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道紫砂2.doc_第1页
妙道紫砂2.doc_第2页
妙道紫砂2.doc_第3页
妙道紫砂2.doc_第4页
妙道紫砂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紫砂行业全景扫描采矿篇2紫砂壶原料3老泥与嫩泥3本山料与外山料的区分4从风化效果判断石、夹泥、紫砂和黏土4本山绿、黄降坡与本山黄段5濒临灭绝的珍稀紫砂矿料9制壶工艺15龙窑、推板窑、电窑的烧制比较15出水效果的影响因素20影响包浆效果的因素21紫砂壶小知识21关于陈腐的探讨21必须澄清的几个普遍混淆的概念23从烧成效果判断土、炻、陶、瓷25趣味闲谈26拍卖知识介绍26紫砂行业全景扫描采矿篇丁山自古,以陶和农业为生。古来饭都吃不饱,更别提喝茶了。陶制日常用具的生产,一直是丁山陶业的主流,紫砂一直是很边缘的。从事紫砂业,一直是没有选择的选择,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壶艺人,社会地位最为低下,但比壶艺人社会地位更为低下的,就是采矿人。根据一些资料,采矿一般分为专业和业余,因为这绝对是体力活,而且具有一些危险性,所以专职采矿人,一直是采矿群体的主流。有些农民,农闲时也会去挖矿,开始是明宕,沿着矿脉挖,就必须暗宕了。大水潭在民国期间就因为透水而废弃,后来基本上都是在黄龙山上开暗宕。后来的1、2、3号井,就是由野宕改造而成的。2004年,宜兴紫砂矿源的开采被明令禁止,此后,就是盗挖了。说是盗挖,其实在2010年11月前,也基本上是半公开的。2010年11月24日,管理严格了起来,组织了专门的管山班子,并在黄龙潭(我起的名)北面,搭建了临时办公室,24小时巡山。挖矿是体力活,丁山本地人不会干,四年前挖矿死过人,也是丁山当地人白天去人家塘口偷鹅黄朱泥,因为不专业,岩石塌了,没跑出来。挖矿的主要是安徽人、贵州人,也有少量苏北人、四川人、河南人。这些人各有特点,看宕口,就知道是哪拨人挖的。贵州小煤矿多,所以贵州人挖矿最专业,他们善于井式挖掘,但他们头脑简单,不懂紫砂,所以开始的时候多被人雇佣,后来看生意好,也具备了些经验,就开始单干了。去年下半年,挖矿的贵州人开始多了起来,对多时,将近100号人。苏北的,觉有合作精神,这与安徽、四川、河南多为血缘关系组成不同。苏北人挖矿效率高,明宕(我称之为塘口)开采,如果你看到一晚上挖出了很多土方,这一定是苏北人干的。安徽人和河南人是较早挖矿的群体,所以,后来逐渐形成了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小团队。安徽人素质最差,为了挖矿,兄弟反目、姐妹失和,人性之丑恶暴露无遗。四川人和河南人不太多,但他们比较团结,队伍也稳定。苏北人挖矿的职业“道德”(呵呵,不得不加引号)最高,诚信而且专业,买他们的矿最放心;河南人比较倔,处的好就比较放心,分拣纯,分量足;贵州人能吃苦,但专业性差,如果矿层单一,买他们的矿最便宜,如果矿层复杂,买他们的矿基本上只能当“团泥”用了;安徽人最狡猾,最不可信,但他们往往能找到好矿(因为坏的宕口他们干着干着就不挖了)。挖矿人素质普遍不高,他们也不太懂泥料,买矿基本上靠忽悠,底线,就是体力成本,他们只考虑挣到的钱是否可以满足,根本不会考虑矿料的附加价值,所以,在他们手里,金字能当垃圾买。但是如果你比他们还不懂,他们就可以把垃圾当金子忽悠。任何一个挖矿人都会告诉你,只有他们矿的才是好的,而别人的则都是假的。这话往往一半是真一半是假,别人的也许是假的(外山的),他们自己的也未必就是真。买矿,必须盯着挖,如果你眼前的矿料是从宕口里、仓库里成包扛出来的(特别是矿料紧张时),那你就要小心了。如果你是从库房里看样买货,如果你不懂矿料,上当受骗的可能性基本上是百分之百,特别是在安徽人手里买矿。以前,上山买矿的基本上是练泥的,所以挖矿的需要经常上门推销,不免会被炼泥的人骗。练泥人拿到矿样一般会先做试片,但不会把试片给挖矿人看,挖矿人自己从来不做试片(这点非常不可思议),他们只要感觉买矿人出价对得起他们出卖的苦力,就会成交。一种矿源,几个练泥的都买,挖矿的才会逐渐提价。练泥的人一般会买矿源丰富的品种,因为他们需要持续经营,否则做出来的泥料被壶艺人认可,却没矿料了,这很痛苦。所以,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情况:矿源多的,就会成为熟料,有人买,价格就会逐渐攀升,尽管狗屁不是;而一些精品,因为没人要,反而价格低廉,有些甚至被扔掉。去年下半年开始,有壶艺人也上山买矿了,因为相对于他们的作品价格,矿料真的不算什么。但他们买的少,一般是几袋(一标准袋是100斤,但往往只有90斤,安徽人缺斤短两最严重,苏北、河南人比较实在),所以挖矿的不愿意和他们做生意。挖矿人喜欢不存货(库房租金是他们的最大成本),他们最喜欢你包掉他们挖出来的矿料。如果你包掉,你提出的条件他们基本上就能接受。懂矿料的壶艺人不多,他们也很少上山(做壶几十年,甚至都不知道黄龙山已经被挖成大水塘的壶艺人大有人在),根本不懂得挖矿里面的猫腻,上当的不少(上当之处不列举)。一般来说,黄龙山矿料要比外山矿料价格高,纯黄龙山矿料制作的泥料没有价格竞争优势,所以,商业性练泥企业的大批量商品泥,根本就不会用纯黄龙山料来做,一般是用外山矿做底料,黄龙山料调砂,小煤窑朱泥和石红、石黄(也出产在红卫路小煤窑)冲浆调色(当然,化料调色更简单,以前也更普遍)。