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各县市公路概况.doc_第1页
第六节 各县市公路概况.doc_第2页
第六节 各县市公路概况.doc_第3页
第六节 各县市公路概况.doc_第4页
第六节 各县市公路概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节 各县市公路概况盐湖区盐湖区,原为运城镇,后称运城县,继为运城市,2000年10月23日改为现名。该区为市委、市政府驻地,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临夏县,西临永济、临猗,南依中条山与平陆、芮城为界,北傍稷王山同万荣、闻喜相接。总面积1237平方公里。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为60.40万人。盐湖区是晋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晋豫三角地带物资集散地。城南之盐池,是全国最大的无机盐生产基地,古有盐道通四方,伯乐识千里驹于虞板,交通运输较为便利。民国12年(1923年)太风公路隘口至运城段建成,到17年(1928年)展修至风陵渡。此为盐湖区第一条公路,区辖段长51公里。民国36年(1947年)运城镇解放后,解县(今解州)、安邑和运城镇(1958年11月合并为运城县)共有公路4条(段),即:太风、运茅、解陌、运城至猗氏(今临猗)区辖段,计100余公里。虽称公路,实为大车道,全系土路面,可勉强行驶汽车。民国37年修复了太风公路运城以北区辖段。新中国成立后,运城镇为专署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发动组织沿线村民,先后又修复了太风公路、运茅公路和运城经临晋至荣河公路区辖段,恢复公路运输。1951年先后成立了临运公路管理段和运城公路管理站,随之设立了羊驮寺道班,始有了公路管理机构和专职养路队伍。在沿线村民的大力支持下,采用民工建勤的办法,新建运城经三路里、冯村、安邑,终止运城的环线公路。1956年盐湖区公路通车里程达212公里,养护道班增加到7个。在“全党全民大办交通”中,新成立的运城县人民委员会(今人民政府)发动沿线村民,在将原有的大车路拓宽改建为机耕路(简易公路)的同时,公路修建指挥部组成1.2万余人的修路专业队,除对太风、运茅和运城至临猗等公路县辖段进行了重点施工,铺筑成砂砾路面外,新建公路和机耕路66条,计565公里;新建大车道107公里,并在公路两侧栽植行道树11.57万株,使每条(段)公路基本达到了“一路二沟四行树”的标准。经晋南专署检查评比,名列全区第三名,获奖胶轮大车、洒水车各1辆。60年代,公路交通部门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建立健全养护道班,加强公路建养工作。1965年将运城至董家庄26公里路段(今属国道209线路段)铺装成渣油路面,成为全市第一条油路,从而使公路建设揭开了新的一页。1970年4月,随着运城、临汾两地区分家,运城复又成了地委、行署所在地。公路交通部门在新成立的运城公路管理段的指导和支持下,采取民工建勤和逐年逐段改造的办法,先后将水永线和庙风线县辖段铺装成渣油路面。同时,新建成陶村经王范、冯村到北相和东郭至杨家庄两条公路,计21公里。到1978年,将水头至永济线安邑至运城路段(今属国道209线)扩建成二级油路。同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发展到293公里,其中油路达105.5公里,余者皆为砂砾公路。1979年公路实行分级管理后,在运城公路管理总段的支持下,公路管理段在对干线公路县辖段加强油路养护的同时,先后将庙风线运城至羊驮寺段和水永线运城至盐化二厂段拓宽改建成二级油路。并积极配合行署,将大运二级公路县辖段顺利建成。县交通局(1983年7月改称市交通局)采取民工建勤的办法,逐年对全县县、社(乡)公路分别进行了整修加固,增修了必需的桥涵,并将部分路段改建为油路。199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为294公里,其中油路达150公里。修建桥涵32座430.5延米,建涵洞235道,实现基本绿化里程达260多公里。全市20个乡镇有11个通了油路,462个自然村仅剩55个不通公路。90年代初,“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广大干群的共识。市委、市政府和交通部门积极响应省政府发出的“全民义务修路”号召,动员组织全市干部群众掀起义务修路高潮。采取“摊一点、捐一点、补一点、筹一点和争取上级拨一点”的筹资办法,为公路建设大开绿灯。到1997年5月25日,累计投资1.1亿元,投工2800万个工日,投入机械台班18万个,动土石方1870万立方米,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同时积极配合省、地公路交通部门,对侯风、运三高速公路和国道209线运城至临猗段一级公路改建等重点公路建设项目予以全力支持。2000年,盐湖区公路通车里程为67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条(段)24公里,一级公路2条(段)26公里,二级公路5条(段)78公里,三级路145公里,四级路398公里。2001年以来,区人民政府对运三和大运高速公路区辖段的建设予以积极的协调和支持,公路交通部门按照“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建养精神和实现乡镇通二级以上公路,旅游景点通二级公路建设目标,进行运城经常平至解州和运城至舜帝庙等二级旅游路和县际公路改造、村通油路完善及巷道硬化等工程建设,并结合油路养护大会战,实施GBM工程和进行文明路建设。到2005年,全区先后完成运三、大运高速公路区辖段建设和国道209线运临一级路改建,及运永线县际公路改造工程,建成旅游路2条,完成村通油路、水泥路(含巷道硬化)1422.29公里。