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设计学基础知识.doc_第1页
色彩设计学基础知识.doc_第2页
色彩设计学基础知识.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色彩的物理性质 1、 光与色 A、 概念:实际上是不同波长的光刺激人的眼睛的视觉反映。光是发生色彩 感觉的刺激物,色彩是视觉器官的结果。 B、 色的物理性质由光波的波长和振幅决定。光波的长度差别决定色相的差 别。振幅则决定色相明暗的差别。 2、 物体色 A、 光线照射到物体上以后,会产生吸收、反射、透射等现象。透明物体的 颜色是由它所透过的色光所决定的;不透光的物体,它的颜色取决于对 波长不同的各种色光的反射和吸收的情况。 B、 物体表面色的饱和度(纯度)取决于选择性吸收的光量和表面反射的光 量,它实际与物体表面的性质有关。 3、 光源的演色性 二、 色的分类 1、 无彩色系 指黑色、白色和由黑白色调和形成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 2、 有彩色系 红、橙、黄、绿、蓝、紫等色彩。 三、 色彩的基本特性 1、 色相 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 2、 纯度(彩度、饱和度) 色彩的纯净程度,表示颜色中含有色部分的比例。 3、 明度 色彩的明亮程度(两种情况): A、 同一色相的不同明度。同一色掺入不同颜色或黑色时会使明度降低。 B、 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黄色明度最高,蓝紫色最低,红色为中间明度。四、 色的混合 1、 三原色 这三种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它色可由这三 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颜料的三原色是:红(品红)、黄(柠檬黄)、 青(湖兰)。 2、 混色理论 间色:两种不同的原色相混 复色:间色与原色相混或间色与间色相混 对比色:红与蓝为对比色 互补色:红与绿为互补色 协调色:红与桔为协调色 3、 色立体 借助于三维空间的模式表示色相、明度、纯度关系的一种表色方法。 说明:A、赤道部分表示纯色相环 B、南北两级连接中心轴表示明度 C、南极为黑,北极为白,中心为灰 南半球为深色系,北半球为浅色系 球表面为青色系,球心到球表面之间为含灰色系 D、球表面一点到中心轴垂直线上为纯度系列 E、与中心轴相垂直的圆直径两端表示补色关系 五、 色的命名 1、 自然色名法 A、 自然景色命名色彩:湖兰、海蓝、翠绿等 B、 以金属矿物命名色彩:古铜色、铁灰、宝石蓝等 C、 以植物命名色彩:草绿、茶绿、桔红色等 D、 以动物命名色彩:象牙百、蛋黄、孔雀绿等 2、 系统化命名法 以色相加修饰语的基础上,再加上明度和纯度的修饰语。如:极暗黄味色、深绿调黄等。 六、 色的错觉与幻觉 1、 视觉残像 包括正后像与负后像 2、 同时对比 规律:A、亮色与暗色相邻,亮者更亮,暗者更暗 B、不同色相邻,都倾向于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 C、补色相邻时,由于对比作用强烈,各自都增添了补色光,色彩的鲜明度也同时增加。 D、同时对比效果,随着纯度的增加而增加,相邻交界处最明显。 E、同时对比作用只有在色彩相邻时才能产生,其中以一色包围另一色时效果最为醒目。 强化的方法:a、提高对比色彩的浓度,强化纯度对比作用。 b、使对比之色建立补色关系,强化色相对比作用。 c、扩大面积对比关系,强化面积对比作用 抑制的方法:a、改变纯度,提高明度,缓和纯度对比作用。 b、破坏互补关系,避免补色强烈对比。 c、采用间隔、渐变的方法,缓冲色彩对比作用。 d、缩小面积对比关系,强化面积对比作用。 色彩的膨胀与收缩感 与色相的波长、明度有关 色彩的前进与后退感 与波长、色彩对比的知觉度有关 色彩的易见度 明度对比:强易见度高有前进感 弱易见度低有后退感 纯度对比:强易见度高有前进感 弱易见度低有后退感 色相对比:强易见度高有前进感 弱易见度低有后退感 色彩同化 当某一色被包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