现在,你就知道市场上用大宗商品泥制作的紫砂壶,泥料质量如何了。最近,黄龙山管理很严,但故事更多、内幕更阴暗。紫砂壶原料老泥与嫩泥妙道有的紫泥作品,注明是选用一号井位置老紫泥矿料加工制作的。有人私下说我在忽悠,其理由就是我来丁山没几年,不可能有老泥。他们认为,老泥,就是经过长时间陈腐的泥料。根据我对挖矿人、练泥人对老泥概念所表达意思的理解,老泥,是指用老块(矿料)炼制的泥料。老和嫩,是对应的概念,而不是和“新”对应。紫砂行业,只有新型新工,并没有新泥这个概念。挖矿人,将砂性重的矿料称作“老块”,因为砂性重,所以这种矿料角钝,更呈石状。因为颗粒石英较多,所以烧结温度高。因正因为如此,砂性重、烧结温度高的泥料,才被称为老泥。老泥,砂性重,成型较难。为增加老泥的柔韧性,方便制作,老泥多经过陈腐,古时,称作“养土”。现代,则用“抽真空”(其实就是机器搅制)增加泥料的柔韧性。底槽清,是典型的紫泥老块。在年代之前,被认为是劣质矿料弃之不用,只有在顾景舟选用这种被老块练泥做壶后,从年代开始,底槽清才声名鹊起,后来所有带“鸡眼”的紫泥也就鸡犬升天了。但对老块,行业内似乎有些刻舟求剑,老块只认紫泥底槽清,团泥老块,至今弃之不用,天青泥、梨皮泥、豆碧泥、轻赭泥,就是这种状况。天青及其夹支,只有松花泥(周高启谓之“淡黄泥”)因为嫩(烧结温度低、泥性稍重)而备受欢迎。紫砂(而不是黏土),已经形成至少.亿年,哪个不老?挖出来,炼成泥,存放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就有了老、新之别?本山料与外山料的区分一矿料区分本山料多为砂质岩,黄龙山主体部分的矿料用手蘸水磨蹭也不会出泥浆,外山料,特别是紫泥,则出泥浆。二烧制区分外山矿料烧结温度低,以紫泥为例,外山料很少有能.号标适度烧结的(基本过度了),而黄龙山紫泥适度烧结温度不会低于.号标。三成品观感区别外山料因为成分单一,所以烧成品看起来很纯净;而黄龙山料成分较多,成品会出现“杂质”(除非经过酸洗)。四泡养区别外山料成品泡养效果不明显,包浆薄,且不富于变化;本山料泡养效果明显,好料变化时间更长,包浆厚。从风化效果判断石、夹泥、紫砂和黏土如今,黄龙山已经是一个大风化场,走在黄龙山上,就能简单地从风化效果对石头、夹泥、紫砂、黏土做出准确判断,无需其他。风化,就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矿料从大块变成小块的物理过程。对风化起作用的自然力只有三个:水,热,风。矿料吸收水分膨胀,失去水分收缩,不均匀收缩,就会导致断裂。蒸发和空气流动都会导致水分的失去。所以,风化,不仅仅是风的作用,也包括日晒。 石头的致密度很高,以致水分子无法渗透,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石头是不会风化的。黏土成分单一、颗粒微细,会均匀地吸收水分,但也会均匀地失去水分,收缩一致,所以也不容易发生断裂,只会遇水流矢。用来制作日用陶的夹泥含砂量很高,黏土较少,黏土吸收水分膨胀,而砂不吸水,失水时就会从黏土与砂的断面开裂,因为黏土成分相对较少,所以夹泥风化相对缓慢。紫砂刚柔相济,砂与黏土成分比例适中,砂与黏土接触面较多,所以紫砂的风化效果非常明显。这是黄龙山的自然状况。为更能说明问题,以后补充石头、夹泥、紫砂、黏土的对比风化实验效果照片。需要说明的是,砂性重并不代表烧成品的颗粒感强(但砂性与烧成品的透气性相关)。颗粒感,指的是颗粒的突兀性。在烧制温度一定的前提下,陶土中具有烧制收缩程度差异大的物质存在并且比例和谐,烧成品才会具有明显的突兀性。也正是这个原因,砂性重的夹泥与没有砂性的黏土烧结后,颗粒感都不会明显,他们的差别就在于烧结温度的高低。本山绿、黄降坡与本山黄段这些矿料烧成后都呈黄色,或者说,在烧结温域,都有呈现黄色的阶段。本山绿泥市场知名度很高,因此烧成只要呈黄色,卖家基本上就会尽可能将其说成本山绿泥,紫砂矿料至今没有建立科学标准体系,称呼都是根据传统习惯,这是紫砂市场乱象丛生的根本原因。因为没有标准,所以你就不能断定是非。本山绿泥的特点,专业书籍的介绍基本可以归结为3个:1、矿层特点:紧贴黄石(多为黄石下贴层);2、较嫩,烧结温度低;3、稀少,所以多当做“化妆土”用。但是,当做化妆土,传统上并不是给壶化妆,而是花盆、文玩等化妆。自从化料出现后,本山绿泥就不当花盆、文玩的化妆土了,而是改用氧化镍。今天市场上的花盆,黄底,都是化料喷浆而成。本山绿,只在壶冰纹装饰上使用(很多依旧是化料)。四号井的本山绿泥,现在已经成为传说,我至今没有获得确认为四号井本山绿泥的矿样。根据我的研究,本山绿泥除以上特点外,还有:1、烧成品有白颗粒;2、有机物较多,烧成后形成深色斑点(视温度高低)。对本山绿泥的研究,还没系统开始,但有两个作品的资料照片,以前一直视为精品本山绿,(其中一把壶卖给了糟老头,因为他承诺不会出手,我可能还需要看见她)但现在,我怀疑这是经过酸洗处理过的(第一个作品还调了砂)泥料制成。但无论如何,这两个作品能反映本山绿泥的特征。黄龙山,被称为本山,黄龙山范围内的紫砂矿料,就称为本山矿料。按照矿区划分(注:这是本人的划分方法),黄龙山矿可分为大水潭(即蠡蜀,现已被淹没,不出矿)、南山、台西、半坡、宝山、降坡、团山几个矿区,台西,也即黄龙山的主体部分,1、2、3、5号井以及台西矿、露天矿,都属于这个范围,也即水潭周围(主要是南和东,西部,单独分为半坡矿区)。根据目前勘察结果,2号井位置有本山绿泥出矿,黄段,基本上都在半坡、宝山、降坡矿区。