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婚姻习俗.doc_第1页
中山婚姻习俗.doc_第2页
中山婚姻习俗.doc_第3页
中山婚姻习俗.doc_第4页
中山婚姻习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山婚姻习俗据香山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版记载:“婚礼用槟榔以当委禽(古代泛指订婚的定聘),不通谱无聘书,惟香山司、黄圃司独以此为重。贫不能备礼者,无聘书亦必通谱、冠礼。临娶始行三加礼,绅宦家时,一行之不行亲迎,花烛之夕设酌洞房,亲朋劝酒曰煖房,亦曰送房。其有观新妇索酒食者曰闹房。娶之明日拜舅姑行庙见礼,又明日婿从妇至其家拜见外舅姑。”由此可见,中山过去的婚俗还是有其特色的。 相睇过年庚中山历史上,在大部分镇区,男的十五、六岁,女的十三岁就谈婚论嫁、成家立室了(当然有个别例外,如沙溪等地,到了二十岁左右才结婚的)。当男子长大到十六岁时,家长就筹备其婚姻大事了,一般来讲,多以媒人或父母、伯叔长辈为之物色对象,认为是“门当户对”或各方面都较为合适了,就下“文定”,以作定金或称聘金。当文定下聘后,一般来说,先由女方用红纸写好年庚八字,由媒人或家族中的长者送到男方家中,而男方则把双方的年庚八字写好,请星相占卜者推算,双方是否相克相冲。如果占卜后,任为双方八字都可以,便安排男女双方“相睇”了(相睇又称“相亲”)。过去中山,很多男子不好意思前去相睇,只是委托伯母、叔母、姨妈姑姐等亲属去代为相睇。而小女子往往害羞,多是偷偷一看或是躲躲闪闪的“偷窥”一下,甚至故意躲避。因此,往往是到了洞房花烛,男女双方才得以真正的见面和认识。信物定情过礼金 男女双方经媒妁之言,相睇过年庚后,男女相方就算是确定了爱情关系了,此时多有互相赠送礼物作为定情信物的。一般来讲,接受信物者,都会以信物回赠,以交换信物的形式来巩固双互间的爱情关系,加深彼此的感情,知书识礼者或是有文化者,多有互相致信寄书,表示爱慕的。如果有一方将信物退回,则表示爱情破裂或是不喜欢对方,显示终止恋爱。 在男女双方确定爱情、互赠定情信物后,便由媒妁之人到女家谈礼金了(礼金又称身价银、下聘、送定、过定、定聘、小聘等)。在古代则称为“纳吉”。过去的中山,男方在下聘谈礼金时,还可以要求女方配备妆奁。待身价银谈妥后,就定婚期。之后,男方要备礼物由媒人、押礼人专程送往女家,过去的聘礼多为:戒指、手镯等饰物和绫罗绸缎、礼饼、礼烛、水果、干果、茶叶、礼金等。男方所定的婚期称为“请期”,而女方认为男方所选的日期合适,同意的称为“复盟”。此种习俗中山人称之为起年生、送利是、送日等(按周礼来讲:即“纳吉”、“纳征”、“请期”三礼)。这些程序办完后,就是向双方氏族亲友派请柬和饼食等繁缛事宜了。 中山过去的婚嫁,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礼俗:铺新房按旧俗,到了男女结婚那一天的前一日,女方家便派人到男家,与男家一起共同铺设房舍卧具等。在解放前,男家在婚礼的那天子时,便要安大床和上字架了。安大床是非常讲究的,旧俗中,安大床多为男家的长者,特别是要找头胎生子的长者或是多子女的长者,首先将新房打扫干净,然后燃点炮仗以驱邪镇妖,有钱人家还要请道士(俗称喃呒佬)打醮拜神,烧元宝香烛等,然后将新床架好,由女方派来的亲信妇人或陪嫁女(旧称妹mui1子、丫环、侍女等),布置床铺,喜帐及新房的梳妆台、书架等桌椅物品,称之为“暖房”,铺床时多有在被缛下放红枣、花生等物。铺房后,侍女留守看护新房,不让外人进入,待新人迎回拜堂后,新婚夫妇才能进入新房。当然,布置新房最基本的是张贴双喜字或喜庆的剪纸等。喜字多为“双喜字”并连,寓意新婚夫妇互敬互爱、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等等。这种习俗古今沿袭,只是铺房的习俗有所改变,现在多为购置整套的家具,而不是自己做床、安床了。开脸、送嫁、请伴娘中山的旧俗中,在男家铺房筹办婚礼时,女家又是另一番景象。过去在举行婚礼前的一个月,就请伴娘(又称喜娘、大妗姐等),历史上伴娘分为单伴、双伴、长伴、短伴。单伴只有一人;双伴有二至三人;长伴不计月日;因此导致了一些长伴的伴娘“梳起不嫁”(过去小榄、南头、东凤、黄圃等镇区较多,主要受顺德的风俗影响,称为“自梳女”);短伴最长为一个月左右。按现代语言来讲,伴娘是婚礼的总“导演”。