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学习与学习能力 虽然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提到“学习”二字,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学习”这个词往往会与“学校”或“为了通过某些考试或测试而研读”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但本文所界定的“学习”使用比较宽泛的定义,即不仅仅是指学校的应试教育,也不是掌握某项学科知识的过程,而是指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新知,并具备实践新的行动的能力。 转自铁血社区 / 笔者之所以如此定义是因为,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其实知识很小的一部分而已。例如McCall(1998)曾经调查过公司总裁如何学习到有关管理方面的知识,其中只有不到5是来自课堂中。 (一)什么是学习? 1. 学习学习 一般常以为“学习”是一件事,其实“学习”包括“学”和“习”两项工作。“学”是把不会的“学会”,是“知新”,是“日知其所亡(无)”;“习”字从羽部,是鸟数飞也,就是鸟不断重复振动翅膀,即将“学会的”不断重复,是“温故”,是“月无忘其所能”。所以,“学习”包含“知新”然后“温故”的两个动作,甚至更上一层的“温故而知新”。 图1 “学”与“习”的象形字 转自铁血社区 / (1)“学”与“习”的象形字 在古汉语里,“学习”是由两个字构成的(如图1所示)。“学”由两部分构成:上面是表示“知识积累”的符号;下面是一个小孩站在一扇门前,指的是通过探索,增长知识或见识的过程。“习”字也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表示鸟儿展翅欲飞;下面代表巢穴。它相形于一只鸟展开翅膀,练习飞翔能力,欲离开鸟巢,指的是通过练习,掌握新的技能或行动的过程。因此,“学习”的原意是“学而时习之”,表示个人自我完善的修炼过程。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学”是基础,而“习”也不可缺少。正如孔子作过的精妙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而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Peter Senge)则认为,学习不应仅停留在获取知识或信息的一般意义上,还应该包括心灵的根本转变或运作。这是学习更深层次上的意义,也是他主张的学习型组织的核心。 (2)学习的本质是创新 学习是人的本性;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学习的能力。也正是由于人类具有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才有了人类社会物质、精神文明的持续进步。学习的本质在于发现新的事物、掌握新的技能。通过学习,我们能获得极大的欢娱。 论语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乐)乎?”学习本应是一件充满惊奇与喜悦的事,如同见到远方的老朋友一样。 可惜,在以“应试”、“升学”为导向的学习模式下,多数人视学习为“苦事”、“酷刑”,约五百年前王阳明在训蒙大意中说:“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不幸言中今日许多学子的心声。即使到现在,与学习有关的一些说法也与“痛苦”有关,例如“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等等。 转自铁血社区 / 因此,我们必须恢复学习的快乐本质。只有体味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做到习惯学习、终身学习。 (3)学习与实践密不可分 传统的学习观普遍偏重于知识、原理获得的“学”,而忽视以培养能力为主的“习”;学习型组织倡导的学习则强调“学”与“习”的平衡。如同彼得圣吉所说:“学习应导致行为的改变,不应只是获得一些新的信息,或者产生一些新的构想而已。” 传统上,学习与工作是分离的。但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工作与学习密不可分。学习不再是在教室里或者上岗前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使个人更有效率地工作的核心。人们不必撇开工作专门抽出时间来学习相反,学习就是工作的核心。学习与效率是同义词。换句话说,学习将是劳动的新形式(扎波夫,1988)。学习型组织倡导的“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也体现了这一属性。 表1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含义 转自铁血社区 / (4)学习是高度个性化的 只有可以指导自己的行动的才是知识,换句话说,只有对自己有用的才是知识,对自己没用的只是一些信息。因此,学习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过程。 当代关于个体学习研究最为令人瞩目的理论是学习的“建构理论”,即学习的过程是把外部的“知识”(准确地应该称之为“信息”)架构在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上,与其融合,成为自己的知识。后者不是对前者原封不动的复制,而是一种在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上生成的新知识,包含了大量自己的“理解”。不同人对同一信息的理解可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学习的过程也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 (5)终身学习与十倍速学习 管理学者派瑞曼1984年指出:“到下世纪初,美国将有3/4的工作是创造和处理知识。知识工作者将意识到:持续不断地学习不仅是获得工作的先决条件,而且是一种主要的工作方式。”对于很多行业来说,这已经成为事实。 