这些,都是我拥有的烧成后主色为黄的部分本山矿料,还有几种因为压在库房,写本文时无法取样而未列。至于底色为黄的“芝麻段”系列,也还有多种。可以明显看出,本山绿泥与黄段,矿料明显不同。本山绿泥呈灰白色,泥料较嫩,出矿时呈泥夹块状。而黄段,无不呈石状。这些矿料,少部分已经做出样本(也就是小茶盅),可惜被男女强盗们都抢走了,现只能用文字描述,以后补充烧成品效果照片。根据我的价值判断,在所有呈黄底色的矿料中,本山绿泥并不最为优秀。对矿料价值的判断,应该采用加权计算方法:市场知名度权重最大,其次是矿料因素:呈色、颗粒、制作难易程度;第三,是稀缺性。用这个方法判断,本山绿泥还是价值最高的。根据化学成分检测结果分析,呈现黄底色的矿料,其特点是铁含量在1.8%-6%之间,且以离子状态存在;镍含量较紫泥、红泥、白泥(砂)为高。烧结温度除受镍、铝含量影响,也与黏土成分多寡、颗粒成分有关。石英是紫砂的主要成分,很多矿料二氧化硅成分相当,但烧结温度相差很多,这与紫砂矿料中二氧化硅的存在方式有关。关于颗粒成分分析,费用较高,我现在还无经济能力,只能留待以后进行,这对彻底搞明白紫砂不能不说是一个限制性缺憾,目前的研究也只能进行到这种程度(对底槽青的研究,颗粒成分就是必须的了)。黄降坡,我已经有作品推出。需要说明的是,这次作品的黄降坡,是从红降坡中分拣出来的黄料(为让红降坡更纯一些、烧成颜色更好看一些),尚有少量红降坡残留,所以颜色稍有偏红(但绝对不是有人所说的拼料。拼料的说法,肯定是不懂泥料加工过程之臆断)。本文需要介绍的是其中一种黄段:老宕黄段宝山矿区,自民国以来就有挖掘,至今尚有宕口存在。这个宕口出产四种矿料,最为优秀的,我将其称为老宕haungduan(被和谐,没办法),以下简称LDHD。这个宕口一直有盗挖,因为支撑的“墩子”(也就是留下当做柱子的部分)也被人挖掉,所以非常危险。黄龙山主体部分看管严厉后,一些挖矿人铤而走险,又在这个宕口挖矿。去年开始,LDHD开始涌现市场,当然,是当做本山绿泥来销售的。需要说明的是,挖矿人并不将其称为本山绿泥,他们将其叫做“白段”,因为在所出产的四种泥料之中,这种矿料颜色最浅。LDHD储矿量最少,成品烧成效果最好,底色为黄,有红点,颗粒效果明显,高温偏青黄色。去年下半年,开始有做精品泥料的练泥厂主和壶艺人开始买这种矿,竞相抬价,至今已价格翻番。但我不认为这是最好的HD,只不过那些人不知道还有更好的HD而已。本吧也出现过这样的“本山绿泥”作品,我不知道是他们是真的不知还是装作不知,但无疑让吧友们更加眩晕,无所适从。以后,这些矿样我都会有标本和作品出来,让事实说话。濒临灭绝的珍稀紫砂矿料丁山紫砂资源蕴藏丰富,但是有些紫砂矿种却濒临灭绝,这些濒临灭绝的矿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埋藏在浅表层。灭绝的原因主要是两种情况:1、蕴藏这些紫砂的地质构造区已经被开采完毕或者遭到破坏,不复存在;2、矿区已被地面建筑覆盖,开采不再可能。而埋藏于深层的紫砂矿,随着挖掘技术水平的提高,开采只是时间和成本的问题,如底槽青、本山绿泥。以下,依次是妙道认为濒临灭绝的紫砂珍稀矿种。 一、大红袍。关于大红袍矿料,是有些争议的。如果是出于学术研究,解决这些争议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的问题很多人不是出于学术研究否定或肯定,而是出于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维护,所以只要妙道的观点和他们不同,他们就只会谩骂讽刺,不见任何辩驳的理由。因为他们反对的理由,是放不到桌面上来的。关于大红袍,妙道会另发文章,在此不赘。 大红袍只产于黄龙山以及青龙山南部四号井副井南边,靠近紫砂路和新修建的双龙路区域,夹于黄石和白泥(或小红泥)之间,蕴藏量很少。黄石是不具开采价值的,为了维护城市景观,这些山体也不会被破坏。从2010年秋天妙道介绍这种矿料之后,黄龙山、青龙山表体的大红袍从开始的一钱不值到500元一袋(约95斤),现在已经完全被盗挖完毕。大红袍,属于紫砂的“味精”,即使不单独成器,作为添加剂,相当于天然的铁红粉,但效果比“铁红粉”强过百倍。这种矿料的价值迟早会被市场承认,鉴于市场需求和存世量之间的反差最大,所以妙道将其列为濒临灭绝紫砂的首位。二、黄龙山鹅黄朱泥。黄龙山朱泥是所有朱泥中唯一可以称得上是紫砂的泥料,因为其中含有石英颗粒,尽管石英含量少于黄龙山紫泥和某些团泥。而丁山的红卫路小煤窑、赵庄山、川埠、浙江梅山、安徽广德、安吉的朱泥,其实都算不得紫砂,仅是含铁丰富的黏土而已。黄龙山朱泥只蕴藏在少数区域,其中的杂质和呈色效果有所不同,有4、5种之多。其中,鹅黄朱泥最为稀少,所以最为珍贵。鹅黄朱泥的特点是矿料不仅出矿时呈鹅黄色(也就是雏鹅、雏鸭的嫩黄色),矿料干燥后,也是鹅黄色,这点,与其他黄龙山朱泥明显不同。鹅黄朱泥的地址构造非常奇妙,好似卷起的一团海浪瞬间凝固,矿料十分稀少,极具审美情趣。烧成品颜色艳丽,具有透气性和泡养效果。可能蕴藏鹅黄朱泥的黄龙山山体已基本开采完毕,剩余山体是否还蕴藏此料,也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与其他黄龙山朱泥不同,鹅黄朱泥干了也是鹅黄色。三、天青泥。天青泥始出明周高起成书于崇祯年间的阳羡茗壶系,自从二百年前曼生壶杨彭年的传世作品以及其妹杨凤年、其弟杨宝年的传世作品之后,再未见其他作品,矿料之稀少可见一斑。周高起记载,天青泥出蠡蜀,也就是黄龙山的东南角,今天的大水潭。