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的缺失古典诗词鉴赏的文化沉思.doc_第1页
接受的缺失古典诗词鉴赏的文化沉思.doc_第2页
接受的缺失古典诗词鉴赏的文化沉思.doc_第3页
接受的缺失古典诗词鉴赏的文化沉思.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接受的缺失:古典诗词鉴赏的文化沉思浙江省衢州学院沈茂生324000(发表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说明:沈茂生,本校人文学院2000级教育硕士)内容摘要在现实形态下,人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走入误区,重解读而轻接受。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后现代主义理念出发,结合鉴赏过程的一些实际行为,分析了文学接受的现实缺失和实然指归,并着重从语言对文化的体现角度剖析古诗词鉴赏的必然性接受,倡导对话、体悟和语言感受,促进人的文化发展。关键词 诗词鉴赏;接受;缺失;文化人格 中国古典诗词兴象玲珑,空灵飘逸,作为中国文学的主流一脉,承载着历代文士对自然人生的体悟沉思。然则时至今日,人们在阅读鉴赏古典诗词时,常常以标准化的理性解读态势于有意无意间作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式阐释,致使诗韵荡然无存。公式化的评价和概念化的抽象使得人们对精美诗词的感受味同嚼蜡。在这里,失却的不仅仅是基于文本层面的直观美感体验,更是我们一直赖以生长的母语行进中的精神文化需求全线崩溃。 我国古代诗词多,诗话、词话也层出不穷。但一个奇特的现象是,在众多的诗词论著中,我们似乎很难寻求体制宏伟而又严谨科学的长篇巨制,并且专论少,散论多,大多真知灼见都隐约散落在文人的书札、信函和随笔之中。难得的几部专论,如司空图的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也都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应该说古典诗词的特性决定了诗词鉴赏的别样风格。在古典诗词鉴赏过程中,历代论者一个共同的倾向是,重在接受而非解读。沧浪诗话诗辩云:“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人间词话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典诗词重在品味,切忌理性化解读。在道学传统的影响下,古典诗词轻叙事重抒情尚体悟的风格至魏晋以后渐趋成形。“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徹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诚如所言,言外之意,象外之旨是古典诗词的精魄所在,概念化地解读岂非舍本逐末之举? 1995年第二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提及了唐代三位“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并且有这么一段点评:“李白的诗,嘲弄庸俗世态,反抗权贵,充满了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歌颂祖国壮丽的河山,歌颂自由生活,对于社会现象的不合理和自己才能的不得施展,表现出强烈的愤慨。杜甫,比较接近人民,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他的诗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发扬了诗经、离骚、乐府的优良传统,给后来的诗人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李、杜以后的大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写了10首秦中吟和50首新乐府,意在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千篇一律的话语模式,隔靴搔痒的表面化点评。这里没有作者的灵性张扬,没有读者的个体感悟,但这却是解读三位大诗人的金科玉律。主流话语的巨大魔力使得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只能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标签下冷漠而生枯干而死。诗言及李白,必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痛苦呐喊,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刚直不阿;诗言及杜甫,必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愤慨,是“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黑暗揭露。诗人的个性在此遭到抹杀,李白“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的狂放,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雄浑夫复何存!中国文学因其文化的自成其格而具有恒定的接受理念,所谓的“郊寒岛瘦”、“韩潮苏海”便是其中之一隅。“文学接受中价值功能的实现方式,不是靠抽象的思想灌输,也不是靠理性的认同和接受,而是靠主体的自觉选择与吸收,是在主体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评价过程中实现的。”1文学接受通过个性情感的解放促进情感自我的成长。但是,现代教育的应试性和专业性偏向,表现出对人的整体发展方向的排斥。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人的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被严重忽视。就古典诗词鉴赏方面论,我们的教学目的旨在以固有的定式促使学生的记忆强化和知识点累积,而忽视了作为人本体的文化人格的完善与发展。在读者与文本之间,缺乏真正的对话,有的只是讲授者按照一定意图用一定的语言模式进行无条件灌输。因此,文本的客观存在变成了先验性的符合现实需要的政治伦理道德框定,丰富的内涵也一跃而成非此即彼的二元化归因。现代解释学认为,在阅读活动过程中,“不仅文本的意义存在于读者对它的占有中,更重要的是,读者对文本的创造性占有同时还是对读者自身的改造或转换。也就是说,由于读者与文本这个他者遭遇,读者才突变为一种更新的和不同的人。2但是,目前的境遇是,学生作为古典诗词的读者,对文本的基本层面占有都已大打折扣,更奢谈自身的改造与转换。由此,自由的接受成为一种缺失,在现行理念的枷锁下,人格的异化自所难免。人是一种语言动物,人们生活在语言之内,不仅能用语言思考真理和探索生活,还回过头把玩语言自身的各种使用方式和表达方式。