由于知识更新加快,知识老化趋势加剧,每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像过去那样,一个从大学里出来的学生一辈子不用再走进教室的情形已经成为历史。“活到老,学到老”将不再是少数人自勉的警句,而是一种现实状态。 转自铁血社区 / 要想成为终身学习者,必须强调快乐学习、主动学习,只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才是持久的, 每天早晨醒来,非洲草原上的雄狮就知道必须拼命奔跑它必须比跑得最慢的斑马快才能捕捉到猎物; 每天早晨醒来,非洲草原上的斑马就知道必须拼命奔跑它只有比跑得最慢的同伴快才能生存下来; 在当今十倍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拼命学习,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才能在剧烈变化的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生物进化系统显示了一种被称为“红后效应”的现象:你必须竭力奔跑才能保住同一位置。 “红后效应”在自然界中的表现方式是:捕猎动物的速度变得更快,它的猎物则设法取得更好的伪装,然后捕猎的动物发展了更敏锐的嗅觉,猎物则开始爬树,如此循环不止。因此,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获胜,必须快速学习。Intel公司总裁葛洛夫也指出,今天的人类已经进入十倍速时代,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因应这种变化,每个人和组织都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学习。 (二)个人如何学习? 转自铁血社区 / 学习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过程,包括学习的主体学习者、客体知识、环境以及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等,其间进行着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过程。 个体学习指的是个体为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而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 行为学习(operational learning),或称知其然(know-how),即达到特定状况的能力。如一个学徒工通过师傅指教、个人观察、实践,学会做木工,就是行为学习的一个例子。 概念学习(conceptual learning),或称知其所以然(know-why),指的是对经验的理解或形成见识。对于上面那个学徒工,通过长期做木工而了解了各种木材的特性,从而形成经验和解决办法的过程,就是概念学习。 因此,学习具有密切相关的两层含义:学习什么和如何解释与理解这些东西。 心理学研究把人类在技能获得中发现的学习称作联想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或“尝试和错误学习”(learning by trial and error),而把人类在解决新的智力问题中发现的学习称作“尝试和成功学习”(learning by trial and success)。研究者发现,前一类学习与任何灵长目以下的动物种类的学习是没什么两样的。被囚禁在牢笼中的动物因为冲动性的挣扎可能会偶然触动按钮,从而把笼子打开,经过多次试验后,逐渐地,“所有不成功的冲动都会消失,而导致成功行为的特定冲动却会由于结果的愉快而被印刻下来”。 转自铁血社区 / 人类个体的学习,与带有明显反应性质的动物学习不同,具有分析的特征,并且可能依靠一些十分抽象和精细观念帮助,对几种反应进行选择。抽象概念和分析能力只出现在人类的高级学习形式之中,它们为人类提供了理解和运用微妙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足以使人类学习更多的事物,使丰富的观念成为可能,包含抽象的概念、内心规划,并通过深思熟虑的分析和选择进行学习。 经过获得信息、澄清、归类、积蓄、理解、学习进而创造的过程,人可以完成最精细的、复杂的和理性的学习。这已远远超越了某种渴望或一般本性,而是有思维有意识的完整心智活动。学习的体验使人类继续增加了获得大量的观念的能力,并被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90)称为“在极端黑暗中缓缓聚集起来的曙光”。 认为学习能力天生渐进的观点是可疑的,但是学习内容的变化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的变化则是清楚的和肯定的。信息如潮水般泛滥,肆意冲击着人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已经有专家呼吁,警告人们“当心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 比起学习在数量上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质量的变化。学习的演化将趋向学习更多的事物和更正确的事物,还将趋向更快和更愉快地学习。随着有关人性的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以及为商业上的成功而制订的精细标准,将会产生更佳的学习分配。 1. 个体学习的机理 Nancy M Dixon(1999)阐述了个人意义结构的发展过程,如图2所示。Dixon认为, 转自铁血社区 / 图2 个人意义结构的发展过程(Dixon, 1999) 我们人类只能攫取环绕在我们周围信息的一小部分而已,它们通过我们的感官被辨识出来,利用自己的选择性注意,汲取或忽略某些信息。例如,我们在看电影时会忽略环境中的其他杂音。这种选择性的过程并不是故意的,选择本身往往是在不经意间产生的。 接下来,我们必须通过了解资料及其与现有的“意义结构”(meaning structures)的关系,让这些资料产生“意义”。所谓意义结构,指的是我们组织数据的方式,它们使接受到的数据有意义。人们会以刻意或不经意的方式产生结构。当我们有目的地想去了解或学习某件事物时,我们就会以可以的方式去产生意义结构,这被称之为“理解力活动”;而不经意地产生意义结构则发生在我们自觉性的任职之外,是一种隐性的理解力。 