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复习要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常常涉及的内容。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的使用。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考查考生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的能力。综观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可知,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 考查形式。以主观表述题为主,仅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2考查内容。主要有:(1)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辨析,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第14题;(2)考查辨析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3)考查诗歌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4)考查结构上的谋篇布局。考生在备考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视整首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其次,从诗歌的结构入手,理清诗歌的思路,辨析其表现手法;最后,纵览全篇,多角度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即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多方面去综合分析。预计2018年高考仍会侧重于综合考查表达技巧,因此,考生不可掉以轻心。【复习指津】(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二)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四)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五)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术语及运用举例】考向一 抒情方式例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越调】 平湖乐 王恽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注】练:白色的绢。入手:到手。春风面:比喻女子姣美的面容。吾土:故乡。请简要赏析这首元曲在抒情上的手法。【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明白抒情是表达方式的一种;其次,要结合这首元曲来具体分析。考生分析该元曲内容可知,上半部分写风光美丽,但下半部分的“终非吾土”一句点明作者身在异乡,所以曲中写的虽是“乐景”,抒发的却是“悲情”。【答案】此曲在抒情上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作者写他乡之美,所写景色愈美,愈反衬作者的思乡之烈,归心之切。【技法点拨】四种常见的抒情方式1借景抒情。诗(词)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方法。2借事抒情。借助于事件即人们的行为举止来抒发感情,通常是选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场景、片段和事件来抒情达意。3托物言志。诗(词)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 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词)中的物一般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第1题中,李诗中展现的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的“菊”的形象,就是诗人借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载4咏史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借古讽今,就是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之事;二是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考向二 修辞手法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酬李端校书见赠 司空曙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乍逢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本诗尾联中“莫将簪弁胜荷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端怎样的态度?【注】春游:唐朝官员有春秋两季游玩的习俗。簪弁:簪,冠簪;弁,礼帽。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解析】考生解题时,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簪弁”“荷衣”,然后联系诗后的注解可知,前者指官员的服饰,那么后者应该指田园生活中的服饰。由此可知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此处考生要注意“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前者重在代,有相关性;后者重在喻,有相似性。本诗中“簪弁”“荷衣”都是用所穿衣服指代生活方式,属借代。然后要注意尾联中的 “胜”字,“簪弁胜荷衣”的意思是官场生活胜过田园生活,但前面作者又着一词“莫将”,表明了态度,即作者肯定后者,否定前者。【答案】借代,“簪弁”指代官场生活,“荷衣”指代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委婉地劝勉李端不要贪恋官场荣华,而要选择田园生活的态度。【技法点拨】1比喻和比拟。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了人(或物)或将甲物写出了乙物的行为和情态。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了。2借喻和借代。借喻重在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借代重在代,强调二者的相关性。由于诗歌中的比喻常常只有喻体,不出现本体,这就给区别借喻和借代增加了难度。如第2题中,根据注解可知,“簪弁”指官员身上的服饰;根据上文,“荷衣”应该是农人的衣服。这样就可判断二者分别指代官场生活和田园生活。这属于具体代抽象。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浮云”和“日”分别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自己,这就属于借喻。3夸张如何确定。夸张主要有夸大夸张、缩小夸张两类。如第1题中“三百叠”的群山,作者“一抹”而过,此为缩小夸张;“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以在楼上手可摘到星星来说楼之高,此为夸大夸张。4设问与反问。设问通常有问有答,或者无须回答;反问则是无疑而问,一般没有回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有问有答;“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用了反问的手法,考向三 表现手法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游月陵 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日约重陪。“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通过分析可知,“林下泉声静自来”,营造了月夜静幽的氛围,而淙淙的泉水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宁静,所以这里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考生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答出运用的反衬的表现手法,还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运用该表现手法所起到的效果。【答案】该句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淙淙的泉水声在宁静的月夜响起更突出了月夜之寂静。