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忍与情绪表达.doc_第1页
正确认识忍与情绪表达.doc_第2页
正确认识忍与情绪表达.doc_第3页
正确认识忍与情绪表达.doc_第4页
正确认识忍与情绪表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摘要1关键词1Absract1Key words1引言11对忍和情绪表达的理解11.1忍的心理学定义11.1.1以往学者对忍的定义11.1.2对忍的重新界定21.2对情绪表达的理解31.2.1 以往学者对于情绪表达的理解31.2.2对情绪表达的重新界定42情绪表达规则与忍的心理机制及其比较42.1情绪表达规则42.2忍的心理机制42.3情绪表达规则与忍的心理机制两者的比较62.3.1从两者的作用对象上比较62.3.2从使用规则或者调控方式上比较62.3.3从两者的时间维度上比较73情绪表达的功能与忍的功能及其比较83.1情绪表达的功能83.2忍的功能83.3情绪表达的功能与忍的功能的比较94情绪表达,忍与心理健康10参考文献:10正确认识忍与情绪表达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 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心理学 指导老师:齐原 职称:讲师摘要:在生活的很多情境中,忍和情绪表达经常会被人们有意无意的运用。在这里,本文将对两者做以分析,比较一下忍和情绪表达的含义,心理机制,功能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找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便于我们对于忍和情绪表达有一个更好地了解,进而在生活中更好地使用忍和情绪表达。关键词:忍;情绪表达;心理机制Absract: In many situations of our life, endurement and emotional expressivity are often used by people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Here, this paper will do analysis of both, and compare between the meaning of endurement and emotional expressivity,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function and their own relation to mental health,to find the same and different places in them, which can help us catc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m, make a better use of them. Key words: endurement; emotional expressivity;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引言:在现代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承受着来自于家庭、社会、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当人们在面对生活中一些场合时,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怎样处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才对自己有利,做到既顾及了自己的事业、人际等其他重要的方面,又能让自己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一个 更为清晰的了解,以便适时地进行调整,保持一个 轻松愉快的心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于我们较常采取的两种方式忍和情绪表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 对忍和情绪表达的理解忍和情绪表达的含义多年来一直受到关注,但是并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下面将大概阐述一下两者的含义。1.1忍的心理学定义忍从古代一直被人们推崇到现在,经久不衰。忍的定义也一直备受争议,以下就简单的介绍一下。1.1.1以往学者对忍的定义李敏龙曾将“忍”的心理学概念界定为:“忍是一种策略性的自抑机制或历程,在此机制或历程中,当事人为了避免对自己、他人或公众显然不利之后果的发生,或为了预期对自己、他人或公众显然有利之后果的出现,不得不做己所不欲的事情或承受己所不欲的身心痛苦。”在这一界定中,有三点值得推敲:第一、忍是不是一种单纯的自抑机制?李敏龙在对忍的概念作开放式问卷调查时发现,有50.71%的被试是从心理历程的角度来理解忍的概念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方式:克制(19.81%)、容受(12.04%)、坚心(9.51%)、退让(9.35%)。其中学生样本回答,“克制”占有较大的比例,在“退让”上则较少。由此可见,人们在对忍的理解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虽然多数人把忍理解为一个克制的过程,但忍实际上有着更为复杂的心理机制,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自抑机制。第二、在忍的过程中,个体是不是一定处于“不得不”的被动状态?