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榆生词学十讲读书笔记 这本书买来很久了,但之前一点儿也看不进去。可能从前写诗词全凭灵性,是“心里满了,便从口中溢出”,尽管笔法青涩,却有汩汩而出的情绪。后来读到一首诗写,“世俗的欢乐把我的生活筛成细腻和粗砾的部分”,而后细腻的部分,如灰尘般随风去了于是,我也到了一个倚赖技巧来填词的阶段了。 这段日子得闲,就把词学十讲翻出来阅读,注记如下。 第一讲“唐宋歌词的特殊形式和发展规律”,第二讲“唐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龙先生的观点是,文人在倚声填词之初,会借助业已成熟的格律诗的平仄安排,略加变化,杂用虚声。之后,根据曲子的情绪与节奏,词格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大体上平仄相生轮替则音节谐婉,平仄相同,尤其是连用仄声,则声情拗怒。 第三讲“选调和选韵”,第四讲“论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第五讲“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感觉对现在的我作用很大虽说词牌与内容的关联性可以很弱,但由于声韵、句式的制约,某个词牌适宜于表达的情感其实是有范围的。 大体上,格律接近近体律、绝的短调小令,又用平韵的,大多从容婉转,适应性强。 如果全词多用仄声收脚,就“呈现出一种拗怒的声容,而根据句度的不同,可能表达悲愤激越之前,也可能“包含欲呑还吐的情调”。 而像摸鱼儿这种长调,多仄声尾,韵位的安排忽疏忽密,句式上,开端就是“上三下四的逆挽句式”,又有上三、下七这样的特殊句式,从而适合表达幽咽悲苦之情。 第六讲“论对偶”比较简单,但是我之前其实并没有太在意填词中的对偶问题直到我写不出词的时候。这时候再看周邦彦等人的长调,条分缕析里面由若干字领起,或隐藏在单行队伍中的对偶,就会感觉很有启发了 第七讲“论结构”,并不意外地又见到了我夔的齐天乐咏蟋蟀。这个我觉得大部分的写作都是共同的,甚至包括写方案汇报简而言之就是埋线索、理逻辑嘛。其中提到,一首词的“起、收、对”都特别重要,可以是先想出这几句再去定韵脚、定词牌。 关于开头,大致有“渐引”和“顿入”两种;而结句部分,长调往往“绕回”,追求形神不散;而小令则“宕开”,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八讲“论四声阴阳”,这个就很麻烦了,我目前姑且随便翻翻,留待查阅要记录一下的是,长调中的“领格字”,也就是所谓的“转折跌宕处”,不仅通常是仄声,而且一般要用去声字,从声韵上来说才能担得起,如“渐、霜风凄紧”、“念、豆蔻词工”。另外就是“平平仄平”这种格式的,选用去声字也较上声字更为上口。 第九讲,“论比兴”,这个就听得比较多了。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