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煤集团十二矿三水平冲击矿压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_李永杰.pdf_第1页
平煤集团十二矿三水平冲击矿压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_李永杰.pdf_第2页
平煤集团十二矿三水平冲击矿压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_李永杰.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煤集团十二矿三水平冲击矿压 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李永杰 1 2 陈喜恩3 王唐龙3 魏思祥3 刘庆军3 1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2 平顶山煤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管理处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3 平顶山煤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十二矿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摘 要 通过对平煤集团十二矿三水平垂深超过 1 000m 后发生的冲击矿压动力现象进行分析 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冲击地压措施 对今后安全生产及防治这种灾害提供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 冲击矿压 突出 措施 中图分类号 TD324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 496X 2007 04 0033 03 冲击矿压是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煤岩体由于变 形能的释放而产生以突然 急剧 猛烈破坏为特征的 特殊的矿山压力现象 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 我国 的冲击矿压及矿震灾害十分严重 近年来 随开采深 度增加 此类灾害有加重的趋势 在高突矿井冲击 矿压现象所引发的灾害后果更为严重 已成为制约 煤矿安全生产新的灾害 平煤集团公司十二矿即是 如此 在延深至三水平时 发生多次冲击矿压现象 1 发生冲击矿压地点概况 平煤集团十二矿始建于 1958年 初设计生产能 力 30万 t a 1989年扩建后 生产能力为 90万 t a 同年 鉴定为突出矿井 该矿经过生产技术改造 2005年产量达到 143万 t 目前有己六和己七 2个 生产采区 单一开采己组煤层 随着产量的提高 生 产采区已下延至三水平 采深已从 150 m 延深到 目前的 800 m 埋深达 1 100 m 发生冲击矿压的 地点为三水平 位于己七采区下部 北至李口向斜轴 部附近 平均标高在 600 m以下 仍开采己组单一 煤层 布置轨道 胶带 回风三条下山巷道 三水平工 程平面图如图 1 三水平回风下山在施工到对应标 高 730 m 垂深 1 100 m 位置时 发生一次冲击矿 压引起的岩石和煤与瓦斯动力现象 三水平胶带下 山在施工到距地表 1 035 m 位置时 开始较频繁的 发生岩爆现象 2006年 3月 19日 4点班己 15 17310机巷发生冲击矿压引起的煤与瓦斯动力现 象 2 己 15 17310工作面发生冲击矿压情况分析 三水平首采面己 15 17310工作面布置在己 15煤层中 其中机巷揭露层位标高在 747 773 m之间 煤层赋存稳定 煤厚平均为 3 58 m 煤层节 理裂隙较发育 煤的破坏类型为 煤的坚固性 系数 f 0 4 1 5 煤层瓦斯含量 18 25 m 3 t 煤层 瓦斯压力 2 85MPa 绝对瓦斯涌出量 1 7 4 0m 3 m in 煤层倾角 10b 走向 5b 直接顶为砂岩 泥 岩 平均厚 0 8m 老顶为砂岩及细砂岩 平均厚 8 0 m 直接底为灰黑色泥岩 平均厚 1 5 m 老底为己 16 17煤层 平均厚 1 65 m 煤层柱状图如图 2 2006年 2月底片盘 石门系统形成 3月份机巷 开始掘进施工 3月 19日 4点班迎头距回风口 21 m 当班措施允许进尺 2 m 当 17 48爆破后发生冲 应用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4 郭文兵 地表下沉系数计算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 究 岩土工程学报 2003 2 212 215 5 杨 帆 麻凤海 地表移动预计参数选取的神经网络 法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 1 102 106 6 张庆松 高延法 刘松玉 等 基于粗集与神经网络相 结合的岩移影响因素分析与开采沉陷预计方法研究 煤炭学报 2004 1 22 25 作者简介 高彦涛 1982 