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省党校系统纪念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基于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 王少君内容提要:本文以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融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空间发展理论为基础,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集成研究方法,通过历史演变动态分析视角,全面系统的分析了台州市域城市群在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城镇内部联系等空间结构演变的特性,并综合测度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协调度,洞悉了其在发展中面临着空间集聚度不够、产业结构层次问题突出、城镇内部联系不强等问题。并提出了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关键词:台州 城市群 空间结构 作 者:王少君 中共台州市黄岩区委党校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巨大的牵引和推动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城市群出现以来,城市群日益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域,在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中担当了不可替代的重任。近年来,台州市域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对整个浙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推动浙江经济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透析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促进其科学发展。一、国内外研究述评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群的建设也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与本课题相关性较大的主要有三个维度:维度一: 城市群空间演化形态最先涉足城市群研究的英国学者霍华德(Howard,1902),在其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提出以“田园城市”模式达到城市与乡村生活的高度有机结合,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来研究。二战后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加上新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突破与丰富。邓肯(Duncan,1961)在著作大都市与区域(Metropolis and Region)中首次将城市群看作一个系统,将“城市体系”(Urban System)定义为城市群空间演化的一种形态 Duncan. Metropolis and Reg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1. 。戈特曼(Gottmann,1961) Gottmann J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Seaboard J. EconomicGeography1961 (33 ): 189200提出城市带(Megalopolis)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丁洪俊等(1983)丁洪俊.戈特曼关于大都市带的学术思想评价J.经济地理:1983(16):3.以“巨大都市带”的观点引入戈特曼大城市带理论后,国内对于城市群的研究渐渐开展起来。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空间规划,重视城市形态规划和空间的协调布局研究(如周一星1988、姚士谋2005等)周一星,R.布雷德肖.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理论、方法和结果J.地理学报,1988(04):21-25.姚士谋,陈彩虹等.我国城市群区空间规划的新认识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3):59-63.;二是制度构建,主要是政策支持、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等(郁鸿胜2007等)郁鸿胜.制度创新:长三角一体化的优化课题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制度率先创新的若干思考J. 浙江经济,2007(11):54-60.。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1988)研究后将“都市区”定义为“有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提出“都市连绵区”的空间组织形态,并将其定义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沿着综合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周一星. 确定城市性质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 经济地理,1987(03):14-17.维度二: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某一区域城市群如何通过一种力或几种力的合力作用、某些机制的促进作用成长为城市体系,长期以来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国外研究形成了三种观点:首先,强有力的政府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Friedmann,1973等) Friedmann J.Territory and Functiorr.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PlanningM.London Edward Amold,1976.。其次,有学者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城市之间各种“流”的强烈交互作用促成了无规划发展的城市群向有序发展的城市体系转变(Griffith,1989) Griffith D AUrban dominance,spatial conjectures and empirical implicationsEconomic Geography,1989,55:96-100.;第三,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得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步入信息经济社会,不少学者认为,城市体系的形成是全球产业空间整合的产物。