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面试基础概论与马列原理标准.doc_第1页
公考面试基础概论与马列原理标准.doc_第2页
公考面试基础概论与马列原理标准.doc_第3页
公考面试基础概论与马列原理标准.doc_第4页
公考面试基础概论与马列原理标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考面试基础概论第一节面试的作用及测评要素一、面试的作用及特点面试是根据测评目的,在适当的场景下,考官以问、听、察等手段,通过与应试者进行交流,综合评判应试者相关素质的一种测评方法。面试有别于笔试,具有测评直观、互动交流和综合评判等特点。面试是在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笔试基础上进一步测评应试者在领导能力和胜任特征等方面与选拔职位的匹配程度。考试大纲规定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面试,既总结吸收了近年来我国各地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面试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借鉴了国外高级公务员选拔面试的一些先进方法,除具有面试的一般特点外,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测评目的明确。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面试的目的,旨在考察笔试合格者在领导能力和胜任特征等方面与拟选拔职位的适应程度。2测评功能独立。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面试和笔试相比,无论是组织管理、设计、实施,还是内容、方法、评判,均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功能。3测评内容兼容。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面试的内容设计,以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领导能力素质为依据,重点检测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等能力素质,以及选拔职位所需要的特殊能力素质。同时,还要对领导干部的情绪稳定型、责任心、自信心、成就动机、自我认识等个性特征进行测试。4测评方法综合。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面试内容的综合性和测评要素的多维性,要求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检测方法,有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公文筐测验等测评方法构成的面试环节方法体系,有利于不同测评方法功用的互补及整体测评功效的提高。二、面试的测评要素面试测评要素的确定应以胜任拟选拔职位要求的素质条件为依据,以职位分析为基础。考试大纲规定,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面试的测评要素主要有:1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抓住问题要害,揭示事物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能力。比如,对事物既能从宏观方面进行总体思考,又能从微观方面对其各组成要素予以分析,并能充分关注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面试对综合分析能力的测评,着重考察应试者对事物的分析是否符合逻辑,推理的前提条件是否成立,推理过程是否清晰、严密,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否抓住重点,能否运用联系、发展、辩证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事物。2语言表达能力。清晰、准确、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使之易于被人接受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表述清晰,言语流畅,表达有条理,逻辑性强,有说服力。3组织协调能力。围绕工作任务,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责权利各方面关系,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能力。4人际沟通能力。倾听和理解不同观点,通过信息、思想、观点、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人际合作的主动性,对组织中权属关系的正确认识,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面试对人际沟通能力的测评,着重考察应试者能否客观考虑他人境况,善于理解他人思想,尊重他人的合理化建议,有无善于说服他人、与他人沟通、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能力。5决策能力。面对问题和机遇,及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科学决断的能力。面试对决策能力的测评,着重考察应试者对重要问题进行决策时,能否在统筹思考、有效分析、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及时作出科学决策。6创新能力。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和找出新办法的能力。面试对创新能力的测评,着重考察应试者是否具备开拓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是否具备较强的预见力、想象力以及应答中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策略、结论等是否具有创新性。7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面对突发事件,及时迅速作出正确反应,采取适当方法和有效措施,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面试对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测评,着重考察应试者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情绪稳定性、思维反应的敏锐性、思考问题的周密性、解决问题所用方法的适宜性及对问题处理的决断力等。8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该测评要素根据选拔职位的特殊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比如外语口语能力等。9个性特征。应试者表现出来的情绪稳定性、责任心、自信心、成就动机、自我认知等特征。具体测评要素及各要素的比例根据选拔职位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第二节面试环节的方法及实施程序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面试环节包含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法。面试环节的各种方法都有特定的实施程序。严格按照面试环节各方法的实施程序进行设计、操作,才能提高面试测评效能,实现考试的总体目标。一、面试环节的方法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面试环节中,一般采用结构化面试方法。根据需要也可选用或综合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公文筐测验等其他测评方法。面试由考官小组负责测试和评分。考官小组由有关领导、专家、组织人事干部等人员组成,一般不少于7人。同一职位的面试应由同一考官小组负责测试和评分。考官小组成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公道正派,并熟悉人才测评工作。考官小组中应有熟悉选拔职位业务的人员。考官小组成员要实行回避制度,面试实施前应对考官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一)结构化面试该方法要求对试题构成、测评要素、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和分数统计等各环节,按结构化要求进行规范性设计。考官在与应试者以问答方式当面交谈的过程中,根据应试者的回答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结构化面试以职位分析为基础,具有测评内容比较全面、规范,测评程序标准化程度较高、简便易行,测评目的与拟选职位的针对性较强等显著特点,是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面试环节中的主要方法。例题第一道题:请结合你以往的工作经历和工作实绩,简要谈谈你能否胜任你所报考职位的工作?