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构筑.doc_第1页
浅谈新时期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构筑.doc_第2页
浅谈新时期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构筑.doc_第3页
浅谈新时期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构筑.doc_第4页
浅谈新时期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构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新时期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构筑 城规二班:任思儒 学号:2011301540061 指导老师:宋菊芳内容提要:1、谈历史文化底蕴对城市形象、城市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辐射与影响,以及武汉进一步构筑历史文化名城的紧迫性。2、谈武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底蕴。3、谈武汉旧有及现今的关于构建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布局以及实施情况和影响。4、武汉构筑历史文化名城的缺陷与问题。5、对武汉未来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构筑的展望一、城市历史文化对城市的深远影响以及武汉构筑历史文化名城的紧迫性。 曾几何时,提到一座城市,首先想到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特别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武汉在与先进地区作比较的时候,也可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到:自己的楼够不够高,车够不够多。纵观世界10座最佳商业城市,除了良好的硬件设施之外,几乎都有着令人神往的个性魅力。新加坡、旧金山、伦敦、纽约、法兰克福、香港、亚特兰大、多伦多、巴黎和东京,只要我们列举出这些城市的名字,迎面而来的是它们所独具的人文环境与城市风格,而这也成为其长期繁荣,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人说,城市之间的竞争,一段时间里可能是比经济,比物质财富或者交通,但是比到最后,应该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正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魅力之源。古代城市历史文化凝聚形成的城市特色与风貌,在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同样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下地上都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这些名胜、古迹、文物同整个城市融为一体,构成了这些城市的传统风貌与特色。试想,如果北京没有故宫和众多皇家园林,没有极富特色的四合院民居及胡同道路系统,拉萨没有布达拉宫,敦煌没有延续千年的石窟壁画,这些城市就失去了它们独特的精神风貌。而它们的留存,不仅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的社会及经济价值。对于武汉而言,没有了汉口旧租界区,江汉路,可能也就没有了人们印象中的那个商业极度繁荣的武汉了。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历史文化所积淀的城市精神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引领着城市的发展方向。一个缺乏历史与文化的城市是贫乏和空虚的,尽管可能有暂时的经济繁荣,但仍如无根之浮萍,不过是浮华的灯红酒绿的汇集地而已,难以有很强的城市凝聚力和家园意识,使得城市的和谐与进步大打折扣,更经不起历史岁月的打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硬件建设,而缺乏人文精神的关怀和尊重,其现代化也是不完整,缺乏凝聚力、吸引力的,也一定算不上是现代文明之城。1986年12月武汉正式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之后,查阅到的武汉市所制定的显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优秀建筑、历史特色街区、风景名胜区都被纳入保护之列,使武汉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但长期以来,武汉市一直以“九省通衢”、交通便利、工业发达来确定城市发展的位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已使武汉的老工业基地的形象难以维持。就全国而言,武汉工业发达的特色已逐渐丧失。