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换、借、潮.doc_第1页
添、换、借、潮.doc_第2页
添、换、借、潮.doc_第3页
添、换、借、潮.doc_第4页
添、换、借、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添、换、借、潮使劳技创作独具匠心宁波市洪塘中学 赵利利【摘要】:劳动与技术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这种能力中包含着创造力,于是我们要把劳动与技术的知识转化为劳动、技术与创作的能力,让学生具备一颗匠心。而这种转化除了学生本身努力之外,必须加上教师的悉心引导。在原有的作品上添一点、换一点、借一点、潮一点,使作品更完善,更有创意,帮助学生体验到创作成功的乐趣。【关键字】:劳动与技术 匠心 创意制作劳动与技术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创造力的组成因素。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地鼓励孩子动手做试验、动手制作、动手发明创造一些有新意又实用的作品。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发明创造严格说起来是以改造为主,原创发明为拓展。如何让精美又有创意的作品出自学生之手,成形成品?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鼓励学生敢于走自己的路,敢于去想别人想不到的,敢于去做别人没有做出来的。只要不去重复书本和他人的想法,哪怕一个小小的改进也是一种创造。笔者认为学生的创造不应定位在高层次上,学生的发明创造就是站着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更实用的改造或改进,哪怕只是改进了10%。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添一点、减一点、借一点、“潮”一点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作品更完善,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快感,让劳技制作走向独具匠心的创意制作。1、 添一点,咫尺间的大学问添一点就是指在已有的教材的作品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实用性或有新意的元素。添加能让新的作品在色彩、形态与功能上更完美。通过让学生添一点,培养学生平时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尤其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笔者在教学中要学生多看看周围的事物,多与他人交流,在与他人的沟通中能发现更多的好创意。亲切而实用的作品,通过增加一点实用的元素,从原有的教材中衍生出来,让教科书成为师生教学中的参考,让实物成为咫尺间改进的新生创意作品。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铁皮制品的任务中,教师仅仅只简单地发给学生一个作品的平面图,之后就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的模仿、打样、制作。这样的操作流程,教师被书本捆绑了,学生就成了重复操作的机器,教学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设计任务。也就谈不上劳动技能的培养,更没有智慧含量,劳动技术也就是在培养熟练工,而不是有匠心的设计者、制作者。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添加创意,具体按两步走:制作实践添加改进。1.制作实践:金工畚斗的制作,教师下发材料:铁皮一片,工具有:铁皮剪、锤子和枕木,学生准备绘图铅笔和打样纸,然后学生就开始制作。在制作快完成时,笔者引导:“听同学议论,说按照课本图样制作出来的畚斗,既不好看又不够精致而且还不安全,上边沿就是铁皮的快口,在使用中容易把手划开,既然发现问题,那么我们能进行改进吗?如何改进?”2.添加改进:师生开展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有就外观的问题,有的学生们说改图纸,增加一点圆角,让畚斗看起来更大方,有的说,给金工畚斗按个手柄,使用就方便了。有的说贴胶带,让光边变得美观又安全最后,有一个学生想到用电线的外壳中间破开,掐嵌到畚斗的上边沿,这样做即美观又安全,而后在该学生的带领下,一个新的改进品成功出炉,让人眼前一亮。添加的手柄添加的电线外壳图1添一点的作品效果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品的不足之处,并设法改进,往往添一点,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课上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制作中不断体验成功,在思考中不停进行改进。课虽然结束,但创意无边,学生还想到在改进作品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点创意,进行更生活化的改进,如增加一个活动的盖子,设计一个畚斗,风再大也不会将垃圾吹落,又如添一个伸缩手柄,设计一个可以满足不同身高者使用的畚斗。这样就是在不断地发现新方法,进行元素添加以扩展、完善现有作品。二、换一点,方寸中的小匠心换一点就是指当原有作品制作出来达不到预期效果,尤其是细节上出现不协调时,用新的物品来代替。换一点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作品在替换零件后,有新的创意。通过换一点能让学生摒弃常规的思维方式,真正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与众不同。回忆一下自己经历的东西,发现一下周围让人所有能用的东西,将原有的作品中不协调处,换上更具多功能用途的替代品,让新的作品在原有的基础更和谐,如此方寸中就显匠心,从而将实践成功的理念带入新的作品。