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篇抛砖引玉先从何处开始呢?刚好前几天有几位摄友在讨论测光曝光中的“白加黑减”法则,问为什么 “白要加”?“黑要减”?认为黑色的对象本来反射光就不强,需要更多的曝光量才能显示细节,这反而需要减小曝光量,这不是违背直观常识吗?我简单地解答了这个疑问后,回家再上网查了一下这个问题,发现这个问题竟然是一般摄影爱好者普遍存在的争论不断的疑问。有的网站争论竟然能持续三年,还没有能完全取得共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并都摆出了例证。在拍摄现场,对同一拍摄对象和背景,有人用曝光负补偿,还有人用曝光正补偿,看两者的片子竟然都没有问题,这又是怎么回事?其中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就是认为“白加黑减”法则是来自使用胶卷的传统相机,对数码相机已不完全适用,这是真的还是误解?那就从这个问题开始吧,谈谈我对“白加黑减”曝光补偿法则的理解。文中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如何理解“白加黑减”的曝光补偿法则?维扬大中有一次与一位资深摄影玩家交谈,他认为,一位摄影人是否能熟练地使用曝光补偿和闪光补偿在技术层面上是区别其专业水平的分水岭。如果还不知道曝光补偿,那他肯定还处于业余的初级阶段。这话有失偏颇,但从一定程度讲,这话也不无道理,因为这确是摄影技术的一个基本而关键的问题。对一般摄影爱好者来说,以下一些情况大多数人都会遇到过,发现拍摄的夜景中建筑灯光、舞台追光灯下的人和物、穿深色/黑色衣服的近景人像皮肤都容易过曝;所拍摄的雪景灰蒙蒙的,雾景影调偏暗;而拍有大面积蓝天白云的风光片、穿白色婚纱的近景新娘、逆光下的山脉、以晴空为背景的拍摄对象等都容易欠曝。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些情况能不能改善?又如何改善呢?下面就来讨论这些与曝光补偿有关的问题。1. 数码相机为何要有曝光补偿功能?先从两个极端情况说起:如果采用平均测光方式,拍摄白茫茫的雪景,拍摄的照片往往却是灰黑色的;拍摄穿黑衣服或有大面积深色背景的人像,照片上的黑色却是灰色的。为什么黑的不黑,白的不白呢?有一种说法认为,画面里白色比例较大时,要获得正确的曝光量就要增加曝光量(正补偿);而画面里黑色比例较大时,要获得正确的曝光量就要减少曝光量(负补偿)。不少人会认为这是违背常识,白色比例较大还要加曝光量?这部分肯定会过曝;黑色比例较大还要减曝光量?这部分肯定会欠曝。究竟哪一种观点对呢?下面再看一个为了说明问题而做的一个简单实验:用数码相机自动评估测光分别拍摄 弱光下的白墙(图1), 强光下的白墙(图2), 黑丝绒(图3), 白墙上的黑丝绒。你会发现无论是弱光下的白墙、强光下的白墙,还是黑丝绒的照片,竟然呈现出相差不大的灰色(理论上应该是一样的灰色),而白墙上黑丝绒确是白是白来黑是黑。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图1 弱光下的白墙(F5.6 0.25 s ISO 100)图2 较强光下的白墙(F5.6 0.5 s ISO 100)图3 黑丝绒(F5.6 13 s ISO 100)图4 白墙与黑丝绒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必须先了解照相机的测光原理。照相机的测光系统一般采用反射式测光,就是对被摄对象反射回来的光亮度进行测定。在设计照相机时,无论是传统胶卷相机,还是现在的数码相机,其测光系统(或测光表)都设计成把任何一个摄影对象都默认为是一种平均的中间灰色,并以此灰色为基准,对其他更深更浅的灰色或彩色的反射光进行还原。其依据就是我们人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大部分自然景象,其平均亮度就是纯黑色与纯白色的平均色中间灰色。按一般的直观想象,这种平均的中间灰色应该是(反射率为100%的最亮的)纯白与(反射率为0%的最暗的)纯黑两者的平均值灰色,其反射率应该是50%。然而因为人的眼睛和大脑对亮度的感觉反映与现实物体的反射率不是成正比的线性关系,而是呈非线性关系。