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班主任对学生的感恩教育).doc_第1页
谈班主任对学生的感恩教育).doc_第2页
谈班主任对学生的感恩教育).doc_第3页
谈班主任对学生的感恩教育).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班主任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杨美玲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目前在校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生活的安逸,助长了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了感激他人,奏响了和谐社会从学生抓起的生动乐章。 一、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 当前,一些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问题较为突出。他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打折扣,甚至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虽然表现各异,但都是“要求和索取”大于“感激和报恩”。实质是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极端利已主义、个人至上思想乘虚而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学生道德理念的严重缺失,失去了感恩之心呢?我认为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 1、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被父辈祖辈百般呵护,于是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在他们的人生观里,“我”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人为“我”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便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社会的财富、他人的关爱,对他人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却只有冷漠。家长也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长此以往,孩子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之感,更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意识和体验。 2、社会因素。 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到挑战。人们普遍太关注自我,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发展,渐渐地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经济发展,生活优越,中西文化碰撞,传统新潮交绘,其中一些不良现象、无德行为,对中学生起着无形的浸染作用,久而久之使之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丧失。各种媒体、网络给中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于是在他们心中觉着“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此外,社会上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消极思潮,不断侵袭与冲击中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3、教育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在“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好就业”的功利心态的促使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多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教育。在这种极端功利心态左右下,形成了“智”和“德”脱离,“人”和“才”脱节。中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二、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突破口 1、从认识层面培养学生感恩于心。 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让学生认知到也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无功利的给予。教师可以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去,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例如:我们以班级为主体召开了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还可以组织感恩诗歌朗诵会、感恩文化故事会、观看有关感恩的电影、电视等。 2、从情感层面陶冶学生感恩之情。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学校通过开展写致家长、老师一系列书信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出各种各样精美的感恩卡,郑重地写上各种表达感恩的话语:感谢老师、感谢班主任、感谢同学,以信件为载体,传递爱的信息,让感恩之情插翅远飞。我组织学生给父母、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从未表达的感情,不少家长反映要感谢老师对孩子的辛勤教育,感谢开展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有位家长这样说:“今天收到了儿子的信,真的太激动了。”还有一个家长激动地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都不跟我们说话,前几天收到孩子的信,看了之后感触很多,孩子在信中对我们的教育方法、处事做人等提出质疑,我们终于明白孩子为什么和我们有抵触情绪,也认真的给孩子写了回信,现在我们沟通的非常好,衷心地感谢班主任老师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孝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从洗一次碗筷;洗一次衣服;发一个信息,每天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这些基本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会以实际行动感恩,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三、利用主题班会活动,激发学生感恩的热情 学生收集到了有关感恩教育的第一手材料,让他们在班会上把自己的感想和认识说出来,互相交流,互相启示,互相感染,激发学生感恩的热情。 组织主题班会,学生在班会中讲“感恩”的历史故事、现实故事;在班会中为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在班会中朗诵自己或别人写的有关感恩的诗歌、小说、散文等;在班会中表演有关感恩的文艺节目;在班会中讲自己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具体做法;也可以在班会上组织“感恩的心”演讲比赛。 通过这些主题班会活动,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道德情操,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热情。 四、通过环境的熏陶,坚定学生感恩的思想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们班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坚定感恩的思想。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特长、活动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根据搜寻的有关“感恩”的信息,进行艺术创作,并适时展示。 1、在适当的位置布置学生自拟的感恩标语。餐厅可写上“一粥一饭当思父母之血汗”;教室可写上“今日我因父母而幸福,明日父母因我而自豪”;校园宣传园地可写上“为了让父母绽放灿烂的笑容,我将尽情挥洒汗水”;家长会上可写“爸爸、妈妈请放心,我们在尽心”。 2、创办有关“感恩”的小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显明的内容,定期出刊有关“感恩”的所见所闻,使学生亲眼目睹生活中感恩的典型事迹,从而得到感染。 3、征集、展示“感恩”的漫画。用既真实、生动,又风趣、幽默的画面去感染学生。 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以各自的形式施展才华,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地开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孝、知孝、行孝”的热情,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坚定感恩的思想。 五、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养成学生感恩的习惯 在开展感恩教育之前,笔者针对本班学生在家中的表现,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是:知道父母生日的占15、7%,只知道其中一人的占28%;经常做家务的占17、4%,偶尔做的23%;在家经常使用礼貌用语的12.7%,偶尔使用的占18、3%。通过调查,我发现多数学生认为长辈也像他们那样生活优越,也许比他们还更舒适,根本体会不到爷奶父母等长辈的艰辛。为此,我鼓励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自己父母生活的甜、酸、苦、辣,希望他们能从内心深处碰撞出“感恩”的火花,激发出“感恩”的真实情感,为长辈做出感恩的举动。 1、利用节日,开展活动。 母亲十月怀胎,生下我们,抚养我们,承受艰难;母亲一边在外工作(或干农活),一边承担着家务,历尽艰辛。在母亲节这天,班级开展“我做妈妈”活动,放学回家处理一天的家务,结果一天下来,不少同学感受颇深:妈妈真累,妈妈真辛苦!父亲是家庭的支柱,又像一把大伞,为家庭遮风挡雨。幸运面前他清醒,厄运面前他镇定。在父亲节这天,班级开展“我做爸爸”活动,学生接送爸爸上下班,或像爸爸一样干一天活。结果一天下来,学生也感受颇深:爸爸真不容易,爸爸真坚强!在老人节这天,买礼物或自制礼物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其他的老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教师节这天,学生自制贺卡或拟写对联表达对老师培育自己的感激。有同学这样写道:加减乘除算不尽您的辛苦,诗词歌赋颂不完您的恩德。 2、定期为长辈办一件实事。 心动不如行动,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应化为具体的行动。平时给爷奶爸妈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次体贴舒服的按摩。一周为爷奶爸妈洗一次脚,两周为爷奶爸妈洗一次头发,一个月给爷奶爸妈写一封信或做一次倾心交谈,汇报自己的思想、生活、学习等情况,并问候爷奶爸妈的身体情况,询问家庭近来的情况,为家庭出谋划策,分担家庭的喜和忧。利用假期勤工俭学,为长辈买礼物。倡导学生假期就近打工,了解挣钱之不易,珍惜父母给我们的血汗钱;用打工挣得的钱,为长辈买件礼物,以实际的行动表达我们的拳拳孝心。 这些真实的感知,这些深情的举动,是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孝敬的情怀与渴望!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光说不做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因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去冲突、去活动,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1、经常问候,让父母舒心。2、少说多做,让父母省心。3、诚实守信,让父母放心。4、勤奋上进,让父母开心。5、虚心好学,让父母称心。6、宽容豁达,让父母顺心。7、真诚坦荡,谏父母真心。8、持之以恒,使父母安心。这样,感恩之情溢满心间,感恩之举成为习惯。 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导学生学会感恩,应该是班主任思想工作的一大突破。其实,学生学会“感恩”就是知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处事哲学;学生领悟“感恩”就是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学生学会“感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