就交通便利而言,九省通衢严格来说是一个历史概念,历史上的武汉确实交通便利,但就今天而言,这一概念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往日的重要意义,它已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条件和区位优势的体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首义精神正是武汉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也必将引领武汉未来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因此构筑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崭新形象已经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二、武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江汉朝宗,擘三镇鼎力之格局;龟蛇夹持,执楚天吴地之钥匙。大自然的慷慨赐予,历代先民的勤勉恳拓,孕育了美丽的江城武汉。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武汉构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特的文化资源。一是大禹文化。在中国大地,最大规模的大禹纪念地,除了大禹下葬处的浙江绍兴,就是武汉。武汉位于长江汉水交汇之处,是大禹引汉水于今龟山处入江,方奠定武汉三镇的地理格局。可以说,是大禹造就了武汉,称大禹为“武汉城市之父”据说也并不为过。元世祖到武汉祭奠大禹,开创了武汉祭祀和崇尚大禹的先河。1954年武汉人民殊死搏斗,战胜了百年未遇的大洪水,震惊世界。1998年长江全流域性的大洪水,中央以武汉为中心指挥全国抗洪,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武汉。二是汉水文化。汉江流淌的水,就是文化的水。汉水对于中华文化、楚文化、辛亥文化都有孕育和发生之功。汉江之汉,中华民族之汉族,语言之汉语,历史之汉王朝,武汉之汉,这其中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三是盘龙城文化。盘龙城是商代中期偏早的历史遗迹,它较为完整的保存了当时的城轮廓、护城河和宫殿遗址,这样完整的商遗址,在长江流域绝无仅有,极其珍贵。四是楚文化。作为荆楚腹地的武汉,它的许多地名,都与楚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闪烁出楚文化的瑰丽光华。高山流水唱知音的故事在汉阳发生,在华夏大地流传了千百年,影响深远。其他还有三国文化;南北朝,唐宋时期的黄鹤楼文化;明代江夏龙泉山的楚王陵;汉口开埠后的租借文化;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运动;首义文化中的阳夏战争;武汉国民政府历史;以及昙华林的保护和开发等。三、以汉口旧“租界区”、江汉路、中山大道步行街改造以及首义广场、昙华林、湖北博物馆为例分析武汉旧有及现今历史文化资源的规划和利用,及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塑造。 (1)汉口原租界区作为武汉现代大都会型制的萌芽之 地,其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在今天仍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必将延续到21世纪。 1861年,汉口开埠,英俄法日德相继在汉口原老市区的北侧具有发展潜力的沿江地段设立租 界。汉口租界东靠长江,南起今江汉路,西临今中山大道,北至今麻阳街码头,共计面积28 04.45亩。区内市政规划,建设与管理均沿各宗主国例,因而体现中当时西方流行的建筑风 格,如巴洛克式、古典式、折衷式、斯拉夫式的公共建筑;英国式、德国式、日式居住建筑 。不仅如此,现代城市文明的一些要素,如人行车行分开、宽整的马路、以及自来水、电灯 、电报、电话、电影、跑马场、学校、医院等等,亦被引入。这一时期租界区的经济、文化 和建筑技术(例如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无疑对武汉城市建设提供了近代化先例,新的 具有现代城市特征的建筑高度、体量、材料、色彩、适感、城市交通、肌理、密度等等,都 一一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与旧城区的街道比较,租界区的城市空间有着极为明显的内部与外部空间强烈的对立感。如 若街道是公共意义上空间的话,大多数的街坊,都围合成带有“城堡”痕迹的“自己的”空 间;中国的城市 ,大都有安全防卫的城墙,城市在其中自由而适意地生长,尤其是作为物资交易的“市” 作为古代最具公共性的空间多是沿街而自然形成,市民交往、集会、娱乐集中于复杂 多变的街道空间内。而西方并无东方这种意义上的城墙,它们的城市由封建领主的城堡所构 成,每一个建筑都必然从自身去考虑其对外的防御功能,又因其砖石结构,冰冷森严地矗立 。 租界的空间模式虽有差异,但分别从属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社会关系的居住者;行 为模式与之是适应的。曾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外滩,是某一阶层入士的梦想之地;汉口租 界区,也曾是外国侨民、商人和中国买办的享乐之地。其相对完备的市政设施与科技发展水 平,确有明显先进性。