如图5所示,人眼感觉反映的平均中间灰色,虽然亮度是50%,但是实验测量其反射率却仅有18%,所以50%的亮度与18%的反射率相对应,通常就把这种平均的中间灰色称为18%灰度(经常简称为18度灰),实际上就把其理解成50%亮度的中间灰度就行了,我们黄种人的皮肤也接近这18%灰度。这就是摄影中经常所用“灰卡”的标准灰度,而相机就是按照这18%灰度来设定曝光值的。图5 50%的亮度与18%的反射率相对应因此,用18%中性灰作为曝光量的基准来曝光,大部分都能正确地还原原来的色调和颜色。照相机的测光是精准而死板的,在测光范围内,若测光系统测得被摄对象(例如白茫茫的雪景)的光反射率超过18%,就认为被摄对象太亮、会过曝,就自动减少曝光量,使之色调调回到18%中性灰,这种情况下拍摄得到的照片暗部就可能欠曝,白色背景则可能会显得发灰;若测光系统测得被摄对象(例如一堆黑煤)的反射率低于18%,就认为被摄对象太暗了、会欠曝,就自动增加曝光量,同样使之色调调回到18%中性灰,由此拍出的照片亮部就可能过曝,而黑色背景则可能会变成灰色。当然,如果拍摄的对象是单纯的白色、黑色或灰色时,无论是白色、黑色还是灰色,都变成了18%中性灰。之所以要这样设计,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在每一次具体的曝光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胶片或感光传感器的宽容度,即动态范围,使得记录的信息最大化,并能满足大多数看到的自然景物的拍摄要求。了解了这个原理后,如果要把“18%中性灰”还原成真实感觉的白色、黑色或灰色,就要根据实际的被拍摄对象的影调对相机的曝光量进行调整来纠正测光的偏差,即通过适当增加或减少曝光量来获得相对理想的明暗关系和色彩还原,这就是曝光补偿(Exposure Compensation),其调整方向的法则就是所谓的“白加黑减”。曝光补偿的单位是曝光值EV(-Exposure Value),即数值每变化() 1 EV,曝光量相差1档或1倍,曝光补偿既可以通过调节光圈大小,也可以通过调节快门时间来实现,只要达到相同的曝光量就行。现在的单反数码相机都会提供曝光补偿调节功能,让拍摄者对相机所测定的曝光量进行修正,获得相对合适或正确的曝光量。例如拍摄白皑皑的雪景,不经过曝光正补偿,画面就会偏灰,就不能准确地表达拍摄者的意图,那就要根据需要“白加”11.5 档(EV),才能还原真实感觉的白雪。2. 如何理解曝光补偿中的“白加黑减”?谈到曝光补偿,不用说资深的发烧友和玩家,一般单反相机爱好者即使不会应用,至少也听过“曝光补偿”这个词,而且大多都会知道曝光补偿中有一个“白加黑减”的经验法则。但是如何理解这个“白加黑减”,就不是所有人都清楚的了,甚至对其有南辕北撤背道而驰理解的人并不鲜见。问题是对这里的“白”和“黑”到底是指什么未搞清楚。有一些人望文生义,认为“白加”就是遇到拍摄白色对象时,就要增加曝光量;相反,拍摄黑色对象时就要减少曝光量。这已经明显违背了常识,在平均测光的基础上,对光反射率高的白色对象增加曝光量的结果,肯定是过曝。对光反射率低的黑色对象减少曝光量的结果,肯定是欠曝。显然这样不关注背景情况的理解是南辕北撤,搞反掉了。实际上准确地讲,这里的黑、白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两种极端的颜色,而是为了便于法则言简意赅的记忆,对所拍摄画面的明暗程度(相对比较倾向)的简称。例如,在暗色布景舞台上,一名舞者在追光灯下跳跃舞动,如要拍摄以布景舞台为背景的舞者,以何为依据给出曝光量呢?这就牵涉到测光方式,如果要考虑到舞台布景,一般需要采用平均(评价/矩阵)测光方式或中央区域重点测光方式,这里大面积的暗部舞台布景占拍摄画面的绝大部分,而亮部的舞者仅占画面的很小一部分。相机测光后认为该画面总体很暗,需要大曝光量,对光圈优先曝光方式,就给出慢快门速度设定,对快门优先曝光方式,就给出大光圈设定。可以想见,这样拍摄出的照片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拍摄主体追光灯下跳跃舞动的舞者一定是大大过曝,甚至是一片死白,亮部细节尽失。这种情况下的被拍摄对象就被说成是“黑”场,意思是画面是以暗部为主。