理解力活动发生于一个被称之为“暂存记忆”的隐喻性(metaphorical)处理空间中。在这个空间中,我们会发展出所获得的资料之间的关系;而我们过去已经发展出来的意义结构,此时也被萃取出来,并赋予新的含义之后,这个被重新构造的资料便被存储到大脑中的“长期记忆”空间中。当然,它们不是以口语的结构存储,而是以一种类似延伸性的关系组合形态存储,如同网络一样,资料与资料之间具有各种关联。 我们的行动受制于意义结构。这里所称的行动包括了语言、肢体动作,以及对别人的指导等。例如,Nixon举例说明某人会根据其攫取的环境中的信息(“某个人被晋升,但其不是小组成员”、“在绩效考核制度中,以考察个人绩效为主”),建立其如下的认知(知识):“组织奖励个人成绩,而不注重团队表现”,并由此采取相应的行动(如图3所示)。 转自铁血社区 / 因此,要想改变人的行动,必须首先转变其导致这些行动产生的意义结构。为此,必须给他一些新的经验(信息),使他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读,或者修正原有的经验,而建立起新的意义结构。 2. 试错法 人类很多学习来源于尝试-错误,例如,婴儿通常只有极少的几个观念,他们只能通过模仿、尝试而学习,而不是通过思索、顿悟而学习。 与此同时,试错法是人类学习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尤其对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更几乎是唯一有效的解决方案。毛主席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吃过梨子,可能永远也不知道梨子的味道”。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试错法学习的重要性。现在一些公司倡导的“干中学”(Learning by action)也是透过尝试进行学习。例如在微软公司,员工被鼓励广泛学习并从事各种工作,他们在工作中学习,从更有经验的人那里学习,没有太多的官僚主义规则和干预,也没有迅速变迁的行业中很容易过时的那种正是培训项目。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试错法学习有着很大局限性,有时甚至是代价高昂,或者根本行不通。例如,英国航空公司的飞行员不经过多次模拟飞行是不允许驾驶波音747大型客机的。不仅因为成本高,而且风险很大。 转自铁血社区 / 同样,彼得圣吉认为,现代企业系统已经复杂到我们根本无法有效看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因而我们就没办法通过尝试错误的方法来学习。再如,技术与产品发展日新月异,培养一名专家需要大量的机会和巨额投入,通过亲身尝试来学习也是不经济、甚至不现实的。如果企业不能有效管理好组织的知识与学习,将遭受重大损失,就象案例1描述的那样。 3. 个体学习之轮 若斯等人(Rick Ross, Bryan Smith, Charlotte Roberts, 1994)认为个体学习过程包括如下四项主要活动,他们将这个过程称为“学习之轮”(The Wheel of Learning),如图4所示. 图4 个体学习之轮示意图 资料来源:Rick Ross etc, The Wheel of Learning, in 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Peter Senge eds, 1994), pp59-65. 转自铁血社区 / 反思:指的是通过思考和感受来观察; 联结:产生关于行动的一些想法或可能采取的措施,并把它们按照不同的逻辑次序加以组织; 决定:选定行动的方案; 行动:执行一项任务。 然后重新观察行动带来的结果,使得“学习之轮”可以周而复始地转动。 .经验学习周期 转自铁血社区 / Kolb以周期说明人类学习的过程(如图5所示)。 图5 Kolb经验学习周期 此周期开始于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就像我们乘坐火车或者遭受失业的痛苦。Kolb之所以称之为“具体经验”主要是区别于我们通过读书等获得的第二手经验,而重点指来自真实世界的体验。Kolb认为,要从我们的经验中学习,必须进入第二个步骤,即对所发生的事进行自觉的反思,这一步他称之为“反思性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学习周期的第三步是对我们所经历的事物有所认知,即发展意义结构,Kolb称之为“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Kolb模型中的最后一步是“主动的实验”(active experiementation),即测试这些我们已经建构完成的意义结构,从而使我们获得新的经验。 5. 个体学习的OADI循环 考夫曼(Kofman, 1992)认为,个体的学习过程可以描述为“见解思行”的循环(简称OADI循环,如图6所示)。 转自铁血社区 / 图6 个体学习的OADI循环(Kofman, 1992) 它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见(Observe):指的是从特定经历中取得素材。不仅指观察,还包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感觉、知觉等; (2)解(Assess):对得到的素材进行解释、评估,加以理解; (3)思(Design):对得到的素材进行评估、解释后加以总结,形成抽象的概念、理论或模式; 转自铁血社区 / (4)行(Implement):把理论付诸实践,以检验概念或理论的真伪。 简言之,这一循环是这样运作的:个体通过对事物或经历的观察,加以消化吸收,形成结论或假说,这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第一次飞跃;然后,再把理论付诸实践加以检验,是第二次飞跃,并从观察结果或成效开始又一轮新的学习循环。 结合OADI循环与前文所述的概念学习与行为学习,笔者认为,行为学习与“见”和“行”相关。因为无论是观察还是实施一项特定的活动,都是个体行为学习的来源。而概念学习则与“解”和“思”相连,都需要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行为学习与概念学习并不必然地相继发生。如果把二者对立或者割裂开来,会严重影响学习过程的正常进行。 6. 