2006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441.244公里,其中:国道1条(段)25.976公里,省道9条(段)188.027公里,县道9条(段)171.108公里,乡道44条383.731公里,村道257条672.402公里。永济市永济市地处山、塬、河的交汇处,山塬之间有平川,黄河川道区有阶地、滩地和水面。该市东与盐湖区接壤,西临黄河与陕西大荔、合阳县隔河相望,南倚中条山与芮城县毗连,北与临猗县为邻,全市总面积为1221.6平方公里。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为42.13万人。永济,古称蒲坂,传为舜都。扼蒲津关口,当秦晋要冲,西卫京师,东保三晋。其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太原道成型较早,且为山西主要驿道之一。潞盐运销秦地的通道多条,水陆交通两便。但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到清朝末年,道路还维持在大车道、驮运路的基础上。民国16年(1927年)4月太风公路永济段建成,使永济有了第一条公路,约60公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永济的公路仍然仅此一条,且年久失修,已无法行驶汽车。1950年,永济县人民政府本着“先求其通,再求其好”的原则,广泛发动群众,采用“民工建勤为主,国家投资为辅”的方针,对太风公路永济段进行了路面加宽,路基改造,恢复了交通。次年修建了赵伊至临晋公路永济段,并对部分原有的大车道进行了拓宽整修。1958年,永济合并于运城县。全县人民按照修建公路总指挥部的部署和支援协作的指示,在支援运城周边公路建设的基础上,修建县域内公路。到1961年永济县恢复县治时,全县有公路和简易公路232公里,形成“一条铁路七个站,二条公路贯全县”的交通状况。1961年,随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公路建养方针的提出,永济公路管理站应运而生。公路交通部门在抓好水永线养护的同时,采取民工建勤的办法,对赵伊至临晋公路永济段(今属省道临风线)进行砂砾路面铺装。嗣后,在县、社人民委员会支持下,采取民工建勤和民办公助的办法,将永济至蒲州、永济经赵柏、开张、黄旗营、卿头至运城的机耕路改建成公路,并铺装成砂砾路面。同时,加强了行道树栽植与管理,提高了行旅乘车的舒适感。1972年,永济县成立了国防公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部采取发动群众改造路基,专业队负责铺油的方法,首先将水永线(今为省道运永线)永济段铺装成渣 油路面。其次又先后将庙风(今属省道临风线)和运永线(今县道运城至文学线)永济段、永蒲公路及3条专用公路铺筑成渣油路面。同时,将另外2条县公路和1条专用公路铺筑成砂砾路面。到1979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473公里。1979年公路实行分级管理后,公路部门利用有限的投资对干线公路水永线和庙风线永济段加强养护,以改善路面和提高路况。县交通局对运永公路(今运文线)廉家庄路段进行了重点施工,并将樊公涧、陶家窑的机耕路改建成山区公路,在促进山区经济开发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90年代初,“公路通,百业兴”,已逐步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1992年,永济县委、县政府(1994年1月改称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三项建设”的战略决策和“全民义务修路”号召,以“太旧”精神为动力,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在高度赞扬人民群众象当年支援解放战争那样,支援高等级公路建设和为修公路拆新房、献良田、迁祖坟、争奉献的基础上,将1995年和1996年定为全民义务修路决战年,使全民义务修路的热潮持续升温,浪潮迭起。两年间,全市共投入义务工1250万个工日,机械台班21.5万个,动土石1134万立方米,自筹资金8150万元,新建、改建、铺筑油路416公里。1996年8月成为全区第二家、全省第四家实现村村通油路的先进市(县)。次年6月28日,运风一级公路建成通车,使永济的公路建设迈入高等级公路建设阶段。同年末,全市形成了以运风一级公路为主轴,2条(段)省道和6条县公路为骨架,120条乡公路连接循环的公路网络大格局。为了维护全民义务修路成果,永济市于1996年成立了道路养护管理领导组,组建县乡公路和村级公路两支养护队伍,由领导组统一领导。同年7月30日经市一届人大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在全省首家出台了乡村油路管理及养护试行办法。次年底又对其进行了完善,制定成永济市县乡村道路养护管理办法,把各级公路的养护和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公路养护质量,年平均好路率达87.8%,综合值达76.8。在实现村村通油路和加强道路养护的同时,公路交通部门围绕市政府提出的“把永济建设成为山西南部的绿色食品基地和轻工旅游城市”的宏伟战略目标,抓住油路建设不放松,重点实施骨干公路升级改造和兴建旅游公路战略,提出了“奋战三年,使全市主要旅游景点都通上高等级公路”的整体规划。1998年,永济市第一条二级旅游公路运风路至蒲津渡线建成通车,贯穿该市普救寺、唐代铁牛、鹳雀楼、古蒲州城遗址、黄河风景区等5大旅游点,实现了永济市旅游公路零的突破。同年硬化滩涂道路97公里。1999年,永济市交通局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优势,着手修建五老峰旅游公路,并把五老峰旅游景点开发作为交通改革的头等大事来抓。2000年又协助将运风一级公路改建为运风高速公路,实现了永济人民期盼高速公路的梦想。从2001年起,永济市将公路建设的重点确定为:“提高骨架路等级,建设文明路,完善通村油路和实现村村巷道硬化。”