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学生“不敬”现象的几点看法.doc_第1页
处理学生“不敬”现象的几点看法.doc_第2页
处理学生“不敬”现象的几点看法.doc_第3页
处理学生“不敬”现象的几点看法.doc_第4页
处理学生“不敬”现象的几点看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行有度,动人以情关于处理学生“不敬”现象的几点看法 在我们这样位于偏远的农村初中,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有当面顶撞老师;有背后谩骂老师;有在厕所墙上乱写老师的名字,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班主任是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甚至影响学校的声誉。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要处理好学生的“不敬”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在事件发生时,宜冷不宜热。当学生的“不敬”发生时,不激动、不发火,是不可思议的,但作为班主任必须顾及到自己的感情会带来的后果,要以理智战胜感情,冷静处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 上个月我在马二中开展教研,我班的一个男同学余华与三年级的一位男生为了洗脚而发生争执,后来竟大打出手。由于余华个子小些,吃了亏,没找老师解决,打电话给家长。该家长脾气暴烈,不容分说冲进学校想打初三男生,幸好值周老师劝解,才平息了争端。我回来之后,得知此事,火冒三丈,把余华请到了办公室,本想进行思想教育,可是他拗着头,一副不服气的样子,明摆着对我的“不敬”。于是,我强压怒火说了一句:“今天晚上好好想想,明天再说。”第二天是周五,等放学后,我再找余华谈心,态度比昨天好多了。如果昨天我强行教育,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加深了师生间的鸿沟。因此,处理该事件时,宜冷不宜热。二、事发后,宜静不宜动。一些班主任在“不敬”事件发生后,急于解决。或找学生家长告状,或到学校政教处寻求解决的办法。在“不敬”事件发生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会很敏感、很脆弱。如果再找家长和学校去刺激他,很容易产生更坏的结果。今年刚开学不久,我在上课时提了一个问题,由于没同学举手发言,点名何书杭同学回答。他没站起,一副傲慢的样子,也不说话。这怎么得了,简直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为了顾及老师的脸面,我只得把他请到了黑板前,就地取材,当着大家的面,把他作为典型进行了文明礼仪教育。或许当时我处理的方式有点偏激,但效果颇佳。下课后,我请他进了办公室,心平气和地进行了交流。当我说起要到他家里去一趟时,他流出了眼泪,央求我不要去。我问他是为什么,他说怕被爷爷奶奶(他父母都外出打工了)知道,要倒霉的。我本意是家访,并非告状,如果我执意要去,就会被学生误解,那么以后教育该学生就更难了。当时,我同意了,没去他家。也奇怪,以后的日子,他表现得很出色,上课发言积极,在外面遇见老师还打招呼呢。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对动不动就找家长、找学校告状的班主任最反感。其实,这种做法恰恰暴露了班主任工作的无能。通过实践,我觉得,事件发生后,不要急于采取行动,而要静下心来思考。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不敬”事件,自己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如果自己能解决,就决不要找学校、找家长。 三、处理“不敬”事件,宜深不宜浅。学生很清楚应该尊敬师长,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因此,一般情况下,只要发生学生对班主任的“不敬”事件,其背后必有隐情。我们在处理“不敬”事件时,应深入调查、了解,决不能敷衍了事。就前面的打架事件,经过我细致的了解,原来是初三学生故意欺负小同学。以往他们犯类似的错误,都是老师先对双方痛斥一番。该同学心想,与其让老师训斥,不如找家长帮忙。如果当初没有更深的了解或许不能把学生说服,班主任工作就很难开展。四、处理“不敬”的尺度上,宜宽不宜严。因为,“不敬”是针对我们教师的,教师受到伤害,所以,处理“不敬”更应把握好尺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宽容策略的提出,不是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而是必须更加严格;不是降低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而是提高了要求和标准。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以教育为目的。如果通过一件事、一句话、一个眼神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我们受的一点委曲是值得的。 其实,班主任处理“不敬”的最好办法是避免“不敬”事件的发生。要避免“不敬”事件的发生,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1、班主任应该勤与学生交流。首先,勤交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其次,勤交流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相了解,增进感情。交流的态度要诚恳;交流的方式可以多样;交流的时间、地点可以不受限制。2、平时加强扎实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班主任开展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对学生的了解。有经验的班主任,在新接班时会很快通过家访、谈心、观察等方式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及社会背景;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等。这种了解不是为了抓学生的短处,而是为了对他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合理、更容易被接受。这样就避免了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因方法不得当引起学生的“不敬”。 、加强自身修养,赢得学生的尊敬。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严于律己,品德高尚,博学多才,积极进取,通过自己良好的思想、个性、才能、情感、意志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树立良好的班风。俗话说:“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又有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用来比喻客观环境对人的成长变化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对教师“不敬”的发生与班级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自身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平等相待的工作作风、风趣幽默的言谈举止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积极的个体行为,像刻苦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等,成为榜样行为。从而构成健康、良好、和谐的班集体氛围。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很少或根本不会发生对教师的“不敬”。 、处罚学生要把握好尺度。班主任处罚学生时,要宽容为怀,能不处罚的决不处罚。陶行知先生的“糖果”教育,一向被人称赞,说的是陶先生如何用四块糖教育了一位欲用砖头砸同学的男生。我也曾尝试过对学生的宽容教育。在担任届初三()班班主任时,班里的邹明明同学性格易冲动,大小事不断。一次因一点小事打班里的女同学。如果只简单地把他给处分了,未必能教育他,很可能口服心不服。我没有简单地处罚他,而是与他谈老师对这件事的看法,同学们的反应,男女生生理上的差异和打人的后果。然后引导他找自己的问题及正确处理这件事的方法。使他心服口服地主动要求在全班公开道歉并承担一切打人的后果。从此之后,邹明明同学严于律己,在班里起了很好的作用。由于表现突出,原有的处分也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