个体学习中的知识转换 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知识要经历几个转换过程,在几种状态中转变:第一步:条件反应;第二步:感性知识;第三步:理性知识。为了形象地阐述这个过程,让我们考虑一个最普通的儿童。儿童对于世界上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好奇(正因为这点,儿童是世界上最好的学习者),尤其对于火。当他的好奇心促使他将手伸向火堆时,他的神经细胞会将灼痛感传递到他的大脑中,第一层次反应会自然做出反应,让他把手缩回来。接着,他就会得到最感性的认知:火是热的,碰上会疼。随着年龄的长大,通过书本或其它途径的学习,他又了解了火的其它属性和用途,对火的认识也日益全面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最初的潜意识知识经过触发和实践转换为感性知识,然后上升为理性知识。 转自铁血社区 / 7. 探索性学习的过程 著名学习方法专家施坦纳博士在10倍速学习法一书中将探索性学习细分为八个分过程(确定目标、搜集信息、思考、计划、行动、校正、观察、反思),并用四个分循环构成的循环过程来表述,如图7所示。 图7 探索性学习的过程(施坦纳,2002) 施坦纳认为,循环从确定目标开始,箭头表明分过程相互重叠、相互转变,在无穷无尽的组合中相互配合。即使总过程是以顺时针方向进行的,也会有逆运动和起伏波动。过程循环以观察和反思结束。 8. 总结:个体学习模型与学习能力要素分析 转自铁血社区 / 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个体学习的一般模型(如图8所示)。 图8 个体学习一般模型示意图,邱昭良,2003年 笔者认为,学习大致可区分为“学”和“习”两个过程,它们既有所区别,又紧密联结,很难清晰地划分或截然分开。 (1)学知识的建构与重构的过程 “学”主要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话以及行动等方式,攫取环境中的信息,并根据现有意义结构(知识基)进行解释,从而建构或重构知识的过程。 转自铁血社区 / 其中,影响个体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包括: 观察学习始于观察。观察是需要练习才能掌握的艺术。从个体学习的机理可知,选择性观察是我们人类感官系统一项基本反应特性,它也有可能构成我们高效学习的障碍。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起源,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 对话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确实,对话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尤其是深度汇谈,是激发群体智慧的必要手段。 行动行动不仅是“学”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学习机制的纽带。 从行动中学习也已经成为现代一种重要学习方法。 理解即对信息的解释和赋义。毋庸置疑,这也是能否高效学习的关键要素。 转自铁血社区 / 知识建构将新的信息与现有知识进行融合,这是学习的中枢环节。 (2)习提高行动能力的过程 “习”主要是根据习得的知识,设计行动方案,然后通过行动、直接经验以及体味与反思,形成概念,并主动实验、反复练习,应用知识,从而提高行动能力的过程。 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 设计筹划未来行动的景象,设计行动方案与知识应用的模式 直接经验掌握一项技能需要亲身实践或体验 转自铁血社区 / 知识运用将学到的知识结合特定情景加以应用 体味反思对照结果,结合自己在行动的过程中思考和感受,对建构的知识进行反思。反思为积极主动地去着手处理或改变一种情况奠定了基础。当你行动并再次反思时,又会获得新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会使你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同时,反思和积累经验,也使您得以改掉坏习惯,建立新习惯。 概念化在反思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和一般概念 巩固确认学到的知识和习得的技能,通过不断练习加以巩固 (3)其他构成要素 在上述个体学习模型中,还包括如下三方面构成要素,它们也是高效学习的关键要素: 转自铁血社区 / 主体即学习者,他或她的学习动机、热情、态度、情绪、方法等都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环境物理环境以及不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特定文化氛围等构成了个体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 客体环境中的信息与知识是学习不可缺少的客体 知识基有专家指出,我们能看到多少、学到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知识基的大小。只有我们思考,脑细胞之间才会发生联系,也同时为更深入的思考创造通道。因此,一个人用脑越勤,就能创造更多的思考通路。换句话说,学习的内容越多,就越容易学到更多知识。 创造新知识学习的另外一重境界应该是创造出新的知识,而不只是停留在对现有知识的掌握。 总之,笔者认为,个体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影响因素也很多,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适合所有人的提高学习能力的“灵丹妙药”。 转自铁血社区 / (三)四种不良学习反应 Kim(1993)研究了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中的障碍因素。对于个体学习,Kim认为主要存在如下四种不良学习反应: 1. 角色局限性学习(Role constrained learning) 指个体学习过程不对其行为产生任何影响,这样个体就无法进行学习。这种问题发生在个体学习的第一步,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现象。