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阅读与人格教育 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之一 淄博六中 聂廷生一、经典阅读呼唤着人格教育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以儿童读经为代表的经典阅读热潮,时至今日仍然温度不减,始终是传媒和文化界、教育界不断探讨的焦点。从台湾王财贵的读经倡导,到百家讲坛于丹的论语心得,从新课程标准加强论语孟子等中外文化经典的选读,到人民大学女生穿着礼服对孔子的膜拜,经典诵读确是国人读书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所出现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这一风景向我们展示出怎样的一种文化诉求,“读经”背后隐含着对当代教育怎样的评价,热潮中体现出人们怎样的价值观念,实在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去仔细探寻和研究。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是比较能够集中体现王财贵倡导读经思想的一部著作。在书中,他认为自上世纪初自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宣布废除读经以来,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人们切身的问题是:他的语文程度不够,他看见左右的人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他的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其次是:感受到社会正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短视近利,诈虞日盛。”究其原因,这其实就是整个社会只顾发展经济,而未能相对的提升文化教养,所必至的后果。“知识份子也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没有自我文化的民族,托钵乞怜的结果,纵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终究不能参与于世界文明的创建,而永为其他民族所轻贱。”因此,让儿童读经,就是“想从根做起,来救助文化人心”,他把儿童读经运动看作是“重新回归文化本位”。对于读经的前景他始终抱有坚定乐观的态度:“从现在起,给儿童读经,二三十年之后,人心自然较为敦厚,国家也有大才可用。如果二十一世纪果真是中国人的世纪,那时的中国人,才是一个有天地之心有生民之爱的民族,才能恢复真正的礼义之邦,而带给世界和平与安乐。”对于王财贵及其儿童读经运动,一直是褒贬不一。赞同者称之为“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创举”(曾小英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创举-王财贵“儿童读经运动”述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3期),沈立认为“在教育哲学中,儿童读经的理念最接近于要素主义教育和永恒主义教育。相对于当前强调知识技能的应试教育,儿童读经就其在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方面的价值而言,的确有其积极作用。”(对当前儿童读经运动的反思,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5期)。反对读经的代表人物刘晓东教授则认为,死记硬背的读经方式违背了“儿童的心智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人的天性、个性、自由全被阉割了。在这样的记忆中,人的思想给禁锢了,人的生命给捆缚了,人的创新火花给浇灭了”,“我以为儿童读经运动对于改革开放,重建中国文化,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读经不能救国而只能误国。”(刘晓东反对儿童读经学前教育:幼教版 2003年12期。而耐人寻味的是,在褒与贬的是非争执之中,儿童读经也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参加的儿童有数百万之众。基于复兴中国古典文化的宏大愿望的国人,也越来越多地强化着对古代经典的关注。1988年1月,在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197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所说的“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成了许多人争相引用的名言。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7年9月正式启动“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目的是通过诵读,进一步提高国民的语文素质、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社会应用水平,激发全社会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广大青少年在背诵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整合创新。而且,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古典文化的学习也在不断的加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专门设置“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选修系列,所举的文化经典著作即有论语孟子庄子等,认为“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当我们对经典诵读活动作一简单梳理之后从中不难看出,以儿童读经为代表的经典诵读的价值追求正在于:一是传承中华文化经脉,二是弥补当下教育的缺憾弊端,三是塑造国人人格灵魂。也正是在这意义上,经典阅读向人们昭示了它独有的生命活力和价值。二、经典阅读为什么能促进人格教育以论语为例的简要分析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perssona,原意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面具随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人物性格。人格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教育界与心理学界对“人格”的界定比较一致,定义种类虽多,但一般认为所谓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有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等,它们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巩固的,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如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对人格所下的定义是:“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征或特质的综合体,它显示出个人的能力、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他(或她)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黄希庭人格心理学,2002年浙江教育出版社,第8页,第12页)所谓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所实施的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的活动。