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文1.doc_第1页
县域文1.doc_第2页
县域文1.doc_第3页
县域文1.doc_第4页
县域文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快文化名县建设 不断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 挖掘长垣文化资源 打造区域文化品牌 文化既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同时也是以不同的物质形态、类别星罗棋布于现实土壤。按照中国行政区划来归类文化所处的地域位置、文化特色等,就能更好地增强文化的“归属”感,便于保护,利于开发。而“县”是中国行政区划中的基本单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行政组织机构。中国人的区域风俗和文化认同主要是以“县”为基本单元,所谓乡情、亲情都负载在“县”这个概念之中。“县”意味着家乡、亲人、亲戚、老乡,到了县境,就意味着安全感、归属感。在数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变迁中,中国以县为地理、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心理区域,积淀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群,这些文化群都有各自的特色、种类和品牌。区域文化品牌是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区域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扩大区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打造具有鲜明长垣特色的区域文化品牌,对于推进建设富强、科教、宜居、和谐长垣,提升区域形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县”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其地域上形成的深厚文化积淀,诸如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留下的史迹遗址、留传的神话故事、形成的民风民俗等,可以概括地称之为县域文化。科学地讲,县域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性特色,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特殊文化现象,它构成了这个地域的形象和灵魂。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县域在发展过程中积淀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巨大宝库,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价值。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方面资源的开发,同时也要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形成文化产业,使其在推进文化强县、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长垣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长垣文化的定位 长垣文化是县域文化,县域文化是地域文化中最大的个体类型,而在文化个体之中,由于中国省级行政建制的地域广大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复杂影响,又形成了不同的小的文化个体,亦即县域文化。在特定的县域之中,经过长期的濡染和积淀,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具有显著语言特色、说话方式、办事特点乃至建筑、服饰特点的文化。县级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的稳定,导致了特定县域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而逐渐形成了特定的话语表达方式(包括语音)、民俗风情、审美情趣和思维特点,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历史承传性。古典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征,就是爱家乡,故乡意识、家国情怀,都和县域文化紧密联系。县域文化的中心是县城文化。县城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进步、时尚的象征。县域文化是承传、贯彻、培育省域文化的重要枢纽。承前启后,上下传达,是作为乡镇文化与民族文化和省域文化之间的县域文化的重要职责。文化的传播、创新和实践,县域文化是重要的渠道和基础。长垣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遗址,大岗、宜丘、苏坟等龙山文化遗址,可以证明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长垣源于春秋,卫国于长垣之地同时置蒲邑(今长垣县城)、匡邑。战国时期,卫之匡邑、蒲邑,被魏国兼并,置首垣邑。此地在当时有一道长墙,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此时已有“长垣”之名。秦并天下,设郡县,改首邑为长垣县。西汉时名长垣县,新莽改长垣县为长固县。东汉至长垣候国与平丘县。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复置长罗候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长罗候国废。三国时属魏,隶兖州陈留国。 西晋时长垣属陈留国陈留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东晋六国所辖,东晋两次控制此地约六年。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占据河南,置兖州于滑台,辖长垣。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复置长垣县,仍属东郡。东魏、北齐时隶不变。隋初仍名长垣县。开皇十六年改为匡城县;同年又于韦城(在今滑县东南妹村)置长垣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匡城县并入长垣,皆属东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皆属河南道滑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长垣县又并入匡城县。