公路部门在对运永线永济段进行路基拓宽和彻底改造的基础上,将其列为县际公路改造项目,随之按平微区二级公路标准,进行沥青混凝土铺装。同时,结合日常养护,对临风线永济段进行GBM工程建设。市交通局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发展旅游公路,完善通村油路和进行巷道硬化工程建设。到2005年,新建成万固寺旅游路,共完成通村油路、水泥路和巷道硬化1589.2公里。2006年年末,永济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414.215公里,其中:省道3条(段)138.89公里,县道7条(段)144.739公里,乡道47条423.406公里,村道350条707.18公里。河津市河津市位于运城市西北隅,吕梁山之阳。东与稷山县毗邻,西隔黄河与陕西韩城相望,南连万荣,北接临汾市乡宁县,总面积593平方公里。1994年1月撤县设市。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为36.87万人。河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水陆两便。春秋时期,潞盐运销的主要盐道猗氏小梁道和荣河西硙口道在河津汇交。隋仁寿四年(604年),秦晋往来的通道被开拓为龙门(今河津市)至上洛(今陕西商县)道。明、清时期,以梯子崖路(龙虎公路前身)为代表的驮运路初步形成,主要用于驮运煤炭,所以又被称为“驮炭路”。民国16年(1927年),侯河汽路(今属国道108线)河津段开始修建,18年完成西王村至县城15公里,19年完成县城至禹门口12公里后全线竣工,河津始有了公路。民国24年(1935年),大(宁)临(猗)公路(今209国道)河津段开始修建,次年正月全线完工。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河津仅有这两条过境公路,计67公里;但均为加宽了的大车道,仅个别路段可勉强行驶汽车。新中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本着“先求其通,再求其好”的方针,采取“民工建勤为主,国家投资为辅”的办法,对原有的公路和大车道进行了全面整修,恢复通车。1950年,禹门黄河铁索桥竣工,从此结束了以船摆渡的历史。1958年,河津并入稷山县。在随后的 “全党全民大办交通”中,人民群众按照县修建公路总指挥部的部署,在对稷山公路建设进行支援协作的同时,重点对晋禹公路(今属国道108线)西王至禹门口路段进行路基技术改造,砂砾铺装。到次年末,全县共修建公路230公里,达到了“一路两沟四行树”的标准,形成了各公社、生产大队由公路和机耕路相通的格局。1961年,河津县恢复建制后,县财政部门数次拨出专款,支持公路交通部门在加强公路养护和公路绿化的同时,进行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完成的主要项目有:1964年,西硙口至马家庄段(今属国道209线)改筑为砂砾路面; 1966年,西硙口至上马台段拓宽改建工程;1968年,拓宽改造了县城至禹门口段(今属国道108线),修建小桥涵12座,并对黄河大桥进行了桥头炸石。进入70年代,根据省交通局提出的“三通(县县通油路、社社通公路、队队通机动车)、两环(地区境内循环、县境内循环)、一提高(通过养护提高公路等级)”的公路建养精神,全县的公路建设即以提高公路等级为主,进行路基改造和渣油路面铺装。19721977年,先后将西王至县城段、县城至禹门口段、县城至上马台段和寨上至马家庄段改铺为油路,修建桥涵32座。同时,对苍底坡河滩路段进行了路基改线,选择了汾河大桥的位置。1978年修建成苍底汾河大桥和大桥南北各两座小桥。同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101.3公里,其中油路57.3公里。80年代,公路交通部门在加强公路养护的同时,抓线路改造,继续铺筑油路,有计划地发展二级公路,并支持新建县、乡公路。1984年,稷西线路村至西硙口段被列入世界粮食计划署以粮食无偿援助修建乡村道路项目,1987年4月竣工通车。19821986年,河津县西北部山区运煤专线龙虎公路在中共运城地委、行署和河津县委、县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筹集资金587.76万元,历经4年艰苦奋战,全线竣工,成为全省第一条收费公路。这两条公路的修建,有力地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因此而于1989年作出允许集体和个人开发贷款修路的决定,下化乡农民原武堂、车明杰等筹资修建的固南和九一等公路,相继破土动工;同时决定把每年的11月份规定为“全民义务修路月”,在全省首开义务修路之先河。1992年11月,省人民政府发出全民义务修路号召。这一决策,对河津开展的义务修路月是鼓励和鞭策。全县人民义务投劳投工,新建、改建各级公路,大打了一场公路建设攻坚战。1997年实现“村村通公路,基本通油路”后,公路交通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指示精神,先后将国道108线城西4.731公里路段,国道209线上马台至米家关21公里路段和县道东张线、专用公路老下线列为重点工程,其中国道209线按一级和二级水泥路进行改建。到2000年,全市通过引资、捐资、贷款等形式,先后筹集资金2亿多元(含征地拆迁费用及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累计义务投工达10万余个工日,投入机械台班1万余个;新建公路398公里,其中新建油路、水泥路324公里;新建桥梁和隧道10座。进入21世纪,河津市的公路建设逐步由高等级公路建设迈入现代化公路建设的新阶段。候禹高速公路和禹门口黄河公路特大桥工程,在市委、市政府和沿线人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持下,顺利地于2004年3月破土动工。公路部门按照“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建养精神,对国道108线15.344公里路段进行县际公路改造建设,并对国道209线河津至临猗段一级公路改扩建工程予以全力配合和支持;市交通局则在完善村通油路建设和村巷道硬化上,统筹安排,具体指导,严把工程质量关。