经典阅读为什么能够促进人格教育?简单来说,是因为经典著作都是每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其中蕴涵着具有普世价值的光辉思想,即“它必须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实际上都能够适合人类绝大多数个体的生活方式和切身利益,并且为人们的经验和条件所认同” (甄言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2008年06月16日北京日报 )的共同价值观念。正是这些具有普世意义的共同价值观,在我国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息,已深深地积淀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生活关系、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中,从而构成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而且对今日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我们不妨以孔子及论语为例作一简要的分析。“仁”是孔子最高的伦理信条,尚仁德、重节操是他一生的信仰和追求。孔子在论语宪问(下引该书只注篇名)中评价春秋时期齐国贤相管仲时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卒,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由此看来,孔子认为管仲虽然有着不知礼、不节俭的毛病,但他帮助齐桓公使天下安定,保护了大多数人的生命,促进了民族的发展,这种大有益于民众的事就是最大的仁德!因此,后来人们就把有高尚志向和道德、为国尽忠、为民效力的人誉为“志士仁人”(卫灵公)。孔子生活于天下“分崩离析”(季氏)的动荡时代,他以“兴灭国,继绝世”(尧曰)为己任,凭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刚毅勇进的精神,做着拯救社稷的大事业。身处混乱之世,他要求自己和弟子们“见危授命”、“危言危行”(宪问),要“当仁不让”、“直道而行”(卫灵公),要“见义勇为”(为政),要“见危致命”(子张)。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他地位低贱,贫困潦倒,奔走于各国谋求实现自己的抱负,被人讥笑为“累累若变家之狗”,但他却从不“降志辱身”(微子),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涅而不缁”(阳货),出淤泥而不染,时时告诫自己要刚强勇毅,“任重而道远”(泰伯)。他家境寒微,却能“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子张),从不做不义之事,不取不义之财,他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意思是说,合乎道义的生活,即使贫贱到吃粗粮、喝冷水、枕着胳膊而睡觉,那么我也感到快乐;如果不合乎道义而得到富贵,就像过往的浮云,不值一顾。他赞美“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回,敬仰“岁寒而后凋”的松柏,也都是这种崇尚节操思想的表现。而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孟子、司马迁、杜甫、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等历代志士仁人的身上都有体现,就连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诗句,不也受其深刻的影响吗?厚德载物,宽宏大量,是我们民族的美德,而这一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光大在某种程度上也导源于孔子的“恕道”。孔子对“恕道”曾作过许多论述。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仁爱之人,自己有“立”与“达”的愿望,因而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立”与“达”。又说:“己所不欲,毋施于人。”(颜渊)自己所不愿遭受的待遇或痛苦,也同样是别人所不愿遭受的,因此就不要把这些东西强加于人。这样就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恕道”作了界定,并指明“能近取譬”、推己及人正是“宽恕之道”的心理原则和实践方法。在阳货中他进一步指出“宽则得众”,即为人宽厚,才能取得拥护和爱戴。因此,孔子告诫人们对过去的事情要“既往不咎”(八佾),对从前的怨恨要“不怀旧恶”(公冶长),即使受到别人的冲撞冒犯也要“犯而不校”(泰伯)。然而这并不是说孔子要人放弃原则,委曲求全,逆来顺受,他和主张“以德报怨”的老子并不相同。宪问篇记载,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他强调应该用公正来回报怨恨,以恩德来酬答恩德。因此,孔子所说的“宽恕”是要求在坚持正义的原则下,对一些小事情不要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当然,孔子的这种思想既确立了我们民族人际交往中宽厚待人、和为贵的基本范式,形成了我们民族某些优良传统,但也导致了宽厚有余而刚勇不足的柔弱民性,以及鲁迅所屡屡针砭的“易忘历史”的流弊。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教育有许多深刻而精辟的见解。对于学习,孔子最强调的是立志、勤奋、好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他把立志看作是求学的第一步,只有胸怀大志的人,才会把学习当作乐事,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才会乐于求知,淡于享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对于那种把吃粗茶淡饭、穿俭朴衣服当作耻辱的读书人,他认为是不值得与他谈经论道的,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的君子之心。孔子本人素以勤奋而著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他学习易经时反复勤读,曾经“韦编三绝”(史记)。所以他把“学而不厌”作为君子必具的一项美德。同样,他也看不惯懒惰的人。有一次,他的学生宰予大白天睡懒觉,这可惹恼了孔子,他愤愤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冶长)后来人们就用“朽木粪土”来比喻不堪造就之才。在勤奋博学的同时,孔子还强调学思结合,善于思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既广泛的占有资料,又善于分析归纳,这样才能求得事物的真谛。因此他告诫人们要做到“三复斯言”(先进),“温故而知新”(学而),要“举一反三”(述而)、“闻一知十”(公冶长)。