哪些方面适应?哪些方面还需进一步锻炼提高?第二道题:近年来,一些城市大力推进标志性建筑、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城市景观工程等建设。对这种情况,干部群众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惠民工程、“共享工程,有的认为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对此,你怎么看?为什么?第三道题:某县为迎接“五一”旅游黄金周的到来,从各部门抽调干部组成了几个检查组,赴各旅游点进行安全检查。假如你是某检查组的组长,针对有些旅游点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了整改要求,但这些旅游点敷衍应付,迟迟不落实。此时,你怎么办?第四道题:请举出一项近年来由你负责且给你较大成就感的工作,简要谈谈完成工作的过程。你当时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哪些?你是如何解决和克服的?(二)无领导小组讨论该方法要求一组应试者(一般5至7人)在不指定组长的情况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考官根据应试者在讨论中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无领导小组讨论采用的是松散群体讨论的形式,被测群体地位平等,可快速诱发应试者的特定行为,并通过对这种行为的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来判断应试者的能力素质及个性特征。因此,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测评方法,能够使考官对应试者的行为作出较真实的评价,并使考官在应试者的互动中于同一时间对竞争同一职位的多名应试者进行测评。例题为了推进省直机关各部门的效能建设,通过考核促进机关效能提升,A省省委去年年初开始在省直机关推行部门绩效考核的试行办法。但是,在推行的过程中,有些部门不太配合,对试行办法的可行性提出疑义;有些部门大力支持,认为绩效考核能够凸现本部门的工作业绩,体现自己的工作价值。今年初,考核结果出台后,不同部门的人对结果议论纷纷。有人认为,省直机关绩效考核试行办法是从各部门的实际出发制订的,指标比较全面并且注重实效。但是,有些部门是服务型的,与服务对象、其他部门接触比较多,工作成绩容易得到各方面认可。而有些部门主要做基础性的工作,与外界接触比较少,大家对该部门的成绩也不了解,难以去评价。像这样的部门,即使工作人员都勤恳尽责地工作,很好地完成了本部门的职责,按照考核办法的规定还是无法得到很高的评价。这就类似于用尺子来称重量,肯定是存在偏差的。有人认为,省直机关各部门的性质差别很大,如果把所有部门放在一起考核,很难做到兼顾公平和效率。要做到公平就需要让考核的各方面贴近部门的实际任务和职责,但是,如果有多少部门就确定多少种考核方法的话,负责考核的部门的工作量就会很大,而且考核方法的开发成本将会很高。而如果采用统一的考核办法,需要在指标设置上兼顾各个部门工作的方方面面,而每个部门总有一些考核方面是处于劣势的,采用这样的考核办法也就很难让各个部门都满意。有人认为,省直机关各部门的工作绩效要体现出来,所经过的周期是不同的。有的部门能够在短期做出业绩,周期较短。但是,有些部门工作性质不同,往往第一年的规划在第二年甚至第三年才出成效。结果是第一年考核绩效低,第二年或者第三年绩效突出,实际上绩效并不是当年的结果,不够准确。有人认为,省直机关各部门原有的基础也有所不同。有些部门在前任领导的长期有效的治理下,如今开花结果,显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这些成绩却不是这些部门现在工作所产生的实际业绩,只能说是一种继承的遗产。而有的部门可能刚刚成立,各项工作才刚起步。甚至一些基础比较差的部门还需要为前任在工作中所犯下的错误埋单。有人认为,对省直机关进行部门绩效考核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措施,也是领导了解各部门工作表现的主要手段。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要求操作性和实用性强,不能因为绩效考核而妨碍部门的正常工作。所以,考核办法应该是精简实用的。有人认为,省直机关各部门的业务性质差异很大,相对统一的考核办法难以操作,考核如果面面俱到不利于操作,精简实用又容易对少数部门产生片面评价。【问题】假设今天A省省直机关绩效考核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如何更好地对省直机关各部门的绩效进行考核的问题,在座的各位是A省省直机关绩效考核委员会的委员。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就以下议题进行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并推选一位成员,汇报最终的讨论结果:(1)为了更好地实现对省直机关各部门的绩效考核,A省的省直机关绩效考核办法需要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2)针对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提出三项具体解决措施。(三)角色扮演该方法要求应试者扮演某一领导角色,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对一系列人际关系和工作问题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角色扮演的拟真性强,能较直观地展现应试者的相关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四)公文筐测验该方法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对与工作有关的文件、报表、信件、电话记录等公文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处理公文的方式、方法、结果等情况,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公文筐测验是将管理情景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典型问题抽取出来,并以书面的形式让应试者来处理,所以它也具有高度模拟领导工作情景的特点,有利于检测应试者的实际领导工作能力和水平。二、面试环节各种方法的实施程序不同的测评方法有不同的实施程序。考试大纲对面试环节各种方法的实施程序作了如下规定:(一)结构化面试的实施程序结构化面试的实施程序分为三大阶段共八个步骤,即候考阶段(14步)、测试阶段(56步)、评价阶段(78步)。具体步骤如下:1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在候考室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即检查身份证、准考证、面试通知书等。此步骤既可以进一步强化应试者的主体意识,又可以防止冒名顶替,还可以根据实到人数对面试工作进行调整。2应试者抽签排出面试顺序。以抽签的形式确定应试者应试的先后顺序,并依次登记考号、姓名。这一方面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应试者根据时间先后来调整自己的应试心态。3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务人员讲解面试的整体计划安排,注意事项和考场纪律。这有助于应试者了解面试过程和要求,并在实际面试过程中规范操作、严守规程。4应试者入场。由引导人员依次带领应试者进入面试考场,并通知下一名应试者准备。5主考官宣读指导语。主考官首先与应试者进行简短的交谈,以缓解应试者的紧张情绪,然后自然进入测试阶段。主考官宣读指导语,说明提问的数量、回答顺序及回答时间方面的要求,使得应试者心中有数。此步骤具有缓冲和过渡作用。6主考官提问,应试者回答问题。主考官按照结构化面试题本的内容和顺序依次提问,应试者依次回答。应试者没有听清的时候,可以要求主考官将题目重复一遍。这是面试环节的主体和关键部分。7考官独立评分。考官根据结构化面试中的测评要素及其评价指标对应试者在各个测评维度上的表现进行独立评分,并签字。8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考务人员收集每位考官的面试评分表交给计分员,计分员在监督员的监督下统计面试得分,并填人结构化面试成绩汇总表。主考官及计分员、监督员在面试成绩汇总表上签字,最后将所有记录存档。(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实施程序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实施程序分为准备阶段(13步)、讨论阶段(46步)、评价阶段(78步)。由于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公文筐测验等测评方法在实施程序的某些具体步骤及其内容要求上与结构化面试类似,在考试大纲中也分别作了原则性的明确规定,为避免与结构化面试实施程序中类似步骤的重复叙述,对于相同或相近的步骤不再作具体说明,仅侧重其特殊要求说明如下:1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在候考室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即检查身份证、准考证、面试通知书等。