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建构与解构.docx_第1页
自我的建构与解构.docx_第2页
自我的建构与解构.docx_第3页
自我的建构与解构.docx_第4页
自我的建构与解构.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我的建构与解构畏因荣伟玲的博客/weiyinjushi在讲无我之前,我们先讲自我是如何建构出来的。以一个小婴儿为例,他从妈妈肚子里呱呱落地,这个时候,他是没有“自我”这个概念的。一切分别心他都还没有产生。他不会想,啊,我是个早产儿,我自卑;我 有九斤,我自豪;或者我有个高鼻子,我漂亮,我唇裂,我丑。这些想法他都没有。有这些想法的,是抱着他看的父母、医生、护士。是这些已经习惯以分别心来观 察别人的成年人。当然,你知道,最后他会向这些人的投射认同。但这个过程在刚刚出生的几个月里,还不会发生。心理学认为,婴儿大约在十八个月左右,开始产生“我”的意识。他开始认识到,他跟妈妈并不是一体的。他饿了,妈妈不一定马上来喂;他不舒服,妈妈也不一定 马上知道。他会玩一个游戏,就是用手打妈妈的脸,然后再打自己。他发现打妈妈的时候,她疼我不疼;打自己的时候,我疼她不疼。这样,最重要的二元分别观念建立了。有人(客体),有我(主体)。既然有了我,也就有了“我的”。我的玩具,我的妈妈,我的一切。现在他开始有自我边界了。现在他有了一点烦恼了。不过,跟着他的烦恼会变得更多。因为他开始向父母的价值观认同。“你是一个乖宝宝。”“你是一个坏孩子。”“我家孩子太调皮了。”“我家姑娘长得不好看。”“我这个娃娃就是聪明。”现在,在他的内心,开始有一对一对相对而成的东西了。既然有聪明,就有不聪明;有漂亮,就有不漂亮;有听话,就有不听话。老子说,高下相形,难易相成。所有的分别观念都是在比较中形成的。他开始寻求自身的位置。如妈妈所说,我是一个丑姑娘,隔壁的翠花才漂亮。这样,她分别投射出这一对客体给别人,给自己(即自体客体)。我是一个聪明孩子,我弟弟就没我那么聪明。注意了,他永远不可能说,全世界的人都聪明。这不可能。因为聪明是个相对的概念,你必须把不聪明这个概念投射给别人,你才能占有聪明这个概念。所以,人有了所谓的自信,和所谓的自卑。不管是自卑还是自信,都是相对比较的结果,都是苦。自卑固然是一种苦,难道优越感不是一种苦吗?如果你妈妈总说你聪明,你也总以为自己聪明,你就得非常努力,让自己在任何事情上都表现出这种聪明。因为毫无疑问,不聪明是可耻的,妈妈暗示了这一点,不聪明不配得到妈妈的爱。总有一天,有一两件事让你觉得自己真的很愚蠢,周围的人也都觉得你很愚蠢,那时候你的痛苦就大了。父母的分别心越重,就是我们说的越走极端,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越大。这就是二元对立的痛苦。非得聪明可以变成强迫症,疑病症或忧郁症。而一个可以聪明也可以不聪明的孩子,一个对聪明不聪明不太在乎的孩子,就可以从这样的强迫性努力中解脱出来。我们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你就会很清楚,凡是极端地看问题的人,喜欢用“他很坏,她很可怜,他是魔鬼,她是天使”一类词语的,都是内心冲突很大,心境不平和的人。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会极端地看问题,也没有过于激烈的情绪。他会说,可能他有什么苦衷吧,可能她也有她的理由吧!或者他说,我们都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人家心里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样的人,不会有太大的心理问题。好,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一个婴儿,他刚刚生下来的时候,是没有自我的,后来却有了自我。他会在课堂上自我介绍,我叫某某某,我多少岁,我喜欢什么,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怎么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个自我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是通过认同和内化的心理机制建立起来的。一个孩子,他会模仿他父母的言行举止,这个叫认同。一次次地认同,完成了内化。父母是上海人,他说话有上海腔;父母是四川人,他就喜欢吃辣的!父母或其他养育人被内化到内部,成为孩子最重要的人格。如果孩子厌恶自己的父母,则通过“反认同”来内化客体意象。比如,一个男孩厌恶自己的父亲酗酒,不负担家庭责任。成年后,他成为一个极度有责任感的男人。不仅负责赚钱养家,还跟在妻子屁股后头收拾她弄乱了一切东西。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营销人员,他滴酒不沾。有一次,当他在一个特殊场合里,呷了一口啤酒后,居然立刻呕吐了。你觉得他不象他的父亲吗?他简直就是一个“反父亲”。