因为除非个人具有先天性学习障碍或故意抵制学习,否则大多数人都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2. 盲目性学习(Superstitious learning) 这种问题产生在个体行为与环境反应的联系环节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概念、模式或理论指导,个体无法正确理解其行动与环境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缺少了学习的必要基础之一概念基础,学习就会陷入盲目。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学而不思则惘”。 转自铁血社区 / 3. 模糊性学习(Learning under ambiguity) 指的是个体无法准确观察、衡量或评估行为的反应,即反馈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无法清楚地分辨环境反馈的各种信息,从而无法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以及进一步的调整,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4. 就事论事性学习(Situational learning) 它发生在个体双循环学习过程中,由于个体无法从学习中修正自己的思维模式,学习只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因此,要求个体必须对学习成果及时进行总结,并从中提炼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理论,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也是一般的学习规律。 二、阻塞高效学习的障碍因素 转自铁血社区 / 人由婴儿便开始牙牙学语、肢体语言的模仿,乃至于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养成,无不是透过学习,所以学习能力是与生具有的。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体,尤其是小孩子,更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然而,随着人逐渐长大,学习能力也会慢慢下降。那么,到底是什么阻塞了我们高效学习的“跑道”? (一)心智模式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1. 何谓心智模式? 所谓“心智模式”,指的是根深蒂固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甚至图象、印象。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但潜藏的心智模式影响既深且广,尤其是当它成为共有的心智模式时。 一些心理学家宣称,人们只能“看见”他们曾经经历过的东西至少在某些方面如此。 来自外界的一个信号要被人们接受,它必须符合大脑中已经存在的某种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前发生过并在大脑中存储下来的。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管理者会根据过去经历构造的思维定式来了解环境因素;当遇到新的环境刺激时,对旧环境进行解释或做出反应的思维模式仍倾向于继续发挥作用(Weick, 1979)。这些结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经理们常常对新的发展趋势,产品、服务、技术甚至竞争者或者没有注意,或者错误地限定,或者不正确地评价。 个人的思维模式同企业的日常惯例和标准的运作程序紧密相连。这些惯例会随着使用的成功而得到进一步强化。 转自铁血社区 / 2. 心智模式与个体学习的关系 任何类型的学习都要和记忆相联系:我们学到的东西被储存在记忆中。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存在记忆中的大量数据和信息可以被归为两类:一类是个体对数据或客观事实的被动反映,另一类是个体通过思考得到的概念、观点、看法、感想等,它使个体的记忆保持主动。因此,个体的心智模式会影响到个体的记忆,从而对个体的学习产生影响。 个体的心智模式没有“好坏”之分,但却有有利和不利之别。与两类学习相对应,心智模式也可分为两类:(1)习惯(Routines),它适用于行为学习。一旦进入个体的记忆,天长日久,行为就会成为习惯。(2)框架(Frameworks),指的是个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它适用于概念学习。图9描述了个体心智模式与体现在OADI循环中的两类学习的相互关系。 图9 心智模式与个体学习OADI循环的相互关系(Kofman, 1992) 心智模式形成惯例和程序能加快信息的处理,屏蔽掉大量的无用信息,减少个体和组织信息处理的负担;而且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公司(指的是阅历更丰富,而不一定是指年龄老)可能会比新公司看到更多的东西,但另一方面,有经验的老公司总是错过市场变化的信号。在这里,心智模式定势或者记忆系统成为感知变化、创新求胜的羁绊。 转自铁血社区 / 3. 常见的心智模式障碍 组织学习大师彼得圣吉认为,组织中常见的心智模式障碍包括如下七项: (1)局限思考 “盲人摸象”的故事非常典型地描绘了人们容易陷入局限思考的陷阱,难以窥测系统的全貌。圣吉指出,人们长久以来被灌输固守本职的观念,每个人把自己的责任局限于职务范围之内,认为自己对于整体而言微不足道,只有很小的影响力。当组织中的人只专注于自身职务时,他们便认识不到组织中广泛存在的“相互依赖性”,即整体结果其实是由组织内每个人的行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现代组织的职能导向设计,将组织依职能条块分割,更加深了这种学习智障。 (2)归罪于外 当事情出了问题,人们往往倾向于归罪于外。这种倾向在组织中尤为明显,不仅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而且容易把问题归罪于组织以外的因素,如环境、竞争对手、工会、政府或者“背叛”的顾客。