因为作为伴娘,多是女家或男家的“乳娘”(中山人称为奶妈),这主要是过去早婚,少女不懂世事,所以伴娘要主持婚礼的一切事宜,如果是长伴,则要教新婚妇婚后日常生活的繁杂事情,以及生儿育女等事务。在婚礼前一天,伴娘就要为新娘“开脸”了,开脸又称绞面、剃面、挽面等。除此之外,伴娘出门前,还要为新娘换新装和梳头等。过去新娘梳头是很讲究的,而伴娘为新娘梳头时,要一边梳一边唱,如:“一梳梳到尾,白发又齐眉;二梳梳到尾,夫贵又妻荣;三梳梳到尾,早生得贵子”伴娘一边唱,一边梳,而新娘在梳头时,听着伴娘的歌声,回忆起父母的养育之恩,遐想到夫家后的际遇,多为之哭泣,中山人又称为“哭嫁”,此俗至今尚有流传沿袭。除此之外,在民国期间,中山的女子多有读书的,在新风尚影响下,新娘在出嫁前,除了请伴娘外,还有邀请女同学或要好的女子,在出嫁前聚集家中闺房互相道贺、嬉戏,到半夜方散。这一习俗在中山俗称为“送嫁”,沙溪一带称之为请“三姑妹”(是旧时代的一种农村盛行的“请神活动”)。吃和合饭、撒谷豆、传袋与共牢古时中山的婚嫁礼俗中,有一些习俗是从中原传承而来的,这与中华民族的民俗习俗,尤其是汉族的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据一些族谱记载:在中山的一些镇区,古时在结婚之日,在新娘上轿之前(即男家到女家接新娘时),男女相方分别备有筵席,由平辈或幼辈的亲友陪准新郎新娘吃饭。而双方的父母及长辈不入席,此俗称为“吃和合饭”。饭后,新娘即洗濑上妆,由伴娘为其戴上凤冠和盖头(红方巾或称障面),由伴娘挽扶领着拜别父母和亲友,手执盛有谷豆果子等物的筛和手持龙凤烛的姐妹左右引导,出阁上轿。而准新郎在吃和合饭后,则在新娘的闺房中对床而坐,目不斜视不得向外,待新娘上轿后,避人而返家筹备迎亲。这一习俗一般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举行,主要是女方家置办,男方家主要是结婚当天才宴请宾客。因此又称为别亲酒、辞家宴等。女子出嫁旧称出阁,撒谷豆是在女子出阁之时,由女家请一位福寿双全的妇女,手拿装有谷米、红豆、绿豆、花生等植物的簸箕沿路到处撒播,尤其是新娘上花轿之前,在花轿内外都要撒遍。到花轿抬到男家巷口前门,在新娘下轿前也要撒播一遍,此习俗称为“撒谷豆”。另外,当新郎、新娘进入新房或称洞房后,女左男右坐在新床上时,男家的亲人也要拿谷、豆、果子以及铜钱等物再撒一遍,这种习俗称为“撒帐”。古人认为谷豆一可以避邪,二是寓意如这些植物种子一样,预祝新娘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客家地区的老人说,过去多是在新房中撒花生红枣,寓意为早生多生子和男女孩子交叉着生。当然这一习俗是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或是多子多福的陋俗了。古代的婚俗中,新娘临门,男家要以布袋铺地,使新妇行在布袋上进入男家的门,当新娘走过的布袋后,男家的佣人要迅速传到前面,并铺在地上,这就称为“传袋”。古时“袋”与“代”是谐音,寓意传宗接代的吉兆。此俗唐代始盛行,而贫苦人家多以席作布袋的。因此,传袋又称为传席。何谓共牢?共牢与合卺都包含着夫妻恩爱,从此合为一体之意念,后世人们多以合卺代表夫妻永结同心,而共牢则较少使用,也许这是“牢”与“狱”是相连使用的词语有关,成为忌讳之用词吧。穿凤衣戴凤冠,花轿迎亲、背新娘、过火堂、拜堂等习俗。中山人又称凤衣为凤挂、裙挂等。冠的穿戴有贫贵之分。一般平民除穿着凤挂外,多在头上插上凤钗作冠,而有钱人则戴上金银饰物点缀的凤冠。到民国期间,随着西方婚俗的影响,城里知识人士或侨属、信教人士等多有穿戴婚纱的。至今中山多数城乡新婚女子还是穿凤衣戴凤冠的,也有中西合璧的。当然在六、七十年代,中山的婚俗多趋于简单化,只是领张结婚证,照张孖头像(合照),分派些糖果饼干、花生水果等就算是结婚了。中山传统的婚俗中,多以花轿接亲(或称迎亲),在此过程中,大体上分为上轿、哭轿、下轿、背新人、过火塘(亦称跨火盆、过门坎)等步骤。相传,过去到了嫁娶之日,多用畜力车(如牛车、马车等)去迎娶新娘,到宋代逐渐使用花轿迎娶,而花轿行业也随之兴起,原石岐的四个城门附近及各镇区都设有“轿铺”,尤其是西门外较多(过去的轿夫又称为担子、肩舆等)。这种以轿代车的迎亲方式一直沿袭到五六十年代,后因破四旧等原因逐渐取消,但改革开放后,受港澳地区婚俗的影响,又逐渐恢复使用,不过现代的青年结婚迎亲,多采用高级轿车了。交杯合卺闹新房新郎新娘拜堂后,到傍晚时候,男家在家中或祠堂等宽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