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1:何谓自然观?他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可能简答)CHAP1A1:(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即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2)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自然观以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为基础,并且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发现,必然会改变自己的形式。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3)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观、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前提。20世纪以来在总结概括现在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Q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如何创立和发展的?(可能论述)CHAP1-2A2: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一)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还没有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的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的最初形态。古代自然哲学作为从整体上对自然界进行思辨的学说,实际上是关于普遍命题的哲学知识和关于自然事物的具体知识的、浑然一体的一种知识形态。直到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仍然是一回事,并且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索为目的的。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开始尝试对大自然做出同意的合乎理性的说明。主要围绕万物的本原、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以及“自然”的涵义展开的。(1)万物的本原:早期的自然哲学是从探索自然界的“本原”开始的。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火”或者是“四元素”,他们都认为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米利都学派代表阿那克西曼认为存在物的本原是没有任何规定性。虽然有不少想象和虚构的成分,但是它将整个自然界看作是由物质元素在宇宙中逐渐形成的,并且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归于事物内在的力量,试图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揭示产生事物的根源,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3)“自然”的涵义:古代自然哲学家凭借敏锐的直觉,认识到“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这种自然观包含在当时关于自然的研究与探索的自然哲学中,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实验与分析的基础上,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它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历史地位: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正是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二)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行论,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哥白尼在这部著作中提出日心地动说,推翻了一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托勒密的地心说,也是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16、17世纪,开始了以实验与理性方法相结合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它以1687年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为标志。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由惰性物质组成,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1)机器的自然图景:从哥白尼到牛顿的整个发展过程一直被恰当地称为世界图景的机械化过程。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开普勒说他不是要将天体的机械比喻为神圣的有机体,而是把它比作一座时钟。笛卡尔认为:“自然图景是一种受着精确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18世纪机械观占据了统治地位。伏尔泰认为,牛顿以万有引力定律论证了宇宙是一架巨大的机器。拉美特利做出了“人是机器”的论断。(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认为:应该把宇宙的目前状态看作宇宙过去状态的结果,同时又把它看作今后接着发生的事件的原因。拉普拉斯的决定论是在牛顿的决定性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到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把这种机械决定论推向了顶峰。霍尔巴赫认为,宇宙间存在着普遍必然的因果联系,宇宙本身不过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锁链。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种分析方法、还原方法,是近几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由于运用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分别研究的分析方法,使人们相对忽视了自然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发展,因此,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1)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这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的意义。(2)它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分析还原的方法,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3)评价:恩格斯:“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1)机械性: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这种观点与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观点相比,显然是一种倒退。(2)形而上学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是与当时经验自然科学所运用的还原分析方密切相关的。(3)不彻底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三)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生产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的这种飞跃,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这就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的阶段进入系统整理这些材料和理论概括的阶段,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发表了自然通史与天体论一书,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康德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体系论,提出了类似的星云说,并对星云说进行数学和力学方面的论证。后人把这两个类似的假说称之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恩格斯评价: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地质“渐变论”:1830年至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在其发表的地质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地质渐变论。他指出,地壳的变化不是突如其来的灾难性的剧变,而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由于内力(地震、火山)和外力(风、雨、雪、温度变化等)的长期作用而缓慢发生的。恩格斯说:“赖尔才第一次把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中”。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灾变说”只强调地质过程的突变和飞跃,甚至提出神创说,把超自然力说成是地质变动的根本原因。(近代物理学的三次大综合创立了经典物理学:第一次大综合创立经典力学;第二次大综合创立热力学与统计力学;第三次大综合创立经典电磁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推广):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的过程。 尿素的人工合成: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发表论尿素的人工合成一文,他用普通的化学方法,从无机原料合成有机尿素,第一次证明了无机物也能生成有机物。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元素周期律:1869年前后,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人发现元素周期率。元素周期率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系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变化,揭示了元素由量变到质变、量与质相互关联的实质,为唯物辩证法提供了自然科学上的论据。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建立,证明一切生命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从而揭示了生命现象、特别是植物和动物之间的本质同一性。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 上述理论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由于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转化理论的建立)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建立),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消融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接先驱: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为了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工作: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方法论;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除了具备上述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源远流长的古代自然哲学思想渊源之外,还以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为先驱。