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2010秋季.ppt_第1页
抗原.2010秋季.ppt_第2页
抗原.2010秋季.ppt_第3页
抗原.2010秋季.ppt_第4页
抗原.2010秋季.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述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特异性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抗原的应用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第3章抗原 Antigen Ag 抗原是可被T B淋巴细胞识别 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抗原的概念 具体而言 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效应物质 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概述 两个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T淋巴细胞 抗原性antigenicity 也称为免疫反应性 immunoreactivity 能与所产生的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 具备上述两种基本性质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只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hapten 半抗原与适当的载体结合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haptenmolecule 参考第十六章超敏反应 毒葛反应Poisonivy poisonoakreaction 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是什么 哪些物质可成为抗原 一 抗原的理化性质多数蛋白为良好抗原 多肽 多糖及脂类亦具一定的免疫原性 第1节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1 分子大小 抗原的分子量一般为 10kDa 且分子量越大 免疫原性越强 2 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特殊的化学基团 3 分子易接近性 accessibility 4 物理性质 颗粒状抗原 可溶性抗原 多聚体抗原 单体抗原 佐剂的作用 抗原的氨基酸残基位置与免疫原性的关系 2 适当的进入途径一般而言 抗原物质需从非经口途径进入机体 其由强及弱的规律为 皮内 皮下 肌肉 腹腔 仅限于动物 静脉 二 抗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1 异物性 其经典含义是指非机体自身物质的属性 现定义为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 亲缘关系或种属关系越远 免疫原性越强 3 机体因素遗传 年龄及健康状态等 第2节抗原特异性 某一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定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并只能与这种特定的抗体或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 抗原特异性即诱导产生免疫应答物质及与其反应的专一性 乙肝疫苗 抗原 刺激机体产生抗乙肝病毒抗体抗乙肝病毒抗体与乙肝病毒结合 而不与丙肝或甲肝病毒结合 A抗原抗A抗体 结合 通常5 15个氨基酸残基 5 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可构成一个表位 抗原决定基 antigenicdeterminant 亦称为表位 epitope 存在于抗原分子中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 是与TCR BCR及抗体结合的基本单位 一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 决定基 1 决定基或表位 抗原的价 抗原分子表面能够与抗体结合的功能性表位的数量 化学基团的性质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分子中抗原决定基的性质 位置与空间结构 抗原决定基的结构分类 构象决定基与线性决定基T细胞识别线性决定基 亦称为连续性表位 B细胞识别构象 亦称为非连续性表位 与线性决定基 功能性决定基 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 且易被识别的决定基 存在于分子内部的称为隐蔽决定基 T细胞识别表位与B细胞识别表位 尚未发现能被T和B细胞同时识别的表位 2 抗原表位的类型 抗原表位的类型影响免疫应答的类型 抗原连续性表位与非连续性表位 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的比较 T细胞识别表位B细胞识别表位表位受体TCRBCRMHC分子必需不需表位性质主要是变性多肽天然多肽 多糖 脂多糖 有机化合物表位大小8 12氨基酸 CD8 T 5 15氨基酸 5 7单糖12 17氨基酸 CD4 T 或5 7个核苷酸表位类型线性表位构象表位 线性表位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抗原分子表面 交叉抗原 crossantigen 某一抗原不但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 还可与其它抗原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作用 交叉反应 crossreaction 交叉抗原与其它抗原所诱生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的反应 二 交叉抗原及其意义 抗体1 抗原2 抗原1 抗原3 交叉抗原是否是对抗原特异性的否定 构成交叉抗原的分子基础是什么 1 抗原异质性与共同表位抗原异质性即抗原物质的非均一性 同一分子表面可存在不同的表位 共同表位 即不同的抗原上存在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2 交叉抗原的意义 1 诱发自身免疫病 2 诊断 3 治疗 与人体组织起交叉反应的A组链球菌抗原 Ag Ag 交叉反应的基础 共同决定基与相似决定基 Ab1可识别Ag1 2 3分子上的决定基 Ag Ag Ag 抗体1 抗体1 抗原的种类繁多 数量巨大 该如何掌握所需抗原的知识 第3节抗原的分类及其医学意义 一 依据对T细胞的依赖分类 1 T细胞依赖抗原 TD抗原 亦称胸腺依赖抗原绝大多数蛋白及细胞抗原属于TD抗原 2 非T细胞依赖抗原 TI抗原 亦称胸腺非依赖抗原 TI 1抗原 具多克隆激活作用 成熟与不成熟的B细胞均可对其发生反应 主要代表为细菌脂多糖 TI 