男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 三下采煤 变形检测等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06 09 30 责任编辑 梁绍权 33 技术经验 煤 矿 安 全 2007 04 图 1 三水平采掘工程布置平面图 图 2 三水平综合柱状图 击矿压现象 伴随巨大响声且顶底板较大震动掉渣 经勘查 本次动力现象有如下特征 1 长度 5 6m 前 4 0m 为全巷道堆积 后 1 6 m 为半巷道堆积 突出总量约为 46 t 2 突出物上部为一层破碎煤块 无分选性 其 内部有少量碎煤 3 从抛出的煤岩及堆积状态看 无瓦斯通道 4 抛出物表面及后部未见浮尘堆积 5 现场观察动力源主要来自巷道左侧 巷道 左侧煤壁外鼓 0 9 m 巷道顶板可见较大的向外冲 击力影响而导致的梯形梁及钢筋网的明显变形 锚 索锁头松动 直接顶板发生明显不均匀下沉 上帮梯 字梁变形 底板刮板输送机向巷道右帮偏移 5b 最 大推移距离达到 0 9 m 清理过后在迎头和迎头向 外的巷道发现下帮发生煤壁整体外移现象 下帮位 移长度 10 m 厚度 0 8 m 底板鼓起 0 5 m 迎头移 出煤体 3m 抛出煤量约 46 t 无明显分选现象 煤 体抛出角度接近自然安息角 涌出瓦斯 1 280 m 3 折 合吨煤瓦斯涌出量为 28m 3 t 接近煤层瓦斯含量 3 冲击矿压发生原因分析 3 1 动力现象特征分析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安监办字 2005 11号 文件规定 煤与瓦斯突出鉴定依据之一 按抛出的吨 煤瓦斯涌出量判定 抛出的吨煤瓦斯涌出量大于或 等于 30m 3 t或原煤瓦斯含量的 2倍以上 含 2倍 的瓦斯动力现象应鉴定为煤与瓦斯突出煤层和煤与 瓦斯突出矿井 根据该煤层的瓦斯含量 约 18 25 m 3 t 发生动力现象后涌出的瓦斯量 28 m 3 t 来 判断 本次动力现象不属于煤与瓦斯突出现象 动力 现象发生后有明显的动力效应 如梯形梁及钢筋网 的明显变形 底板刮板运输面推移 0 9m 煤壁整体 外移现象等 因而属于冲击矿压现象 3 2 冲击矿压发生条件 己 15 17310机巷掘进位置巷道埋深约 1 100 m 巷道处于李口大向斜翼部下段 受构造应力影响 严重 考虑到巷道开挖后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 应力集中 围岩处于高应力状态 根据柱状图可以 34 煤 矿 安 全 Total389 技术经验 看出 该煤层顶板为层厚 7 8 m的较坚硬致密的砂 质泥岩 同时 煤层干燥而呈性脆 巷道掘进过程中 受高地应力及巷道周围集中应力的影响 煤岩体达 到或超过承载的强度极限 脆性的巷道围岩必然满 足冲击矿压能量条件 图 3为巷道发生冲击矿压的 承载条件图 图 3 发生冲击矿压承载受力示意图 3 3 动力现象机理初步分析 为了探讨动力现象发生机理 可以将围岩系统 视为顶板 底板 煤层组成的力学体系 煤层中开掘 的巷道可视为被顶底板夹持弹性体 从极限平衡的 意义上来看 煤体夹持出现于高应力作用的掘进头 煤体夹持作用所产生的力学效应是 1 高应力及在顶板岩层和煤层中储存 积累 有相当高的弹性能 2 高压带和弹性能积聚区位于巷道周边的应 力集中带 3 顶底板岩体和煤层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4 煤层系统失稳是由于顶板厚层弯曲断裂释 放的弹性能引起 综上所述 在煤体稍有扰动时 就可能导致煤体 破裂 一个内部具有一定程度破裂的整体 在冲击 能的作用下 煤岩体破坏并快速抛入巷道内 除了 高应力对掘进头产生的夹持压力外 煤体中若存在 较高的瓦斯压力 则瓦斯压力伴随煤体破裂而释放 出的瓦斯能则会降低由夹持而发生失稳的临界 能 量的叠加将使发生冲击和煤岩突出更加容易 强度 会更大 另外 该区域的巷道纵横交错 极易造成应力集 中区 从而增加了发生冲击矿压的可能性 根据上述分析 本次冲击矿压是在较高的地应 力 集中应力带以及较高的瓦斯压力区域 掘进放炮 人为诱导下发生的采矿动力现象 4 防治冲击矿压措施 1 合理的开拓布置和开采方式 以避免形成 应力集中区 合理布置的开拓和开采方式可避免应 力集中和叠加 是防治冲击矿压的根本性措施 多 数冲击矿压是由于开采技术不合理而造成的 不正 确的开拓开采方式一经形成就难于改变 临到煤层 开采时 只能采取局部措施 而且耗费很大 效果有 限 2 采用煤体钻孔可以释放煤体中聚集的弹性 能 消除应力升高区 并释放瓦斯 降低瓦斯压力 在施工过程中 为了防治冲击矿压 在巷道两帮和迎 头施工卸压孔 巷道左右两帮每架各施工 2个卸压 孔 每帮的 1个孔与巷道施工方向夹角 45b 另 1个 孔与巷道施工方向夹角 30b 并且紧跟迎头 卸压孔 孔深 10m 孔径 89mm 为了防治迎头前方的冲击 矿压 同时起到前探孔的作用 进尺前在迎头施工一 排 3个钻孔 开孔位置为距煤层顶板 0 5 m 孔深 30m 孔径 89 mm 保留 10m 超前距 3 在迎头施工完排放钻孔后 有选择地对钻 孔进行高压磨射流割缝 以加快卸压和瓦斯释放速 度 也可进行中高压煤层注水 爆破卸压等方法 4 建立防冲击矿压的预测预报技术 为高突 工作面防冲击矿压和煤与瓦斯突出提供技术依据及 相关实践经验 如用钻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