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最主要的价值,即在于把世界描绘成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单纯事物的集合体,并且明确地提出了矛盾是运动、发展的源泉的思想。但是黑格尔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只是观念的辩证法:发展是理念、观念的发展;联系是概念的相互联系,而自然界的辩证法只不过是它的“外化”,因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立的。黑格尔的发展观是不彻底的。(2)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 (2)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3)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5)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6)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7)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8)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第一、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而不是僵化、保守的。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现时代,它必然将以科学的新成果和自然界的新问题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的观点。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1、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1)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概况从近代科学诞生到十九世纪末,近代物理学的三次大综合建立起了经典物理学之后,两朵乌云和三大发现引发了一场物理学革命,创立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辩证自然观真正取代机械自然观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20世纪和科学革命广泛地发生在宇观、宏观、微观三大层次上,使整个自然科学形成一个前沿不断扩大的多层次的综合的整体。 (2)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关于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关系的理论,是对高速的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现代物理学和科学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扬弃了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观念,揭示了空间、时间、与物质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对微观层次的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它研究微观粒子如电子、原子、分子等的运动规律,是现代物理学的又一重要基础理论,也对人们的哲学世界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分子生物学: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分子生物学表明现代生命科学已发展到足以改造人类自身、改变人的自然本性的程度。(3)系统科学:80年代之后,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20世纪70年代前后相继出现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等自组织里理论以及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则是系统科学的新发展。2、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系统自然观植根于现代自然科学理论,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自然界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辨证统一的思想。3、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且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再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辨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2)随着系统自然观的确立,形成了一种探索组织性、复杂性问题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即,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二)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1、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1)什么是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确认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系统,而要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从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宇观的总星系,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从人类社会到人类思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无一不自成系统。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开放性(2)动态性系统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它是系统存在的根本条件,另一方面,系统又是动态的。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论中较多地论述了系统的动态性,他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讨论,认为动态是系统保持静态的前提,正如生命有机体体内平衡的基础之一是新陈代谢的存在。稳态不是静态,稳态是含有动态的一种运动状态。系统的变化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进化的方向,一是退化的方向。(3)整体性(不可还原性)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整体的性质不恒等于各组成要素性质的总和,整体的性质只存在于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即不可还原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由于系统整体性的特点,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不能一一分解成独立于系统的要素。(4)层次性所谓系统的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上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层次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从宇观到宏观,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人们都能见到这种层次性。3、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1)自然系统结构和功能所谓自然系统的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所谓自然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2)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自然图景自然界物质系统之间及其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形成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图景。(三)自然界的演化1、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自然的进化(1)“演化”和“进化”: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而进化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2)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可逆与不可逆直接涉及到关于自然演化的一个和带根本性的问题,既是否出现时间箭头的问题。与不可逆过程相联系的时间箭头既可以指向退化的方向,也可以指向进化的方向。现实的自然过程是不可逆的。(现实的自然界不存在严格的可逆现象)(3)自然界的进化:有序化和对称性破缺:对称,是指一定变换下的可变性,破缺是指在一定变化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它实际上对应着系统的有序状态。2、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1)分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2)突现:突发性、间断性和不可预测性(3)“内在随机性”:确定性和随机性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4、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19C70N恩格斯指出宇宙的演化是“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混沌可以产生有序,有序又将复归于混沌,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Q3:如何理解科学的涵义、性质、本质?CHAP4.1A3:从认识史上看,科学从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了以试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才把科学未作独立的研究对象。对科学本质的探讨主要包括科学的涵义、性质和特征,回答科学是什么的问题。科学的涵义及性质: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涵义(P91)(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科学是一种文化;从认识的角度来考察科学认识的方法,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学奠基人英国科学家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马克思把科学看作“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的观点,是对科学本质的更一般的、更抽象、更深刻的哲学概括。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在尚未进入生产过程中,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固定在劳动资料的发展形式-机器体系中;并入生产过程时,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具有直接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科学的本质属性(P94):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有其特殊的认识手段落和认识方法,科学作为认识成果,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以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部分构成理论体系。