2抗原 表面为多个重复表位 但只能刺激成熟的B细胞 该类抗原包括肺炎荚膜多糖 聚合鞭毛素等 1 异种抗原 xenogenicantigen 即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 1 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2 植物蛋白 3 动物来源的抗血清 4 异种器官移植抗原等 2 同种抗原 allogenicantigen 亦称同种抗原或同种异体抗原 重要的同种抗原为 1 红细胞血型抗原 2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即MHC 3 Ig亦为同种抗原 3 自身抗原 autoantigen 1 隐蔽抗原或隔离抗原的释放 2 改变或修饰的自身抗原 3 肿瘤抗原 4 异嗜性抗原 heterophilicantigen 又称Forssman 福斯曼 抗原 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 存在于人 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二 根据与机体的亲缘程度分类 三 依根据抗原是否由抗原递呈细胞所合成1 外源性抗原 exogenousantigen 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称为外源性抗原 如被吞噬的细胞或细菌等 经抗原递呈细胞加工为抗原肽并与MHCII类分子形成复合物 由CD4 T细胞的TCR识别 2 内源性抗原 endogenousantigen 细胞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 如被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和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蛋白等 经加工为抗原肽并与MHCI类分子形成复合物 由CD8 T细胞的TCR识别 四 其他分类1 完全抗原与半抗原2 天然抗原与人工抗原3 根据诱导免疫应答的性质 移植抗原 肿瘤抗原 微生物抗原 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或过敏原 导致免疫耐受的耐受原等4 根据理化性质 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 蛋白抗原 多糖抗原及多肽抗原等 第四节抗原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 诊断与辅助诊断 用已知抗体检测相对应抗原 或用已知的抗原检测体内存在的抗体可用于 1 传染因子及其抗体的确定 2 检测过敏原 3 输血配型及移植配型2 治疗 1 治疗性疫苗的研制与开发 2 治疗超敏反应3 预防 经灭活或减毒的疫苗可用于传染病的预防 4 医学研究 发病机制探讨 研制新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抗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如何去解决 第5节其他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可非特异性增强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一 佐剂adjuvant 1 佐剂的种类 1 化合物包括氢氧化铝 明矾 矿物油及吐温80 弗氏不完全佐剂 羊毛脂与石蜡油的混合物 等 人工合成的多聚肌苷酸 胞苷酸 polyI C 脂质体等 2 生物制剂 经处理或改造细菌及其代谢产物 如卡介苗 短小棒状杆菌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 LPS 和类脂A 源于分支杆菌的胞壁酰二肽等 细菌非甲基化CpGDNA 细胞因子及热休克蛋白等 3 新型佐剂 2 佐剂的作用机制 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 延缓其降解和排除延长抗原在体内的滞留时间以更有效地刺激免疫系统 刺激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 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递呈能力 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3 佐剂的应用 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可用于预防接种及动物的抗血清制备 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抗肿瘤与抗感染的辅助治疗 参考第二十三章 1 概念 在极低浓度下 1 10ng ml 与普通抗原 激活0 01 0 001 外周血T细胞 相比 可激活更多 5 20 T细胞的抗原称为超抗原 外源性超抗原 金葡菌肠毒素 表皮剥脱毒素 关节炎支原体分裂原 小肠 结肠耶氏菌膜蛋白 内源性超抗原 逆转录病毒蛋白2 作用 直接激活T细胞3 生物学意义 Sag可能参与机体的某些生理与病理反应 与中毒性休克 某些自身免疫病 ADIS等疾病状态有关 二 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 三 丝裂原 mitogen 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 进而增殖 体外实验中 特定丝裂原可使静止的淋巴细胞增殖和有丝分裂 即淋巴细胞转化 lymphocytetransformation 丝裂原可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 故可将丝裂原视为非特异性多克隆激活剂 抗原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具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 决定某种物质能否成为抗原 或是否具备免疫原性的基本条件 大分子 复杂的化学基团 异物性 适当的途径 抗原的特异性是由抗原决定基的性质 结构所决定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主要有 病原微生物 同种抗原等 佐剂是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超抗原是能激活更多的T细胞的物质 丝裂原是可非特异性地使某一类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 小结 1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怎样才能获得高效价抗体 2 如何理解异物性 具异物性的物质是否一定是非己物质 3 何谓抗原特异性 存在交叉反应性的基础是什么 4 何谓同种抗原 请举例说明其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5 何谓TD抗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