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针对我国不同城市群形成的动力机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李世超通过对以南京为中心的城市群研究,认为城市群由产业集群转化而来,但转化过程取决于区位条件的优越程度(李世超,1989)李世超. 关于城市带研究J.人文地理,1989(01):65-68.。南京大学崔功豪教授(1989)崔功豪.近十年来中国城市化研究的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9 (01):23-26.对城市带的形成动力进行研究,认为城市带的形成应具备特定的区位、一定的历史演化过程、人口的聚集、产业的转换以及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等。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史育龙等提出了形成都市连绵区的五个必要条件(史育龙,周一星,2009)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论争及近今进展述评国际城市规划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 01):33-37.。关于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的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后张京祥(1999)张京祥. 对我国城市化研究的再考察J.地理科学,1998(06):78-82.以城市群空间演化基本机理构建由城镇组织体系、城乡关联体系、网络连通体系和空间配置体系构成的城市群空间运行系统,从多维空间展示其运行过程。维度三、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研究整合是城市群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整合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城市群能否发展为有序的城市体系。国外学者更多的关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研究,重点研究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后,对整个城市体系各方面发展的经济效应。国内学者不仅注重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也注重研究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即经济整合(陈存友,2003;林先扬,陈忠暖,2004;等)陈存友,刘厚良. 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研究以上海市南汇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06):14-18.林先扬,陈忠暖. 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机制与模式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15-19.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主要城市群(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整合进行了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城市群经济整合机制方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2004)王一鸣.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的体制和机制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 2004( 03):45-51. 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整合面临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认为推进体制的创新可促进城市群经济整合。其次,在城市群经济整合模式方面,陈存友、汤建中(2003)提出从网络城市和跨国型城市两个方面提出长三角城市群整合的模式。最后,在城市群经济整合途径方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左连村教授(2003)左连村.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对提升粤港澳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探讨及前景展望J.国际经济合作,2003(02):12-16.认为应该从观念、市场制度、协调机制、基础设施、信息、产业、政府职能、发展战略八个方面对粤港澳区域进行经济整合。已有研究从城市群的三大维度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分析,在理论和实证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从现有的成果来看,对与城市群空间研究,特别是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次,对市域城市群的研究,还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最后,目前对城市群的研究大都采用单一经济学研究手段,这样就很难洞悉城市群发展的全貌,通过利用经济地理学这一新的分析工具,用动态研究的视角,将更有利于透析城市群发展的全貌。二、台州市域城市群概况(一)台州社会经济概况台州城市群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全市陆地面积9411平方千米,共有人口574.06万人,由台州市主城区椒江、黄岩、路桥和所辖的温岭、临海两个县级市和三门、天台、玉环和仙居四个县以及其他中心镇所组成的城市群。台州城市群是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06年台州市委市政府就已提出。台州已初步形成了 “一主两副”的城市群,即中心城市和临海、温岭两个副中心城市。台州城市群的区域经济也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作为我国股份制经济的发源地,台州民营经济的比重占了台州经济总量的97%以上。台州城市群内已经形成了十大支柱产业,包括:电力能源、汽摩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服装机械、水泵阀门、工艺美术、新兴材料、鞋帽服装。并成为我国的九大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微型家用轿车之都,中国摩托车之都,中国医药之都,中国缝纫机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塑料制品之都,中国工艺礼品之都,中国阀门之都,中国罐头食品之都。