而正如圣吉所说,“内”、“外”总是相对的。当我们扩大“系统”的范围时,原先的“外”就变成了“内”。因此,当人们归罪于外时,就将“系统”分割开来,而无法认清那些存在于“内”、“外”互动关系中的许多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转自铁血社区 / (3)缺乏整体思考的主动积极性 圣吉指出,“主动积极”(proactive)现在是一种时尚。管理者在面对难题时,经常以敢于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为荣。它的一般含义是指,我们不应一拖再拖,必须有所行动,并在问题扩大成为危机之前加以解决。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常能解决问题,但是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尤其是对于“动态性复杂”问题时,这样做却常常适得其反。真正具有前瞻性的积极行动,除了正面想法之外,还必须以整体思考的方法和工具深思熟虑,细密量化,并权衡利弊,审慎而行。 (4)专注于个别事件 专注于个别事件似乎是人类进化过程所养成的一种习性。它在某个片段范围内或许是真实的,但令人担忧的是,今天,对组织和社会生存的主要威胁,并非来自突发事件,而是由缓慢的、渐进的、无法察觉的过程所形成。因而,专注于个别事件会令人看不到整体,感觉不到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5)习而不察 把一只青蛙放入沸水中,它会马上跳出来。而把它放入凉水中,慢慢加热,它会怡然自得,丝毫没有察觉出慢慢来临的危险,直到水变得很热,而青蛙此时已经虚弱得无力挣扎,只好坐以待毙,最后被煮熟。悲剧的原因在于,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缓慢、渐进的变化。 转自铁血社区 /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公司失败的原因常常是对于缓缓而来的致命威胁习而不察,以至于坐以待毙。 (6)从经验学习的错觉 最有力的学习出自直接经验,而直接从经验学习有其时空极限。因为任何行动在时空上都有其有效范围,在此范围内,人们得以评估行动是否有效;当行动的后果超出了这个时空范围时,就不可能直接从经验中学习。例如,当今组织中面临的很多复杂问题,一些重要决定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效力,而不是立竿见影,因而使得人们无法从尝试错误中学习。另外,组织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包含很多复杂的运行机制,有些甚至还未被发觉或认识。这些都决定了人们从直接经验中学习是有限的。 (7)管理团队的迷思 一般认为,能向以上困境挑战的,应该是管理团队。所谓的“管理团队”,通常是指由不同部门的一群有智慧、经验和专业能力的人所组成的,有特定任务的“工作团队”。这么一批人在一起,理论上应该能将组织跨功能的复杂问题理出头绪。实际上,团队实践确也取得了一定功效。但是,观察表明,企业中的管理团队常把时间花在争权夺利,或避免任何使自己失去颜面的事发生上,同时佯装每个人都在为团队的共同目标而努力,维持一个组织团结和谐的外貌。为此,他们设法压制不同的意见;保守的人甚至避免公然谈及这些歧见,而共同的决定更是七折八扣妥协的结果。如有不一致,通常是以责备、两极化的意见呈现出来,而无法让每个人摊出隐藏的假设与经验背后的差异,使整个团队能够学习。 哈佛大学长期研究团队管理学习行为的学者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说:“大部分的管理团队都会在压力之下出现故障。团队对于例行的问题可能有良好的功能,但是当遭遇到使人感到威胁与困窘的复杂问题时,团队精神似乎就丧失了。”由于管理团队这些倾向,团队中往往充满了许多擅于避免真正学习的人这就是阿吉瑞斯所称的“熟练的无能”现象。 转自铁血社区 / 由此可见,管理团队并非解决组织学习的“万能药”,它本身也存在局限性。 二)几种典型的学习障碍 从根本上讲,只有人才能学习。然而我们并不是能自然地开始高效学习。典型的学习障碍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习惯性防卫 组织学习研究专家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和他的同事花了25年多时间研究了组织学习中的一个困境:聪明又有能力的管理者在管理团队中却常常无法有效地学习。结果他们发现:杰出的团队与平庸的团队之间的差别,在于他们如何面对冲突以及处理随之而来的心理防卫机制。阿吉瑞斯说:“我们的内心好象被设定了习惯性防卫的程序。” 习惯性防卫是根深蒂固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反应机制,用来保护自己或他人免于因为说出了真心话而受窘,或感到受到威胁。阿吉瑞斯认为,习惯性防卫产生的根源是害怕暴露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害怕别人会发现它的错误。习惯性防卫在我们最深层的假设四周形成了一层“保护膜”,保卫我们免于遭受痛苦或感到受到威胁,但是也使我们无从知道痛苦的真正原因,“使我们失去了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 转自铁血社区 / 习惯性防卫的表现形式很多,也经常发生,但通常不会引起注意。如含糊其辞、人云亦云等。 2. 不良情绪 考夫曼和圣吉(Kofman & Senge, 1993)曾经说过:“人们之所以学习,一半是由于害怕,一半是因为需要”。人在感到危机或对自身能否适应环境产生担心或感到恐惧时,会激发出巨大的学习动力,但不良情绪对学习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沙因(Schein, 1993)也从心理学上说明焦虑是组织学习的障碍。通过将一只狗放入一个“缘室”并施以电击,使狗产生焦虑情绪,即使在电源被切断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狗依然害怕进入那间缘室。沙因指出,一旦学到了某种模式,单单焦虑就足以保持该行动,即使不再存在外部的刺激因素。使用这一类推法,沙因推测,组织构建并维持同样产生焦虑的机制,将成为组织学习的重大障碍。