此步骤除了上述工作外,还必须根据讨论的要求将应试者分为若干个小组(一般每组51人),排除应试者的讨论时间表,并依次将应试者分组带进考场。应试者入场后坐在哪个位置应由应试者自己随意或抽签决定,土作人员不得作出具体的指示或暗示。应试者落座后,考官应对他们的姓名、编号及其所坐位置进行核对确认。2考务人员宣布规则。由考务人员向应试者简单介绍本次面试讨论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宣布有关纪律。3考务人员将有关资料发给应试者。考务人员向应试者发放讨论资料以及草稿纸、笔等。对某些特殊的讨论题目,在讨论过程中主考官可以向应试者再提供其他的相关材料或信息。4主考官宣读指导语。由主考官宣读讨论的要求、程序、时限和目标。该步骤对于应试者把握讨论主题、挖掘材料内涵、严守讨论程序尤为重要。5应试者按照给定的时间准备。一般情况下,应试者可以有5分钟左右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并列出发言提纲,为自己下一阶段的讨论发言作好准备。6应试者进行自由讨论。自由讨论时,应试者既可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支持或反对他人的观点,同时还可以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进行总结。讨论发言的先后可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性质、自我个性特点及发言时机等因素自行决定。考官对照评分表中所列观察要点仔细观察、倾听和记录应试者在讨论中的表现。有些无领导小组讨论还要求应试者推荐或自荐1人进行总结汇报,其他人进行补充。考官可对应试者的汇报进行质疑,应试者给予答辩。讨论时间一般为1小时左右。7考官独立评分。讨论进行到规定结束时间,主考官宣布讨论结束,应试者退场。考官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并判定成绩。如遇特殊情况,考官间也可在最后评分前对应试者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议。8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此步骤的任务和要求与结构化面试基本相同。(三)角色扮演的实施程序角色扮演的实施程序分为准备阶段(12步)、扮演阶段(35步)、评价阶段(68步)。具体步骤如下:1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在候考室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即检查身份证、准考证、面试通知书等。2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务人员讲解角色扮演的整体计划安排、注意事项和考场纪律等规定和要求。3主考官对角色要求进行说明。主考官向应试者提出具体的角色扮演要求,应试者接受角色,进入状态。4主考官宣读指导语。主考官对角色扮演的具体要求以及应试者各自的角色任务作简要介绍,同时强调有关事项。要求每位应试者对扮演要求完全理解,并能够互相配合、进入角色,共同去完成扮演任务。5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一般情况下,要求应试者扮演某一角色或多名应试者同时扮演不同角色,单独完成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角色的扮演通常应持续1 0分钟左右。6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必要时考官在评分前可对应试者的行为表现进行讨论,力求评价的客观公正。7考官独立评分。考官通过观察、归纳、评判应试者行为,给每位应试者打分,并形成测评报告。8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此步骤的任务和要求与结构化面试基本相同。(四)公文筐测验的实施程序公文筐测验的实施程序分为准备阶段(13步)、处理阶段(47步)、评价阶段(89步)。具体步骤如下:1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在候考室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即检查身份证、准考证、面试通知书等。公文筐测验既可以用于个体施测,也可以用于团体施测。应试者入场人数的多少以及时间的先后,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但竞争同一职位或使用同一试题的应试者必须同一时间入场测验。2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务人员向应试者说明公文筐测验的整体计划安排、注意事项和考场纪律等。3考务人员向应试者发放材料。材料包括提供给应试者的背景资料和待处理的各种测验材料以及答题纸。答题纸专供应试者撰写公文材料处理意见或回答指定的问题。考官评分时只对答题纸上的内容进行评分。给每个应试者的测验材料和答题纸事先要编上序号。4主考官宣读指导语。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对测验要求做简要介绍,同时强调有关注意事项。当应试者对测验指导语完全理解后,每位应试者才可以开始阅读有关材料。此步骤的关键是让应试者尽快进入情景,明确自己的角色,以便正式开始作答测验。5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应试者根据测验要求处理公文。处理时应试者可按照自己的判断进行分类处理,写明处理意见和处理措施。公文处理的具体时间根据公文数量的多少、长短确定,一般控制在13小时之间。6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应试者公文处理完毕后,考官对应试者的作答情况进行评价,必要时对作答情况进行讨论。7考官根据需要对应试者进行提问。对于应试者模糊不清的作答或其他情况,考官可以对应试者进行提问,以弄清应试者对公文处理的意见及其处理办法。应试者和考官可在这一步骤补充自己的回答或观察记录。8考官独立评分。考官通过分析应试者的公文处理意见以及对应试者的提问情况,独立为每位应试者评定测试成绩。9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此步骤的任务和要求与结构化面试基本相同。第三节 面试注意事项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面试主要测评应试者是否具备选拔职位要求的能力和素质。为了使应试者做好心理调适,充分展现真才实能,有必要了解面试的一些基本特点,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一、熟悉面试的实施程序,做好心理调适面试过程中,通常会提前向应试者发放应试者面试须知,主考官也会在正式面试前宣读指导语,说明具体要求,如题量、总答题时间、每题建议答题时间、计时方式等。应试者应了解面试程序,做到心中有数。面试过程中,应试者有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影响正常发挥。因此,应试者应放松心态,把心理调适到最佳状态。二、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充分发挥水平一是要正确理解题意。面试时,一般是由主考官向应试者口头提出问题。因此,应试者一定要注意集中精力,听清所提出的问题,准确理解题意,把握问题的具体指向,防止答偏跑题、答非所问。二是要组织好回答内容。应试者的回答内容直接影响着考官的评判。因此,应试者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力求全面、清晰、准确地回答问题,充分展示自己的水平。三是要合理安排时间。面试一般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也有规定的题目数量。因此,一定要合理地安排好时间,避免在个别问题上费时过多而未能充分回答其他问题,影响应试者能力素质的全面展示。三、注重实践锻炼,努力提高领导能力应试者参加面试,了解一些答题方法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要想取得优异成绩,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实践锻炼,努力使自己具备职位要求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特别是领导能力。只有具备真才实能、符合职位要求的应试者,才能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因此,应试者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熟悉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领导工作的基本规律,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善于总结,积累实践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第二部分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人们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人类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不是停留在朴素的经验和盲目的信仰,而是通过逻辑分析和理论论证的形式,阐述一系列基本观点,组成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既是一种理论体系,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也即何者为本原。