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内家拳概说形意拳概说八卦拳浅说学习内家拳须知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武学手稿:形意拳教授法无名手稿说形意拳八卦拳浅说太极拳学讲义无名手稿说学拳须知学习内家拳须知内家拳概说第六届全运会国术场之见闻江苏省国术馆表演次序单内家拳概说古时运动身体方法,有五禽图。因其有体无用,故其法不传。要之,不外使人效其动作,仿其性能,运动身体,使血脉流通,藉以焕发精神而已。今内家拳即其遗意也。夫身体愈运动愈坚强,无人不知。然有因激烈运动反致受伤者,推究其故,不外气不足而努气、努力所致耳。今人恒言气力,不知有力无气,只是死力,极其能负重而已。于精神何有哉。欲求精神焕发,气力合一,体健而不劳神者,舍习拳术无由也。拳术创自达摩。本为静坐并行之功。首重气,力次之。所谓养气者,纯刚是也。气充而运之以神,神之所照,无不如志。其练法简易:于动中求静,用后天之形,补先天之气。以手足动作,调节呼吸。虚心实腹,气归丹田。有一分气,用一分力。不努力,故不伤气。诚中形外,则精神健旺。盖气馁则志败,气盈则力盛。子舆氏所谓:“持其志,毋暴其气,胥是道也,迨真气弥满。”所养即充,而后注意于神。以气行力,则力不可测。以神行气,则境臻于化。儒者之言曰:“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谓之神。”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可知神为莫大之功用。然非易筋转气之后,不能臻此境也。拳术无论何派,能致力不懈,未有不成过人之才者,古今之人无异也,即理无异也。若谓神勇为昔人所独具,是自弃也。吾人处身社会,南北不定,风气各异,每有迁地而苦不适者,果能练习拳术,持之以恒。从未必即跻神勇之域。而内部精力充沛,自足以抵抗外界侵袭之气,病夫之饥,庶可免矣。内家拳可分为形意、太极、八卦三派。均系动中求静,强身固气之学。能使吾人之精神,藉拳法顺逆伸缩、阴阳变化之姿势,于无思无意中得以修养也。其法简易,既无折腰曲腿之困苦,复无标奇立异之姿势,无论男女老幼,皆可习之。懦者可使之强,刚者可使之柔,即或身体极弱或有劳伤疾病者,因其不尚血气、不努力,纯任自然,故亦可从事,有百利而无一害。久之,气质中和,胸宽腹实,气固神完,祛病延年,可操左券。初练时似感不易,迨稍入门径,知其总枢,即不难自习。其枢在腰,力起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形于四肢。心静意专,一气贯穿。形以意运,不断不滞,气如车轮,动作不散乱。总要在圆中求方法,所谓得其环中,则应变无穷也。一、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是也。二、形意拳:劈、崩、钻、炮、横,“五行”是也;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tai、鹰、熊,“十二形”是也。三、八卦拳:又名游身八卦连环掌,即风轮掌、背身掌、狮子掌、抱掌、反身掌、卧掌、平托掌、顺势掌是也。注,前两段有手稿,手稿版如下:古时运动身体方法,有五禽图。因其有体无用,故其法不传。要之,不外使人效其动作,仿其性能,运动身体,使血脉流通,藉以焕发精神而已。今内家形意拳即其遗意也。夫身体愈运动愈坚强,无人不知。然有因激烈运动反致受伤者,其故何欤,亦常深思。其故矣,不外气不足而努气努力所致耳。人有恒言,强健辄曰气力,有力无气,死力也,极其能负重而矣。于精神何有哉。欲求精神焕发,气力合一,健体而不劳神者,舍习拳术无功矣。拳术创自达摩。本为静坐并行之功。首重气,力次之。所谓养气者,纯刚是也。气充而运之以神,神之所照无不如志。其练法简易:于动中求静,用后天之形,补先天之气。以手足动作,调节呼吸。虚心实腹,气归丹田。有一分气,用一分力。不努力,故不伤气。诚中形外,则精神健旺。盖气馁则志败,气盈则力盛。子舆氏曰:持其志,毋暴其气,胥是道也,迨真气弥满。所养即充,而后注意于神。以气行力,则力不可测。以神行气,则境臻于化。儒者之言曰: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谓之神。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可知神为莫大之功用。然非易筋转气以后,不能臻此境也。拳术无论何派,能于此致力不懈,未有不成过人之才者,古今之人无异也,即理无异也。若谓神勇为昔人所独具,是自弃也。吾人处身社会,南北不定,风气各异,每有迁地而苦不适者,果能于拳上少为致力,则神勇固不敢期,而强健身体,足以抵抗不正之气,病夫之饥,庶可免矣。形意拳概说吾国拳技,原为知行并进之学。若知其原理又能身体力行之,则身心两方,必可收获巨大效益。惟吾国拳技范围广大,派别众多,设欲兼收并蓄、则人生之体力、寿命有限,殊不可能。以予之经验而论,初学者惟择其不背生理,不悖人情,应用变化,纯任自然者而习之,即不难收效也。人体组织至为复杂,内有五脏,外具四肢百骸,抑具禀赋不同,体质各异,虽呼吸以长命,食物以养生,尽人皆然,但六手所侵,七情所感,致弱生病之由,则尽人而异。古人因体会顺逆、阴阳之理,创制形意拳学。教人练习,以为保健祛病之方,诚人世之福音者也。形意拳学,以方为体,以圆为用,以三体式为基础,以五行拳为拳纲,以十二形拳为进退起落变化,分易骨、易筋、洗髓三步功夫练习。不仅练式简单,不背生理,不悖人情,且其应用变化,神妙莫测。其拳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有往体,有来体,一伸一屈,莫不于顺中用逆。理其气机,助长毂化,虽不运气而气自充于全身,虽不加力而力自达于四肢百骸。