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看,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1)客观真理性: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揭示物质世界。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知识最根本的属性。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虽然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必须有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以防止片面性和僵化。(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Q4: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请说明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重点:科学理论)CHAP4.2A4:科学认识的过程的成果是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科学知识主要就是由上述这些要素构成的。1、科学事实:科学事实的涵义: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实践检验被证明为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描述和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科学事实的分类:事实,指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本身的描述。例如,观测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等。事实,指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事实,指被观察与实验证明了的理论结论,也被称为理论事实。其内容可以通过判断和推理等逻辑证明,用抽象的方法获得。例如,光速、万有引力等科学事实,起初都不是经过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获得的。科学事实的特点:(1)具有可重复性。这一特点使科学实验成为检验科学 认识的重要手段,它体现了科学事实的可靠性。(2)科学事实渗透着理论。科学事实作为科学中的第一阶段认识成果,其中必然渗透着理论。(3)系统性。科学事实虽是对个别事物存在的陈述和描写,但事物的联系和变化是多样的。(4)相对独立性。科学事实的发现和确定虽然依赖于一定的科学理论,但科学事实一旦被确认,就具有相对独立性。例如,一种假说被实践检验而否定时,假说中依据的一些事实却没有被否定,它是科学知识中稳定、可靠的部分。科学事实的作用:(1)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2)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但是要注意,科学事实属于经验,是关于事物或现象表面的认识。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2、科学定律科学定律的涵义: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之间的必然的、实质性的、不断重复着的关系的认识。科学定律以观察和实验结果为基础,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其逻辑形式是全称命题。从科学事实和科学定律的途径:这是科学认识过程中的飞跃。一般有两条途径:(1)借助归纳法,从科学事实概括出经验定律。它反映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某种联系,拥有真接可判定或测量的经验内容,例如,开普勒行星三定律。(2)借助于想象、直觉与灵感得出理论定律。不是直接源于经验概括;不能从经验中推导出来,理论定律反映着客体更深刻的本质,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科学定律的特征:其一,科学定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其二,科学定律具有简明性特征。科学定律的作用:(1)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2)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它是科学理论的核心。(3)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它可以解释已知,预见未知。3、科学假说:科学假说的涵义: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所做出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它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当新发现的事实不能用原有的理论来说明时,就需要提出假说。提出的假说通过实践检验,被证实或证伪,被修正或被新的假说取代。科学假说的形成途径:需要以下基本条件:1.一致对应性;2.可解释性;3.可预测性。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当已知的知识和未知的事实发生冲突时,首先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问题,然后按次序从简单问题上升到复杂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关系网络,提出科学假说。经验定律型假说形成的主要方法是概括。有些经验定律性假说的提出还要用到数理统计的概括方法。理论型假说形成的主要方法是溯因和猜想。理论模型在猜测原理定律性假说的溯因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假说的基本特点:(1)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科学性是它发展为科学理论的内在根据,假定性是它发展为科学理论的可能性。(2)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因为假说是经过一定程度的科学抽象,假说的形成常常依靠形象思维。(3)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对于同一客体,可以提出各种不同的假说,提出的假说可能被验证,也可能被修正或推翻。科学假说的作用:(1)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自然科学就是沿着问题假说理论新问题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向前发展的。(2)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提出假说的能力,往往被认为是科学创造性的重要标志。(3)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当然,假说只有经受实践的检验,具备解释性和预见性,才可以转化为科学理论。4、科学理论科学理论的涵义: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物质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的构成要素:科学理论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基本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远离、定律推演出来的 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P102)(1)客观真理性。(2)全面系统性。(3)逻辑完备性。(4)科学预见性。相互关系: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是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其辩证关系如下:其一,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二,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其三,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其四,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Q5: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CHAP5.1A5: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波普尔人文,科学应当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问题愈来愈深刻的问题,所以,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经验开始。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时间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得科学认识不断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确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革命。Q6: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有哪几个阶段?CHAP6.1A6:创造性思维过程可概括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 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的深度决定科研活动是否具有创造性。是有意识地积累相关背景知识的阶段。第二 酝酿阶段问题的求解。针对问题,根据已有理论和搜集到的事实,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为评价。实际上是试错过程。第三 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解决问题的方案是这这个阶段形成的,这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突破陈旧的观念,摆脱定势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是决定性的环节。第三 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这个阶段主要是设计,安排实验与观察,检验由新假说推演出来的新结论是否正确。Q7:创立理论的思维的方法有哪些?CHAP6.3A7: 1 演绎方法现在的演绎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公理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演绎方法,它从一些不加证明的公理出发,根据演绎规则,推导出一系列定理,从而构成一个演绎体系,这个体系成为公理系统。公理方法可以用来整理已知的科学知识,构造理论体系。2 非演绎方法分析和综合:所谓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前者是认识从整体深化到局部,后者是认识从局部上升到整体。它们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归纳和概括:归纳方法是由个别或特殊推到一般的方法。通常认为,归纳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后者又分为枚举归纳法和科学归纳法。概括也是一种从个别或特殊认识上升到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法。类比与联想:类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在科学探索中常常能发挥冲破迷雾的导航作用。类比方法有: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类比的思维过程,离不开联想,即从一个对象联想到另一个对象,从一个对象的性质、关系或功能联想到另一个对象的性质、关系或功能,否则不可能进行类比。