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避免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但这也表明,父亲一直成为一个标杆,在内心影响他。这就是反认同。他不是超越了父亲,而是继续被父亲这个客体意象所束缚。在这里,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特别厌恶的人,其实就是住在我们心里的重要客体。事实上,这个可厌恶者,就是我们的隐性人格。所谓隐性人格,就是我们所压抑的人格。从表面上看可能我们跟这个人格不沾边,其实它不过是被压抑到更深的地方去了。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些不理解。反认同也是认同,并且,反认同也会把对象内化到自己内部去,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只不过是隐性的一部分。这个大家可以再想想,不同意的也可以讨论。另外,嫉妒也是一种认同,并且是很强的认同。不知道这个大家能想通吗?先停在这里。自我和无我的话题很大,过几天再接着写。讲到反认同的时候,大家通常都会有点情绪。我讨厌的东西,怎么会是我内在的一部分呢?不过不要紧,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导出“无我”和空性,到了那个地方,一切分别都消失了,没有什么好的坏的你的我的,到那个地方大家就平静了,没情绪了。开始时讲到,所谓自我,是别人投射,我们认同,这样来形成的。这种投射,是分别心的投射,它投射出来的,永远都是一对一对的相对客体。当我们说勤劳的时 候,就有了懒惰这个概念,说成功,就有失败的概念。尽管你一屁股坐到了你认为好的那个位置上,不可否认的是,坏的那个位置仍然在你心里,只不过你把它投射 给了别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翘翘板,翘翘板都有两个位置的,一个高起来,另一个就要低下去。这种建立在相对观念上的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玩这个 翘翘板的游戏。我们尽量占有高的那个位置,但有时候仍不免落到低的位置上去。如果我们足够自恋的话,我们会尽可能地把那个不舒服的位置投射给别人。为此我 们很努力地要做一个好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因为我们是这样好的一个人,我们的世界里,才永远都有坏人,失败者,和讨厌的人。除非我们不觉得我们是好人,我们的世界里才不会有坏人。究竟什么样的标准是好人,这个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你认为你是好人,别人未必认为你是好人。这就是你生气的理由了。我们越是执著于我们是好人,我们是对的,我们就越是无法从自身的角色中解脱出来,看到对方的立场;我们就越是无法理解对方。总有一天,我们的屁股也会坐到我们厌恶的那一头去。感觉特别难受,是吧?那些对别人的厌恶都打回来攻击自己了。作为一个太需要做好人的主体来说,实际上他需要一个坏人;他应该感谢这个坏人为他承担了这个投射。如果我们能够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别人是有优点的坏人,可能我们会稍微中庸一点,心态没那么极端。但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讨论的重点在于三个:1、 我们的自我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受到周围很多人的影响而形成的。影响我们的这些人,他们的自我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受到他们周围很多人的影响而形成的。因此,我们的这个自我,是依靠千万个缘起来形成,而这千万个缘起,还有它们的千万个缘起。因此,自我不是独立自生的。2、 我们的自我,一直都在改变。因为影响我们的事物一直在改变。我们的老师,我们的伴侣,我们的又一个新伴侣,我们看的书,接交的朋友,社会文化,外来思潮, 这些都在改变,都在影响我们的“自我”。昨天我们认为对的,今天否定了;曾经我们爱过的人,现在恨得要命。我们一直在改变。因此,“自我”不仅不是独立 的,也不是固定不变。3、 我们自我的建立,是依靠把翘翘板的另一端投射给别人,并顽固地认为,别人是独立于我之外,与我毫无关系的另一个人,来划分“自我边界”的。我们假设我们观 察的对象,可以不依靠我们的观察独立存在。这太荒谬了,不是吗?你认为很差劲的一个人,另一个人却认为他很好。他到底是差劲还是很好呢?全看你的投射了。 也就是说,全看你坐在哪个翘翘板上。有道德优越感的人,会批评此人人品不好;有能力优越感的人会说,关键是他做不好事,这才是问题。所以,对象的“客体意象”是我们投射出来的,我们的“自体意象”是别人投射出来,我们加以认同的。两者都不是“真实”、“独立”、“固定”的存在。不是吗?就是这样来分析我们的自我,还是太粗糙了。