在李敏龙的调查结果中还发现,有24.56%的被试是从忍的目的的角度来理解忍的概念的,认为忍主要有以下几种目的:避免人际冲突、维护人际和谐(8.09%);道德修养或人生智慧(5.55%);完成事情或避免坏事情(4.12%);生存或适应环境(3.80%);团体的目的或社会秩序(2.06%);获得财富或利益(0.48%);个人成就或前途(0.48%)。可见,忍的过程是可以有目标驱动的,它并不仅仅是个体为了应对眼前的挫折和冲突而被动采取的逃避策略。忍的历程被动或主动是有情境差异和个体差异的。第三、忍的过程中是不是一定伴随着身心痛苦?忍的过程中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和挫折,并伴随着个人利益的让渡。在西方的文化中,个人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个人利益的让渡就意味着牺牲。而中国文化是道德本位、家族本位、伦理本位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忍作为道德践行的手段受到推崇。杨中芳在谈到中国人的“自我”发展时认为:“中国人的自己的发展可谓是一个道德自己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个人由个己进行超越转化,到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按个人自己发展的速度,超越的范围有所不同,因此俗语中常用的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是一个人在修身的过程中,初步的超越转化步骤。此时,个人的小我意识与大我意识属于两个分开的个体。因此,必须要求前者为后者牺牲。其实,到修身功夫的后期,小我己扩散至与大我合一,因而变为忘记个己,或不觉个己存在的程度。那时,就无所谓什么牺牲不牺牲了。”此时,个人利益的让渡便成了一种奉献。正如很多中国父母为了孩子有出息,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却并不以此为痛苦,反而觉得是种快乐。对于他们来说,孩子的成才就是自己人生的价值之所在。所以,忍的过程并不一定伴随着身心痛苦。11.1.2对忍的重新界定通过对“忍”进行语义分析可知,忍的概念具备以下两个层次的心理学意涵:首先,从“忍”字的本义来看,它是人的一种心理素质。具备这种素质的人能够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不受自己的欲望和情性的驱使,并能承受挫折和压力,不因此改变自己行事的意志。在面对内心冲突的时候,能够根据具体情境果断地做出决策。也就是张寿镛所说的“心坚而能决绝”1。在这一层次上,忍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体现的功能,它既表现为个体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又表现为个体对心理冲动的自我控制能力,还表现为当个体对突发事件的应激能力。其次,忍是个体在面对外部压力和挫折以及自身的冲动和冲突时的因应策略,是个体对自身的情绪和行为进行自主调控的心理历程。21.2对情绪表达的理解 学者对于情绪表达一直以来都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下面就简单地介绍一下不同学者对于情绪表达的理解。1.2.1以往学者对情绪表达的理解情绪表达在达尔文时代就引起来众多研究者的兴趣,他从进化论的角度来比较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情绪表达的研究在经过短暂的停顿后,到20世纪70年代得到蓬勃的发展。研究对情绪表达的研究多集中在生理反应上。他们在面部表情研究上取得了飞跃,到了现代研究已经发展出量化的编码系统。 Emkna&Friesne(1978)制定了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eialAetionCodingSystem,FACS),Rinn(1984)对面部肌肉的神经活动机制进行了研究,Gross&LevenS。n,1993;Kring,Smith,&Neale(1994)运用编码器对情绪表达进行量化的研究。情绪表达方式并不局限于面部表情,大运动肌活动也是情绪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St即per&Strac,k1993)。在情绪表达生理渠道研究方面,以后的研究会越来越集中在对中枢神经系统和生物化学的研究。然而情绪表达方式可以是言语的和非言语的及生理的,对非生理表达方式的研究也是未来情绪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是相伴随的(Averil,1997)。现代的心理学家并不孤立来研究情绪表达方式本身,他们把情绪表达与情绪体验、情绪调节、激发情绪的情境、人格结构的研究结合起来,从更加整合的角度来研究情绪。针对有些研究者对情绪表达性只从单维度的角度来研究,如F:iedman,prinCe,Riggo,&Dimatteo(1984)单独从情商角度来解读表达性,以及Kring(1994)单独从情绪外在、可观察到的特征来研究表达性,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不够的,于是提出了情绪表达的多维性,GorSS(1997)提出从正负表达以及情绪冲动强度三个维度来解释情绪表达性(xePrSeSivity)的概念。这样才能真正把情绪表达和情绪的其他各成分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明晰的层次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多维度的情绪表达方式可能对个体的长期的身心健康、幸福和成功重要的影响。从情绪的元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到情绪无论是范畴取向还是维度取向都是立体而丰富的,情绪表达结构是情绪反应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也必须从多个维度来研究才具有意义。