终作众 韩策 臣使人刺之 终莫能就 史记 刺客传 终作众 士相见礼 众皆若是 注日 今文众为终 众不见信 文选 阮籍 咏怀诗 注引作 终不见信 正用本字 是其证 论衡 一书 见 字用于及物动词之前者 凡70例 论衡 语增篇 以古非今者 族灭 吏见知弗举 与同罪 见知 连用 二字平列 谓见到 知道 见 字不表被动 除此以外 其他6例 见 字均用为助动词 表被动 如 8 变动篇 案 邹 衍列传 不言见拘而使霜降 9 幸偶篇 长数仞之竹 大连抱之木 工技之人裁而用之 或成器而见举持 或遗材而遭废弃 10 感虚篇 地火不为见射而灭 天火何为见射而去 11 累害篇 以毁谤言之 贞良见妒 高奇见噪 12 语增篇 坑儒士 起自诸生为妖言 见坑者四百六十七人 13 逢遇篇 故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 虽善不见爱 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 虽不善不见憎 14 问孔篇 誓子路以 天厌之 终不见信 不见信 则孔子自解 终不解也 众不见信 与例14中 终不见信 语法 语意均相同 见 字依全书用宇之例 亦表被动 古代汉语 谓 见 字不表示被动意义 与 论衡 字例不合 此不知 众 即 终 字 致有此误也 二 什么是训诂 一 说文解字 对 训 与 诂 的解释 说文解字 言部 训 说教也 诂 训故言也 意即 训是解释 诂是解释古代的语词 因此 诂也写作 故 由于这两个词都有解释的意思 因此 二字经常连用 意义不再区分 都是 解释 的意思 二 训诂 两个字连用 始于汉代的 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 诗经 周南 关雎 的疏中对 训 和 诂 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 诂者 古也 古今异言 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 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他还综合起来给 训诂 下了定义 诂训者 通古今之异辞 辨物之形貌 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 诂和训 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1 诂 是解释 异言 的 所谓 异言 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比如 尔雅 释天 夏曰岁 商曰祀 周曰年 唐虞曰载 这是因时产生的异言 也就是古语 又如 诗经释文 楚人名火曰燥 齐人曰毁 吴人曰 这是因地而产生的异言 也就是方言 2 训 是 道形貌 的 所谓 道形貌 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 进行形象的描绘 说明 这就不只是以词来解释词 而且要用较多的文字来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它包括对词的具体含义和色彩的说明 对句子结构的分析 对修辞手法法的阐述以及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 内含十分丰富 它所解释的语言单位也不只是词 还包括句 段 篇 训诂 就是对古今之异言和风俗之殊语进行解释 这是一项综合性的语文工作 而进行训诂工作所产生的结果 即词义的解释 古人也称为 训诂 此即训诂材料 一般所说的 训诂 指的就是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 辞海 又叫 训故 诂训 故训 解释古书中词句意思 用通俗的话解释古代词语 叫 训 用普遍通行的话解释方言 用当代的话来解释古代词语叫 诂 三 什么是训诂学 辞海 我国传统的研究词义的学科 偏重在研究古代的词义 特别是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 也分析古书中的语法 修辞等语文现象 著作有两类 一类专为解释某部著作而写 一类搜集词语 分类编次 解释其意义 十三经注疏 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 唐宋人做的疏 传 阐明经义 笺 补充修订 对隐晦处阐明 提出不同意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