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论文.pdf_第1页
就业问题论文.pdf_第2页
就业问题论文.pdf_第3页
就业问题论文.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管理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胡海明 谷海玲 扈国春 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110168 摘要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 基于高校扩招和全球经济的客观形势 结合对学生就业观的问卷调查 本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 客观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从调整学校办学思路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解决学生从众心理 开 设就业指导课等几方面探讨了提高就业率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就业 调查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814 9723 2010 06 0068 04 目前 大规模的高校扩招 使高等教育由 精英 教育 逐渐转变为 大众教育 从2000年开始 国 家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变原来的毕业包 分配为双向选择 针对就业政策的调整 一些高校 也将 培养研究型人才 的目标调整成为 培养社会 服务型人才 1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提 高就业率 但至今仍无法缓解日益加剧的大学毕业 生供大于求的社会矛盾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 题 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提高就业率 能够确保高等 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保证科教兴国政策的贯彻落 实 保证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解决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可以保证学校人才出口的畅 通 更重要的是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有利于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是关系到学校能否持续发展的 关键所在 本文对影响就业率的客观因素进行了分 析 并以问卷的形式对部分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 观进行了调查 走访了与就业工作关系紧密的老师 和辅导员 从影响就业的主客观因素考虑提出了解 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因素 影响就业的客观因素很多 其中经济环境和就 业人数是两个主要因素 绝对的就业人数增加导致 竞争激烈 走进低谷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使企业对人 才的需求减少 1 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1999年 国家开始扩大高考规模 大学招生人 数持续增加 见表1 虽然在2004年以后国家逐渐 缩减了高考扩招的比例 但高考招生绝对人数在增 长 2008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接近 1999年的 4 5倍 同时 大学毕业生的毕业分配政策在1999年 开始调整 由以前的统包统分逐渐向市场经济的自 主择业转变 造成了随后几年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 度的增加 导致对社会就业岗位的需求猛增 而我 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大学生就业体系没有建立健 全 未就业人数逐年累积 因此 未顺利就业的学生 积淀下来成为后来就业学生的阻力 收稿日期 2010 9 14 作者简介 胡海明 沈阳建筑大学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 中国建设教育 China Construction Education November 2010 Vol 6 No 11 12 2 0 1 0年11月 第6卷第11 12期 表1全国招生人数 年限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高考招生人数 万人 160180260320382 420504530567599 增长比例 与上年相比 48 13 44 23 19 10 20 5 7 6 注 从1999年开始国家对普通高校招生和研究生招生开始扩招 68 2 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据经济学家分析 今后一段时间内 城镇每年 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将达到2400万 而年度能 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仅为1000万左右 每年就业缺 口有1400万 加上1 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 移 就业仍然面临巨大压力 中国一直采用以外需 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 因此经济受国际大环境影 响较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中国虽然没有在金 融上遭受严重的冲击 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 工高度化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一枝独秀 经济的 不景气导致以往的跨国大企业或者是规模较小的 国内企业在今年都大幅度缩小应届毕业生的招收 比例 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加深 这势必对未 来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就 业形势严峻 二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 作者对2009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观进行了一次 问卷调查 共发出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84 份 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工作最关注的问题包括工作 地点 工作单位 个人价值实现等 理想与现实的反 差超过客观因素的影响 成为影响大学生一次就业 率的重要原因 不是没工作 是没好工作 这是学生 的普遍感觉 1 理想就业地点与现实的差异 目前 就业地点的选择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考 虑的首要条件 问卷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的应届毕 业生就业地点选在了北京 上海 深圳等大型城市 及沈阳 武汉等中心城市或沿海开放城市 而选择 落脚内地中小城市的则不足一成 北京 上海户口 是许多毕业生梦寐以求的东西 中国多年来的经济 发展 依靠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虽然目前国家已 经提出要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但劳动 密集型企业偏多的现状在近些年却不会改变 这些 企业绝大多数位于中小城市 科技含量偏高的企业 大都集中在沿海开放城市或新型经济技术开发区 近10年的大学扩招 使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定位 发生了转变 大学生卸下了高知的光环 很多人需 要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 企业的地理分布不均衡 与毕业生就业地点的现实差异 成为制约就业的主 要因素之一 2 理想就业单位与现实的差异 表2是针对学生就业理想单位进行的调查统 计 设置的问题为单项选择 可以看出 大学生初 次就业愿意选择落脚于大型国企 国家机关和科 研院所合计比例为71 2 究其原因 