31.2.2对情绪表达的重新界定由以上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对于情绪表达(emotional expressivity),可以理解为是伴随情绪体验(如微笑、皱眉、哭泣等)的个体行为(如表情、姿势)的变化4 。它包括正性的情绪表达与负性的情绪表达以及正负情绪表达的强度。2情绪表达规则与忍的心理机制及其比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情绪表达规则即是情绪表现管理的心理机制,也可以说成是情绪表达的心理机制。对两者的心理机制做以比较,才方便我们更好的运用。2.1情绪表达规则情绪表达规则Matsumoto等人指出,情绪表达规则是情绪调节(控制、调节和改变个体情绪表达和体验)的一个成分,是指个体对外部情绪表达成分的调节,并不能改变个体的主观情绪体验。因此,情绪表达规则是用以指导个体进行恰当的情绪表达的一套规则,它规定了个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下,对谁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而不管个体内心真正的体验如何。目前对情绪表达方式规则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的观点:第一、所有的展示规则都包含了何时、何地、如何控制情绪表达的信息第二、使用的展示规则一般包括了情绪的放大、收缩、和替代、掩饰等几种情绪表达方式(Saanri&vonSaliSCh,1993)。第三、放大表达的作用主要是自我保护,如,获得帮助和引起他人的注意;缩小表达的作用是润滑交往行为;掩饰和替代表达的作用是善意的同感 (Reissland&Harris.1991)或是自我的嘲弄(Dunnetal.,1987:Dunn&Mun1,198;5LewiS,1993b) 。另外,我们要明白一点,情绪表达的过程较复杂,个体首先需要对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进行权衡比较,根据情境信息判断某种情绪体验的表达后果,最后根据预测做出正确的情绪表达。为了让情绪表达符合社会规则,人们往往通过主观意志和理性来控制和调节情绪表达。5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情绪表达的心理机制涵盖了人们的感知觉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调控过程和采取行为的过程。2.2忍的心理机制忍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其整个过程是靠一系列的心理机制才得以完成的。忍的心理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对自我身心状态的感知。忍是对身心痛苦、心理冲动和心理冲突的因应机制,所以个体对自我身心状态的觉知是忍的历程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个体的这种身心状态可能是由于外部刺激引起的,比如由于外部的挫折和压力引起的生理上的痛苦体验和心理上的不快情绪,以及由于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突发事件引起的冲动情绪和欲望。另外,这种心理状态的发生也可能没有明显的外部刺激,而是个体自发的,比如由于病理原因引起的生理上的痛苦体验和心理上的不快情绪,由于个体的气质、性格和生活习惯等引起的冲动情绪和欲望,以及由于个体的气质造成的负面情绪等。个体的这种身心状态可能造成个体的冲动行为,从而对个体的利益造成威胁,比如这种冲动行为可能会与社会期望发生冲突,影响人际关系,影响个体计划的执行,甚至会威胁到个体的生命安全。所以个体会运用忍的机制以控制冲动行为的发生。第二、对情境的认知。个体的自我身心状态与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共同构成了忍的具体情境,因此个体对情境的认知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和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其中对自我的认知又包括对自身体验到的身心状态的分析,对自我控制能力的期望以及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对环境的认知又包括对刺激事件的认知和对社会文化背景的认知。其中社会文化背景使得个体在忍的过程中必须把社会道德规范作为一个重要的认知对象,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期望,同时,社会文化背景也通过对个体性格和认知方式的影响间接影响到忍的过程。第三、决策与调控。这是忍的心理机制的核心部分。个体在对情境的认知的基础上,会策略性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动机,主要包括承受自己的身心痛苦,克制心理冲动,放弃或延宕自己的欲望或需求,从而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研究者经过初步分析,认为忍的调控机制有四种:克制、坚心、容受和退让。克制是指“控制自己内在的心理冲动,而不表现出来。”所控制的可能是自己的欲望、需求、冲动情绪或行为意图,像“忍笑”、“忍泪”、“忍气吞声”等,就是控制自己的各种情绪而不表现出来的意思。坚心指的是“个人承受内外在的压力,而不改变行事的意志。”这一心理机制的内涵接近“忍”字的本义。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有云:“朱骏声氏以为坚中;乃坚其心以应事之意,故忍从心。又以刃为刀之最利处,有善断物之义;忍在断然不稍移,故从刃声。”