故循环周转,动静咸宜,迨气功深,得中和之正轨,则形于外者自然从容中道。旧谱云:“养灵根而心静者修道也。又与静生养心者,息息相通也。”形意拳有三步练法: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有三种功效,即易骨易筋洗髓是也。初练明劲(即易骨),当求平心稳齐,舒展活泼,勿尚拙力,勿使怒气,勿愈规矩,以増华饰。勿趁私意,以求悦目。次练暗劲(即易筋)当崇尚内意,开拓心思,循其方法,虚心默会,务期内外相合,上下一致,已尽体用贯一之能事。不可私心背理,出乎规矩,流成俗功。后练化劲(即洗髓),专以神意运用,刚柔悉化,所谓纯熟之极,归于平淡,而举向之博涉,泛鹜者一约之于朴实简易之中,故似淡而意愈周,似浅而变化愈妙。吾国拳技之能纯运自然,其养无害者,惟形意拳庶几当之。八卦拳浅说八卦拳,又名游身八卦连环掌。其象取于数理,立体于八卦。又以先天之气在肾为气之体,以后天之气在脾为气之用。效天地日月之循环,周流靡间,以达诸筋骨脉络耳目形骸,而臻于强健灵敏之境。故静为体,动为用,体用一源,动静一气,以极简单之形式,达极深奥之道理。其法虽有阳刚阴柔之变及伸缩旋转之法,不出易数方圆二图之理。其式始于太极,终于八卦。中分两仪四象五行。奇正相生,无不具备。斯拳之作用,在化后天不自然之力,以补先天不充足之气。远取诸物,效其性能而为吾用。进取诸身,藉有形之身,周流靡间,而焕发其精神。论其练法与形意、太极等方式虽若不同,而功用则一。今就其练法言之,学者须先明三害,次习九要(详见孙禄堂公著八卦拳学)。左右旋转,一奇一偶。腰为主宰,手变从爻,足变从勾股三角。换式须上下一致,圆融无碍。走步须气脉通连,隔行不断。进退须不接不离,应之以中。其拳圆中寓方。内藏十八罗汉拳、七十二截腿、七十二暗脚以及点穴剑术,互为其用。正卦含四德八能四情。变卦有形变、意变之别。形变易,意变难,若不动而变,不为形式所拘而变,行之以神,尤为上乘。旋转行步须平稳,若静水浮物,只见物行,不见水流。变换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极变化之能事,有莫测其由之慨。总之,虽一式之微,莫不有柔巧闪展腾挪之妙,俱在学者,善自体会,实地修持耳。手稿版:八卦拳,又名游身八卦连环掌。象取于数理,立体于八卦。体亦谓之用,用亦谓之体,体用一源。动静一气,以极简之式,达极深之理。虽有上刚下柔阳刚阴柔之互变,然不外伸缩旋转研圆之法,易数方圆二图之理。其式始于太极,终于八卦。中分两仪四象五行。正变错亘,无不具备,精微奥妙有神化不测之机,细究其意义,则在化后天之力,补先天之气。远取诸物,效其性能而为我用。近取诸身,藉后天之形,完一元之气。与形意太极式虽不同,而功用则一。然其理微奥,不佞,不学无术,虽知之而不能宣之于笔墨,孰敢秘也。今就其练法言之,先明三害,次习九要(详见先君著八卦拳学)。左右旋转,一奇一偶。腰为主宰,手变从爻,足变从勾股三角。变换须上下一致,圆融无碍。转走须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圆中寓方。进退须不拒不离,应之以中。正卦含四德八能四情,内藏十八罗汉拳、七十二截腿、七十二暗脚以及点穴剑术,互为其用(详见八卦拳学)。变卦有形变、意变、意变形不变、形变意不变之别。形变易,意变难。若不动而变,不为形式所拘,行之以神无不如志,则尤为上乘也。行步平稳若静水浮物,只见水流不见物行。变换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瞻之在前,忽然在后,极变化之能事,有莫测其由之慨。总之,虽一式之微,莫不有速小柔巧闪展腾挪之妙,然孰有实功者,不可得也。学习内家拳须知今之学拳术者,每好高骛远,辄以练气凝神,勿须拘泥于形式,理论固高深矣。然不切合于初学。何?夫拳术,无论少林、武当,欲舍形式之外,实无致力之途。且拳术贵在顺中用逆,导气下沉,动中求静,神不外散,则自然气聚神凝。其形式纯正者,呼吸即调;形态乖谬者,则呼吸亦如其形态而散乱矣。余闻之先严云:“拳术练气凝神须向姿势平正中求之。形正则气和,形偏则气亦偏。”又云:“增其华者,减其骨;饰其外者,丧其中。”此言让初学宜注重姿势而不尚奇特,概可知也。学习拳术,门派之见,实属万不可有。然选择拳术,首戒标奇立异。设二三其志,尤易趋入岐途。但即经选择之后,尤宜继循正轨。所谓探骊,贵得其窍。矢志前修,持之以恒,不特真诠可获,且其成功可待也。练习拳术,必须心静。心静则意专,意专则举手进退,左右往来,前后进退,上下伸缩,无不如意。意之所至,即力之所至。尤须知拳术姿势,变换在腿。内外一气,含蓄在胸。两肩松开,气自下沉。力起于脚跟,主宰在腰腹。而运用则在两肩。往来伸缩,如前面有物阻挡,前进后退,有不丢不顶之意。初练时务要认定一种。勿贪多,勿嫌少。须知:拳虽一派,而式不同。法出一源,而用殊异,故学一式须时加练习。勿专求重,重则滞。勿专求轻,轻则浮。尤不可专求一部之气、一部之力,务求全身平均发展。盖拳术顺者,自然有力。内外和者,自然气聚神凝。得其中正者,身体自然沉重。神意静逸者,身体自然轻灵。故切不可专术一事。久之,身体自然强健,自然可以却病延年矣。今请与初学诸君约:嗣后学习,请照各则循序渐进。虽不能皆成名家,亦以可免误入歧途矣。一、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源出一流,而式用不同。初学者亦各择其性之相近,认定一种加以练习。二、三种拳术既经择定一种之后,学会一式即须勤加自习。切勿贪多嫌少。要知各式有各式之妙,学者宜细细领悟。三、到场练习,幸各自动将所学会者温习。须知多练一趟,身体上可多获益一次。幸勿俟催促后,始再练习。 四、练习拳术,学有先后。初学者应自起点学起,切不可强与先习者比拟。五、温习拳术如有不明了,即当随时质问。以免食而不化之讥,而于休息时,尤其应观察他人练习,藉以仿摹领悟之效。此文前面部分手稿版如下:今之学拳术者,每好高务远,辄曰练气凝神,不拘之于形式。