(二)台州历史沿革概况1978年10月改称台州地区。1980年7月置海门特区,属台州地区,辖境包括原黄岩县海门区、大陈镇、山东人民公社及临海县前所人民公社。1981年7月撤销海门特区,以其行政区域置椒江市,以境内有椒江而得名。此后,临海县章安区、黄岩县洪家区与三甲区,陆续划属椒江市。1986年3月撤销临海县,置临海市。1989年10月撤销黄岩县,置黄岩市。1994年,撤区建市,并搬市政府至椒江,台州地区现辖路桥、椒江、黄岩3区,临海、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6个市。三、台州市域城市群发展空间结构分析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需要从人口、经济、产业结构以及城市群内部联系的视角四个层面来加以分析。(一)人口变动的层面 人口的变动是反应城市群发展空间结构演变重要的因素。为更好的阐述基于人口因素变动而带来的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利用人口总量变动和人口密度变化来加以分析。 1、人口总量增长以1995年、2001年和2006年为基期年,将台州市域城市群1996年以来人口增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95-2000;2001-2005和2006-2010。表1:台州市域城市群人口数量及增长率 单位:万人、%Tab1:The population size and growth of Taizhou urban agglomeration Units: million, % 地区19952000增长率20012005增长率20062010增长率椒江43.0345.311.0545.9348.371.0648.9450.920.80黄岩56.1657.270.3957.0157.860.2958.3359.670.45路桥38.5140.591.0840.9642.520.7642.9344.300.63玉环38.0738.890.4339.0339.840.4140.2341.960.86三门39.3540.020.3440.0640.970.4541.4242.920.72天台53.1455.440.8655.4755.880.1456.2658.160.67仙居43.6745.480.8245.8247.390.6848.0149.530.63温岭110.79113.800.54114.09115.090.17115.70119.290.62临海106.84109.830.55110.15111.920.32112.86116.400.62数据来源:2011年台州统计年鉴和各县市区统计公报。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将其人均增长量反映如图所示:图1:台州市域群人口增长速度空间演变Fig 1: The growth rate of population spatial evolution of Taizhou urban agglomeration通过以上的分析,总结出台州市域城市群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第一,空间格局总体上趋于平均。在1995年-2000年期间,椒江和路桥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而黄岩、三门和玉环人口增速较缓,而到2006年-2010年这五年期间,其人口增速相对平均。第二,从1995年-2010年期间,人口增速较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路桥、椒江,温岭、临海等地较为平缓。黄岩、三门和玉环将对较弱。第三,台州市域城市群人口增速中心区域增长强于边缘县域。主要表现在,椒江和路桥的人口增长率要高于温岭、临海。第四,台州市域城市群中心城区的辐射力能力有限,逐渐放缓,主要表现在台州三区人口增长率逐步下降,此外,台州市域城市群范围内人口增长差异性较大。2、人口密度变化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空间分别的重要指标。1995年椒江区的人口密度就已达到最高,达到1570人/平方公里,其次是路桥和温岭分别为1405人/平方公里和1325人/平方公里,仙居为最低只有219人/平方公里。此外,玉环为1007人/平方公里,黄岩为568人/平方公里,临海为492人/平方公里,天台为372/平方公里,三门为367人/平方公里。到2005年,得益于台州市域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的人口密度都有所增长,但椒江区仍然是最高达到1765人/平方公里,其次是路桥与温岭,人口密集度最低的依然是仙居。到2010年人口密度度最高的依然是椒江达1858人/平方公里,其次是路桥1616人/平方公里,温岭为1426人/平方公里,玉环为1110人/平方公里,黄岩为603人/平方公里,天台为407人/平方公里,三门为400人/平方公里,仙居仅为248人/平方公里。为更好的说明台州市域城市群人口密度带来的空间格局变化,将2010年台州市域城市群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绘制如下:图2:台州市域城市群人口密度空间分布(2010)Fig2: The population density space distribution of Taizhou urban agglomeration(2010)对照图2,可以看出台州市域城市群人口分别的圈层梯度特征明显:核心区域的人口密度明显高于外圈层。主要表现在:第一,南高北低。主要椒江、路桥、温岭、玉环、黄岩的人口密度相对较大,而北部的天台、仙居和三门较小;第二,沿海高于内陆。沿海地区如椒江、路桥、温岭和临海等区域的人口密集度明显较高,而内地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第三,沿交通带的区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目前,台州辖区主要有甬台温高速、沿海高速、上三高速、台金高速、诸永高速等五条高速公路,贯穿台州市区、临海、温岭、天台等,而这些地区的人口密集度也普遍较高。(二)经济增长变化的层面以1995、2000、2005年为基期年,将1995年以来台州市域城市群经济增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995一2000、2001一2005和2006一2010。在每个增长阶段内,根据各县(市)区人均GDP与台州市域城市群基期年均值、各县(市)区人均GDP增长率与台州市域城市群人均GDP平均增长率的比值,以县(市)区人均GDP高于城市群基期年均值为高基础,反之为低基础;县(市)区人均GDP增长高于城市群平均水平为增长较快(或高增长),反之为增长较慢(或低增长),可将台州市域城市群9个研究单元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高基础高增长型、高基础低增长型、低基础高增长型、低基础低增长型。