到2005年,全市累计筹资1.25亿元,修建收费公路10条,132公里,桥梁和隧道各1座;完成通村油路、水泥路和巷道硬化1259.6公里。2006年年底,河津公路通车里程达775.075公里,其中:国道3条(段)84.888公里,县道5条(段)73.997公里,乡道24条152.962公里,专用公路6条93.467公里,村道222条369.761公里。临猗县临猗县为原猗氏、临晋两县合并得名,位于运城盆地三角地带北沿,东与运城市接壤,西濒黄河与陕西省合阳县相望,南与永济、运城两市毗连,北与万荣县为邻,总面积为1339平方公里。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53.62万人。境内峨嵋岭东西横贯,分为坡上黄土台塬和坡下涑水河冲积平原,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南北高差百米左右,形成了北高南低阶梯式的地貌景观,交通较为便利。春秋时就已成型的盐道,经过该县的就达6条(段)。唐宋时,由汉代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太原道发展为太原通往西安的驿道在本县境内长达46公里,并设有樊桥驿。民国15年(1926年),临晋至荣河简易公路县辖段建成,为本县公路修建之始。民国17年,由猗氏(今临猗县城)通往稷山的简易公路县辖段建成。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猗氏、临晋后,强迫沿线村民相继修建了猗氏至临晋、猗氏至运城和临晋至永济等3条(段)简易公路,整修了临晋至荣河和猗氏至稷山两条公路县辖段,计110多公里。但因其只是加宽了的大车道,且弯多弯急,缺桥少涵,故到1947年全境解放时,可勉强行驶汽车的仅约60多公里。新中国成立后,猗氏、临晋两县政府数次发动组织沿线村民整修原有公路,恢复通车。1952年6月,临运公路管理段(1954年改称晋南管理段)设立猗氏养路工区(后改称临猗养路工区),为全县专职公路养护之始。1959年,在贯彻“全党全民大办交通”和“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简称地、群、普)的方针中,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挂帅、县长任总指挥的临猗县公路修建总指挥部。在指挥部发动组织下,全县参加修路的群众由2万人增加到4.5万人,共投工57万个工日,其中车工17万个;共动用土方122290立方米,运送砂砾料70790立方米,整修临猗至运城、永济和万荣的公路,铺筑磨耗层80.5公里,新建简易公路45条263公里,机耕路350条2100公里,形成了县城与各公社、生产大队由公路、简易公路和机耕路相通的格局。由此被山西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全党全民大办交通红旗县”的称号,获奖汽车1辆。此后,公路部门采取民工建勤的办法,加强养护和行道树管理,致力提高和改善路况。进入70年代,根据省交通局提出的“三通(县县通油路、社社通公路、队队通机动车)、两环(地区境内循环、县境内循环)、一提高(通过养护提高公路等级)”的公路建养精神,全县公路建设以提高公路等级为主,进行土路改建和渣油路面铺装。19711979年,先后铺装渣油路面81公里,新修公路103公里。1979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473公里。其中,干线公路68公里,县公路228公里,乡公路177公里。有路面里程208公里。晴雨通车里程为114公里,基本实现了县通油路、社通公路。19811990年,全县累计投工10万个工日,动用土方19万立方米,改善土路379公里,其中拓宽公路32公里、新建油路45公里。1992年省政府发出“全民义务修路”的号召后,临猗县政府当即成立义务修路总指挥部,出台了修建1公里油路县财政补助1万元等8项倾斜交通发展的政策,推动了全民义务修路活动的深入开展。该县在“政府牵头,部门协调;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全民参与,同步发展”的义务修路、油路建设活动中,采取“道路建设与小康村建设相结合,整体规划与逐年实施相结合,国家补助和社会投资相结合,义务投工和专业施工相结合”的办法,把油路建设纳入义务修路范畴。采取“义务投工顶一点,受益群众集一点,党员干部捐一点,县财政补一点,争取上级拨一点”的办法,使公路建设由国家单一投资转变为多元化投资,由部门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为支援油路建设,东张镇残废女青年姚爱萍捐献了自己积攒的100元压岁钱,年过花甲的残疾老人蒋殿之捐出了500元的积攒,大王村李银娃主动砍掉83棵5年龄的红富士苹果树,保证了公路建设整体规划的实施。全县人民自力更生,无私奉献,19931996年除拓宽改建国、省道临猗段外,自筹资金1.92亿元(包括义务投工折价),义务投工3633万个工日,义务投入机械台班69万个,完成土石方4080万立方米,铺筑县、乡、村油路1062公里,实现了县、乡村公路油路化,形成了“骨干道路四横八纵,县内循环,乡(镇)内小循环,村村延伸”的油路网络。由于在施工中严格实施了政府监督、社会监理和施工单位自检的工程质量监理制度,新建的县、乡、村油路经运城行政公署交通局验收,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0%以上。19972000年,临猗县在全力配合和支持国道209线运临段一级公路改建等重点工程外,将油路建设重点转移到自然村通油路方面,以提高公路网络通达率。先后自筹资金3200万元,铺装通自然村油路84公里,新增通油路自然村133个,并投资2000余万元,对1996年前所修的883公里油路进行了沥青罩面。