但鉴于当时黄龙山只在这个地方开采紫砂矿,所以周公的记载,也并不是否定黄龙山其他区域也可能蕴藏天青泥的理由。四年前,黄龙山其他矿区也出现了与周高起描述完全一致的天青泥地质构造,并有天青泥以及四个夹支的紫砂矿料出产。可是由于不可思议的原因,这些挖掘出来的天青泥不是被当做垃圾料处理,就是混在其中的一个夹支中“作假”卖了“高价”,练泥时也没有单独挑拣出来加工,本来就十分稀少的珍稀矿料就这样被浪费了。天青泥的地质构造也很特殊,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在今天的黄龙山绝无仅有,而且矿区规模很小。今天,天青泥及梨皮泥、浅红泥夹支已经接近尾声,天青泥,不久,将真的成为绝唱。除了地质构造,天青泥泥料也的确很有特点,其中的蓝颗粒在紫砂矿料中也绝无仅有,绝无拼制的可能。从地质构造特点,可以找到之所以被周高起描述为“天青泥”的答案。夹在夹支中的天青泥,就这么薄薄的一层。精选出来,需要细心。四、降坡泥。出产于黄龙山与青龙山之间的山岗。五六年前修陶都路和紫砂之源公园时大量出产。岗坡,丁山方言发音为“降坡”,加之矿料特殊,就以出产地命名。降坡泥属于紫泥、大红泥、绿泥的混生矿,颗粒丰富,刚柔相济,泡养效果明显,备受消费者喜爱。其实,这个区域也有其他团泥出产,但就是因为这种泥料大量出产,较为商业化,市场知名度很高,所以“降坡泥”一词,就被她独享了。降坡泥蕴藏于表层,今天这一地区已被宝山工业园(实际上是商业住宅)、陶都路、紫砂之源公园覆盖,即使还有矿藏,也无继续开采的可能。2010年初秋以后,在“岗坡”顶端靠近青龙山一侧,又有少量发现,但现在已经基本全部被盗挖。降坡泥,是团泥的一种,为宝山大红泥、宝山黄段的混生矿。成品效果颗粒层次丰富、易于泡养。由于矿料前几年被浪费性使用,存矿已经很少。现在市场上所谓的“降坡泥”壶,十有八假。五、红皮龙。属于大红泥,只出产于黄龙山台西矿和宝山矿之间很小的区域,蕴藏于山体表层,矿层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之间,也称“野山红泥”。红皮龙砂性重,烧成后呈色紫红,在紫砂矿料中别具一格。四五年前,红皮龙因为容易开采,所以被集中盗挖,售价较为便宜。今天,也只有尾矿被零星盗挖,价格翻了几番,仍然供不应求,因而被当做“羊头红皮龙”添加在外山的“狗肉红皮龙”里面销售。买到纯矿,需要运气,需要勤奋,需要知识,也需要花些心思。现在黄龙山的龙皮龙,只有当年的尾矿下面还有残存。一天挖不出来五袋,但是一天能卖出去2吨。呵呵.红破龙,也称“野山红泥”,只出产于黄龙山水潭西边靠近宝山的区域。“野山”现在已经不野了,因为盖了别墅。就是表层以下还有蕴藏,为了建筑的安全,也不可能挖掘了。制壶工艺龙窑、推板窑、电窑的烧制比较按照现代化程度的高低,目前紫砂壶主要是龙窑、推板窑、电窑烧制。现代化程度越高,烧成品越精致,同时,也与古壶效果相差越远。 龙窑、推板窑、电窑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热源不同;2、结构不同。这两个差异导致烧成品效果的不同。 评价烧成品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1、烧结度;2、视觉效果(色);3、触摸效果(颗粒)。烧结度与烧制温度有关,无论什么窑、怎样的烧制方法,只要温度一致(温高及其保持时间),烧结程度总会是一样的。龙窑、推板窑、电窑烧制效果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烧成品的视觉效果和触摸效果上。一般认为,影响烧成品效果的因素是温度和气氛,其实发火方式也不可忽视(是否有“火刺”)。 因为热气流由低向高走,为充分利用热能,龙窑,一般具有15度30度的仰角,龙窑烧制可以分为升温和烧制两个阶段,升温阶段在窑口的窑炉以煤为燃料烧,时间大概为20小时;温度达到400度之后,就“上龙背”通过龙窑两边的鳞眼依次投竹烧制,一般一个鳞眼烧200斤柴(两担)、半个小时,最低温度在1170度左右。鳞眼除了投柴,也用来看火,就是通过坯的颜色判断窑内温度。烧制的控制温度与烧制品的材质和大小有关,靠近龙头的地方放泥性重的小型器,烧制温度较低,龙尾则烧制大件日用陶(砂性重的夹泥制作),所需温度较高。目前尚在使用的前蜀龙窑,并不是烧紫砂壶的专用窑,而是用来烧日用陶的,所以较大较长,窑尾空间高度达1.8米,所以窑尾需要换热能更高的松枝,烧制温度可随烧品需要,通过投柴数量和时间控制,最高可达1300度。在烧制的关键期(发生化学反应期,整窑总计时间为20小时左右,每个鳞眼部分有效时间也就十多分钟)龙窑是通过人工投放柴草(竹和松枝)烧制,又是半开放的,烧制过程中,大量空气可以通过鳞眼进入窑内,柴(干湿、种类、数量)、人(操作方式和经验)、天(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强、风向风速)等影响烧制效果的因素最多,烧制时的温度和气氛最不可控,所以龙窑烧制成品的效果最不稳定,但富于变化。烧成效果不规制、火刺明显(因为有明火,火焰喷到的地方局部温度较高,一些颗粒崩开),偶有窑变效果,是龙窑烧成品的特点。因为窑内可以出现局部氧化和局部还原的气氛,所以真正意义的窑变,只有龙窑才能烧出。因为前蜀龙窑主要是烧日用陶,温度较高,所以低温烧结的外山料,一进龙窑就会现原形,不是起泡就是出针眼(因为很多“紫砂泥”需要用化料化装成紫砂泥,所以一般的化料泥也不耐温度,无法龙窑烧成)。推板窑,因放置匣钵的耐温板由液压机推送,故名。