表2:台州市域城市群各阶段基期年人均GDP及平均增长率 单位:元,%Tab2: The GDP per capita base and average growth rate of Taizhou urban agglomeration in base Units:yuan,%地区19951995-2000200020012001-2005200520062006-20102010台州72140.11211257124330.16022395259400.12041582椒江98050.18518915207490.14635982410720.09460386黄岩70340.12111314123230.14821458251260.11539581路桥105710.18220206222800.16240387463990.10671113玉环103650.17019200212600.15337575451550.12773892三门38330.090556061090.19712142142480.14924914天台37070.085529758890.17811140128720.11820512仙居36330.111565559990.16210877125910.12420405温岭84510.14414564156430.13826505303770.12248946临海53810.062707379600.17014753170770.13328511为更为直观的反应出台州市域城市群各个阶段的经济增长变化将其反应在图上,如图3所示:图3:台州市域城市群经济增长类型空间格局变化Fig3:The economic growth space pattern changes of Taizhou urban agglomeration从图3可知,1995年-2000年这一阶段,路桥、椒江、玉环和温岭属于高经济基础,而黄岩、三门、天台、仙居和临海则处于低经济基础。此外,这五年期间,椒江、路桥、黄岩、玉环和温岭的经济增长率也都在台州市域城市群的之上,而三门、天台、临海和仙居则处于低增长。这一时期,路桥、椒江、玉环和温岭属于高基础高增长,黄岩属于低基础高增长,而三门、天台、临海和仙居则属于低基础低增长。2001年-2005年期间,伴随着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的过去,低基础县域开始呈现出较高的增长,如三门、天台、仙居和临海。这一阶段,处于高基础高增长的只有路桥,高基础低增长的有椒江、玉环、温岭,低基础高增长的有三门、天台、仙居和临海,而只有黄岩处于低基础低增长。2006年-2010年期间,原先处于高基础高增长的椒江、路桥等区域,经济发展数度放缓,变为高基础低增速的区域,而温岭和玉环仍然保持比较强劲的增长趋势,处于高基础高增长;而三门、仙居和临海的经济增长也明显加快,处于低基础高增长,黄岩和天台经济放缓,处于低基础低增速。从1995年以来台州市域城市群经济增长的空间变化来看,总体上呈现出了较低层次的空间均衡,但己初步显现出中心一外围结构。台州市区经济中心地位相对凸撇,温岭、临海 为次圈,而天台、玉环等地则处于最外圈。由此也能看出台州市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两极化较为明显。(三)产业结构变化的层面产业结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效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动力。1995年,台州市域城市群生产总值为380.84亿元,呈现出二、三、一、以的特征(比重为48.3:28.9:21.8),到2010年GDP增加到2415.2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业共同成为那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比为6.6:52.3:41.1,农业比重下降15.2%,第三产业增长近20%。这些都与,台州市将工业化置于优先发展地位有关。表3:台州市域城市群各县市区产业结构(2010)Tab3:The counties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aizhou urban agglomeration(2010)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总量(亿元)比值(%)总量(亿元)比值(%)总量(亿元)比值(%)台州159.996.61262.6652.3992.4741.1椒江11.783.8137.4644.9156.6751.3黄岩12.315.2127.0453.996.3240.9路桥8.722.8152.5448.6152.5548.6玉环19.796.4196.7363.891.6929.8三门16.1315.149.1646.141.2538.8天台10.098.552.6744.455.8547.1仙居10.8810.845.6545.344.2143.9温岭41.977.2312.6453.7227.1739.1临海28.408.6178.8454.1123.3137.3从三次产业的现状来看,椒江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是城市群中最为发达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属于典型的经济较为发达的三次产业比例模式,仙居、三门是城市群中经济实力最弱的区域。此外,玉环、温岭、黄岩、临海的工业化程度较高,都超过了工业总产值的50%,其中玉环更是达到了63.8%。从总体来看,工业在台州市域城市群中地位突出,对城市群发展的贡献也最大。但相比其他国内外发展良好的城市群来看,台州市域城市群的第三产业还是滞后,这也影响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也会影响城市群多功能作用的发挥。(四)城市群内部联系的层面人口流动的出行目的,反映城市的功能联系,体现现有城市的功能特征和市场对城市群的功能设施布局要求;人口流动同时反映城市的市场引力,表征劳动力流向,影响城市群的产业布局,从而反映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等等。设计城市间人口的流动频率表征城市间的联系强度。假设城市群内共有n个成员城市,问卷提供m种频率选项,以目标城市为行,以出行频率为列,设计i城市的流出频率矩阵。当i城到j城的流出频率为时,则相对于j城而言,从i城的流入频率为。通过这一矩阵可获得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的强度及方向。城市间人口流动的双向流动情况用联系强度表示,计算公式如下:(1)式中:P(i-j)为城镇空间联系强度;为从i城到j城选择频率等级为k的样本数;为等级为k的流出频率;为i城市的有效样本总数;为从i城到j城的平均流出频率,本研究定义为人口流动指数,具有方向性。本次研究的台州市域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相关数据的获取是基于2010年4月对台州各县市区的抽样调查与访谈,问卷与访谈对象主要分为机关单位人员、企业或市场人员、普通市民这三类人群,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分成四个等级进行发放。共发放1500份,回收1257份。根据调研数据,用公式(1)整理后得出表4,如下所示:表4:台州市域城市群人口流动指数矩阵Tab4:Matrix of population flow index in Taizhou urban agglomeration椒江黄岩路桥玉环三门天台仙居温岭临海椒江30.118.916.214.210.212.526.420.9黄岩30.129.714.312.410.512.719.622.6路桥28.929.716.211.59.711.430.619.8玉环16.214.316.210.28.910.517.813.5三门14.212.411.510.211.24.5613.212.9天台10.210.59.78.911.26.4510.913.1仙居12.512.711.410.54.566.459.510.6温岭26.419.630.617.813.210.99.516.9临海20.922.619.813.512.913.110.616.9从上表可以看出,台州市三区椒江、黄岩和路桥之间的内在联系最为密切,远远高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此外,各个区域除了和空间上相近的城市发生较强联系外,也大都和椒江、黄岩和路桥发生了较强联系,温岭和临海与这三区的联系更为密切。