理论故深且高矣,然不切合于初学。何?夫拳术,无论武当少林,皆名曰拳,则舍形式外,实别无他致力之途。且拳术专藉姿式之逆运,导气下沉,于动中求静,使神不外散,则气聚神凝。其形式纯正者,则气中和;形式乖谬者,则气亦如其形而散乱。余闻之先严云:拳术练气凝神须向姿式平正中求之。形正则气正,形偏则气偏。又云:诚中形外,增其华者减其骨,饰其外者丧其中。此言让初学重形式,而不尚奇特也。今学者,门派之见,故不可有。然选择拳术,须先戒歧途,勿因其标奇立异二三其志。继循正轨则真诠可获。尤须知拳虽一派而式不同,法出一派而用殊异。学者探骊贵得其窍。抗志前修,持之以恒,其成功初无二致也。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一、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形意拳,万不可因式简而贪多求快,不求甚解。应按部就班,打好基础,循序渐进的提高,一式学不好,不学第二式。否则姿势长期不正确,势将事倍功半。身体机能也难以得到改善。三体式、五行拳虽形式简单,如不加重视,而过急欲学套路,学花样,希图以多而胜,实际功夫很难长进。二、应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择场地。只要平坦、通风的一块地即可。每天有计划的练习,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也难以收到锻炼的好处。坚持才能改善素质,提高技术水平。三、因人制宜,适当安排有人认为:形意拳猛烈,运动量大,只有年轻时才能从事学习。其实不然。古时有名的拳家很多是从中年以后,如李洛能37岁始学,李镜斋63岁练至70余岁学成。女同志同样可以学。但要因人制宜,适当安排。拳势稍缓,少打明劲,然后再增内容,提高强度。四、协调和顺,呼吸自然不可憋气。只要身法伸缩、步法进退、手法起落等方面作到协调和顺即可。外顺则内合。动作符合要领,身体安排合度,才能呼吸畅行无阻。形意拳教授法形意拳系内家拳之一种。其纲目分五行以强内,十二行以健外,以三体式为基础,以劈崩拳为运用,以明劲、暗劲、化劲为用功之程序,逐步练习,井然不紊,姿势简易,无折腰曲腿之苦,即老人童妇皆可随便练习。究其应用开合顺逆阴阳动静之妙,变化无穷,非得其门径,虽大智亦有所不能知也(形意拳学、拳意述真已详言,不赘述)。故其式简,其意精,学易而习难,教授者稍不得法致学者终身不得门而入者有之。浅学者每疑为教授者法不轻传,在学者不免误会,然亦教授者不谙教授方法有以致之。今日国术界之教师人才,皆昔日师徒口授心传,朝夕锻炼摩仿而来,其从师之时,师不教不敢请,只知用功练习,教授方法实未顾,亦未预为将来为教师之计,是以平时自练即极臻巧妙,一旦教人则反无所措施。江苏省国术馆师范班原为提倡国术普及于社会,造就教才而设,非只为造就特殊人才于一时也。夫如是则教授方法、练习姿式俱应注意,不可以学套数多少为优劣也。鄙人拳术疏浅,于国术界一无贡献,虽充教授数年,所教者皆系友谊之教授,学者亦只求强健身心,非为教师而学者,故亦无教授法之计划。今次来馆勉应代理教务长之职,得与诸君一同研究拳术,实甚荣幸。此后教务方面一本前教务会议议决办法,努力倡导,对于教授方法及练习姿式当与诸君共同研究之。? 学者体格强弱不同,锐钝不一,教者务须因人而施,不可因循了事。? 学者姿势无论其稍有不妥处或同时发生其他不妥处,教者务先就其大处改正之。因大着改正后,小者亦随之就范矣。? 学者姿势有不妥处,教者务须察其致此不妥现象之由,就其根本改正之。因拳术有时手不对不在手,腿不对不在腿,故也。? 拳术首重内外相合,上下一致。学者姿式相合一致与否教者尤当祥为视察,随时指示改正其讹谬,俾得随时注意。? 视察其内外上下一致与否,须于练拳时视其精神与动作,倘能神动形随即为内外相合。拳以腰为王,以四肢为用,手足动作如一方向不悖即为上下一致(不仅形意拳,即八卦太极等拳莫不如是)。? 个人教练练习拳术首重个人教练,设有错误改正较易,以免顾此失彼之弊。教员改正后,学者应注意自习或旁观,藉收仿摹领悟之效。? 小排教练小排教练以四人或六人为最宜当,每习一式教员须以注意,有不妥处即改正之。如不能即时改正之处,于停止时说明之,或教员动以姿式令其自习,俾学者易于明瞭。? 大排教练(即团体教练)大排教练不拘人数,注重精神姿式整齐,每一式衍演完须稍停。教员或助教须用敏锐眼光视察一周,如有不妥处即用敏捷方法改正之,再换第二式。? 个人教练每周至少行二次。? 每日先行小排教练后即行大排教练。? 练习后须走常步若干以舒畅身体。三体式(口令暂从现行口令):此式系形意拳之基础,为各拳之起点。其主要在两足不可双重。单重又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之谓。主要者注重后足,前足可虚可实,力起于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身体要三折,其它塌腰、顶头、蹬足、开胸、实腹俱不可用拙力,尤不可强制呼吸而运气,内家拳之气乃用后天之形(即姿式之正确)养先天之气(养字要注意),所谓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是也(要义详形意拳学)。注意:三体式为形意拳之根本,务要详视学者身体有无斜倚,说明其三折、开裆、合膝、足跟外扭、肩肘松垂之法。手指张开,食指直立,手掌微向里合,目注视食指梢。劈拳:第一动作左手下落时,胳膊不可曲回,亦不可故意伸直落至小腹处,两手同时握拳,左手如托下颏,与左足同时向前,起躜手高不过眉,低不过口,左足落地,足尖向外侧前进,远近以右足前进不费力为度。注意:左手向上起躜时,右肩不可向前,左足前进时,右足跟不可提起,身微斜而面正,由前面视之,左拳对鼻。第二动作 右手与右足同时向前,手随行,随翻足,头微向上抬,落时足跟先着地,仍成三体式。