影响自我的因素太多了,每个人内部都有无数的客体关系组合,经过外境的刺激,不断地折射出不同的客体关系模型出 来。早上起来还显得和蔼可亲的伴侣,下午因为一句话说得不中听,你对他就有些失望了。也就是说,你的投射就改变了。到了晚上,因为各种情境改变了的缘故, 这个投射还会有细微的变化。这样的改变,只有内在觉察力非常敏锐的人,才能意识到。如果你非常粗糙的话,你可能会说,几十年来,你对伴侣的看法“一向如 此”。而我们都知道事情不可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的爱和恨从来都不是稳定一致的,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看法,从来都不是稳定一致的,但我们又以为事情是稳定一致的,我们有很多烦恼。除非我们一开始就认识到,自我只是一个虚假概念,它的内涵随时在改变,我们才能尽可能地免除痛苦。也正因为自我是虚假的,可以改变,心理治疗才有基础。“不要去抓”的意思是,你不要试图把某人固定在某个印象里,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你承认他当下“相对暂时的显现”,他愤怒,是当下“相对暂时的显现”,他 焦虑,也是当下“相对暂时的显现”,当这个现象过去以后,你要让它过去,而不要惦记着“他就是这么个人!”没有人“就是这么个人!”你不是,别人也不是,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完全是在微细的改变中的。所谓“相对暂时的显现”,包含有三个要素:第一,这个现象有参照物,是比较中得出的结论,因而是相对的;第二,这个现象只是在当下暂时出现,它马上就会流动过去,不是固定不变的现象;第三,这个现象只是在你(观察者)看来是这样一个现象,它是经由你的感官世界反映出来的一种样子。不代表是事物的实相。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对方当然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在感受他,他的强烈的愤怒,他的怨恨,他的内心冲突。但是,当你走出咨询室的一刻,你一定要清楚的知道,这一切都是当下“相对暂时的显现”,就象一片云,你可以说它挂在空中,是这个样子,但它会迅疾改变。如果你去抓的话,这个东西就变成了一次次不断的认同(或反认同),它形成了内化,变成了你固着的一个意识了。这就是我们假说的,形成了一个人格碎片。所谓的“人无我”,并不是说自我是虚无的。因为佛教说的空性,超越了有和无的二元对立。佛教并不是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到事物始终在变化,不是“自主”地变,是依靠千万种缘起在变。这些缘起并不是偶然的,它跟你过去的心念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当你处在跷跷板优势的一方时,你对那些“弱者”极尽鄙视;那么,当你落到低处的时候,你所感受到的,就是别人对你极尽鄙视。你无法认识到,这是你过去心念造成的投射。如果,当你处在跷跷板优势的一方时,能够尽量理解宽容“弱者”,那么,你低落的时候,整个投射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果”。投射有纯粹心理的投射,也有包含有物质能量的投射。过去你布施的行为,现在在物质能量层面上投射出来,你变成一个有钱人。当然,这种包含有物质能量的投射(因果)过程,就不是在心理学的探讨范围内了。我们现在分析一个例子。前段时间,网络上“有图有真相”,讲了一件事。说一对夫妻抱了个孩子,到公共汽车上站着,售票员叫了几次让座,没有一个人起来让。 后来有人下车了,抱孩子的妻子才有了位子。这时候,坐在丈夫面前的一位戴眼镜的男青年望了丈夫几眼,丈夫发火了:“看什么看?看笑话吗?”就打了男青年, 眼镜打碎了,鼻血也打出来了。坐在后坐上的妻子还帮着叫嚣,“该打!”。注意后面,当这对抱孩子的夫妇下车以后,车上的人纷纷安慰男青年,有帮他捡眼镜的,有帮他擦鼻血的,有好言劝他看医生的。就是这么个事。一车的人,都没有给一位抱孩子的妇女让座,他们有没有同情心?为什么当男青年受伤以后,同样这些人,却表现出了善良?情况改变了,是吗?我们想想当时的情景。这样一位抱着孩子上车的男女,售票员叫了几次让座,人们没有让座。这是否说明,如果另一个人抱着孩子在车上,这些人也不会让座?不一 定!为什么,因为每个人信息场不同。这两个青年男女,就他们之后的行为来看,他们身上是带有戾气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直觉,虽然说不上来为什么,你看有些 人会顺眼,有些人就是不顺眼。我不是说,因为不顺眼,就应该不让座,而是说,他们碰到这个事情,有各方面的原因。如果他们从前就经常给人让座,属于乐于助 人的类型,那么,他们身上带的信息就会不同。同样的这车人,就有可能为他们让座。照顾同类中的弱者,这是一种本能。但如果对方身上表现出的是强悍的气质,则让座的味道就变了。后来,当戴眼镜的男青年明显处于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