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格局逐步呈现出“圈层”状模式:图4:台州市域城市群“圈层”状模式 Fig.4 Layer integrationg model of Taizhou urban agglomeration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包含三个圈层:紧密层、中间层和外围圈层。紧密层主要包括椒江区、黄岩区和路桥区,三区地理位置接近,产业分工互补,经济内在联系强,此外三区经济总量远高于其它县市区,作为台州市域城市群发展的内核。中间层包括临海和温岭两个县级市;温岭和临海靠近台州市区,其与台州市区的内在联系较强;外围层包括玉环、仙居、三门和天台。四、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协调度综合评析(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协调度的测度,可以为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依据。遵循系统性、独立性、可操作性、简明科学性、动态导向性等原则,引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三次产业比例系数和中心城市指数四个复合指标: 人口密度(),用人/每平方公里表示。在一般情况下,人口密度越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约区域优化。 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元/人)表示。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动力之一。 三次产业比例系数(),用“第三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倒数来表示,反映产业空间结构协调度。反映产业空间协调度指标还包括霍夫曼比例系数、三次产业比例系数、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性指标、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度等,考虑到数据获取难道和不完整性,暂时用三次产业比例系数指标代替。 中心城市指数(),这是一个复合指标,用中心城市建成面积与其人口规模乘积的正的平方根表示。中心城市在一定的区域货城市系统中,位居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对区域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大城市。结合以上分析,将台州市区作为台州市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指数数值越大,表明综合实力越强。(二)协调测度过程 考虑到各评价指标量纲、数量级和数量变化幅度的差异,首先对现状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差别,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2) 式中:为标准化后某指标的值;为处理前某指标的实际值;对应指标的上限值,对应指标的下限值。对各指标上、下限值和现值确定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两个指标,以2010年规划指标为上限值,该数据来源于台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值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协调度的测算公式如下: .(3) 式中:为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协调度,为评价因子量纲化处理值,为因子权重。 对于权重的确定:采用AHP法、德菲尔法,并参照何伟博士的研究方案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如下 何伟.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和形态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大学,2004.: (0.213) ,(0.421),(0.135),(0.231)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关联程度、空间相互作用程度一般。台州市区是城市群建设的桥头堡,在带动整个城市群区域城市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突出表现台州市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将中心城市指数权重适当的加以提高。区域空间结构协调度,介于0-1之间。参照研究结果,当C=1时,空间协调度最大,系统将走向新的有序结构;当C=0时,空间协调度最小,空间结构将向无序化方向发展。表5列举了其等级划分: 表5:协调等级划分 Tab5: Coordination hierarchies 协调度C协调等级协调度C协调等级0-0.19不协调0.66-0.75基本协调0.2-0.35中度失调0.76-0.85中度协调0.36-0.45轻度失调0.86-0.95良好协调0.46-0.55基本不协调0.96-1高度协调0.55-0.65勉强协调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和协调度计算公式,得到台州市域城市群的空间协调度为0.4895。(三)协调测度结果根据协调等级划分,目前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整体上属于基本不协调阶段,迫切需要优化、整合。各协调度评价指标发展的不平衡,正好说明各指标发展的不同步性。 从人口密度来看,权重为0.213,但对系统系统的贡献只有18.7%,这说明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聚集力度不够。从1995年至今,台州市域城市群人口总量增长幅度较为缓慢,远不及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区域人口中心集聚度低和辐射能力弱是湖南城市化滞后的重要原因。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变的物质基础,它对系统协调度的贡献率为51.8%,贡献率排在第一位,这与近年来台州市民营经济快速的发展不无关系。从三次产业比例系数来看,其贡献率17.4%。这主要是各个县域都偏重“小而全”的产业体系建设,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特别是在工艺品、生物制药、模具等产业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从中心城市指数来看,其贡献率仅为12.1%,这说明台州市三区对其他县域的辐射能力还不够强,缺乏产业协调与互动。