注意:右手出时肩不可先向前,手不可先翻,不可伸至极度而后翻,身体不可先高后低。向后转 收式与前进同,惟若在手与回身,出右手时,由前或后视之同在一线上为要,收式左足极力前进,右足随即跟步。有欲习崩拳先练步之意,不可忽之。崩拳:(学者闻预令即将两手握拳,其它仍如三体式)第一动作 左足前进,右拳从左拳上少许打出,左拳拉回,右足跟步,手足要一致。第二动作同上,惟旧法左手张开,似握右胳膊向前,俟右手退后,方握拳打出,此系寓用于法之意。学者不可不知。注意:出拳时肘靠脇,肩不可先向前,前拳是否与心平,后手是否在心下脐上,倘发现身向后仰是塌腰不缩腿根,前扑是缩腿根不塌腰所致,两足相距四寸许,姿势如三体式,惟步小耳。向后转第一动作,左足须向前进,再勾回身向右转,右手躜出如劈拳之第一动作,右足提起,膝距右肘二寸许,左腿勿立直。第二动作,出左手若劈拳之第二动作,落右足跟,左足在足尖着地。注意:两手张开若劈拳势,虽不动要用意向前推,左膝抵住右膝曲处,两腿蹬力,身勿高起,重心在左腿,右腿若实若虚。收势收势于练习时,似不重要,然寓有进退之意,故亦应同一注意。注意:形意拳以劈崩形拳为各形出手方法之基础,故练习时亦以此二拳为最难,其它姿式用握拳以崩拳为本,用掌以劈拳为本。学者于此二拳时时自习,则其它各形自然正确而事半功倍矣。无名手稿说形意拳形意拳相传由达摩易骨易筋洗髓经脱化而来,经后人千百回之研究改革阐微发奥,日求精进,神化所钟,玄妙莫测。练法式简意精,学易习难。以三体式为基础,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有往体有来体,于顺中求逆,一曲一伸,不运气而气充,不加力而力无穷。迨养气功深得中和之正轨而形于外者,自然从容中道,“形上形下一以贯之”。旧谱云:养灵根而动心者,武技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是又与坐功息息相通。又云:诚中形外至其极,则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乃是真意。此殆为成功说法,岂初学者所能成哉?夫形意拳以明劲暗劲化劲为练习之程序,故有三步功夫三种练法(见本路图书馆孙公著拳意述真)。初步练明劲,当求平稳整齐,形式逼肖舒展活泼,勿使偏倚或拙力努气以就规矩,勿徒增华饰以求悦目,此易骨也。次练暗劲,则崇尚内意。须开拓其心思,静参默会,虚心实习,循其方法,以意运之,务期内外相合上下一致,尽体用合一之能事,然必循初步练法而扩充之,不可师心背理,出乎范围之外,此易筋也。后练化劲,专以神意运用,刚柔悉化,纯熟之极,归于平淡。举向之所传,涉而泛鹜者一约之于朴实简易之中,似淡而意愈周,似浅而变化愈妙。此洗髓也。此则诚中形无拳无意,其庶几矣。附记初学拳术,姿式变换往往迟钝散漫拘束,不能整齐舒展。欲避免此弊,两腿先要有力,形意拳力起于足根。练习时,固其势为三折之形,虽用力极大,其震荡力只能到膝股之间,无震脑之虞。而门派具有成见者,每倡用力伤脑之说,学者初不知三折之义,多信其说,深望注意,勿为所误。 太极拳学讲义内家拳术,乃动中求静,强身固气之学也。能使吾人之精神,藉拳法顺逆伸缩阴阳变化之姿式,于无思无意之中得以修养也。其法姿式简易,即无折腰曲腿之苦,复无奇异难能之态,虽男女老幼皆可习之。身体过懦者,可以使之强;过刚者,可以使之柔。即或身体极弱及有劳伤病症者,因其不尚血气不努力,纯任自然,故亦能练习。有百益而无一害,久之气质中和,胸宽腹实,气固神完,却病延年,可操在券。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是也。练习姿式,约有百余手。初练似繁难,殆少入门径,知其总枢,则不难从事自习也。其枢在腰,力起于脚跟(即呼吸以踵之意),形于四肢,心静意专,一气贯穿,形以意运,不断不滞,气如车轮,动作不散乱,总要在中求方法。所谓得其环中,则应变无穷也。练拳必须心静,心静则意专,意专则举手动足,左右前后,伸缩往来,上学相随,内外一气,变换姿式无不如意。意之所至,即力之所至也。变换在腿,含蓄在胸,两肩松开,气往下沉,力起于脚跟,主宰在腰,运用在肩。伸缩如前面有物,彼退我进,彼进我退,有不丢不顶之意。开手合手开手如两手抱一气球,两肩向外松。两手有因气球膨胀,自然左右分开之势。合手两手极力相合,空中仍似有一气球状,两肩仍向外松,所谓内开外合是也。练习时无论何式,应注意身体不可忽高忽低,总要腿弯曲如半月形,尤须塌腰顶头。盖不塌腰则身不整,不顶头则精神提不起。五 单鞭两手由心口处,向左右如捋一长竿,徐徐分开,左足同时向左分开。注意松肩,开裆。此时两腿跟向外松开,腹自能松。腹松气即能收敛入骨,神舒体静。六 提手上势全身重心移在左腿上,腰塌住,左手向上画一弧线至额处。右手同时向下画一弧线至小腹处,右足亦靠在左足处,足尖着地。七 白鹅亮翅左手下落至胸下,右手腕向外扭,手心向外,同时从左手外面向上起至额处。右足即向前进步,足跟着地。两足距离自己约之,重心勿移动。再将右手由右面部,似挨不挨落下之胸下。肘要下垂,不可抬起。左手亦同时微向上起至与右手相齐,两大指相离寸许,向前徐徐推。右足落实,重心移至右足,左足至右足后,足尖着地,两胳膊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两目注视当中。注意,换式务要一气贯串,不可散乱,以意导气,徐徐下沉,呼吸绵绵若存,不可闭气,尤不可努力。(详解见先严禄堂公著太极拳学)八 搂膝拗步左手向下画一弧线至左胯处,同时左腿向左后进步,足跟着地,右手微向后拉与右肩平,再从口边向左推去,左足落实,右足跟至左足后,足尖着地,重心移至左腿微停,右手向前推时,似前面悬一重物推彼向前之意。九 手挥琵琶式退右足伸左手,左足亦退,右足前足尖着地,身侧面两(胳)膊,似曲非曲,是直非直,左前右后。十 上步搬拦捶左手心向下往回搂至脇处,进左足左手向回搂时,右手心向上从左手下面向前伸。