五代时,后梁改匡城为长垣,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后晋匡城仍属之;后汉、后州不变,以至于宋。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为避太祖“匡”字讳,改匡城为鹤丘县。大中详符二年(1009)年复改为长垣县。元初,曾改县为保保州,不久仍改为长垣县。明属大名府开城。洪武二年因黄河水患,迁县治蒲城镇,即今县治所在地。清属直隶省大名府。长垣绵长的历史沿革和厚重的人文积淀,成就了独具魅力的长垣文化,提炼几千年来长垣的地域文化特色,离不了“蒲、垣”二字,二字凸显了长期以来先民们的居住环境,沿河而居,生息繁衍,蒲,蒲草、蒲公英丰茂葳蕤;垣,墙,城墙逶迤俨然。特定的地域,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个性鲜明的长垣文化,我们姑且称之为“蒲垣文化”。它充分体现了长垣人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独创精神。 二、长垣文化的核心 长垣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发展文化产业潜力巨大。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脉络清晰的“蒲垣文化”,其内涵丰富:一是史前文化。长垣县境内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遗址,大岗、宜丘、苏坟等 龙山文化遗址,可以证明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长垣境内最高处为樊相乡青岗,是自然堆积与人工修筑而成,底部为新石器龙山文化遗址。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二是遗址文化。长垣县最早的文化遗存,是丁栾乡浮丘店遗址,距今约6500年,属于新石器母系氏族社会。长垣县历史最久的城池是蒲城(今治),有实物证明在四千年前已有人在此繁衍生息。长垣有记载的古墓是夏朝少康墓,许慎说文解字载:“少康,杜康也,葬长垣。”长垣人工开挖最早的水渠是“文明渠”,于春秋子路治蒲时,带领民众开挖。长垣最大最早的古建筑群,是满村乡“学堂岗圣庙”,始建于汉代,占地一万五千平方米。还有蘧子祠、子路坟等历史遗存。三是名人文化。2500多年前的夏相关龙逄、卫相蘧伯玉等贤哲举世皆知。孔子高足子路,治蒲三年,至今的文明渠中还流淌着有关他的颂歌。孔子周游列国时多次到过这里,留下夸赞子路功绩的“三善镇”、参天之木的“参木村”、演绎周礼于树林的“习礼王村”及讲学授艺的“学堂岗”等文化遗址。毛玠,刘玄佐,农民起义英雄王仙芝等等,中国人崇拜英雄,中原大地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而长垣也留下了众多璀璨动人的传说,这是一种很不寻常的文化现象。“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长垣七尚书”,此言在黄河故道广为流传,说的是明朝文臣武将多出自于江西,而长垣也出了三位尚书、四位侍郎,于是就有了“小小长垣七尚书”一说。三位尚书为:兵部尚书李化龙、吏部尚书崔景荣、吏部尚书王永光。四位侍郎为:兵部左侍郎王家祯、工部左侍郎胡睿、户部左侍郎胡锭、吏部左侍郎许宗礼。其中胡睿与胡锭为父子,人称“父子侍郎”。四是烹饪文化。长垣烹饪源于商朝,始于春秋,成于唐代,兴于北宋,盛于明清,辉煌于当代,在中国烹饪史上举足轻重。1994年7月,时任河南省省委书记马忠臣为长垣烹饪泼墨挥毫“正宗豫菜源头,华夏烹饪之乡”;1999年12月,河南省烹饪协会命名长垣县为“烹饪之乡”。2003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正式命名为我国首个“中国厨师之乡”。2011年又被评为中华美食城。中国是最早有烹饪的国家之一。真正形成派帮菜系、形成饮食风格,自北宋始。北宋首都汴梁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人口150万,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城市,餐饮业非常繁荣。特殊的地理位置给长垣人谋生带来了便利。当时汴京各大饭庄、酒楼均有长垣厨师的身影。长垣厨师连亲带故,互相帮忙,在京城从事烹饪工作的越来越多,逐渐成为烹饪行业中的生力军,不少达官贵人先后聘用长垣厨师做为私厨。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豫菜就有280余道不同风味的菜肴美点,烹饪技法也有五十余种之多,其中“扒、溜、爆、炒、炝、炸、氽、烧”最为有名,对其它菜系的影响也最为明显。长垣厨师所创制的“凹、拔丝、琉璃、挂霜”等烹调技法到目前为止仍为河南最为擅长。 清朝时期,宣统皇帝御膳房的大师傅很多,最著名的是长垣厨师宋登科。他人品好,在烹饪实践上,操作严谨,投料定规,刀工、配料巧妙,突出原汁原味。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逃,回京途中路驻开封,长垣厨师孙可发奉命办“皇差”,烹制的豫菜“糖醋软溜黄河鲤鱼焙面”,色泽柿红透亮,鱼肉软嫩鲜香,酸甜适度量衡,利口不腻。 1923年,大学士康有为游学来到开封,长垣籍灶头黄润生精心制做了“煎扒青鱼头尾”这道菜,康有为品尝后,拍案叫绝,当即以后汉时五侯烹食鲭鱼的典故,挥毫题赠“味烹侯鲭”四个大字,送给“又一屯”。余兴未尽,遂又在一把折扇上写下“海内存知己,小弟康有为”赠给黄润生,成为长垣烹饪史上的一段佳话。 豫菜以及长垣厨师还有一个对中国烹饪有影响的“亮点”-制汤,豫菜对汤的要求相当严格,制出的清汤如清水一般,浓汤如牛奶一样,素有“无汤不做菜”的习惯,在很早就提出了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的烹饪理论,也可这样说:“在某种程度上豫菜的特点就是中国烹饪的特点,长垣厨师是中国烹饪的奠基人”。五是古战场文化。鸣条之战、桂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长垣境内发现最早的古战场遗址,是丁栾乡大岗村桂陵之战遗址,距今二千五百年,出土有武器和墓葬。六是民俗文化。目前,我县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长垣烹饪技艺、落腔、五彩皮影戏、黑虎丸制作工艺;市级5项:民俗宴八大碗、大平调、火神庙进蜡会、黄河号子、油馔制作工艺;县级49项,都是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精品。七是景观文化。就是长垣人耳熟能详的“四致八景”的恢复和重建。三、如何把长垣文化做成品牌?