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反之,属于唯心主义。第二,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否反映物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承认思维能够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够反映物质的,就是可知论;反之,就是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旧唯物主义到新唯物主义的转变,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创立了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的革命变革。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两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三、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实践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实践观点作为一条主线,贯通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实践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第一,科学实践观点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关键。第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实践的观点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之中的基本观点。第三,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命的集中体现。学观和哲学使命的变革。 物质和意识一、世界的物质性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揭示了各种具体物质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关于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肯定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科学概念,从而同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这个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它不仅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哲学指导,而且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思想武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实践目的服务。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变化多端,但它们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各门科学的发展都不断地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中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容,就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体现。所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包括感性、理性的认知形式和情感、意志等复杂的心理形式。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从一般物质的反应特性到意识的出现,大致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阶段:从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然后到人的意识的产生。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在人类意识产生和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对人类的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具有调控性和指导性;作为意识活动重要内容的人的心理对人的生理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并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是社会实践。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在于,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具体表现为,意识具有认识的作用,预见的作用,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和选择方案的作用,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作用,规范和调整社会成员的关系和行动的作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同以往的唯物主义在基本方向上是一致的,即都坚持物质本体论和世界可知论。和旧唯物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引入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性和直观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物质转化为意识,意识又转化为物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而主观世界的改造,又进一步推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哲学的使命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只有在改造世界中才能认识世界。 第三节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物辩证法又认为,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唯物辩证法还认为,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把握某个事物或某个要素时,要注意把它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或要素联系起来看。发展是指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唯物辩证法认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原因在于: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必将能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就是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辩证法有三种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如果有变化,也仅仅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外力的推动。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世界。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存在。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大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外因是事物外部的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无处不在,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无时不有,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了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理论,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四、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的状态。