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观景区简介.doc_第1页
白龙观景区简介.doc_第2页
白龙观景区简介.doc_第3页
白龙观景区简介.doc_第4页
白龙观景区简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龙观景区简介白龙观风景区位于白龙太子山主峰一带,方圆约公里,这里山高林密,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诸多名胜古迹散布于景区之内,如白龙观遗址、白龙洞、白龙井、刘道人墓、九天岭、龙泉洞、轿夫路等,每一处名胜古迹,都有它神秘的传说故事。到白龙观景区览胜闻奇,可让游人大饱眼福,大快心神,游于山水之间,探寻自然之妙,感悟人生真谛,其意浓浓,其乐陶陶,流连而忘返,沉醉而迷归,就象当年欧阳修游醉翁亭一样。亦不过如此吧。一、白龙观遗址白龙观遗址,位于白龙太子山主峰西北坡。原有顶庙、底庙两处,顶庙三间建于主峰悬崖绝壁处,为女道士修练之所;底庙三层四十八间,建于山腰竹林中,是男道士修真之地。关于白龙观的来历,有如下两种传说。其一,白龙太子山西北坡有一潭,名白龙潭,潭不大,呈半圆状,传说白龙潭原来清水澄碧,深不见底,潭中有一白龙,时隐时现,每逢下雨时,太子山被云雾遮蔽,白龙便飞翔于云雾之中,雨住则入潭匿身。于是,当地居民便在潭边供起香火,祈求白龙降雨降福,保佑一方生灵。到东汉年间,人们便在这里修建庙宇,称之为“白龙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庙会,届时周围百里信徒前来朝山进香,求白龙保佑,其香火之繁盛,场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后来经历代兴废,最后的白龙观庙建于清代,抗战前还有道人十余人,1939年底,日寇进山扫荡,将庙宇全部焚毁。其二,东海太子山小白龙,因触犯天条而受天帝惩罚,后经观音菩萨渡化,变成白龙马载唐僧去西天取经,历尽艰辛,助唐僧取来真经,小白龙因此立功,修成正果,恢复真身。之后,他回东海朝拜父亲老龙王,途经此地,见此潭水好,便降下云头,入潭小憩,从那以后,此山便叫白龙太子山,此潭便叫白龙潭。小白龙在潭中留下灵气,于是每当下雨时,潭面便会出现一缕白雾,萦绕上升,与太子山上的浓云相接,云雾中,可见龙首隐现。于是白龙潭灵验之名逐渐传开,方圆百里,人尽知之,前来白龙潭求雨求福者,络绎不绝。消息传到武当山,当时的武当山道观主持,便派本观道士,化缘修建了白龙观,部分武当山道人来此修炼,于是,白龙观作为武当山道教的支脉延续下来。当然,传说的真伪,我们已无可考究,这里有一处白龙观遗址,倒是真的。如今,庙底旧址已建为农垦新村。这一带为坡积扇地形,土壤肥沃,山高林密,云雾缭绕,气候宜人,为理想的避暑疗养胜地,有“小庐山”之称。所以说,游白龙观不爬白龙洞,不能目睹这些奇景异状,实在是游人的一大遗憾。 二、白龙顶白龙顶即白龙太子山主峰,又称北峰。相传在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蜀将关羽在此削平山头构筑烽火台,直通雁门口至襄阳一线,原有的峻峭山峰已不得存在,变成五百平方米的平顶,故名白龙顶。白龙顶是五三农场南半部的最高峰,登上白龙顶,举目四望,群山叠翠,林海起伏,大有“俯览众山小”之感。三、鹰仔台鹰仔台,又名鹫岭,位于白龙洞西北坡下约200米处,传说此台为山鹰孵雏处而得名。从白龙观遗址向东南方向攀行,至半山腰,迎面矗立一块巨石,这就是鹰仔台。它下部方圆约数丈,高达数十米,四壁陡峭,如刀削斧砍,壁上怪石,或平坦如立镜,或差互如犬牙,森然逼人,望而生畏。周围老藤,皮枯枝裂,缠绕着缘壁而上,显得老而弥坚。沿迎山面唯一险径,向上攀缘,手抓石角,脚登石缝,时而前俯,时而后仰,其惊险之状,令人不敢仰视。