相反,如果画面是以亮部为主,就被说成是“白”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对我们需要关注的拍摄主体舞者正确曝光呢?显然需要减少曝光量,减多少呢?这取决于原画面中暗部与亮部的比例。暗部比例越大,需要减少(负)曝光量的补偿就越大。这就是“黑减”的原理。同样拍摄在亮背景下的暗主体,就需要“白加”,增加(正)曝光量补偿。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原则在这里是为了对占小比例主体的曝光量进行补偿。当拍摄暗背景下的亮主体时,如果仅对暗背景的一部分取景,暗部比例减小,亮部相对比例增大,让图像更暗的负曝光量补偿(-EV)就可减少。当暗部与亮部占画面的平均比例降低为1:1时,就不需要曝光补偿(0 EV)了。如果继续减小暗部与亮部的比例(暗部小亮部大),画面明暗倾向就发生逆转,由“黑”场转变成“白”场,这时就需要“白加”, 进行让图像更亮的曝光正补偿(+EV)。图6的具体例子是,一群人拍摄阴影竹林前穿白色婚纱的美女模特,同一环境下,可能有人会用曝光负补偿,而另一些人会用曝光正补偿,什么道理呢?这就要看拍摄的是全身像还是半身像,全身像是在大面积绿色竹林背景下的人像,人像面积也许仅占画面的1/51/3,“黑”多“白”少,就需要曝光负补偿(-1 EV-0.3 EV),“黑”越多,负补偿量越大。如果拍摄的是半身像,人像面积已占画面3/4,甚至4/5,显然已经“白”多“黑”少,只有在尚需关心背景色调或细节的情况下 还需要适当曝光正补偿;否则就无需曝光补偿。 主体占3/4 主体占5/8 主体占1/2 主体占1/3 主体占1/4图6 拍摄亮主体与暗背景之间的大致比例关系由此可知,这里所说的“黑”与“白”是相对背景与主体而言的,暗部的比例大,就称作“黑”;亮部的比例大,就称作“白”。而背景与主体本身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黑”或“白”。 所以从理论上讲,画面的整体平均反射率大于18%的灰度就称作“白”,画面的整体平均反射率小于18%的中性灰度就称作“黑”。只要不等于18%灰,就要进行曝光补偿。偏离18%灰越多,补偿量越大。拍大片草地中的一撮白花,绿草就被认为是暗背景,白花就为亮主体,这就是黑场,就需要“黑减”曝光负补偿。如果把白花换成黑天鹅,绿草就被认为是亮背景,黑天鹅就为暗主体,这就变成白场,就需要“白加”曝光正补偿。这就说明“白加黑减”的法则是需要理解后灵活应用的。那么,拍白皑皑雪景和雾景时又为何要进行曝光正补偿呢,这实际上是另外一个问题,如前所述,按照照相机内测光系统18%灰度对雪景进行还原,亮度偏移,显示成灰色,从正确曝光充分发挥感光传感器宽容度的角度看,这是符合要求的,但正确曝光并不等同于最佳曝光,它并不一定符合拍摄者的创作意图和要求,为了还原白雪的真实感觉,这需要以高调形式来显示,所以应酌情作曝光正补偿。同样拍雾景时,为了避免影调偏暗,也需要适当进行曝光正补偿。至于网上认为“白加黑减”曝光补偿不太适用于数码相机的观点,我一度在猜摸,现在的评价测光/矩阵测光会不会因为把测光区分成多区分别用测光传感器测量,再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计算判断,定出亮区和暗区的比例和位置,并计算出正确的曝光量,甚至进一步还能判断出是逆光拍摄,还是高反差场景,以决定是否需要曝光补偿。实现这一些也不是什么难事。 我为了验证其正确性,特地进行了实验性拍摄,对19点对焦和单点对焦两种情况,分别在评价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局部测光和点测光条件下,以1/3 EV为步长模拟拍摄黑1白7比例(24=8分区,其中左上角1/8为黑色丝绒,其他7/8为白墙)的确定区域。这8种情况拍摄的结果,并无十分明显的差别,都大致需要加2档曝光(即+2 EV)才能还原基本的黑白关系,这依然是符合“白加”的原则。显然“黑减”不再需要进行实验性拍摄。说明“白加黑减”曝光补偿法则依然适用于数码相机。3. 何时需要应用曝光补偿?因为18%中性灰就是按照大部分景物的平均反射率而得到的,所以大部分的景物都被认为是亮部与暗部各一半地分散分布在画面中,符合其平均反射率18%左右的要求,按平均测光方式就能保证大部分正常拍摄都可得到正确曝光。只有在拍摄不符合此情况的景物时才需要曝光补偿。