【技法点拨】第一步,明确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用一两个词准确地指出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第二步,阐述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即结合相关语句阐释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第三步,分析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有时,可以把第二步和第三步糅合在一起。如上题。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1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典型。2想象。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3衬托。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如第1题的第二首就运用了衬托的手法。4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5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两种。7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形成一种情趣。8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写的是正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一般情况下,作者会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起来运用。考向四 谋篇布局例1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 汤式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注】干戈: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领杭州,和朱元璋领导的 反元军形成对立之局。至正二十五年,张士诚失败,朱元璋胜利,杭州陷于战乱之中达十年之久。有人评价这首元曲在谋篇布局方面极具特色,请结合整首曲子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谋篇布局的技巧。首先,在结构方面,诗歌开篇从问昔日西湖起笔,以昔日西湖成为今日南柯一梦的现实收束全篇,前后照应;其次,在内容方面,整首曲子巧妙地把今日西湖与昔日西湖对照来写,突出了杭州昔盛今衰的情景,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之情。【答案】一是首尾照应,诗歌开篇从问昔日西湖起笔,以昔日西湖成为今日南柯一梦的现实收束全篇,前后照应;二是巧用对比,通过昔日杭州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对比,描写了战乱导致杭州西湖的剧变,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之情,含蓄地反映了作者渴望和平、 厌恶战争的情感。【技法点拨】谋篇布局的常见类型1开门见山。开端即直截了当地切入本题,不拐弯抹角。2卒章显志。在诗歌结尾处,才点明中心主题。也叫“篇末点题”。3承上启下。在描写、叙述的过程中,承接上面的,同时又引起下面的。如上题中的“春半如秋意转迷”一句。4情景分写。情与景分别咏写,贵在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如杜甫的登高,该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5情景合写。即情景交融,或景中含情,或情中有景。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该诗前两联可谓景中含情,后两联可谓情中有景。6小中见大。即通过描写小事物,写出大境界,表现大主题。7画龙点睛。即在文章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8起承转合。所谓“起”即开头,“ 承”即紧承上文,“转”即意思的转折,“合”即全文的结束。误区警示1不明概念内涵,把诗歌谋篇布局与表现手法等同起来。如第2题,有的考生在分析最后一句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特色时,从“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而没有理解最后一句其实就是诗歌的主旨句,因而不知道是 卒章显志,这就是没有明确表现手法与谋篇布局的概念所致。2不立足于全篇,只从局部来分析谋篇布局特色,这样的分析只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谋篇布局特点。如上题,有的考生在分析其谋篇布局方面的特点时,从“问西湖昔日如何?”“问西湖今日如何?”两个问句中得出了“设问”这一特征,这就是不从全篇的角度把握的结果,如果立足于全篇,就很容易概括出“巧用对比”和“首尾照应”这两个谋篇布局的特色。题型一、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14-15题(11分)晚次湖口有怀(节选)刘长卿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度。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夜晚在湖口这个地方住宿,看到秋天的湖光水色,心中有感而写下这首诗。B首句是即景抒情,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反了)想象自己将踏上长达万里的路程。C大雁在秋天不分昼夜向南迁徙,发出阵阵叫声,让诗人难以入眠,增添了许多愁情。D诗句中的“扁舟”跟“今夜谁家扁舟子”“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扁舟”均指小船。15诗歌的尾联耐人寻味,请赏析其艺术效果。(6分)1、以景结情; 2、诗人在深秋时看到落叶纷纷而产生的人生失意之感; 3、表达诗人身在异乡而难归的孤寂。 手法诗句内容诗人内心感受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11分)定风波重阳 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注】翠微:指山上的小亭。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B上片即景生情,下片以酒助兴,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形成鲜明对照。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14(B“明显不同”“鲜明对照”有误)15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6分)15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意思答对即可,3分)第二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意思答对即可,3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11分)红 梅 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经济学考研备考心得分享
- 降低化学工业排放标准方案
- 企业员工激励方案调研
- 工作总结:计划执行与目标实现
- 仪表工业故障诊断预案
- 年终总结:别具一格风采独特
- 2025浙江丽水缙云县壶镇中学招聘代课教师4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分析初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 2025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面向社会招聘公益性岗位1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面向社会招聘社区工作者13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花艺沙龙合同协议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课件
- 新闻采编基础知识课件
- 2025年乡村医生考试题库:基础医学知识及公共卫生试题卷
- 规划自然资源局土地储备中心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遴选招录129人完整版及完整答案(历年真题)
- 部队用电安全
- 软件测试师面试题及答案
- 《机械基础(第二版)》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表(带音标)
- 女生青春期生理健康教育课件
- 2024年全球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