Q8: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CHAP6A8: 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作用主要有:1、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运行的;形象思维是通过意象、联想和想像而运作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各自有所侧重的关键环节使科学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他们是实现这个飞跃的基本思维形式。2、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创立新理论的过程中,常常是运用已有的理论去研究,通过长期集中的收敛思维,找到问题的症结和困难所在,然后通过发散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新的观点。对于创新思维来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互相联互相补充、互相促进。3、顿悟直觉与灵感,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直觉是指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4、想象,它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或引起的联想、猜想。想象、灵感和直觉,不是某种独立的思维方法,而是创造性劳动过程中,在多种知识、方法和实践运用的基础上,在某种有利条件触发下,突破关节点,经过迅速综合而出现的认识过程中的突变。5、理想实验,它是一种思想上的实验,也叫抽象实验或假想实验,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过程。6、创新思维,它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运用。一般思维的形式和方法,当它对科学认识的形成做出贡献时,它就构成了创新思维形式和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是解决从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关键。Q9: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和特征?CHAP9.1A9: 1.技术的本质马克思主义首先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把握技术的本质,认为技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化史是技术的进化史。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科学原理或科学经验所创照或发明的各种手段或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类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2.技术的特征(1)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决定了技术活动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现代技术更是人类自觉利用技术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因此,任何技术都首先具有自然性。技术作为变革自然,强调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否则也难以成为现实生产力。(2)物质性和精神性:马克思明确指出,作为活动方式的技术手段,除了物质因素以外,还有精神因素,是二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统一。正是由于技术同时具有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它才成为物质和精神之间的中介,起到了由物质变精神,由精神变物质的桥梁作用。(3)中立性与价值性:任何技术都既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技术的现实价值的统一。技术的内在价值是指技术自身具有的属性及其产生某种效应的内在可能性,是由自然属性规定的。技术的现实价值是指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技术作用于客体而产生的实际效应,是由社会属性规定的。(4)主体性和客体性: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的统一。技术既包括方法,程序,规则等软件,也包括物质手段等硬件,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产生现实的技术。软件和硬件相互作用和不断变更,使技术不断发展。(5)跃迁性和累积性:技术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进性。技术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又具有累积性。当新的技术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被废弃,而是在主导技术影响下经过改造,提高的扬弃过程,形成技术的多层次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Q10: 怎样理解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关系CHAP10.1A10: 马克思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是精神生产活动,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首先,认识目的不同。科学认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增加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是求真;技术认识的目的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得改造自然的成效,从而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并使人类生活的更好,是求善。其次,认识的对象不同。科学认识的对象是天然自然,即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和人类观测所及的那部分自然;技术认识的对象是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的那部分自然界。再次,认识过程不同。科学认识的过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说,然后对假说从而得出科学的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对所的理论进行检验的过程;技术认识是以一定科学知识为基础,发挥想象力构建出技术理论,并对技术理论进行小范围实验得到构想的客体,再将其与理论相比较,对照的过程。最后,解决的问题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论中从实践到认识的阶段,解决认识论的第一个飞跃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属于认识论中从理论再回到实践的阶段。技术认识解决认识论的第二个飞跃问题,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Q11:什么是技术价值?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CHAP11.1A11: 技术价值的涵义: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技术与人的这种价值关系是在客体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客体的属性在与主体发生关系中的体现。技术价值归根揭底来源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技术属性在与主体发生关系中的关系。技术的属性是二重性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价值的主要内容(1)技术的自然属性: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技术在于主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技术的自然属性是中立性的。(2)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的社会价值是指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技术的社会价值是在技术的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它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技术的自然价值与其社会价值既是统一的(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又是矛盾的。二者的矛盾,不平衡是绝对的,它们之间是不可比的,从技术的自然价值很难预测出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对社会带来的正面与负面效应更多地与其社会价值有关。Q12:伪科学、非科学、科学之见的关系和区分。CHAP4,P96(辨析题)A12:关于科学划界的标准 (P95)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论题。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的标准。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科学划界的问题上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命题。如果一个命题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那么这个命题就有意义,反之就没有意义。(2)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批判理性主义与逻辑经验主义的划界标准本质上是相近的,它们都是强调经验的判定(证实或证伪),把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关系看作划界的唯一标准。(3)历史主义学派的观点: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它与社会的其他精神活动形式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分明的界限。以库恩、拉卡托斯为代表:承认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4)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邦格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件,任何不能满足这12个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导读的教学设计教案
- 关于珍惜友情高一作文11篇范文
- 纪念鲁迅有感课件
- 农民互助土地流转经营合同
- 一年级作文过春节放炮8篇
- 一张难忘的照片作文500字小学作文15篇
- 唐诗的鉴赏方法:古诗语言风格教案
- 2025年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二级试卷:英语词汇与语法同步练习试题
- 合同审核流程及文件存档规范
- 早发型卵巢功能不全课件
- 2025建筑安全员考试题库
- 从2025年河南中考语文试卷中分析阅读理解如何提分
- 军工领域涉密项目保密风险评估及防控措施
- 2025发展对象考试题库附含参考答案
- 《智能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件(上)
- 公共打印区域管理办法
- 杭州预付消费管理办法
- 2025至2030中国电子束灭菌服务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模锻工艺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国淋膜纸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课件】破茧 逐光-2026届新高三启航主题班会:挑战极限成就梦想(含规划指南、学法指导、心理护航)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