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04陆地要点.doc_第1页
G1-04陆地要点.doc_第2页
G1-04陆地要点.doc_第3页
G1-04陆地要点.doc_第4页
G1-04陆地要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陆地环境教学要点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造岩元素(化合)造岩矿物(集合)岩石组成岩石的矿物概念: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就是矿物。它是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造岩矿物:石英(二氧化硅)、云母、长石、方解石。花岗岩:石英、长石、云母岩石及其成因(矿产)岩浆岩(火成岩):由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地下冷凝侵入岩花岗岩坚硬、高耸风景名山地上冷凝喷出岩玄武岩火山内生矿侵入岩地壳活跃(板块边界)有色金属喷出岩火山硫磺沉积岩(水成岩):地壳裸露的各种岩石经风化形成碎屑物质,被风、流水搬运后沉积、固结而形成的。特征:层理、化石砾岩(山区河流)、砂岩(山前冲积扇)页岩(冲积平原、滨海平原)石灰岩(浅海化学沉积)外生矿:煤、石油、天然气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原来岩石的成份、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大理岩:由黑色石灰岩高温变质为白色大理岩板岩:松散的页岩经过高压变质坚硬的板岩变质矿:铁矿(古老的高原区)地貌(地形)山地(绝对高度大、相对高度大)山脉、山系高原(绝对高度大、相对高度小)平原(绝对高度小、相对高度小)丘陵(绝对高度不大、相对高度较大)盆地地形骨架山脉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分类(按能量来源分): 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内力作用(主导)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放射性元素)热能、压力。地壳运动(水平(主导)、垂直),岩浆活动(侵入、喷出),变质作用(高温、高压)造山运动(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直接、间接)重力能风化、侵蚀(破坏原有岩石)、搬运(过程)、沉积、固结成岩(低洼处)造陆(夷平)运动削高垫低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着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水平运动引起地壳物质水平位移,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形成褶皱山系。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着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又叫升降运动。垂直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外或下沉,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创立时间:世纪年代后期。主要论点:认为地球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岩浆发源地)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六大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它的是: 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印度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与地壳运动: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之间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多为年轻的褶皱山脉,多形成有色金属矿。板块与海陆形成: 板块张裂地区(生长边界)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海洋胚胎期)小板块边界红海(海洋幼年期)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张裂大西洋(海洋青年期)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亚欧板块之间张裂太平洋(海洋中年期)地中海(海洋老年期)板地碰撞挤压地区(消亡区)常形成山脉。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褶皱山脉。喜马拉雅褶皱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形成的。(边界:雅鲁藏布江)阿尔卑斯褶皱山系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与大陆板块(密度小、位置高)碰撞形成海沟(大洋板块地形)、岛弧和海岸山脉(大陆板块地形)。东亚地形: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叫地质构造,由此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分类:褶皱(地壳变形)断层(地壳变位)褶皱:概念: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基本形态:背斜、向斜。背斜:岩层上拱隆起、地貌上常成背斜山岭(年轻地形)、但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背斜谷地(古老地形)。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地貌上常成为向斜谷地或盆地(年轻地形),但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成为向斜山岭(古老地形)。年轻地形: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科迪勒拉山系)背斜山、向斜谷古老地形:背斜谷、向斜山巫山(三峡背斜谷)、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断层 概念:岩体断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基本形态断层一侧岩块上升成块状高地(块状山、断块山)。如:庐山、华山风景名山(花岗岩)断层一侧岩块下沉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实际应用意义 寻找矿产资源:内生矿(板块边界)、外生矿(向斜盆地)、变质矿(古老的高原、山地)开采地下水资源应选在含水层向斜部位。开采油、气资源应选在含油层背斜部位。大型工程、水库选址应避开断层带。外力作用与地貌:(削高垫低夷平运动)风化、侵蚀(破坏原有、较高处岩石)、搬运(运走碎屑)、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新的、较低处岩石)。流水作用: 侵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山区):坡面水冲刷地面下切形成沟谷(V型谷)、瀑布。 堆积作用:山区河流砾石山麓冲积扇沙石冲积平原粉砂河口三角洲粘土。风力作用。侵蚀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吹蚀、磨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和裸岩荒漠。 堆积作用:风沙堆积形成风积地貌。如:沙丘(风向)、沙垄、等。我国西部沙漠黄土高原风力(西风)沉积陆地环境组成陆地水:陆地水体:来源: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沙漠:水气凝结露水,火山、断层岩浆化合)类型按空间分布分为:地表水。江河水、淡水湖、浅层地下水(潜水):人类常用饮用水源冰川:陆地淡水主要部分大陆冰川:冰川主体,人类难于利用。南极洲、格陵兰岛山地冰川(海拔)4000米高山):内陆干旱地区水源沼泽水地下水潜水(浅层地下水)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大气降水直接渗入,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夏季潜水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流水补充地下水;冬季潜水水位高于河流水位,地下水补充河流水容易被人类利用承压水(深层地下水)难于利用,陆地淡水主要部分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地下水位固定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东部大分水岭地下承压水的补给区中部平原承压水的承压区(自流区)盐度较大,可以饮用,不利于长期灌溉。中部平原西部湖泊承压水的排泄区按更新循环周期分为:静态水。更新缓慢、循环周期长。如:冰川、深层地下水。动态水。更新快、循环周期短。如:江、河水,浅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含义:指陆地水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河流补给(河流水文曲线)大气降水(雨水)河流流量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雨季洪水季;旱季枯水季 冰雪融水。