其一是学生 头脑中根深蒂固 吃皇粮 的传统理念 看好三者 稳定的收入 其二是三者可预期的未来发展前景 其三是就业于三者有社会荣耀感 还有些学生鉴 于更深层次的想法而没有考虑选择 比如认为在 国家机关和科研院所就业可能性比较低等 否则 选择两者的比例会更高 而现实社会中的单位构成比例却与学生的意 愿相反 最新的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 全国企业 法人单位中 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分组 国有企业数 量占单位数的5 5 集体企业占10 5 私营企业 占61 0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占10 6 股份有限公 司占1 9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 3 外商投资企 业占2 4 而摩根大通最新报告预测 随着中国国 有企业优化 未来数年国有企业的数量预计将会缩 减50 面对5 5 的国企数量 大部分学生落户国 企的梦想可能无法实现 而占据半壁江山的私营企 业 在学生的就业取向上却仅占了14 13 可见 绝 大多数学生认为 在国家机关 科研院所 国有大 中型企业就业是手捧 金饭碗 银饭碗 和 铁饭 碗 是在 工作 而私企 三资企业则是 泥饭碗 是在 打工 工作 与 打工 的错误理念撞击 使 学生失去了很多就业良机 3 个人理想价值与现实的差异 这里的个人理想价值是广义的价值 包含客观 物质待遇和社会认可度 虽然工资 工作待遇等物 质需求已经不再是就业的首要考虑条件 但为了能 够反映实际 我们设置了40个多选问题 力图包含 物质待遇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等多个因素 最后逐 表2学生就业单位调查 单位性质三资企业国家机关大型国企私企科研院所其他 人数82472263519 比例4 44 13 04 39 13 14 13 19 02 10 33 中国建设教育胡海明等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2010年第11 12期 69 一归类成提升职位方便 适合个性发挥 工资高低 和福利待遇等4个方面 见表3 可见 摆脱物质的 高要求后 个性发挥是80后大学生就业中主要考 虑的问题 具有独立的人格魅力和独立的个人拓展 空间成为大学生对未来自身发展的美好愿景 但同 时 也造成了大学生不愿拘泥于单位的某些管理制 度 缺乏沟通能力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等情感型 素质 情商 缺失 现代社会需要团队合作 需要与 人沟通 很多事依靠个体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个性 张扬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是很多企业 枪毙 求职者 求职的重要原因 既要高智商 更要高情商 是对 用人单位选才用人标准的高度概括 2 4 家庭期望的就业与现实的差异 大学生是特殊的青年群体 因为他们受过高等 教育 付出的前期成本较高 他们以及他们的家长 都想得到回报 因此就业的期望值高 3 这里的期望 包含二层意思 一是缩短 投资回收期 中国的家 庭教育投入占收入比例偏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发布的报告显示 子女教育费用比重占家庭总收入 的近三分之一 在居民总消费中占第一位 4 对于一 些农村家庭来说 子女教育投入就像一场赌博 赢 能为家庭换来幸福 输则一辈子来还债 但是 如果 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特殊商品 那么这个商品的现今 单体市场价格可能远低于资金投入 因此 投资者 总是想把商品卖个好价钱 无形之中使商品滞销 增加了投资回收期 二是增加 家族荣誉感 就业 的理想地点 理想去向和理想待遇是家族荣誉感的 具体体现 家长最喜欢听的话 某某某的孩子在北 京 上海 深圳工作 某某某的孩子现在是公务 员 以及 某某某的孩子现在的收入能达到几万 等 等 可以说学生的选择与家庭的选择不谋而合 也 可以说家庭的选择决定了学生的选择 对于某些特 殊的个体 家庭期望甚至成为绝对影响因素 即必 须满足家庭期望 当面对现实的巨大反差时 有的 学生选择了逃避 我父母说了 没好工作我先不 找 成了不就业的借口 也成为大学生初次就业率 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 提高就业率的几点思考 1 调整办学思路 提升学校总体竞争力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培养学生 的大学教育 大学作为培养基地 应该像企业生产 产品一样 随时关注市场 根据市场的需要 及时调 整自己的产品 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为宗旨 以生产 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为最终目标 因此 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依据学校自 身条件适当调整专业设置 开发适应社会需求的特 色专业 忽略市场需求 仅以学校现有条件为依据 设立专业 就会造成毕业生供过于求 比如近几年 房地产热带动了土木工程类 建筑类专业的走俏 很多高校兴办了土木工程专业 甚至出现了只要学 校原来有基建处 就办土木专业的一窝蜂现象 一 旦国际宏观经济降温 基础设施建设放缓 学生的 就业压力就会骤增 因此 高校办学思路要有前瞻 性 对于未来人才的需求有合理的考量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的总体竞争力 使学校在就业为 第一要素的办学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提高个体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以其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多 种能力的集中体现 是智力 精力 体力的大较量 也 是政治素质 业务素质 身体素质的大较量 是科学 素养 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 5 反应到教育层 面上 提高竞争力是专业教育 人文教育和实践能力 培养的统一 即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首先 专业教育是提高竞争力的根本 目前学 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面狭窄 陈旧 结构单一等问 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新 增加 新知识 交叉学科 边缘学科及相关知识的内容 同 时 加强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因 材施教 其次 人文教育是提高竞争力的源泉 人文教 育能够促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 灵活的整体思维 能力 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社会参与能力 能够实现使理工科学生从传统的工程生产者向工 程参与者的巨大转变 最后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实践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 想 培养学生勤奋 朴实 严谨 创新的工作作风 把 表3个人价值调查 因素提升职位方便适合个性工资高低福利待遇 人数291212015 比例16 11 65 76 11 11 8 33 中国建设教育胡海明等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2010年第11 12期 70 学生们培养成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较强的独立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熟练的专业劳动技能 良 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可见 实践 教学的培养目标与社会所需的人才标准相吻合 普 通高等工科院校应以培养社会服务型人才为主 因 此实践教学不仅在比重上要有所增加 在效果上更 应该得到提高 3 解决从众心理 使学生在思想上先就业 应届大学毕业生对于工作地点 工作单位 工作 环境等诉求很多是一种 从众心理 不能对自己的 实际情况进行正确 客观的分析 因此出现了宁愿放 弃所学专业 留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打工 也 不愿去经济落后 但有发展潜力 急需专业人才的地 方发展 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 热门职业 没有 从职业发展 