譬如旧市区东方传统 的街道,融合了纷繁复杂的生态行动,滋生出我们现在称之为“市井文化”的城市空间衍生 物,它是市民生活在城市公共空间(街道)中不断积聚的结果;而西方则专门在城市中设广 场,以满足市民公共交往的需要。汉口租界区虽然没有在街道格局中留出宽敞的专门广场, 但它们将沿江的空间完全敞开,设沿江大道、开放江滩的做法则起到了广场的开放交流效果。 (2)江汉路行走在江汉路上,看着过往熙熙攘攘的人群,留连与旧时的建筑,感受着武汉的历史变迁,看武汉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塑造,江汉路无疑是一扇绝好的窗子。 江汉路位于汉口中心地带,南起沿江大道,贯通中山大道、京汉大道,北至解放大道,全长1600米。宽度为10至25米,是武汉著名的百年商业老街。 1210米的江汉路,最耐看的,是一字排开各种建筑:欧陆风格、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现代派人们说,江汉路是武汉二十世纪建筑的博物。从沿江大道看步行街,江汉关、日清银行相峙左右。作为武汉近代标志性建筑,江汉关庄重典雅的的古典风格,从石材的色泽里,从科林斯柱精致的毛莨叶中,浓浓地散发开来。房屋维修的建筑师对它的评价是:一座有生命的庞大艺术品。日清洋行却处处显示着端庄恢宏的古罗马风格:冠状穹窿塔楼、厚重的水平檐、横三纵三的立面。柱廊间一泻而下的台阶都是权威,厚实的墙面上每一块麻石都透出凝重,这确是银行的象征。紧邻日清洋行的是日信银行,远远看去,两座建筑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相似的建筑造型,相同的麻石砌筑,相承的柱廊节律,宛如一首气势庞大连绵不绝的回旋曲。徜徉在江汉路,台湾银行、上海银行、大清银行用一块块石头建成的楼房,花饰精巧,线型曲美,繁富整饬,堪称奇妙绝伦。在江汉路步行街还可以领略另一种风格洋溢着简洁、纯净、线条流畅的现代建筑。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当数分别建成于1934、1936年的中国实业银行和四明银行,皆出自建筑大师卢镛标之手。四明银行,1934年建成。整栋楼拔地而起,浅色调、个颀长,就连门窗的用材也均为细细的黑铁杆。中信实业银行底层黑色大理石外墙、中上层褚红色外墙直通尖顶,以48.5米的“高度”在数十年里领高楼之最它是武汉现代派建筑典范,具里程碑意义。目光作别沉郁的清灰,江汉路上的房子也有许多彩色的,首屈一指的是上海村里份建筑群,红瓦面、清水墙、辅以木窗白烟囱,一派近代欧洲风光。视角移到街侧,林立相叠的五彩建筑,倒也添了几分商业街的活跃氛围。穿过中山大道,大清银行和中国银行汉口分行把守江汉路与中山大道的十字路口。大清银行大楼建成于1916年,呈四方形,气宇轩昂,古典风格突出。再往前走,国货公司大楼(今璇宫饭店、中心百货)一派欧陆风格。它1928年开工,造型奇特,呈L型。伫立于中百广场,抬起头眺望江汉一路的天空,中百、璇宫饭店与正对面建筑划出了一道算得上是汉口最漂亮的天际线。楼房饰柱,曲形转角,开敞的穹顶塔亭,打破了中式建筑屋顶的平直,显得错落有致。亭子顶端的那根尖锥,颇有一种向上的冲动感,令整座城市似乎处在一种向往蓝天的激情之中。(3)中山大道步行街改造: 中山大道(武汉) 是一条从西南部的硚口路到东北部的黄浦路,贯穿整个汉口中心区的商业街,总长8445米。中间与武胜路、三民路、民生路、江汉路、南京路、黄石路、黄兴路、车站路、蔡锷路、胜利街、一元路、三阳路等共48条能通行机动车辆的街道相交,南与沿河大道和沿江大道、北与解放大道和建设大道平行。1999年,中山大道经过复原改造,昔日繁华盛景得到一定恢复。1999年,商业黄金地段的中山大道旧貌换了新颜,变得朝气蓬勃而靓丽多姿,像一条熠熠生辉的金项链在汉口商埠的脖颈之上。这年3月3日,武汉市政府开始对中山大道进行建国以来的第七次改造,原则是整旧如旧,恢复原貌,以体现这条130多年老街常有的历史文化氛围。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商业与文化联手的重要工程。其实,中山大道与商业“沾新带故”,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由于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娱乐场所的建立和进行道路的铺设,中山大道渐渐呈现出新气象,人气转旺,商铺猬集。解放前,这里是武汉最繁华的地方。如今,南洋大楼,民众乐园、水塔、皇宫、中国银行等15个历史风貌点穿越岁月的风尘后,已经变成了珍贵的文物。经过一定程度的复原,昨日光景依稀重显。以致6月份恢复通车时,许多人被眼前赏心悦目的景致惊呆了。很多人还不知道,中山大道是汉口老城区的保护线,改造时挖出来的一段城根便是明证,然而,武汉早已挣脱了保护线的束缚,并在千年之交完成了历史与现代商业特色、古老与新型科技成果的高度融合。也许,这是武汉又一次商业飞跃的前奏。(4)首义广场 这次城市认知实习前往的首义广场无疑是武汉首义精神的极佳注解。 首义广场位于武昌阅马场,总面积5.42万平方米,种有110多棵大树,是全国种树最多的广场。首义文化区规划利用现存的辛亥历史遗迹,涵盖当年起义军活动路线和活动范围,由蛇山红楼广场紫阳湖公园起义门等地形成首义景观轴。首义广场规划总面积8公顷,其中有诸多亮点:纪念轴与文化轴广场总体布局强调南北向的纪念轴和东西向的文化景观轴,在两条轴线交会处建设以十八星旗为图案的大型花坛;四季鲜花广场中心的十八星旗花坛采取人工保温技术,可保四季鲜花常开不谢;阅马场立交上下长江大桥的主车道在红楼前入地下穿过首义广场,为双向四车道,隧道总长1165米,可使人车彻底分流,确保内环线畅通和首义广场的完整性。 为了不延误时间大家很多都没有前去辛亥革命纪念馆。但是为了一睹其真面目,我还是跑着来回去从外面观赏了辛亥革命纪念馆。