“语言是人存在的核心,人的存在的每一个细节都无一例外与语言纠缠在一起,人类每用一种语言方式表达自己,就展现出一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人的语言表达质量的提高,展现出人自身的存在质量的提高。”3古典诗词是我国历代作家学识、才情、性格、人生观等的集中体现,跃动的文字中飞扬着他们“这一个”的鲜明个性。在接受他们作品时,同时就意味着接受活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底蕴。李白的静夜思浅白平淡,千古传诵,正因其诗中所传达的故园之思千载而下人同此心,感同身受。同样,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并非简单的文字组接,而是“思乡”这一文学母题的心灵衍化。在这里,诗词不再是可以任意肢解拼接的无情物,而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有力承传。当我们用心聆听这些跃动的文字音符时,作者的即时情思和承载而来的文化厚度又岂是冷冰冰的三言两语可以尽数囊括。语言体现文化,“所有的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而语言文字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符号形式。”4汉字的独特性造就了古典诗词的独特风格,而古典诗词的独特又恰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保存和体现。在鉴赏古诗词时,适当的字义疏通诚为必要,但读者更应该接受的是蕴藏在字词中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品味。诚如陶渊明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诗词的个中境界,是无法用明明白白的现代语言能阐释明晰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道学因子的关怀下,得鱼望荃,得意忘言或已能深谙古诗词个中三味。李商隐的锦瑟中有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暧玉生烟。”千百年来,试图解读其真意者不可胜数,但又有谁能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实谓如何,难怪有后人哀叹“一篇锦瑟解人难”。其实,不惟李商隐,就连白居易这样的通俗化诗人,仍然有“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了无痕,去似朝云无觅处”这样空灵蕴藉的词句。奢望用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二元论解释是无济于事的。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还在于我们母语的运用过程中的不可捉摸,无章可循。“青”与“绿”作为色彩词颇为相近,但在诗词语言中,它们却具有不可理喻的组合方式。“草色入帘青”是为佳句,用“绿”却曰不可,“芳草明年绿”流传甚远,用“青”却万万不能,此中真意,常规化的解释又从何处着手。诗词语言体现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同样又在文化流传过程中不断对文化主题进行强化。屈原的湘夫人有诗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继此之后,秋风、木叶就成为“悲秋”文学母题的常见意象。“木叶”在生活中自可称为“树叶”,或者说,“树叶”比“木叶”更具生活本真性。然而,在后代的许多诗词中,“木叶”却成为一种顽固的坚守,甚而可以简化为似乎不合情理的“木”。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黄庭坚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古诗词语言似乎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把我们现实的语言体系冲撞得体无完肤。诸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不合现行语法规范的纯名词组接,信奉以不变应万变的公式化解释者又该如何去解读。接受的缺失是可怕的,这种结局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美感的弱化,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的岌岌可危。我们甚至无法想象那种游离于厚实文化之外的机械运用母语的不堪情景。由此,提升我们的母语感受和文化浸染是一种必然。在古诗词鉴赏中,有效的途径是以语感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语感就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5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所侧重的是听和看的能力,即文学接受能力。“文学接受由于所具有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本性和感性、形象性的活动方式,便决定了它和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部心理,就特别具有深刻、多样与普遍性的联系。”6文本作为客观存在,不能穿上先验性的外套,而应保其本真。读者作为具有个体差异的接受主体,不能用权力魔杖将其收归麾下,而应任其思想自由驰骋。文本与读者是用心灵进行自由对话的过程,而非主体对客体的单向认知。哲学解释学认为,主体其实也是像作品一样的文本,因为在解释学看来,“文本是语言构成的,而与文本对话的主体,归根结底也是语言的存在。”7确如所言,是语言在拥有我们,而不是我们拥有语言。只有在这种真诚的对话过程中,读者才能用自己的情感经历生命体验和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关怀真正交流沟通。沟通的过程是接受和反馈同构的过程,然而,文本接受因个体性格、才情、知识背景和人生经历的迥异而呈现出多元化的不确定性。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词盛传已久,人们可以感受思乡之深,怀人之切,可以悟出仕途的风波,人生的衰荣,任何一种接受都是基于个体的真实。接受不是一种被动的单向行为,这其中包含着读者对文本的文化性认同。人的认识从来不是从空白处开始的,总是从已有的经验和观念出发,从而在不断地接受过程中,强化或改变固有的经验和观念,从而把自我文化人格引领进更具文化穿透力的新时空之中。历史与现实在语言中得以完美承接,“如果没有语言,历史和传统将不能延续,因为历史成为不可理解和解释的,成为不能表达的。”8古典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实在表达,对于今天依然在母语呵护下行进中的人们具有不可或缺的滋养。在鉴赏古典诗词过程中,走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