唯物辩证法认为,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韵规模、速度和程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及其结构的变化,是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突变。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的积累,就不可能发生质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质变。第二,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旧质限制了量的活动范围,如果没有质的根本变革,量的变化就不可能超出旧质的界限。只有通过质变,事物才能在突破旧质界限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五、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它物的方面。事物的肯定与否定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是辩证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也是事物辩证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一一既克服又保留。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的作用,它把否定和肯定对立起来,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如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反对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和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对待外国文化,要有批判地借鉴,反对否定一切的狭隘民族主义和肯定一切的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事物发展是不断地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既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六、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对世界普遍联系基本环节及其内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等一系列范畴。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外部联系和内部特征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内在特质。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表面的、外露的,是感官可以感知的,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普遍的共同的。第二,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脱离现象的纯粹的本质。任何现象也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没有脱离本质的纯粹现象。掌握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质和现象的对立,说明科学研究的必要;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科学研究的可能。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世界普遍联系中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第一,原因是引起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引起的现象,两者之间有着明确的区别。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不可分割。因果关系原理对于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从分析因果关系人手观察事物和现象是一条重要的思维方法。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和结构及其表现形式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第一,内容是指事物的内在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事物的构成成分、内在特征、运动过程以及发展趋势。形式是指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内容活跃易变,形式则相对稳定,内容不同于形式。第二,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由此形成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不断地使形式与内容之间由相对适合到相对不适合再到相对适合的发展。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注重内容,善于选择合适的形式;根据内容与形式矛盾运动的原理,推动事物的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则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必然性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偶然性则是由事物外部的非根本原因引起的,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从属的地位。第二,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由此开辟自己的发展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中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必然性制约。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偶然性发现必然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利用有利的偶然因素促进事物的发展,尽量避免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以便充分准备应付突发事件,做到处变不惊,应对自如。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一对范畴。现实性和可能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现实不等于现存;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有好与坏,大与小,现实与抽象之分。可能性不同于现实性。第二,现实性离不开可能性,它来自于可能性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性;可能性也离不开现实性,可能性的根据在现实性中。可能性和现实性可以相互转化。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可能出发,在现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可能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好的可能性,避免坏的可能性。 第四节认识和实践一、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主张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但是,马克尽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既不懂得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也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其认识论具有消极性和直观性的缺陷。