但严格说来,我们拍摄的画面中精确达到亮部与暗部各占一半的又几乎没有,所以就此而言,理论上拍摄任何画面都需要曝光补偿,所幸的是,无论是过去的胶卷,还是现在数码相机中感光传感器(CCD或CMOS)都有一定的宽容度,亦称动态范围。一般认为ISO 100黑白胶卷负片动态范围可达79级,即最大光比可达(27=128)(29=512)倍,ISO 100的彩色胶卷负片的动态范围在56级,即最大光比可达(25=32)(26=64)倍,彩色胶卷反转片仅有34级,即最大光比可达(23=8)(24=16)倍,目前CCD/CMOS感光传感器,例如Canon 7D的动态范围按曝光量换算,在使用DPP进行RAW格式显示时,可接近10级,即最大光比接近(210=1024)倍;在使用JPG格式显示时,因为会自动压缩处理成8位数据,动态范围就大为下降,动态范围肯定不大于8级,即最大光比降低为(28=256)倍以下。当被摄体的最大光比在动态范围内按18%中性灰为基准曝光,不进行曝光补偿,大部分片子也都能用。但当明暗差超过动态范围时,不进行曝光补偿,就会出现缺少亮部细节甚至过曝的“死白”区,或者相反,会出现缺少暗部细节或欠曝的“死黑”区。明媚阳光下的景物光比可达1:1000(即10级,210=1024)以上,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商用感光胶片或者CCD/CMOS感光传感器可以把其信息同时完整地记录下来,因此,这种情况下摄影曝光实际上就是选取景物中构成主要兴趣中心的主要区域亮度、兼顾到其他部位对层次的要求作为曝光基准,对部分影调范围进行记录。所以在摄影过程中我们需要“取舍”,因为我们无法把在直射阳光下的雪球和阴影里的煤球的层次细节同时表现出来。这样的曝光肯定会丢失一部分最亮部或最暗部的层次信息。所以正确曝光的关键在于保留所特别关注亮度范围内的亮度和色彩信息,损失的仅是次要部位的亮度和色彩信息。为了适应多种环境下的测光曝光需求,就引出了多种不同算法的测光方式。原则上,不论叫什么名称,只要采用有平均测光倾向的测光方式,包括平均测光/整体测光、多区平均测光/矩阵测光/评价测光/智能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加权平均测光等测光方式时,就要根据背景与拍摄主体之间的明暗反差关系考虑曝光补偿问题,根据对摄影画面内所测量区域范围的不同,不同测光方式需要的曝光补偿会相差很大。一般认为,因为采用点测光方式是一种精确的测光方式,它的测光面积大约仅占画面的2%3%,不需考虑周边环境亮度,因此可确保摄影者完全按照自己选择的被拍摄主体的有代表性的“点”来测光曝光。这种情况是不适用于以上曝光补偿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上对于没有经验的拍摄者来说,如果选择的测光点是偏离18%中性灰很大的色调,实际上依然需要进行曝光补偿。另外从艺术摄影的角度,我们并不一定需要真实的色彩还原,重要的是表现艺术内涵和气氛。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拍摄创作意图或真实感觉来设置曝光补偿。一般而言,景物明暗差越小,曝光越容易准确,反之则偏差越大。对于单反相机来说,因为用同一个镜头拍摄与测光,测光准确度一般在0.5 EV以内,中档相机的测光准确度则在1 EV以内,而采用外测光方式的低档相机偏差可能达2 EV。4. 如何应用数码相机的曝光补偿功能?具体如何应用这曝光补偿功能呢?千万不能死记硬背,机械照搬,关键是搞清原理后,根据创作意图和需要表现的主体来灵活运用。因为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所拍摄的背景与主体是可能随相对占有面积的比例和反差而变的。“白加黑减”中的“白”和“黑”通常是指相对面积较大的 “背景”,但这个“背景”实际上是相对的,根据取景的不同,有可能主体的面积大于这个“背景”的面积了,例如拍一张逆光全身人像,背景很大很亮,而人脸相对很小很暗,测光系统给出的曝光量对人像而言偏低了,根据“白加”法则要进行曝光正补偿+1.5+2.0 EV。但当从拍远景利用变焦拉近转成拍人脸特写了,画面中的人脸(暗部)面积又远大于背景(亮部)面积了,同样是逆光,测光系统给出的曝光量会偏高,所以反而需要进行曝光负补偿。