同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为正、副组长,分管交通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的临猗县公路养护领导组,县交通局成立了道路管理总站,各乡(镇)成立了交通管理站,招聘了专职站长和养路队员,组成了一支有570余人的乡、村道路养护队伍,对道路进行常年日常养护,彻底解决了“国、省、县道有人养,乡村道路无人管”的难题。到2000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256公里。其中一级路16公里,二级路36公里,三级路246公里,四级路881公里;除2公里中级路面里程外,均属高级、次高级路面;绿化里程达1160公里。全县通油路行政村和自然村分别达到373个和503个,分别占总数的100%和90.1%。油路密度达到9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油路里程最长、油路密度最大的县。为此被省义务修路总指挥部连续5年评为全省“义务修路先进县”。2001年以来,公路交通部门在完善养护机制、结合养护提高公路等级和行道树管理的同时,除配合和支持国道209线河津至临猗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外,继续进行通自然村油路、水泥路和村巷道硬化建设,到2005年,全县共完成通村油路、水泥路和巷道硬化1103.63公里。2006年年底,临猗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355.144公里,其中:国道1条(段)32.197公里,省道3条(段)75.644公里,县道10条(段)225.11公里,乡道87条807.131公里,村道172条215.062公里。万荣县万荣县为原万泉、荣河两县合并得名,位于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即运城市北部的峨嵋岭上,东至稷王山与闻喜、稷山、盐湖区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韩城市相望,南同临猗县接壤,北与河津市为邻。全县总面积为1039平方公里。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 42.49万人。万荣县控黄河、汾河之汇,枕秦、晋之交,水陆两便。春秋战国时期,繁盛的河东解盐(即潞盐)运输使汾阴(荣河县古称)道粗具规模,“舌辩之士”张仪,骑马济河入秦拜相所经之路,被后人称为“张仪路”。周襄王五年(前647年)秦输粟于晋,首创渭、黄、汾三河联运,史载为“泛舟之役”。西汉元鼎四年至天汉元年(前113年前100年),汉武帝刘彻先后5次携随从嫔妃祀后土,并写出“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的脍炙人口的秋风辞,建筑了“海内祠庙之冠”后土祠和秋风楼。当时,汾阴道已成为由晋入秦的另一主道,仅次于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太原道。明、清时期,建成县与主要乡(镇)联系的铺递道,大部分可行驶铁、木轮大车,少部分为驮运道。民国15年(1926年),万荣县建成临晋至荣河公路县辖段,为该县最早的一条公路。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万泉、荣河两县后,除强迫沿线村民将临晋至荣河公路整修并展修至光华外,于民国29年修建了猗氏(今临猗县城)经万泉(今古城村)至稷山等简易公路3条,均为土路面,汽车可勉强行驶。村镇之间仍赖大车道或驮运路相通。新中国建立后,两县人民政府本着“先求其通,再求其好”的方针,采取“发动以民工建勤为主,国家投资为辅”的办法,对原有的60多公里公路和大车道进行了全面整修。1950年9月和次年1月,荣河、万泉两县先后通客运班车。当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74公里。1958年“大跃进”期间,万荣县根据晋南专署部署,掀起了“全党全民大办交通”运动。县人民委员会成立了由县长王国英挂帅的公路修建总指挥部,设立了桥涵办公室,组织了2500余人的修路专业队和1500余人的建桥专业队,新开辟东丁至高村7公里改线路段(今属县道张吴至高村线),并在丁村沟建设全长104米、高填堤土28米的“群英桥”(即东丁涵);建成万荣经南张、裴庄到光华公路,始沟通今省道万荣至临晋公路全线;新建成万荣至汉薛、林山公路(今属县道三路里至光华线)等公路。同时,将原运城至稷山公路阎景经高村、万荣至张户坡段和今万荣至临晋公路光华经荣河至孙吉(1971年划入临猗县)段铺筑成砂砾路面,村镇之间大都建成机耕路(简易公路),植行道树10万余株。为此,万荣县荣获山西省人民委员会授予的“全党全民大办交通红旗县”的称号,获奖嘎斯汽车1辆。嗣后,万荣公路管理站(今公路管理段)对主要公路进行日常养护、砂砾铺装、行道树管理,使路况得以提高,并组织养路工人,坚持对群英桥一年两次加固建设和水毁修复,保持了公路畅通。1973年,万荣县按照省交通局提出的“三通(县县通油路、社社通公路、队队通机动车)、两环(地区境内循环、县境内循环)、一提高(通过养护提高公路等级)”的公路建养精神,着手高等级、次高等级公路建设,当年铺筑油路27公里。同时,组织沿线村民,以民工建勤的方式对简易公路进行拓宽改建。至1979年公路实行分级管理时,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 254公里,其中干线公路3条(段)65公里,均为三级油路;县公路6条(段)101公里,除万(荣)苍(底)线(今张吴至高村线)万荣段7.8公里油路外,其余皆为砂砾路;乡公路6条88公里,为土路面。有7个公社通油路。从1981年始,县交通局采取民工建勤、国家补助的办法,对万荣至临晋公路万荣段进行拓宽改建、重点施工、渣油表处,对高村至三路里公路万荣段进行路基改造。但因资金匮乏,至1989年仅铺筑油路51公里。同期,公路段鉴于油路老龄化的实际,探索试行油路路面专业化养护。皇甫道班班长解晋元积多年养护之经验,研制并首先使用了油路路面病害处理示意图,提高了养护工程合格率,1990年12月,荣获“全国十佳养路工”称号。