五、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策略针对以上分析,台州市域城市应该以椒江、黄岩和路桥三区为中心,以临海和温岭为中间层,多渠道,多手段加快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实现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一)建立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科学机制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需要良好的优化机制来推动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自由流动,从而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否则,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会在很长段时间内维持原有结构而不发生质的变化,空间优化就成为一句空话。从空间的整体发展来看,公共资源的统一配置、规划、开发和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跨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及产业的互动发展机制是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其中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是推动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共同的基础设施体系是推动空间结构优化的物质及技术保障,而统一的经济运行和管理机制是这些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二)加强快速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随着台州市域城市群发展,要求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更加紧密,要求台州市域城市群得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传递更快,更准确。而这需要通过建设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来实现。就目前而言,主要是加快以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为主的台州城市群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快速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可以更加合理地组织和引导城市群体空间,形成相对紧凑的空间,实现集约式扩张。(三)以产业合理分工引导空间布局优化根据“两型社会”的要求,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必须逐步淘汰,应转而发展高科技产业、环保产业,并形成合理的地域产业分工和企业集群布局。椒江作为台州市政府所在地,应大力发展金融,教育、服务、文化,重点构筑现代科教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路桥应立足于现有产业,大力发展商贸及循环经济;黄岩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要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模具、生物制药等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医药保健制品等高新技术产业;温岭和临海应加速机械、纺织等传统工业的优化升级;天台、仙居和天台可以以现在的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力争成为新型的科教文化旅游基地。(四)加强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规划引导为了实现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要素的优化整合,必须从宏观层面上完善城市群区域规划体系,同时还应建立公众参与制度。要将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和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到空间上,编制台州市域城市群统一的空间发展规划,确立和城市体系、产业带、生态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吻合的原则体系、规划期和技术标准。六、总结与展望从1995年-2010年台州市域城市群的人口、经济、产业结构以及城镇内部联系来看,其空间结构面临着空间集聚度不够、产业结构层次问题突出、城镇内部联系不强等问题。台州市域城市应该以椒江、黄岩和路桥三区为中心,以临海和温岭为中间层,多渠道,多手段加快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实现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由于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本身的复杂性及其理论方法体系的不完善,关于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疆教师面试题目及答案
- 乡镇公务面试题目及答案
- 石油化工宣传课件模板
- 年产8万套功能安全软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气相色谱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年产20万吨煤粉工业锅炉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生物备考必-备模拟题
- 2025年燃气行业中级工程师面试热点解析与模拟题
- 2025年初级客服专员面试实战指南及预测题
- 2025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模拟题及解题技巧
- 音响设备消费行为预测-洞察及研究
- 手术部(室)医院感染控制标准WST855-2025解读课件
- 2025年纪检监察新入职人员岗前考试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0-3岁儿童发展指南
- (2025年标准)政府基金协议书
- 安全生产施工管理方案(3篇)
- 个人与公司合作合同协议
- 2025数字量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标准
- 2025年台球裁判测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四川省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 保障农民工工资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