消费级数码相机(俗称DC或卡片机)曝光补偿的调节范围一般有2.0 EV(正负2级),高档数码相机曝光补偿的调节范围可达3.0 EV(正负3级),专业的甚至可达5.0 EV(正负5级)。调节的级差一般以1/3 EV或者1/2 EV为步长,例如以1/3 EV为步长,可分为-2.0、-1.76、-1.34、-1.0、-0.76、-0.34和+0.34、+0.76、+1.0、+1.34、+1.76、+2.0等级别,级差越小越能精细地调节,以满足拍摄者的创作意图。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消费级数码相机用较小的曝光补偿就能达到与单反相机较大的曝光补偿等同的效果,这可能是由于消费级数码相机的曝光动态范围较小而被压缩了的缘故。1)如何确定曝光补偿?那么如何能较准确地确定曝光补偿量呢?一般可以用如下几种方法来确定。(1) 利用标准18%灰度板用18%的灰板,放在与被摄主体相同光线下,对18%的灰板测光,测得准确的曝光量,再与直接实测景物的曝光量进行比较,两者的级差,就是应当补偿的曝光量。这仅能获得“正确”的曝光量,而不一定是所需要的“最佳”曝光量。 若没有18%灰板,也可将就着对着白纸测光,锁定,加2档曝光就是“正确”曝光量。因为白纸的反射率大概在70%左右,+2 EV,就相当于减少曝光4倍,即对17.5%灰板进行测光。(2) 利用点测光功能测出曝光数据如果被拍摄主体与背景亮度相差很大,可以利用单反相机的点测光功能,分别对最亮部和最暗部进行测光,得到两个曝光量,可进一步与平均测光曝光量比较,再根据要表现内容来确定增/减少曝光量的级数。 利用影调分区系统确定美国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设计过一个影调分区系统,该系统把自然景物亮度范围分为10 个区,最暗的全黑色为0 区;最亮的纯白色为9 区;18中性灰处于中间值的第5 区;以第5 区18%中性灰为测光平衡标准,如果拍摄的对象亮度平均为5 区,就不必进行曝光补偿,如果拍摄主体反光率低于5 区,每隔一区就要减一挡曝光量。 利用包围曝光利用包围曝光拍出-1 EV、0 EV、1 EV三张不同曝光量的片子,从中选出一张最好的,或者对三张片子进行HDR合成;若三张片子都不满足要求,就需要根据要求改变包围曝光的方向和偏移量。2)常用的曝光补偿经验以下是收集到的一些玩家对曝光补偿的感悟和经验体会:(1) 需要对被拍摄对象作曝光正补偿的情况 在拍摄风光照时,要是蓝天白云等浅色调部分占有画面较大面积时,应考虑适当增加曝光量,顺光一般至少增加0.5 EV正补偿,侧光一般增加1 EV左右正补偿。逆光则要根据太阳的位置高低,一般增加1.5EV2 EV曝光量,太阳越接近画面中心,需要增加补偿的曝光量越大。 在拍摄雪景、雾景时,一般需以高调形式来显示,应酌情作曝光补偿。一般拍摄雪景最好补偿1 EV1.5 EV曝光量,否则拍摄的雪不是白色,而成为灰色;拍摄雾景可以补偿0.5 EV1 EV曝光量,否则拍摄的雾景影调灰暗,有点像夜景。在拍摄雾景时,如果需要以高调效果(淡雅色调)表现,拍摄时曝光量可增加1 EV;如果想表现比较自然、能保留高光部位层次的效果,可适当增加0.3 EV0.5 EV档曝光量。另外,雾景拍摄的曝光补偿,还要看画面中雾气所占的比例,雾气所占比例越大,就越需要曝光正补偿,如果雾气所占面积很小,或者不在测光区域内,那当然就不需要增加曝光量,以尽量不让高光部位过曝而损失亮部细节。 在拍摄人像,特别是女性人像时,常常为了使人像脸部显得白皙,而直接对脸部测光并采用曝光正补偿适当增加EV的方法,使脸部看起来更加通透。以下图7是采用不同曝光补偿量拍摄的人像对比效果(此图来自网络)。 -1 2/3 EV -1 1/3 EV -1 EV -2/3 EV -1/3 EV 0 EV +1/3 EV+2/3 EV +1 EV +1 1/3 EV +1 2/3 EV图7 拍摄人像不同曝光补偿的对比效果在拍摄逆光人像时,当然最好要用反光板或闪光灯对人进行补光,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就必须适当增加曝光量,对人像主体进行曝光正补偿。 在拍摄其他画面中有大面积白色或浅色背景的对象时,例如拍摄白色的舞台,成群穿白色服装的人,医院或者环境亮度很高的实验室,大面积以天空为背景的建筑、花卉等对象时,都需要根据拍摄对象的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作适当的曝光正补偿。 