推板窑,隧道型,整窑分为升温段(入窑)烧制段和降温段(出窑),整长30多米,必须使用液化或气化的燃料(石油液化气和天然气),半开放式,有空气进入。空气进入量与窑口高低以及大气压和风速有关。烧制温度半自动化控制。推板窑匣钵摞四个高,匣钵又分开口和封闭,所以推板窑可以大致划分为八个温差,最高为1180度(SK2.5号标),最低为1150度左右(SK1号标)。从入窑到出窑,需要14个小时(反应期为1个半小时左右)。虽然同为推板窑,但却会因为窑长、窑口高低、燃料发火装置的不同,导致烧成效果的不同。所以,壶艺人一般会固定在一个推板窑烧制作品。在一个相对的时间内(主要与天气有关),推板窑的窑内气氛是一样的,或者全窑弱氧化,或者全窑弱还原,一般不会有窑变效果。但由于存在温差(特别是匣钵选择以及烧品在匣钵中的摆放位置),所以一批作品(甚至单个作品)会出现因为温差不同导致的色别差异)。“推平板”或“上开口”(即最高一层,上面可以不封闭)以及选择开放式匣钵的开口处,由于会暴露于明火中,所以这些位置的烧成品会有“火刺”现象。 电窑,就是封闭的电炉,电能通过电阻丝转化为热能。由于烧制过程封闭,烧制过程没有氧气补充,而一些泥料在烧制过程中却会有一些气体释放出(主要是氧化碳、氧化硫气体),所以电窑的烧制气氛肯定为若还原,弱的程度取决于同窑烧品释放出的气体种类及浓度。电窑也没有火焰,所以电窑的烧成品没有“火刺”,看起来很精致。由于发热的电阻丝是安在四壁,窑内多层摆放,电窑的温差变化较大,靠上位置、靠边位置温度较高。电窑从升温到开窑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窑内温度达到最高就停(电),所以实际的反应期时间最短(这也是为何许多精致壶要多次烧制的原因)。还有一种梭式窑,热源与电窑不同与推板窑相同,结构与推板窑不同与电窑基本相同。发热装置也和推板窑一样,一组喷枪喷射天然气燃料燃烧,烧制时间与电窑一样。因为封闭,热效率高,所以能烧高温,烧制温度可以从高于1180度(最低窑标温度2.7号标1184度)到4.5号标(1120度)。梭式窑整窑气氛相同,可能会因为燃料不充分燃烧出现还原气氛,但不会出现氧化气氛。局部位置的烧品会因为受明火,出现“火刺”现象。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紫砂壶烧成的颜色是金属氧化物的呈色,而氧化还原指的是铁在不同价氧化物之间的转换,所以气氛,只对铁含量较多的泥料产生影响,烧成品颜色在红和铁青黑之间调和表现。根据经验,紫泥在电窑烧出来偏粉紫色,在推板窑烧出来偏褐紫色,梭式窑效果在两者之间。 由于当下国人普遍的审美偏好为精致艳丽,逼着销售商销售这些精致艳丽的商品,销售商再去逼着制作者制作这些精致艳丽的作品,而真正的紫砂恰恰不精致艳丽,所以紫砂的“化妆”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全面展开了,现代科学技术也为这种“化妆”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手段。化料自不必说,非电窑的部分烧制作品的“火刺”也不得不通过“抛光”的物理方法解决,这固然消除了紫砂壶的瑕疵,但也失去了紫砂的自然本真新壶就具有了人工“水色”。每天,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中挣扎,而我,在这个寒冷的初春,也正在文化持守与商业成功的选择中倍受煎熬。 欢迎大家入群(117930919)探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会在贴吧发文解答。也请有问题的壶友先通过文章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不要浪费我以及大家宝贵的时间。在道德沦丧、信誉普遍缺失的环境中,你们只有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才能最大化地保护你们自己的正当利益不受侵害,我会尽自己的能力、耐心和热情,给你们提供你们所需要的帮助。 此文的写作,特别感谢“一鱼”群友的提问。 又罗嗦了,嫌烦的朋友,抱歉。紫砂过于繁复,我已经尽可能将她简单化了,没有人会比我做得更好,这点,我坚信。 出水效果的影响因素 紫砂壶出水冲而有力,总是会给人很爽的感觉,个人尤喜,这也是我对与我合作的壶艺人提出的技术要求之一。已经推出的柱础壶,大家似乎对出水有些微词,因此,有必要谈谈对紫砂壶出水的技术分析,借此机会,也给自己辩解辩解。 出水有利,决定于三个因素:1、水流量;2、水压;3、水流阻力。水流量,决定于壶流最细部分的内径;水压,首先取决于器型,具体点说,就是倾水时,壶内水面与壶嘴(流头)的落差,其次取决于出水孔(滤茶孔)总面积与壶嘴面积之比;水流阻力,取决于壶流的弯曲度。至于团水程度(也即水柱长短),取决于流孔内壁的光滑度与粗细缩比(这不是本文所需谈的问题)。 因此,决定出水有力无力,主要是器型,其次是做工。做工,主要是滤茶孔的开孔面积。壶流根部越靠近壶底、壶流越直、滤茶孔面积越大、滤茶孔面积与壶嘴截面比例适当,则壶的出水越冲。在常见的器型中,子冶石瓢出水最冲(不考虑做工瑕疵,如流内径过细)。很显然,柱础壶(以及高井栏等相似器型),在几方面都不占优,尽管我已经要求工手尽可能将滤茶孔的面积做到最大。 