河流流量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季节性冰雪融水东北春汛、夏汛永久冰雪和冰川融水高山(雪线)西北夏季(洪水纪)春季、秋季枯水季;冬季(断流)地下水、湖泊水与河水,具有互补(雨季:河流补给地下水、湖泊水;旱季:地下水、湖泊水补给河流水库关系、河流流量稳定。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主要环节: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地表植被少:地表径流变化大;地下径流小过程: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夏季风(水汽输送)降水(淡水)人工降雨径流(外流区)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意义: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得以更新和补充。促使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对太阳辐射起到吸收、转化、传输、调节的作用。影响着全球气候和生态。使各圈层之间不地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断塑造地表形态。陆地环境组成生物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还是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生物依赖并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和发展。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生物的分布与环境: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它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光照: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喜光植物:生长需要充足阳光,分布在向阳(阳坡)的地方或占据林中上层。喜阴植物。生长只需要少量阳光。多分布在背阳荫蔽(阴坡)、林中下层的地方。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形成不同植被带(纬度地带性分布)。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形成不同植被带(垂直地带性分布)。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降水减少,形成不同植被带(经度地带性分布)。也影响植物个体形态。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由于植物生长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而且它能产生某些适应性现象与其生长环境保持统一。因此植物对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如:骆驼刺干旱环境。莲水生环境旗形树冠指示风向。矮牵牛花完好叶片伤害污染。影响动物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人类活动。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能转变为生物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的根源: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生物对地理环境作用的途径:生物循环。光合作用的意义:促使化学元素迁移促使物质转化。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促使能量转化、流动、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改造其他圈层:原始圈层现代圈层原始大气圈层:二氧化碳、氨气、现代大气圈层:氧气、氮气原始水圈层:无机水现代水圈层:有机水原始岩石圈层:风化壳现代岩石圈层:土壤(肥力)对大气圈:改变大气成份,使二氧化碳等转变为氧、氮。对水圈:改变陆地水化学成份和陆地水分布状况。对岩石圈: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参与沉积岩的形成。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的作用:保护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改善生态: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业稳产、高产。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气候、自然带)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的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作用:为植物生长提供肥力及扎根立足条件。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土壤的物质组成:矿物质:是成土母质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养分元素)黄土(黄淮海平原)、火山灰有机质:集中在表层,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肥力:水分、养分、空气、热量调节能力腐殖质农家肥:有机肥疏松化肥:无机肥板结水分:水分多少与空气多少成反比空气:洪涝(水分多、空气少)干旱(水分少、空气多)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东北平原黑土、黑钙土腐殖质(有机物质积累)黄淮海平原黄土养分元素多(中低产田春旱、低洼、易涝)南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红壤、砖红壤贫瘠(酸性)(高温多雨湿润)植物生长旺盛解决:中和(石灰)、有机肥(疏松)紫色土(四川盆地)紫色页岩风化(养分元素丰富)水稻土(人工)人类水稻种植培育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自然带)陆地环境组成(岩石、地貌、水、生物、土壤、气候各种要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构成一个整体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河流水量大变化小、热带雨林-高大、茂密、常绿,砖红壤地域差异形成: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南北变化):以热量为基础,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低纬: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高纬: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差异:原因:以水分为基础。表现: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东西)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亚欧大陆:东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中纬山地垂直分异(垂直地带性)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不同。特征:自然景观从山麓到山顶呈现垂直分布的规律。非地带性分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影响。陆地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陆地自然资源: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直接:煤 间接:电自然:金刚石人工:人造金刚石有用:石英 没用:砂子分类按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特点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能源:概念:可以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陆地自然资源。分类:按能源开发利状况分为: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新能源:原子能、太阳能、沼气、风力发电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地震 震级:地震大小的能量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表示地面受破坏程度大小:用震级表示危害地震分布(板块边界):环太平洋地震带。日本东京、美国旧金山、我国唐山、南美洲智利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火山喷发:形成: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喷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