而“忍”又通“韧”,意即坚韧不断、能屈能伸。如孟子.告子中写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有意志与肉体上的劳动,都是在“坚忍其性情”,强化其毅力,增加其能力,以便承天下之大任。因为要达成生命中某种特定的目标,所以加诸于身心的痛苦、挫折和横逆都须忍耐下来,而不改变此一达成目标的意志。此如谚语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都是劝人要坚忍的意思。容受指的是“承受他人的行为,而不予以相对性的回应。”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本是人类的自然反应。但是人们却也经常得忍受别人羞辱、讥讽、嘲弄等伤害自己或不利于己的言语和行为,并将所有的怨、狠、恶等“打破门牙往肚里咽”。平常忍受他人言语上的伤害,如羞辱、讥讽、嘲弄等,就是常见的生活事件。唐五代著名的诗僧寒山和拾得有一段对话:寒山问:“要是有人打我、骂我、侮辱我、欺负我、吓唬我、骗我、用极不堪忍受的方法对待我,我该怎么办?”拾得回答:“应该躲避他、忍耐他、尊敬他、害怕他、让他、一味随便他、不理他,且看他怎么办?”这种笑骂由人,唾面自干,完全承受他人的伤害性行为,恐怕是此等容受功夫的最高境界了。退让指的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或权利,退让予他人”。在权利与资源的交换过程中,意见上的服从他人,利益上的让渡他人,如果是两厢情愿的事情,那就不是“忍让”。但是如果其中之一方心如刀割,满腹委屈,心不甘情不愿,就是忍让。至于所谓的“吃亏就是赚便宜”,应该就是忍让的自我安慰的心理法宝之一。忍的这几种调控机制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也不是单独存在于忍的过程中。忍的过程往往是由几种不同的调控机制共同推动的。此外,在调控的过程中还同时包含着个体对自己的认知的调整,包括对刺激事件的再认知,对忍的过程和意义的认知,对忍的结果的预期等等。第四、采取策略性行为。忍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使自己的行为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不受身心痛苦、心理冲动和心理冲突的干扰,避免冲动行为的发生。通过对自己的情绪、动机和认知调控,个体将采取符合社会期望或个人需要的行为。个体最终采取的行为可能是抑制冲动行为而策略性地采取其它行为,也可能是冲动行为的最终激发,具体如何当视个体所忍的目的和所处的具体情境而定。62.3情绪表达规则与忍的心理机制两者的比较2.3.1从两者的作用对象上比较从作用对象上讲,忍与情绪表达也有一定的不同。忍所针对的对象是个体的情绪、欲望或行为;而情绪表达则主要指个体的情绪外现形式。2.3.2从使用规则或者调控方式上比较首先,从整体上来说,忍和情绪表达都有认知在里面。毋庸置疑,进行情绪表达和忍这样的心理活动或是行为,个体需要知道为什么要对自己欲望、情绪或是行为进行放大、控制或是掩饰等的管理,需要知道要把自己的心理行为管理到哪种地步,怎样进行才合适等等。因此,两者的心理机制都包含认知成分存在。其次,在作出具体的行为之前,忍和情绪表达都需要个体针对具体的情境进行的一定的心理动作,遵循一定的使用规则或称之为调控方式。情绪表达的使用规则主要有三种:放大表达、缩小表达、掩饰和替代表达。忍的调控方式有四种:坚心、退让、容忍、克制。情绪表达,对于自己的情绪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工,可以放大,可以缩小,也可以掩饰和替代;而忍的使用规则,则偏重于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思维考量,人们一般都是对于自己的情绪欲望进行一定的压制,但又不同于压抑。两者使用规则最大的不同便是放大表达这一点。忍偏重于对自己的控制,一般是一种压制,而情绪表达除了对自己情绪外部表现的一种压制外,还可以掩饰甚至将起放大。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两者的使用规则除了放大表达这一点之外,还有很大的不同。具体分析如下:就坚心而言,坚心指的是个人承受内外在的压力,而不改变行事的意志。与情绪表达不同,坚心指的是一种心理行为,对压力的承受,对自己意志的坚持,侧重与对于自己的态度的关注,而情绪表达仅指情绪。就容忍而言,容受指的是承受他人的行为,而不予以相对应的回应。打骂由人就是这个意思。与情绪表达相比较,它和缩小表达差不多。不同点就是这里的容忍仅是没有在行为上采取一定的手段即反应,不代表非言语如面部表情没有泄漏自己的情绪,而情绪表达则不然,情绪表达肯定是没有让自己的情绪外现。就退让而言,退让指的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或权利,退让予他人。在情绪表达上,仅仅是说对于自己的情绪没有在外部全部的真实的表现出来,别管是在言语上,还是非言语上;而退让不一定对于自己的情绪在外部表现时进行了某些加工处理,但是对于自己的欲望,对于自己的行为一定采取了某些心理上的自我调节,比如对情景的再次认知,对情绪的强化或是缩小,对心态的调整,自我安慰等,以达到放弃或延宕自己的欲望或需求的目的。所以说,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就克制而言,克制是指控制自己内在的心理冲动,而不表现出来。个体所控制的可能是自己的欲望、需求、冲动情绪或行为意图。与放大与缩小情绪相比较,偏好于缩小情绪或是行为意图。2.3.3从两者的时间维度上比较忍的时间维度有一个不确定性,而情绪表达的时间维度则较为明确。情绪表达只是针对此情此景所做的调整策略,它具有即时性、短暂性。对于忍来说,则不尽如此。相对于某些场景来说,我们的压制只是暂时的,除去那个情境,我们就无需压制,比如对于一个个性相对张扬的年轻人来说,面对一位长辈的指责,想发火却不能,并且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年轻人对于自己冲动行为的控制只是在有这位长辈的存在的情境下才会发生,即这种忍是暂时的。