再右手同样向回搂,进右足左手同样从右手下向前伸至极处,即向里扣,如前面有人打来,扣住彼手相似。进左足,右手由脇处握拳,从左手上直向前打去,右足跟步,足尖着地。十一 如封似闭两足先后退回,左足尖着地,两手向后曲回,肘靠脇处。十二 抱虎推山左足进步,两掌向前推,右足跟至左足后二寸许,足尖着地。注意自搂膝拗步至抱虎推山,换式形虽停而意不断,务要意气力合一,手足一致,身体高低一律。尤须留意松肩松腹。(详解见太极拳学)无名手稿说学拳须知练习拳术,若为强健身体却病延年,并不大难,欲成专家则非容易,然有志者事竟成,要在有恒心耳。初练时,务要认定一种,勿贪多嫌少,学一式须时时习之。勿专求重,重则滞;勿专轻,轻则浮。尤勿专求一部之气或力,务求全身之发展。盖拳术形式,顺者自有力,内外中和者自生气,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将神气化成虚空者身自然轻,故勿须专求,久之不思而得,身体自然强健( 详解见拳意述真)。暂定学拳规则五条,望诸位注意。( 一) 初加入练拳者必须认定一种练习。( 二) 不可与先习者强与比同,必须由起点学起。( 三) 勿贪多嫌(少),学会一式必须时时自习。( 四) 到场后勿待何人催促,随时自习。( 五)成排学习后在休息时,或自习或观他人演练,时有不明了需随时质问,藉收仿摹领悟之效。第六届全运会国术场之见闻全国运动大会于十月十日在上海中心区运动场开幕,参加单位之多为历届所未有。观众对边远省分选手尤为热烈欢迎,然内心之忧戚亦莫不流露于面上。是喜是忧,诚有难言之痛。各选手皆能精神抖擞,各项运动皆有出类拔萃之才,从此努力迈进,中国前途实有不可限量之。概鄙人此次滥竽国术裁判,负其他项运动未得一一参观,对国术诚饱眼福不浅也。并承国术界赠送个人宣传刊物多种,尤为幸运,今将国术场见闻所及不分次序录之以实贵刊。此次参加国术选手因不限学校,故民众可得参加。人数男子以河南最多,北平上海次之,绥远福建最少;女子湖南最多,上海市次之。内家拳外家拳长拳短拳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可谓极一时之盛。表演节目亦皆当行出色,精彩绝伦,博得观(众)鼓掌不少。尤以蒙古选手摔角表演,观众对其古战士装最感兴趣。此次裁判方面甚为容易,摔角跌者败,箭弹射中及远者胜,测力力大者优胜。拳术限定单人对手及刀枪剑棍表演,以姿式动作运劲定优劣。裁判员每三人记录一人为一组,每次三组各本主观给分,平均以定优胜。因不比试,不免有好手落选之憾。然规则所限,绝不因落选出恶言提抗议,此上可见国术之守规则也。此届运动大会,据闻最初大会不允国术参加,谓国术界门派复杂意见不一,动辄打架,倘发生不测无人负责。后经褚民谊先生力争,谓国术乃强身自卫之体育,又经政府提倡,应当加入大会,故大会另立一股,不与各项锦标赛想干,大会亦不过问。此种办法,诚不知是否合理。然国术在此体育欧化时代,能加入大会得一席之地,不可谓非褚先生之力也。又一国术界友人对余云,国术之被人轻视,实亦咎由自取,勿只责人之不注重也。其所以被人轻视之点,虽人言人殊,要之不外三点:(一)自相倾轧,自谓拳术秘密;(二)派别之争,排除异己;(三)自谓占在提倡国术前线领导大众者,每以破除门派意见为口头禅,然视其著作论文皆排除异己为能事。有此三点,皆足起人之疑而与人一轻视之机。今虽得参加全运会,然前途仍未可乐观也。继又云,今国术界门派之见尤甚昔日,余问何以见之,曰昔日不过个是其是而已,今日攻击他人则著之言论刊之杂志,且有破口大骂者,不责自己,不虚心而责人守秘密不诚意教,不责自己不用苦工夫去练而反责人有秘诀不肯教,甚至飞流长务使异己者难堪以为快。以余个人(友人自称)经验,所说人有秘诀者皆是不用功夫之人,守秘密不教人者又皆是浮华性燥,赖国术为衣食之徒,复幸灾乐祸挑播是非,此等人吾无以名之,名之曰国术政客(此名新奇)。国术若此,前途岂不大可悲乎。吾弟研究拳术亦有多年,拳术岂真有秘诀耶?余曰:秘诀诚有,然人皆忽之不肯实行,故人亦不常言之。友人急问,秘诀为何?余曰:余家传秘诀只一字曰恒,其他不知也。时预赛三场,彼此相视一笑而散。天下之事,虑之贵祥,行之贵历,谋在于众,断在于独。孙存周口授太极实战要领太极者,在于知形懂劲,化发结合。在实战中,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领,并通过对战练习而成。 一、知形,即对人体形体变化要有充分的认识。这里主要是指导对对方形体变化的把握。如果对方力大速度快,我方自然不能以慢动作式的太极套路应对,只能随人之进退快慢而相随。在这一过程中,最佳时机在于把握对方最初的动作雏形,即“一动”。因为这时对方的速度、力量都未形成,最易处理。如果一动之机失了,可以继续破坏对方的发力距离,使之不能将力量作用到自己身上,这样自然无损亦。如果这一机又失去,则要用自己的身体承力、化力,使之在自己身上形成不能力点,没了力点,对方的进攻同样无效。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从对方发力距离之外到对方发力距离之内的过程,是一个知拍功夫。这个过程,是大多数练太极者长期难以做到的难解之谜。 第二个要把握的内容,就是懂劲,这里谈的懂劲,其实在上面用身体处理对方的力点时已经开始发生作用了。在此基础上,要做的是,在与对方相接触的一瞬间,必须通过听劲功夫,知道并把握住对方的身体重心及其移动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为发人于丈外。 第三、要做到化发结合,同化同发。许多人在实战中常常感到:我破对方的招后再去打对方时,对方却又变了,所以只能化了再化,永无发人之机。其实,这中间的秘诀在于没有把握住化发结合。太极中,从来都是阴阳共存,而没有先阴后阳或先阳后阴之说。要做到化发结合,其诀在于“遇力成桩”。而桩必须是活桩,一虚一实,实腿承力,虚腿调整重心并及时根据对方重心之运动而进桩摧力。