我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尽善尽美的人(这也是自己的人格缺陷),我是最不能容忍我的作品有瑕疵的。的确,现在作品及服务存在很多问题,不是我不尽努力,问题存在,肯定有现在我还无法克服的原因,还请大家谅解。专业知识的推广,大家对行业以及技术的了解,也是加强沟通、取得谅解的必要手段。 我是喜欢大家坦诚沟通的,这样,问题才会越来越少,否则,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因为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也会归为人为了。 影响包浆效果的因素 紫砂壶的包浆,是指茶叶中的水溶性植物脂被紫砂壶表面吸附,使壶胎表面逐渐变得较为平整,提高光线反射率的物理现象。 关键词为吸附性、气孔、水溶性植物脂、光线折射。 具有吸附性,是具有泡养效果的前提条件,正确的泡养方法、茶叶品种(具有较高的水溶性植物脂的茶种)选择,是泡养速度的影响因素。 一般认为,泡养效果决定于烧成品的气孔率,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与思考,气孔率并不能完全用来作为泡养效果的表达。 气孔率,也即单位面积气孔所占的比例。用气孔率表示泡养效果,只考虑了气孔的总量因素,并未考虑气孔的结构因素。 事实表明,砂性重的烧成品(如已经推出的梨皮泥、豆碧泥作品),壶胎气孔大,包浆效果出现并不明显,尽管气孔率有可能与砂性不重的烧成品气孔率完全一致。理论上,也能合理解释这种现象:在气孔率一致的情况下,气孔大,填充气孔所需要的时间就长,填充效率必然较低。 我的结论是:气孔率较高,气孔小而密,泡养效果最佳。 气孔率的影响因素为:材质(矿料的砂性)、泥料(颗粒大小)、做工(明针程度)、烧制(烧结程度)。其中,烧结程度是决定性的,对前三种因素具有调节作用。 在其他条件(材质、做工、烧制)确定的前提下,泡养效果与颗粒大小的关系,呈抛物曲线,纵坐标为泡养效果,横坐标为颗粒大小。颗粒过粗和过细,泡养效果都相对较差。举例来说,四十目的天青泥与六十目的天青泥,都没有五十目的天青泥泡养效果好。颗粒过粗,气孔填充时间长;颗粒过细,附着性又较差,影响最后的包浆厚度。不尽完美的是,五十目要比四十目的颗粒感较差,所以在一定程度内,颗粒感和泡养效果,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紫砂壶小知识关于陈腐的探讨 论点:陈腐只是方便紫砂壶的加工制作,提高烧成率,与成品效果无关(或无显著影响)。 陈腐,古称养土,即将矿料磨粉后拌水和泥放置。陈腐需要在一定湿度和温度的情况下才会有效果。 陈腐,是一个专业性的问题,但鉴于陈腐已经成为销售的噱头,所以消费者也应该了解一下陈腐的相关知识。 有人按照泥料陈腐的时间划分老泥嫩泥,这是明显错误的观念。老泥,是指用“老块”矿料加工制作的泥料,因为烧结温度较高,不易熟,故称“老”,而相对来说容易烧结(容易熟)的泥料(矿料),则称为嫩泥。 有一个流行的说法,用充分陈腐的泥料做壶,成品颗粒圆润、触觉舒适,透气性好,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陈腐,只是方便生坯制作,提高烧成率,对成品效果的影响微乎其微。 我的很多紫砂知识,也是间接来自于专业书籍,随着实践,发现很多所谓的专业知识并不专业,值得商榷,需要进一步论证检验。 曾经看过一本书,有篇文章介绍陈腐的原理,说陈腐是腐植酸生成并发生作用的过程,腐植酸的作用,就是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我接受了这个观点。昨天在群里讨论,有群友提出陈腐就是腐植酸导致有机物腐败,生成胶质物,我觉得这个解释可能更加合理。 根据经验,经过陈腐的泥料,泥性的确有所改变:1、烧结温度降低;2、泥料韧性提高,制作时泥条不易开裂,施明针时更加顺畅。但对成品效果的影响不明显。 无论如何,陈腐时泥料发生了物理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泥料中的颗粒经过水的长期浸泡,石英颗粒周围的硅酸盐团结物软化,颗粒变小;化学变化,是生成了胶质(暂且用胶质物一词表达),泥料韧性增加,黏结性增强(不是可塑性,可塑性是指去掉外力后不恢复原状,与弹性是相反的概念)。 烧结,即熔化(或部分熔化)的物质黏结未熔化物质,使胎体既不变形又具有了一定的强度。陈腐,使一些物质转化为胶质,但无论这些物质原来为何,都会先于高熔点物质熔化,所不同的是,低熔点物质多了,同样烧制温度熔化的物质也就多了。也就是说,同样的烧制温度,胎体的致密度会提高、气孔率会降低。但是,合格的紫砂壶,气孔率必须保持在3%-6%之间,因为这样才会在不渗水的前提下,具有最好的透气性和吸附性。保持同样气孔率的方法,就是降低烧制温度。所以,成品的气孔率,是由烧制(温度)决定的,而不是由泥料是否经过陈腐决定的。 具有石英颗粒,是紫砂矿料的本质性特征,所以我认为黏土泥料不属于紫砂(当然,也可以做壶,只不过不是紫砂壶,而是泥壶)。采取传统方法练泥,是用石磨磨粉。在重力的作用下,颗粒石英外边不会再附加硬度软于石英的物质。磨粉过程中,石英颗粒除受石磨上下两片的挤压,颗粒之间也相互挤压,所以泥料中颗粒石英的大小会不一致,最大的颗粒,也就是无限接近于筛子孔的大小。通粉里石英颗粒大小的结构分布,与石磨重量及尺寸大小、转速、投料速度、矿料成分和硬度相关。