90年代,中共万荣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大办交通,促进流通,以路富县,兴路富民”的战略决策,全县干部群众响应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出的“全民义务修路”的号召,先后开展了“飞云杯”、“道路杯”、“大路杯”、“兴路杯”、“筑路杯”和“铺路杯”等修路竞赛。县义务修路总指挥制定了“统筹规划,分层负责,分段整修,建养结合,标本兼治”的实施方案,对国道、省道、县道、乡村道路进行拓宽整修,并结合各乡(镇)、村的实际情况,重点解决连乡路,安排骨架路,修好环乡路。同时,在实践中总结出“向上级争取一点,县财政挤出一点,干部们筹集一点,富裕户捐贷一点”的多元化投资经验和“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先干后补”的交通部门对路面工程和大型构造物适当补助的办法,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19921995年,全县在公路建设上总投资2.62亿元(其中自筹资金1.98亿元),义务投工1750余万个工日,投入机械21万个台次,动土石2400余万立方米,共铺装油路、水泥路596.4公里。1994年实现乡(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199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镇)通二级油路、村村油路化,形成了全县以“井”字型骨架路为主、县域内大循环、乡镇小循环的公路网络。由于万荣县在公路建设中措施得力,成绩卓著,既量力而行,更尽力而为,故被省委、省政府树为“全民义务修路标兵县”,并于1994年11月和1995年10月,连续两年在万荣县召开全省义务修路现场会,弘扬万荣精神,推广万荣经验。1995年8月29日,交通部副部长李居昌等领导亲临万荣视察。同年10月和1997年4月,万荣县作为全省以路脱贫的代表,两次参加了全国道路扶贫工作会议,县长安德天代表县委、县政府在会上发了言。实现乡(镇)通二级路、村村通油路后,万荣县又确定了分级管理、分级养护的原则:国、省道由万荣公路管理段管理养护,县公路由县交通局管理养护,乡公路由乡政府组织专人负责养护,村公路由村委会负责养护管理。同时,县交通局向17个乡(镇)分别派驻了1名交通管理员,具体指导乡、村公路养护工作。并结合日常养护,对交通流量较大的县、乡公路进行逐段拓宽改建,以改善路况,提高通过能力。2000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614公里,其中:二级路101公里,三级路189公里,四级路324公里。属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533公里,实现绿化里程达593公里。2001年以来,万荣县委、县政府在全力配合和支持国道209线河津至临猗段一级路改建和县际公路改造等重点工程的同时,结合各乡镇、村的实际情况,将公路建养重点转移到解决连乡路、开发旅游路、修好环乡路、提高通村油路等级及老龄油路大中修方面,2003年又采取村民筹资、国家补助的办法,实施村村巷道硬化工程。到2005年,改建成荣河至庙前后土祠二级旅游路1条,乡道6条,完成村通油路、水泥路和巷道硬化869.155公里。2006年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991.176公里,其中:国道1条(段)24.475公里,省道2条(段)65.402公里,县道8条(段)173.99公里,乡道66条380.203公里,村道333条347.106公里。稷山县稷山县地处运城市北端,县名因后稷教民稼穑于此而得。稷山东靠新绛,西临河津,南以稷王山和闻喜、万荣接壤,北为吕梁山尾脉与乡宁县相连。全县总面积为686.28平方公里。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32.46万人。稷山地形特点呈马鞍型,南北高垣属丘陵、山区地带,中间低凹属平原地带。汾河自东向西横穿县中部,将全县切成南北两大块,俗称汾南、汾北。春秋时期,秦晋往来的通道横贯本县东西,隋仁寿四年(604年)发展成龙门(今河津)上洛(今陕西商县)道路段,明清时成为过黄河入秦地的主要道路之一。据清光绪山西通志载,稷山有大车道5条。民国初,稷山大车道增至8条,大部分可行驶铁、木轮大车。民国11年(1922年),侯(马)河(津)汽路(今属国道108线)稷山段由山西省公署派员进行测设,并于14年秋开工建设,到18年(1929年)建成,为该县最早的24公里公路。民国29年(1940年)日军侵占稷山后,强迫村民修筑了稷山县城至万泉县(今属万荣)界公路。1949年为支援前线对敌作战,对此2路段进行了加宽、降坡、裁弯取直。新中国建立时,稷山公路仅只此2条,约50余公里,均为土路面,可勉强行驶汽车。1950年,县政府组织发动沿线村民,对原有公路进行了整修,对今台运线柳沟坡和仁和坡进行了改造,从而确保了公路畅通。1953年3月,县交通科历时3个月,对今台运线县城经陈家山至乡宁县岔坡沟段进行了勘测,同年9月省公路局对该路段进行了线路测量和图纸设计。1958年3月,省交通厅将该段路列入建设计划,并拨款13.7万元。同年7月,稷山县遵照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不怕困难,努力修路”的指示,做出开辟陈家山公路的决定。抽调1834名民兵,驻扎在乡宁县石景山,按团、营、连编制组成“钢铁公路野战工兵团”,进行公路建设。从7月20日开工,到10月27日建成,仅用了3个月零7天时间。因这条全长53.7公里公路的建设,适应了当时大炼钢铁运输的需要,故被称为“钢铁公路”。同年11月7日至11日,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在稷山县召开了“全党全民大办交通现场会”,奖给“英雄劈开钢铁路,吕梁山上树红旗”锦旗1面。随之,稷山县投工56.18万个工日,整修改建公路465公里,铺筑碎石路面70公里,建桥涵10座,扩修大车道675公里,荣获“全党全民大办交通红旗县”称号,获奖“嘎斯六九”汽车1辆。