也就是说,在承、化对方发来之力的同时,桩就要动起来,或进桩掤挤采肘、或退步施以捋、按之劲,或绕步而走,施之以摆、扫、挒、扭等劲。总之,必须化发同时,以桩摧力。 第四、实战中需明确的几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对方力量的大小对方力量再大,只有作用到自己身上才算,在未作用到自己身上之前,没有大小之惧,故无大小之说。二是如何认识对方速度之快慢。对方加快速度,其目的无非是打破的的防御节奏而混水摸鱼。我如果随人之动而进退伸缩,急则急应,缓则缓随。对方即使再快,又如何能进我之身?四如何做到“急则急应,缓则缓随”?此问看似在于身体素质之比较,实为发力技巧之高下。其诀在于要善发直发劲。无论手足,在无需力距、运劲、周旋的情况下能够随时发出力量者为太极!五是是如何承力化力。承力化力不是臂上的功夫,而是身上的功夫。要做到承力化力,非仅靠推手所能达到。必须以身试力,既试猛力,也试快力,直到周身无处不能承力,无处不能化力而功成。 太极混沌,大道至易。拳者,武也,失之于武则为舞,失之于巧则无拳。如若后辈不懂战,休言太极愧祖先。先父曾言如是,我辈当奋勇而习之揣之摩之领会之技击本无法,若使有法御以无法,则惟在气质、本能上下功夫。就习孙氏太极拳推手者而言,若未练出内劲或无不意而发之经验,则最好于技击一道驻步,否则将对习者之身心健康无益。即便习者已练出内劲,技击也仅是检验自身修为的一种必要手段,然不可恃艺凌人、好勇斗狠,否则难以进阶。 欲修孙氏太极拳之技击,需在套路练习和推手练习中熟习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并能混而用之,既能一式出八法,又能数式皆一法。有此基础后,尚需知三机、体三能、混融八法为一,多经实战练习,由实战中检验不顺之处,再从盘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环往复,不计较一时之胜负,全在乎用心求理,则可渐精技击之术矣。 何为三机?变势之机,变动之机,发劲之机。当对搏时,在双方尚未接触的情况下,我能预知彼之运作变化,并使自身先于对方抱得有利态势,此谓变势之机先于彼。故双方未接触时为变势之机。当双方接触的瞬间,我若能先于对手发劲于彼之重心上,则谓发劲之机先于彼。故双方接触之瞬为发劲之机。当双方两劲接定后,此时我若能变劲彼先,使彼劲走空,则谓变劲之机先于彼。故双方接触中为变动之机。此上为三机之要。三能,是指对彼之作用的感应之能,对己之神、气、形的瞬间协同之能,对彼之作用的洽合之能。此三能均以神气相合为基础,神气不和三能则一能不能。所谓混融八法为一,是指出手即是太极,当用何种劲将因彼而变,是一个劲,还是几种劲混合而出,也将因势利导。 总之,技击之要不外乎“意在彼先”及不拘泥于成法,总以随机应变,感而遂通为至妙。修炼的基础,胎息功夫孙禄堂在传说中的功夫是确实存在的。当代亲武学大师中亲眼见过孙禄堂功夫的人至今健在的仍大有人在。近代、当代中对于孙禄堂先师了解的人不多,中国功夫的传承是口口相传的,这种方式在孙公的著作中都有详实记载,但是广大读者绝大多数是无从下手的。因为我们现在所练习的功夫都是动中求静,而道家修炼功夫则是静中求动。道家的修炼功夫主要是用来修炼成仙的,修炼的具体目标是还虚、胎息的境界。胎儿生存在母体中主要是依靠脐带提供营养,静、动脉混合血这套工具运转。胎儿的呼吸是靠毛孔,正常的情况下肺是不工作的,当婴儿出生后,羊水破裂,第一件事便是张开嘴巴,任督二脉打通,肺脏开始工作,所以婴儿的呼吸非常宏大,脉搏跳动特别快,毛孔呼吸的功能仅仅发挥25%的功效,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本体免疫能力是非常强的,这是先天修炼的秘诀,以达到长生的目的。孙禄堂的形意拳和道家的修炼功夫是结合在一起的。我想把我一生的经历的东西谈出来,证明孙禄堂的功夫的科学性。先从动中求静开始入手,如何在动中能够求到静?首先从无极式入手,无极式要如何作到“沙地立杆”,“腾云驾雾”,要求是百会穴上顶,两肩向外拉开,向内微含。把两边肩胛骨拉开,似的中间空,两边虎领筋抽紧,这个叫虎抱头,左右两手外翻,往下沉,两胯朝里缩,力点坐满于脚跟,不可朝前,往后,左右偏,一定要中正,脚趾不许扣,两脚成90度夹角,两眼平视,舌顶上颚,口水咽下。关键是坐满脚跟,这时候脑子里所有的杂念都没有了,空空洞洞,无阴无阳,无我无他,与大地混为一体,象腾云驾雾一样。坐满于脚跟一定要缩胯塌腰,这样才能够坐满脚跟,才能自然提肛。无极式主要是动中求静,一站架子,把所有杂念去处,同时产生深呼吸,呼吸加深,横膈膜抽紧,肋骨抽紧。腹式呼吸就浑厚,这种呼吸也叫真人呼吸,而通常人采用的胸式呼吸,主要靠胸部的扩张压缩来呼吸。真人呼吸就增加毛孔的呼吸量,可以增加到890%,这样一开一合,肺不工作,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减轻肺的压力,增加毛孔的呼吸量,就可以不用口鼻呼吸,所以孙公可以将口鼻塞住练拳。全部用毛孔呼吸,这种就是还原到胎儿的状态,叫还虚,也叫胎息功夫。孙式形意拳四正八柱人类是恒温动物,37摄氏度的体温基本恒定,当运动时人体不断产生热,必须不断散热,产热快而散热慢导致人的毛孔大量开放出汗。所以出汗的目的除了排除体内不需要的元素同时达到降温的作用,一般人都是这样的,这是人体同外界的热交换方式。但是因为人体的动脉血管流速快,而静脉血管相对回流较慢,导致热的不平衡,致使体内大量出汗。而形意拳不同,不断产生热量,不断降热保持平衡,靠什么方法呢?靠的是扣脚趾,拧脚跟加强静脉血的回流是动脉、静脉流速平衡,达到这个效果的功夫称为鸡腿。形意拳一站出来就要做到一气合四象。虎豹头、熊膀、龙身、鸡腿。八柱的虎领筋两根就是虎豹头;肱二头肌两根就是熊膀、斜方肌两根做到龙身,股大肌两根就是鸡腿。