也就是说,烧成品的颗粒感,决定于矿料和泥料的加工方法,与是否陈腐无关,也即成品效果是否温润,也与陈腐无关。 刚制作的豆碧泥柱础,从风化到成泥制坯,只有七天时间。制坯难度大、烧制容易开裂。但后来开口烧制,开裂问题就得到解决。其原因就在于泥料的黏结性不强,如果生坯未完全干燥,烧制时壶内的水分遇热膨胀(因为有外火,温度高,水汽出不来),而胎壁又韧性不够,就被鼓开。烧成品触摸起来,与其他经过陈腐的四十目通粉泥料制作的成品无明显差别。 必须澄清的几个普遍混淆的概念 一、铁质 熔点 壶体具有孤立的黑斑,行业人士称其为“铁质”。但根据我的研究,这些孤立的黑斑并不是铁质,而是熔点。两个推理,很容易得出不是“铁质”的结论:1、如果是铁质,经常淋水泡养,又暴露在空气中,铁质一定会锈蚀脱落,最后形成小坑;2、磨粉过筛,泥料中不会有大于筛子目数的铁颗粒,这么小的铁颗粒遇水,在泥料阶段和壶坯阶段一定就会生成铁的氧化物,烧成后是红(氧化气氛)或铁青(还原气氛)以及两种颜色的拼色紫。铁含量不高的泥料(主要是外山泥以及夹泥),行业内还往往通过添加铁的成分调色(如添加铁红粉或者用含铁量高的石黄、石红和一些朱泥冲浆)。对“铁质”,行业内是用酸洗的方法处理的。先用化学方法除铁,后又加铁(化学或物理方法),我总觉得有些可笑。酸洗的确能消除“铁质”,但这个“铁质”并不是铁,而是低熔点有机物的团结颗粒。实践观察,原矿泥料,越高温,熔点越会明显(颗粒多而大);烧结温域越宽(低熔点物质与高熔点物质兼具),熔点现象越容易出现。这足以支持我的结论。在朱泥壶中,低熔点的有机物是以黑斑形式出现的,因为朱泥不吃高温,即使黄龙山朱泥(因为含有石英颗粒,故有人称其为朱砂),1150度(1号标)已经开始出现磁化现象。在这个温度,有机物的团结物以黑斑形式出现。高温(2.5号标,1180度以上4.5号标,1220度)阶段,有机物的团结物会以熔点(如凝固的松香油滴)形式出现。 无论如何,熔点,的确是紫砂的瑕疵,但这个瑕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倒是好事(如痦子,长在合适的地方,倒是一种美)-这恰恰说明是未经化学处理(酸洗)的黄龙山原矿(一般黄龙山紫泥,都能承受2.5号标的温度(而外山紫泥,则已经开始发黑)。无论是黑斑还是熔点,都是碳化的结果,程度差别而已。 二、吸附 吐黑 有的壶,用茶水(或者就是水)泡养后壶表会有无法擦去的黑状物质,很多人称其为吐黑。 吐,必定是由里到外。吐黑,是紫砂壶未被适当烧结,茶水渗出,水干后,茶里面的物质析出氧化最后呈现黑色的结果。所以,吐黑的状况,一定是呈条纹(茶水非均匀蒸发)和片状(较均匀蒸发)。 壶吐黑,是气孔率过高(有研究文章说气孔率大于6%)导致的结果。气孔率高,当然也就吸附性大。外面淋茶,也会导致类似吐黑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因为原理不同,表现也会不同。因为是气孔的吸附形成,因而也是只在气孔处形成深色(茶垢色)颗粒状,不会形成条纹或肉眼无法分辨颗粒的片状。气孔,有的是未适当烧结造成的,有的是整口后处理不当(磨出来内胎气孔,整口后未用泥填充抹平)造成的,后一种情况就会在壶的口沿一圈形成明显的茶垢。需要说明的是,有的泥料,有吸水的颗粒,这种颗粒不脱落(但却吸水),浸水后(即使不是茶水)这种颗粒就会颜色变深,但我认为这是水渍(比如,新出窑的红砖,浸水后,即使完全烘干,颜色也会变深)。淋茶水后,深颜色会更加明显,因为在水渍上,又叠加了茶垢(很细微的茶垢)的颜色。在我已经推出的贵妃泥(后来觉得还是改称蛋羹芝麻段更加贴切)和老宕黄段作品,就是这种状况。 三、花泥 花壶 这两个概念虽然不重要,但也有必要厘清,因为在群里就出现说了半天,结果发现有人把这两个概念混同了,浪费时间(对一些心胸狭隘、只要面子不要脑子的人,也会伤感情)。 花泥,针对的是泥,花壶,针对的是壶。 泥料存放时,外表会由于水分蒸发、接触空气里的氧气,使泥料发生些改变。泥料切看,这种区别就非常明显,这是泥料里面的物质析出进甚至发生氧化的结果。有的析出物烧制后不呈色,有的则会呈色,改变壶的局部颜色,此谓花壶。 花泥,只是导致花壶的一个原因。花壶还有另外一种原因,由做工(明针)导致。化料壶,壶的颜色由化料呈色,只要化料分布均匀,就不会导致花壶现象。原矿泥,呈色物质都来自泥料(矿料)中的金属氧化物,而这些金属氧化物都存在于黏土性物质中。黏土物质较软,易于磨碎,也易于溶于水,所以在细浆中存在较多。如果明针施用不当,就会导致壶表起呈色物质的金属氧化物分布不均匀,烧结后出现深浅不一的花壶现象。原矿拼泥,对明针工艺要求最高,即使用单一矿源炼制的清水泥(只添加水),只选用化料壶做壶、不熟悉原矿泥料,制壶工艺水平再高的壶艺人,也会出现花壶现象。明针不当,有两个结果:脱浆和溶浆。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导致呈色的金属氧化物分布不均。有的壶艺人,明针时习惯蘸水,做原矿泥料则必出花壶无疑(这个知识点太专业,主要是大小颗粒吃温存在差异的问题,这里不予展开)。我已经推出的壶(紫泥、红降坡和本山绿),都发生过这样的现象,在根据我的意见改变工艺后,才逐渐杜绝(但也仅限记性好又虚心负责的)。我的研究专业技术结果,都会与大家(包括同行)分享,有的人是打死也不说(呵呵,真的比很多丁山人还丁山人),我是打死也要说。因何?目的和心胸(价值观和智慧程度)截然不同而已。四、高仿壶 低仿壶 代工壶 仿全手 高仿,即模仿真品极为近似(甚至高过原作)而以真品销售的作假壶。