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业出路在哪?.doc_第1页
山区农业出路在哪?.doc_第2页
山区农业出路在哪?.doc_第3页
山区农业出路在哪?.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区农业出路在哪? 我们这样一个多山国家,山区占国土面积近70%,山区人口占全国的13。然而,山区常与贫困相伴,农业基础差、农民增收慢,国家级贫困县中有80%位于山区。山区发展潜力在山,这是大山百姓脱贫的希望所在。如何“因山制宜”找准产业怎样走可持续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编 者 一个贫困山村如何找准适宜产业紫云村“靠山吃山”新吃法本报记者 刘裕国种什么赚钱选准产业,因山制宜调结构“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多少年来,我们紫云村守的是穷山,过的是苦日子。”村支书冯开银说话开门见山。昭化区紫云村,位于四川广元市大巴山深处。村民大多住在半高山,种什么赚钱这个问题困扰着一代代山里人。先要找准路子。2010年,紫云村与四川省农科院开展“院村合作”,专家们山上山下“把脉”,给出考察报告山上的石谷子(页岩)土壤蓄水性差,偏旱;山下的紫云水库使小气候温润,偏湿。这“一旱一湿”却是猕猴桃的乐土。看着专家的报告,紫云村有人疑虑种猕猴桃能富过去村里有人种过,咋没见富起来村干部坐在一起,分析前些年猕猴桃成不了“气候”的原因,确定品种、品质、品牌的“三品”发展战略。精心选择品种。通过对比试验,村里选了个大、心红、汁多、适合鲜食的“红阳”猕猴桃作主打品种。规范技术,严格监管,全村700亩猕猴桃园安装了高清监控设施,对生产全程监管。结构调整让这个贫困山村悄然生变。收获季节,采果、装箱、过磅,紫云村里的笑声此起彼伏。“今年全村的猕猴桃收获创了历史新高!”冯开银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全村201户人家,家家都种猕猴桃,今年面积达到1320亩,产量700吨。仅此一项,户均收入上4万元。”传统农业咋升值一产三产有机融合思路一开,山里人的脑筋活起来。紫云村水库,静卧村东,碧绿如玉。重新审视好山好水好空气,紫云村对资源“另眼相看”。一张紫云村发展规划图挂上了村办公室的白墙以“现代猕猴桃园”和秀丽的湖光山色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建成紫云水库亲水步道4.5公里,沿湖观景亭3处、钓鱼台20余处,培育农家乐15家。一产三产融合,让紫云村经济实现飞跃。目前,村年接待游客逾万人次,旅游收入40余万元。广元市昭化区委书记陈正永说“农业不能单纯看作第一产业,还可以带来休闲、体验、养老和乡愁记忆。开发这些复合功能,正是山区农村的希望。”老板干还是自己干合作社带着农民抱团老板进村,承包流转土地,农民每亩仅得500800斤黄谷,这在不少乡村搞得风生水起,而紫云村人却不动心。冯开银说“把好资源让给老板,我们实在不甘心。尽管带着农民干压力大、辛苦多,但农民得到的实惠绝对最多!”紫云村人走了一条典型引路、合作社聚力的产业发展之路。在紫云村腰鼓队的行列里,记者见到三社村民李明秀。她已经60多岁了,腰间的红绸和腰鼓为她的精神头添彩,她是村里猕猴桃种植“第一人”,猕猴桃为她一家拔了穷根,圆了致富梦。李明秀说,一开始村里种猕猴桃的少,技术难、市场难。于是,她和10个大户联手,成立了紫云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迈出了组织“千家万户”应对大市场的第一步。合作社通过技术培训,逐步使技术标准实现全覆盖。统一销售,合作社多返还种植户每斤2毛钱的利。目前,合作社已吸纳村内外种植户326户,每年提供技术服务收入就达120万元。在刚落成的紫云村猕猴桃交易市场,各地客商络绎不绝。电子商务、农超对接让“紫云猕猴桃”越销越远。“紫云猕猴桃”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带动昭化区种植面积3.8万亩,年产量2000吨。“靠着猕猴桃赚钱,我们组就有110多户人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紫云村三组村民张春梅说。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紫云村正奔跑在全面小康路上。 