要做到筋象钢筋一样坚硬而又不能失去弹性,这叫做筋长力大,这是暗劲要做到的基本功,就象人推着板车走上坡,千斤重量都往上在拉,这就是筋长力大的具体写照。刚才说的是八柱,现在来说四正,所谓四正呢,就是任脉两根、督脉两根,这就是小周天循环。当小周天循环时,从长强穴入气,吸气提肛,立刻走道百会穴,速度相当快,然后从鼻尖到喉咙再往下到会阴穴,速度象眼泪在流,而感觉如蜜糖般甜,到达会阴穴后稍微停顿,然后重复长强穴入气的过程,这就是小周天锻炼的一种方式,久而久之从膻中到肚脐中出现一条白线,这叫做气槽。练到一定时间,头脑爆炸,百会穴旁有两个小心脏快速跳动,当慢慢平息下来以后,这样就能够做到鹤发童颜,做到返老还童,皮肤非常细嫩光滑,脸和手也如婴儿一般光滑,孙公曾说:专气致柔出婴儿乎,是乃养命至宝。松肩,松胯,坚顶的目的是加强淋巴系统的循环功能,使淋巴不受压迫。人的局部炎症造成淋巴结肿大,毛孔堵塞,这样要帮助毛孔的深呼吸,肩与胯不松开不脱开就要压迫淋巴结,这样在运动中产热快速而降温就困难了,所以要把每个关节脱开拉长,如两肩拉开做到胸中空,虚灵顶劲,一定要顶足,这才能有利于小周天循环,使长强到百会加速加强静脉血回流,下来要慢,胸要空,使呼吸加深,同时气就满了,腹象皮球一样饱满。通常人的呼吸偏上或者偏左偏右而不饱满,而呼吸加深气就不上涌,这样不论是打拳练功或者做其他高强度工作就不会气往上涌,做到心平气和。这样加强微血管毛细血管的流量,促进新陈代谢,使人的皮肤变的细嫩。劈拳孙公曾经说:要做神仙,须精劈拳。劈拳一通百通,我于是这样,练习劈拳三十多年,练劈拳的关键在于三体式。我站无极式桩一练就是七个月,目的就是要做到动中求静,然后练太极式做到心平气和,之后又是两仪式练内三合,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样做到真人呼吸,就可以入手练三体式了。三体式除了做到前面说道的内三合之外还要做到外三合,既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与外三合合称六合。除了六合,还要求做到四正、八柱,还有三尖、三根。孙公说三尖不到难达四梢,三根不照,难求息调,三尖,就是手指尖,脚尖,鼻尖,是人体静脉血管最密集的地方。四梢,是指毛发为血之梢、属肺;牙齿为骨之梢、属肾;舌为肉梢、属脾;指甲为筋之梢,属肝。三根:耳根、掌根、足根。耳根半规管专司人体平衡作用,人站桩虚灵顶劲是耳根与脚根的平衡作用,坐满与脚跟起到调息作用手腕掌根竖起,竖掌是为了两指挑眉,两指挑肩,除了能做到大周天循环还能够防止高血压。站三体式是大小周天同时循环,在没有做到这个要求之前不能打劈拳。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开始讲劈拳的三个部分“明劲”、“暗劲”、“化劲”,也就是易筋、易髓、易骨的功夫,也叫做三环九转是一式,这就是劈拳,包罗万象的一式。练劈拳要在四正、八柱的要求和规矩下,求得方正,并且做到每个动作腰胯合一,按照要求,腰胯合一一般要做到890%,但是通常人1%都很难做到,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检查每个动作的精确性并逐步提高准确率,没有老师在一旁检查指导是练不出来的,劈拳的架子,拳是口中出,肩不可抬,两边肋骨抽紧,拳头捏实且要捏紧。这样主要练手腕和掌力以及尺骨和桡骨,这是练,这练的是明劲;暗劲的练法是捏空心拳,练指力;到了化劲,练的时候一般不能捏拳,束而无力全部空。明劲要拳是口中出,下面腿法是上半步,形如槐虫一般蠕动的感觉,出似箭,落如风,做到腰胯合一而且要求得方正,这样一定要有老师在一旁指导,这就是口口相传。按照这样的要求,通过严格的锻炼是完全能够达到孙公的功夫,不然当年孙公的功夫怎么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孙公的指力是常惊人的,而且他就是这样练出来的。我本人也是通过这样的练习练到全身如铁一样,筋骨像钢筋一样,既有硬度,又有良好的弹性。我也曾在练内功时脑子爆炸,所以皮肤如同婴儿一般。我全身关节,肩、肘、腕可以松开,拉长。脊椎骨也可以拉长脱开,全身劲运足而不影响呼吸,这个叫做伸懒腰劲,孙公练的就是这个功夫也就是达摩大师称为抻筋拔骨,节节贯通的功夫,象藤鞭一样坚固但是富有弹性的节节贯通的功夫。太极技击功夫拳术都是一模一样的,是否练出功夫就要看是否有真正的明师一步一步的指导,当初支燮堂老师就是因为肺炎吐血,为了强身同一位姓刘的贩马师父学拳,没有收效,后来同孙公练形意拳后就练好了。拳术的用法是多变的,关键几点1.练的是否得法,练的不得法最后功夫没有出来倒练出一身病来。2.练用法。3.劲力的练法,人体的身高、体重、骨骼和力,也就是本力是成正比的,一般身高190公分体重100公斤可以到达200公斤左右的力量,160公分,65公斤体重一般具备100公斤的力,通过良好科学的锻炼方式可以达到1520%的增长,如果再要长力,是不可能的了。中国功夫是80岁的老人可以打20的青年人,这主要是瞬间人的爆发力,经验及打击功夫和方法的灵活应用而克敌制胜的。相反老人如果同青年人来持久战就不行了。太极拳主要练的练点上的力,人体的骨骼表面可以承受几百公斤的力,但是通常人的受到超过10公斤的冲击力,就会使人内脏受伤,也就是所说的内伤,导致体内淤血甚至吐血,而点上受到1公斤以上的冲击神经就会受到损伤,点上受到20公斤以上的力骨骼就会受到毁灭性损伤,太极拳练点上的力,能练到5公斤到15公斤以上,这个点的力量是变化的,对方打我而我在变化时受到冲击力可以很小,做到“不顶”,可以化对方的劲为零,慢了就是顶,顶的越多受的也越多,受到打击越大,化的好可以化巨力为无形。运用是功夫的最高级变化,这有一整套的训练方法。