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流派.docx_第1页
明代文学流派.docx_第2页
明代文学流派.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朝文学流派茶陵派、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王骥得曲律一、李东阳及茶陵派(一)、背景明初,统复汉制,这种政治制度也影响了思想文化,掀起一阵复古思潮。明初文坛,有五个影响较大的地域文人集团,分别是:吴、越、粤、闽、以及江右文人集团。而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尊崇唐诗,贬宋诗,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后来出现的一种内容空洞,歌功颂德的台阁体就是这一思潮下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政治需要。台阁体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为代表,体现的是太平盛世的文风,是明初社会经济的反应,但诗风缺乏特色,较平庸。而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则是力图矫正这种太阁诗风而出现的。 李东阳在文学思想上推崇严羽,崇唐抑宋,提倡格调,反对模拟,但他强调的格调是时代格调,如在诗话中“唐人不言法,诗法多出宋,而宋人于诗无所得。所谓法者,不过一字一句对偶雕琢之工,而天真兴致则未可与道。其高者失之捕风捉影,而卑者坐于粘皮带骨,至江西诗派极矣。惟严沧浪所论超尘离俗,真若有所自得,反复譬说,未尝有失。”又说“试取所谓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他向往的是古代国家强盛之时那种雄健壮阔的格调,力图恢复古代“浑雅正大”的诗风,他推崇严羽的“以盛唐为师”的主张,其原因就在这里。(二)、李东阳的文学理论批评1、他强调诗歌应重“天真兴趣”,而不应拘泥于“对偶雕琢之功”,正如他在麓堂诗话中说的一样“诗法多出宋,而宋人于诗无所得。所谓法者,不过一字一句对偶雕琢之工,而天真兴致则未可与道。”2、注意到了诗歌意象问题,意象最早是由刘勰提出,在历代文学批评中运用较少,但明代较多,李东阳为最早。他认为意象是由意和象两方面构成,不可分割。他说韩退之雪诗冠绝古今。其取譬曰:随风翻缟带,逐马散银杯。未为奇特。其模写曰: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则意象超脱,直到人不能道处。3、他虽有复古倾向,但不提倡机械模仿,他的复古是希望恢复国家强盛时的雄健壮阔的格调。他说:“诗贵不经人道语,自有诗以来,经几千百人,出几千万倍,而不能穷,是物之理不穷,而诗之为道亦无穷也。”4、他提倡格调音律,认为诗的本质在于声,诗歌之美应和于自然之声,同时他还扩大了“格调”的含义,扩大了“调”的内容,即把“调”作为辩体的标准“试取所谓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二、前后七子(一)前七子 代表人物: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延相、康海、王九思 前七子中又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先说李梦阳,李梦阳的文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强调复古,主张“古体习汉魏,近体学盛唐”。在这一点上,何景明与李梦阳是一致的。但在诗文的取法上二人的意见是不一样的。 李梦阳认为“格古,调逸、气舒、句混、音圆、思冲、情以发之,七者备而后诗昌也。”因此要学习古人法式,学其古今“必同者”。而何景明针对此批评他“刻意古范”,“独守尺寸”,何景明注重诗歌要和于自然,不要拘泥于具体的“法式”。 其实从根本上说,他二人的法式,一是重外形,一是重神情。如李梦阳在再与何氏书中说:“大抵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必一虚,叠景者意必二。此予之所谓法,圆规而方距者也。”这正体现了李梦阳重形式的特点。而何景明正是看到了他的这个缺点“仆则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妨行迹。”“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是故乾坤之卦,体天地之撰,意象尽矣。”强调诗歌合于自然,重神情。(二)后七子代表人物: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1、 王世贞王世贞在复古方面虽与李攀龙齐名,但不赞成像李攀龙那样拘泥于尺寸,摹拟蹈袭,而是主张灵活多变,以表现性情之真,讲究诗歌意境,强调作家天赋才能对艺术的影响,开了公安派文学思想之先河。他的“格调”说也有新内容,他说“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所以学习古人格调,不可在形貌上模拟,而要在才思上下工夫。同时,他还主张把学古与师心结合起来,要“一师心匠”使“气人意畅”,从而达到“神与境合。”所以他在复古的同时,还提倡书写真情。其复古理论已较为变通。2、谢榛 后七子中的谢榛在诗歌艺术构思、创作方法合艺术鉴赏的论述也很有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他对诗的真实性提出了“贵乎同不同之间”的观点,他说:“贵乎同不同之间,同则太熟,不同则太生。”即诗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能是生活的完全复制,须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2) 在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看法上,认为“作诗本于情境,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夫情景相容而成诗,此作家之长也。”即情与景不可分。(3) 在诗歌鉴赏方面,提出“可解,不可解,不必解”的鉴赏原则。可解即诗中含义明确的描述或者寄寓清楚的部分;不可解即诗中偶然而兴的不确定意义的部分;不必解即须读者自己去领会的部分“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所以对诗歌鉴赏,必须懂得诗歌的特征,而千万不可理解的死板。三、公安派与竟陵派(一)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是湖北公安县人,故称为“”公安派。公安派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提倡书写性灵,表现内心真情,反对模拟、蹈古,其文论思想主要有以下两点:1、世道既变,文亦因之。针对复古派的文学退化观,袁宏道论述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事今日之事,则亦文今日之文而已矣”(与江进之)。认为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时”的变化,必然要引起“物”的变化,这是自然规律,为此要有变通,真正的继承不是模仿,而应是新的创造与发展。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表现内心真实情感“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其性灵说,即为“真”字,只要是真感情的流露,即使有瑕疵,亦是“佳者”。因为明初极力主张程朱理学,以八股取士,而公安派这种“独抒性灵”说即是不受这种礼教限制,而是强调人欲。正是从这样的立足点上,袁宏道对前后七子的模拟风大加批判和嘲讽,进而强调追求真情与真趣。“趣”即作家要有自己的个性、审美趣味。袁宏道认为最上乘的“趣”是“童心”之趣,是不受理学污染的“趣”,这就具有鲜明的反理学、反传统的时代精神和要求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潮。但由于公安派极力主张“率性”“自然”,是的公安派的作品往往以山水游记小品为足,缺少深刻社会已的作品。(二)竟陵派 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他们在公安派性灵说的基础上,以“幽深孤峭”矫公安派之俚俗。其主张主要体现在钟惺的诗归序中,认为“真诗者,精神所为也,查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但他们这种竭力追求“深幽孤峭”的结果必然是创作面越来越窄,走向狭窄境地。四、王骥得及其曲律明代后期戏曲理论主要有两部专著,就是吕天成的曲品和王骥得得曲律。王骥得的戏曲美学思想受徐渭、汤显祖影响,重自然之本色,同时强调作家的天赋才情,兼具辞藻婉丽、音韵和谐,是吴江派(重音律)和临川派(重意趣)的折中。他赞扬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在戏曲音律方面的贡献说其:“其于曲学,法律甚精,泛澜极博,万万反古,力障狂澜,中兴之功,良不可没”。而对汤显祖的评价主要从戏曲的文学创造方面,认为他“技出天纵,匪由人造”。王骥得在戏曲美学上,与汤显祖较为接近,认为戏曲应表现真情真性说“此在高手,持一情字,摸索洗发,方挹之不尽,写之不穷,淋漓渺漫,自有余力”,同时他还注重作家的天赋才情,认为“天之生一曲才,与生一曲喉,一也”。王骥得与汤显祖不同的地方在于音律方面,对于音律,他比汤显祖要求严格,但又重在表现“天地之元声”,认为这是自然之至理。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