而对于另外一些情形,忍的时间跨度却很大。比如对于一名平时很爱玩又准备考研的大三学生来说,那么假如这位学生做到了天天努力学习这样一种状态的话,他肯定费了很大的心力来做到对自己想玩这样一种欲望的压制,在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忍的时间跨度很大。3情绪表达的功能与忍的功能及其比较对两者在不同情境中所起的作用予以比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忍和情绪表达。3.1情绪表达的功能情绪表达的方式分为放大表达、缩小表达、掩饰和替代表达三种。放大表达的作用主要是自我保护,如,获得帮助和引起他人的注意;缩小表达的作用是润滑交往行为;掩饰和替代表达的作用是善意的同感 (Reissland&Harris.1991)或是自我的嘲弄(Dunnetal.,1987:Dunn&Mun1,198;5LewiS,1993b)。3.2忍的功能中国人之所以如此崇尚忍,主要是在人们看来,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综合中国人的古今处事方式,我认为忍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通过忍,人们可以处理好周遭的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已达到避免祸端的目的。中国人平衡人我关系与群我关系的根本准则是尚“和”7。为了达到“和”的目的,中国人经从中国古代乃至当代的中国关系伦理道德自我出发。中国人都始终是以自我为圆心一圈一圈地向外推出去的,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到水中时水面上所形成的一圈一圈的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波及的就发生联系。当代社会中仍延续着这种因文化所传承的社会机制,这种差序格局仍旧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中。因此,当代中国人生活的主要事情还是处理各种圈子,做到上通下达,维持自我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他们所采取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忍耐,一项研究发现有50.71%的被试是从谚忍的过程是可以有目标驱动的,它并不仅仅是个体为了应对眼前的挫折和冲突而采取被动的逃避策略,而更多的是为了构建一种和谐氛围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行为。在人际交往中的“忍”是为了维护人际和谐,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个人利益的让渡。8通过上面的举例我们可以看出,忍在扮演“和事佬”的角色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应的也会达到人们自我保护的目的。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认为要达到品行上的端正和清白,也要通过忍来实现,如人趣经云:“人为端正,颜色洁白,姿容第一,从忍辱中来。”而正因为推崇自省和人格修养的完善,中国古代君子的人格尊严更容易受到侵犯,更容易产生辱、耻、悔等情感体验。通过忍可以及时地避免这些负向情感体验的发生,消解因为这些体验造成的身心伤害。如赤松子诫日:“忍则无辱。” 最后,通过忍有助于人们事业上的成功。如忍经中记载司马迁以褒赞之笔抒写着隐忍建功论者对自己选定的人生道路的坚定历史信念。他由衷赞扬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就此哉?”;他感叹秦相范雎微时的命运坎坷对其后来事业辉煌的重要影响,指出“不困厄,恶能激乎?”;他与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人生态度有着强烈共鸣;他认真揣摩楚汉之争时楚名将季布“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的心理状态,认为他曾“以勇显于楚,身屡典军搴旗”,“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9 苏轼曰:“高帝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己。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10。”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了忍在人们的事业中起着推进作用。3.3情绪表达的功能与忍的功能的比较由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对于忍和情绪表达,有许多作用是相同的。但是,从两者的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出,忍相对于情绪表达来说,具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所以,随之而来,两者的作用也会有一定的不同。从人际关系方面来说,忍和情绪表达的目的都是做出有利于人际关系的的心理行为,只是两者的时间性不一样。忍的考量更为长远一点,而情绪表达则是针对此情此景,个人所作出的心理努力。从事业成就来说,由于忍和情绪表达都是经过了一定的认知,最后选择了较为有利于自己的反应,因此都对成就事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两者还是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