其简洁明快的几何造型给人以震撼的感觉,其红色象征着在中国具有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寓意深刻。而之前逛过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更是馆藏丰富,见证了武汉这座首义之城当年的风起云涌。(5)湖北省博物馆: 同位于武昌,在风景秀丽的东湖边上的湖北省博物馆是中国最为知名的博物馆之一,里面收藏着诸多国宝级的文物。开学不久便在美术课上去过一次,尔后又独自一人去过。其中最著名的是两千多年前的曾侯乙编钟。这组保存完好的编钟出土于湖北省随县,虽经千年,其音质,音色却毫不逊色。出土两千多年前的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尽管历经千年,也依旧光彩照人,其造型奇特令人叹为观止。 一眼眺望博物馆,那仿古的建筑,青灰色的瓦片,四方的屋檐,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古朴,连那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古老而悠长的文化。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塑造,显然是离不开这一支点的。怪不得那武昌站便启发的402,要途径的除去黄鹤楼、植物园等,便是它了。(6)昙华林 武汉构建历史文化名城,说到底,是当人们提起武汉之时,想到的不是毫无特点的水泥高楼。而是某个让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的风景或是关于此的回忆。想起来在网上流传已久的视频在那篇调侃戏谑的视频中,在最后煽情的谈起行将离别的毕业生对武汉的印象时,一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女生眼眶含泪说道:好想再去一次昙华林。 或许这才是武汉这座城市带给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回忆。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昙华林,南倚花园山,北靠螃蟹岬;青瓦小院,依山而建;民居错落,互为参差;梧桐小院,麻石幽径,会让人一洗浮躁都市的浮躁情。 在昙华林,可以品味和领略的,是一种饱浸着悠远历史气息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古韵。这种难以言传的韵味,在武汉三镇浩如繁星的里巷里,已是稀罕之物。 比如说,我们可以不记住昙华林位于武昌区东北部、花园山南麓、呈东西走向,因为这些可能是地理学家的事;我们可以不记住昙华林西起得胜桥北段、东止于中山路、全长1200米、宽3米、柏油路面、门牌:1166号,因为这些可能是市政或民政部门的事;但是,一些与昙华林相关的历史碎片,比如,这里曾是早期革命团体“日知会”、“奇英学社”的活动基地,而这些社团中出过好些为自由激情悲歌乃至慷慨捐躯的人物;还有,1938年,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风流诗人兼学者兼革命者的郭沫若,曾带领一批宣传队员进驻昙华林83号夏斗寅寓所,热血青年加著名诗人著名学者,演绎出的故事,定是了不得也了不得 在这一点上,昙华林与其依附得名的昙花,命运隔同天壤昙花易逝,昙华林永存。 事实也是,昙华林乃清代古巷,迄今已数百年。 在摩天大楼的缝隙里,有一处散发纯正历史幽香的叫作昙华林的地方,实乃武汉之幸。武汉构建历史文化名城,怎少得了昙华林!四、武汉构筑历史文化名城的缺陷与问题:武汉市地理特征是两江三镇,汉口,武昌,汉阳各据一方,各具特色,龟蛇两山隔江相望,气势恢宏,市郊地域辽阔,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历史文化特征是年代久远,工商业发达,交通便利,历史遗存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武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全市人民的宝贵财富。 然而, 实事求是地说,武汉长期拖着老工业城市、九省通衢的观念去定位武汉,使武汉成为一个交通发达不算突出,现代工业不太发达,商业贸易不太繁荣、旅游景点相对缺乏而又不具备显著特色的城市。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武汉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过程中尚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保护不善:以历史文化资源中的文物保护为例,许多列入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出去自然损坏,抢救不及时之外,更多的是遭到人为的破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建设性。 开发无序:武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从宏观上看,未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整体感较强的布局(近年来有所改善),基本上是单独开发,单位成景,没有充分利用武汉市两江三镇的地理特征以及武汉市悠久的城市发展史的特殊历史内涵。 利用不多:武汉市作为拥有3500年悠久历史的历史文化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