次年10月,县工业交通部部长代表稷山县参加了“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等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荣获国家交通部授予的“吕梁山上的一面红旗”锦旗1面。此后,公路管理站采取民工建勤的办法,结合日常养护,逐步将全县公路铺装成砂砾路面。并使行道树长大成荫,提高了行旅乘车的舒适感。1971年6月,在运城公路管理段支持和指导下,县油路建设指挥部将今国道108线稷山东段12公里铺装成渣油路,使城关和杨赵2个公社通了油路,从而拉开了稷山县实现“社社通油路”的序幕。次年至1977年,先后将今108国道稷山西段,今台运线稷山西段,今台运线稷山南段和北段12公里、均安经太阳至修善、太阳至清河、县城经化峪至路村(今县道稷山至西硙口线)、均和至蔡村等路段铺装成渣油路面。1977年7月,稷山汾河大桥和汾河滩段3公里油路建成通车。至此,全县累计投工282.96万个工日,动用土方计67.47万立方米,共铺筑油路163公里,率先在全省首家实现11个公社“社社通油路”,受到省革委会和交通部的表彰,荣获交通部“发展交通、当好先行”锦旗一面。1979年公路实行分级管理后,公路部门在加强日常养护的同时,采取及时小修、中修、大修措施,从而提高了养护质量。县交通局致力县乡村公路建设,于1984年将稷西 线路村至西硙口路段列入世界粮食计划署以粮食无偿援助修建乡村道路项目,并如期竣工通车,促进了山区经济开发。90年代,“早修路早富、快修路快富、大修路大富”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义务整修地方公路活动,在全县多处兴起。1992年省人民政府发出“全民义务修路”号召后,县政府于次年9月制定出台了稷山县公路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提出了建成“以县城为中心,以108国道为龙头,以乡王(今台运)省道为两翼,“三桥六路”大循环,环乡公路紧相连,村村晴雨通汽车,十二条公路通外连”的“田”字型公路交通网。同年,县委、县政府发动群众对国道108线县城东段进行了拓宽。县交通局千方百计筹资90万元铺装了管村至西社三级油路10公里。同时,在县义务修路总指挥部指挥下,全县干部群众积极投劳投资,占地、毁青、拆房不计得失,大搞公路建设。19931998年,全县累计投资1.15亿元,投工1750多万个工日,动用机械18.6万台次,动土石1720多万立方米,先后完成了佛营路工程,陈家山至四铭碑段(今属省道台运线)三级水泥路工程,国道108线稷山段、台运线县城至万荣界拓宽配套达二级标准工程,修(善)闻(喜)油路工程,管(村)西(社)油路工程,西环路工程,清通线改造工程,村村通油路工程,循环路三坡一沟一道口工程等12项重点工程,使稷山县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尤其是1994年由佛峪口村原保印、原争气等4户农民自筹资金修筑的佛营公路,在全省首开群众投资修路的先河,引起各级领导重视,省委书记胡富国、省交通厅厅长杜五安等亲临稷山为通车剪彩。1998年冬,为进一步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县政府制定出台稷山县19982000年公路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建设一条高速路,改建两条一级路,乡镇全通二级路,完善提高循环路,实现村村通油路,立项建设两座桥”为主的“实现六大目标,完成十项重点工程”的宏伟规划。到2000年,累计投资1390余万元,完成了3条通乡二级油路和汾西桥建设任务。同年底,全县油路总里程达483公里,其中二级路89公里,三级路131公里,四级路26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70.4公里/百平方公里。进入21世纪后,县委、县政府以实施方案确定的宏伟规划为目标,狠抓公路建设。候禹高速公路稷山段顺利地经过勘测设计,于2004年3月开工建设,从而使稷山的现代化公路建设进入实施阶段。公路交通部门围绕宏伟规划,抓重点工程建设,进行油路养护和文明路建设,采取村民筹资,市、县补助的办法,完善村通油路建设和村巷道硬化施工,到2005年,共完成通村油路、水泥路和巷道硬化1039.5公里。2006年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681.567公里,其中国道2条(段)46.842公里,省道1条(段)52.1公里,县道5条(段)121.919公里,乡道31条203.144公里,专用公路1条3.282公里,村道113条254.28公里。新绛县新绛县位于运城市北部,东临侯马市,西接稷山县,南连闻喜县,北部与襄汾、乡宁两县为邻,总面积593平方公里。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31.17万人。新绛,即旧绛州。史称“襟带”之地,“控制关河,翼辅汾晋”。其交通水陆两便。据唐邮驿交通图鉴记载,古驿道由长安经绛州北达平阳至太原出雁关门,本州设金台驿(遗址在今县城东站里村)。但由于受历史的局限,直到清末民国初,道路还维持在大车道、驮运路的基础上。民国14年(1925年)初,县长奉山西省公署指令,修建候河汽路。该路新绛段长15.04公里,占地约210亩。工程建设于同年10月开工,至次年5月建成,新绛始有了第一条公路。民国26年(1937年)冬,阎锡山率部退至临汾,令38军部分官兵抢修临汾至新绛的战时公路。28年日军侵占新绛后,强迫沿线村民对临新公路进行了整修,并修建了新绛至闻喜公路和新绛至古交公路。到1947年新绛解放,全县仅有能通行汽车的简易公路43公里。1949年春,为支援华北野战军挺进大西北,民主县政府投资100石小米打造大木船8只,购置桩、梁、板等材料,从禹门口调来木船4只,架起南门、三林镇汾河浮桥,保证了10万大军及武器辎重的顺利通行。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各种运输任务日益增多。面对这一情况,新绛县遵照“先求其通,再求其好”的方针,采取“发动以民工建勤为主,国家投资为辅”的办法,对原有的公路和大车道进行全面整修。