在拍摄白纸黑字的文稿时,需要适当的曝光正补偿。(2) 被摄对象亮度较低需作曝光负补偿 在拍摄夜景时,如果灯光中的建筑是远景,一般占据画面较大面积的都是黑色或深色,如果采用平均测光,建筑灯光肯定会过曝。这时就需要根据“黑减”的法则适当减少曝光量,进行-2 EV左右的曝光负补偿。图8时拍摄的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夜景。 图8 拍摄远景灯光建筑夜景时一般需曝光负补偿(-2 EV)另外,在拍摄其他风光照片时,例如明媚阳光下的浓密树阴,逆光下的山脉等也要利用曝光负补偿来适当减少曝光量。 在拍摄黄昏、晚霞等风景片时,由于太阳附近的亮度很高,为了使晚霞有丰富的层次,更能体现晚霞的瑰丽,通常需要利用曝光负补偿来适当减少曝光量,一般要降低1 EV1.5 EV。图9是去年在上海拍的黄兴公园。图9 拍摄黄昏、晚霞等风景片时一般要曝光负补偿(-1-1.5 EV) 在拍摄花草时,因为花草一般比较艳美亮丽,为了保留花草的更多细节,增加质感,一般可以适当地降低EV来产生生动的效果。以下图10是我最近采用评价测光方式用不同曝光补偿量拍摄花草的对比效果。 图10 拍摄花草不同曝光补偿的对比效果 在拍摄穿黑色服装的人像或拍摄深色调的物品特写时,一般都需要减少曝光量才有可能获得正常的影调还原。如果不作相应曝光负补偿,深色调就会变成中性灰色调。 当拍摄以黑白为表现形式的照片时,如果适当降低EV,可以使照片的黑白色调更加纯正。 在拍摄黑纸白字的文稿时,需要适当的曝光负补偿。5拍摄后期的曝光补偿处理有时对于在特定场合,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这时能“抓拍捕捉到”比“拍摄好”重要,根本来不及对相机进行曝光补偿调整,这样的数码照片还有一个补救的机会,就是可以用Photoshop或其它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后期曝光补偿处理。6. 延伸讨论和注释 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2和图4中用于拍摄的白墙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白体”,真正物理意义上的“白体”是指反射率为100%的物质,而这里白墙的反射率仅能达到60%,所以这实际上也属于“灰体”。黑丝绒的反射率倒是很小,一般认为小于1%,很接近于物理上的“黑体”。但这并不影响上面要说明的问题。 文中经常用到快门速度一词,实际上这个词一直是被摄影界误用,严格意义上说,应是快门时间(量纲是“秒(s)”)。但在摄影界,似乎已约定俗成,难以改变。这里也就顺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用爆炸企业安全培训课件
- 民法研究生课件
- 大家保险考试题库及答案
- 新质生产力核心问题解析
- 民族风漫画人物课件
- 医护患位置关系静态区
- 新质生产力与颠覆性创新
- 安全法基本原则讲解
- 新质生产力的三个层次
- 学校一班级班主任工作方案其次学期
- 软件著作权无偿转让合同5篇
- 2025年公安警种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抵押车贷合同(标准版)
- 2025年秋季学期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三篇)
- 2025年秋季学期中小学开展工作重点观测指标一览表
- 农民公寓买卖合同协议书
- 燃气检修工模拟试题(附答案)
- 2025居间服务合同范本(合同版本)
- 中老年唱歌教学课件下载
- 2025年国企计算机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北师大新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除法的应用(二)》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