例如在一些长期以约束性管理作风和制度为显著特点的公司,一直对偏离组织规范或超越工作职责范围的行为施以惩罚,那就很难让雇员相信创新、学习是安全的,从而为新的学习设置强大的阻力。 彼得圣吉(Senge, 1994)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就提到了情绪张力(emotional tension)与创造性张力(creative tension)的区别。他认为,当我们把“愿景”(vision,愿望的景象)与一个清楚的“现况景象”(相对于“愿景”的实况景象)同时在脑海中并列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想把二者合而为一的力量这就是创造性张力。但是,如果愿景与现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就可能使人产生焦虑、悲哀、气馁、绝望或担忧等负面情绪,这就是情绪张力。为缓解情绪张力,人们常常倾向于降低愿景,使之更接近现况,从而使得情绪张力成为腐蚀公司目标的“杀手”。因此,正确把握创造性张力,控制情绪张力或掌握舒解情绪张力的正确方法,对于个体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3. 心理缺陷 转自铁血社区 / 心理学家弗里慈认为,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实现自己想要的。他认为这是在成长过程中,人们学习各种限制所带来的一项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对于理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儿童来说,在行动上有所限制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学习常在不知不觉之中被用滥了。我们不断告诫自己不能做这些事情,不能做那些事情,以致于到头来使自己受到种种限制。这种由于学习限制而形成的成见反而成为人们进一步学习,以超越自我、取得成功的心理障碍。 另一种阻碍个人学习的心理障碍是认为自己不够资格得到所想要的自卑心理。当我们努力向着自己设定的目标或期望的愿景前进时,自卑心理常常会拖我们的后腿,尤其是当我们离目标越近时,这种阻力越大。 4. 学习能力低下 个人学习能力低下、学习速度慢、学习范围窄等学习障碍在个体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虽然它不构成学习的主要障碍,但也会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5. 长期的成功或失败 成功并不必然构成学习的障碍,相反成功可能增强自信、放松控制,可以有更大的力度去试验,从而走向又一个成功。但一般而言,成功总是试验的敌人,也会构成个体学习的障碍。因为长期的成功将导致个体变得自满、自负,盲目乐观,思维单一,往往认为成功可以自然地延续下去。即使出现了不和谐的信号,也往往被忽略,或者认为是偶然因素,从而掉以轻心。如果企业中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倾向,将更加剧这种学习障碍。 转自铁血社区 / 基于过去的成功而拒绝创新的态度,被Clayton Christensen称为“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 。 同样,失败会激发人们寻求变化、试验新规则和新做法的动力,从而激发学习,走出困境,但也有可能成为学习的陷阱。当长期成功的个体开始经历失败时,他们往往陷入慌乱之中,匆匆忙忙试图采取各种措施,往往不等某个主意付诸实施产生效果就半途而废,又去开始新的探索和变革,这些行动常常使问题复杂化,使失败扩大化,或者使个体无所适从、摇摆不定。而当个体频繁遭受失败的打击,有可能诱发焦虑等不良情绪,无法进行学习。 6. 好奇心减退 学习源自好奇心,而好奇心可能源于问题或需求。对于小孩子而言,他们生来就渴望探摇篮外的世界,也有着无穷的问题;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不再敢于提出问题,学习能力也可能随之下降。另外,对于很多人而言,不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也就失去了从问题中学习的机会。 7. 选择性观察 我们的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量相当巨大,而只有很小一部分能够通过人类感官“过滤器”,并被有意识地察觉到。选择性观察会使我们“熟视无睹”,从而失去重要的学习机会,或陷入险境而不自知。 转自铁血社区 / 8. 环境干扰 高效学习需要良好舒适的环境,噪声、寒冷湿热,以及其他干扰将严重影响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与此同时,有时候干扰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有些东西困扰着你,例如焦虑、失望或是爱情,使你难以集中精力学习。 三、克服障碍因素,实践高效学习 转自铁血社区 / 那么,如何能够克服个人学习的障碍因素,实现高效学习呢?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很多答案。走进一家大的书店,你会发现各种各样所谓“高效学习方法”的书籍占据了一大排书架,从幼儿教育启蒙到中小学学习指南,从高效阅读、速记、记忆到成人研究性学习,不一而足。鉴于学习的个性化以及已有大量介绍具体学习方法的书籍或参考资料,本文不对学习方法面面俱到,也不深入讨论阅读、记忆等过程,而是结合第一部分提炼出来个体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重点论述如何突破限制高效学习的心智模式障碍,强化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能力。 (一)学习内容的甄选 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谁也无法学完所有的知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明确要“学习什么”可能比知道“如何高效学习”更为重要。