例如:长尾票夹作为关节的机器人制作。几位学生做出一个木质的机器人,图2长尾票夹机器人各个关节是用门上的合页咬合在一起的,手、脚、身体都能动,很有新意。但仔细看来,就是显得有点笨拙,尤其是手部。于是笔者与学生们一起讨论,用什么来材料来做,能使木机器人的手更协调,更灵活。笔者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想想什么东西比较常见又能模拟关节的伸缩功能,并能方便地安装在手臂关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想到了弹簧、齿轮,于是学生们找来弹簧、齿轮分别替代在原有的手臂关节的合页处,结果不成功。正困顿时,笔者与学生看到桌子上的一盒长尾票夹,取了几个随手把玩,此时灵光一闪,就换它了,动手马上进行改装,成功了。手臂换上长尾票夹的木机器人,动起来灵活自如,看起来和谐自然,与众不同。同学们舍弃常规想法,从小处、方寸中找可以替换的零件,使作品与众不同,让设计更显的独具匠心,从而来提升作品的整体效果,这就是最好的创意,正所谓减一点,方寸中的小匠心。当然,有了前面的成功案例,他们在以后的实践操作中,就不会拘泥于原有的想法,使创意的空间更广阔。三、借一点,“他石”上的金点子借一点就是从现实作品中博采众长,吸取营养,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展现别样的风采。借一点能让学生在欣赏别人好的作品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创意。通过借一点学会取长补短,更能让学生学会整合的思维方式。培养观察能力,灵感来自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多看精彩的创意广告,多看新奇的事物,多看多想多领悟,每个人都可能受到启发。从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虽然借用别人的一些点子,但不重复别人的思想,进行有创意的改装,从而同样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山之石,经过自己的思维组合,可以是也绝对是金点子。例如:教学生学中国结时,教学中只要我们做一个盘长结,而且是比较小的那种,学生做过了,很容易丢失,此时笔者在huaxianzi的blog看到几副图片,用旧光盘摆放好形状,来模仿中国结的形态,非常神似。我就借用这个创意,对别人的作品进行修改,结果做出更为精彩的作品。材料:1.准备旧的光盘11张。2.红色的袜子,男袜一双或女袜两双(可以是穿过的也可以新买的)。制作过程第一步:将袜子横向剪断呈筒状,剪出11段,每段约4.5厘米长(实践证明短于4.5厘米容易脱落)。第二步:将剪出的袜子筒套在光盘上。第三步:摆型,在这里我们用热熔胶代替针线的缝合,(1.考虑安全问题。2.热熔胶更牢固) 第四步:我们把做好的盘长结作为装饰物,挂在上面,使作品新旧结合。 图3自制中国结相互借用能产生更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会借用创意是值得肯定的,借用的好于不好就在于教师的引导。借用创意,运用所学,两者结合为借用后制作的作品添姿增彩,使创作更完美。如何让旧物换新貌,他山之石上的金点子借用。四、“潮”一点,概念里的真时尚“潮”一点,就是图4 获奖作品展板要让学生在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中贴近生活,更确切的说是贴近时尚。“潮”一点,能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通过“潮”一点,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紧密的结合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的潮流思维与时尚思维常常听学生对教师说:“你OUT了。”于是,笔者想我们的作品也可以新“潮”一点,“IN”一点。于是笔者想到了低碳环保,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生存的环境等与我们的生活与生存密切相关,低碳环保是21世纪的现在的重要话题。例如:笔者结合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劳动技术教材技术与创新八年级上,专题四:设计与创新技术的应用中的建筑物外形设计与模型制作。提出让学生来设计符合时尚感的概念模型。学生制作时,原来想要用小木料,进行打磨,然后用木胶(白胶)制作一套精细化的家具,然后搭配上PVC板做的高楼。笔者引导:“精细化、高楼是现在最时尚的吗?大家现在听到最多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学生齐答:“低碳环保!”好,笔者就让学生往这方面来创作,当然我们的作品可以是理想化的概念作品。图5 木屋与纸艺作品其中有个学生做了个木屋,学生说:“木屋是纯原生态低碳环保”。又有学生说:“我们可以用纸做家具。”于是同学们把自己折纸上的功底都亮了出来,研究折纸的参考书籍和网上折纸教程,研究并做出一套像模像样的纸家具。整个作品称为:纸艺与木屋的完美生活。作品的设计意图是:也许回归自然是最纯真的创想一个木屋,一套纸家具,写意又环保。悠闲又不失时尚!这种原生态纯木质的小房子配上纸制的家具,是低碳生活的典型。纸制的家具配搭靓丽色彩,整体配合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它同样能给人以快乐和满足感,让人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更加倾向于保护生态环境。一个好的创意作品,往往体现出的价值就在于搭配和构思上。它需要你具有一定的时代感知能力和对潮流的敏感认知。应了一句:“潮”一点,概念里的真时尚。这样学生的制作就有了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魔术般的诱惑力,成为创想、创做的求作若渴的源动力。劳动与技术的制作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有积极性去创新型的去操作。现代的劳动技术教学已经不能只是让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