待到攀至台顶,已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然而一股征服自然的豪壮之情,由心底涌起,实乃痛快之至。台顶十数米见方,南角一块大石高耸,恰如鹰首高昂,台中有一深涧,两米来宽,十余米深,涧壁陡峭,如垂直悬挂的两匹青帘,直达涧底,其势之险峻,望而目弦。站在台顶,仰望,蓝天清湛,白云飘浮;环视,松林起伏,碧波荡漾;倾听,松涛悠扬,鸟鸣婉转。其情其景,直让游者失却自我,而与眼前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曾有游人口占古风一首,道此台之险,游台之胜,诗曰:岩立半坡坡欲倾,石凌九霄云亦惊,涧悬绝壁垂青帘,名为鹰台不栖鹰。远空展碧缀银锦,涛为霓裳鸟和鸣,群峰波涌密林翠,待去已失我身形。注: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名婆罗门,原是古代西域著名舞曲之一。传说唐明皇李隆基梦游天界,闻天界音乐之美妙,留心记忆,醒来作此曲,其实是唐明皇根据原曲改编的。四、刘道人墓位于鹰仔台下竹林中,墓碑具有鲜明的道教艺术风格,现已断裂。传说刘道人修炼于白龙洞,能半月不食,自称已入仙境,令道徒置缸两口,其坐于一缸中,另一缸覆其上,四周集柴焚烧,道人念念有词,要“脱世升天”。第一次火烧疼痛难忍,越缸而出,谎称仙功尚未炼成,需继续修炼。三年后第二次入缸焚烧去世,葬于竹林中。后来,信徒中流传说:“白龙观上起紫云,下雨便是刘道人。”五、白龙井位于底庙旧址竹林中,为山腰泉水井,井水清凉可口,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当地最古老的一口水井,从前周围百里居民常来此敬神取水,称为“神水”,有祛病益寿的美谈。井旁原有一银杏树,枝叶高张如伞,树杆直径有2.6米,树龄不下七、八百年,当时是这一地区很古老的一棵大树,清光绪版京山县志上有记载,当地群众称为白龙观神树,1958年大力钢铁时锯掉,只做了几个土法炼铁的大风箱。现树蔸尚存,侧生小银杏树一株。六、九头岭九头岭是白龙太子山的北岭,因一脉九岭相连而得名。此岭山势险峻,气势入云。悬崖峭壁,巨岩硕石,比比皆是。岭上人造松杉林与野生灌木丛相连,顺山势而起伏,依岭形而高低,宛若浪奔峰谷,波驰峦川,煞为壮观。山岭两侧,分列青山坡和潭河(梭墩)两水大库,库水一浑一清,截然不同,构成一大奇观。这一带山深水阔林密。众多鸟类云集于此地,栖息繁延。郁郁枝头群鹤舞,粼粼波上水鸟鸣,更为九头岭增添了盎盎生机。特别是在春秋两季,九头岭作为各种候鸟过往的驿站,更是热闹非凡。成群的鸟儿携妻带子,呼朋唤友,演出一幕幕相亲相爱的鸟类生活剧,构成一幅幅优美和谐的鸟类栖息图。面对此情此景,即使性情粗暴的游人,也禁不住产生感慨之意,和善之心。这大概就是游九头岭最可宝贵的收获吧。七、龙泉洞龙泉洞位于白龙观底庙遗址西面约400米处的一座小山上。此洞洞口狭小,人须匍匐方能入内。里面除深达数百米的主洞外,还有多个岔道迷洞,且许多洞室高旷宽敞,可容千人。电筒照去,但见洞内遍布钟乳石和石英石,晶莹似玉,各呈异态,或如银蛇盘柱,或如玉龙飞升,或如蟠桃集案,或如香蕉挂林莹光反射,令人眼花缭乱,心驰神迷,大有“水晶宫中座上客,仙人洞里为嘉宾”之感。主洞内有地下泉,横流而过,宽一米有余,水深齐脚背,长年涌流不断,更有小鱼在流泉中游弋,令人新奇不已。泉水源远流长,相传曾有人放入一只带有标记的鸭子,最后竟从天门河中浮出。龙泉洞集秀、丽、奇、异于一身,堪称白龙太子胜景一绝,有诗为证:绝妙胜景太子山,洞天福地数龙泉。神工雕成龙宫果,鬼斧刻就瑶池蟠。天造甘泉涌清洌,地设锦鳞游悠闲。常为洞中座上客,三生不出亦无烦。八、轿夫路为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