学习内容的甄选重点在于如何找到自己的短板,并且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资源的可获得性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通常如果学习动机够,学习态度大概不是问题。一般常见的学习态度偏差有:被动、专注力不够、只顾眼前缺乏前瞻性、偏食选择性的学习等。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大家重新检视自我:我是谁?我为什么干这件事?我现在该做什么?一年后我该获得到什么样的成就?三年(或五年、十年)后我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转自铁血社区 / 当你改善了自我认同,不只学习态度改善,生命的态度亦定有正面的转变。 (三)树立自信心,克服心理缺陷 IBM总裁老沃森曾经说过:像我们这样的超级计算机,全世界只需要25台;而现在,各种性能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的超级计算机部署的台数恐怕无人数得清楚。因此曾经有人感慨地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限制,制约了你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摆脱植根于我们头脑中的各种限制,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否则,我们就只能束手束脚,不敢去尝试和创新。 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爱说“这样不行”、“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诚然,这样可以避免孩子重复很多错误,或者陷入危险之中,但当孩子慢慢长大,这些“限制”、“禁止”已经进入他们的潜意识之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他们可能也不敢去尝试那些曾经被父母、老师、朋友告知“不行”的东西。我们有很多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能做更多的事,而周边的环境有设置了很多限制,父母、家人、朋友经常挂在嘴上的“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不要太冒险”等等看似关心我们的“关照”,也使我们失去了奋进、挑战自己极限的勇气和冲动。事实上,如果勇敢地试一试,我们可能取得更大的成绩。而在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父母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他们不是简单重复一些禁止的指令,而是通过一些方法和技巧让孩子自己去领悟。所以,相比之下,西方的孩子似乎比中国孩子更具有创造性。 以下两则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转自铁血社区 /你能行! 这是笔者从读者文摘上看到的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故事(主人翁的名字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故事的轮廓却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说的是一个小男孩很小的时候患了一种病,医生告诉他的父母,他可能永远不能象正常人一样站立行走了。但父母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孩子。当这个小孩子一瘸一拐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他们没有阻拦-这个孩子学会了走路;当孩子在学校里报名参加长跑队、参加竞赛时,他们没有阻拦-这个孩子非常刻苦地训练,最后,他获得了州长跑比赛的冠军。 你是一只雄鹰,不是鸡。从前有一只鹰,很小的时候因为意外变故落到了鸡窝里。鸡妈妈把小鹰当作自己的宝宝,同其它小鸡们一起抚养着。慢慢地,这只鹰长出了雄伟的身材和强壮的翅膀,但它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只鹰,它认为自己是一只鸡。它也羡慕过蓝天上展翅高飞的雄鹰,但每每振翅欲飞,鸡妈妈总是非常爱护地劝阻它,兄弟姐妹们要么冷嘲热讽,要么劝它不要好高骛远。它就没了自信,和其它鸡一样,扑腾两下,就落下来了。 直到有一天,鹰爸爸、鹰妈妈找到了它们失散的孩子。它们对这只小鹰说:你是一只雄鹰,不是鸡。但小鹰固执地认为,自己已经试了,不能搏击长空,它是鸡,不是鹰。 转自铁血社区 / 见劝说无效,鹰妈妈想出一招:它猛地一口叼起小鹰飞上高空,然后松开了口顷刻之间,这只小鹰就象一个断线的风筝,急剧下坠。它吓坏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Qt的探测器寿命试验系统设计及实践
- 2025年温州瑞安市中小学招聘事业编制教师考试试题【答案】
- 劳动保障局副局长述职报告
- 2025年低辐射玻璃(采暖地区用)项目合作计划书
- 医疗技能培训中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效果评估
- 2025年财经媒体项目合作计划书
- 团队动力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 企业如何在智城环境下实施有效信息安全战略的实践探讨
- 校外培训机构的品牌塑造与市场推广策略
- 基础护士资格考试题库及答案
- 第十一章 机械功与机械能 测试卷 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 【历年真题】2023年4月00730中外音乐史自考试卷
- 2024年重庆市林业局选任市林投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2025年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 护理进修汇报做
- 不良资产尽职调查工作底稿表
- 甩手运动原理课题研究报告
- 皮肤肿物培训演示课件
- 糖尿病胃轻瘫的护理查房课件
- 太阳完整分享
- 多孔硅酸钙材料的制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