一是可以经受打击;而是可以灵活变化而不让人打到,训练力量的基础功夫是要运用得当,时间长了眼睛发光,运用自如表现为时间上掌握的恰倒好处,称“得机得势”,要做到第一步是封住别人,管住对方,不让他发挥,这样如同大人打小孩,我要打轻可以打轻,要打重也可以打重,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不是四两拨千斤而是千斤打四两,打人如割草,随心所欲。,而当我与对方水平相当时,那时就必须要用假象迷惑对方,使得对方判断失误,这时候才是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而且要得机得势,掌握非常精确,才能取胜,当你与对手交锋,被对方控制的非常严密,不管用什么手段都不能起到效果,这时感觉自己无能为力,只好了老老实实被人打,虚心接受,不要抱有其他心理,看清楚对方使用什么手段,虚心学习,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学习太极拳第一步要先学运用方法,所有拳势单架都要拆开来练,学习时被打的要走好跳好,而对打的要求一定打好,太极拳有几万种单操的训练方法要练熟,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讲“熟而懂劲,懂劲后才能阶及神明”要在所有动作都熟悉的情况下再学习拳架,从拳架上提高运用水平,循环提高水平。为什么学拳不能先学拳架呢?因为拳架是无止境的,只能相对来说,比你好就是你不行,比他好就是他不行,这叫棋高一着,缚手缚脚,又因为拳术没有止境,所以青年人不宜先学拳架,比如20岁的人学拳20年,到了40岁拳架还不能讲打好,40岁再学用法,人的火气已经没有了,运用能力和人的生理反应降低了,没有斗志,还能学好用法吗?所以青年人一开始就应该从用法入手,有斗志,学习用法的教学要因人而异,年轻人掌握用法以后可以轻而易举的战胜对手,这时候再学习拳架就感到无比兴奋,对拳架的运用体会更加深刻。而且对拳架提高更上一层楼。这时候拳架只要23年的时间就能比常人练20年还要有效,这样可以有效的利用时间。我一开始学三体式,劈拳,其他什么都不会,但是10年以后别人的功夫比我相差至少20年,我练形意30多年了。当时练太极推手,每天8小时,一练就是15年,我基础打的好,别人自然无法和我比了。推手是拳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近代格斗都是徒手为主的,所以太极推手的用法更加重要各个拳种都要结合太极推手用法来提高自身能力,因为过去战争以冷兵器为主,徒手作用不大,近代开始冷兵器推出了战争,现在更是空间战争,核战争的年代,格斗中就体现出徒手的重要性。而徒手训练最佳方案就是太极推手,不会受伤而且能够提高自身运用能力。单操的锻炼只可以提高拳架水平准备工作,真正的运用还是徒手用法。普通我们讲锻炼的第一节是讲力量,但是力量因为个人的体质不一样。但是力量应用的完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力小要胜力大,小个子打败大个子是无从实现的。但是力量应用的比对手巧,局部的地方你的力量可以超过对手,这样就能做到小个子打大个子,小力胜大力。我体会形意拳的训练方法是力量大而不损伤身体,可以养生,浑身肌肉像铁一样能够抗击打但是保持良好弹性。肌肉、臂力,腰腿以及指力都比一般人超出很多,一般的人练13年就能够有良好的成果。胖的可以练结实,瘦的可以练壮。这样练健身,强身。这样练是要有人指导的而且老师要严格要求,循序渐进。将来是否可以将太极推手推广到学校去,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可以得到太极推手的训练,推手粘在一起是推手,一散开就是散手,这是中国武术的瑰宝,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及武学文化遗产,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如果需要教材,我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并且可以帮助培养教练,为普及推广太极推手做一些有益工作。发扬光大孙禄堂等老一辈武学文化遗产而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年级上册劳动技术课工作计划
- 数字营销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
- 房地产金融行业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 2025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试题附答案详解
- 老酒店拆除施工方案
- 工程管理成本控制费用分析表
- 2025年铁路运营管理师新员工岗位专业知识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模考模拟试题含完整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4年高升专检测卷含答案详解(研优卷)
- 户外运动安全承诺及免责合同
- 烟草证借用合同协议书
- 合同协议书格式怎么写
- 解除市场经营协议书
- 接送病人用车协议书
- 《现代色谱技术之液相色谱法》课件
- 《寻找消失的分数》期中考试分析班会课件
- 2025至2030年中国移动式皮带输送设备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摩擦纳米发电机优化论文
- 科技馆面试题及答案
- 2022年二级建造师考试《矿业工程管理与实物》真题及答案
- 数据中心锂离子电池消防安全白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