自身特点 能力和社会需要去考虑等 6 从众心理是大学生思想未就业的突出表现 解决大学生 从众 的心理症结 应采用 走出 去 请进来 的办法 所谓 走出去 就是学校从多 方渠道引导学生去中小型城市 私企参观 增加感 性认识 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小型城市的巨大发展潜 力 了解私营企业的良好发展前景 从根本上解决 学生对中小城市 中小企业的错误认知 请进 来 就是把中小企业的经营者 中小城市的管理者 等请进学校做形势报告 使学生了解中小城市的管 理理念 中小企业的经营策略 从而理性的看待中 小城市 中小企业的未来前景 只有让学生了解就 业于中小城市 中小企业不是没有前途 没有面子 才能引发学生独立的就业思考 同时 通过了解中 小企业经营者的创业经验与乐趣 还能激发学生产 生自主经营 独立创业的新型就业思路 4 重视就业指导课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就业观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7 近几 年 为了提高就业率 指导学生就业 很多高校在学 生大三 大四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 这在一定程度 上改变了学生的就业观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 这样也给学生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感觉 没有引起学 生对就业重要性的认识 因此对就业指导课的设置 时间应进行必要调整 可以选择在学生入校的前两 年里就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相关的素质拓展训练 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学生人生观 价值 观和职业观的引导 早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能使学生 在入学时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前景有所了解和认 识 做到有的放矢 使基础知识的培养与职业观培 养有机结合 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未来的就 业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加强团队 教育 增强集体荣誉感 降低家庭与个人希望 延长 教育投资回收期等方面 更应从入学伊始就灌输到 学生的思想中 值得一提的是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 工作 需要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 掌握系统的理论 知识 8 目前的就业指导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存在针对性不强 实践性不强 可行性不强 效果不 理想等缺憾 但相信只要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多渠道 多方面 多形式地改进就业指导课程 完善 课程体系 就能使就业指导课程在指导学生就业中 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 结束语 大学教育虽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 但面临如此 严峻的就业形势确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也是 必须解决的燃眉之急 就业率的逐年降低 使得未 就业的人数不断积淀 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特别是近几年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世界经 济环境走进低谷 大中型城市的企业为了保持增长 速度 不断地裁减员工 对学生的需求也进入了 严 寒期 一个岗位几十人抢 是就业问题的真实写 照 与之对应的 中小城市 基层农村对人才的需求 与日剧增 求贤若渴 因此 就业问题从根源上说是 就业观的问题 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旧的就业观 念 是造成目前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问题的深层 次原因 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不是只靠高校就能解决 的 这项工作还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 只有以大学 生的切身利益为重 打破常规工作思路 努力创新 才能尽快实现就业工作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凤池 胡海明 吴金国 工科院校加强实践 教学环节的思考 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2 刘俊彦 用人单位看重什么 百家知名企业选 人标准研究报告 M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下转第75页 中国建设教育胡海明等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2010年第11 12期 71 上接第71 页 3 林颖 一个家庭 教育支出有多高 解放周末 http epaper jfdaily com jfdaily html 2007 03 16 content 21160 htm 4 孟国忠 蒋理 创新教育模式 提高大学生就 业竞争力 J 中国林业教育 2010 1 5 罗小明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调适对策 J 经济师 2010 1 6 易果平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与培养探 析 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6 7 刘冰 段艳林 程焕章 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J 商情 2008 5 8 张家凯 论我国高校辅导员与就业指导工 作 J 三江学院学报 2008 3 4 Survey and Consideration of Graduat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Hu Hai ming Gu Hai ling Hu Guo chun School of Municip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China Abstract solution of graduate employment problems is not only key related to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 Itbecomesamoreconcernedsocialproblemgradually Basedonuniversity mass enrollment and global economic in via of the questionnaire of some topics su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paper analyzed the issue on and objective basis It also made some researches upon adjustments of schooling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solve the students conformity psychologyandofferingemploymentsguidancecourses Key words highereducation employment survey solution School of Teaching Base of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Wang Cong ze YangJia Cang Dan hong Building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hangchun 13011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university s enrollment more and more students in school before large sc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