1951年秋,新绛县组织群众8553人次,动土石方1.39万立方米,投工6620个工日,对晋禹公路(今国道108线)新绛段进行了全面整修。次年元月,山西省人民政府交通局三林渡口管理所成立,始对晋禹公路运城段进行日常养护。1955年,在新绛县人民政府支持下,三林渡口管理所组织发动沿线村民,对临新公路和晋禹公路新绛段进行整修和改善,并成立流动养护班,进行日常养护,使路况有所好转。1958年,新绛县合并入候马。公路交通部门积极贯彻执行“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简称地、群、普)的方针,发动群众进行公路建设。为加强汾南汾北的联系,在下船庄汾河上架设浮桥,结束了过往群众靠摆渡过河的历史。随之在“三书(县委书记、公社党委书记、大队支部书记)挂帅,四长(县长、社长、大队长、生产队长)亲征”的“全党全民大办交通”运动中,公路交通部门在对原有公路进行大规模整修、改造和将大车道扩修为机耕路(即简易公路)的同时,新建公路97公里。1962年将晋禹公路新绛段改建为砂砾路面。1965年,公路部门对新闻公路重新改线,并铺筑成砂砾路面。嗣后,公路部门采取民工建勤的办法,组织发动沿线社员对机耕路进行整修,将临新公路新绛段改建成砂砾公路,新建成新北公路。1971年6月,在运城公路管理段的支持和指导下,新绛县油路建设指挥部对晋禹公路新绛段进行技术改造后,铺筑为渣油路面,成为新绛县第一条油路。次年,新绛县根据省交通局提出的“三通(县县通油路、社社通公路、队队通汽车)、两环(地区境内循环、县境内循环)、一提高(通过养护提高公路等级)”的公路建养精神,修建公路,铺筑油路,建造桥涵,加强公路养护和行道树管理。到1978年,先后建成三林镇汾河大桥和浍河大桥,并铺筑渣油路面30公里。同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12公里,其中油路47公里。1979年公路实行分级管理后,新绛公路管理段和新绛县交通局分别建立健全了2个道班和12个养路队,共有养护人员101名。加强了公路养护工作。1982年对新闻公路进行改线施工,并将部分路段铺装成渣油路面。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新绛县城南关汾河浮桥已不能适应客货运输的需要,经向省、地申请,新绛汾河公路大桥于1983年11月破土动工,1985年12月15日竣工,20日通车,总造价422万元。既方便了汾河南北的交通,又成为临新公路连接国道108线的一座重要桥梁。随后,经过逐年改建施工,到1990年,临新线和新闻线先后实现油路化,新古线全线拓宽,达到四级公路标准,其中渣油表处路面13公里,砂砾硬化26公里。从1992年开始,全民义务修路的战幕拉开,先后开展了“新潮杯”、“攻坚杯”、“决战杯”、“文明杯”、“质量杯”竞赛活动,全县的公路建设呈现出全方位、大跨度、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喜人局面。1993年12月,县委、县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决定打通北大门,造福新绛人,筹集资金建设新绛至乡宁公路。新乡公路建设指挥部经过多方努力,将泽掌至关王庙公路列入省交通厅世行贷款子项目,争取到世行扶贫贷款资金。在村民义务投工和施工人员3年的奋战下,投资1373万元的泽关公路于1998年11月建成,被评为优良工程。截止1997年4月,全县共筹集资金12470万元,义务投工1040万个工日,投入机械27.3万个台班,完成土石1140万立方米。新建出境路10条,新建、改建公路757公里,新建油路453公里和下船庄公路大桥1座,实现了乡、镇通三级以上油路,209个村委会通了四级以上油路,占行政村总数的95%。基本形成以国道108线和省道临夏线纵横东西南北,全县大循环、县城外循环、乡镇小循环、农村搞延伸的“三循环一延伸”公路交通大格局。先后荣获省、地“义务修路先进县”和“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县”称号。为巩固全民义务修路成果,县政府出台了新绛县道路管理与养护办法,并在各乡镇成立道路管理站,建立“县上统揽、乡镇主管、部门协调、资金分级筹措”的道路养管体制。同时,把道路交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整体优化升级上来。分别将新乡路新绛到泽掌段拓宽为二级公路,国道108线新绛东段拓宽为一级公路。到2000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479公里,其中:一级路5公里,二级路56公里,三级路68公里,四级路347公里,等外路3公里:公路密度达80公里/百平方公里。从2001年起,新绛县在全力配合和支持大运高速公路临候段和候运段及候禹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外,将公路建设重点转移到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和村巷道硬化上,以提高公路循环通达率。在此期间,公路交通部门在加强油路养护中,实施GBM工程和进行文明路建设。2002年12月1日,大运高速公路临候段和候运段正式通车;2004年3月,候禹高速公路新绛段开工建设。到2005年,全县共完成通村油路、水泥路和巷道硬化计872.7公里。2006年年末,新绛县公路通车里程1096.094公里,其中:国道2条(段)35.385公里,省道2条(段)32.507公里,县道5条(段)106.855公里,乡道55条372.712公里,村道176条548.635公里。绛 县绛县位于中条山西北麓,东部和东北部与临汾市翼城县毗邻,西部和西南部与闻喜县接壤,南跨中条山与垣曲县相连,北枕绛山可俯瞰曲沃、侯马两地。全县总面积为993.49平方公里。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26.48万人。早在新石器时期,绛县就有人类居住,西周、春秋时为晋国京畿之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