低仿,就是模仿做壶水平低劣、模仿印章水平高超(其实这是刻章人的水平)的作假壶(贴吧上来这样的老壶很多)。与高仿壶、低仿壶是做做壶人既欺骗消费者也欺骗壶底印章人不同,代工壶是印章人与做壶人联合造假,这也是为何代工壶比高仿壶更多、更具有欺骗的隐蔽性的原因(只要有过代工关系,单方再做高仿壶,被损害者也只好忍气吞声不敢翻脸了,否则,也会有被别人“爆料”的危险。这年头,有些人为了自己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利益,说背叛就背叛)。 仿全手,即模具成型但仿冒全手成型的壶。本身,这是一种工艺。但如果掩盖工艺事实,以全手壶的名义出售,则是造假欺骗了。这也顺便回答某人“为何别人做仿全手是欺骗而你做仿全手却成为教材了?”的严厉质问。 仿全手,完全能够以假乱真。我拿着这样的壶请教所有有机会请教的壶艺人、销售商,无一人说这是模具壶。至于某个连做壶全程都没看见的人说自己一看就能看出来,我只能说你的老师水平太凹,或者他不同装懂,或者就是在欺骗你。狗嘴吐不出象牙,是骗子就不会不骗人。但稍许高明的骗子为了更好地欺骗,也必定会说些真话来取得你的信任。毛主席说,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别着急,是骗子迟早会露陷,这点,对我亦适用。 五、灰爆 跳砂 蹦砂 火刺 以上这四种现象都会导致壶表的坑或包,但原因不同,因而说明的问题也不同。 灰爆,是泥料中石灰石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颗粒遇水粉化脱落,形成小坑。解决的方法或者弃用,或者酸洗,或者制成很细的粉(颗粒越小,脱落后形成的坑越小)。靠近青龙山(就是因为石灰石发青而得名)的矿料,容易出灰爆现象,如降坡泥以及我已经推出过的胭脂泥。如果坚持用原矿、制作颗粒较为明显紫砂壶,灰爆现象就无法避免,坑大坑小而已。 跳砂,即壶表出现比小芝麻还小的小坑(但绝对不是某人说的“洞”哦)。跳砂,是有机物颗粒完全碳化的结果。如果有机物不去除,而有机物又会以颗粒状存在,跳砂现象无法去除(也无法完全补救)。怎么去除?酸洗呗。你喜欢,我就给你做酸洗的(不过,一两把我可不做,我也会说明这是经过酸洗的)。 蹦砂,颗粒受外力脱落。一般出现于生坯精修和第一遍烧制后的整口环节。如果石英颗粒过多过大,整受力就容易出现蹦砂现象,特别是盖沿角度较大的器型(如嵌盖截盖等器型)。 火刺,只出现于明火烧制的壶中(其实也就电窑没明火)。由于是燃料以火的方式加温,火焰喷射于壶表,壶表的温度会较高(肯定要高于窑的整体,因为要给整窑升温并维持温度),泥料里的有些石英颗粒就炸裂。真正的紫砂(而不是没有石英颗粒的黏土“紫砂”)在明火窑烧制,火刺就无法避免。只不过在销售前通过抛光处理而已。现在,紫砂壶很少一次烧制,都会经过整口,整口时,都会抛光,我的壶也不例外,否则,一定会喇手。只不过轻微抛光后再经过烧制,较大的火刺没了。但小的火刺依旧存在,手的的触觉不会对此敏感而已。 文先发了,以后陆续补充照片(某些人别又说我只会用文字忽悠哦)。 从烧成效果判断土、炻、陶、瓷 从烧制温度由低到高,陶器分为土器、炻器、日用陶、瓷器四大类。为便于理解记忆,可简称土、炻、陶、瓷。四种陶器,使用四种陶土制成,四种陶土因为其成分不同,所以烧结温度也不同。作为非专业的消费者,无法从烧制温度的角度把握四种陶土的特点,本文试图教大家一种从成品效果上判断四种陶土的通俗方法,将专业问题大众化。为便于理解而又不会引起歧义,暂且可以将陶土的成分简单地划分为黏土和石头两大类。黏土,可简单理解为有机物的团结物,石头,可简单地理解为石英团结物。有机物,熔点较低,石英,则熔点较高。至于陶土中的其他物质,如云母以及金属氧化物,就是团结在黏土(相当于中央政府)和石英(相当于党中央)这两个“核心”身边的“广大人民群众”。四种陶土,之所以烧制温度由低到高,正是黏土和石英两种成分含量不同的表现,土器基本上是黏土,瓷器基本上是石英,炻和陶,处在两个极端之间的过渡区域,炻黏土成分较多,陶则石英成分较多。四种陶土,并不是截然有别,过度区也有重叠。任何物质,都可以烧结;任何单一物质,烧结温度都一样。因此,成分越趋于单一,烧结温域(初步烧结和完全烧结的温度跨度)就越窄,反之就宽。也就是说,成分单一的物质,要么不烧结,要么完全烧结,所不同的只是这种单一物质烧结温度是高还是低。烧结,就是熔合,先熔后合。熔是高温液化状态,合是常温(低温)固化状态。无论是熔还是合,单一物质都是“紧密团结”的,视觉效果必然都是平整,这就如同静水和冰,表面都会是相对平整的我们回头来看土炻陶瓷。黏土和瓷土成分都单一,从温度的反向角度比喻,黏土烧结后是水,瓷土烧结后是冰,都不会有凹凸不平的颗粒效果。而炻和陶,成分相对复杂,是黏土和石英的混合物。黏土成分多的炻,烧结后会有凹凸的颗粒感,但因为水(黏土)多冰(石英)少冰块小,颗粒致密度较低,缝隙少,所以表面较为圆润,透气不透水;石英成分多的陶,烧结后也有凹凸不平的颗粒感,但水少冰多冰块大,颗粒致密度较高,颗粒时间的缝隙较大较多,表面粗糙剌手,透水又透气(所以作为容器,还需要在表面施低温完全烧结的釉水,以封闭烧结后也存在的缝隙)。现在市场上以四种陶土制作的壶都有,瓷壶自不必说,因为施釉,大家都不会误认为是紫砂壶,但另外两种陶土做的壶需要重点论述,因为这些壶都是作为紫砂壶销售的。黏土壶,也即泥壶,只不过这种黏土因为含铁量较高,所以烧结后也呈红色或紫色,红色独称朱泥壶。所有烧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