一个限制开发区如何端好生态饭碗岚皋县林下经济有钱景本报记者 龚仕建过秦岭,入巴山,群山苍翠的陕西岚皋县映入眼眸。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涵养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岚皋县发展受种种限制。既要保生态,又要富钱袋,岚皋面向青山探索转型,埋头“林下”做文章。多年坚守,去年全县林下经济实现产值25.4亿元,这里的青山绿水正变成金山银山。林下种植魔芋产业年产值3亿元岚皋的森林覆盖率达78.6%,为保生态,许多功能限制开发,怎么办岚皋琢磨培育林下产业。“岚皋的林下种植,要从魔芋说起。”县魔芋局局长程光星娓娓道来。当地人种魔芋30多年,可一直做不大。蔺河镇立新村王永成,2002年试种了100亩魔芋,但半年不到,就傻了眼,大田魔芋成片倒伏腐烂。找专家、寻病因,他才明白“原来魔芋娇贵着呢,喜阴怕阳。”一代代“魔芋人”不断摸索,终于总结出槐树林下种魔芋的技术标准。攻克技术难题,魔芋发病率大大降低。县里出台政策,每年拿出100万元奖励资金,把魔芋作为林下经济的一个主导产业。在民主镇银盘村魔芋示范园,负责人吴继耀信心满满“每年销售商品芋和种芋,带动农民户均增收4000元。”依托山林资源,魔芋规模快速发展。种植面积由不足2000亩发展到10万亩,芋农人均增收2000元。一个魔芋产业年产值达到3亿元,岚皋成为名副其实的“魔芋之乡”。魔芋产业,只是岚皋林下经济的一个代表。全县12个镇因地制宜打造“一镇一特”。滔河镇的山药、堰门镇的蚕桑等各显神通,蓬勃发展。林下养殖“三驾马车”劲头足岚皋境内山清水秀,中药材资源丰富,是绿色养殖的绝佳之地。瞅准商机,滔河镇葵花村大学生黄超返乡,成立了生态养鸡合作社,把家就安到了高山上。“鸡在山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蹦来蹦去的,肉自然好吃,还没出栏就被人预定下了。”黄超说,他流转的300亩林地,年出售土鸡5万多只,还带动了周边20多户从事林下养鸡。返乡青年汪涛,发展林下养蜂,因为这里“海拔高、无污染、花源足”。2010年,他注册成立“三溪蜂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年养蜂2.5万多箱,加工蜂蜜20万斤,销售收入3000万元,带动培育200多个养蜂大户。林下养蜂、林下养鸡、林下养羊,成为岚皋林下养殖的“三驾马车”。为了让“马车”劲大力足,县里捆绑支农项目扶持,建立以奖代补考核机制。借助西洽会平台,先后引进4家规模养殖公司,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林下养殖体系。林下旅游“好看好吃”成产业“摔碗一上手,山都抖三抖,喝了摔碗酒,家里啥都有。”在南宫山镇宏大村的“巴人部落”,来自重庆的赵先生一行围坐一张八仙桌,吃吊罐肉、喝农家酒,喝完一碗,便将手中泥巴烧成的好汉碗摔在地上。这就是岚皋巴文化里非常有名的摔碗酒。巴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好看、好吃、好玩”,正变成新的产业。开心农场、徒步穿越大巴山主脊等30余种林下旅游项目,增强林景胜地的“黏度”。每到节假日,周边游客络绎不绝来这里登山戏水、住农家宾馆、吃巴人美食。花开一树香满园。目前,岚皋“巴山人家”农家乐达到300多家,开发出魔芋干、野蜂蜜、苦荞茶等旅游商品58种,旅游从业人员3万多人。2014年接待游客3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58亿元。“山林经济既是美丽的,也是富裕的。”这句话在岚皋得到了印证。水果品质无损检验仪型号:TPF-750应用领域1、采摘水果之前:测定水果的甜度和酸度有利于栽培指导及成熟度的监控,降低果农的风险,减少损失。2、品质生产检测,销售定价评定:每个水果均经过甜酸度的测试,依据质量检测,分级、处理及包装作业,而能提升水果卖价。3、水果科学研究:适用于农科院所研究果树改良及新品种开发。功能特点:1、高性价比。2、利用先进的近红外技术,无需切开水果。3、探测头接触于待测水果的表面即可无损检测水果品质。4、2秒钟便可出结果。5、可同测量水果糖度、总酸度、成熟度、硬度、颜色、含水量等指标。技术参数:测定对象:苹果、甜菜、梨子、哈密瓜、西瓜、柑橘、水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