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认为物质世界只有成为人们实践的对象,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认为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由浅人深的发展过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性和直观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二、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获得对认识对象的知识。即使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归根到底也是来自于社会实践。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对认识提出了新的课题,推动人们去研究和解决,并为人们认识新课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材料和物质手段。人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依靠认识本身是解决不了的,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后确定。一般说来,以某种认识指导行动,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证明这个认识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正确的。反之,则不符合事物的规律,是错误的。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正确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运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理论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方法。第二,理论可以提供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或预测。第三,理论可以动员、鼓舞和组织群众,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集中表现为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始阶段,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只有获得大量真实的感性材料,并经过理性思维的加工,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有助于避免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而忽视感性认识,常常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论片面强调感性认识而忽视理性认识,常常表现为经验主义。这两种片面性都是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其正确与否才能得到检验,才能纠正错误和发展真理;通过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才能变为现实的力量,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更需要认识主体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识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无限发展过程。主观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L次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由浅人深的发展过程。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用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都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四、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作为认识的范畴,其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客观世界,获得真理的根本途径,只能是社会实践。因此,在同一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因此,真理是一元的。当然,这并不排斥从不同侧面对真理的探索、认识和反映。实践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看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就是要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也就是它的绝对性和唯一性,即任何认识是否正确,归根到底只能靠实践检验;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它的相对性和条件性,即任何实践活动总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五、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具有绝对性,也称为绝对真理,有两方面的含义:任何真理都包含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任何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也称为相对真理,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认识,认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认识,认识有待于深化。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它们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关系的原理是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因此,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真理与谬误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谬误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二者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但是,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一个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如果条件发生变化,或者超过了一定范围,真理就可能转化为谬误;同样,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因此,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我们应该随时准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六、真理与价值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还承认真理具有价值属性,否财,人们就不会去追求真理。价值,从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凡是对满足主体需要有积极意义的事物就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无价值的。价值作为认识论的范畴,是由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要两个因素构成的。前者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后者则是构成价值的主观条件。价值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不能离开客观的前提来谈论价值。唯心主义者抽掉了价值的客观基础,把价值的主观方面无限夸大,使之绝对化,这是错误的。在承认真理客观性的基础上,承认真理的价值性,与实用主义者所宣扬的“有用就是真理”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的。真理是正确的,所以它才有用;它之所以是有用的,就在于它是正确的。实用主义离开真理的客观性、科学性这个前提和基础,以个人的利益、需要、主观愿望为出发点,鼓吹“有用就是真理”,真理服从于有用,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第五节 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