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虚心向他人请教,“不耻下问”(公治长),“择善而从”(述而)。(聂廷生孔子与成语,管子学刊2001年第4期)以上只是简要探讨了论语对今天人格教育的某些主要内容,而孔子本人的人生经历也同样体现出巨大的人格教育的价值,张颐武先生在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书中,对此作过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孔子的精神其实正是为了理想而不断进取的精神,作为一个没有权力的小人物,他试图让时代和未来理解他的深邃的思想的精神。执著和坚韧是孔子精神的核心,一种来自内心的坚定,对于理想的顽强让孔子能够在非常艰难的环境中不放弃。但孔子也有高度的灵活性,他明白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思考和新的行动,理想必须得到现实的回应。他的执著使他不放弃,而他的灵活使他能够找到思想的空间。虽然他的政治追求不断受到挫败,但却能够不断传播自己的思想,能够让他的观念被人们了解和接受。孔子不是一个隐士或雅人,而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一个不断使得思想和生活联系起来的人物。孔子所遇到的一切似乎今天也遇到了,孔子那种寻找答案的执著正是今天时代的中国所需要的。今天中国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崛起,却仍然缺少意识形态和话语的力量,对于世界的发言权仍然难以和自己的分量相称,还难以对于世界的普遍性的准则提供自己的思想。孔子当年的责任感和思考精神值得今天的知识界反思。(转引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09月11日)经典作品犹如一棵棵大树,繁盛的枝叶过滤着浮躁、平庸、虚无的沙尘,深茂的根系汲取着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营养。只要走进经典,我们自能享受浓荫遮蔽下的清爽与温馨,感受其“高山仰止,景行行之”的崇高与伟岸。三、人格教育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判断教育的好坏,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推进教育的改革,也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开始。”(朱永新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以此来反观我们的经典阅读教育时,不止要求教师要熟读经典、知识渊博,而且对教师的人格、教育方法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家乌申斯基曾强调:“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朱自清先生在以教育为信仰一文中从学生品格不足才来接受教育的角度对此作过论述。他认为,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学生之所以到学校来学习,不只是知识上存在不完足,而且在品格上也是不完足的:“一般教育者都承认学生的知识是不完足的,但很少的人知道学生的品格也是不完足的。”因此,那种只关注学业的不足而忽视甚至不承认品格不足,则是一种偏颇:“学生们要学做人,你却单给以知识,变成了“教”而不“育”,这自然是偏了。”在知识学习与人格培养的关系上,他认为:“为学生个人的与眼前浮面的功利计,这(指传授知识)原未尝不可,但为我们后一代的发荣滋长计,这却不行了。机械地得着知识,又机械地运用知识的人,人格上没有深厚的根基,只随着机会和环境的支使的人,他们的人生理想是很模糊的,他们的努力是盲目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只能乱转一回,不能向前进行。“做人”是要逐渐培养的,不是可以按钟点教授的。所谓“不言之教”、“无声之诲”,便是说的这种培养的功夫。”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育者培养自己的人格,具有坚定的信仰:“要从事于此,教育者先须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他的人生的理想,不用说,也应该超乎功利以上。所谓超乎功利以上,就是说,不但要做一个能干的、有用的人,并且要做一个正直的、坦白的、敢作敢为的人!”只有具有了这样的信仰与人格,才能“在日常言动间注意”,有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效。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先生是这样评价他的国文老师的:“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也就是我的小学和中学时期,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选的教材大体上都是这一类洋溢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文学作品,什么正气歌、史可法答多尔衮书、阎典史传、张睢阳传,等等。它们所蕴含的充塞天地间的浩然之气,给我们同学们的教育远远超出了“语文”这两个字所能包含的,它们所蕴含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长存于世界并发达兴旺的根本所寄。”(王丽语文:文化的根 精神的根) “切己体察、虚心涵泳”是促使经典作用于人格修养的根本方法。钱穆先生二十多岁时正在一所乡村小学教书。四月初夏的一天傍晚他在阅读曾文正公家训,突然的一个领悟给他的一生以极大的影响。钱穆先生说:“我想,曾文正教人要有恒,它教人读书须从头到尾读,不要随意翻阅,也不要半途中止。我自问,除却阅读小说,从没有一部书从头通体读的。我一时自惭,想依照曾文正训诫,痛改我旧习。我那时便下决心,即从手里的那本东汉书起,直往下看到完,再补看上几册。全部东汉书看完了,再看别一部。以后几十册几百卷的大书,我总耐着心,一字字,一卷卷,从头看。此后我少能读书有智识,至少这一天的决心,在我是有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燃气公司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瓷砖市场动向追踪及投融资发展状况研究报告
- 2025年浙江勘察设计工程师考试题及答案
- 2025煤气考试试题及答案
- 珠宝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全民网络安全理论知识竞赛题库(附含答案)
- 污水管网整治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范文模板)
- 废旧船舶循环利用项目建设方案(模板范文)
- 海上光伏发电项目建议书(参考)
- 铜精矿开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笔迹、指纹鉴定申请书
- 古建亭子CAD施工图集
- 生产效率提升培训教材课件
- 长沙市历年中考数学试卷,2014-2021年长沙中考数学近八年真题汇总(含答案解析)
- 【英语】人教版英语八年级英语下册阅读理解专题复习练习(含解析)
- 《植物生理学》课件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
-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含新增和修订部分)
- 2022年出差管理制度员工出差管理制度
- 光学第一章-费马原理与变折射率光学
- 软瓷施工方案
- 国家公交都市评价指标体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