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树立县域文化是生产力的观念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又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加强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阐述和决策部署,为我们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由于我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县以下的农村和城镇,县域文化建设在整个国家文化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是一笔珍贵的无形资产,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一旦经过科学的开发利用,就会形成现实生产力,就会带动旅游、交通餐饮等相关服务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历史文化“用之不竭”的资源性、“独树一帜”的垄断性和“生生不息”的长期性,是资源型经济及其他类型经济要素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县域文化,充分认识县域文化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县域文化资源是宝贵财富的观念,真正把县域文化当做一种高效益的产业来经营,在突出文化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溶化、实化和包装,把看不到的文化变成可听、可看的产品,向生产力优势转化,真正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文化力提升经济力,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 (二)全面普查,做好县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规划。要将县域文化资源真正变成财富,必须首先摸清底数,盘点“家底”,才能科学规划、有效利用。 一是成立专门班子。要组织专门人员,组成专门班子,必要时可以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参与,对县域内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普查、建档、建立数据库。就是说要弄清境内有多少古代遗址,有多少名人与本县有关,有多少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等可以开发利用等等。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深入研究,分清哪些是物质文化遗产,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哪些尚在保护阶段,哪些已具备开发利用等等,都要摸清底数,盘清“家底”。 二是普查要力求全面。普查过程中应注意历史资料和现场调研结合、官方和民间两条线索并进,既要注意搜集、整理通过正式渠道掌握的历史文化资源,又要注意挖掘、寻找散落民间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古建筑,甚至地方传统文化、民俗、民风、轶事传说、戏剧曲艺、民间工艺等。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几大文化脉系。 三是制定发展规划。在盘清“家底”的基础上,根据长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长垣文化发展的实际,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制定县域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战略重点,制定加快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该保护的保护,该开发的开发,形成文化产业化,使县域文化成为县域经济的助推器,使县域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提炼主题,打造县域文化品牌 一个省份、一个城市在经营历史文化上都有自己的品牌,像山东省打出“一山一水一圣人”牌子,云南省打出“七彩云南”,青岛的品牌是“浪漫之都”,成都的品牌是“东方伊甸园”,曲阜的品牌是“孔子故里”。那么,作为一个县份也要有自己的文化品牌。 一是提炼文化主题。在全面掌握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要通过详细的研究和论证,要从众多繁杂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找出一条主线,提炼出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整合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县域文化特色,培育县域文化品牌。就长垣县来说,有“七大文化”,哪种文化最能代表长垣的文化特色呢,哪种文化最易形成文化产业呢,哪种文化最能生成经济力呢?能否定位为“寻根中原,吃在长垣”,这些问题值得研究。 二是加强研究发掘。没有研究就谈不上发掘,没有发掘就谈不上开发利用。人们往往只把历史文化当成了宣扬的资本,骄傲的本钱,而没有潜心研究,开发利用。要围绕提炼出的文化主题,对历史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发掘。必要时要成立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组织,定期举办文化学术研讨活动,扩大县域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在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挖掘中,既要挖掘历史文化的闪光点,又要随着时空的流动赋予历史新的内容,一定要从历史文化的信息中找出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这样才有开发利用的价值。 三是注重整体和统筹规划。要通过科学的规划,统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围绕主题,深化内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挖潜中发展,在经营中升华,争取树立起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时代气息县域新形象。要打造出一个具有彰显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